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远古文明之谜

那个被人们传说了几千年的神奇之地“亚特兰蒂斯”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过?如果存在,又是如何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的?索尔兹伯里的史前巨石阵到底是谁建造的?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用的?在南美的秘鲁荒原上纳斯卡线条是外星人还是当地土著居民的杰作?它们究竟是怎样绘制的?它们究竟是用来做什么的?

一段段远古的文明在回望中逐渐展露出她神秘的笑靥。智慧的古希腊,伟大的古罗马,永恒的古埃及,虔诚的古印度,美丽的巴比伦,苦难的犹太,神秘的玛雅、印加、阿兹台克……它们中有的涉及一时一事,有的扩及一国一族,更有的牵涉到一个失落的世界。人们已经解答了很多,就像一个成人一般追寻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可是解答的越多,无法解答的也就越多,也就越是惊叹于前辈的伟大。

庞贝古城是怎样覆灭的

1748年,那不勒斯国王的御前工程师阿勒比尔奉命去勘测一条150年前开凿的引水隧道。他在那不勒斯西北部20多千米的地方开始挖掘。挖到6米多深时,发现了一具手握金币的木乃伊和一些色彩鲜艳的绘画。经历史学家认定,阿勒比尔下挖的地方正好就是已经失踪了1600多年的古罗马名城庞贝。人们在阿勒比尔的率领下,开始对庞贝古城展开发掘工作。当时发掘的目的,主要还在于寻找一些艺术珍品和金银财宝。到了1763年,有一个叫约翰的德国人,凭着自己苦学来的知识,从挖掘出的杂乱零碎的遗迹中,第一次整理出庞贝古城的原样。

figure_0041_0010

考古专家正对庞贝古城遗址进行勘察

1863年,庞贝挖掘活动频繁。工人把清理出来的垃圾放在筐里背走。泥水工正在修屋顶,竖起柱子,架上横梁。

从1860年以后,经过100多年系统的大规模发掘,庞贝古城基本上已经重见天日了。发掘的结果表明,庞贝古城是一座背山临海、繁荣热闹的避暑胜地。它位于维苏威火山东南脚下,离罗马241千米,距那不勒斯23千米。庞贝城建在面积约0.63平方千米的五边形台地上,有一堵长3千米的城墙。城墙共有7个城门和14座城塔。城里“井”字形的纵横街道,把全城分成9个地区。街道由石块铺成,在主要的街道上,还有马车留下的车辙。在街道的十字路口上,有带有雕像的石头水槽。水槽和城里的水塔相通,供市民使用。街道两旁有商店、饭馆。墙上还有广告和标语。城南还有一座可容纳1200名观众的大剧院。此外,竞技场、体育场、酒店、赌场、妓院和公共浴室应有尽有。这表明,庞贝古城当时已经成为古罗马帝国达官贵族们的游乐场了。

在重现的庞贝古城里,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活突然中断时的情景。餐桌上放着没有吃完的带壳的熟鸡蛋和鱼,面包炉里有烤好的面包,商店前柜上放着硬币,瓶罐中有栗子、橄榄、葡萄、小麦和水果。已经化成化石的蒙难者完好地保留了当时遇难时的表情、姿态和动作:有蹲在地上双手捂住面孔的;有趴在地上不断挣扎的;有头顶枕头仓皇外逃的;还有小女孩抱着母亲的双膝号啕大哭的;乞丐拼命攥住零钱袋;奴隶角斗士死在挣不开的铁链上;看家犬前腿跃起,猫儿钻进柜底……整个庞贝城好像一部电影定格在某一瞬间。这些尸骨周围被火山灰泥石浆包得严严实实,形成硬壳。后来,遗骸腐朽,化为乌有,而尸体原型的空壳却保留了下来。考古学家门就地灌注石膏,让死难者保持原状。庞贝古城当年居民约有3万人,至今掘出2000多具尸骨。

庞贝古城的大部分居民跑到哪里去了?留在古城里的人为何死得这样悲惨?人们在探索着答案。有人说,庞贝古城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公元79年8月24日中午,维苏威火山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一瞬间,喷出的岩浆直冲云霄。浓浓的黑烟,裹挟着滚烫的火山灰砂,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硫黄味,铺天盖地地降落在庞贝城。几个小时之内,14米厚的火山灰就毫不留情地将这座生气勃勃的古城埋没得无影无踪了。

