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州一统

天下归一统

嬴政在亲政后,用了大约九年的时间,确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对六国的斗争也由先前的蚕食变为吞并。他根据李斯的建议,确立了“先取韩,以恐他国”的策略。从公元前230年起,嬴政全面发动了兼并六国的统一战争。

战国后期,七雄中只有赵国是可以勉强与秦国抗衡的国家。但是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赵国惨败,40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实力大损,其他国家更加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

嬴政亲政,更把削弱赵国的军事实力作为统一的重要一步,并于公元前236年和公元前232年先后两次进攻赵国,但由于赵国大将李牧的英明指挥而没有成功,不过也使赵国的实力大为削弱。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令内史腾率领大军转而进攻韩国,韩国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就被秦军迅速攻下其都城新郑,并俘虏了韩王安。韩国灭亡,秦国在此设颍川郡。

第二年,即公元前229年,秦王嬴政派大将王翦率兵从上党进攻赵国,赵国仍然由李牧率兵抵抗,双方相持达一年之久。于是秦国使用反间计,以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向赵王诬陷李牧,结果李牧被罢,后被处死。这样,赵国无人可以统兵抗敌。于是,王翦在公元前228年俘虏赵王,并攻入赵国都城邯郸。赵国灭亡。

灭赵同时,秦已兵临燕境。燕国自知无力抵抗,太子丹于是孤注一掷,重金雇勇士荆轲,公元前227年遣其入秦刺杀秦王,结果刺杀未遂。

秦王政杀了荆轲后,余怒未消,他立即命令大将王翦加紧攻打燕国。燕国哪里抵挡得住秦军的攻打,很快就溃败下来。秦军不肯罢休,非要抓住太子丹不可。燕王喜被逼无奈,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求和。

秦王政打败了燕国,又听从尉缭的计策,派王翦的儿子王贲带兵10万进攻魏国。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齐王建没有回应。

公元前225年,王贲灭了魏国。灭魏同时秦已策划伐楚。秦王问诸将灭楚需多少兵力,青年将领李信说需20万,而老将王翦则认为非60万不可。秦王以为王翦年老怯战,否定了他的意见,而派李信、蒙恬领兵20万攻楚。公元前225年秦军南下伐楚,楚将项燕率军抵抗。初时秦军进展顺利,在平舆和寝击败楚军,进抵城父。但楚国毕竟地大兵多,项燕在城父集结数十万楚军发起反击,大败秦军,李信败逃回国。秦王方知王翦估兵不虚,屈尊亲自登门向王翦赔礼,命他征楚。

公元前224年,大将王翦带领60万人马,浩浩荡荡向楚国进攻。楚国也出动全国兵力奋起抵抗。

王翦到了前方后,修起了壁垒,坚守不出。楚国大将项燕一再挑战,他也不理睬。

几个月的时间一晃而过,双方的将士都因为无仗可打而心烦。王翦四处巡视,见将士们无所事事,就想了个办法:让大家每天吃饱睡好后,比赛跳远、蹦高和投掷石块。这样一来,将士们不像原来那样无所事事,士气消落,而是生机勃勃、士气高涨,无形中成了全军大练兵。而楚军屡次挑战不成,整日无所事事,军中烦躁、懒散风气日盛。

过了一段时间,项燕认为王翦是上这儿来驻防的,就不怎么把秦国的军队放在心上了。没想到项燕没有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进攻,60万人马一拥而上杀过去。楚国的将士如梦方醒,晕头转向地抵抗了一阵,便各自逃命去了。秦军一鼓作气打到寿春(今安徽寿县西),俘虏了楚王负刍。楚国就此灭亡了,这一年是公元前223年,秦王政二十四年。

王翦灭楚之后,回到咸阳,由他的儿子王贲接替做大将。公元前222年,王贲灭掉燕国,进而攻占了赵国最后留下的代城。

这时候只剩下一个齐国了。齐王建向来不敢得罪秦国,每回遇到诸侯向他求救,他总是拒绝。他满以为齐国离秦国远,只要死心塌地听秦国的话,就不会遭到秦国的进攻。等到其他五国一一被秦国吞并掉,他才慌手慌脚。

公元前221年,王贲带了几十万秦兵直扑临淄。没有几天,秦军就攻进了临淄,齐王建也束手就擒了。

自从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起,各诸侯国经过250多年的征战,终于被秦国各个击破,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王朝。

千古第一帝

秦朝以前,统治者最高的称号是王。商、周时君主都称为王。后来周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各诸侯国君也相继称王。但是,经过10年左右的兼并,其他六国的国王都成了阶下囚。秦王面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深感“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地位。于是,秦王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伐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于是王绾、冯劫、李斯等人与博古通今的博士们商议后,对秦王嬴政说:“以前五帝时,不过统治方圆千里之地,而且周边的少数部落只是时向时离,但是天子也没有办法。现在,陛下兴义兵,平定天下,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功业,三皇五帝也没法与陛下相比,所以请陛下尊称秦皇,自称为朕,命令称为诏。”但嬴政认为应采用上古帝位号,称“皇帝”,并立即制命天下。在制命中,嬴政决定自称始皇帝,后世继承皇位者以数计,为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这样,秦始皇就成为秦王嬴政的称号,皇帝也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为了神化皇权,秦始皇在议定帝号后,还规定了玉玺制度。由秦始皇下诏,李斯书写,后由工匠制成的玉玺,上面勾交五条龙,方四寸,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成为皇权的象征。

在确定皇帝的称号后,秦始皇为了加强集权,对原来的中央和地方管理体制进行了变革,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

秦朝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是百官之长,它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秦丞相多设左、右二人。秦朝建立之初,分别以隗状、王绾为左、右丞相,后来则有右丞相冯去疾和左丞相李斯。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不但丞相的任免完全由皇帝决定,而且各项政事的处理,也完全取决于皇帝,丞相并无决断之权。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工作,同时还要帮助丞相处理政事。在秦朝以前就有御史一职,但只是很低微的一种官职。秦始皇为了牵制相权,加强监察,于是改设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太尉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军事事务,是中央政府中的最高军事长官。太尉在战时有领兵作战的权力,但是没有权力调兵,军队的调动权只属于皇帝一人。

在三公下,秦朝还设有九卿(但是数目不只是九),分掌朝廷和国家的不同行政事务,分别受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的领导,并直接听命于皇帝。秦朝的九卿主要有掌宗庙礼仪的奉常、掌宫殿掖门户的郎中令、掌宫门卫屯兵的卫尉、掌舆马的太仆、掌刑辟的廷尉、掌诸义蛮夷的典客、掌亲属的宗正、掌谷货的治粟内史、掌山海池泽之税的少府、掌列侯的中丞、掌皇后太子家的詹事。

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行政机构,是秦朝封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听命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关。

焚书坑儒

为加强皇权,秦始皇加强了思想控制,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中举行盛大宴会,庆祝寿诞,参加宴会的有文武百官及博士70人。

宴会上,博士们都向秦始皇祝寿。仆射周青臣首先祝颂道:“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对于周青臣这番歌功颂德之辞,秦始皇十分高兴。这时博士齐人淳于越则奏道:“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这样,淳于越就再次提出了分封制的问题。

于是秦始皇命众臣对淳于越的观点进行讨论。此时已担任丞相的李斯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认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统治方法,这些儒生借古非今,使得百姓的思想混乱。因此,李斯向秦始皇建议道:“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秦始皇根据李斯的建议,下令在全国“焚书”。第二年,秦始皇又进行了坑儒。

秦始皇坑儒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

随着统一大业的完成,秦始皇祈求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早在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来到齐国故地。齐地的方士徐福投秦始皇所好,告诉秦始皇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宣称只要挑选数千名童男、童女,乘几十艘大船,带足礼物,便可入海求见仙人。秦始皇竟信以为真,随即按徐福所说的去做,结果徐福率船东渡,却一去不回。

后来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卢生去寻找仙人及长生不老的仙药,但是卢生仍旧是空手而归。卢生还以谎言蒙骗秦始皇说:“臣等寻仙求药,因为有妨碍的东西,所以常常不能遇到。只要皇帝时常秘密出行,居地无人知晓,真人就会到来,长生之药便可求得。”秦始皇对卢生的话信以为真,并说:“朕十分仰慕真人!”还按照卢生的话去做。但是卢生等人还是没有找到仙药,他们知道不可能永远隐瞒欺骗下去,于是便四处散布流言,说仙药求不得是因为秦始皇独断专权,性格暴躁。然后卢生等带着骗取到的钱财偷偷地逃离咸阳。

秦始皇见卢生等人寻求仙药长久不得,心中生疑,但是因为寻求仙药之事早已天下皆知,而且秦始皇也自称“真人”,所以仍希望会找到仙药。可是,卢生等的出逃使得咸阳百姓议论纷纷,秦始皇知道后,大怒,说:“朕先前收尽天下不用的书,尽毁去;然后召集天下方士儒生,优待他们,以求太平,炼寻仙药,可是徐福等人竟一去不回,卢生等人还在背后诽谤朕,妖言惑众,朕要一一查问卢生在咸阳的同伙。”于是秦始皇下令审讯儒生,这些人互相告发,共查得460人,全部被活埋于咸阳城外的骊山温谷。所以,骊山温谷也叫坑儒谷,据说到现在这个地方的土全部都是红的。

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是,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则是一次严重的摧残,标志着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到来。

始皇暴政

强大的秦王朝从建立到灭亡不过几十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始皇的暴政,这主要体现在赋役和刑罚两方面。

秦始皇时期,征收的赋税十分沉重。秦朝的赋税可分为田税、口赋两种,据汉代董仲舒所言,秦朝赋税“二十倍于古”。

另外,秦朝的徭役更是十分繁重。秦朝规定:一般人民从15岁开始服役,至60岁。一生中须正率一年,屯戍一年,每年还要更卒一个月。

秦始皇不断大兴土木,在咸阳及别的地方修建宫殿,其中以阿房宫的修建为最。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仍感到已有的宫殿太小,于是决定修建阿房宫。阿房宫规模庞大,东西500步,南北50丈,宫中可容纳万人,其宫殿之高,可以将高5丈的旗杆竖于其中。在南山上的山峰之顶还建筑了门阙,这是建在宫殿之前的建筑物。另外,还要修建复道。所以后来唐代诗人杜牧在其《阿房宫赋》中对阿房宫的规模作了较详细的描绘:“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涪,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慢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阿房宫作为秦始皇举行朝会、庆典、议决国家大事的场所,其设计自然要体现其身为皇帝的尊贵。

秦始皇不仅活着要享尽人间富贵,而且死后仍要穷奢极侈,为自己在骊山修建了规模宏大的陵墓。在他即位之初,就开始为自己修墓。统一六国后,更役使数十万人继续营造,其陵高为120多米,周长2167米,陵下则“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宫奇器珍怪徙藏满之。令匠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也”。除陵墓主体外,还有许多作为陪葬的工程。兵马俑和铜赤马的出土即可作为明证。至今已发掘了三个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兵俑与真人大小差不多,造型生动、神态逼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据统计,秦朝人口约有2000万,每年服徭役的就达200多万人,由此可见秦朝徭役之重。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山东六国的贵族与百姓,特别是原来六国的旧贵族,反秦情绪尤为强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秦始皇采用严厉的镇压手法,实行严峻的刑罚。其名目繁多,可分为死刑、肉刑、徒刑、连坐等12种,并且秦朝法律规定,各种刑罚可以重用、单用、合用。

秦朝的种种刑罚,主要是针对农民和奴隶的,对农民和奴隶往往是轻罪重处。例如,服役的刑徒在生产中若稍稍损坏器具,就会遭到很重的鞭笞。总之,秦始皇称帝后,秦朝的法律更为严苛了。

病亡沙丘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出巡中于沙丘宫病死。

秦始皇一生曾5次出巡各地。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20年,巡行陇西、北地。第二次出巡则在公元前219年,这次出巡的主要目的是东抚东土、封祀泰山。秦始皇登临泰山封禅时,于半山坡曾遇暴风骤雨,不得不避雨于一颗大松树下。雨过天晴后,秦始皇称赞此松树遮雨有功,于是当即封之为五松大夫,百官则高呼皇帝万岁。现在泰山山腰的五松亭,据说就是秦始皇当年封禅的避雨处。第三次出巡是在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再次东出函谷关巡行东方,当其车驾行至河南阳武博浪沙时,从道旁的杂草树丛中突然跳出一个人,此人将手中的凶器掷向安车。但是秦始皇坐在安车后面的专车中,因此没有受伤。这个刺客为张良所选派,他以120斤的大铁锥袭击秦始皇,没有成功。秦始皇十分愤怒,下令搜遍天下,张良于是改名换姓逃走。第四次出巡则是巡行碣石和北边。

公元前212年,有一陨石落在东郡,有人在上面刻上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听说后,便派人到东郡调查此事,但没有结果,于是便下令把陨石落地附近的居民全部杀掉。此后,秦始皇一直不高兴。到秋天,朝廷使者在一天夜里路过华阴平舒时,突然有人持着一块玉璧,拦住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正待查问,那人则放下璧,转身逃走。秦始皇闻听此事,召使者询问,并不解其意,退朝后,方想到祖龙就是指人的祖先。于是命人仔细查看玉璧,这玉璧竟是秦始皇几年前不慎掉入江中的那块。秦始皇更加觉得不可思议,于是命人占卜,依据占卜的结果,秦始皇迁徙北河榆中3万家,并决定于公元前210年再次出巡。

秦始皇这次出游,本来是打算随行官员只带左丞李斯,但是其子胡亥也要随从,秦始皇也应允了。十月,秦始皇一行从咸阳出发巡行江南,一路上,秦始皇游云梦,登庐山,过会稽,游兴正浓,因此,并没有感觉到阴冷潮湿的江南天气给他的身体有什么不良影响。然后他们渡江北上,至瑯玡,沿海滨寻仙求药,在海上捕杀大鱼。秦始皇非但没有求得长生不死之药,而且海风的侵袭,使得秦始皇因长期巡行而下降的体质,已无法抵御病魔。当车驾到达沙丘平台时,秦始皇已经病入膏肓,只好在沙丘宫住下来,不久病死于沙丘宫。

据记载,秦始皇在病危期间,曾留下遗诏赐位于扶苏,但是遗诏落到了赵高、李斯手中。面对秦始皇的突然死亡,赵高、李斯决定秘不发丧,知道秦始皇死讯的只有胡亥、赵高、李斯及秦始皇身边的几个宦者。为不引起人们的怀疑,李斯等人决定将秦始皇尸体放在辒辌车中运至咸阳。但是时值七月,天气炎热,不几日,秦始皇的尸体便发出臭味。他们只好命令随后的车载一石鲍鱼,用鱼的臭味掩盖尸体的臭味,所以,沿途臣民并不知秦始皇已死。

另一方面中东府的赵高则利用这一时机,勾结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以“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的罪名赐死扶苏。

不久,皇帝车驾回到咸阳,李斯等先宣读改过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然后胡亥以太子身份主持秦始皇的葬礼,并继皇位,是为秦二世。

秦始皇一生50年,但这50年却使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他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多民族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并确立了郡县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可是,另一方面,秦始皇又是一代暴君,后期的暴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陈胜、吴广起义

胡亥夺取皇位的这一年,即公元前209年七月,爆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领导这次起义的人是陈胜、吴广。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征发闾左(秦时贫弱农户居闾之左,富者居右)900人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陈胜、吴广都被征调,担任屯长。

陈胜又叫陈涉,是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市东南)人。吴广又叫吴叔,是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

陈胜对自己的苦难遭遇一直愤愤不平,可更不幸的事情又落在了他的身上。他和吴广以及其他的穷苦农民一共900多人,被秦二世征发去渔阳驻防。

那时候正赶上雨季,他们走到蕲县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县西南)的时候下起了大雨。大泽乡靠近淮河的支流浍河,地势低洼,大水淹没了道路,没法走了。他们只好停下来,等天晴了再走。按照秦朝的律法,叫你什么时候到达什么地方,你就得按时到达,误了日期,就要杀头。陈胜、吴广计算了一下,估计无论如何也不能按期到达渔阳,这样,他们已经犯下死罪了。

陈胜、吴广一起商量办法。陈胜说:“如今要是逃走,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夺天下大不了也是死。这样下去等死,还不如拼出一条生路呢!”

吴广认为陈胜说得有道理,便决定跟着陈胜干一场。当时的人们很迷信,想要号召众人起来造反,除了假借扶苏等人的名义外,还得采用装神弄鬼一类的办法,取得众人的信任。他们为此想出了办法。

第二天,伙夫上街买鱼回来,剖开一条鲤鱼的时候,在鱼肚子里发现一块绸子,绸子上用朱砂写着“陈胜王”三个字。这件事一下子就传开了,众人都认为这是老天爷的旨意,原来陈胜是个真命天子呀!

