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原争霸

齐桓公称霸

周王朝迁都到洛邑以后的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几经衰落后,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而实际上,他的地位只等同于一个中等国的诸侯。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经常使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征伐,争夺土地。强盛的大国诸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齐国原是姜尚的封地。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内乱。在这次内乱中,国君齐襄公死于非命。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辅佐的能人,辅佐公子纠的叫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准备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国国君庄公决定亲自把公子纠送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回到齐国去,事情就不好办了。让我先带一路人马在路上截住他。”

正如管仲所预料的那样,公子小白在莒国的护送下眼看快要赶到齐国了,管仲在路上截住了他。管仲拈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小白中箭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真的死了,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去。可是,管仲却不知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原来是假装的。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赶到了国都临淄,小白自然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为报一箭之仇,立即发兵攻打鲁国,并且逼迫鲁庄公杀掉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治罪。鲁庄公无可奈何,只好照办。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押送到了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可以帮助齐桓公干一番大事业。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仅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管仲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相齐后,尽心辅佐齐桓公的霸业,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参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号召礼法并用,知礼可以使民众懂得廉耻,明法可以让民众遵守规矩,两者结合起来,便可以使国力大增。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改善和稳定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邻国的手段,以建立霸权。管仲的这些政策为齐国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是齐桓公霸业的开始之年。此前,齐国曾几度与邻近的鲁国交战,结果都没有取得多少胜利。这使齐桓公与管仲看到,仅靠齐国自己的力量,是不能称霸于天下的。于是,他们想到了利用周天子。

齐桓公首先与周室结亲,他迎娶周庄王之女共姬,向全国诸侯表明自己与周天子的亲近关系。在拉拢到周天子之后,齐桓公又以尊崇周天子为口号,取得各国诸侯的支持。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釐王之命,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上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开会。这时候,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并不高。通知发出以后,只有宋、陈、蔡、邾四个国家来了。还有几个接到通知的诸侯国,像鲁、卫、曹、郑(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等国,采取观望的态度,没有来。齐桓公便以此为突破口,杀鸡骇猴,制伏了鲁国,随后,齐桓公又软硬兼施,把卫国和郑国拉入同盟。

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在齐国的帮助下,原先国内政局很混乱的宋国和郑国也实现了初步的稳定。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终于被各诸侯国认可,齐国开始称霸中原。

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也就是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齐桓公又派兵攻打鲁国。鲁庄公对一再欺负他们的齐国,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

齐国的行径,也激起鲁国百姓的愤慨。有个鲁国人曹刿去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鲁庄公高兴地接见了曹刿,并向他问策。

曹刿见到鲁庄公后,就自己心中的疑虑询问了鲁庄公,他问鲁庄公用什么与齐交战。鲁庄公说:“暖衣饱食,不敢独自享用,一定分于他人。”曹刿说:“小恩小惠不能施之于众,老百姓不会因此为你与齐国拼命。”鲁庄公又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夸大其词,祝史的祷告一定据实反映。”曹刿说:“这种诚心不能代表全部,神灵不会因此赐福。”鲁庄公接着说:“每逢百姓打官司的时候,我虽然不能把每件事都查得很清楚,但是都会尽最大努力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这才点头说:“我看凭这件得民心的事,可以和齐国拼上一场。”

而后曹刿请求跟鲁庄公一起到战场上去,看见曹刿胸有成竹的样子,鲁庄公同意了他的请求。于是两个人坐在一辆兵车上,带领人马出发了。

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列开阵势。齐军凭借人多势众,最先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准备马上让士兵反击,曹刿连忙阻止道:“等一下,还不到时候呢!”

齐桓公求胜心切,命令齐军击鼓发动第二次攻击。鲁庄公又准备让鲁军倾巢出动迎击齐军,曹刿认为齐军士气仍然旺盛,就劝鲁庄公不要传令进攻,再等一等。鲁军的坚守再一次让骄横的齐军无功而返。齐军士气开始下降,没有了刚来时的锋芒。齐桓公遭受重大挫折却未取得一丝战果,岂肯善罢甘休?短暂休整后他又下令擂响第三通鼓,鲁军还是按兵不动。齐军兵士以为鲁军胆怯怕战,耀武扬威地向鲁军冲杀过来。曹刿这才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擂响了进军鼓,兵士顿时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兵士面对勇猛的鲁军,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一会儿就招架不住鲁军的攻势,一齐溃败下来。鲁庄公欲下令紧追。曹刿说:“且慢!”他登上一辆戎车远眺齐军,只见齐军战车乱行,战旗东倒西歪,知道齐桓公这次是真败了,而不是诈诱鲁军深入齐军营地,于是跳下车对鲁庄公说:“可以追击了。”庄公号令实施追击,鲁军争先恐后,一鼓作气把齐军赶出了鲁国。

鲁军反攻胜利后,鲁庄公对曹刿镇静自若的指挥,暗暗佩服,可心里想不明白这个仗是怎么打胜的。回到宫里后,他先向曹刿慰问了几句,接着说道:“齐军头回击鼓,你为什么不让我出击?”

曹刿说:“打仗这件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最足;第二通鼓,气就松了一些;到第三通鼓,气已经泄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兵士却鼓足士气,这时我们擂鼓出击哪有打不赢的道理?”

鲁庄公这才品味过来,称赞曹刿的见解高明。在曹刿指挥下,鲁军击退了齐军,鲁国也稳定下来。

重耳流亡

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立为太子。后来晋献公年纪大了,想到立嗣的问题,便狠了狠心,将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申生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性命难保,便都逃到别的诸侯国避难去了。

晋献公死后,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夷吾感到留着重耳是个祸患,便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时很有声望,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辅佐他。

重耳在狄国一住就是12年,后来有人行刺他,只好逃往卫国。卫国国君看他时运不济,也不肯接待他。

重耳一班人一路流亡到齐国。那时齐桓公在位,待他也不错,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他。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舒适,便不再想回国的事,可是跟随的人都思念晋国。于是,众人商量了个办法,把重耳带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又到了宋国。正赶上宋襄公生病,他手下的臣子对重耳的随从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你们回晋国去。”

狐偃明白宋国的意思,便与重耳等人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由此,重耳十分尊敬楚成王。两个人渐渐成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邀请重耳到王宫去,在宴会上开玩笑说:“公子要是将来回到晋国当上国君,那么会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我愿意和贵国永远友好。如果两国交兵打仗,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等宴会结束,楚国大将成得臣对楚王说:“重耳言谈没有分寸,我看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不如趁早杀掉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对成得臣的意见不置可否,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成王就让重耳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当初秦穆公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不仅不感恩戴德,还和秦国发生了战争。夷吾死后,他儿子又同秦国发生事端。于是,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秦穆公派人向重耳提亲,意将女儿怀嬴嫁给重耳。重耳大惊,自己已六十有一,与秦穆公年龄相仿,若做了他的女婿,以后晋秦相交,岂不凡事都吃亏三分?再说当年秦穆公为笼络夷吾,已将怀嬴嫁与入秦为质的夷吾之子子圉,秦晋翻脸后,子圉逃回晋国,怀嬴实为重耳侄媳。如今穆公提此要求,如何回答是好?重耳的谋士赵衰长思半晌,对重耳说:“听说怀嬴美貌而有才华,穆公及夫人视为掌上明珠,如今提出此议,正是看重公子。公子如拒绝,就无法结好于秦国,自然无法得到秦国倾力相助。古人说,‘欲人爱己,必先爱人;欲人从己,必先从人。’臣意公子不可拒绝穆公的美意。”重耳为难地说:“怀嬴是我侄媳,我怎可乱辈夺爱?”狐偃说:“公子今日赴秦,意在图晋,君位尚且可夺,何在乎区区一女子?”重耳想想有理,便依言允婚。

公元前636年,秦国的大军护送重耳渡过黄河,从此流亡了19年的重耳在晋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退避三舍

晋文公即位以后,治理内政,发展经济,晋国又渐渐强盛起来。晋文公的机智、仁慈、勇敢与宽厚都预示着他将成为中原霸主。

这时候,逃往郑国的周朝天子周襄王派人到晋国讨救兵。原来周襄王有个异母兄弟叫太叔带,联合了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取了周襄王的王位。

晋文公马上发兵攻打狄人,狄人大败,晋文公又杀了太叔带和拥护他的一帮人,护送天子重返京城。

周襄王设宴款待,并允许晋文公向自己敬酒。晋文公乘机请求周襄王,自己死后能用天子葬礼的仪制安葬。周襄王说:“这是天子的典章。现在还没有人能取代周王室,天下不能有两个天子,那样您也不会喜欢的。”周襄王宁肯损失土地,也不愿损害周礼,他将阳樊、温、攒茅、原等地的田地赏赐给晋文公。

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年),楚国攻打宋国,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又来向晋国求救,说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陈、蔡、郑、许五国兵马攻打宋国。大臣们都同意出兵救援宋国,扶助有困难的国家,以建立霸业。

晋文公知道,要拥有中原霸主的地位,就得打败楚国。他便将部队编为上、中、下三军(三阵),于公元前632年1月渡过黄河。根据战略方案,晋军进攻卫国并将其占领,又于3月攻克曹都陶丘,俘虏曹共公。因为曹、卫是楚的依附国,晋文公以为楚军必然弃宋而北上救曹、卫。然而楚不为所动,仍全力围攻宋都,宋再次向晋告急。

晋文公感到进退两难:若不救宋,则对不住宋襄公当年的礼遇,而且宋敌不过楚而降之会使晋失去一个盟友,对晋称霸中原计划不利;但若移兵救宋,则使原定诱楚决战曹、卫之地的战略意图泡汤;且南下主动攻楚一来违背了自己在楚国对楚成王的承诺,二来使晋军远离本土,劳师耗财,对手又是强大的楚国,取胜很难。晋文公一筹莫展。这时元帅先轸有了良策,他主张让宋国贿赂齐、秦两国,由齐、秦出面劝楚罢兵;并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于宋,使宋坚定抗楚决心;楚与曹、卫是盟友,看到自己盟国的土地为宋所拥有,更不会放过宋国,齐、秦再善意劝解楚也不会听的;齐、秦这样一定怨恨楚不给面子,就会放弃中立而站到晋国一边,晋国实力就将压倒楚国,楚军就须小心了。

