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雨水:一滴雨水,一年命运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多。雨水节气一般从 2 18 日或 19 日开始,到 3 4 日或 5 日结束。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330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水矣。”

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雨水时节,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

雨水节气的三候

figure_0046_0026

雨水气象和农事特点:春雨润物细无声,麦浇芽、菜浇花

1. 江南春雨开始滋润万物,华北地区雪渐少、雨渐多。

雨水时节,全国各地的气候总趋势是由冬末的寒冷向初春的温暖过渡。除了云南南部地区已是春色满园以外,西南、江南的大多数地方还是一幅早春的景象:日光温暖、早晚湿寒,田野青青、春江水暖。在华南地区,此时平均气温多在 10 ℃以上,已是桃李含苞,樱桃花开,春意盎然。在华北地区,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 0 ℃以上,雪渐少而雨水渐多。西北、东北地区天气仍然寒冷,还是以降雪为主。

2. 冬小麦、油菜普遍返青,进入最佳春灌时期。

雨水——最佳春灌时期

雨水前后,冬小麦、油菜普遍返青,开始生长,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适当的降水对作物的生长非常重要。

figure_0047_0027

在我国的华北、西北以及黄淮地区,降水量一般较少,常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figure_0047_0028
figure_0047_0029

如果早春缺乏降水,雨水前后应及时进行春灌以补充水分。

3. 雨水时节,春雨往往会在夜间降临。

雨水时节为何夜间多雨

雨水时节经常是白天天气晴朗,而夜间经常下雨,这并非偶然,而是有原因的:

figure_0048_0030

雨水农历节日及民俗宜忌

农历节日

元宵节民间俗称较多,又称作“上元节”“元夕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1. 闹元宵—民间敲锣打鼓,成群结队游行,期望吉祥如意。

元宵节,闹元宵。就节期长短而言,汉朝是一天,到了唐朝已经定为三天;宋朝则长达七天。明朝时间更长,自初八日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掀起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到了清朝,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只是节期的时间缩短为 4 5 天。

2. 猜灯谜——灯笼上附有谜语,供路人猜测。

元宵节猜灯谜是我国特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文娱形式。元宵节期间举办专门的灯谜会,设下奖品,鼓励人们积极参加。人们张挂灯笼的时候,常常会在灯下或灯上附上谜语,供路人猜测赏玩。

3. 放烟火——元宵节自宋代开始燃放烟火。

元宵节燃放烟火的习俗自宋代就已经开始了。我国多数城市从 1992 2005 年曾经禁止燃放烟火,近年来政府实行“禁改限”,虽然燃放的地点有明确的强制性限制,但是燃放的规模越来越大。

元宵节民俗

元宵节是春节后一个较大的民间传统节日,有很多的传统习俗,例如吃汤圆、猜灯谜、放烟火、划旱船等。

figure_0049_0031

4. 吃元宵——元宵节的应节食品。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一种吉祥食品,在我国由来已久。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芝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都可以。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圆”或“汤团”,这些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有团圆美满、和睦幸福之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

5. 划旱船——在陆地上模仿行船。

元宵节划旱船是一种在陆地上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而流传下来的民俗。划旱船也称跑旱船,演出时,一人立于旱船中,另一人手拿“连响”,相当于掌舵人员,其余人在边上敲锣打鼓(伴奏乐器有板儿、锣、鼓等),旱船便根据节奏的变化进行表演。一定时间后(大概几分钟),拿“连响”的表演者会穿插演唱,在旁的伴奏人员也会在一定的时刻加入伴唱,但锣鼓声不停止。演员所唱曲调为花鼓调,其唱词在早些年代都有传统的唱本参考,内容多为古代神话传说等。近年来,唱词多为演员自编,内容多是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好、 2008 年成功举办奥运会等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旱船下半部分是船形,上半部分有四根棍子,支撑起一个顶。顶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形状犹如轿顶。旱船以红绸、纸花装饰,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他装饰物,艳丽不凡。旱船套系在演员的腰间,使其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演员手里拿着桨,腰上系有一根绸带,用于吊住旱船两边的船舷,以便使旱船跟随身体的摆动而舞动。演员两手握住前面两根棍子,用于控制船动的幅度。整个旱船的表演主要有驾船、圆场步、碎步、横步、自转、正反葫芦、晃船步、平碾步(转船)等动作。整个表演围绕“快、稳、漂、转”的风格,极具地方特色。有时候还会有一人扮成坐船的船客配合表演——一般扮成小丑,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渲染剧情,逗乐观众。