过了几天,陈胜和吴广带领着一大帮人,趁押送他们的军官喝醉了酒,故意去要求释放他们回家。军官一听,又急又气,先抽打了吴广几鞭子,接着又拔出剑来要杀吴广。这时大伙儿一拥而上,陈胜乘机杀死了军官。

陈胜、吴广杀死了军官,大伙儿都感到出了一口恶气。看到大伙儿都很齐心,陈胜、吴广就决定立即起义。他们派人上山砍伐树木、竹竿作为武器。然后,用泥土垒个平台,作为起义誓师的地方。还做了一面大旗,旗上绣上了一个大大的“楚”字。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进而攻占蕲县及各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的消息很快传开,附近穷苦的老百姓扛着锄头、铁耙、扁担,纷纷赶来加入起义军,起义军一下子壮大了起来,并且很快地占领了陈县。陈胜在陈县称了王,国号“张楚”。陈县成为全国农民起义的中心。

为推翻秦朝统治,陈胜于八月封吴广为“假王”,令其率主力西击荥阳(在今河南中部),进而入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夺占秦朝腹地;宋留率部入武关(今陕西商南东南),迂回咸阳;武臣、陈余率部攻取六国故地。吴广久攻荥阳不下,陈胜又以周文为将军,领兵绕过荥阳,进攻关中。周文攻破函谷关,屯军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北)。这时起义军已有兵车千辆,战士几十万。

秦二世见起义军打到了都城附近,即令少府章邯把修建骊山陵墓的数十万刑徒和奴产子编成军队迎击农民军。同时,又从边塞调回王离的30万军队以保卫都城。周文率领的农民军,虽然英勇作战,但缺乏训练,没有作战经验,又孤军深入,在秦军的突然袭击下,接连受挫,被迫退出函谷关,在曹阳驻守待援。

这时,武臣的东路农民军在河北旗开得胜,对秦朝官吏恩威兼施,连下30余城,在攻占旧赵都城邯郸后,武臣在张耳、陈余的怂恿下自立为赵王。陈胜为了顾全大局,勉强予以承认,并命他率军西上,支援周文。武臣置若罔闻,以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丞相,公然割据自立。六国旧贵族纷纷割据称王,韩广称燕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陈胜所遣各部义军互不接应,六国旧贵族又变身割据者,严重削弱了反秦力量,起义军陷入孤立无援又腹背受敌的境地。曹阳的农民军与兵力庞大的秦军苦战两月,损失惨重,又无援助,终告失败,周文自杀。章邯乘胜猛扑,占领渑池。

随着反秦斗争的进行,起义军自身的矛盾和弱点也逐步暴露。围攻荥阳的起义军内部发生内讧,将领田臧因与吴广意见不合,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吴广,自立为将军,致使军心涣散。章邯乘机率秦军直扑荥阳,田臧率军迎战章邯,兵败身死,余部溃散。陈胜依旧坐守陈县,章邯率军直扑陈县,在城西与张贺所率农民军展开激战,陈胜亲自督战。由于众寡悬殊,而秦军又挟战胜周文、田臧之余威,士气高昂,农民军终败,张贺战死,陈县失陷。12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涡阳东南)的陈胜为车夫庄贾杀害,余部投奔其他反秦武装。宋留闻讯,在南阳降秦。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在秦王朝的残酷镇压下历经半年失败了。

刘邦和项羽

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各地的百姓纷纷响应。农民起义像一阵风暴,很快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在南方会稽郡有一支强大的起义队伍,领导这支队伍的首领是项梁和他的侄儿项羽。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秦国大将王翦攻灭楚国的时候,项燕兵败自杀,项梁一直想重建楚国。他的侄儿项羽身材魁梧,力大无比,跟项梁学了不少本领。

项梁本是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因为跟人结了仇,躲避到会稽郡吴中来。他能文能武,吴中的年轻人都很佩服他,把他当老大哥看待。项梁教这些年轻人学兵法,练本领。这时,他们听说陈胜起义,觉得是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就杀了会稽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不到几天,就拉起了一支8000人组成的队伍。因为这支队伍里都是当地的青年,所以称为“子弟兵”。

项梁、项羽带着8000子弟兵渡过长江,攻克了广陵(郡名,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接着又渡过淮河,向北进军。一路上又有各地方的起义队伍来投奔项梁。

第二年,刘邦带着一支100多人的队伍,来投靠项梁。

刘邦是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在秦朝做过亭长(秦朝十里是一亭,亭长是管理十里以内的小官)。有一次,上司要他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做苦工,在去往骊山的山路上,每天总有几个民夫跑掉,刘邦想管也管不了。这样下去,到了骊山,刘邦也交不了差。

有一天,他把民夫们叫到一起,对大家说:“你们到骊山去做苦工。累不死也得被打死;就算不死,也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返回家乡。我现在放你们走,大家各自去找活路吧!”

民夫们非常感激刘邦,当时就有几十个民夫愿意跟着他走。刘邦就带着这些人逃到芒砀山躲了起来。

沛县县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都愿意与他交好,他们之间来往不断。

等到陈胜打下了陈县,萧何和沛县城里的百姓杀了县官,并让人到芒砀山把刘邦接了回来,请他当了沛县的首领,大家称他“沛公”。不久,张良也投到了刘邦麾下。

项梁见刘邦也是一个人才,就拨给他人马。从此,刘邦成了项梁的部下。

这时各地起义军的领导权都落在旧六国贵族手里,彼此争夺地盘,互相攻打。秦国的大将章邯、李由想趁机把起义军各个击破。

面对这种形势,项梁在薛城开始整顿起义队伍。为了增强号召力,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因为楚国人对当年楚怀王受骗死在秦国一直愤愤不平,所以大家把他的孙子仍称为楚怀王。

巨鹿大战

项梁整顿了起义军后,打败了秦朝大将章邯。项羽、刘邦带领另一支队伍,杀了秦将李由。不久,章邯重新补充了兵力,趁项梁不备,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项梁死在了乱军之中,项羽、刘邦也只好退守彭城去了。

章邯打败项梁,认为楚军已经元气大伤,就暂时放弃攻击楚军,带领秦军北上进攻赵国(这个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起来的一个政权),很快就攻下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歇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坚守不出。

章邯派秦将王离包围巨鹿,自己率大军驻扎在巨鹿南面的棘原。为了给王离军运送粮草,他在棘原和巨鹿之间修筑了一条粮道。

赵王歇一面守城,一面派人向楚怀王求救。当时,楚怀王正在筹划进攻咸阳。见赵国来求援,就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大军救援赵国。同时派刘邦西击关中,直捣秦朝都城咸阳。当时,秦军还很强盛,诸位将领都不愿先入关,唯独项羽,因为急于替叔父项梁复仇,主动请缨,要和刘邦一起进军关中。可是项羽初次领兵作战攻克襄城时,因为怨恨襄城军民誓死抵抗,曾经下令屠城,蒙上了“慓怕悍祸贼”的恶名,所以怀王和一些老将拒绝了他的要求,派素有仁厚之名的刘邦进军关中。怀王与诸位将领约定,先入定关中的人就封为关中王。这一约定,为日后刘、项的争端埋下了种子。

公元前207年十月,宋义率领楚军开到安阳。当时,巨鹿的赵军已经危在旦夕,可是宋义却畏惧秦军的声势,在安阳一直停留了46天,迟迟不肯进军。这下可急坏了项羽。

项羽对宋义说:“现在军营里粮食不多了,但是上将军却按兵不动,自己喝酒作乐,这样对得起国家和兵士吗?”宋义不但不听,还下了道命令:军中如有不服从指挥的,立即斩首。

当时,连日淫雨,天气寒冷,楚军又是远路而来,军粮不足,士兵们衣服单薄,饥寒交迫。这时的战争形势十分危急,秦军一旦攻破赵国,就会更加骄横,到那时,楚军势单力孤,更难以对抗秦军。国家安危,系于巨鹿一战,而宋义却停兵不前,终日歌酒宴会,丝毫不知体恤士卒,更不忧心国事,还送儿子出使齐国,和齐相田荣勾结。

项羽看到这种情况,又是气愤,又是焦虑。十一月的一天清晨,按捺不住的项羽终于趁参见宋义的时候,拔剑杀掉了宋义,然后公告全军,说宋义意图谋反,自己已经按楚王的密令将他处死。众将领推举他代理上将,楚怀王知道以后,也只得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

当时,前来救援赵军的各路人马,都已经在巨鹿城下安营扎寨,但是因为畏惧秦军,都逡巡不前,不敢与秦军交战。只有项羽一马当先,在公元前207年十二月,以非凡的气概指挥楚军北上,向巨鹿进发。

他先派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2万人做先锋,渡过漳水,切断秦军运粮通道,把章邯和王离的军队分割开来;然后自己率领数万楚军渡过滔滔漳水,向北岸的秦军营地进发。

过了河,项羽命令将士,每人带三天的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砸掉,把渡河的船凿沉(文言叫作“破釜沉舟”);然后,对将士说:“咱们这次打仗,没有回头路可走,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兵。”

这时的楚军,前面是几十万秦军主力,后面是波涛汹涌的漳水。一旦战败,就只能被秦军残杀,或者葬身漳水,几乎已经陷入绝境。楚军将士都明白得很,只有全力以赴,击败秦军,才能绝地求生。于是,楚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秦军阵地。一时间,巨鹿城下杀声震天,经过一连9次激烈的战斗,楚军终于击破了秦军,脱离了险境。

项羽率军进攻秦军的时候,前来援赵的各路将领都慑于秦军淫威,远远地作壁上观。项羽击溃秦军之后,立即召见他们。这些人个个胆战心惊,进入项羽的大营之后,都膝行而前,头都不敢抬。这一战,项羽显示出坚决果敢的战斗精神和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各路诸侯都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项羽成了楚军和各路义军的最高军事统帅,威震四方。这一年,项羽刚刚25岁。

巨鹿之战后,项羽立即引兵南下,进驻漳水南面,进攻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两军对峙了数月之久。秦二世在奸臣赵高的挑拨之下,不断派人责备章邯战斗不力,章邯日夜担心自己会被权奸暗算,赵将陈余又劝他倒戈反秦。正当他犹豫不决之时,项羽派蒲将军领兵渡过三户津(古漳水,今河北滋县西南),一举战败秦军,项羽自己也在汗水大破秦军。经过两次打击之后,章邯终于决定投降,秦军主力部队被瓦解了。

战斗结束后,项羽召见诸侯将领,众将进入辕门时,个个跪行,不敢仰视。项羽从此威震诸侯,成为诸侯上将军,统领诸侯之兵。

约法三章

秦将章邯在棘原眼看王离全军覆没,但干着急支援不上。他上了一份奏章,把前线的消息告知朝廷,请求救兵。二世和赵高不但不发救兵,还要治章邯的罪。章邯怕赵高害他,只好率领部下20万人马,向项羽投降了。

公元前208年八月,赵高诬陷李斯想割地称王,并派人四处搜捕李斯的宗族,对李斯严刑拷打。李斯被迫认罪,被腰斩于咸阳,并灭其三族。李斯死后,赵高升迁宰相,他利用职权大量诛除异己。他想要检验大臣们是否俯首听命于他,便在朝会时献上一只鹿,并指着鹿说是马。二世笑言:“丞相错了,指鹿为马!”赵高说是马,便叫群臣证明,大臣们有的回答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将那些回答是鹿的大臣杀害。从此,朝中人人自危,没有人敢说赵高有错。

赵高又劝二世深居禁宫,不必亲自坐朝听政,臣下有事来奏,只需由赵高自己和其他与二世亲近之人密商后上奏。秦二世对此一一采纳,从此常居深宫。这时,刘邦军队已攻克武关(今陕西商县西北),关东大部分地区落入义军之手。赵高害怕二世责难,暗中密谋杀掉二世胡亥。赵高让其弟郎中令赵成做内应,诈称搜查贼人,派人率兵进入二世所住的望夷宫。秦二世走投无路,只好自杀。

赵高杀了二世,对大臣们说:“现在六国都已复国了,秦国再挂个皇帝的空名也没有什么意思,应该像以前那样称王。我看可以立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这些大臣不敢反对,只好同意。于是,赵高立二世之侄子婴,贬号为秦王。

子婴知道赵高害死了二世,想自立为王,只是怕大臣们反对,才假意立他为王。子婴和他的两个儿子商量好对付赵高的计策。到即位那天,子婴推说有病不去,赵高只好亲自去催子婴,子婴命手下人把赵高杀了。

子婴杀了赵高,派了5万兵马固守武关。刘邦采用了张良的计策,派兵在武关附近的山头插上无数的旗子,迷惑敌兵;另派将军周勃带领全部人马绕到武关东南,从侧面打进去,杀死了守将,消灭了这支秦军。

刘邦的军队开进武关,到了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秦王子婴一看大势已去,便带着秦朝的大臣投降了。

刘邦进了咸阳,召集了附近各县的父老,对他们说:“你们被秦朝残酷的法令害苦了。今天,我跟诸位父老约定三条法令:第一,杀人的偿命;第二,打伤人的治罪;第三,偷盗的治罪。除了这三条,其他秦国的法律、禁令,一律废除。父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了。”

百姓听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高兴得不得了,都争先恐后地来慰劳刘邦的将士。

从那时起,刘邦的军队给关中的百姓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人们都希望刘邦能留在关中做王。

鸿门宴

项羽在巨鹿大战中打败了王离,收降了章邯,而后率领40万大军开到函谷关,看见关口有兵把守着,不准项羽的军队进关。项羽得知是刘邦的将士守着关口,肺都要气炸了,命令将士猛攻函谷关。关口很快被打开,项羽军队长驱直入,直到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才驻扎下来。这里离刘邦军队驻扎地灞上只有40里路,项羽决定第二天攻打刘邦。

项羽的叔父项伯和刘邦的谋士张良是好朋友,他怕打起仗来张良会送命,就连夜赶到刘邦军营告知张良,叫张良赶快逃命。

刘邦、张良乘机以礼相待,并当即结成儿女亲家。刘邦对项伯说:“我进入关中后,登记户籍,封闭府库,未敢擅取丝毫财物,一心等待项将军的到来。至于派兵守卫函谷关,也是为了防止意外。我日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岂敢背叛?希望您能替我说个明白。”项伯欣然应允,并与刘邦约定,让他次日亲自去拜谢项羽。

figure_0083_0009

鸿门遗址

位于今陕西临潼东。鸿门宴上,项羽的妇人之仁,放掉了刘邦这个夺取天下最大的竞争对手,最后自己吞下了失败的苦果。

项伯连夜赶回楚营,转达了刘邦的心意。他还对项羽说:刘邦具有丰功伟绩而去攻打他,是没有道理的,不如以礼相待。其时,项羽重兵在握,并不在意刘邦,况且攻打刘邦师出无名,于是便听从项伯的建议,撤销了次日清晨进攻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南蓝田西)的计划。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带领张良、樊哙和100多人赶到鸿门,拜见项羽。刘邦装作十分热情地说:“我和将军一起攻打秦朝,您在黄河的北面作战,我在黄河的南面作战。没想到我能先打进关中,攻破咸阳,今天有机会和将军见面,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听说有些小人在您面前挑拨我和您的关系,请将军千万别听信这些话。”项羽是个直性人,见刘邦这样可怜兮兮,怒气很快就烟消云散了。项羽叫人摆上酒席,举杯劝刘邦喝个痛快,态度越来越和气。

酒席上,范增一再给项羽使眼色,并多次举起胸前佩挂的玉瑗作暗示,要项羽下决心杀掉刘邦。项羽默不作声,好像没看见一样。范增急了,找个借口走出营门。他把项羽的堂兄弟项庄找来,交代他说:“项王心肠太软,你到席上敬酒,然后舞剑助兴,趁机杀了刘邦。”项伯见项庄在宴席前不怀好意地舞起剑来,害怕刚结的亲家刘邦吃亏,也拔出宝剑说:“一个人舞剑没有两个人来劲。”就用身子护着刘邦,与项庄对舞起来,项庄没机会对刘邦下手。

张良见形势危急,找个机会溜了出去,对樊哙说:“宴会上项庄拔剑起舞,总想对沛公下毒手。”樊哙听了急得大喊:“我去同他们拼了!”他带上宝剑和盾牌赶到帐前,把几个阻拦的卫兵撞倒,怒目圆睁地冲了进去。

项羽看到冲进一个怒容满面的人,急忙按住剑把,喝问道:“你是什么人?”张良急忙上前解释说:“他是沛公的车夫樊哙,一定是肚子饿了。”项羽用赞叹的口气说:“好一个壮士!快赏给他一斗酒,一只猪腿。”项羽看了樊哙一会儿,越发觉得这人豪壮,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粗声说:“我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当初,楚怀王跟大家有约:谁先打败秦军攻破咸阳,谁就做王。如今沛公先打进咸阳,他没拿一点东西,只是封了库房把军队驻在灞上,等到大王您的到来。如此劳苦功高的人,大王不但没给他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挑拨,想去杀害他,这不是跟秦王没区别了吗?大王这种做法未免太不近情理了!”项羽一时答不上话来,招呼樊哙坐下。樊哙就挨着张良坐下了。刘邦镇定了一会儿,假装要上厕所,樊哙和张良也跟着出去了。刘邦想趁早溜回军营,又怕没有告辞失了礼数。樊哙说:“干大事业的人不拘泥于小礼节。如今我们好比任人宰割的鱼肉,性命都难保了还讲什么礼数!”