晋文公大赞“妙谋”,立即实行。楚国果然不听齐、秦劝解,继续围宋。齐、秦恼楚目空一切,于是宣布与晋国结盟抗楚。

楚成王见晋军降曹灭卫,深知其实力非比寻常,而又结盟齐、秦,形势已开始对楚不利,就命令楚军退到申地,并撤回戍守齐国邑的申叔军,令尹子玉也被要求撤去宋围,避免与晋军交锋。他训诫子玉,晋文公德高望重,并非等闲之辈,晋军不好对付,凡事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但骄傲自负的子玉对楚成王之言不以为然,坚持要与晋军决一死战,并派伯芬去向楚成王请战,要求增兵。楚成王此时优柔寡断,最后抱着希望楚军侥幸取胜的心理同意了子玉的请求,但他又畏晋强大,怕失败了元气大伤,只派西广、东宫、若敖之六卒等人的少量兵力北上增援。

子玉得到支援,更坚定了与晋作战的决心。他派大夫宛春使晋,提出“休战”条件:晋让曹、卫复国,楚则撤离宋国。晋大夫子犯(即狐偃)认为子玉太无礼,晋应主动南下击楚;晋中军主帅先轸轻轻摇头以示不妥,他再次献策晋文公,表示这回管教楚师铩羽而归。

晋文公私下答应曹、卫复国,但前提是曹、卫必须与楚绝交;并扣留宛春以激怒子玉北上挑战。子玉见曹、卫已附晋,而楚使被扣,认为受到巨大侮辱,勃然大怒,下令撤去宋围,移军北上伐晋。

成得臣先派人要求晋军释放卫、曹两国国君。晋文公却暗地通知这两国国君,答应恢复他们的君位,条件是他们先跟楚国断交。曹、卫两国真的按晋文公的意思做了。

成得臣本想救这两个国家,不料这两个国家不讲道义倒先来跟楚国绝交,气得他率领全军直奔晋军大营。

楚军一进军,晋文公立刻命令往后撤。这种做法让许多晋军将领费解。狐偃解释说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主公,主公在楚王面前许过愿:万一两国交战,晋国会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信守这个诺言啊。

子玉见晋军不战而退,以为晋文公胆怯,不过徒有虚名,于是催军追逐。楚军中有人感到事有蹊跷,建议持重收军,伺机再追;子玉斥责他们当断不断,贻误战机,认为聚歼晋军,夺回曹、卫指日可待。楚军追晋军至城濮。

晋军在城濮屯兵,齐、秦两军和刚被解围的宋成公军队赶来会合。而楚军此时军分三阵,严阵以待。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军向楚军发起攻击,晋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马匹蒙上虎皮,突然攻向楚右军——战斗力最差的陈、蔡军,陈、蔡军遭此突袭,加之又被虎皮迷惑,顿时溃散。

接着晋军又“示形动敌”。晋上军主将狐毛在战车上竖两面大旗,引车后撤假装退却;晋下军主将栾枝也用战车拖曳树枝使尘土飞扬,造成晋后军也退却的假象以诱楚军出击。子玉不知是计,命楚左翼子西进击。晋中军主帅先轸见楚军上当,便命佐将郤臻率最精锐的中军迎击楚左军,而狐毛、栾枝也乘机回军侧击楚左翼。楚左军陷入重围,后退又无路,只能接受被歼的命运。子玉见两翼均被消灭,情知无力挽回败局,无奈下令中军脱离战场,才没有全军覆灭。

晋文公连忙下令,吩咐将士们不要追杀,把楚军赶跑就是了。成得臣带着残将败兵向后败退,自己觉得没法向楚成王交代,就在半路上自杀了。

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晋文公趁机约了各国诸侯开了个大会,订立了盟约。这样,晋文公就成为中原霸主。

崤山之战

公元前628年冬,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奉秦穆公之命率秦军偷越晋境的崤山伐郑。晋国卿大夫先轸得到消息后对晋襄公说:“秦国违背蹇叔的忠谏,因为贪婪中原的土地而劳民伤财,攻打偏远的国家,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不能错过!我们应攻灭它,否则会留下祸患;诚请主公率军进攻秦军。”下军主帅栾枝提出异议:“在秦国的帮助下文公才得以归国即位,我们若进攻秦国,岂不是违背先君的遗命吗?”先轸答道:“秦不为我们国丧而悲痛,反而趁机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他们如此无礼,我们还同他们讲什么恩施?我听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为我们的后代着想,不能算违背先君遗命。不遵循天意是不吉利的!”襄公于是同意出兵。

公元前627年春,晋襄公把丧服染成黑色,以先轸为中军元帅率晋军南渡黄河,控制了崤山北麓的险要路段,又联合了姜戎军队,晋军埋伏在原上,姜戎军多伏于沟谷,布好袋形阵以待秦军。

这时秦军已抵滑国境内,值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国贩牛,他判定秦师将袭郑,决定做出点牺牲以求挽救郑国。于是他牵12头牛假托奉郑君之命,犒劳秦军。孟明视等3帅不知是假,还以为郑国已知道秦军来袭的消息并作好了防范准备,他们怕攻郑攻不下来,围困郑国又没有长期的补充资源,遂放弃伐郑计划,灭了滑国后撤军回秦。

孟明视对晋军埋伏于崤山毫无所知,秦军很自然地进入晋军包围圈。当四月十三日秦师全部进入崤山北麓峡谷隘道时,先轸令旗一挥,埋伏于两侧的晋军和姜戎军蜂拥而出,杀向秦军。秦军哪里来得及布阵防御抵抗?顿时被冲得七零八落,而兵车又无法回旋御敌,终于全军覆没,无一人得脱,孟明视等3帅全成俘虏。

晋襄公的母亲文嬴原是秦国人,不愿同秦国结仇,她对得胜回朝的襄公说:“秦国和晋国原是亲戚,一向友好。如果把孟明视这些人杀了,恐怕两国的冤仇越结越深,还是把他们放了,让秦君自己去处置他们吧。”

晋襄公觉得母亲说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视等人释放了。

元帅先轸一听让孟明视跑了,立刻去见晋襄公,说:“将士们拼死拼活,好容易把他们捉住,怎么轻易把他们放走呢?”他一面说,一面气得向地上吐唾沫。晋襄公听了,也感到后悔,立即派阳处父将军带领一队人马飞快地去追孟明视等人。

孟明视等3人快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听到全军覆没,便穿了素服,亲自到城外去迎接他们。

孟明视等人跪在地上请罪。秦穆公说:“责任在于我,没有听你们父亲的劝告,害得你们兵败受辱,我不怪你们。再说,也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一点小过失,就抹杀他的大功啊!”

孟明视等人感激涕零,从这以后,他们认真训练军队,一心一意要报仇雪耻。

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攻打晋国,去报崤山之战的仇,秦穆公同意了。孟明视等3员大将率领400辆兵车打到晋国。晋襄公早有防备,又一次打败了孟明视。

这一来,秦国就有人说孟明视是无能之辈。附近的小国和西戎一看秦国连打败仗,纷纷脱离秦国的管制。但秦穆公仍旧没有治他的罪。孟明视把自己的财产和俸禄全拿出来,送给在战争中阵亡将士的家属。他天天苦练兵马,一心要报仇雪耻。这年冬天,晋国联合了宋、陈、郑三国打到秦国的边界上。孟明视嘱咐将士守住城,不准随便跟晋国人交战,结果又让晋国夺去了两座城。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崤山之战后的第三年。孟明视做好一切准备,在国内挑选精兵强将,拨发了500辆兵车。秦穆公还拿出大量的粮食和财帛,安顿好将士的家属。将士们斗志旺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figure_0044_0004

虎形灶 春秋

行军作战时使用的炊具。

秦军渡黄河的时候,孟明视对将士说:“咱们这回出征,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想把船烧了,大家看行不行?”大伙说:“烧吧!打胜了会有船的。打败了,就不回来了。”孟明视的兵士们士气高涨,憋了几年的仇恨全在这时候迸发出来。没过几天,秦军就夺回了上次丢失的两个城,接着又攻下了晋国的几座城池。

面对秦国的凌厉攻势,晋国上下惊慌失措。晋襄公跟大臣商量以后,命令只许守城,不许跟秦国人交兵。

看到晋国人龟缩在城里不敢出来,有人向秦穆公建议:“晋国已经认输了,他们不敢出来交战。主公不如埋了崤山兵士的尸骨再回去,也可以洗刷以前的耻辱了。”于是,秦穆公率领大军到崤山,收拾起3年前死亡将士的尸骨,掩埋在山坡上,并带领孟明视等将士祭奠了一番,才班师回国。

一鸣惊人

秦国打败晋国,报了崤山之仇后,一连十几年两国相安无事。这期间,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熊旅继位。当年楚庄王还不满20岁,掌握楚国大权的是他的两个老师——斗克和公子燮。年轻的楚庄王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一切事务全由斗克和公子燮两人决断。在他即位的前三年时间里,白天打猎,晚上饮酒作乐,并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来劝谏,就处死谁。

三年过去后,楚庄王毫无悔改之意,仍然日夜歌舞欢宴不止。此时的朝廷政事,混乱不堪,公子燮和公子仪便乘机发动叛乱。幸好朝廷中有庐戢与叔麇两位忠臣,他们当机立断平定了叛乱。但此时,楚国的周边国家陈、郑、宋等小国都依附了晋国。楚国的国势已经危若垒卵了。

一天,大臣成公贾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请求面见楚庄王。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钟鼓丝竹之声绕梁不绝,楚庄王的面前几案上摆满美酒佳肴,楚庄王正在一面饮酒,一面欣赏美女们翩翩起舞。庄王一见成公贾便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成公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听说要让他帮着猜谜,觉得挺有趣,便一面喝着酒,一边问道:“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成公贾于是清清喉咙说道:“南山上有一只大鸟,三年里站在大树上不飞不动也不叫,这是只什么鸟?”楚庄王沉思了一会,说:“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鸟。这种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下去吧!”

成公贾以为楚庄王已幡然醒悟,朝政会有新的变化,就兴冲冲地告诉了好友大臣苏从,两人眼巴巴地等待。可是,楚庄王照旧宴饮享乐。

苏从见楚庄王依旧没有变化,便冒死直谏楚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问道:“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罢勃然大怒,抽出佩剑指着苏从心窝说:“你不知我下的禁令吗?”苏从面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我知道,但是楚国政事已不可收拾,活着也没什么意思,请大王赐臣下一死!”说罢延颈怒目而视,正气凛凛。楚庄王也用眼珠子紧瞪着苏从。突然,他将宝剑插入剑鞘,上前紧走几步,双手紧紧抱住苏从双肩,激动地说:“你才是我要寻找的国家栋梁呀!”