雨水民俗:撞拜寄、占稻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1. 撞拜寄:认干爹、干妈,希望孩子健康成长。

雨水节气期间,撞拜寄是客家人的主要民俗之一。撞拜寄这种在中国民间广泛流行的风俗,是借助、联合自然与社会力量共同促进儿女成长的直接体现。拜寄在中国北方也称“认干亲”“打干亲”,南方多称为“认寄父”“认寄母”“拉干爹”等,其实也就是为孩子认干爸、干妈,直白地说就是攀亲戚。

在客家地区,古树旁、水井边、社公庙、大石下随处可见刚刚烧完的纸钱和一些未燃尽的蜡烛,以及满地的爆竹纸屑,这就是它们的干儿子或者干女儿献给它们的礼物。客家人多以树生、水生、地生、石生给男孩子起名,或以石娣、福娣给女孩子起名。这些名字寓意客家人将命硬的孩子拜寄给了有灵气、神气的事物,寄予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厚望。

这种选择自然之物作为拜寄对象的做法可谓历史悠久,而且是人们的最初之选。大自然的力量巨大而神秘,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撑下,人们由崇拜、敬畏,发展到用虔诚之心与自然攀上亲缘关系,甘为其子民。从风雨雷电、鹰豹虎狼到金木水火土,都有它们千千万万的儿孙。择物拜寄的方式至今还存在,它仍保留着原始的本真和对自然神秘力量的笃信不疑。比如湖南的土家族,若是决定了给小孩择物为“父母”,通常会选择与水、石相关的东西,希望孩子如水流那般顺利、长寿,像岩石一样坚实、硬朗。而且所选定的动物一旦成了孩子的“干父母”,这些动物即使老了也不能杀,还要善待、礼待它们,并要为其养老送终。

客家人最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民俗就是雨水节气撞拜寄。在旧社会,科学不发达,人们缺乏客观认识事物的能力,比较迷信命运,为儿女求神问卦,看自己的儿女好不好养。独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个干爹,按小儿的生辰年、月、日时辰同金、木、水、火、土的相生相克关系,找算命先生占卜孩子的命运。如果命上缺木,拜干爹、取名字时就要带上木字,以此来保佑孩子长命百岁。

撞拜寄有讲究

撞拜寄的寓意就是找干爹、干妈。客家人认为,通过撞拜寄可以让儿女顺利、健康地成长。

figure_0051_0032

雨水节气撞拜寄,一般在天刚亮的时候,大路边就有一些年轻妇女,手牵着幼小的儿子或女儿,等待第一个从面前经过的行人。一旦有人经过,不管对方是男是女、是老是少,便拦住对方,把儿子或女儿按压在地,磕头拜寄,给对方做干儿子或干女儿。撞拜寄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撞着谁就是谁。被拉着当干爹的,有的扯脱就跑,有的扯也扯不脱身,就会爽快地应允,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信任,相信自己的命运也会一起好起来。行完跪拜礼后,干爹就要为孩子取名,还得给干儿女赠送钱物,这就算是拜寄完成,今后两家就像亲戚一样走动。

2. 雨水时节,妇女有回家的习俗。

雨水是一个节气,不是一个节日,但是在四川一带,民间有妇女在雨水这一天回娘家的习俗,民间传说这样对妇女有好处。当地出嫁的女儿在这一天要带上罐罐肉、椅子等礼物回去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久婚未孕的女儿,也要带上礼物回娘家,回到娘家后,母亲还要给女儿缝制一条红裤子,让其穿在衣裤里面,据说这样可以使女儿早生贵子。