庞贝古城毁于维苏威火山爆发基本上是没什么疑问的,问题的症结在于庞贝古城是否是在一瞬间毁灭的呢?有人提出了异议。维苏威火山的爆发有一个过程,前后经历了八天八夜,古城居民完全可以从容地逃生。火山盖被冲开时,岩浆、碎石、烟灰、水蒸气一起喷上天空,天地顿时漆黑一团。半小时后,喷出物才飘到庞贝城,无孔不入的粉尘和硫黄气体使人窒息。4小时后,等到飘落到屋顶的火山灰够重时,建筑质量较差的屋顶才塌下来,人们仍可从废墟中爬出来逃命。在第一次的袭击中,几乎无人丧生。48小时后火山喷出物减少,天空渐渐明朗,逃出城的人以为没事了,纷纷返回,其中尤以回家取财宝的富豪居多。就在这时,第二次大喷发降临了,灼热的气体和烟灰置人于死地,今日所见的遗骸大约都是由这一次袭击所致。

那么庞贝城又是如何在火山爆发中变成“化石城”的呢?

这要归功于“水熔岩”。当年火山灰阵雨足足下了八天八夜,蒸汽遇冷凝成水滴,聚合空气中的灰尘,落下瓢泼大雨。大雨扫荡山顶灰渣,形成滔滔泥流。泥浆流就像水泥一样,干燥后坚如岩石,给积灰的城市盖上了一层硬壳,这就是地质学上所说的“水熔岩”。“水熔岩”将庞贝3座城市严严实实地密封起来,阻止了后人的盗窃,为人类保存了1900年前最完整的“城市博物馆”。庞贝灾变中还有一大谜就是那不勒斯为何不曾覆灭?那不勒斯目前有人口140万,占那不勒斯湾一带人口的2/3,为意大利第四大城市。它比庞贝城更靠近维苏威火山,可是它为什么始终未受破坏?从地理方面考虑,那不勒斯地势略高于庞贝三城,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盛行西北风,火山缺口在东北方,火山灰奈何不了那不勒斯。可惜,繁盛一时的庞贝古城就这样瞬间消失了。

“大西洲”为何沉没于海底

关于大西洲的传闻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谜团,世界各地都流传着这个传闻。据说大西洲是一块神奇的大陆,那里曾经产生过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那里生活着智慧超凡的人。他们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千百年来,这一奇特的传闻吸引无数人们探询和追踪它的由来,遗憾的是,迄今为止人们还未发现大西洲的踪迹。

最早对大西洲的故事进行记录的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他所记述的有关大西洲的传说,是从他表弟柯里西亚那里听来的。而柯里西亚又是从他曾祖父卓彼得斯那里得知的,而卓彼得斯又是听当时雅典人梭伦所说的。梭伦是当时著名政治改革家和诗人,曾用长达10年时间游历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他回国后想把在埃及听到的有关大西洲的传闻,编写成叙事诗传给后人,可惜他未来得及完成便去世了,到柏拉图所在的时代,关于大西洲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传说柏拉图为证明其真实性曾经亲自到埃及去做实地考察。他访问了当地许多有名望的僧侣和祭司,但是,也只是听到些传闻罢了,并没有找到他所需要的材料。柏拉图在公元前350年写过两篇对话录《克里斯提阿》和《泰密阿斯》,他在文中这样写道:9000年前在大西洋有座孤岛,名叫亚特兰蒂斯,面积比利比亚还要大。那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矿藏丰富,人们冶炼、耕作和建筑。那里的道路通畅、运河纵横交错,对外贸易发达。为攫取更多财富,他们凭借强大的船队向外扩张,曾一度征服了包括埃及在内的地中海沿岸大片地区。不幸的是,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和随后的海啸,使得整个岛屿包括都市、寺院、道路运河和全体居民,在顷刻之间沉入海底,消失在滔天的波浪之中……

figure_0043_0011

柏拉图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在其文献中提到大西洲的情况,当然这也是道听途说,没有确切的证据。

历史上真的出现过这么一个大西洲吗?