刘邦走后,张良在外面等了好一会儿,估计刘邦已经到达军营了,才进去对项羽道歉说:“沛公酒量小,今天喝多了,不能当面来向大王辞别。他嘱咐我奉上白璧一双敬献给大王,玉杯两只送给亚父。”项羽接过白璧,放在席位上,范增气得把玉杯扔在地上,又用宝剑劈碎,叹着气说:“唉,真是没用的人,不值得让我操心!将来争夺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等着瞧吧,将来咱们这些人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

鸿门宴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楚汉之争

刘邦听从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执掌兵权,准备攻打汉中。萧何整顿后方,训练人马。公元前206年,汉王和韩信率领汉军进攻汉中。

战争开始后,由于关中的老百姓对“约法三章”的汉军本来就有好感,所以,汉军每到一处,士兵、百姓都不愿抵抗。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刘邦就消灭了秦国降将章邯的兵力,牢牢地控制了关中地区。项羽得知刘邦攻占了整个汉中,准备率兵来打。但是西面齐国的田荣也起来反抗项羽,把项羽所封的齐王赶下台,自立为王,项羽只好扔了刘邦这一头带兵去镇压田荣。

刘邦趁项羽和齐国相持不下的时候,率军东进,攻下了西楚的都城彭城。项羽赶紧往回撤兵。双方在睢水展开了一场大战。战斗一开始,双方谁也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只打得昏天黑地,尸横遍野。到最后,汉军战败,刘邦的父亲太公和妻子吕氏也被楚军俘虏了。

刘邦领着残兵败将,退到荥阳成皋一带,严密布防。另一方面派韩信带领兵马向北收服了魏国、燕国和赵国的地盘,又派陈平用重金挑拨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本来疑心很重,听信了谣言,真的怀疑起范增来。范增一气之下告老还乡,又气又伤心的他死在路上。范增一死,项羽身边少了一位得力的谋士,汉军的压力也减轻了。刘邦又叫彭越在后方截断楚军的运粮道,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楚军。楚汉双方这样对峙了两年多。

公元前203年,项羽决定自己带兵去攻打彭越。临走时,他再三叮嘱成皋守将曹咎,无论如何也要坚守城池不许出战。刘邦见项羽一走就向曹咎挑战。曹咎说什么也不战。后来刘邦叫士兵整天隔着汜水辱骂楚军。曹咎受不了刘邦士兵的辱骂,渡江作战被刘邦打得大败。曹咎觉得没脸见项羽,就抹脖子自杀了。

项羽听说成皋被汉军占领,曹咎自杀,急忙赶回来,楚汉两军在广武(今河南荥阳东北)又对峙起来。

正当刘邦想和项羽决一死战的时候,项羽派使者给刘邦传话说:“现在天下不安定,都是由于你我两人相持不下造成的,你敢不敢与我比试高低,别让老百姓受连累了。”刘邦也叫使者回话说:“我愿意比文斗智。”刘邦和项羽各自出阵来,刘邦为了叫项羽在楚、汉军面前威风扫地,便历数项羽有“十大罪状”。

项羽听刘邦述说自己的“十大罪状”,忍无可忍,也不回答,回头做了个暗示。钟离昧带领弓箭手一阵乱箭齐发,刘邦刚要回头,胸口已经中了一箭。他忍住疼痛,故意弯下身,大叫道:“不好,贼兵射到我的脚趾了。”众将士急忙把他扶到营里,叫医官医治。张良怕军心动摇,便劝刘邦勉强起来,坐在车上巡视军营。

项羽见刘邦没死,还能巡视军营,而楚军粮草已供应不上,感到进退两难。

刘邦重伤在身,见双方相持不下,也非常着急。这时,洛阳人侯公从中调和了一下,双方定下协议,楚汉双方以荥阳东南的鸿沟为界,鸿沟以东属楚,鸿沟以西属汉,双方各守疆土,互不侵犯,罢兵息战。协议达成后,项羽把太公和吕氏也放了回来。

四面楚歌

楚汉议和还不到两个月,刘邦便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大军会合一处,在韩信统率下,追击项羽。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韩信在垓下的周围布置了十面埋伏。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吃光了。他想带领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各路诸侯的人马里三层外三层,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项羽没法突围出去,只好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防守。

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里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便陪伴他喝酒解愁。

项羽要虞姬离开垓下,回彭城(今江苏徐州)或是回她的故乡,虞姬温柔地加以拒绝。要死就死在一块儿,她的念头非常单纯。项王战死,她也不独活。

到了午夜,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来,风声里还夹着歌声。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从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都是楚人的歌曲,楚军士兵那本已冰冷的心,顿时有如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万物苏生;他们好像回到了故乡的村庄,看见了那熟悉的山水、田野、牛羊,家乡父老的一张张笑颜、企盼的目光……楚军士卒不觉坐起身来,不顾严寒,走出营帐,向汉军营寨远眺,因为正是那篝火兴旺的地方传来了楚地的民歌乐曲……于是一群又一群的楚兵情不自禁地向那令他们向往的一堆堆温暖的篝火走去,项羽听四面到处是楚歌声,失神地说:“完了!恐怕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汉营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楚人呀。”

项羽愁绪满怀,忍不住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虞姬和侍从也都伤心地哭了起来。

当天夜里,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800个子弟兵冲出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天亮后,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出去,连忙派了5000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后来他渡过淮河时,跟着他的只剩下100多人了。

但后面的追兵又围上来了。项羽对跟随他的士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有8年了,经历过70多次战斗,从来没有失败过,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要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项羽说罢又几次冲出重围,一直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边。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二十几个人了。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1000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当年在会稽郡起兵时,带了8000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便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也没脸见他们呀。”

项羽说完跳下马来,对亭长说道:“我知道您是位长者,我骑这匹战马已有5年,所向无敌,曾经一日行走千里,不忍心杀掉它,就送给您吧。”项羽把战马送给乌江亭长后,令骑士全部下马步行,跟追上来的汉兵展开肉搏战。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

项羽死后,楚地全部向汉军投降,唯鲁地不降。刘邦率大军想要屠城,兵至曲阜城下,还可听到城中的弦歌诵读之声,认为鲁人坚守礼义,为君主死节,便拿出项羽的人头令鲁人观看。鲁地父老见项羽已死,这才投降汉军。当初,楚怀王曾始封项羽为鲁公。项羽死后,鲁地最后投降,因而按照鲁公封号应享有的礼义,将项羽安葬在谷城。

刘邦为项羽发丧,洒泪而去。项羽的各支宗族,刘邦都不加以诛害。刘邦封项伯为射阳侯,项襄为桃侯,项佗为平皋侯,但都赐姓为刘。

大风歌

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一个比秦朝更强大的汉王朝。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正式做了皇帝,这就是汉高祖。汉高祖定都洛阳,后来迁都到长安(今陕西西安)。

西汉初年,刘邦大封功臣,异姓王有7人,史称“异姓诸王”。这些王侯据有关东广大区域,势力强大,朝廷奈何不得。异姓王的存在为汉朝的长久稳定留下无穷隐患。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距离刘邦称帝不到半年,燕王臧荼首先叛乱,刘邦亲自率兵征讨。两个月以后,臧荼成为阶下囚,刘邦又立长安侯卢绾为燕王。九月,颍川的原项羽部将利几谋反,没多久即被刘邦平定。一时举国上下,谈兵色变,有人告发楚王韩信意图谋反,刘邦决定采纳陈平的建议,采取智取的办法。他假装巡游云梦(古大泽,在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命令各路诸侯于十二月在陈县会集。韩信见到诏令后,虽然有点儿疑惧,但自认为没有什么过失,便前往会见刘邦。武士当即将韩信逮捕押往洛阳,刘邦废其王号,改封他为淮阴侯。韩信因此非常忧郁。他经常称病不上朝,还常常发牢骚:“果真像别人所说的那样,‘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经安定,我固当亡。”

高帝十年,有人说韩信与陈豨谋反。陈是刘邦子代王如意的部下,如意年幼,长期留居长安,代王相陈豨独自掌握王国大权。据说,陈豨与韩信商定反汉,以韩信为内应,陈豨带将守边,内外呼应。高帝十年的秋天,刘邦借“太上祖驾崩”的名义召见陈豨,陈豨称身体不适,不应召见,并与王黄、曼丘臣一同造反,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赴邯郸坐镇,派周勃等率军北征。当时陈豨部将侯敞、王黄、张春四处招兵买马,号召反叛,叛乱几乎波及华北全境。而刘邦则处于劣势,他多次以羽檄征集彭越、英布等人,但无人应召。最后刘邦采用重金收买陈豨手下部将的计谋,方得以将陈豨打败。到了高帝十二年,周勃斩陈豨于当城(今河北蔚县)。

刘邦亲自征讨陈豨时,要求韩信随军出征,韩信以身体有病为借口,没有一同前往。后来有人检举韩信想利用刘邦出征的机会,策划在长安动手,与陈豨里应外合。高帝皇后吕后与丞相萧何设计将韩信骗入宫中处死,并诛灭了其亲人家属。至此,在反楚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韩信不复存在了。

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三月,梁王彭越的部下告发他谋反,刘邦不动声色地遣使前往梁王王都定陶,乘其不备,一举将彭越逮捕,押往洛阳。刘邦念其战功,没有将其处死,只是将其贬职为民,发放蜀地。恰巧在去流放地的途中,彭越偶遇从长安去洛阳的吕后。彭越自以为遇见了大救星,恳求吕后向刘邦求情,殊不知吕后为人刚毅,心肠狠毒。她假装答应了彭越的要求,将彭越带回了洛阳。她不但没有践约为彭越求情,反而对刘邦说让彭越这种有才能、有威望的人去蜀地是自留祸患,不如斩草除根。刘邦认为其妻言之有理,改判彭越死刑,并灭其全族。

韩信与彭越的死对英布震动很大,同病相怜的处境使得他不得不首先防范。他暗中部署兵力,小心刺探周围各郡的动静。后来有人将英布的活动报告给刘邦,刘邦派遣使者到淮南国查明情况。英布得知此事,如惊弓之鸟,只好于高帝十二年七月宣布反叛。叛乱之初,英布气焰很高,他认为刘邦已61岁高龄,又身患疾病,无法也不会再带兵出征了,他信心十足地东进击杀了荆王刘贾,占据了大片的土地。刘邦深知年老体衰,意图让太子刘盈率兵出征。但太子宾客认为英布是善于用兵的猛将,诸将曾经与高祖一同打江山,平起平坐,威望较高,恐怕未必肯听太子的调遣,因此太子的出征,前景令人担忧。于是他们策划让吕后去请求皇帝亲自出征。刘邦思前想后,觉得别无选择,只好不顾年老体衰,于十月亲率大军东征,连连打败英布的队伍。高帝十二年十月,刘邦与英布在蕲西短兵相接,英布不敌,逃往江南鄱阳(今江西波阳东),被当地人杀死于乡民田舍。英布所发动的叛乱是刘邦在位期间最大的一次叛乱,这次叛乱的平定,对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了重要的作用。

刘邦平定了英布叛乱后,在凯旋的路上,回故乡沛县住了几天。他邀集了故乡的父老子弟和以前的熟人,举行了一次宴会。他在与父老乡亲团聚畅饮当中,想起过去自己战胜项羽的经历,又想到以后要治理好国家,可真不容易。想到这里,他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萧规曹随

汉惠帝即位第二年,相国萧何年纪大了,身患重病。汉惠帝亲自去慰问他,就将来谁来接替相位的人选一事,向萧何请教。

萧何不愿意直接说出自己的意见,只说:“陛下是最了解臣下的。”

汉惠帝问他:“你看曹参这个人怎么样?”

萧何说:“陛下的主意太好了。有曹参接替,我可以放心地走了。”

曹参文武全才,先做了将军,后做了丞相。在灭秦、击楚以及平定叛军的诸多战役中,他披荆斩棘,立下赫赫战功,计攻占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县,俘二诸侯王、三个诸侯相、六个将军,另大莫敖、郡守、司马、军侯、御史各一人。刘邦论功行赏,他功居第二。韩信被诛杀后,刘邦封长子刘肥为齐王,曹参出任齐国相国。

萧何死后,汉惠帝马上命令曹参进长安,继任相国。萧何在世时制定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九章律》,这是以秦朝《六律》为蓝本,增加《户律》《擅律》《厩律》,合为九章;田赋、口赋、献费三种构成赋役;徭役制度,有正卒、戍卒、更卒三种。还有许多其他制度。曹参对这些规章制度不做任何变动,而是全盘执行。在他出任相国的3年内,没提出任何建议和措施。

一些大臣见曹参这种无所作为的样子,有点着急,也有人去找他,想帮他出点主意。但是他们一到曹参家里,曹参就请他们一起喝酒。有些人想借机向他说起朝廷政务,他总是岔开话头,让人开不了口。

汉惠帝看到曹相国这种做法,认为他瞧不起自己,心里挺不舒服。于是,他把在皇宫里侍候他的曹参之子曹窋叫来,对他说:“你回家的时候,找个机会问问你父亲,高祖归了天,皇上年轻没有经验,国家大事全靠相国来处理。可他天天喝酒,不管政事,这么下去,能治理好天下吗?看你父亲怎么说。”

曹窋回去的时候,就照惠帝的话对曹参说了。

曹参一听,马上火了,他骂道:“你这个毛孩子懂得什么,国家大事也轮到你来啰唆。”说着,竟叫仆人拿板子打了曹窋一顿。

曹窋莫名其妙地挨了一顿打,非常委屈,回宫的时候就一五一十地向汉惠帝说了。汉惠帝听了很不高兴。

第二天,在朝堂上,惠帝就对曹参说:“曹窋跟你说的话,是我让他说的,你打他干什么?”

曹参向惠帝谢过罪,接着说:“请问陛下,您跟高祖比,哪一个更英明?”

汉惠帝说:“我比不上高皇帝。”

曹参说:“我跟萧相国比较,哪一个能力强?”

汉惠帝禁不住微微一笑,说:“好像萧相国强一些。”

曹参说:“陛下说得对。陛下比不上高皇帝,我又比不上萧相国。高皇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又给我们制订了一套规章。我们只要照着他们的规定办,不要失职就行了。”

汉惠帝这才明白了过来。

曹参采用黄老无为而治的学说,做了3年相国。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来看,战国时期,到处是万户大邑,汉初万户大邑存留不过二三千户。汉惠帝两次筑长安城,征发京畿附近600里内男女夫役,每次都只有十来万人。偏远地区更是一片荒凉景象。从经济和人口的恢复来看,中国的确需要休养生息的政策来修补战争创伤。曹参那套办法没有加重百姓的负担,国家也得以休养生息。

周勃夺军

汉惠帝一直没有儿子,吕太后作主从外面找来一个婴儿,对外说是惠帝生的,立为太子。公元前188年,惠帝一死,这个婴儿接替了皇位。小皇帝不能处理朝政,吕太后便名正言顺地临朝执政。

吕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要立吕家人为王,向大臣们征求意见。右丞相王陵提起汉高祖临终前与大臣们立下白马盟约的事,不赞成吕太后的想法。吕太后大为不满。

陈平、周勃说:“高祖平定天下,分封刘家的子弟为王,这当然是对的;现在太后临朝,封自己的子弟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散朝以后,王陵批评陈平和周勃违背了誓言。

陈平、周勃说:“您别着急。当面在朝廷上和太后争论,我们比不上您;将来保全刘家天下,可就要靠我们了。”

从这以后,吕太后就陆续把她的娘家人,像吕台、吕产、吕禄等一个个都封了王,还让他们掌握了军权。朝廷大权几乎控制在吕家的手里了。

吕太后临朝的第8个年头,患了重病。临死前封吕产为相国掌管南军;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掌管北军,并且叮嘱他们说:“现在吕氏掌权,朝廷里有很多大臣不服。我死了以后,你们要带领军队保卫宫廷,不要出去送殡,提防被人暗算。”

吕太后死后,兵权都在吕产、吕禄手里,他们便策划发动叛乱。

朱虚侯刘章得知了吕家的阴谋,就派人去通知哥哥齐王刘襄,约他出兵攻打长安。

齐王刘襄起兵,吕产得到了这个消息,立刻派将军灌英带领兵马去征讨。灌英一到荥阳,就跟部将们商量说:“吕氏想夺取刘家天下。如果我们向齐王进攻,这不等于帮助吕氏叛乱吗?”