3. 占稻色:预测当年收成的好坏。

宋代以前,农业生产甚至整个经济重心一直都在北方的黄河流域。宋代开始,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南部的稻作文化(指人们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存和发展方式的文化)逐渐成为中国农业文明的主体。由宋至元,再历经明清,客家在近千年间传承着有宋代特色的稻作文化习俗,雨水节气爆糯谷花“占稻色”便是其中之一。元末明初学者娄元礼在《田家五行》中描述了当时华南稻作地区“占稻色”的民俗:“雨水节,烧干镬,以糯稻爆之,谓之孛罗花,占稻色。”“孛罗”即“车娄”,南宋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记载:“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亦曰米花。”范成大在《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还记载有“捻粉团栾意,熬稃腷膊声”的语句,诗人注释:“炒糯谷以卜,俗名孛罗,北人号糯米花。”

传说从宋代开始,吴越地区民间便有在正月十三、十四“卜谷”的习惯,将糯谷放到锅中爆炒,以谷米爆白多者为吉。客家人雨水节气“占稻色”与吴越民间正月十四“卜谷”,具有同样的民俗意义,甚至是同一事物的两种形态。正月十四正值雨水节气前后,时间上差距不是太远;爆谷所用材料、方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別。所谓“占稻色”,就是通过爆炒糯谷米花来占卜当年稻获的丰歉,即预测稻谷的成色。成色足则意味着高产,成色不足则意味着产量低。而成色的好坏,就看爆出的糯米花多少。爆出来白花花的糯米越多,则意味着当年收成越好;爆出来的米花少,则暗示着当年收成不好,谷米将要涨价。

赣南寻乌客家习惯在雨水节气前后的正月十六、十七晚上,以晴、雨天气来占卜当年早稻的丰歉。民谣道:“雨打残灯碗,早禾一把秆;雨打上元宵,早禾压断腰。”就是说,如果雨水节气正好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则那一年早稻一定丰收在望;如果雨水节气在正月十六、十七并且下雨,那么当年的早稻收成一定很差。

其他的民俗节日

figure_0053_0033

4. 转九曲是祭祀老子的一种活动。

转九曲,也称“九曲灯会”“灯游会”,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前后举行,盛行于陕西延安、榆林一带,是祭祀老子的一种活动。“转九曲”活动中阵地的摆法是按照传说中姜子牙“黄河龙门阵”的阵式来摆的。组织者在广场上设东、西、南、北、中等九门。九门连在一起,将三百六十根高粱秆等距离地栽成一个“四方形阵图”,俗称“柱头”;再将柱头与柱头连接起来,点放三百六十七盏灯。中间那根柱头,点放七盏灯,叫作“七星灯”。就整个形式看,九曲就像一座很大的城郭。九曲十八弯,没有重复的路径。这大城郭内又有九个小城郭,小城郭的门径、走法各不相同。转九曲只能顺着围墙顺序走,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也不准拐弯抹角,转移方向,否则,你就走不出去。古时候的“转九曲”是一种祭祀老子的宗教活动,现在人们把“转九曲”当作一种益智娱乐游戏或一种健身活动。

figure_0054_0034
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是古时十分流行的元宵节娱乐活动。

5. 新媳妇观灯有讲究。

正月十五日是农历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古称“上元日”“上元节”。因为这一天最热闹的时间是在晚上,所以又称“元宵节”。人们有在元宵夜挂彩灯、闹龙灯、观灯、猜灯谜的习俗,所以又叫“灯节”。根据习俗,正月十五是过大年的最后一个高潮,过了正月十五,年也就算过完了。在新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大多会尽情地狂欢,吃元宵、挂彩灯、放焰火、闹花会等等。商家店铺和老百姓门前一般都会挂彩灯或宫灯,街头巷尾,灯火辉煌。小孩子们在大人的陪伴下,成群结队,手持各种形状的花灯到大街上嬉闹追逐,不会走路的小孩则由大人抱着,或者架到脖子上逛闹市区。