楚庄王立刻下令罢去乐师鼓手、歌妓舞女。然后与苏从相对而坐,促膝谈心。苏从此时才知道,原来楚庄王因为当时朝政十分复杂,权臣乱政,依附者甚多,忠奸难辨,才故意装糊涂。这样做就是要让奸臣充分暴露,让忠肝义胆的贤臣挺身而出,然后做他的助手。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召集文武百官,振乾立纲。楚国从此蒸蒸日上,他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和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的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雪城濮之战的恨。

楚庄王争霸

楚国经过整顿军队发展生产,出现了富国强兵的新局面,楚庄王认为与中原诸侯争霸的时机成熟了。

公元前606年,楚国讨伐陆浑的戎族,这是邻近东周的小国。得胜之后,楚庄王令大军在洛邑近郊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式。一时间,洛邑周围旌旗蔽日,枪矛如林,鼓声号声震天动地。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摸不清楚庄王打的是什么主意,慌忙派殿前大臣王孙满前去打探消息。

王孙满见楚庄王后,代表周天子对楚庄王及楚军表示慰问,并送上了犒劳的礼物。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了一会儿后,楚庄王问王孙满:“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从夏传到商,又从商传到周,成为世界上的宝贝,现在放在洛阳。这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孙满听话听音,心中对楚庄王此番阅兵用意也已明白大半了。原来九鼎是用九州贡铜铸成,它既代表了九州,又象征着国家权力。现在楚庄王居然问起九鼎,表明了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王孙满是个善辩的人,面对楚庄王大逆不道的言行,他说:“治理天下的人,主要靠德服人,不是靠鼎的作用。过去大禹有德,远方部落进贡山川珍奇。禹以美金铸鼎,周身饰鬼神和万物图案,护佑小民防祸备荒。后来,夏桀无德,鼎移至殷人之手;纣王暴虐,鼎归于周。由此可见,朝政清明,鼎虽轻不移;朝政昏乱,鼎虽重但必迁。至于九鼎的大小轻重,别人是不应当过问的。”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话,知道自己还没有灭掉周朝的能力,也就带兵回去了。回国后,楚庄王请来楚国一位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增强国力。

公元前598年,陈国发生内乱,楚国出兵征服了陈国,然后又迫使郑国归附。后来,郑国派人前往晋国,表示愿意服从。楚庄王得知这一消息,勃然大怒,于第二年亲率楚军进攻郑国。

楚军很快到了郑国新郑城下。郑襄公命兵士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又派人前往晋国求救。楚国日夜攻城,3个月后,由于晋兵久久未至,楚军最后攻陷新郑。

来救援郑国的晋军主将是荀林父,他听说新郑已被攻克,便下令班师回朝。副将先轸不听命令,偷偷率部分人马渡河追击楚军。荀林父见军队有分裂的危险,他控制不了先轸率领的兵马,于是横了横心,就下令三军渡河,与楚军主力决战。

楚庄王下令对晋军发起进攻,并亲自擂起战鼓助威。楚军将士如排山倒海般冲向晋军。由于晋军将领意见不一致,不能统一指挥,一下就被击溃了。晋军战败,渡黄河时,自相践踏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晋国、楚国都是大国,早晚总得议和,何苦多杀人呢?”说着,立即下令收兵。

公元前593年,楚庄王又使宋国降服。这样一来,楚庄王就问鼎成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也真不愧把自己说成是一只一鸣惊人的大鹏鸟。

伍子胥复仇

楚庄王死后,他的孙子楚平王即位。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废掉太子建。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镇守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楚平王怕伍奢反对他这么做,就先把伍奢关进监狱。

楚平王派人去杀太子建的同时,逼迫伍奢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写信,叫他们回来,以便斩草除根。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消息,便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往宋国。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逃离了楚国,他在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久,宋国发生了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他们请求郑国出兵攻打楚国,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情急之中,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取郑定公的权,结果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带着公子胜从郑国逃了出来,投奔吴国。

楚平王为了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并用重金悬赏。伍子胥和公子胜逃出郑国后,怕被楚国人发现,白天躲藏起来,到了晚上才赶路,到了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时,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严。传说伍子胥为了过关而忧虑不安,一夜之间,头发都愁白了。幸亏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他同情伍子胥等人的遭遇,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长得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蒙骗关上的官吏。守关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了,面貌也变了,守关的人没认出来,混出了关。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公子光正在谋划夺取王位。吴王诸樊的小弟弟季札博学多才,吴王十分喜欢幼弟,为了能让他继承王位,死时遗命王位继承实行弟继兄位制。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末死,应由季札即位,季札坚辞不就,结果夷末的儿子僚即位为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自己继承王位才合理,于是暗中打算夺位。

figure_0048_0005

苏州盘门

建于春秋吴王阖闾六年(公元前509年)。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与勇士专诸谋刺吴王僚。四月,公子光先于地下室埋伏甲士,然后设宴礼招待吴王。吴王僚戒备森严,为了防止有人将兵器带入刺杀吴王,端菜的人要在门外换穿别的衣服,才可进门。专诸把匕首放在鱼肚子里,然后膝行而入,在上菜时抽出匕首猛刺并杀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甲士乱剑刺入胸膛而死。伍子胥帮助公子光杀了吴王僚,公子光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处理内政大事。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伍子胥推荐孙武给阖闾,孙武与吴王讨论晋六卿强弱,开始治兵。此年十二月,吴灭徐。周敬王九年(公元前511年),吴王采用伍子胥的谋略讨伐楚国,吴军分为三师,轮流出扰,彼出此归,彼归此出,楚军疲于奔命。吴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楚国的军队一路兵败,吴军乘胜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在吴军到来之前就跑了。伍子胥对楚平王恨之入骨,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楚国郢都。楚国人申包胥逃往秦国求救兵,秦哀公没有答应。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夜痛哭,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派兵救楚国,并击败吴军。

孙武论兵

孙武,世俗尊称其为孙子或孙武子。孙子的祖先本姓田,是齐国王族。其祖父田书颇有军事指挥才能,曾被封一块封邑,获赐孙姓。父亲孙冯,做过齐国的卿相。孙氏家族后因无法忍受齐国内部激烈的权力纷争,去了吴国。在吴国,孙武一边耕田,一边写作兵书。后得好友伍子胥的7次推荐,被吴王拜为大将,孙武很快就为吴国训练出一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军队来。

孙武不愧为一个有战略思想的伟大军事家,在他的努力下,吴国不但很快从一个贫弱小国,发展为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还实现了吴王阖闾称霸诸侯的梦想。公元前506年,在柏举之战中,孙武仅以3万兵力就击溃了楚国20万大军,攻占了楚国的都城。吴王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孙武又辅佐夫差征服越国、讨伐齐国、与晋国争霸,使得吴国的国势达到了顶峰,吴王也成为春秋时代又一个霸主。司马迁曾这样评价孙武:吴国的胜利是和孙武分不开的,正是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军才能击败强大的楚国,威震齐晋,名扬诸侯。

孙武的主要思想都集中在《孙子兵法》中。传世本《孙子兵法》13篇,是孙武一派兵家的著作,其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属于孙武,但经过他的门生和战国兵家的整理补充。该书中所描写的战争规模,似是战国时代的情况。现存的《孙子兵法》是经过三国时代曹操删定编注的,全书分为13篇:《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长期战争的经验,揭示了战争的一些规律,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原始的军事辩证法思想。其思想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一、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论是孙子军事学说的主体部分。孙武在此书中首次提出了战略概念——“庙算”,具体论述“安国保民”的最高目标、“五事七计”的全局运筹、“不战屈敌”的止战谋划、“知彼知己”的作战指挥等战略思想。在战略论中孙子提出“安国全军”“唯民是保”的战略目标,把“重战”“慎战”作为根本用战原则。并从其对待战争的严肃态度出发,评述了“五事七计”的重要性。“重战”,即重视战争,提高警惕,加强戒备,应取态度是:“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慎战即开始须慎重,其原则是:“非利不动,非地不用,非危不战”。“五事七计”书中详述“道”(治道)、“天”(天时)、“地”(地利)、“将”(将帅)、“法”(法度)五要素,及其“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等七个对战备全局作正确估计的七个条件。但孙子并没有认为军事力量越强越好,而是主张顾及国力,有限地发展军事。孙子反复强调要以“伐谋”“伐交”作为优先的决策,总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而在实战中争取一“军”、一“旅”、一“卒”、一“伍”之“全”仍不失为上策。如此,“谋”“攻”思想已贯彻到底。

孙子关于“知彼知己”和“致人而不致于人”之说,为作战指挥的战略原则。并尽可能“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争取“先机之利”,“致人”“不致于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二、作战策略思想

以战略为基础,孙子提出相应用兵策略。其重要策略原则有六:其一,因利制权,因敌制胜。其二,奇正相生,出奇制胜。其三,避实击虚,击其惰归。其四,我专敌分,以众击寡。其五,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其六,示形用诈,诡道制胜。

三、军事哲学思想

孙子论“天”:“阴阳、寒暑、时制也”,是自然界之天;论“道”:“令民与上同意也”,具有民本主义因素。在书中把具有理性思维的人,放在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的主体地位,并详细分析了战争对客观条件的依赖关系。孙子重视矛盾的相互依存,尤其重视矛盾的相互转化,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无恒形”,关键是造成“胜兵先胜”的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方面发展。

figure_0050_0006

清版《孙子兵法》书影

正式称《孙子兵法》为武经,定它为武学教本,应当始于宋代。明代因之,亦列《孙子兵法》于武经七书之首。清时,言兵者亦莫不奉《孙子兵法》为圭臬。民国初年,蒋方震首以现代兵学为《孙子兵法》作新释,从而为孙子研究开辟了一崭新途径。

《孙子兵法》除三个主要方面以外,各篇均有其主题思想,又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孙武的战略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孙膑、吴起的兵书吸收了很多孙武的思想;曹操亲自为《孙子兵法》做过注释;唐太宗曾赞曰:“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宋神宗颁定《孙子兵法》为《武书七经》之首。毛泽东曾赞誉它“至今仍是科学的真理”。