“反对大西洲派”的人认为,亚特兰蒂斯岛根本没有存在过,它仅仅是柏拉图等人诗意般的浪漫幻想。反对者主要从时代和地理位置两方面进行了批判和驳斥。

首先是在时间上。依据柏拉图所指来推算,大西洲沉没的时间应是距今11500年,即公元前9600年。就目前所知,最早的耕作出现在公元前7000年的伊拉克和公元前6000~前5000年中国原始农业萌芽的河北磁山新石器文化,而最早的农业文明是公元前4000~前3000年地处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同时,时代的矛盾也反映在冶金和建筑上,试想公元前9600年,亚特兰蒂斯岛真的有可能出现那样灿烂的文明吗?

其次是在地质学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像利比亚这么大面积的古国,在顷刻间沉没大海是极端不可思议的事情。从理论上讲,大陆板块所进行的漂移,因地质构造运动所导致的地势升降,因纬度冰消雪融引起的海平面升降,无一不是相当迟缓的过程,每年平均不超过厘米量级。据称,目前所知陷入地震时地面裂口中的最大物体是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时的一头母牛。所以,整个岛屿陷没是不可能的事。

同时,根据大陆漂移说的理论来分析,在很久以前,几乎所有大陆都是一个整体,后来分裂成几大板块陆地,这些板块陆地好像巨大的岛屿漂移在岩石圈的软流圈层上,随时间的推移渐渐分裂开来,形成了现在的地形地貌。假如用一把剪刀把各个大陆板块剪下来,然后拼结在一起,人们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所有的大陆板块都能够对接,而且吻合得很巧妙。这时也就没有大西洲的立足之地了。

这种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理论已经被当今地质地理学界所普遍认可和接受了。

但是另一方面,“支持大西洲派”认为,大陆拼接本身是“天衣有缝”的,特别是在大西洋部分拼接得不严密,露出部分缝隙;它的面积尽管没有大西洲大,但那是大西洲向下陷落所导致。

此外,他们还找到了一个地质学上的证据来说明,在亚速尔群岛外围,还发现少量的海豹,但海豹不可能自己游到海洋中心,它们是近海生物。假如没有大西洲,这里又怎么会曾是近海呢?在亚速尔群岛上还发现有大量野兔,它们来自何方呢?14世纪加那利群岛被人们第一次发现时,当时岛上还没有船只,却有人、牛、山羊和狗,它们又是来自何方呢?美洲印第安人曾经普遍以大象和猛犸象骨为艺术和建筑的主题,而现在美洲仅仅发现过它们的残骸,并没有这些动物。

诸如此类的现象还有很多,只有一个道理能够解释得通,那就是: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座“陆桥”,用来连接欧洲、美洲和非洲,因此动物们可以在“陆桥”上进行迁移活动。

这座陆桥应该出现于大西洋,但它究竟是不是那个传说中的大西洲呢?目前还不得而知。

非洲原始岩画之谜

在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有许多史前原始岩画。这些岩画精美绝伦,分布极为广泛,约有十多个国家,如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埃及、莫桑比克、肯尼亚等都有这种原始的艺术作品保留下来,而且数量非常多,流传也很广。其中有1.5万幅岩画遗址在塔西里被发现,而在撒哈拉地区有3万幅。

这些岩画有相当复杂的表现形式和手法,还有丰富多彩的内容。粗犷朴实的笔画使用的是水混合台地上的红岩石磨成的粉末冷制而成的颜料,由于颜料中的水分能充分渗入岩壁内,长久接触后发生化学变化,使颜料溶进岩壁。因而很多年后,画面依然鲜艳夺目。

早在1721年,一个葡萄牙人旅游团从委内瑞拉出发到莫桑比克旅游观光,一个旅游团成员偶然在岩壁上发现了一幅画着动物的岩画。随后人们又发现了位于阿尔及利亚东部的巨大颜料库,它位于撒哈拉沙漠中的恩阿哲尔山脉,这条山脉长800千米,宽50~60千米,岩画的主要颜料就是那里蕴藏的丰富的红砂土矿藏。1956年,一个法国探险队在这片广阔的山区里竟发现了1万多幅作品。