在这人山人海的观灯人群中,刚结婚的新媳妇们观灯是有严格的规矩的,即大家都在赏灯,而她们却要躲灯。许多地方有“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的习俗,俗称“躲灯”。这“躲灯”习俗,各地也不相同。有的地方是不能看娘家灯,出嫁的女儿必须在天黑点灯之前离开娘家,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十四日就要回婆家。如安徽省蚌埠市的习俗是“闺女不看娘家灯,十五里头(即正月十五之前)不登门”,辽宁省开原市也有出嫁闺女“不看娘家灯”之俗。有的地方是不能看婆家灯,新媳妇在当天必须回娘家或到邻家去;河北省深泽县是“新媳妇三年不看婆家灯”;河南省南阳市一带的新婚男女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夫妻相携到岳父岳母家去“躲灯”;陕西一带新媳妇的“躲灯”是在正月十三或十四这天回娘家(娘家派新媳妇的哥哥或弟弟来接)或到亲戚家住几天,过了正月十六才能回家(陇县的新媳妇“躲灯”是既不在婆家,又不回娘家,而是要到丈夫的舅家或姑家住上几天,一般是正月十二去,正月十六返回);青海人在正月十五这天,新婚夫妇要带上礼物到娘家去“躲灯”,但不能留宿。有的地方是既不能看娘家灯也不能看婆家灯,如东北三省一带,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新媳妇要到姑母或姨母家或其他亲戚家去住,既不许看婆家灯,也不许看娘家灯。

“躲灯”是针对新婚媳妇而言的,并不是所有的出嫁闺女都不能看娘家灯或婆家灯。很多地方是结婚当年躲灯,以后不必再躲,如陕西陇县;有的地方则是三年,有俗语“三年不看娘家灯”“新媳妇三年不看婆家灯”等。黑龙江一带的新媳妇头三年要“躲灯”,三年以后就没有什么讲究了。

关于新媳妇“躲灯”的原因,说法是非常多的。有的说如果不“躲灯”,新媳妇容易蹬(“灯”的谐音)公婆。也有的说闺女看了娘家灯,会瞎了婆婆的眼睛,如汉中一带的俗谚是“正月十五不躲灯,瞎了婆婆双眼睛”(此处是指躲婆家的灯)。还有的说新媳妇不能看婆家的灯,看了婆家的灯自己就会眼睛疼。也有“闺女看了娘家的灯,娘家穷得钉打钉”“闺女看了娘家灯,娘家穷个坑”“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看见婆家灯,妨死老公公”“正月十五不躲灯,来年死公公”等一类的俗话。黑龙江一带的说法则是“看了婆家灯,死亲爹”“看了娘家灯,死公公”。至于娘家、婆家、自家,甚至是亲戚家的灯都不能看的缘由,则是从上述说法推断出来的。因为看了婆婆家的灯会克公婆,看了娘家的灯克父母,看了自己家的灯会夫妻相克,那么看了亲戚家的灯就会克亲戚了,所以只能去住酒店了。根据民间所说的这些“躲灯”的原因来看,显然都属于无稽之谈。

雨水之日民间忌讳

雨水之日下雨是农民盼望的老天恩赐的礼物。“春雨贵如油”,这时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特别重要。春天里,淅淅沥沥的小雨表示当年将是丰收的一年,所以雨水这天忌讳无雨。民谣说:“雨水不落,下秧无着。”意思为雨水不下雨,下秧就没有着落了,当年庄稼可能收成不好。

雨水忌讳水獭捕不到鱼

雨水时节,有些地方忌讳水獭捕不到鱼。水獭是水里的动物,样子像小狗,喜欢吃鱼,常常在捕了一条鱼之后,把它咬死放在岸边,再下水去捕,等捕来的鱼在岸边堆得够它吃一顿了,才美美地把鱼吃下肚。因为鱼排列得像祭神时的供品,所以称之为“獭祭鱼”。

雨水养生:护脾胃,防湿邪

雨水饮食养生

时令进入雨水时节,人的脾胃往往容易虚弱,此时应该多食汤粥以滋养脾胃。汤粥容易消化,不会加重脾胃负担,山药粥、红枣粥、莲子汤都是很好的选择,如果将汤粥配上适当的中药做成药膳还能滋补强身。例如可以根据初春时节肝气旺盛的特点,在药膳中适当加入沙参、西洋参、决明子、白菊花、首乌粉等升发阳气的中药材。