孙武以及他的《孙子兵法》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唐代时传到日本。1772年,《孙子兵法》被译成法文版本。英国的汉学家称《孙子兵法》为“世界最古的兵书”,美国人则盛赞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的确堪称“百世兵家之祖”。

孙武的军事思想还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外交、经济、科技、体育竞赛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孙子兵法》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商业竞争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先师孔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居住在宋国,后来为了避祸才逃到鲁国,定居下来。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曾以勇敢和臂力过人立下战功。叔梁纥在66岁左右与未满20岁的颜徵在结婚。婚后两人曾到山东曲阜东南的尼山拜神求子;后来生下了孔子,便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3岁时就遭受了丧父之痛,母亲颜氏把他带到当时鲁国的都城曲阜。由于父亲早逝,家中贫困,孔子只好瞒着母亲,辍学在叔孙氏家放牛。叔孙氏家有许多藏书,孔子经常借来阅读,成了知识渊博的人,孔子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了。

20岁时,孔子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鲁昭公闻信,派人送来鲤鱼,表示祝贺。昭公赐鱼之事,使孔子在曲阜声名鹊起。随后季平子根据孔子的业绩,擢升他为管理计划生育的司职吏。孔子上任以后,施行了五条措施,鲁国人奔走相告,外邦人陆续迁入,鲁国人口剧增。孔子不到30岁,就已经掌握了“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此外,还掌握了以《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为代表的各种文献资料,真正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这样一来,许多人都愿意拜他为师,他便办了一些私塾,收了许多学生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

孔子在34岁时,赴洛阳会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聃。这一次会见,使孔子学到了周朝的礼乐及文物制度。孔子对老子的道家思想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云中之龙。公元前513年,鲁国发生“三桓”之乱,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把鲁昭公轰下了台。这时,孔子也在鲁国待不下去了,只好来到齐国。这一次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向孔子询问了治国的道理。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应当名副其实,各自都按等级名分的要求行事。齐国宰相晏婴认为孔子学说不过是书生之见罢了,并非齐国的当务之急。齐景公听从晏婴的话,决定不用孔子。这样,孔子便离开齐国,又回到鲁国教书,跟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中部宰,后来又提升为司空、司寇。这时,齐国要与鲁国假意会盟的事引起了孔子的注意。他建议鲁定公防备齐国的阴谋,多带一些大将和兵马前去。在夹谷会盟上,孔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鲁定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天下太平了,便不过问政事,整天吃喝玩乐。孔子想劝说他,但他总是躲着孔子。无奈之下,孔子便离开了鲁国。

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期间,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受困,7天没吃上饭,但孔子依旧不改其初衷,坚持讲诵弦歌,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公元前484年,孔子又回到了鲁国。鲁哀公和大臣们多次向孔子问政,但最终还是没有起用孔子。此后的5年里,孔子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经》,修《春秋》,授徒多达3000多人,其中,道德高尚、精于六艺的就有72贤人。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孔子死后,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孔子强调仁,这是充满人道主义的光辉思想,也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客观反映。经孔子编著整理保存下来的诸如《春秋》《尚书》《诗经》等书籍,对后世的学术思想影响极大。

卧薪尝胆

晋国在邲(诸侯小国,属郑,今河南郑州东)打了败仗,霸业开始衰落。楚国渐渐强盛起来。此后,晋楚争霸,各不相让。后来,经宋国调停才罢兵讲和。

在中原局势渐趋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争霸开始了。吴国的国王阖闾,依靠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市境内)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但就在吴军攻入郢都(今湖北西部)的时候,越国军队向吴国发起了进攻,从而揭开了吴越争霸的序幕。

吴王阖闾得知越国攻吴的消息,立即从前线回师攻打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发兵攻打越国,两军在李展开大战。结果,吴军大败,阖闾中箭受了重伤。阖闾临死前,对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夫差即位后,发誓一定要打败勾践,为父亲报仇。他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励精图治,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勾践探知夫差昼夜练兵,就想先发制人。吴王夫差率兵迎战,双方大战于夫椒。结果,越军大败,勾践战败逃到会稽山上,被吴国追兵围困起来。

勾践以为局面已临近最后关头,准备杀妻与吴王决一死战。他手下有两个很有才能的人,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他们认为一味蛮干,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先贿赂吴国权臣伯嚭,以求生路。便暗中派人把一批越女和奇珍送给他,托他在夫差面前说好话。伯嚭果然接受礼物,在夫差面前劝说一番。

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但要勾践到吴国去赎罪。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后,就带着夫人与大夫范蠡去了吴国。夫差派人在其父阖闾墓旁筑了一个石屋,将勾践夫妇、君臣赶进屋中,换上囚衣,去做喂马的苦役。夫差每次坐车出去,都叫勾践牵马,叫范蠡伏在地上当马镫。

这样过了两年,勾践在吴国吃尽了苦头。文种又给伯嚭送去珍宝美女,请他在夫差面前进言放回勾践。夫差对伯嚭一向唯命是听,又觉得勾践这两年的表现的确是真心归顺了他,也就微笑点头了。

勾践在越3年,受尽苦难。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自此,勾践广纳贤士,立志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屈辱,磨砺志气,他自己身穿粗布衣服,不吃肉食,住在简陋的屋子里,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做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悬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不断激励自己,振作精神。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由来。

勾践亲自与百姓一起共同劳作,让夫人织布裁衣,与民同甘共苦。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最终从失败中重新崛起。

面对越强吴弱的发展态势,伍子胥忧心如焚,他对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夫差不仅不听,反而疏远了伍子胥。又过了两年,夫差带兵进攻齐国,得胜而归。文武官员全说恭维话,只有伍子胥在夫差面前批评说:“这次进攻齐国,只能算是一次小胜利。如果越国不灭,才是心腹大患。”吴王夫差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令他自杀了。不久,勾践留下文种处理朝政,自己与范蠡率精兵五万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

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随后,越军消灭了吴军。勾践封给夫差一块地方甬东,在会稽东边的一个海岛。夫差痛悔自己相信伯嚭之言,而忠言却听不进去,于是他以布蒙面,伏剑自杀了。勾践以国王的礼节埋葬了夫差,又诛杀了伯嚭。

吴越战争是春秋时期的尾声。到了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了。

三家分晋

东周时期,诸侯国内有大夫采邑,一个采邑实际是一个小国。因为诸侯兼并,某些诸侯国土地扩大了,国内某些采邑也跟着扩大起来。大采邑间由开始兼并到盛行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的道路,不过两种兼并的作用却明显有所不同。诸侯兼并破坏了被灭国的宗族,加强了本国内的宗族;采邑兼并则是破坏了国内失败的宗族。家族代宗族而兴起,这主要是战争的结果。

食采邑的贵族有两类。一类是国君的儿子,按规定,一人得以继承君位,其余食采邑做大夫,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崔、庆等。一类是有功的异姓人,也得食采邑做大夫,如晋国六卿中范氏、赵氏,齐国陈氏等。大夫的采邑与名位都是子孙世世继承不绝,国君在这些世袭贵族中选出一人或数人做卿,助国君掌管国政。到后来,华夏诸侯国如晋、齐、鲁、宋、郑、卫等国,卿也成为子孙世袭,国政被几家世卿把持,某些宗族变成强宗,采邑变成强国。

大夫被宠或有功或有权力,可以获得国君的赏田、赏人,也可以向国君请赏,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鲁国在公元前562年,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三分公室,作三军各得一军;到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得二,孟孙、叔孙各得一,季孙私属甲士多至7000人。

东周前期,诸侯武力兼并,晋悼公兴霸业,先给人民免旧欠,救灾难,轻赋敛,赦罪人等好处。东周后期,齐国田氏、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政治上比较开明,所以成为大夫兼并的最后胜利者。

在周代初年的所有封国中,晋国的面积最大,力量最强,最有资格统一中国。

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后,实权由栾、解、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又以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争权夺利,互相攻战。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大夫请到家中,设宴款待。席间智伯瑶对三家大夫说:“晋文公时,晋国是中原霸主,后来霸主地位被吴、越夺去了。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愿把韩家土地和一万家户口交给国家;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户口交给智家,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赵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瑶贪婪的样子,非常气愤,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做主。”智伯瑶听罢立刻翻脸,智、赵席上争吵不休,赵襄子一甩袖子走了。智立刻决定讨伐,并亲自带兵马为中军,让韩为右军,魏为左军三军直奔赵城。赵襄子寡不敌众,边战边退,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

智伯瑶无计可施,十分恼火。一天智伯瑶绕赵城察看地形时,看到晋阳城东北有晋水河,水势湍急,受到启发。智伯瑶便命令士兵筑坝蓄水,想把晋阳全城淹没。

大水淹进晋阳城以后,赵襄子焦虑不安,愁眉不展,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赵襄子说:“目前百姓情绪稳定,只是水势若再往上涨,全城就难保了,这可怎么办呢?”张孟谈分析说:“攻城不如攻心。我看韩、魏把土地割让给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游说,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赵襄子同意这主意,就派张孟谈连夜出城,直奔韩、魏两营。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第二天深夜,智伯瑶在营帐里睡得正香,突然听见一阵喊杀声。他连忙披衣察看,发觉床下到处是水,以为大堤决口的水从晋阳城漫过来了,心里还挺高兴。但出帐外一看,兵营里一片汪洋,士兵给突来的大水,弄得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智伯瑶惊魂未定,转瞬间,三家军分由韩、赵、魏大夫带领,撑着木筏,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打得智家军措手不及,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也死于乱刀之下。

韩、赵、魏全歼了智家军,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也就顺水推舟送个人情,正式晋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

从此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与秦、楚、燕、齐四个大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即位,这就是秦孝公。他下决心发愤图强,把秦国治理成强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罗人才。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的时候,国君不重用他。听说秦国在招收人才,便来到秦国,托人引荐给了秦孝公。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将士;治理国家,必须有赏有罚,赏罚分明,朝廷就会树立起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行了。”商鞅的一席话非常符合秦孝公的心意。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过了两年,秦孝公控制了朝廷,稳定了君位,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并把改革制度的事全权给予商鞅决断。

于是,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令。他便想了个法子,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这个人10两金子。”不一会儿工夫,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扛木头。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赏金又加了40两。可是,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犹豫不定的时候,从人群中跑出来一个人,那人说:“我来试试。”边说边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扛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金子。这件事立即传播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从此,老百姓都知道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为了进一步巩固秦国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商鞅于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进行更大规模的变革。