大家商量了一下,决定按兵不动,暗地里通知齐王,要他联络诸侯,等时机成熟,一起起兵讨伐吕氏。齐王接到通知,马上就地安营扎寨,停止前进。

周勃、陈平知道吕氏要发动叛乱,便想先发制人,但是兵权掌握在吕氏手里,必须想办法夺回兵权。他们想出个主意,派人鼓动郦寄去劝说吕禄道:“太后死了,皇帝年纪又小,您身为赵王,却留在长安带兵,大臣诸侯都怀疑您。如果您能把兵权交给太尉,回到自己的封地,齐国的兵就会撤退,叛乱也就会平息。”吕禄相信了郦寄的话,把北军交给太尉周勃掌管。

周勃拿到了将军的大印,马上赶到北军军营中去,向将士下了一道命令:“现在吕氏想夺刘家的天下,你们看怎么办?支持吕家的把右臂袒露出来,帮助刘家的把左臂袒露出来。”

北军中的将士本来都是向着刘家的。命令一传下去,军中士卒纷纷袒露左肩,呼声震天。周勃很顺利地将北军控制,成为反吕的一支主要部队。接着,周勃命令朱虚侯刘章率兵千人以进宫护卫皇帝为名,伺机捕杀了统率南军的相国吕产,后又捕杀吕禄,并分派人手去捕杀诸吕,不论老少全部处死。至此,吕氏集团被剿灭,统治大权又回到刘氏集团手中。

诸吕之乱平定后,周勃、陈平等大臣密商选立皇帝。大臣们一致认为,代王刘恒适合即帝位。因为现即帝位的少帝和各位王子都不是惠帝亲生,代王却是汉高祖的儿子,而且为人宽厚,待人仁慈,其母薄氏也很善良,不会出现拥尊自立的现象。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代王年龄最大,全国上下无可争议。于是,周勃、陈平等人亲迎代王入长安而即帝位。闰九月,代王刘恒一行由代到长安,在群臣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太宗孝文皇帝。文帝即位后,大赦天下,积极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创了汉朝盛世。

晁错削藩

汉景帝即位后,也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治理国家。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有个管家的官员叫晁错,挺有才能,大家都称他“智囊”。后来,汉景帝把他提升为御史大夫。

秦朝实行的是郡县制,但是汉高祖打下天下后,分封了22个诸侯国,这些诸侯都是汉高祖的子孙。到了汉景帝时,诸侯的势力变得强大起来,土地又多,像齐国就有70多座城。有些诸侯不受朝廷的约束,简直成了独立王国。

晁错见各诸侯国的发展态势很有可能造成国家分裂的危险,就对汉景帝说:“吴王私自开铜山铸钱,煮海水取盐,招兵买马,动机不纯,不如趁早削减诸侯国的封地。”

汉景帝有点犹豫,说:“削地只怕会引起他们造反。”

晁错说:“诸侯想造反的话,削地会反,不削地将来也会反。现在造反,祸患小;将来他们势力大了,再反起来,祸患就大了。”

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很有道理,便下定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过了不久,朝廷找了些理由,削减了诸侯的封地。有的被削去一个郡,有的被削掉几个县。

正当晁错与汉景帝商议要削吴王濞的封地时,吴王濞先造起反来了。他打着“惩办奸臣晁错,救护刘氏天下”的旗号,煽动其他诸侯一同起兵造反。

公元前154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7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历史上称为“七国之乱”。

叛军声势很大,汉景帝惊恐之余,想起汉文帝临终时的嘱咐:国家有变乱,就让周亚夫带兵出征。于是,他拜善于治军的周亚夫为太尉,统率36名将军去讨伐叛军。

那时候,朝廷中有人妒忌晁错,说七国发兵完全是晁错的过错,如果杀了他,七国就会退兵。接着,有一批大臣上奏章弹劾晁错,说他大逆不道,应该杀头。汉景帝看了这个奏章,竟昧着良心,批准了。

这样,一心想维护汉家天下的晁错,竟莫名其妙地被杀了。

汉景帝杀了晁错,下诏书要七国退兵。这时候,吴王濞已经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几座城池。他听说要他拜受汉景帝的诏书,冷笑说:“现在我也是个皇帝,为什么要拜受别人的诏书?”

这时,汉军营里有个叫邓公的官员,到长安向景帝报告军情。汉景帝问他:“你从军营里来,知不知道晁错已经死了?吴楚答应退兵了吗?”

邓公说:“吴王一直有造反的野心。这次借削地的借口发兵,哪里是为了晁错呢?陛下把晁错杀了,恐怕以后没人敢替朝廷出主意了。”

汉景帝这才知道自己错杀了晁错,悔恨之余,决定以武力平叛,于是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以坚壁固守的战术,多次挫败吴楚联军的进攻。吴楚联军的士卒饿死、投降、失散的很多,只得败退。三月,吴王刘濞残部数千人退守丹徒(今江苏镇江),被东越人所杀。其他诸王也战败自杀、被杀,历经3个月的七国之乱遂被平定。

七国之乱的平定,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同姓王所引起的矛盾,巩固了汉王朝中央的统治,并为日后汉武帝以推恩令进一步解决诸侯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汉景帝平定了叛乱,仍旧封七国的后代继承王位。但是从那以后,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国里征收租税,取消了他们干预地方行政的资格,大大削弱了他们的权力,汉朝的中央集权才得以巩固。

武帝初登

公元前156年的一天深夜,汉景帝忽得一梦:一头红色的猪从天而降,只见这头猪身裹祥云,从太虚幻境来到宫中。紧接着,高祖刘邦也飘然而至,对景帝说:“王夫人生子,应取名为彘。”汉景帝猛然惊醒,才发现是一场梦。

这王夫人本名娡,母亲臧儿,本是项羽所封燕王臧荼的孙女,因家道衰落,嫁给同乡的王仲为妻,生下王娡。王娡聪明伶俐,容貌俊美清雅。据传,有一相面术士见到王娡后,大惊失色地称赞道:“此女贵不可言,当匹配天子,生天子,母仪天下!”这时王娡嫁人,并生有一女。后来赶上官中选秀,其母想方设法将她混成秀女送入宫中。当时还是皇太子的汉景帝见她貌美,遂纳入自己宫中。汉景帝即位后封王娡为“美人”,宫中都称她为“王夫人”。

说来也奇怪,第二天临近午夜,王夫人果然产下一男婴,婴儿的啼哭声从王夫人住处传出,消息立刻传到汉景帝那里。汉景帝听说后兴奋异常,急忙乘驾赶到王夫人住处。新生儿被裹在襁褓里,发出响亮的啼哭声。景帝满脸喜色地走上前去,端详着自己的第九个儿子。儿子在父亲充满慈爱的注视下,竟然停止了哭声。王夫人欠身榻上,温柔地对景帝说:“请皇上给皇儿赐名吧!”汉景帝这时又想起了昨夜梦中的情景,于是给他起名彘。刘彘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汉武帝。

刘彘自幼聪明,三岁能背典籍,无遗漏,汉景帝大为惊异,于是大为宠爱。一天,景帝把刘彘抱在膝头上,问道:“我儿愿意当皇帝吗?”刘彘用稚嫩的声音答道:“做皇帝不由儿臣,我愿天天在父皇膝前嬉戏,不失为子之道。”景帝暗暗惊叹:“三岁小儿竟如此口齿伶俐,真是天资聪颖啊!”于是就有了立刘彘为太子的打算。

汉武帝的童年和少年的宫廷生活,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并给他54年的皇帝生涯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汉武帝虽然也是汉景帝的儿子,但是按照当时的继承顺序,皇帝的位子根本轮不到他。汉景帝在公元前153年就立皇子刘荣为太子,与此同时封刘彘为“胶东王”。但是刘荣的母亲栗姬和刘彘的母亲王美人都不是皇后,和栗姬相比,王美人并不怎么得宠。公元前151年,汉景帝废薄皇后,眼看皇后之位就要落到栗姬手中。但是,栗姬自从亲生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就目空一切,专横跋扈,脾气越来越乖戾。汉景帝终于忍无可忍,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正月,他不顾朝臣反对,下诏废皇太子刘荣为临江王,将栗姬打入冷宫。

figure_0093_0010

长信宫灯 西汉

皇太子之位暂时空缺,诸子为争夺皇位继承权展开了激烈斗争。刘彘被立为太子,他的姑母长公主刘嫖起了关键的作用。刘嫖是窦太后的女儿,汉景帝的姐姐,她不仅受到窦太后的宠爱,与汉景帝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长公主生有一个女儿,名阿娇。长公主一心想让阿娇当皇后,她本来想把阿娇许配给太子刘荣,可遭到栗姬的回绝,长公主由此和栗姬结仇。王美人抓住这一机会,极力讨好长公主。碰巧一天年仅五六岁的刘彘到长公主家玩耍,长公主见他聪明可爱,于是抱在膝上问道:“我儿想要娶个媳妇吗?”刘彘答道:“想。”长公主指着左右侍女问刘彘:“她们之中你喜欢哪一个呀?”刘彘摇摇头,表示一个也不喜欢,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问他:“阿娇好不好?”刘彘这才高兴地说:“好!我要是能娶阿娇做媳妇,一定要给她盖一座金屋,让她住在里面。”长公主听了非常高兴,后来在征得汉景帝同意后,便把阿娇许配给了刘彘。这样,长公主和刘彘的关系更近了一层,看到刘荣的太子之位被废,长公主和王美人乘机活动,终于说服汉景帝。景帝七年四月,汉景帝立王美人为皇后,接着立7岁的胶东王刘彘为皇太子,改名彻。刘彻从公元前150年被立为太子,到公元前141年汉景帝驾崩,继承皇位,其间做了9年太子。在这9年中,聪颖过人的皇太子深得汉景帝的宠爱。他一方面协助汉景帝处理政务;另一方面博览群书,广泛涉猎琴棋书画、诗歌辞赋,这为他以后五十余年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汉景帝为已年满16岁的皇太子举行了隆重的冠礼。不料冠礼大典之后,汉景帝突然患病,医治无效,正月二十七日驾崩于未央宫。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子当日在汉景帝灵前继承皇帝大位,君临天下,一代名君汉武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汉武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转变。他统治下的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处于鼎盛之中的大帝国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达到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在政治上,武帝颁行推恩令,制订左官律、附益法,实施“酎金夺爵”,基本上改变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强大难治的局面;实行一系列打击地方豪强的有效措施;创立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同时,汉武帝削弱了丞相权力,任用酷吏,严格刑法,设立太学、建立察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在经济上,将冶铁、铸钱、煮盐收归官营;设立均输、平准官,运输和贸易由国家垄断,将物价平衡;实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治理黄河,大力兴修水利,广开灌溉;实行代田法,改进农具,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在思想上,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君主集权,使大一统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思想。在民族关系上,多次派兵攻打匈奴,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前后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实现和发展了与西域地区的交流,促进了经济文化的繁荣;又遣使至夜郎、邛、笮等地宣慰,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和开发;还统一了南越地区,设立南海、苍梧等9郡。

汉武帝在位54年,为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武帝时期,西汉成为亚洲最富强繁荣的多民族国家,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的盛世之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尊崇儒术,将百家学说排斥于官学之外的思想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不仅巩固了汉朝政权,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凝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西汉初年,汉高祖继续实行秦代的挟书律,禁止私人收藏《诗经》《尚书》等,儒家学术活动几乎灭绝,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被统治者大力提倡。这些政策短期内适应了长期战争后恢复生产、稳定社会秩序的要求。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政策造就了文景时期的社会安定、政治开明、文化复兴的繁荣局面。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黄老学说已经不适应时代潮流。汉武帝时期,王国势力强大并凌驾于朝廷之上,商人豪强大力兼并土地,匈奴不断骚扰边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成了统治者的迫切需要。而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神化皇权的观念以及仁义学说,恰好适应了这种要求。年轻力壮的汉武帝要大有作为,建立千秋帝业,也需要这种新的思想武器。

汉武帝即位后,首先举行的一件大事是召集天下文士,亲自出题考试。大儒董仲舒提出,诸子学说使国家不能保持一贯的政策,法令制度常常改变不利于封建的专制统治,建议政府只用讲儒学的人为官。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各地举荐来的非儒学的诸子百家一概罢斥,同时任用考试优秀的儒家学者。这样一来,只有学习儒家学术才有做官的机会。武帝又改组领导班子,起用了一大批好儒学的人,如用好儒术的田蚡做丞相等,以此来褒扬儒学,贬斥道家等诸子学说。

汉武帝的改革激怒了黄老学说的首要代表窦太后。窦太后大力打击儒家,并找借口把鼓吹儒学的人投入监狱。窦太后去世后,武帝重用儒生,把官府里非儒家的博士一律免职,排斥黄老刑名等百家学术于官学之外,这就是有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武帝提倡的儒学,是在原来孔子仁义学说的基础上吸收了阴阳五行家神化皇权、鼓吹王权神授的思想,又接受法家君王独尊、增设刑法、任用酷吏的学说,成为一种儒家王道与法家霸道杂合的思想。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目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巩固封建统治,只是他们采用的手段不一样。秦始皇烧掉诸子百家书籍,企图用暴力手段来达到目的,结果失败了。汉武帝则采用引导的办法,提倡儒家学说,确立儒学为官学,从而开创了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独盛的局面,儒家由此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张骞出使西域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汉武帝从投降过来的匈奴人那里,得知了有关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情况。他们说有一个被匈奴打败的月氏国,向西迁移到西域一带。

汉武帝想,月氏在匈奴西边,如果汉朝能跟月氏联合起来,断绝匈奴跟西域各国的交往,这不是等于断了匈奴的右臂吗?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到月氏去联络的人。

有个年轻的郎中(官名)张骞,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便自告奋勇去应征。随后又有100多名勇士应征,其中有个叫堂邑父的匈奴族人,也愿意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带着应征的100多个人出发了。但是要到月氏,中途必须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给发现了,全都做了俘虏。

他们被匈奴扣押了10多年。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么严了。张骞偷偷找到堂邑父,两人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防备,骑上两匹快马逃走了。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历尽千辛万苦,逃出了匈奴地界,进入了一个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的国家。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能听懂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便用匈奴话与大宛人交谈起来。大宛人给他们引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听说汉朝的使者到了,非常高兴,后来,又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以后,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在那里建立了大月氏国。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来意,不感兴趣,因为他们不想再跟匈奴结仇。但是张骞毕竟是个汉朝的使者,也很有礼貌地接待了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没能说服大月氏国共同对付匈奴,只好返回长安。在回国的途中,又被匈奴人扣留了一年。这样,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等人才回到长安,见到汉武帝。

张骞在外面整整过了13年才回来。汉武帝认为他立了大功,封他为太中大夫。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以后,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去结交西域诸国。

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带着300个勇士,还有1万多头牛羊和黄金、绸缎、布帛等礼物去西域建立友好关系。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亲自出来迎接。张骞送给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共同抵御匈奴。

过了几天,张骞又派他的副手们带着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等国。乌孙王派了几个翻译作他们的助手。

这些副手去了好久还没回来。张骞决定不再等下去了,乌孙王便派了几十个人护送张骞回国,顺便一起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皇帝。

汉武帝见乌孙人来了,很是高兴,又瞧见乌孙王送的大马,就格外优待乌孙使者。一年后,张骞生病死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来一算,总共到过36个国家。

从那以后,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交往的关系。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人们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之路”。

飞将军李广

公元前129年,匈奴侵犯汉朝边境。汉武帝派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四位将军带兵抵抗。在这四名将军中,李广的年纪最大,立下了无数战功。

李广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他的先祖叫李信,在秦始皇时当过将军。李广能骑善射,武艺高强。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今甘肃东南)时,李广应征入伍,参加抗击匈奴。

到了汉景帝做皇帝时,李广担任陇西都尉,不久,又调任骑郎将。李广每到一地,都以和匈奴奋力拼杀出名,他的战略战术更让匈奴谈虎色变。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匈奴骑兵入侵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雁门(今山西原平北),掠夺汉皇室狩猎场的马匹。汉吏卒与之交战,死亡2000余人。当时李广任上郡太守,率领百余骑兵外出巡视,归途中遇匈奴数千骑兵。李广随从都害怕,想逃走,他忙阻止。李广认为大军离此数十里,如果以百骑逃走,匈奴骑兵勒马追赶,马上就会被斩杀;如果原地不动,匈奴兵会认为是大军的诱饵,必定不敢攻击。于是,李广命令部下前进至距匈奴阵2里左右,下马解鞍,表示并不忙着离去。

匈奴军中有一位骑着白马的监军到阵前观望,李广率十余骑将他射杀,后回到军中便解鞍纵马,卧地休息。时近黄昏,匈奴骑兵对李广的举止迷惑不解,以为汉军在附近有伏兵,不敢轻易攻击。入夜,匈奴军担心遭受汉大军袭击,向北撤退。天亮后,李广率军平安返回大营。

武帝即位后,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夸奖李广是员猛将,武帝便把李广从上郡太守的任上调往京师,担任未央宫的警卫。

这一次李广和卫青、公孙贺、公孙敖四路人马去抵抗匈奴,匈奴的军臣单于早已得到了消息。匈奴人最害怕的就是李广,军臣单于便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雁门,并设了埋伏,要活捉李广。匈奴人事先挖下陷阱,再和李广对阵,假装被打败了,引诱李广去追赶他们。李广看到前面是平展的草地,没有想到匈奴人挖好了陷阱,就等他中计了。李广追着追着,只听“呼啦”一声,李广连人带马都掉进了陷阱,被匈奴人活捉了。

匈奴人捉住了李广,生怕他跑了,就把李广装在用绳子结成的网兜里,用两匹马吊着。

李广躺在网兜里,一动不动,像死了一样。走着走着,他微睁眼睛,偷偷地瞧见旁边一个匈奴兵骑着一匹好马,便使出全身力气,一跃跳上马,夺了那个匈奴的弓箭,将那个匈奴兵打翻在地,拼命地往回跑。几百个匈奴骑兵在后面追,李广一连射死了前面的几个追兵,终于逃了回来。

李广虽然跑了回来,但是打了败仗,按军法应当斩首。后来李广花钱赎罪,回家做了平民。过了不久,匈奴又来进犯汉朝边境,李广被重新起用,到右北平做了太守。

李广有多年的防守经验,他行动快,箭法精,忽来忽去,敌军总是摸不清他的打法,所以匈奴人称他为“飞将军”。在他驻守右北平期间,匈奴人不敢来犯。

李广常常闲暇无事时,便带上一些将士外出打猎。当时右北平山里有不少老虎,李广一连射死了好几只。有一次,李广外出打猎,突然瞧见迎面的乱草丛中蹲着一只斑斓猛虎,正准备向他扑过来。李广急忙拈弓搭箭,用足全身力气,一箭射去,凭他百发百中的箭法,射个正着。将士们赶快提着剑跑过去捉老虎,可是跑近一看,都愣住了,原来草丛中并没有老虎,只有一块奇形怪状的大石头,李广的那支箭,竟然射进了石头里!