平时脾胃虚弱的人,此时应避免进食饼干等干硬食物。因为干硬食物不仅不好消化,还可能给胃黏膜造成损伤。另外,老年人脾胃功能不好,此时应以流食和松软的食物为主,这类食物可以促进人体对营养的吸收。

1. 防燥热,不吃生冷、不吃辣。

雨水时节,由于空气湿度增加,虽然气温仍然很低,但是此时的天气寒中带湿。在这种环境下,人体往往郁热壅阻。此时若吃燥热的食物无异于“火上浇油”。郁热让人想吃凉东西,但吃凉过多,则会使脏腑为湿寒所伤,出现胃寒、腹泻等症状。所以,雨水时节饮食应以中庸为原则,不吃生冷之物,也不能吃大热之物。冷饮、辣椒都是应当慎食的,特别要慎重的是要少喝酒,尽量不喝白酒。

2. 御春寒,多吃高蛋白。

雨水时节虽然是在春季,还属于早春,寒流经常光顾,昼夜温差也比较大。在寒冷的条件下,人体内的蛋白质会加速分解,从而使人的抗病能力降低。所以,此时人体就需要摄入足够的热量来保持体温,应对寒冷。鱼、虾、鸡肉、牛肉、豆制品等含有较高的热量和丰富的蛋白质,所以此时应该多吃。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此时也应该注意多吃一些容易消化且富含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品,例如牛奶、酸奶、蛋类、豆制品等。

3. 清心醒脾、明目安神可适当吃些莲子。

莲子素有“莲参”之称。雨水时节,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多吃莲子可收到清心醒脾、明目安神、补中养神、健脾补胃、止泻固精、益肾止带、滋补元气之功效。

雨水时节,清心醒脾、明目安神可以食用竹荪莲子丝瓜汤。

竹荪莲子丝瓜汤

材料:鲜莲子(挑选饱满圆润,粒大洁白,肉质厚佳,口咬脆裂,芳香味甜,无霉变虫、蛀者为佳)、水发玉兰片各 50 克,水发竹荪 40 克,嫩丝瓜 500 克。

调料:盐和味精适量。

制作:①将鲜莲子焯 5 分钟,去衣、心(烹饪莲子前最好先用热水泡一泡,这样可以使莲子迅速软化,增强口感,还可以缩短烹饪时间)。②将竹荪洗净,去头,切块;嫩丝瓜洗净,去皮、瓤,切片;玉兰片洗净。③各种材料下锅后,加水,小火煮 30 分钟,沥水,放汤碗中。④锅内放入盐、味精,大火煮沸后,倒入汤碗内即可食用。

养脾胃食物

figure_0057_0035

雨水药膳养生

1. 食用香芹牛肉补脾胃、降血压。

香芹牛肉

材料:香芹 150 克,牛肉 250 克,食用油 50 克,淀粉 10 克,精盐 2 克,酱油、胡椒粉、味精各适量。

制作:①鲜牛肉洗净,剁成大块,用清水泡两个小时,烧开汆去血水后,捞起晾凉,切成条。②湿淀粉加酱油搅匀后与牛肉条调匀。③锅内油烧至七八成热时,放入牛肉、香芹及其他调料,炒至牛肉熟时即可食用。

禁忌:牛肉为“发物”食物,患疥者慎食,勉强食用后可能会加重病情。

2. 食用枸杞蒸鸡补肾滋阴、养肝明目。

食用枸杞蒸鸡有补肾、滋阴、养肝、明目、降低胆固醇、增强免疫力之功效。

枸杞蒸鸡

材料:枸杞 1 大匙,子母鸡 1 只,葱 1 根,姜数片,清汤 3 碗,盐、料酒、胡椒面、味精适量。

制作:①把子母鸡宰杀洗干净,放入锅内,用沸水汆透,捞出冲洗干净,沥尽水分。②把枸杞子装入鸡肚,再将鸡肚朝上,放入盆里,加入葱、姜、清汤、食盐、料酒、胡椒面,将盆盖好,用湿棉纸封住盆口,上笼蒸 2 小时。③拣去姜片、葱段,然后放入味精即可食用。