“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土地国有,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井田制首废于晋六卿中的赵氏。商鞅变法吸收赵氏改革的经验,并加以发展,在秦国境内正式废除井田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并将政府拥有土地的授田制度扩大,便于地主经济的发展,增加地主政权的地税收入。

大力推行县制。商鞅第二次变法以前,在秦国某些地区就已存在县一级的行政机构。商鞅变法将这一行政机构推行于全国,使之成为秦国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初设置的县有30多个,其后,随着国土的扩张,又增加了许多。每县设县令和县丞,全县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县丞是县令的助手。此外还设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制的普遍推行,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统一度量衡。此前,各地度量衡不一,不便于贸易往来。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后,地区间的商业往来十分便利,商业很快就兴旺起来,这一切对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农业产量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从河西打到河东,最后攻下了魏国的都城。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推行第二次改革。这次改革遭到了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当官的人不去遵守,老百姓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应当惩罚他的师傅。”后来,商鞅治了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的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样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大良造商鞅率兵围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安邑降秦。第二年,商鞅又率军攻魏之固阳,迫使固阳归秦。秦因此越过洛水,收复公元前408年被魏夺走的部分河西之地。扩大疆域,迁都咸阳。咸阳南临渭河,北依高原,地处秦岭怀抱,既便于往来,又便于取南山之产物。咸阳城规模宏伟,城内建筑有南门、北门、西门,由商鞅监修的咸阳宫在城内,是由众多的宫殿连接而成的宫殿群,雄伟壮观。为了加强秦王朝的封建统治,商鞅按照中原风尚、习俗,将秦的社会风俗改变。这次变法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秦的国力在变法之后继续上升,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孙膑庞涓斗智

魏惠王也想仿效秦孝公,搜罗一个商鞅式的人才来治理国家。他不惜重金招徕天下豪杰。当时有个叫庞涓的人也来了,魏惠王亲自接见了他。庞涓讲了一些富国强兵的道理。魏惠王听了很赞赏,就拜庞涓为大将。

后来,魏惠王又听到孙膑很有才干,跟庞涓说起孙膑。庞涓派人把孙膑请来,跟他一起在魏国共事。庞涓发现自己的能力不如孙膑,怕有朝一日孙膑会取代他的地位,就告发孙膑私通齐国。魏惠王十分恼怒,治了孙膑的罪,在孙膑的脸上刺了字,还剜掉了他的两块膝盖骨。

正巧齐国有一个使臣出使到魏国,便偷偷地把孙膑带回了齐国。孙膑到了齐国后,齐威王对他大为赏识。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庞涓进攻赵国,齐威王就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去救赵国。田忌血气方刚,欲直奔邯郸与魏军主力厮杀以解赵围;孙膑深谋远虑,认为不妥,他提出“批亢捣虚”“疾走大梁”的策略,并解析这样可以避实击虚,不必付出惨重代价即可解邯郸之围。田忌认为此策妙极,于是统率齐军主力向魏都大梁挺进。魏国此时已成四面受敌,更可怕的是齐国人击向了魏的心脏,庞涓无奈,以少数兵力控制千辛万苦刚刚攻克的邯郸,自己率魏军主力撤出赵国,回救大梁。这时,孙膑已安排齐军在桂陵潜伏,庞涓率军行至这里即遭到已等待多时的齐军突然截击。魏军在攻邯郸时已消耗很大兵力,再加上日夜兼程的行军,疲惫不堪,于是大败而溃;与此同时,邯郸也被赵军夺回。

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派兵进攻韩国。韩国也向齐国求救。那时候,齐威王已经死了,他的儿子齐宣王继承了王位。齐宣王派田忌、孙膑带兵救韩国。孙膑采用他的老办法,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魏国。庞涓接到本国的告急文书,只好退兵往回赶。这时,齐国的兵马已经攻进魏国了。

庞涓率军撤回魏国,并加速追赶齐军。当追到齐军第一天扎营之地时,发现齐军营寨占地面积很大,从齐军做饭的炉灶数推测,齐军人数有10万左右。庞涓为齐军力量之大担忧。当第二天追到齐军扎营之地时,发现营地已缩小,炉灶也减少,推算齐军已由10万人减少至5万人左右。庞涓担忧之心渐轻,心里知道齐军的士兵人心不齐,有逃跑的士卒。当他追到齐军第三天扎营之地时,发现营地更加缩小,炉灶也大为减少,估计此时齐军只剩3万人左右。他不由心中大喜,于是舍弃一部分军队,亲自率领精锐之师加紧追击。

魏军披星戴月,一直追到马陵(今河北大名县东南),天色渐渐黑了下来,马陵道十分狭窄,路旁边都是障碍物。庞涓恨不得一步赶上齐国的军队,命令大军摸黑往前追。忽然前面的路给木头堵住啦。

庞涓到前面一看,见道旁树全砍倒了,只留下一棵最大的没砍。那棵树上面还刮去了树皮。裸露的树干上面影影绰绰还写着几个大字,因为天色昏暗,看不太清楚。

庞涓叫兵士拿火一照,看见上面写的是:“庞涓死于此树下。”

庞涓大惊失色,连忙命令将士撤退。霎时间,四周的乱箭,像飞蝗似的向魏军射来,马陵道两旁杀声震天,齐国的兵士铺天盖地地杀过来。

原来这是孙膑设下的计策,他故意让军队装出逃跑的样子,引诱庞涓追上来。他算准魏兵在这个时辰到达马陵,预先埋伏下一批弓箭手,吩咐他们只等树下出现火光,就一齐放箭。庞涓见无路可逃,便拔剑自杀了。

齐军乘胜大破魏军,把魏国的太子申也俘虏了。从这以后,孙膑的名声传遍了各诸侯国。他写的《孙膑兵法》一直流传到现在。

张仪连横

秦国经过改革,国力日渐增强。面对势力不断扩张的秦国,其他六国都感到恐慌。为了抵抗秦国,有人建议六国采取联合抗秦的策略。这种策略叫作“合纵”。另有一些人站在秦国一边,拉拢各国与秦国合作,打击其他国家,这种策略叫作“连横”。在主张“连横”的政客当中,要数张仪最有名望。

张仪是魏国人,他早年和苏秦同在鬼谷子先生门下求学。张仪学完课业之后,告别了老师和同学,到诸侯国去进行游说。

张仪历经千辛万苦到了秦国,这时,秦孝公已经死了,他的儿子秦惠王即了位。张仪凭借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

在六国当中,要数齐、楚两国最强大。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必须拆散齐国和楚国的联盟,他向秦惠王献了个计策,他假装辞去秦国相位,带着厚礼,以游说者的身份投奔楚国。

楚怀王对张仪在秦的显赫地位早有耳闻。张仪一到楚国,楚王就盛情款待了他。楚王对张仪说:“您来我们这个偏僻落后的国家,有什么指教吗?”

张仪接过话茬说:“大王如果能听我的意见,首先同齐国断交,不再同它往来,我能把秦国商、於一带的600里土地献给贵国;让秦王的女儿嫁给大王做妻妾。秦、楚两国之间娶妇嫁女,结为亲戚,永远和好。这样,削弱了北边齐国的力量,西边得到秦国的好处,我看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楚王喜出望外,赞成张仪的主张,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都向楚王祝贺。楚国把相印交给张仪,宣布与齐国解除盟约,并派使臣随张仪接收商、於之地。

张仪出使楚国的目的达到了,他一回到秦国便假装从马上掉下来伤了脚,一连3个月都不理楚国使臣。后来,齐国见楚国不讲信义,便与秦国联合了。张仪见计划实现了,便把楚国使者打发走。楚国使者再一次向张仪索要土地时,张仪耍赖不承认有这回事了。

使者回来一报告,气得楚怀王直翻白眼,发动10万大军攻打秦国。秦惠王也发兵10万人迎战,齐国赶来助战。楚国一败涂地,10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商、於600里地没到手不说,还被秦国夺去了汉中600里地。

后来,张仪又放心大胆地去韩国、齐国、赵国、燕国等国逐一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在他策划下,秦对韩、魏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迫使这些国家就范,力图侍奉秦国以求相安无事。张仪还曾率军向东侵伐,使秦完全占有了河西、上郡等地,并在河东占有土地,掌握了黄河,国威大振。

张仪作为一个纵横家,活跃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以言辞和策术游说各国君主,成为战国时期特有的政治活动家。

胡服骑射

北方的赵国看到秦国恃强凌弱的做法,知道只有发愤图强,才能国泰民安。赵国的国君武灵王,是个很有远见的国君,面对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便考虑着赵国的发展前途。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军攻取中山国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之后,大军直达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又自北而西到达黄河边,考察了赵国北面的游牧部族地区。赵武灵王意识到,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不能使用车战,胡人身着胡服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则显示出特有的长处。于是他就着手进行军事改革。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国家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如果不强大起来,随时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要发愤图强,就必须改革一番。我觉得咱们穿的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相比之下,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的短衣窄袖,倒是很灵活。我打算效仿胡人的风俗,把我们的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

楼缓一听,连声说好,他说:“咱们效仿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啦!”

