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二十四节气和历法:太阳历、太阴历和阴阳合历

节气与太阳历

太阳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地区和民族通用的历法,简称阳历。

太阳历是基于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人们把地球环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即太阳历的一年。起初确认一个回归年是 365 日,随后人们经过科学的精密计算,确定一回归年是 365 5 小时 48 46 秒。

大约在公元前 4000 年时,太阳历形成于古埃及。古埃及人依据天狼星的出现和尼罗河泛滥的周期规律,计算出一年是 365 天,分 12 个月,每月 30 天,多余的 5 天为年终节日,这就是古埃及的太阳历,也就是西方最早发明的太阳历。

太阳历的形成过程

figure_0019_0005

古埃及的太阳历经过两次组织修改,才形成当今世界通用的太阳历。第一次是在公元前 46 年,古罗马的恺撒大帝主持修改历法。以古埃及的太阳历为基础,修改后实施四年一闰,即“恺撒历”。第二次是在公元 1582 年,罗马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又一次组织修改历法,这次修改的历法称“格列历”。格列历规定每 400 年减去 3 个闰年,也就是当今世界广泛应用的太阳历,即公历。

埃及的太阳历一年有 12 个月, 1 3 5 7 8 10 12 月为大月,大月为 31 天; 2 4 6 9 11 月为小月,小月中除 2 月份外均为 30 天。 2 月份平年是 28 天,闰年(四年一闰)是 29 天。公历纪元,相传是以耶稣基督诞生年为元年。中国于公元 1912 年(民国元年)正式开始采用公历。

二十四节气也是太阳历。按照历法的定义,二十四节气也是一种历法,可以称为“节气历”,它和古埃及的太阳历可谓并驾齐驱。先民们通过土圭观察日影的变化确立了“二至”“二分”节气,又通过“二至”“二分”节气的回归,计算得出了一个回归年大约是 365 366 天的论断;之后又根据日影长短变化的规律,结合气候寒暑变化的规律,相继确定了“四立”节气。仅凭这“二至”“二分”“四立”八个节气,便勾画出了一年四季完整的图像。

《尧典》说:“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鉴于节气历是依据日影变化的规律所制定,又能直接表达一年四季的轮回,后来又发展为 15 天左右一个节气,一周年为 12 个月,等等。

节气与太阴历

太阴历,简称阴历。据可靠史料记载,世界上一些文明古国,都是在数千年前先后制定和运用了太阴历。我国在 4200 多年前便有了太阴历。太阴历是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比较直观,容易掌握,故为世人最先采用。我国的先民们把月亮圆缺的一个周期称为一个“朔望月”,把完全见不到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阴历的每月初一;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阴历的每月十五(或十六)。从朔到望,是朔望月的前半月;从望到朔,是朔望月的后半月;从朔到望再到朔为阴历的一个月。一个朔望月为 29 天半,实际上是 29 12 小时 44 3 秒。

阴历一年有 12 个月,单月是大月( 30 天),双月是小月( 29 天),全年共有 354 天。 12 个朔望月共为 354.367 天,二者一年相差 0.367 天。若不予以调整,经过 40 年后,其朔望日期便会完全颠倒。因此阴历需要安排“闰年”来调整,办法是每 30 年中给规定的 11 年中的每年最后一月加 1 天。阴历经过这样的自我调整以后,每 30 年和月相的步调只差 16.8 分了。并且,由于月亮围绕地球运转和地球围绕太阳运转均非匀速运转,为保持朔日必须在阴历每月初一,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因此,有时会出现连续两个阴历大月或连续两个阴历小月的情况。

阴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现在虽然人们大多时候都用公历来计算日期,可是阴历在日常生活中还是有着很多的应用。

figure_0021_0006

记述传统节日。

figure_0021_0007

推测潮汐日期和时间。

figure_0021_0008

指导农作物的收种与管理。

figure_0021_0009

指导人们穿衣、起居、进食等养生活动。

figure_0021_0010

指导婚丧嫁娶的择日。

节气和阴历是我国古代的太阳历和太阴历。传说它们同时产生于 4000 年前夏朝的前期,当时曾一度对两种历法分别并用。用节气历来记述一年之中寒暑、季节、气候、物候,以及农事时段的演变规律和特征;运用阴历主要记述月、日时段,如每月的初一、十五以及诸多的民族祭祀日期,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除夕等。沿海地区的人们根据阴历月相判断海洋的潮汐日期和时间等。

直到今天,在我国还有不少人仍然将节气和阴历分别并用。

节气与阴阳合历

把太阴历和太阳历二者配合起来的历法叫作“阴阳合历”。在我国的夏朝后期,将阴历和节气历结合起来制定了“阴阳合历”。阴历改革成阴阳合历,其具体改进之处,是运用节气历给阴历设置闰月的办法。

一个节气历一年是 365 天,而阴历的一年是 354 天,二者一年相差 11 天,经过一定年限后,寒暑的日期在阴历的年月中则完全颠倒。改进的方法是给阴历增加天数、设置闰月,设置闰月的阴历年份称作“闰年”。

刚开始采取三年一闰,但还剩下三四天;后采取五年两闰,却又超过了四五天;又采取八年三闰,仍差两天。经过反复观测实践,终于确定了“十九年七闰”的办法。那么“十九年七闰”,闰月设置在哪年哪月呢?经过验证考虑,闰月设置于阴历的年、月份中没有“中气”的月份。

由于节气的相间日数是 15 天左右,而阴历的一个月是 29.5 天,因而在阴历月份里的节气日则逐年逐月向后移动。大约每过 2.8 年,就有一个月的“中气”移出该月的月末,形成该月没有“中气”的情况,这就是无中气的月份。于是便以此月为闰月,并以紧靠的上一月的月号为闰月的月号。例如,紧靠的上一月是阴历的四月,那么闰月便是闰四月。其他的调整办法依次类推。

在阴历每次经过十九个年份中,会出现七个年份中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于是在十九年中则设七个闰月,即七个闰年,这就是“十九年七闰”的由来。将阴历和节气历相结合,设置闰年闰月、十九年七闰,最大的好处是使阴历的年月变化和寒暑的变化基本协调一致,将不会出现“寒冬”腊月挥扇过春节,穿着棉衣过“三伏”的现象。

节气在阳历、农历中的日期

最早的农历是《夏小正》,从汉武帝的《太初历》规定了二十四节气的起始时间,以夏历为统一的历法,形成了农历,一直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和阳历历法,均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因此,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月份中的日期是相对稳定的,变动不大。

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

二十四节气在阳历日期中是相对稳定的,变化不大,对应时间见下图。

figure_0023_0011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规律运动。因此,节气在现行的阳历中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上半年在每个月的 6 日或 21 日,下半年在每个月的 8 日或 23 日,前后相差 1 2 天。

二十四节气在农历月份中的日期相对不稳定,历年变动较大。因为农历的月、日是以月相来确定的, 12 个月只有 354 天,逢闰年,又增加了 29 天或 30 天。因此,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动很大,同一节气日甚至相差二十余天,不同年会在不同的月份,比较紊乱,不易记忆,应用起来不是很方便。

例如,立春节气日在阳历中均是 2 4 日,但是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化很大,有的在正月的初一到十五日,有的在十二月的十六到二十九日。如果遇到闰年,则是正月和十二月两头立春;闰年的第二年,农历全年又没有立春节气,或者只是到了农历十二月才有立春节气;农历闰年后的第三年又恢复到仅在正月有立春节气等现象。 KASjM86HE7R0UrLQlf5mZnz2x3sJwNm0wOXY0cezlHix75QDGeeTXpZQy9qh1WW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