3. 食用清蒸鲈鱼养气血、消水肿。

食用清蒸鲈鱼可以养气血、消水肿和补脾胃。

清蒸鲈鱼

材料:鲈鱼 1 条,姜、葱、香菜各 10 克,盐 5 克,酱油 5 克,食用油 50 克。

制作:①将鲈鱼打鳞、去鳃肠后洗净,在背腹上划两三道痕。②把生姜切丝,葱切长段后剖开,香菜洗净、切成适当长段。③把姜、盐放入鱼肚及背腹划痕中,淋上酱油,放在火上蒸 8 分钟左右,放上葱、香菜。④锅烧热,倒入油热透,淋在鱼上即可食用。

禁忌:外感及热症没有痊愈者慎用。

4. 服用大枣汤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大枣能够助湿生热,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以服用大枣汤。

大枣汤

材料:大枣 20 枚左右。

制作:①大枣洗净,加水,用大火煮开。②改用文火慢煮,等到大枣烂熟即可食用。

禁忌:由于大枣能助湿生热,令人中满,因此因湿热脘腹胀满者慎用大枣汤。

雨水起居养生

1. 雨水时节,要注意“春捂”。

雨水之前天气较冷,雨水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天气变暖,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春天的气息。而这时也是寒潮来袭的时节,人们的情绪容易因为天气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往往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病患者更为不利。因此,这个时节要注意“春捂”。

“春捂”是说在春季气温刚要转暖时,不要过早地脱掉棉衣。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过早脱掉棉衣,一旦气温降低,给体温调节中枢来个突然袭击,会使身体措手不及,难以适应,容易患上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和冬春季传染病等。

雨水起居与运动养生

figure_0059_0036

2. “春捂”的策略。

当冬季与春季交替时,人体防卫体系处于“冬眠”初醒之际,因此这一阶段不能急于一下子脱掉衣物,而应一件一件地减少,并根据不同体质对外界冷暖变化的适应能力,因人而异增减衣物。

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琢磨出:寒多自下而生。因此古人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这也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的观点相吻合。因此,春天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有利于身体健康。

“捂”带有一点热的意思,也就是说衣服应适当多穿一些。由于春风比冬风柔和很多,因此可以选择一些宽松的款式,既挡风又透气。但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如果衣服穿得很多,甚至“捂”出了汗,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伤风”。一般来说, 15 ℃是“春捂”的临界温度,超过 15 ℃建议脱掉棉衣。由于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不适应了,这样就会对健康不利。

春季什么时间该“捂”,要根据天气灵活掌握。一般来说,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较高,此时便可适当减一些衣服。

初春季节,因着凉而患病的人很多,其根源主要是“冷落”了下半身,从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尤其是妇科,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年冬去春来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急剧增加,出现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出血淋漓不尽症状者大有人在。

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一样。“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并且还要讲究合理饮食和起居。

3. “春捂”注意事项。

“春捂”要捂好两头,即重点照顾好头颈与双脚,可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女性不宜过早地换上裙装,否则会导致关节炎和其他妇科疾病。

小孩子“春捂”要把握好时机,家长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也可多关注天气预报,若有冷空气到来,提前 1 2 天就要给孩子增添衣物。当昼夜温差较大时,就需要捂一捂;若气温相对稳定时,则可以不捂了。气温回升后不能立即减衣,最好再捂一周左右,尤其对于免疫力弱的婴儿,最好再捂两周以上,以便身体慢慢适应。

雨水运动养生

1. 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冬去春来,进入雨水时节,伴随着气温的逐渐转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这个时节最适合运动,但也最要防止“运动过量”,否则不但起不到保健的作用,还会对身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因此,此时运动不但要把握一个“度”,而且还要循序渐进。

人们通过实践证明,过量的运动比不运动对人体的伤害更大。因为不运动虽然有很多坏处,但起码使人体保持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而运动过量则会把人体固有的和谐打破,给人体造成更大的损害。过量运动会造成人的反应能力下降、平衡感降低、肌肉弹性降低,还会使人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导致情绪低落、易怒、免疫力降低,出现便秘、腹泻等症状。所以运动要适可而止、循序渐进。