飞将军李广一箭射进石头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匈奴人听了,更加害怕李广,急急忙忙地往西迁移,再也不敢来侵扰右北平一带的边境地区了。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跟随卫青征战漠北,因奉命绕道东线,不幸迷失方向,贻误战机。卫青命长史追究治罪于李广。当时,李广已是60多岁的高龄,不愿受辱,慨然自杀。李广平日爱恤士卒,深受部下敬重。李广死后,士卒失声痛哭,悲痛不已。

河西之战

武帝时国力鼎盛,为巩固边防开始反击匈奴。

关内侯卫青出身低微,他的父亲是平阳侯曹寿家里的差役。卫青长大后,当了平阳侯家的骑奴。后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在宫里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的地位才渐渐显贵起来。

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从18岁开始就在皇帝左右担任侍卫,他擅长骑马射箭。公元前123年,匈奴又来进犯,霍去病也跟着卫青一起去抗击匈奴。

匈奴听说汉军大批人马杀来,立即往后逃走。卫青派4路人马分头去追赶匈奴兵,决定歼灭匈奴主力。卫青自己坐镇大营,等候消息。可是到了晚上,4路兵马回来了,谁都没有找到匈奴的主力,有的杀了几百个匈奴兵,有的连一个敌人也没找到,无功而返。

这次出击,霍去病是以校尉的职务带领800名壮士组成的一个小队,这是他第一次带兵打仗。他们一直向北追赶了几百里路,才远远望见匈奴兵的营帐。他带手下兵士偷偷地绕道抄过去,瞅准最大的一个帐篷,猛然冲了进去。霍去病眼疾手快,一刀杀了一个匈奴贵族。他手下的壮士又活捉了两个,而后乘乱杀了2000多匈奴兵。

卫青正在大营等得焦急,只见霍去病提了一个人头回来,后面的兵士还押来了两个俘虏。经过审问,原来这两个俘虏,一个是单于的叔叔,一个是单于的相国,被霍去病杀了的那个,是单于爷爷一辈的王。霍去病因此被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匈奴骑兵万余攻入上谷。同年3月,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地区的匈奴。霍去病采用先突然袭击而后连续进击的战术,长驱直入,驰进匈奴脩濮部落;又渡过狐奴河,转战6天,连破匈奴5小王国,降服者赦之,反抗者杀之。匈奴军猝不及防,向北退走。

霍去病知道大军长途跋涉,宜速战速决。于是不敢逗留,即刻率军翻越焉支山(今甘肃丹大黄山),向西北急驰千余里以寻匈奴主力决战。在皋兰山下遭遇匈奴浑邪王、休屠王军队,两军展开一场恶战,汉军挟胜余威,猛烈冲杀。浑邪王、休屠王却是仓促应战,部署并未完善,就遭到霍去病军暴风雨般的打击,自然难以招架。二王自知不敌,便下令匈奴军后撤,汉朝军队的紧逼使匈奴军队无法有秩序地退走。匈奴士兵前面跑得慢的被后赶上来的撞倒后就再也爬不起来,后面跑得慢的被汉军赶上,都做了刀下之鬼。这一战匈奴大败,被霍去病军斩首8900余人,浑邪王子、相国、都尉等多人被俘,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也被汉军缴获。霍去病凯旋回到长安,汉武帝亲自出城迎接,加封2200户。是年,霍去病仅20岁。

汉武帝此次派霍去病征匈奴的初衷本是试探霍去病的军事潜能,不曾想霍去病竟是如此骁勇善战,一举击溃河西匈奴。武帝感谢上苍又赐给他一个比卫青还优秀的大将,抗匈雄心更受鼓舞。同年夏天,武帝再命令霍去病统军北击匈奴,为了防止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乘机进攻,他又派李广、张骞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军的行动。

匈奴伊稚斜单于闻知亦不甘示弱,他亲率大军侵入代郡、雁门。霍去病自宁武渡河,翻越贺兰山后至居延海,然后转兵南下至小月氏(今酒泉)陈兵张掖,挺进2000里至祁连山一带,迂回到河西走廊北面敌人后方,而后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率部对匈奴发起迅猛攻势,大破匈奴主力军。同时西逐诺羌,打通了河西走廊之路。

是役,霍去病军共杀敌3万余人,俘匈奴王5名及王母、王子、将相百余人,收降浑邪王部众4万,全部占领河西走廊。

东线右北平方面,李广率4000骑先行,不料被左贤王4万骑包围。危难时刻,李广尽显“飞将军”本色:他令部下结为圆阵,士兵持弩向外。匈奴连续发起冲击,汉军箭如雨下,阵始终未破;战罢多时,弓箭将尽,李广令军士持弩不发,自己以大黄连弩射匈奴裨将数人,匈奴军惊恐,于是攻势稍缓。战至日暮,汉军兵士都面无人色,独李广依然意气风发,众将无不叹服。第二天双方又展开激战,李广军危急,幸好博望侯张骞及时赶到,匈奴军见不能取胜,撤兵而去。

河西之战夺回了河西走廊,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大门,使匈奴的生存空间被压缩至年降水量很少的苦寒之地。

漠北之战

经漠南、河西两大战役打击,匈奴势力遭受重创,但仍未停止南下骚扰汉边。公元前120年,匈奴又从右北平、定襄攻汉,杀掠千余人;还用汉降将赵信计谋,欲把汉军引至漠北歼之。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震怒于匈奴两次战败仍贼心不改,遂决定来一次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经过充分准备后,武帝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统骑兵5万、4万随军私人马匹、几十万步兵及转运者,分别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代郡(今河北蔚县)出发,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予以打击。

匈奴单于听说汉兵远来扫荡,不敢怠慢,“远其辎重,以精兵待于漠北”。卫青率精兵出塞,寻歼单于本部,同时令李广、赵食其从东面迂回策应。抵达漠北后,“见单于兵陈而待”,卫青当机立断,创造性地运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命令部队以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匈奴骑兵突袭,而令5000骑兵进击匈奴。伊稚斜单于乃以万骑迎战。两军从黎明激战至黄昏,杀得难分难解,临近日落时,突然刮起大风,飞沙走石,两军不辨敌我,卫青乘势分轻骑从左右两翼迂回包抄匈奴。伊稚斜单于见汉军人马尚强,情知再打下去会吃亏,遂趁夜幕降临时,跨上一匹千里马,率数百壮骑杀出重围向西北方逃走。匈奴军溃散,卫青乘势追击,斩杀和俘虏敌人1.9万余名。

与此同时,飞将军李广和赵食其肩负着迂回截击匈奴单于的任务,日夜兼程行军,然而大漠深处一眼望去全是茫无涯际的荒沙,找不到一个当地人。李广军因没有向导,走迷了路,李广焦急却无可奈何,怕再往前走与卫青主力军队更会不上面,下令回军南还。

卫青经过殊死血战,击溃匈奴单于主力,本期望李广能在单于后方截断伊稚斜的退路,然后汉军前后夹击,围歼单于,但北追200余里却不见李广军,伊稚斜单于最终逃脱。卫青继续挥师挺进,兵至寘颜山赵信城,缴获了匈奴屯集的大批粮食和军用物资,并在当地休整一天,然后放火烧毁赵信城后班师回国。到达漠南以后与李广、赵食其会合,卫青差人往李广军营询问迷路经过,并说要上报天子。卫青派去的人劝李广把走失单于的责任推给赵食其,以避惩罚,但李广为人正直,并不答应。卫青闻讯恼怒,又遣人催逼李广的幕僚去中军受审,李广说:“他们无罪,迷路责任在我,我自己去受审。”他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来人走后,李广慨然叹道:“我自年少从军,与匈奴大小70余战,想不到今天却被大将军如此催逼,我已年过花甲,怎能再受这样的侮辱?”说罢拔剑自刎而死。左右无不泪如雨下。

率兵从东路出代郡的霍去病却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足以使他彪炳史册。他深入2000余里,凭借兵精马壮的优势,对匈奴左贤王发起猛烈攻击。霍去病少年英雄,身先士卒,左贤王垂垂老矣,怎是他的对手?战不多时,左贤王就率亲信弃军而逃,匈奴兵大溃。霍去病即率众追击,一直追到狼居胥山,歼其精锐,斩杀北车耆王,俘屯头王、韩王等3王以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俘虏70443人;并封狼居胥,登临瀚海,祭告天地后班师凯旋。

漠北之战重创了匈奴势力,从此“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危害汉朝百余年的边患基本得到解决。

霍去病从此威名远扬,汉武帝十分喜欢他,并下令给他建造府第,被他拒绝。他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激情的名句,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年仅24岁的霍去病于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去世,武帝在自己的陵墓旁为他修了一座状如祁连山的坟墓,用以表彰他抗击匈奴的卓著功绩。

武帝战胜匈奴,打通了到塔里木盆地及中亚的商路,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归属于汉朝。从此,在从中原到中亚的丝绸之路上,西汉的外交使节和商人往来不断,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西交流的一座桥梁。

苏武牧羊

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以后,双方停战了几年。这时,匈奴已经失去大规模进犯中原的实力,于是表示要和汉朝和好,实际上还是想借机进犯中原。

公元前100年,匈奴觉察出汉朝又有出兵的迹象,便派使者来求和,还把汉朝的使者都放回来了。汉武帝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持旌节,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到了匈奴,送回汉朝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献上礼物。在等单于写个回信让他回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儿。

原来,以前有个汉人使者叫卫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单于特别器重他,封他为王。卫律有一个部下叫虞常,对卫律很不满,他跟苏武的副手张胜是故友。虞常和张胜见了面,就暗地跟张胜商量,想杀了卫律,再劫持单于的母亲,逃回中原去。由于虞常办事不够严密,泄露了计划,被单于抓起来,交给卫律去审问。

事情发生后,张胜害怕了,才把虞常跟他密谋的经过告诉了苏武。卫律审问虞常,用尽了各种酷刑。虞常经受不住折磨,把和张胜密谋的事供了出来。因为张胜是苏武的副使,单于命令卫律去叫苏武来受审。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我们这次出使匈奴,是为了汉朝与匈奴和好。如今我出庭去受审,使汉朝受到侮辱,我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说着,拔出佩刀向自己身上砍去。卫律急忙把他抱住,可是苏武已经把自己砍成了重伤,血流如注,晕过去了。

单于暗暗佩服苏武是个有骨气的人,他希望苏武能够投降,像卫律一样为他效劳。他每天都派人来问候苏武,想要软化苏武,劝他投降。

后来,卫律奉单于之命,用尽了威胁利诱的手段,都不能使苏武投降,就只好回报单于。单于听说苏武这样坚定,便更希望苏武投降。他下令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里,不给饭吃,不给水喝,想用饥饿来迫使苏武投降。但是,意志坚强的苏武却毫不动摇。

匈奴单于实在拿苏武没有办法,就只好命令把苏武送到北海边上(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单于的意思很明白,他是决意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这个地方,终年白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也很稀少。苏武饿了,就掘取野鼠洞里的草籽来充饥。过了不久,单于又派人来劝苏武投降,苏武依旧坚决地予以拒绝。每天,苏武一面牧羊,一面抚摸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日子长了,旌节上的毛都脱落了,苏武还是紧紧地抱着那根光秃秃的旌节,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直到公元前85年,匈奴单于死了,匈奴发生了内乱,分成三个国家。此时,汉武帝的儿子汉昭帝即位。汉昭帝派使者去打听苏武的消息,匈奴谎称苏武死了,汉朝使者也就相信了。

后来,汉使者又去匈奴,苏武的随从常惠当时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了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又惊又喜,他想出一个主意,见了单于,他严厉地责备说:“匈奴既然有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里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而且在北海牧羊,你怎么说死了呢?”

单于听了,吓了一跳,他还真的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都代他传达消息呢。他向使者边道歉边说:“苏武确实还活着,我们马上就放他回去。”

苏武到匈奴的时候才40岁,在匈奴遭受了19年的摧残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看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还拿着光秃秃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汉朝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和散文家,自幼深受父亲司马谈的学术思想熏陶。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崇尚道家,曾以黄老学说为主,著有《论六家要旨》,对儒、墨、名、法、阴阳、道等各家学说,进行过批判和总结。这种家学传统,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司马迁自幼好学,博闻强记,10岁的时候便通读《左传》《国语》等史籍。青少年时,曾师从古文学家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今文学家董仲舒学过《春秋》《公羊》学。他涉猎的范围很广,使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天文历法、史学、儒学等各家学说。20岁时,开始到各地游历,足迹遍及名山大川。此次远游,使他开阔了眼界,认识了社会,累积了知识,并对其进步历史观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长安以后,入仕郎中,其间随武帝巡游了很多地方。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奉命“西征巴蜀”,到达邛、笮、昆明一带,从而进行了第二次大游历。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其父司马谈病逝。元封三年,即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时年38岁。这样,使他有机会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文献典籍。此时,在他的主持下,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冬制成新历——《太初历》。同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巨著《史记》。

苏武被匈奴扣押的第二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带领3万人进攻匈奴,打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李广的孙子李陵当时担任骑都尉,带着5000名步兵跟匈奴作战。后来,寡不敌众,又没救兵,李陵被匈奴俘虏,投降了。

消息传来,大臣们都谴责李陵贪生怕死。汉武帝也收押了李陵的妻儿老母,但司马迁却为李陵辩护。他说:“李陵带领5000步兵,深入敌人的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他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很多敌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想马上死,自有他的打算。他一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皇上。”

figure_0102_0011

《史记》书影

汉武帝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陵开脱罪责,是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的哥哥),不禁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人辩解,我看是存心反对朝廷。”他命令侍从把司马迁送进监狱,交给廷尉审问,最后被判为宫刑(一种阉割性器官的肉刑)。

司马迁在身心上受到极大摧残,痛苦之中,数欲“引决自裁”,但恨《史记》未能成稿,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忍辱发愤地过了8年。出狱之后,任中书令,继续笔耕。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历经14年终于完成《史记》的写作。这部巨著问世之后,当时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叫《太史公》。

全书130篇,由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组成,计52.65万字。它记载了上起黄帝轩辕氏,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近3000年的历史。

“本纪”是全书的提纲,专取历代帝王为纲,以编年的形式,提纲挈领地记载了上起轩辕,下迄汉武这一历史阶段的国家大事。

“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以清晰的表格,概括地排列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事,或年经国纬,或年纬国经,旁行斜上,纵横有致。分世表、年表、月表三类,以汉代年表为详。

“书”记载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以叙述社会制度和自然现象为主体,对礼乐、天文、历法、经济、水利等制度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记述,具有文化史性质。

“世家”记载了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其中主要包括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国君、汉代被封的刘姓诸侯子侄以及汉朝所封的开国功臣。此外,还有《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和《外戚世家》。