科学家们根据这些岩画所反映的内容,推断撒哈拉地区以前并不是沙漠,而是存在着一群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人们,他们的谋生手段是猎取大型水栖动物,也放牧羊群。大量考古资料证实,公元前8000~前2000年,撒哈拉地区并不是沙漠,而是一片布满热带植物的草原,这种草原正适合狩猎。

非洲原始岩画中,有许多神秘的人物形象,有的是手持长矛、圆盾的武士,他们乘坐战车迅猛飞驰,仿佛雄伟的战士;有的场面则是人们射击野鹿和狩猎野牛,他们手持弓箭,个个身材魁梧。科学家们由此得出以下结论:当时战争频繁,甚至成为人们的职业,而在经济中占突出地位的是狩猎。画面上有些人戴着小帽子,身缠腰布;有些没有武器,做出敲击乐器的样子;有些人像是欢迎“天神”的降临,做出贡献物品的样子,仿佛是描述祭神的画面;有些人则像是跳舞,舞姿呼之欲出。其中还有画着巨大的圆脑袋的人像,他们的服饰非常厚重笨拙,除了两只眼睛,脸上什么也没有,而且表情呆滞。人类发明了宇宙飞船以后才明白这些画面的意思,现在的宇航员穿上宇宙服、戴上宇宙帽后,与那些圆头人像有着惊人的相似。

究竟是谁创作了非洲原始岩画呢?许多人认为是当地的土著布须曼人创作的。布须曼人的文化中心正是撒哈拉地区,在这个中心地区发现的许多岩画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北边的塔西里,东北的西班牙,南边的非洲中部及南部,东边的埃及的岩画都是从这个中心地区传播开来的。

而一些欧洲学者则坚持认为外来文化的传播创造了非洲史前岩画,有的干脆说非洲史前岩画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复制品。他们认为首批欧洲移民尼安德特人在公元前5万年左右来到非洲,大批克罗马侬人在4000年后移居非洲,他们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创造者,是他们把岩画带到了非洲。

figure_0045_0012

撒哈拉沙漠岩石水彩画,表现的是正在放牧的早期牧人的生活。

但不少专家指出,岩画中表现了非洲一些部族的人种特征,例如非洲人一般都有较突出的臀部,这是欧洲史前岩画中不可能有的。非洲岩画究竟是天外来客的随心之作,还是非洲土著布须曼人的智慧结晶,或是欧洲史前岩画的复制品?现在仍然众说纷纭。然而非洲岩画的发现对世界原始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能使我们了解、考察非洲原始部族的生活与社会形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而在所有的非洲原始岩画中,撒哈拉大沙漠的壁画尤为壮观。

撒哈拉大沙漠位于非洲北部阿特拉斯山脉与苏丹草原以及大西洋与红海沿岸之间,它巨大的面积几乎占据了非洲全部面积的一半。

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沙漠壁画是德国探险家巴尔斯于1850年在撒哈拉考察时无意中发现的,有鸵鸟、水牛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由于缺乏考古知识,当时这些壁画并没有引起他的重视。

23年后科学家专门对这些壁画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在画中记述的都是1万年以前的景象。

在撒哈拉大沙漠中部的塔西利台地恩阿哲尔高原上,人们又偶然发现了一处巨大的壁画群落。这个壁画群落长达数千米,全都绘在岩阴上,上面刻画了远古人们的生活情景,五颜六色、色彩雅致。此后一些考古学家、考察队纷至沓来。亨利·罗特于1956年率法国探险队在沙漠中发现了1万件壁画。第二年,他们回到巴黎,带回面积约合1平方米的壁画复制品及照片,成为当时轰动世界的考古新闻。

考古学家在沙漠中还发掘出许多的村落遗址,它们都是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从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来看,撒哈拉在距今1万~4000多年间是一个草木茂盛的绿洲。当时在这里劳动、生息、繁衍的部落和民族,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化。磨光石器的广泛流行和陶器的制造是其主要特征。当时的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从壁画中的撒哈拉文字和提斐那文字可以看出这一点。

壁画中绘有很多的马匹,还有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的鸵鸟、大象、羚羊、长颈鹿等,甚至有描绘水牛形象的壁画。科学家断言,以塔西利台地为起点,南到基多湖畔,北到突尼斯洼地,构成了撒哈拉地区庞大的西北水路网。台地在多雨期出现了许多积水池,沿着这些积水池,繁殖出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撒哈拉文化得到高度发展,昌盛一时。