2. 向懒人学习一点——伸伸懒腰。

雨水时节,春光明媚,和煦的阳光洒向大地,很容易让人困意顿生。尤其是下午,在经过了半天的紧张工作或学习后,人们会感到疲倦。如果这个时候站起身来伸个懒腰,就会立刻像充了电一样,顿时精神振作,感觉轻松自如,好像卸下了什么重担似的。

人们伸懒腰的时候一般都要打个哈欠,同时头向后仰,双臂上举。这个动作会适度地挤压到心、肺,可以促使心脏更加充分地运动,从而把更多氧气运送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当然也包括大脑。而大脑一旦获得了更多的氧气,人体就会觉得疲劳顿无,神清气爽。另外,伸懒腰时伴随的扩胸运动还能使人增加呼吸深度,吸入更多氧气,同时呼出更多二氧化碳,提高人体的新陈代谢。伸懒腰的动作还可以活动人体的腰部肌肉,对腰肌劳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次,伸懒腰时人体向后伸展,还可以防止因脊椎长时间向前弯曲而形成驼背。由此可见,伸懒腰并非懒人的专利,雨水时节困意袭人,在工作、学习之余,不妨向懒人学习一点——伸伸懒腰。

如何克服春困

春天人们容易犯困,总觉得没有睡够,这其实是人体随着季节和气候变化的正常反应。

figure_0061_0037

雨水时节,常见病食疗防治

1. 腮腺炎,饮用绿豆、黄柏、金银花饮防治。

流行性腮腺炎,民间又称之为“痄腮”或“大嘴巴”,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经由空气飞沫传播。由冬入春后,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期,易感人群主要是 5 15 岁的未成年人,偶见成年人发病。腮腺炎传染能力最强的时期是腮腺肿胀的前后一周时间,此病痊愈后患者便可产生免疫力,一般不会再染上腮腺炎。

腮腺炎患者尽量少吃酸辣食物,因为酸辣食物会刺激唾液腺的分泌,从而增加患者的疼痛。患者日常饮食应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并应多喝水。在接受正规治疗的同时也可进行食疗。例如绿豆金银花饮,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消肿止痒的作用,适合腮腺炎患者饮用。

绿豆金银花饮

材料:绿豆 50 克,金银花 10 克,白砂糖 30 克。

制作:①将绿豆、金银花淘洗干净。②锅内放入绿豆、金银花,加入适量水,大火烧开,改小火煎煮 30 分钟,关火,去渣取液,加入白砂糖搅匀即可饮用。

2. 痔疮,多吃富含纤维素食物食疗。

痔疮是人体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扩张和屈曲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痔疮又称为“痔”“痔核”“痔病”“痔疾”。痔疮的发病率很高,常言道“十男九痔,十女十痔”。春秋两季,气压相对较高,是痔疮的高发季节,因此,痔疮患者在此时节应加强预防和治疗。

为了确保排便通畅,痔疮患者应该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和其他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尽量少食油腻和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切忌喝酒。食疗对痔疮有非常好的预防作用,软炸香椿具有滋阴润燥之功效,适用于痔疮、大便干燥等症。

软炸香椿

材料:香椿 200 克,干淀粉、盐、蛋清、花椒粉、味精、植物油各适量。

制作:①把香椿淘洗干净。②在蛋清中加入干淀粉,顺着同一个方向搅匀,成蛋糊,放入香椿挂糊。③取一小碗,放入盐、花椒粉、味精,拌匀,成花椒盐。④炒锅放植物油烧热,放入香椿,中火炸至金黄色,盛出蘸花椒盐即可食用。

痔疮的一般预防措施:

1 )平时保持平静、愉悦的心情。由于情绪不稳定会使气血侵入大肠,并集结成块,导致形成痔疮。

2 )及时排便,不要宿便。养成有规律的排便时间;避免久坐,定时适量运动;合理搭配饮食,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3 )保持个人卫生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肛门,勤换贴身内裤。

4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8eyTpi2/hXt51fPfwCp3N/oYJ7Jr4h0FVth44U5oah0DkAp1IY0S5IQ9bSdxQI1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