“列传”记载了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其中有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另外还包含了儒林、酷吏、游侠、刺客、名医、日者、龟策、商人的传记。该部分以“扶义倜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为标准。一部《史记》,就是一条五光十色的历史人物画廊。天才画家司马迁,以其天纵之才,把3000年风起云涌的历史中的风流人物,活灵活现地驱于笔端,魅力无穷,常读常新,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一部血泪凝成的《史记》,不仅是历代正史的开山之作,而且也成为以后2000多年中国叙事文学的渊薮。它是古代散文的典范,其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对唐宋八大家、明代的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它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的特点,也对后代小说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于那些活跃在历史浪花里的人物,则成为明清戏曲里的鲜活的舞台形象。

《史记》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虽然在形式上是历史,但它也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的抒情篇章。在司马迁的身后,有着无数的异代知音,有着无数的风云人物,他们在追随着那一个浪漫的时代,在追随着浪漫时代里的那位为着渺茫命运奋斗不息的悲剧英雄司马迁。

昭君出塞

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便改变了对匈奴的政策,展开了对匈奴的反击战争。匈奴在汉朝的重击下,希望停止战争,重新建立和亲关系,武帝同意和亲,但条件是匈奴必须嫁女、称臣、纳贡。匈奴无法接受,汉匈关系没有什么进展。

汉宣帝在位的时候,由于有霍光等大臣辅助,国家渐渐强大起来。那时候,匈奴由于贵族内部争权夺利,国势渐渐衰落。后来,匈奴发生分裂,五个单于分立自治,互相攻打不休。其中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被他的哥哥郅支单于打败了,丢掉不少人马。呼韩邪和大臣商量后,决心跟汉朝和好。呼韩邪还亲自带着部下来见汉宣帝。

呼韩邪是第一个来中原朝见的单于,汉宣帝像招待贵宾一样招待他,亲自到长安郊外去迎接他,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呼韩邪临行时,与汉朝使者订立了此后“汉朝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代代不相侵犯”的友好盟约。

公元前33年,汉宣帝死去,汉元帝即位。呼韩邪第三次到长安,提出愿意做汉家的女婿,结为亲戚,加强汉匈友好。汉朝经历了近百年的战火侵扰,也希望内外和平安宁。汉元帝答应了呼韩邪的要求,决定从后宫的宫女中挑选出合适的人选,嫁给单于。

后宫中有个叫王昭君的宫女,是我国四大美女之一,有空谷幽兰般的姿色和才情。元帝时,昭君正值青春年华,因容貌秀丽、聪慧可人、琴棋书画俱精而被选入宫。汉宫中宫女众多,元帝便让画工为宫女画像,自己凭像选人。宫女于是无不巴结、贿赂画工。昭君拒绝贿赂画工,她不相信自己的美丽会因为画工的笔而被埋没,但贪婪的画工把她画得平平庸庸,致使艳如桃李的她在后宫呆了10年之久。而匈奴单于向汉朝求婚给了昭君一个机会,她自愿前往匈奴。在临别大会上,昭君服饰华丽、容貌丰美,呼韩邪无限喜欢。元帝则惊叹后宫藏有如此惊艳绝伦的美女,想挽留住昭君,可是君无戏言,只有眼睁睁地忍痛割爱。汉元帝吩咐办事的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

呼韩邪单于得到这样一个年轻貌美的妻子,又是高兴又是感激。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王昭君离开了长安,千里迢迢地来到了匈奴单于的领地。

到了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王后),意思是说王昭君嫁给匈奴,会带来和平安宁。呼韩邪单于娶了王昭君很满意,他上书向汉元帝表示愿意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百姓永享和平、幸福。

王昭君出塞的时候带去很多礼物,她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

王昭君在匈奴生一子,取名伊屠智牙师,长大后被封为右日逐王。成帝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匈奴风俗,昭君下嫁复株累单于(呼韩邪单于与大阏氏之子),又生二女。

昭君出塞后,匈奴与汉朝得以长期和睦相处,汉匈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有所沟通并相互发展,边境安宁,百姓免遭战争之苦。为了让人们记住王昭君的功勋,元帝下诏将昭君出塞这一年改元竟宁。

王莽篡位

王昭君离开长安不久,汉元帝就死去了。他的儿子刘骜即位,是为汉成帝。汉成帝是个荒淫的皇帝,他当了皇帝后,朝廷的大权逐渐被外戚掌握了。成帝的母亲、皇太后王政君有8个兄弟,除了一个死去的以外,其他人都封了侯。其中要数王凤的地位最显赫,他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

王凤掌了大权,他的几个兄弟、侄儿都十分骄横。只有一个侄儿王莽与众不同,他像平常的读书人一样,做事谨慎小心,生活也比较节俭。人们都说王家子弟中,王莽是最好的一个。

王凤死后,他的两个兄弟先后接替他的职位,后来又让王莽做了大司马。王莽很注意招揽人才,有些读书人慕名前来投奔他。

汉成帝死后,在10年之内,换了两个皇帝——哀帝和平帝。汉平帝登基时才9岁,国家大事都由大司马王莽做主。很多大臣都吹捧王莽,说他是安定汉朝的大功臣,请太皇太后封王莽为安汉公。王莽说什么也不肯接受封号和封地。

王莽越是不肯受封,越是有人要求太皇太后封他。据说,朝廷里的大臣和地方上的官吏、平民上书请求加封王莽的人多达48万人。有人还收集了各种各样歌颂王莽的文字,使王莽的威望越来越高。

渐渐长大的汉平帝越来越觉得王莽的行为可怕、可恨,免不了背地里说些抱怨的话,这些话被传到了王莽的耳中。

有一天,大臣们给汉平帝过生日,王莽借机献上一杯毒酒。汉平帝没想到王莽胆敢做出这种事,接过来喝了。

没过几天,汉平帝就得了重病,死去了。王莽假惺惺地哭了一场。汉平帝死的时候才14岁,没有儿子,于是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第二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三月,王莽立只有两岁的刘婴(宣帝玄孙)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篡汉自立作准备。居摄三年,梓潼(今属四川)人哀章制作铜匮,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假说是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于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至此,西汉灭亡。

王莽自立为帝后,为了巩固政权,在全国实行改革,推行新制。

从居摄二年(公元7年)到天凤元年(公元14年),王莽先后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居摄二年,他下令铸造大钱、契刀、错刀,与汉五铢钱共为四品,一齐流通于市。两年后,又改币制,将错刀、契刀、五铢钱废除,另铸一铢小钱和十二铢大钱并行。始建国二年,三改币制,把货币总称“宝货”,分为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总称“五物、六名、二十八品”。天凤元年,四改币制,又实行金、银、龟、贝等货币,废除大、小钱,改行货布、货泉二品。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下令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奴婢改名为私属,都不能自由买卖。还规定一家男子不超过8人而种田数额超过一井(九百亩)的,应把多出来的田分给九族乡邻中没有田或少田的人;本身无土地的亦按一夫一妇授田百亩的制度授予田地。

同年,王莽下令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颁行天下,作为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标准。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王莽诏令在全国实行五均、赊贷和六筦法。政府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工商业经营和市场物价,收取工商税。赊贷规定由政府办理,年利息为十分之一。五均赊贷和政府经营的盐、铁、酒、铸钱及收山泽税,合称为“六筦”。

除此以外,王莽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名、官制、郡县地名、行政区划,也多次改变。

王莽大规模的改革,并没有起到维护新莽政权的作用,相反,改制后的结果触及大地主商人的利益,加剧了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制度本身的弊病,也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因此很快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覆灭。

绿林赤眉起义

公元17年,荆州发生饥荒,老百姓到沼泽地区挖野荸荠充饥,野荸荠越挖越少,便引起了争斗。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有两个有名望的人,一个叫王匡,一个叫王凤,出来调解,受到农民的拥护。王匡、王凤就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举行起义。南阳人马武、颍川人王常、成丹等率众参加。他们的根据地在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中,故称为“绿林军”。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绿林军在云杜(今湖北河沔)击败荆州两万官军,乘胜占取竟陵(今湖北钟祥)、安陆(今湖北安陆)等地,起义队伍日益增大。

王莽派了两万官兵去围剿绿林军,被绿林军打得溃不成军。投奔绿林山的穷人越来越多,起义军很快就发展到5万多人。

这时候,另一个起义领袖樊崇带领几百个人占领了泰山。不到一年工夫,就发展到1万多人,在青州和徐州之间来往打击官府、地主。

樊崇的起义军纪律严明,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处死谁,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惩罚。这样一来,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

公元22年,王莽派太师王匡(和绿林军中的王匡是两个人)和将军廉丹率领10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叫他的部下把自己的眉毛涂成红色,作为识别的记号。这样,人们都称樊崇的起义军为“赤眉军”。

赤眉军于成昌(今山东东平西)与王莽10万军队展开激战。少不更事的王匡根本没有作战能力,两军刚一交锋就败下阵来。见太师夺路而逃,部下也纷纷调转马头,紧随其后的廉丹部队也被冲散了。廉丹眼看败局已定,无力回天,便将帅印交予王匡,最后战死。

成昌一役,是赤眉军与王莽军队的第一次大交锋,也是最后一次。因为南阳一带的反莽运动已经兴起,王莽只能龟缩在洛阳一带防守、再也无力出重兵与赤眉军决战了。

成昌大捷后,赤眉军乘胜向西发展,人数已多达10万人。

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分别在南方和东方打败王莽军的消息一传开,其他地方的农民也纷纷起义。另外,还有一批没落的贵族和地主、豪强也乘机起兵造反。

南阳郡舂陵乡(今湖南宁远北)的汉宗室刘、刘秀两人,怨恨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的做法,发动族人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乡起兵。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了王莽的几名大将,声势越来越强大。

绿林军将士们认为人马多了,必须推选出一个负责统一指挥的首领,这样才能统一号令。一些贵族地主出身的将军,利用当时有些人的正统观念,主张找一个姓刘的人当首领,这样才能符合人心。

于是,舂陵兵推举刘,可是其他各路的将领都不同意。经过商议,众人立了破落的贵族刘玄做皇帝。

公元23年,刘玄正式做了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更始帝拜王匡、王凤为上公,刘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又封了其他的将领。从此,绿林军又称为汉军。

昆阳大战

王莽听到起义军立刘玄为皇帝,顿时感到坐立不安。后来又听说起义军打下了昆阳(今河南叶县),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立即派大将王寻、王邑率领43万兵马,从洛阳出发,直奔昆阳。

驻守在昆阳的起义军只有八九千人。有些起义军看见王莽的军队人马众多,担心抵抗不住,主张放弃昆阳,退到原来的据点去。刘秀对大家说:“现在我们兵马和粮草都很缺乏,在这种情况下,全靠大家同心协力,才能战胜敌人;如果放弃昆阳,起义军各部也会被敌军各个击破,那就什么都完了。”

大家认为刘秀说得有道理,可是王莽军兵力实在太强大,死守在昆阳终究不是个办法。于是派刘秀带一支人马突围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调救兵。当天晚上,刘秀带着12个勇士,骑着快马,趁黑夜偷偷出了昆阳城。王莽军没有防备,刘秀等人就冲出了重围。

莽军不久将昆阳围得水泄不通。大将严尤向王邑进言:“昆阳虽小,但易守难攻。敌人主力在宛城,我们不如绕过昆阳赶往宛城寻歼其主力,到那时昆阳敌人受震动,城可不战而下。”但王邑拒绝说:“非也非也!我军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岂不快哉?”于是陈营百余座,挖地道,造云车,猛攻昆阳不已。王凤、王常率全城军民顽强抵挡,多次挫败敌人的进攻,敌军消耗很大。

严尤见昆阳久攻不下,再次向王邑进言:“围城应该网开一面,使城中一部分守军逃出至宛城,散布兵危消息,以使敌人情绪消沉,军心动摇,其士气低落下来后,城必可破!”但又为刚愎自用的王邑拒绝,他认为不久昆阳就会告破。

刘秀到了定陵,把定陵和郾城的人马全部带到昆阳去解围。但是有些起义军将领舍不得丢掉得到的财产,不愿去昆阳。后来,刘秀说服了众人,带着全部人马赶赴昆阳。到了昆阳,刘秀见昆阳仍未失守,而莽军队形不整,显得士气低落,疲惫不堪,心下大喜。他立即投入战斗,他亲率1000轻骑为前锋,冲到王邑军阵前挑战。王邑以其人少不足畏惧,就派了3000人迎战。刘秀急忙挥军疾冲猛杀,转眼间莽军百余人被砍死,剩下的败退回去了。初战告捷,城内城外的起义军士气都为之一振,斗志立时高涨了许多。

刘秀为了更进一步振奋士气,同时动摇敌人军心,便假造宛城已为起义军攻克的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又故意遗失战报,让莽军拾去传播。这一消息顿时传出,城内军民守城意志更加昂扬,而城外莽军情绪则更加沮丧。胜利就在眼前。刘秀见效果已达到,便精选勇士3000人迂回到敌军侧后偷渡昆水,而后猛攻王邑大本营。

此时,王邑仍不把刘秀放在眼里,他担心州郡兵主动出击会失去控制,就令他们守营勿动;自己和王寻率万人迎战刘秀的3000义勇。然而王邑的轻敌应战怎奈得住刘秀部署严密的进攻?万余兵马很快被冲得阵势大乱,而州郡兵诸将却因王邑有令不得擅自出兵,谁也不敢去救援。于是王邑所部大溃,王寻也被杀死。莽军余部见主帅都溃退了,也纷纷逃命。刘秀乘势掩杀,城中王凤、王常见莽军崩溃,即从城内杀出,与刘秀部内外夹攻王邑。王邑军互相践踏,死伤无数,狼狈向洛阳方向逃去。昆阳大战消灭了王莽主力的消息传到各地,百姓纷纷起来响应起义军。

更始帝派大将申屠建、李松率领起义军乘胜向长安进攻。王莽集团内部一片混乱。王莽的心腹刘歆、王涉和董忠等准备发动政变,清除王莽。事情败露后,刘歆自杀,董忠被诛。大臣内叛,军事外破,王莽开始陷入完全被动的局面。起义军则趁机大举进攻:王匡率兵直捣洛阳;李松、申屠健等进逼武关。各地也都纷纷响应,杀掉他们的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王莽仍在负隅顽抗,召集囚徒为兵,企图阻挡起义军。但囚徒兵很快背叛王莽,掘王莽祖坟,烧王莽祖庙。析县(今河南南阳西峡县)人邓晔、于匡也支持起义军,迫使析县宰和武关都尉投降,攻杀莽军右队大夫。王莽走投无路,便带领群臣到南郊哭天,祈求苍天保佑。但王莽越哭,起义军越近,长安很快便被起义军包围得严严实实。九月,起义军占据长安,长安人张鱼、朱弟率众起义响应,冲入宫廷,将宫室焚毁。王莽抱头鼠窜,逃到未央宫中的渐台,妄图借台周围的池水将起义军阻挡,但起义军已经把宫室团团围住,一时乱箭四射,不久就攻占了渐台。王莽已毫无退路,被商人杜吴所杀。起义军将王莽的头传到南阳,挂在南阳市示众,“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

王莽新朝共历经15年,在礼义、职官、货币、土地、税贷等方面多次进行改制,导致了经济混乱,社会矛盾激化,最后终于葬送在农民起义的熊熊烈火中。

光武中兴

昆阳一战,使刘和刘秀名扬天下。有人劝更始帝把刘除掉。更始帝便找了个借口,杀了刘。

刘秀听说他哥哥被杀,知道自己的力量打不过更始帝,就立刻赶到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向更始帝赔礼。

更始帝见刘秀不记他的仇,很有点过意不去,就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没有重用他。后来,攻下了长安,更始帝才给刘秀少数兵马,让他到河北去招抚各郡县。

这时候,各地的豪强大族有自称将军的,有自称为王的,还有的自称皇帝,他们纷纷各据一方。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去招抚,此时正好让刘秀得到一个扩大势力的好机会。他到了河北,开始废除王莽时期的一些严酷的法令,释放了一些囚犯。同时,不断消灭割据势力,镇压河北各路农民起义军。整个河北几乎全被刘秀占领了。

刘秀留寇恂、冯异等据守河内,与更始政权留守洛阳的朱鲔相持,自己亲率大军北征,击败尤来、大枪、五幡等部农民军。四月,回军南下,于温县大败新市、平林两军,于河南击溃赤眉、青犊两军,大体解除了对河北的严重威胁。此时,刘秀手下的将领开始商议为刘秀上尊号,称帝位,并使人造《赤伏符》以传“天命”。刘秀装模作样“三推”之后,便“恭承天命”,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

更始帝先建都洛阳,后来又迁到长安。他到了长安以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稳,便开始腐化起来。原来的一些绿林军将领,看到更始帝整天花天酒地,不问政事,都十分不满。