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这样不如骑马灵活机动。我们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想法一传开去,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在赵国影响力很大。他先是以不能“变古之教,易古之道”为由拒绝穿胡服。赵武灵王于是亲至公子成家,反复说明事与礼可以随时代而变,并讲述胡服的优越性,赵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改革以加强军事实力。赵武灵王表示要继承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振兴赵国。赵武灵王的慷慨陈词,令公子成备受感动,于是第二天他便胡服上朝。公子成对胡服骑射改革的支持,使得赵武灵王有信心将这项军事改革坚决贯彻下去。

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胡服命令。这时有王族赵文、赵造和王子傅周绍等大臣向赵武灵王进谏以质疑胡服骑射,不断陈述习俗、礼教的不可变更性,希望他收回成命。赵武灵王批驳说:“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批评他们不知时变,不谙治国。他们最后不得不接受了胡服。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已经成熟,就发布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不久,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上了胡服。一开始,人们还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灵活得多。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国人学习骑马射箭。他把攻下的原阳(今山西大同北)改为“骑邑”,用来培训骑兵。大臣牛赞进谏:“使不得,大王!国家和军队的常规是不能改变的。”赵武灵王立即驳斥他:“依你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国家和军队还应该是一成不变吗?‘今重甲循兵,不可以踰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牛赞被斥责得无言以对。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国胡服骑射改革的过程是艰难而又曲折的。这不只是单纯的易服,而且还是一场尖锐的思想政治斗争。

赵国原来的服装是宽袍大袖,里三层外三层,十分烦琐;改为胡人服饰后变成紧身短装,束皮带,穿皮靴,轻巧利索,很适合马上训练、作战。赵武灵王组织培养出一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赵国军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赵国发展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国做出了卓越贡献。春秋以来,骑兵虽已出现,但数量很少,在军队中地位无足轻重。赵武灵王通过骑射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队伍,这为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赵武灵王的改革很快收到了成效。胡服骑射举动不仅拓展了赵国的疆土,壮大了赵国的实力,而且使赵国继晋之后与燕国同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也为中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因素。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了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第7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的土地扩大了许多。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外出打仗,把国内的事务交给儿子处理。公元前299年,他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己改称叫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

乐毅伐齐

齐湣王在位期间,骄横霸道,常常欺负弱小的国家。许多诸侯国对他都不满,特别是燕国。

燕国也是战国七雄之一,在燕王哙做国君时,用子之为丞相。后来,燕王哙听信了坏人的主意,把国君的位子让给了子之,结果把国家搞得混乱不堪。齐国趁机进攻燕国,燕差点被灭掉。

燕王哙死后,燕昭王即位,他恨透了齐国,总想报仇雪恨。但自知国小地僻,力量对比悬殊,于是他礼贤下士。有人对燕昭王说,老臣郭隗有见识,请他帮助招贤纳士准错不了。燕昭王与郭隗一交谈,果然觉得郭隗很有才能,便为他造了一座精美的住宅,还拜郭隗作老师。

各国有才能的人听说燕昭王真心实意地招募人才,便纷纷来到燕国。乐毅以魏昭王使节的身份来到燕国,燕王用宾客之礼接待他,被乐毅婉言谢绝,并在昭王面前声声称臣。燕昭王高兴地任他为亚卿,经过考察,发现他非常有才能,便把国家大事交他处理。

经过几年的努力,燕国国力日盛,燕昭王看到齐国潜在的危机逐渐暴露,便与乐毅商讨如何征伐齐国。乐毅认为齐国地广人多,单靠燕国的力量不容易取胜,建议联合其他国家一同攻齐。燕昭王赞成乐毅的意见,派乐毅去赵国联络,派其他使者联合楚、魏两国,还叫赵国去说服秦国共同出兵。诸侯各国深受过齐湣王骄矜暴戾之害,都愿意跟燕国讨伐齐国。

乐毅等回来禀报燕昭王,燕昭王见时机成熟,便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领全国军队。与此同时,赵惠文王也把相国的印交给了乐毅,授给他全权。公元前284年,乐毅统领赵、魏、秦、韩、燕五国的军队进攻齐国,齐军不敌众国倒山倾海之势,大败。

齐将达子召集逃亡的齐军士兵,整顿后继续作战,想以此挽回败局,但齐湣王不予援助。达子率军在秦周(今山东临淄西北)与五国联军再次交锋时又被打败,达子死于乱军之中。两次战役使齐国主力受到重创,不能再与五国联军交战。乐毅遂遣还秦、韩等国军队,让魏国进攻原宋国地区,赵国去攻取河间,自己亲率燕军长驱进击,攻打齐都临淄,齐湣王逃走。齐国疆土分裂,势力大减。

五国联合伐齐,是战国时的一场大战。后来,六国之间的自相残杀愈演愈烈。

屈原投江

屈原出生在公元前340年的农历寅月寅日。生于硝烟弥漫的乱世,空负绝世才华和救世之志,却只能感叹报国无门,在一次次的打击和流放中体味忧世、忧生、忧民的精神之痛,这就是屈原的悲剧的一生。

20多岁时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先后做过左徒和三闾大夫的官职,地位相当显赫,“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对应诸侯”,一度是楚国内政外交的关键人物。为挽救楚国的危亡,屈原提出了内修弊政,改革图强,外联齐国,抗秦图存的“美政”纲领。然而,在旧贵族的造谣中伤、陷害诋毁之下,他很快便遭到疏远,并在5年后遭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被流放到汉北。然而他绝不肯就此放弃。公元前292年,已回到楚国宫廷的屈原,因不懈坚持“美政”路线,而被放逐江南。屈原一生遭到楚王的两次放逐,过了20多年的流浪生活。评价屈原的一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又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政治家。

楚国被秦国打败后,楚怀王又想重新和齐国联合起来。这时,秦昭襄王继王位,他很客气地写信给楚怀王,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友好盟约。

屈原劝楚怀王不要去,他说,秦国一定会设下圈套等着我们上当呢。

正如屈原预料的那样,楚怀王刚进入秦国的武关,立刻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截断了后路。在会见时,秦昭襄王逼迫楚怀王把黔中的土地割让给秦国,楚怀王拒绝了。秦襄王下令把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并派人通知楚国让他们拿土地来赎人。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非常气愤,拒绝了秦国的无理要求,并立太子为国君,这个国君就是楚顷襄王。

楚怀王在秦国被关一年多,吃尽苦头,后来病死在秦国。楚国人为楚怀王被害死心里很气愤,大夫屈原更是怒不可遏。他劝楚顷襄王搜罗人才,远离小人,鼓励将士,操练兵马,为国家和怀王报仇雪耻。

可是他的劝告却招来了令尹子兰和靳尚等人的仇视。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在顷襄王面前诬陷屈原。楚顷襄王听信谗言,把屈原革了职,放逐到湘南去。

figure_0061_0007

饮酒读《离骚》图 明 陈洪绶

《离骚》历来为忧愤之士所爱,图为一位士人坐于兽皮褥上正饮酒读《离骚》,一副激愤而又无可奈何之状,大有击碎唾壶一展悲吟之意。

屈原到了湘南以后,经常在汨罗江(在今湖南省东北部)一带徘徊,吟诵着伤感的诗歌。有一天,屈原在汨罗江边遇见一位打鱼的渔夫。渔夫对屈原说:“您不是楚国的大夫吗?怎么会落到这种田地呢?”屈原说:“我落到这个地步,是因为许多人都是肮脏的,只有我是干净的;许多人都喝醉了,只有我还醒着。”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一直支持着屈原人生的精神支柱——国家,就此坍塌了,屈原内心的孤愤随着国破山河碎而彻底泯灭。怀着绝望的心情他走向汨罗江,投江自尽,以身明志,以死殉国!

屈原的人生之痛,造就了中国文学之幸。从《九歌》到《九章》,从《哀郢》到《离骚》,从《橘颂》到《天问》,屈原所有的痛苦、愤怒、哀怨、孤独都通过与楚地民歌相结合,而化为响彻天地的吟唱,回荡在时间的尽头,这就是“楚辞”——一种在香草美人的意象中寄寓理想,在上天入地的境界中探索真理,在不拘一格的言语中抒写忧伤的崭新文体。由屈原“自铸伟词”所开创的楚辞的天空一经产生便是群星璀璨,而《离骚》则是所有星座中最灿烂的一颗。《离骚》全长373句,2490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诗人以自身为原型,从多方面树立了一个具有高尚品格和出众才华的抒情者光彩照人的形象。

透过屈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屈原伟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他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追求“举贤荐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在《离骚》中,屈原对贵族统治集团争权夺利、贪婪嫉妒、仗势欺人、蔑视法度等腐朽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屈原耿直的性格和他那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思想在《离骚》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当国君的做法不利于国家时,他也同样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屈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浪漫主义大诗人,他开创了楚辞文体,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和《诗经》一起构成了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屈原的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大胆使用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神话传说,展开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奔放的情感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对腐败的统治者的不满和对人民的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关怀。在反映现实矛盾,抒发内心感情时,他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的传统,巧妙地使用比兴手法,委婉而且深入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屈原在诗歌的语言和表现形式上也做了变革,不仅加长了句子,还加大了篇幅,相对《诗经》来说,更有利于增加内涵,深入地表达思想。

完璧归赵

赵惠文王在位时,得到了楚国丢失的和氏璧。这时,强大的秦国曾几次派兵攻打赵国。因赵国大将廉颇英勇善战,秦国占不到丝毫便宜。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得知赵国得到了和氏璧,便派使者对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用15座城池换取和氏璧。”

赵王和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对策。他们考虑到,如果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不守信,只会白白地被骗;要是不给,秦国会借口攻打赵国。他们讨论了许久也没想出一点办法。后来决定先找个使者去秦国周旋,但又没有理想的人选。这时,有人推荐蔺相如可以出使。

秦昭襄王听说赵国使臣来到,立即在别宫接见了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恭敬地献给秦王,秦王高兴地接过观赏。随后,递给左右大臣们传看,又传给姬妾和侍人们赏玩,大臣们祝贺秦王得到稀世珍宝。

蔺相如在朝堂上等了半天,发觉秦王没有换城的诚意。可是和氏璧已落到别人手中,怎么才能拿回来呢?蔺相如急中生智地对秦昭襄王说:“这玉璧确实好,但还有个小毛病,让我指给大家看。”秦王信以为真,叫手下把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璧退了几步,身子靠着殿柱,怒气冲冲而理直气壮地说:“当初大王派使者送国书,愿意以15城换这块玉璧。赵国大臣都认为大王在骗人,我却认为普通百姓交朋友都讲信用,何况秦国是泱泱大国。赵国诚心实意派我把璧送来,大王却态度傲慢,在一般殿堂接见我,显然是没有诚意换璧。现在请按诺言以城换璧。如果大王逼迫我,我就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说完蔺相如抱着玉璧用愤怒的目光斜视着柱子,做出要去撞的样子。

秦王唯恐砸碎了玉璧,赶紧劝他不要这样做,并连连表示歉意。他马上命令大臣把地图拿来,指着那换璧的15座城给蔺相如看,蔺相如知道秦王又在使用欺骗手段,也将计就计。他对秦昭襄王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在我把它带来之前,我国举行隆重仪式,斋戒5天。大王也要斋戒5天,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答应斋戒五日。蔺相如回到住处,叫随从化装成百姓的模样,把璧藏在怀中,从小路偷偷地回国去了。

