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篇 二十四节气

——中国独有的一种历法

第一章 二十四节气来历:始于春秋,立于秦汉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先秦时期,人们知道了表示冷热和四季的几个主要节气:夏至、冬至、春分与秋分。随着劳动人民的不断发明和研究,二十四节气逐渐确定和完整起来,于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

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内涵

我国广大农民群众春播、夏管、秋收、冬藏,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来安排的。一年中气候冷热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在温带,气候冷热变化很大。劳动人民为了农业生产上的需要,创造了二十四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四季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名称;表示天气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十二个节气名称;表示农事和其他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名称。

古代,人们按照太阳在黄道(即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二十四节气。太阳从黄经零度算起,沿黄经每运行 15 °所经历的时日称作一个节气。每年运行 360 °,共经历 24 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叫“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每月的第二个节气叫“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经历时日 15 天,后来人们习惯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科学合理测定

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搞好农业生产,在远古时期就很重视掌握农时。因为只有掌握了农时,才能按照农时从事农事活动,才能够获得较好的收成。掌握农时就是掌握节气气候的变化规律。最初人们是从观察“物候”入手,根据观察自然界生物和非生物对节气气候变化的反应现象,从而掌握节气气候特征。最初,人们以物候为依据从事农事活动。大约在距今 6000 年的黄帝(轩辕)时代,根据候鸟的迁徙特点,已初制“物候历”。

在较早的古历书《夏小正》中有关于物候的详细记载。《夏小正》全书虽然只有五百余字,却以全年十二个月为序,记载了每月的天象、物候、民事、农事、气象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说明我国古人对于星辰,特别是北斗的变化规律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figure_0016_0001

后来,人们发现以物候来掌握节气气候并不准确。于是人们便求助于对天象的观测,通过观测星象的变化,找出了星象和节气变化的规律,如在《鹖冠子》中有关于北斗星斗柄的指向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紧接着人们又发现,以“天象”观测来掌握节气气候,仍然显得比较粗疏、不够精确。到了距今 2700 多年的春秋时期,人们意识到人的影子长短可能与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有某种关联。劳动人民经过反复地实践探索,最终用土圭测量出太阳对晷针所投影子的长短,即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节气的准确日期。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发展

figure_0017_0002

1. 黄帝时代根据候鸟迁徙制定的“物候历”是二十四节气的原型。

figure_0017_0003

2. 后来,人们通过观察星象变化,进一步丰富了“物候历”。

figure_0017_0004

3. 春秋时期,人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了四季和“二分二至”,进一步丰富了二十四节气。

土圭测日影就是利用直立的杆子在正午时刻测其影子的长短,据此,人们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确定为“夏至”,最长的一天确定为“冬至”;两至中间(“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影子为长短之和一半的两天,分别定义为“春分”和“秋分”。

随着“两至”“两分”的确定,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开始的四个节气也相继确定。这样,“四立”加上“两分”“两至”,恰好把一年分为八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把四季的时间范围定了下来。《吕氏春秋》十二纪中详细记载了八个节气,而且还有许多关于温度、降水变化的内容,以及温度、降水变化所影响的自然物候现象等。

随着铁制工具的普遍使用和农田水利灌溉的大发展,农事活动日益精细与复杂,耕地面积日益扩大,这就使得在对天时的掌握上,要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预见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于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根据本区域历年气候、天气、物候,以及农业生产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先后补充确立了其余十六个节气: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至此,历时三四千年,终于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西汉《淮南子》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内容。

从此以后,人们对二十四节气的探索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发展前进。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有特别意义的时段,有了更细致的阐述,并且在不同气候和农业生产特点的地区应用时,产生出大量的农谚、民谣。 /VSBTrT0dItw9wAEpRrl4M7+6EyBdCFpXo8SeG33tqJ2FbbDEQFQzUOrylZWHGJ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