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看更始帝腐败无能,就立15岁的放牛娃刘盆子为皇帝,率领20万大军进攻长安,不久就攻占了函谷关。更始帝眼看赤眉军就要攻到长安了,便率领文武百官逃到城外。樊崇进入长安后,派使者限令更始帝在20天内投降。更始帝没办法,只好带着玉玺向赤眉军投降。

赤眉军声势浩大地进了长安,可是几十万将士的口粮发生了困难,长安天天有人饿死。这样一来,长安的混乱局面就无法收拾了。无奈之下,樊崇带着军队离开长安,向西流亡。但是别的地方粮食也一样困难;到了天水(在今甘肃)一带,又遭到那里的地主豪强的拦击。樊崇没辙,又带着大军往东走。

figure_0109_0012

光武帝涉水图 明 仇英

汉光武帝这时已占领了洛阳,他一听到赤眉军向东转移,就带领20万大军分两路设下了埋伏。他派大将冯异到华阴,把赤眉军往东边引。赤眉军被诱引到崤山下,冯异让伏兵打扮得和赤眉军一模一样,双方混战在一起,分不出谁是赤眉兵,谁是汉兵。赤眉军正在为难的时候,打扮成赤眉军模样的汉兵高声叫嚷“投降”“投降”,赤眉军兵士一看有那么多人喊投降,没了主意,一乱就被缴了武器。

公元27年一月,樊崇带着赤眉军向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方向转移。汉光武帝得到消息,亲自率领预先布置好的两路人马截击,把赤眉军围困起来。赤眉军无路可走,樊崇只好派人向汉光武帝请降。汉光武帝把刘盆子、樊崇等人带回洛阳,给他们房屋田地,让他们在洛阳住下来。但是不到几个月,就加上谋反的罪名,把樊崇杀了。

全国平定后,光武帝于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开始安置有功之臣。他采取了两条措施:一是不让拥有重兵的功臣接近京师;二是对功臣封赏而不用。邓禹、贾复等开国元勋明白光武帝的意思后,率先解去军职,倡导儒学。刘秀对功臣只赏不用的政策是东汉政权重建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也是较为成功的一项治国安邦的措施。

刘秀深切地认识到,要使国家真正地长治久安,必须安民,与民休息,才能保持社会稳定,才能发展社会生产。

首先,是给老百姓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刘秀生长在民间,经历过王莽的残暴统治,知道耕作的艰难及百姓的痛苦。因此建立东汉后,通过废除王莽的严苛法令,恢复汉初的简政轻刑,给百姓创造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此后,他多次下诏裁减各地的监狱,不断地告诫各级官吏尤其是地方官吏要体恤百姓、宽松执法。光武帝年初,派卫飒担任桂阳太守。卫飒到任后,了解到桂阳地处边远、礼俗落后,便从教育入手,设立学校,端正风俗,不长时间便使境内风气大为改观。桂阳郡的含洭、浈阳、曲江原来是越族居住的地方,沿着河岸靠山居住的,多是一些在战乱中逃进深山的百姓,他们因为地处偏僻,也不向官府交纳田租。卫飒组织人凿山开道五百多里,一路设置亭传、邮驿,不仅方便了那里的交通,也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百姓逐渐搬到道路两边居住,使当地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也开始向官府交纳田赋了。

其次,是有效减轻人民的负担。光武帝认为官吏的奢侈、官僚机构设置无度以致冗官无数,是百姓的最大负担。因此他在位期间,始终提倡节俭。公元37年,一国使者向光武帝献上一匹可日行千里的名马和一柄宝剑,光武帝接受后便下诏把这匹千里马送去驾鼓车,把宝剑赐给骑士。在光武帝的垂范下,节俭在东汉初年形成风气。在提倡节俭的同时,光武帝对冗官进行裁汰。公元30年,光武帝在河北、江淮、关中刚刚平定的情况下,下诏归并了郡、国10个,县、邑、道、侯国400多个。并官省职,直接减少了行政开支。

再次,是提高奴婢的社会地位。西汉中期以来,大量的平民沦为奴婢,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光武帝曾连续6次下诏释放奴婢。同时,他还在一年之内连续下诏3次,禁止杀、伤和虐待奴婢,使奴婢的地位有所提高。

最后,就是要设法解决土地问题,使百姓和土地结合在一起,便于发展社会生产。西汉中期以来,大规模的土地兼并使土地急剧集中。但那些占有土地的豪强们却不如实地向国家申报土地、交纳田赋。为准确地掌握全国的垦田数目和户口名籍,打击豪强,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光武帝于公元39年下令在全国“度田”即丈量土地,同时也核定人口。但在度田过程中,官吏们和豪强相互勾结,或抵制清查,或隐瞒不量,而对百姓土地却是多量,连墙头地角、房前屋后也不放过。光武帝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曾经先后诛杀了大司徒、河南尹及郡守十多人,引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地方骚乱。地方上的豪族大姓纷纷起来叛乱,光武帝用镇压和分化相结合的手段,好不容易才平息了叛乱。

光武帝刘秀通过集权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通过休养生息使人民安心从事生产,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比较稳定,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

汉明帝求佛

汉光武帝活到63岁时,得病死了。太子刘庄继承皇位,这就是汉明帝。

有一回,汉明帝做了个梦,梦里出现一个金人,头顶罩了一圈光环,绕殿飞行,一会儿升上天空,向西去了。第二天,他向大臣们询问这个头顶发光的金人是谁。沉默了许久,一位大臣终于说,启禀皇上,我敢说,那绝不是一个荒唐的梦境,那是一个祥瑞之梦。我听说很多年前,我们的邻居大月氏国曾有佛的降临,那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一个智慧无比的佛。从越来越多的描述来看,这位佛的形象与陛下的描述十分相似,金色袍服,项有光圈,看来,陛下梦中所见,无疑是佛了。

说话的是被人们称为最博学的一位大臣傅毅。傅毅的一番宏论并非无中生有,也非是对明帝的某种阿谀。在他很年轻的时候(约公元前2年),傅毅就已经从大月氏国的使者那里得到关于佛的消息,虽然那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但越来越多的民间祭祀表明,一种从未有过的文化现象正在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土上兴起,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它预示着这个崇尚神灵的民族将会有一种新的崇拜。

与此同时,包括明帝在内的所有人都想起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发生过的一件事情。明帝的异母兄弟楚王英就因为经常在自己的宫中进行某种秘密的祭祀而被人告上了宫廷。当时告发他的人说,楚王英如若不是妄图起事,又何必在自己的宫中进行那种秘密的祭祀呢?于是,楚王英被遣往江南一带,最终因郁闷而亡。

既然明帝的梦是一个祥瑞之梦,而梦中的金人正是从大月氏国传来的关于佛的消息,这一消息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应该是一个光明的前兆。当然,谁也无法进一步说清那个佛的详情,包括他的形象、他的言说、他的理论等。当下明帝就向他的臣子们说,你们中间,有谁愿意前往大月氏国,以迎请佛的到来?大殿内又是长时间的沉默,终于,郎中蔡谙说,启禀皇上,微臣愿意前往。紧接着,博士弟子秦景也说,微臣也愿意前往。

这是永平七年甲子(公元64年)的上午,明帝作出派使者出使天竺的决定。

蔡谙和秦景跋山涉水,到达了天竺国。天竺人听到中国派来使者求佛经,表示欢迎。天竺有两个沙门(就是高级僧人),一个名叫摄摩腾,另一个名叫竺法兰,帮助蔡谙和秦景了解了一些佛教的理义。后来,他们在蔡谙和秦景的邀请下决定到中国来。

公元67年,蔡谙、秦景给两个沙门引路,用白马驮着一幅佛像和四十二章佛经,经过西域,回到了洛阳。

尽管汉明帝不懂佛经,也不清楚佛教的道理,但对前来送经的两位沙门还是很尊敬的。第二年,他命令在洛阳城的西面仿照天竺的式样,造一座佛寺,把送经的白马也供养在那儿,把这座寺取名叫白马寺(在今洛阳市东)。

汉明帝虽然派人求经取佛像,但他其实并不懂佛经,也不相信佛教,倒是提倡儒家学说。朝廷里的大臣们也不相信佛教,所以到白马寺里去拜佛的人并不多。

投笔从戎

汉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后,让大学问家班彪整理西汉的历史。班彪有两个儿子,一个叫班固,另一个叫班超,还有一个女儿叫班昭。班彪在几个孩子幼小的时候,就教他们学习文学和历史。

班彪死了以后,汉明帝任命班固为兰台令史,继续完成他父亲整理历史书籍的事业,就是《汉书》(一部记载西汉历史的书)。班超跟着他哥哥做抄写工作。哥俩都很有学问,可是性情和志趣不一样,班固喜欢研究百家学说,致力于他的《汉书》,而班超却不愿意皓首穷经地在案头写东西。

后来,班超听到匈奴不断地掳掠边疆的居民和牲口,就扔下了笔,气愤地说:“大丈夫应当像张骞那样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在书房里待一辈子呢?”就这样,他下决心放弃文案工作,去立战功。

公元73年,班超投笔从戎,以代理司马之职,随窦固大军,大败匈奴呼衍王,一直追击匈奴军队到蒲类海,并占领了伊吾庐(今新疆哈密)。在这次战役中,班超机智勇敢,深得窦固的赏识。

窦固为了抵抗匈奴,采用了汉武帝的办法,派人到西域去,与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共同对付匈奴。他赏识班超的勇气才干,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带着36个随从,先到了鄯善(在今新疆境内)。鄯善原来是归顺匈奴的,因为匈奴逼他们纳税进贡,勒索财物,鄯善王十分厌恶。这次看到汉朝派了使者来,他很高兴,非常殷勤地招待班超一行。

几天后,班超发现鄯善王对待他们忽然变得冷淡了。班超料想到其中必有变故,他从鄯善的侍者口中得知匈奴也派使者来了,鄯善王何去何从犹豫不定。班超立即与同行的36个随从密商,必须先发制人,夜袭匈奴使者。于是,班超布置随从们乘夜纵火烧了匈奴营帐,将匈奴使者全部杀死。第二天,班超把鄯善王请来,鄯善王看到匈奴使者的人头,非常惊叹汉家将军的英勇行为,马上打消疑虑,摆脱匈奴的统治,与汉家复通友好。

班超回到洛阳,汉明帝提拔班超做军马司,又派他去于阗联络。于阗王接见班超的时候,并不怎么热情。班超劝他脱离匈奴,跟汉朝交好。于阗王犹豫不决,找来巫师向神请示。班超见巫师装神弄鬼,借神的名义不愿与汉朝结交,便拔刀杀了巫师。最后,于阗王同意和汉朝和好,并主动把匈奴派去奴役他们的“监护使者”杀了。

班超在西域联合弱小民族,团结抗暴,先后打败莎车(今新疆沙车一带)、龟兹、焉耆(今新疆焉耆一带)等国,匈奴北单于在西域北道上的势力也被驱逐出去,西域50多国又同东汉王朝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蔡伦改进造纸术

谈到中国的造纸术,就不能不说到蔡伦。他在造纸技术的发明和发展上的卓越贡献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是东汉时期杰出的科学家。蔡伦从东汉明帝刘庄末年开始在宫禁做事。汉和帝刘肇登基之后,他很快成了和帝最宠信的太监之一,负责传达诏令,掌管文书,并参与军政机密大事。

史载蔡伦非常有才学,为人敦厚正直,曾多次直谏皇帝。因为其杰出才干,他被授尚方令之职,负责皇宫用刀、剑等器械的制造。在他的监督之下,这些器械都制造得十分精良,后世纷纷仿效。

在做尚方令期间,蔡伦系统总结了西汉以来造纸方面的经验,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试验和革新。在原料的利用方面,他不仅变废为宝,大胆取用麻头及敝布、渔网等废品为原料,而且独辟蹊径,开创利用树皮的新途径。此举使造纸技术从偏狭之处挣脱出来,大大拓宽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使纸的普及应用成为可能。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用草木灰或石灰水对原料进行浸沤和蒸煮的方法,既加快了麻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其离解得更细更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纸张的质量。这也是造纸术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

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将自造的纸呈给汉和帝,受到大力赞赏,朝野震动。人们纷纷仿制,“天下咸称‘蔡侯纸’”。安帝年间(公元114年),和帝的皇后邓太后因蔡伦久侍宫中,做事勤恳且颇有成绩,封他为龙亭侯。

后来蔡伦被卷入一起宫廷事件,起因是窦后(汉章帝的皇后)让他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等到安帝亲政,着手调查这件事情,让蔡伦自己到廷尉处接受惩罚。蔡伦觉得很受屈辱,就自杀了。

蔡伦虽然死了,但是他对造纸技术的贡献将永存史册。蔡侯纸的出现,标志着纸张取代竹帛成为文字主要载体时代的到来。廉价高质量的纸张,有力地促进了知识、思想的大范围传播,使古代大量文字信息得以保存,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造纸术没有发明以前,我国古代使用龟甲、兽骨、金石、竹简、木牍、缣帛作为书写材料。龟甲、兽骨、金石对书写工具要求很高,需要刻。简牍呢,笨重不便,而且翻阅起来,中间串的绳很容易断裂,造成顺序混乱。缣帛虽轻便,可是价格十分昂贵,一般人消费不起。纸的发明,满足了人们对轻便廉价书写材料的迫切需求,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空前的革命。

figure_0114_0013

造纸流程示意图

造纸术一经发明,就被人们广泛使用。在以后的朝代里,人们对造纸术进行不断的改良和提高,工艺越来越先进,纸的质量也越来越高,品种也越来越丰富。造纸的主要原料也从破布和树皮发展到麻、树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竹以及蔗渣等等。

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造纸术大约在7世纪初传入朝鲜,隋时传入日本。8世纪,唐朝工匠将造纸术传入阿拉伯,在撒马尔罕办起造纸厂,此后又传入巴格达。10世纪传入大马士革、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传入意大利,然后传到德国和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和荷兰,17世纪传入美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潘吉星在《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一文中这样总结道:“我国古代在造纸技术、设备、加工等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艺体系。现代机器造纸工业的各个主要技术环节,都能从我国古代造纸术中找到最初的发展形式。世界各国沿用我国传统方法造纸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从上述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的造纸术在公元前2世纪到18世纪的2000多年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制造地动仪

在世界自然科学史上,中国有一位国际上公认的能与哥白尼和伽利略齐名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张衡。

张衡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他多才多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画家。他的才能世所公认。

张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河南省南阳县石桥镇人,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祖父张堪曾做过多年的太守,但为官清廉,没有什么财产留下,再加上他父亲早死,所以家境比较清贫。

张衡从小就天资聪敏,好学深思。他不仅熟读儒家经典,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去读司马相如和扬雄等人的赋,表现出对文学的强烈兴趣。

青年时代的张衡,已经不再满足于闭门读书,他渴望游历,多接触实际,从而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公元94年,16岁的张衡远游三辅。他在游览名山大川的时候,不忘考察古迹,采访民情,调查市井交通等。此行不仅大大增长了见识,而且为他后来创作《二京赋》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离开三辅,张衡来到京都洛阳。在洛阳求学的五六年里,张衡结识了一批青年才俊,如经学大师马融、政论家王符以及科学家崔瑗等。在此期间,张衡写了《定情赋》《七辩》等文学作品,名噪一时。随后,他接受南阳太守鲍德的邀请,担任掌管文书的主簿官。

在工作闲暇之余,张衡创作了著名的《二京赋》,轰动一时。任职9年后,张衡回到家中,开始研读扬雄的《太玄经》。这是一部研究宇宙现象的哲学著作。通过研究《太玄经》,张衡的兴趣从文学创作转向宇宙哲学的探索,经过不懈努力,他最终在天文历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公元111年,张衡被征召做了郎中,后来又做过太史令。张衡为人耿直,升迁很慢。他曾两次出任太史令,先后长达14年之久。太史令的工作,让张衡在天文历算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经过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的光源是借太阳的照射而反射出来的。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心。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在1800多年以前,能得出这种科学结论,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感到钦佩。

张衡还用铜制作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作“浑天仪”,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

那个时期,地震发生频繁,有时候一年发生一两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波及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倾斜倒坍,造成人畜伤亡。张衡记录了地震的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预测地震的仪器,叫作“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类似酒坛,四周刻铸了8条龙,龙头朝着8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着一个铜制的蛤蟆,蛤蟆的嘴大张着,对准龙嘴。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进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对准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吐出了铜球。按照张衡的设计原理,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1000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还出现了山体崩塌。

张衡还制造了许多奇巧的器物,如候风仪、指南车和能在空中飞的木鸟等,可惜都已经失传了。他还计算出圆周率是3.1622,虽然现在看来不准确,但在当时还是十分精确的。

后来,张衡因弹劾奸佞不成,被迫到河间任太守。在职期间,他打击豪强,颇有作为。公元138年,张衡被调回京师,出任尚书。此时东汉政权已越来越腐败,张衡感觉回天乏力,于公元139年在悲愤与绝望中死去。

张衡以及他的天文学成就,谱写了东汉科学史绚烂的华章,也构筑了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一座熠熠生辉的丰碑。

梁冀专权

从汉和帝起,东汉王朝大多是由小孩子继承皇位,最小的皇帝是只生下100多天的婴儿。皇帝年幼,太后便临朝执政,太后又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执掌,这样就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

但是,到了皇帝长大懂事后,就不甘心长期当傀儡,受人控制。他想摆脱这种局面,可是里里外外都是外戚培植的亲信,跟谁去商量呢?每天在皇帝身边伺候的,只有一些宦官,结果皇帝只好依靠宦官的力量,消除外戚的势力。这样,外戚的权力又转到宦官手里。

无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是最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互相争夺,轮流把持着朝政,使得东汉的政治越来越腐败。

公元125年,东汉第7个皇帝汉顺帝即位,外戚梁家控制了朝政大权。梁冀是顺帝皇后之兄,跋扈专权,骄横无理,鱼肉百姓,欺压群臣。士大夫如张纲等人为了躲避牢狱之灾和杀身之祸,被迫归乡务农。顺帝死后,梁太后抱着他2岁的儿子即皇帝位,是为冲帝。冲帝在位一年便夭折。为了专制东汉王政,梁太后与梁冀密谋,又从皇族中选定一个8岁的孩子,作为政权的象征,是为质帝。

汉质帝虽然年纪小,但聪明伶俐。他对梁冀的刁钻蛮横看不惯。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当着大臣们的面,指着梁冀说:“真是个跋扈将军!”