5天后,秦王在朝廷备了九宾大礼接见赵使蔺相如。蔺相如对秦王说:“秦国自穆公以来的20多个君主,没有一个是讲信用的。我实在怕被骗上当,所以派人把璧先送回赵国了。”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气呼呼地对蔺相如说:“我今天举行这么大的仪式,你竟敢把和氏璧送回去。来呀!把他绑起来。”

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天下诸侯都知道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只有强国欺负弱国,从来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如果大王真心想要和氏璧的话,请先交15座城给赵国。弱国是不敢背信弃义而得罪大王的。如果杀了我,天下人也就看透您的用心,都知道秦国不是讲信誉的国家。望你们仔细地想一下吧!”秦王与大臣们被说得哑口无言。秦王只得在正殿上以欢送赵国特使的礼节把蔺相如送回去。

蔺相如因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了大功,赵惠文王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没打算以城换璧,后来再没提过这件事。

将相和

秦昭襄王一心想要制伏赵国,接连入侵赵国国境,而公元前279年,又突然表示愿与赵国和好,约请赵惠文王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相会。赵惠文王害怕秦国有奸计,不愿去赴会。上卿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以为,不去,秦会更骄横,以为赵国软弱胆小,因而劝说赵惠文王去渑池。最后赵惠文王决定冒一次险,他叫蔺相如随行,让廉颇率领精兵守候在赵国边界,准备抵御秦兵进犯赵国。

到了渑池相会这天,秦昭襄王大摆酒席款待赵惠文王。饮酒至酣时,秦昭襄王请赵惠文王弹瑟,赵惠文王没有办法推辞,便弹了一曲。秦国御史走上前来记录此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饮酒,令赵王弹瑟。”以侮辱赵惠文王。蔺相如看见这种情况,心里十分气愤,便走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地乐曲,请允许我献上瓦缶,请秦王敲击,作为娱乐。”秦昭襄王很生气,拒不敲缶。蔺相如拿着瓦缶上前,跪于秦昭襄王面前,再次请求他敲。秦昭襄王仍是不答应。蔺相如站起身厉声威胁:“再不敲,我将不惜一死以相拼。”秦昭襄王的侍从要杀蔺相如,蔺相如做出欲击秦昭襄王的样子,呵斥他们退回。秦昭襄王没有办法,只得也敲了一下瓦缶。蔺相如召赵国御史记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敲击瓦缶。”随后,秦大臣又提出无礼要求,让赵国拿出15城给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秦国把都城咸阳给赵国献礼。”直至宴会结束,秦国一直未能占上风。

由于赵国已在边境部署重兵,时刻准备接应赵惠文王,秦国不敢轻举妄动,双方以平等地位重修旧好。

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对蔺相如的勇敢机智大加赞赏,拜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名将,英勇善战,曾率兵击败齐国,夺取阳晋(今山东郸城县西),被任命为上卿。他认为蔺相如不过是口舌之功,而位在自己之上,不由得勃然大怒,私下里对自己的门客说:“蔺相如有什么本领,职位反比我高。就凭一张嘴,能说会道那叫什么本事。我南征北伐,攻下多少城池,立过多少次大功,日后见面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这话传到相如耳里,蔺相如便尽量避开廉颇,并且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坐车上朝,在路上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赶紧叫车夫把车躲进小弄堂里,给廉颇让道。蔺相如的属下有点看不过去,责怪蔺相如不该那么怕廉颇。蔺相如笑着问他们:“你们说,廉颇将军厉害,还是秦王厉害?”手下人都说秦王厉害。蔺相如又说:“秦王我都不怕嘛!我会怕廉颇吗?今天秦国不敢入侵我国,是因为有我和廉颇在,一旦我们不和,就会削弱内部力量,秦国就会乘机入侵。所以我不与廉颇争高低,为的是国家稳定。”

后来,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里。廉颇听说后,深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更加佩服蔺相如的高风亮节,便脱去上衣,露出肩膀,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府上请罪。他见了蔺相如低头说道:“我私心太重,只顾论功争权,幸亏您以大局为重!我实在是没脸来见您,请处罚我吧!”蔺相如连忙搀起廉颇,说:“咱们两人都是赵国的大臣,您能理解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何必给我赔礼呢!”

从这以后,他们互相谅解,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赵国也更加强盛了。

远交近攻

赵国因为将相和睦,使秦国不敢侵犯。秦国便把矛头指向其他国家。到了公元前270年,秦国又派兵攻打远离秦国的齐国。

正在这时,有人向秦昭襄王推荐一个人,他叫范雎。范雎是魏国人,才高八斗,能言善辩,但家境贫寒,在魏国大夫须贾府里当门客。

有一回,魏昭王要与齐国结盟,派遣须贾出使齐国。须贾带着范雎一起去了。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才能,便想与他交好,特意叫手下人赏赐给范雎很多黄金以及佳肴美酒。范雎想到自己只是随员身份,不配接受这份厚礼,再三不肯接受,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须贾。

几天后,须贾率随员回到魏国,向魏国的相国公子魏齐告发。魏齐立即派人把范雎抓起来,严刑拷问,几次把范雎打得昏死过去,牙齿打掉了,肋骨也打折了,浑身上下皮开肉绽。范雎只好直挺挺地一动不动,假装已经被活活打死。魏齐以为范雎死了,叫人把范雎用破席卷起来扔到厕所里。天黑后,范雎才从席子里爬出来。

郑国的郑安平与范雎有很深的交往,他钦佩范雎是个难得的人才,暗地里把范雎救下来,连夜帮他逃出虎口,改名张禄。

后来,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访求贤士,郑安平扮作士兵模样服侍王稽,找机会向王稽推荐了张禄。经过交谈,王稽觉得张禄的确是个难得的大才,便设法把张禄带到秦都咸阳。

秦王非常恭敬地请范雎进宫,虚心求教。范雎分析了各国的情况,主张对于远离秦国的国家,要采取联合的策略;对于邻近秦国的国家,采取进攻的策略。如果攻打遥远的国家,即使打胜了,也不好管理。而攻占了邻近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的土地,都是自己的了。秦昭襄王听后大加赞赏。立刻拜范雎为客卿。过了几年,正式拜他为秦国宰相。秦王振兴朝政后,准备攻打魏国。

魏王听说秦国要发兵攻魏,忙派须贾出使秦国求和。范雎听说须贾来到秦国,便扮作贫寒落魄的样子,前往馆舍见须贾。须贾见到范雎还活着,吓了一跳,问道:“你还活着呀,你现在在干什么?”范雎答:“我就在这儿给人家干杂活。”须贾看到范雎的可怜相,就让人取了一件锦袍送给范雎。须贾顺便问道:“听说秦国宰相张禄很得秦王的赞赏,我很想见见他,不知有没有人能给我引见!”范雎笑了笑说:“我家主人同张相国很有交情,我倒愿意替须大人说句话。”须贾说:“那太好了。”

到了第二天,范雎带须贾到了相府门口。范雎让须贾在门口等候,自己一直走进相府内,门卫们不加盘问还肃然施礼。须贾都一一看在眼里觉得有些不对劲儿,便忍不住向守门人打听:“我今天特来拜会你家主人,不知你家主人在不在家?”守门人告诉他:“刚才陪你一起来的就是我家主人,秦国宰相张大人。”须贾一听吓得目瞪口呆。一会儿听到里面传唤:“相爷叫须贾进去。”须贾慌忙匍匐在地爬着进入大厅,见到高堂上坐的丞相正是范雎,便连连磕头说:“须贾罪该万死,请相国饶恕小人的罪过吧!”范雎愤怒地痛斥须贾一番。接着又说:“昨天你送我一件锦袍,念你还有一点良心,饶你一命。今天交你一个任务,回去替我告诉魏王,把魏齐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要发兵直取魏都大梁。”须贾狼狈地退出相府,赶紧回国把范雎的话告诉了魏王。魏齐知道在魏国会成为牺牲品,再也无法待下去了,他偷偷地逃到赵国去,躲在平原君门下避难。

后来,秦国答应了魏国的求和条件,按照范雎的远交近攻计策,先出兵攻打韩、魏,同时,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襄王还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开始时,齐虽不愿意秦抢先兼并中原而图谋合纵伐秦,但它同时也怕其他小国强大难制。秦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远交近攻的。

到秦王嬴政时,他依然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实现了四海归一、统一中国的愿望。

纸上谈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向韩国进攻,切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上党的韩军将领打发使者去赵国请降。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带兵把上党团团围住。

赵孝成王得知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20多万大军去援救上党。他们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时,听说上党已经落入秦军之手。

王龁转而进军长平。廉颇连忙叫兵士们修筑堡垒,坚守阵地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无计可施,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把廉颇调开。”他沉思了一会儿,想出了一条计策。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有为的赵括带兵;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爱学兵法,谈起用兵之道,口若悬河,自以为天下无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叫人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败秦军。赵括说:“秦国的大将白起比较难对付。但是王龁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轻而易举。”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这个决定遭到了蔺相如的反对,可是赵王听不进去蔺相如的劝告。

赵括的母亲也给赵王上了一道奏章,不赞成赵王派他儿子去换廉颇。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原因。赵母说:“他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派不上用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你不要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传到秦国,范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代替王龁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其人非同一般,伊阙一战斩韩魏军24万;南破楚都郢,焚楚夷陵;华阳斩魏、赵军15万;战功显赫,威震东方,纸上谈兵的赵括又怎是他的对手?赵括上任,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吏,改变固守防御战略,让大小将领大为不满。接着他制定了进攻方案,传令准备出击。

公元前260年8月,赵括率赵军主力出城进攻秦军。两军稍事交锋后,白起命秦军佯败后撤,诱敌深入。赵括误认为秦军抵挡不住,便挥师紧追。当赵军前进到长壁后,预伏在这里的秦军主力精锐迎面扑来,赵军攻势受阻;白起又组织了一支轻装突击队直插过来。正面的秦军主力已让赵军疲于应付了,又怎经得起这一股新生力量的冲击?赵军渐抵挡不住,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白起埋伏于两翼的2.5万秦兵在赵军与秦军主力格斗时已迂回到赵军侧后,抢占了西壁垒高地,截断了赵军的退路,赵军被全面包围。白起见袋形阵已形成,为防止这“庞大猎物”逃脱,“口袋”还得系上口,他即派精骑5000迅速插入赵军营垒间,牵制、监视守营的那部分赵军。赵军被围困,只得筑垒坚守。