梁冀听了,气得七窍生烟,当面又不好发作。暗想:这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那么厉害,将来必是心腹大患,就暗暗把毒药放在煎饼里,送给质帝吃了。

梁冀害死了质帝,又从皇族里挑选了15岁的刘志继承皇位,即桓帝。

桓帝即位后,封梁冀3万户,增加梁冀所领大将军府的官属,位至三公;又封梁冀的兄弟和儿子都为万户侯。并封梁冀妻孙寿为襄城君,兼食阳翟租,岁入5000万,加赐赤绂,和长公主同样待遇。梁冀可以“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朝会时,不与三公站在同一席子上,10天到尚书台办公一次。从此以后,不论事情的大小,都要经过梁冀决定,才可执行。不但文武百官的升迁要先到梁府去谢恩,就是皇帝的近侍也是由梁冀派遣,皇帝的起居行止都要报告梁冀。又隔了两年,总计梁冀一门,前后有7个封侯,3个皇后,6个贵人,2个大将军,夫人、女食邑称君者7人,尚公主3人,其余卿将尹校57人。梁冀在位20余年,威行内外,百僚侧目,没有任何人敢违其命。

梁冀无法无天地掌了将近20年大权,最后跟汉桓帝也闹起矛盾来。汉桓帝忍无可忍,就秘密联络了单超等5个跟梁冀有怨仇的宦官,趁梁冀没有防备,带领羽林军1000多人,突然包围了梁冀的住宅。

梁冀得知情况后,惊慌失措,知道自己活不了了,只好服毒自杀。

汉桓帝论功行赏,把单超等5个宦官封了侯,称作“五侯”。从那时起,东汉政权又从外戚手里转到宦官手里了。

桓帝依靠宦官的力量击败外戚专权,视宦官为心腹,而宦官的力量剧增,其威风亦不亚于外戚。汉末,士人批评时政。太学生则在太学中进行反宦官政治的组织和宣传,清议之风顿时盛行。再加上中下级官吏的声援,遂掀起了一个不小的反对宦官政治的浪潮。宦官见势不好,进行了凶猛的反攻,于是形成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是桓帝、灵帝时期,统治集团的内部权势之争。东汉政权自和帝后长期被宦官外戚轮流把持,到桓、灵时期,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政治腐败黑暗,宦官专权也到达了顶峰。宦官集团把持朝政,谋取私利,排斥异己,陷害忠良,先后制造了两次党锢惨祸。反对宦官的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受到惩罚,本人以及亲属、门生等或被逮捕,或被流放,或者禁锢终身不得做官。

东汉后期,官吏的任免权被宦官控制,正直的官僚士大夫在朝中不断遭受排挤和打击,而作为官吏后备军的太学生们更是感到仕途无望,于是官僚士大夫和太学生联合起来,形成反对宦官集团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抨击时弊,品评人物,被称为“清议”。有识之士力图通过清议,反对宦官专权,挽救危机四伏的东汉统治。清议之风的盛行,造成很大的舆论影响。

公元153年,宦官赵忠的父亲去世,安葬时葬礼隆重超出常规,刚正严明的朱穆令手下挖掘坟墓,亲自检查,发现有玉匣、木偶等违规葬品。朱穆下令逮捕赵忠家属,赵忠反而向桓帝告状,诬陷朱穆。太学生刘陶等人愤愤不平,联名上书请愿,桓帝迫于舆论压力赦免了朱穆。公元162年,宦官徐璜等向平定羌人叛乱有功的皇甫规敲诈勒索,遭到拒绝。徐璜等反诬告皇甫规私吞军饷。皇甫规被桓帝罚服苦役,太学生张风等人和一些官员联合起来共同上书,使皇甫规获得赦免。这两次以太学生主体的反对宦官的斗争取得了胜利,他们的活动对当权的宦官形成巨大的压力。

公元165年,陈蕃做了太尉,名士李膺做了司隶校尉。他们都是读书做官、操行廉正又看不惯宦官弄权的人,因而太学生都拥护他们。

李膺做司隶校尉的职责是纠察京师百官及附近各郡县官吏。有人向他告发大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做县令时,横行不法,虐杀孕妇,事后逃到张让家躲避罪责。李膺打听到张朔藏在张让家空心柱子中,亲率部下直入张让家中,“破柱取朔”,拉出去正法了。张让马上向汉桓帝哭诉。桓帝知道张朔的确有罪,也没有责备李膺。

李膺执法公正,刚直不阿,轰动了京师,受到士人和百姓的推崇。

过了一年,有一个和宦官来往密切的方士张成,从宦官侯览那里得知朝廷即将颁布大赦令,就纵容自己的儿子杀人。杀人凶手被逮起来,准备法办。就在这时,大赦令下来了。张成得意地对众人说:“有大赦诏书,司隶校尉也不能把我儿子怎么样。”这话传到李膺的耳朵里,李膺怒不可遏。他说:“张成预先知道大赦,故意叫儿子杀人,这是藐视王法,大赦轮不到他儿子。”就下令把张成的儿子处决了。

张成哪肯罢休,他与宦官侯览、张让一起商量了一个鬼主意,叫张成的弟子牢修向桓帝诬告李膺和太学生,罪状是“结成一党,诽谤朝廷”。

汉桓帝接到牢修的控告,便下令逮捕党人。除了李膺之外,还有杜密、陈寔和范滂等200多人,均在党人之列。朝廷通令各地抓捕这些人。李膺和杜密都被关进了监狱。

捉拿人的诏书到达了各郡,各郡的官员都把与党人有牵连的人申报上去,有的多达几百个。

第二年,有个叫贾彪的颍川人,自告奋勇到洛阳替党人申冤叫屈,汉桓帝的岳父窦武也上书要求释放党人。李膺在牢里采取以守为攻的办法,故意招出了好些宦官的子弟,说他们也是党人。宦官害怕,就对汉桓帝说:“现在天时不正常,应当施行大赦。”汉桓帝对宦官是唯命是从的,马上宣布大赦,把200多名党人全部释放了。

党人被释放后,宦官不许他们在京城居留,打发他们一律回家,并把他们的名字向各地通报,罚他们一辈子不得做官。这就是第一次党锢事件。桓帝袒护宦官集团,使社会更加黑暗,而正直的党人们却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称赞。党人范滂出狱回家,家乡人迎接他的车多达数千辆。

桓帝死后,灵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辅政。他们起用李膺等被禁锢的党人,企图一举消灭宦官势力。宦官曹节等发动宫廷政变,劫持窦太后、挟制灵帝,窦武兵败自杀,陈蕃也被捕死于狱中。公卿百官中受陈、窦举荐的全部免官禁锢。公元169年,张俭揭发宦官的爪牙为非作歹,反被宦官倒打一耙,并乘机把上次禁锢过的党人牵连进去,李膺等100多人被捕死于狱中。又过几年,曹鸾上书为党人诉冤。灵帝反而重申党禁,命令抓捕一切与党人有关的人,凡是党人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和亲属,皆免官禁锢,这是第二次党锢事件。直到黄巾起义爆发,灵帝被迫赦免了党人,党锢才结束。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地主势力日益扩张;宦官专权,吏治腐败,统治集团日趋腐朽,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而天灾人祸不断,流民颠沛流离。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奋起反抗,终于酿成了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准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东汉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的争权夺利,使朝政混乱,吏制腐败。水旱、虫蝗、风雹、地震、牛疫等自然灾害频繁。灵帝时河内、河南地区大饥荒,出现了河内的老婆吃丈夫,河南的丈夫吃老婆的事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安帝时,毕豪率众起义揭开了反对东汉统治的序幕。

巨鹿郡有弟兄3个,老大名叫张角,老二名叫张宝,老三名叫张梁。3个人不仅有本领,还常常帮助老百姓排忧解难。

张角通晓医术,给穷人治病,从来不要钱,深得穷人的拥护。他知道农民只求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可眼下受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天灾的折磨,多么盼望有一个太平世界啊!于是,他决定利用宗教把群众组织起来,便创立了一个教门叫太平道。

随着他和弟子们的传教广泛深入民间,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大约花了10年的时间,太平道传遍了全国。各地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张角和其他组织者商议后,把全国8个州几十万教徒都组织起来,分为36方,大方有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选出一个首领,由张角统一指挥。

他们秘密约定36方在“甲子”年(公元184年)三月初五那天,京城和全国同时举行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苍天”,指的是东汉王朝;“黄天”,指的是太平道。张角还派人在洛阳的寺庙和各州郡的官府大门上,用白粉写上“甲子”两字,作为起义的暗号。

可是,在离起义的时间还有一个多月的紧要关头,情况发生了变化,起义军内部出了叛徒,向东汉朝廷告了密。

面对突然变化的形势,张角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一个月举事。36方的起义农民接到张角的命令后,同时起义。因为起义的农民头上全都裹着黄巾作为标志,所以称作“黄巾军”。

汉灵帝得到消息后,惊慌失措,忙拜外戚何进为大将军,派出大批军队,由皇甫嵩、朱儁、卢植率领,兵分两路,前去镇压黄巾军。

然而,各地起义军声势浩大,把官府的军队打得望风而逃。起义之初,起义军进展顺利:河北黄巾军生擒皇族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南阳(今河南南阳)黄巾军斩杀太守褚贡,围攻宛城;汝南黄巾军在召陵(今河南漯河市东北)打败太守赵谦军;广阳(今北京市西南)黄巾军攻破蓟县,杀幽州刺史郭勋。

起义军发展壮大后,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张角、张梁驻广宗,张宝驻下曲阳,作为农民军中央基地,率部在冀州一带攻城略地,同时节制各路义军;南阳黄巾军由张曼成率领,在南方扩张势力;汝南黄巾军由波才、彭脱率领,活动于颍川(在今河南禹州)、陈国(在今河南淮阳市)一线,成为黄巾第三大主力。黄巾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黄巾农民军的“遍地开花”引起了东汉朝廷的恐慌。汉灵帝从温柔乡中醒来,匆忙组织武装镇压。他下令大赦党人,以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又下诏令各地严防起义军势力渗透,并积极集兵进剿。灵帝命国舅兼大将军何进统率左、右羽林军,加强洛阳防御,拱卫京师;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率4万步骑进攻颍川黄巾军;北中郎将卢植率北军和地方军队进攻河北黄巾军。

张曼成率南阳黄巾军进攻中原战略要地宛城,遭南阳太守秦颉顽抗,张曼成战死。赵弘继为指挥,攻克宛城,部众发展至10余万人。六月,刚刚剿灭颍川起义军的朱儁,把屠刀挥向南阳黄巾军,与荆州刺史徐璆、南阳太守秦颉合兵两万余人围攻宛城。黄巾军拼死抵御,坚守两个多月。

朱儁见城坚难攻,遂退兵以诱敌,暗中设伏。赵弘不明虚实,出城追击,遭朱儁伏兵重创,被迫退回城中。但元气大伤的黄巾军已无力守城,余部于十一月向精山(今河南南阳市西北)转移,被官军追上,大部战死。

河南黄巾军被镇压后,东汉朝廷将重点转向河北。因卢植久攻广宗不下,何进改派东中郎将董卓接替卢植。但董卓恃勇轻敌,被张角大败于下曲阳。十月,朝廷再调皇甫嵩进攻广宗,适值张角病死,黄巾军失其主帅,士气受挫。皇甫嵩趁机在夜间发动突袭,起义军仓促应战,张梁等3万余人战死。十一月,皇甫嵩移师转攻下曲阳,张宝等10余万人被杀。至此,黄河南北的黄巾军主力先后被官军及地方豪强武装消灭。

公元185年农历四月,波才率部击败朱儁,进围皇甫嵩于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但因缺乏作战经验,依草结营,时值大风,皇甫嵩乘夜顺风纵火,起义军大溃;皇甫嵩随即联合朱儁、曹操三军合击黄巾军,斩杀起义军数万。官军乘胜进击汝南、陈国黄巾军,阳翟(今禹州)一战,波才战死;彭脱的黄巾军也在西华被击溃。八月,东郡(今河南濮阳市西南)黄巾军与官军大战于苍亭,7000余人被屠杀,主将卜己身死。颍川、汝南、东郡三郡黄巾军主力悉数被歼。

黄巾起义虽仅9个月便失败了,但起义的余波却持续了20多年。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外戚宦官的黑暗统治也因此结束了。

道教的兴起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基础上,沿用了神仙方术、黄老思想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道教大致产生于东汉中叶,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两大派。

五斗米道是天师道的前身,其创建者是张陵。张陵,字辅汉,东汉时沛国(今江苏省丰县人)人,本来是太学生,精通五经。后来张陵归隐,于公元141年,作了道书,自称“太清玄元”,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了“五斗米道”。因为入道者必须缴纳五斗米以作酬谢,所以称作“五斗米道”。

张陵于公元143年到达青城山,在这里建立了二十四教区,并在各区设治头,张陵自称天师,掌管全教事务。张陵的五斗米道,其活动主要在巴蜀地区。张陵死后,由其子张衡承其业。张衡死后,五斗米道的领导权为张修所有,一时五斗米道声势甚大。黄巾起义失败后,张角被杀,张修也躲藏起来,最后被张陵之孙张鲁杀害。在张鲁的领导下,五斗米道的势力在汉中达到鼎盛。

几乎就在张陵父子忙于创立五斗米道的同时,在河北一带也有一个人在民间传道,同时着手组织道教教团的工作,他就是张角。两人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不过结局却不尽相同。

东汉灵帝时期,由于外戚、宦官把持朝政,压制清议,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加之灾疫流行,社会危机十分严重。信奉黄老道的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张角利用《太平经》中某些宗教观念和社会政治思想,创立起一支庞大的宗教组织,并以此组织为基础,发动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以宗教形式组织起来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

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张角将他建立的教团改为“太平道”,以“中黄太乙”为至尊天神,以实现“黄天太平”为纲领,自称“大贤良师”,其弟张宝、张梁则称大医。传道治病时,常持九节杖画符念咒,病者得先向神灵跪拜叩首,忏悔罪过,然后饮用符水。病轻者经过这种心理刺激,饮用符水后痊愈,就说此人信道心诚;病重不愈,就说是他不信道所致,因此颇得民众信赖。经他们治愈者颇众,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百姓对张角深信不疑。张角分遣弟子8人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仅用10年时间,信众便多达数十万。但凡张角的号令,青、徐、幽、冀、荆、扬、兖、豫等八州之人莫不响应。

张角见时机逐渐成熟,就按军事形式将道众组织起来,设置36方(地方教团),其中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统领其事。

汉灵帝中平元年属农历甲子年,张角按《太平经》五行相克的运动顺序推算,决定于甲子年的甲子日(三月五日)起事。为了给自己的行动制造舆论,张角效当年陈胜、吴广制造谶语“大楚兴,陈胜王”之法,派教徒四出散布“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谶语。大意是说,汉朝政权就要灭亡,取而代之的新政权即将建立,到了甲子年,天下就会共享太平。以此号召太平教徒起义,推翻汉朝的统治。由于起义者均以头戴黄巾为标志,史称“黄巾起义”。

由于起义军起事仓促,士兵又未经过训练,因此,仅经过9个月的激战,张角病死,张宝、张梁阵亡,其余各地的黄巾部帅不是被俘就是战死,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太平道的教团组织,就这样渐渐地散亡了。

黄巾起义是利用道教组织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标志道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件大事。 JE/Qre+mz0O1ZSdzwHM7m9xJrFsuAca/xYb3xytBHfjf+86CZTbRgQFYK2Lpjy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