赵王大惊,忙派兵增援。秦王知道赵派援兵后,便往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15岁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断其粮道。9月,赵军已被困46天,粮尽援绝,内部自残以人肉充饥;他们还不时受到秦军突击队的冲击,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全军。突围4次失败后,赵括孤注一掷,亲领赵军精锐强行突围,结果再遭惨败,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赵军失去主帅,又身心疲惫,便放弃抵抗,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240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

秦赵长平之战,结果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军先后死亡达45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毛遂自荐

秦国大将白起在长平大败赵军后,挥师长驱直入,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情况万分危急,赵王派遣平原君赵胜出使楚国,请求援兵。平原君是赵国的相国,又是赵王的叔叔。平原君接受了使命后,决定选拔20名文武全才的宾客同他一起去楚国。

平原君在数千名门客中仔细挑选,选来选去只选出19人,再也选不出合适的人选了。正在为难之时,门客毛遂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荐。平原君感到陌生,忙问:“你在我这里几年了?”毛遂答:“3年了。”

平原君对他没有一点印象,便笑着说:“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处身在世上正像一把锥子放在袋子里,锐利的锥尖很快就会露出来。你已经来3年了,我没有听说周围的人夸奖过你,因此还是请你留在家里吧!”毛遂从容不迫地说:“我这把锥子要是早就放进口袋里它就不是只露一点尖角了,而是整个锥子都露出来了。我今天请您把我放进口袋里。”平原君频频点头,表示赞许,同意毛遂跟大家一起前往楚国。

他们到了楚国,平原君反复对楚王说联合抗秦的好处和不联合抗秦的弊端,然而谈判进行得十分艰难。楚王任凭平原君怎么说,就是不同意出兵。

毛遂见谈判没有丝毫进展,便几步跨上台阶,高声喊道:“合纵不合纵,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了,怎么从早晨说到现在,还决定不下来,这是为什么?”

楚王听了这样盛气凌人的话,不高兴地问平原君:“这个人是干什么的?”

平原君答:“这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是门客,便大声呵斥道:“我在跟你主人谈判,没你的事,赶快给我走开。”

毛遂紧握宝剑凑近楚王说:“大王竟然呵斥我,是依仗楚国军队多吧?现在大王与我只有十步的距离。大王此刻的性命就握在我的手里,你兵再多,也帮不上忙。听说从前商汤只有70里地,后来做了天下之王。周文王土地也不多,诸侯都服从他的调遣,难道他们都依仗军队吗?不是!他们只是发挥他们在诸侯中的威望和把握有利的形势。现在楚国有5000里土地,百万雄兵,本来可以做霸主了,您自己也以为楚国强大,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相比。但是白起只领几万兵力,就把楚国打败,还烧毁了楚王祖先的坟墓,这应是楚国百年不忘的家仇国恨。连我们赵国人都感到可恨,大王却一点也不感到羞惭。联合抗秦,不仅为了赵国,更是为了楚国。您还呵斥什么?”

楚王连连点头赞同。就这样,楚王代表楚国,平原君代表赵国,在楚王宫殿上签订了联合抗秦的盟约。楚国按盟约派兵日夜兼程赶到邯郸救援。

窃符救赵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同意出兵救援赵国。魏国领兵的大将是晋鄙。

秦昭襄王得知魏、楚两国发兵的消息,亲自前往邯郸督战。他派人对魏安釐王说:“秦国早晚会把邯郸打下来。谁敢来救邯郸,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釐王害怕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停止前进,按兵不动。

赵孝成王见魏军驻扎在邺城,不来救援,十分着急,他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关系。

信陵君接到信,一再央求魏安釐王命令晋鄙进兵,无论信陵君怎么说,魏王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去赵国,与秦军拼个死活。”他手下的很多门客都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作侯嬴。临行前信陵君去跟侯嬴告别,侯嬴说:“你们这样去救赵国,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

侯嬴接着说:“听说国家的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为了这件事,如姬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帮忙,让她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就能接管晋鄙的兵权,然后带兵救援赵国。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了吗?”

信陵君马上派人去求如姬,如姬一口答应了。当天午夜,如姬趁魏王睡觉的时候,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给了信陵君。

侯嬴见信陵君拿到了兵符,又对信陵君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肯交出兵权您打算怎么办?”信陵君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替公子想好了。我有个朋友叫朱亥,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把他带去。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收拾他。”

信陵君带人到了邺城,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不愿意交出兵权。这时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的命令,是想造反吗?”他边说边从袖子里拿出一个40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的脑袋上砸过去,结束了晋鄙的性命。

figure_0068_0008

金虎

秦国金器的代表性器物,秦人喜欢把黄金铸造成各种形象收藏和使用。这件金虎,不仅具有货币的一般价值,更是一件工艺精湛的艺术品,当为贵族所有。

当下,信陵君选出8万精兵,由他亲自指挥,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慌忙抵抗。

这时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赶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面夹攻,一下子打败了围城的秦军。

李斯谏逐客

秦国虽然在邯郸打了一个败仗,但是第二年(公元前256年)战胜了韩、赵两国。后来,索性把挂名的东周王朝也灭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后,他的孙子秦庄襄王即位。没到3年,秦庄襄王也死了,继承王位的是年仅13岁的太子嬴政。吕不韦被尊为相国,主持朝政。大权落入太后赵姬、吕不韦和假宦官嫪毐手中。

公元前239年,也就是嬴政亲政的前一年,吕不韦和嫪毐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权力,采取种种手段,力图保住自己的地位。同样,富有谋略的嬴政也不甘心听任吕不韦和嫪毐的摆布,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开始了。

公元前238年,嬴政下令发兵镇压嫪毐叛乱,车裂嫪毐。因为嫪毐是吕不韦一手引荐的,因此牵连到吕不韦。秦王政觉得吕不韦不听摆布,便免了吕不韦的职。后来又逼吕不韦自杀。

吕不韦一死,秦国的一些大臣就议论起来,说:各国的人跑到秦国来,都是为他们本国的利益考虑,还有一些是来当间谍的。他们请秦王政把所有的客卿都撵出秦国。

秦王政表示赞同,就下了一道逐客令,让所有不是秦国人的官员都离开秦国。

有个楚国来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的儒家学派代表荀子的学生。他来到秦国后,受到吕不韦的赏识,留下来当了客卿。这次,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心里有点想不开。离开咸阳的时候,他给秦王上了一道奏章。

李斯在奏章上说:“从前秦穆公在位时,有了百里奚、蹇叔,当了霸主;秦孝公在位时用了商鞅,变法图强;惠文王在位时,用了张仪,拆散了六国联盟;昭襄王用了范雎,建立了功业;现在大王执政,却把外来的人才都撵走,这不是帮助其他国家增加实力吗?”

秦王政看了奏章,觉得李斯说得有道理,便派人把李斯追回来,恢复了他的官职,把逐客令取消了。

从这以后,秦王政很信任李斯,李斯也给秦国出了不少好主意。这样,一面加强对各国的攻势,一面派人到列国游说诸侯,拆散他们的联盟。

韩非,韩国贵族,喜欢钻研刑名法术之学。那时,六国日渐衰微,秦国日益强盛。韩非见韩削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韩王变法图强,韩王却置之不理。韩非于是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文章,计10余万字。文章提出了治国当修明法制,去邪奸之臣,用贤明之士。

韩非与李斯曾一同从学于荀子,李斯自认为比不上韩非。

韩非的著作流传到秦国,秦王政读后,十分感慨:我如果能够见到这个人并与他一起畅谈,就死而无怨了。李斯告诉秦王,这是他的同学韩非的著作,于是秦王急忙发兵攻韩,向韩索要韩非。韩王遂派韩非出使秦国。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来到秦国,秦王政很高兴,和韩非促膝畅谈天下大事,但韩非口吃,善著书而不善谈。韩非劝秦王不要先征伐韩,应将赵国先消灭掉。秦王以为韩非存有私心,便开始对他猜疑,置之而不重用。此时李斯、姚贾因嫉妒韩非的才能,怕韩非夺了他的地位。李斯便在秦王面前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肯定要为韩国打算。如果让他回国,会为大王兼并诸侯制造麻烦,不如找个罪名把他杀了。”

秦王政听了这话,下令先把韩非扣押起来。韩非进了监狱,没机会为自己辩白。后来,李斯送来毒药,毒死了韩非。

秦王政扣押了韩非,也有点后悔,后来听说韩非服毒自杀了,十分懊恼。正在这时候,魏国人缭到秦国来,秦王政觉得他是个难得的人才,就拜缭为秦国尉,后来人们称他尉缭。

荆轲刺秦王

尉缭得到重用后,用计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秦国趁机攻占了燕国的几座城池。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有兼并列国的野心,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便设法逃回了燕国。太子丹回国后,寻找能刺杀秦王政的人。

太子丹物色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奉为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让荆轲一起享用自己的饭食、衣服。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两年后,秦国大将王翦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向燕国进军。燕太子丹十分着急,就去找荆轲,商议如何刺杀秦王。

荆轲说:“要挨近秦王身边,必须先让他相信我们是去向他求和的。听说秦王早就想得到燕国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州一带),还有流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秦王正在悬赏抓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进献,秦王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下手了。”

太子丹说:“把督亢的地图带去没有问题,但是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捉拿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给他送去,他一定会接见的。”樊於期二话没说,拔出宝剑,刎颈自杀了。

荆轲临行前太子丹交给他一把锋利的匕首,这是一把用毒药煮炼过的匕首,只要被它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亡。太子丹又派了个年仅13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助手。

荆轲出发时,太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顾的决心。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送来了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十分高兴,就传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到了秦国的朝堂上,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里面果然装着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把地图拿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事先卷在地图里的那把浸过毒的匕首就露了出来。

秦王政见了,惊呼。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握着匕首向秦王政的胸口刺去。

秦王政使劲挣断了那只袖子,便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在后面追,两个人在柱子的周围转起圈来。

过了一会儿,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官,急中生智,把手里的药袋向荆轲扔了过去。荆轲一闪身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

这时候,侍从的武士一拥而上,杀死了荆轲。台阶下的勇士秦舞阳也死在了武士们的刀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高渐离借击筑之机,扑击秦始皇,也失败被杀。秦始皇因此不再接近诸侯各国的人。 7mxgqvGFTJTWRIVF2j5PN6K/NERDVhJ9akbvtgMmiRovWISxdhVu9dT9K/6j8d3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