人们同时发现,只有极少数地区才有关于骆驼的壁画,而且这些骆驼形象的壁画都属于非洲岩画的后期作品。

大约在公元前400~前300年左右,撒哈拉成为沙漠,骆驼才从西亚来到这里,罗马共和国的疆土扩张时期也在此时。根据壁画内容可以推测当时人们很可能喜欢在战争、狩猎、舞蹈和祭祀前后在岩壁上画画,用画来鼓舞情绪,或者是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些画生活气息非常浓郁,非洲人民勤劳勇敢、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正如前文所说,另外一些学者以人种学为研究方向,认定并非是非洲本土的布须曼人绘制了岩画,其中的根据之一是布须曼人对透视法一无所知,而非洲岩画中却充分运用了这一技法。在西班牙东部、北非、撒哈拉、埃及等地区岩画之间的相似之处,一些考古学家推测在遥远年代,有一群人从地中海漂泊到好望角去了,当他们漫游到撒哈拉及东非大平原时,那里是一片充满生机的绿洲,正是他们理想的狩猎区和栖息的家园,而后他们停留在山区高原,在那里创作了许多最早的非洲岩画,他们就成为最早的狩猎者和狩猎艺术家。

然而这些只是他们的主观猜测和臆想,毫无根据可言。至于说岩画不是布须曼人的作品,原因是他们不懂透视法则更显得荒谬。因为即使说后来的布须曼人不懂岩画知识和技巧,也并不代表那些已灭绝的布须曼人不懂。这种知识与技巧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掌握,而且传授方法非常神秘,所以后来的布须曼人看不懂前人所画的岩画并不足为奇。何况因年深日久,不少岩画已模糊不清,后来者也难以辨认了,以人种学观点为依据是一种种族偏见,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还有个别学者认为很难弄清岩画究竟是非洲本土的古老艺术还是外界文化的辐射,而且他们认为任何伟大艺术都是国际性的,没有必要把任何艺术都贴上民族的标签,这种工作是毫无意义的。如同世界其他地区的画廊一样,非洲文化也兼容诸多民族及其原始宗教派别的艺术。尽管这种泛论并不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它提供的认识非洲岩画出处的思路仍有可取之处。

撒哈拉大沙漠的岩画究竟是谁绘制的呢?这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如果能找到答案,将会对人类更全面地认识撒哈拉大沙漠的史前文明和发展历程有不小的帮助。

埃及金字塔是怎样建造的

谈及埃及,就不能不说代表其灿烂文化的“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建筑群——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门卡乌拉金字塔。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西南郊,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由230万块巨石建造,其中最轻的2.5吨,最重的达40吨。这些金字塔由于修建时期在5000~6000年前,目前没有发现任何记录它建造的文字,却在建筑学、数学、几何学、物理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种种离奇、有趣的暗示,留下了无数的难解之谜!

figure_0047_0013

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示意图(想象)

胡夫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要走1千米的路程。胡夫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超的建筑技巧而著名。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100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4000多年前,对力学原理就应用得如此巧妙,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究竟是什么力量,什么机器和什么技术,把这块岩石地带整平的?建筑师是如何挖掘通向地层下的隧道的?他们如何使光线渗入内部?

多年来,人们公认的说法是,埃及金字塔是由埃及的劳动者在公元前3000多年用手工建造的。当时的劳动者用没有轮子的运载器械运送如此沉重的石块,而且他们只能借助于畜力和滚木来艰难地移动石块,把巨石运到建筑地点的,他们又将场地四周天然的沙土堆成斜面,把巨石沿着斜面拉上金字塔。就这样,堆一层坡,砌一层石,逐渐加高金字塔。每批10万人,每一大群人要劳动3个月,历经20多年的劳动才换来胡夫金字塔的建成。多年来,专家们认为金字塔建造者都是被强迫来做工的奴隶。然而新的发现使他们相信劳动者并不是奴隶,他们是埃及的公民。在金字塔的一些石块上发现的标记为这种想法提供了证据。专家们认为这些标记是劳动者写明他们的工作以表示他们为建造金字塔而自豪的方式。这些标记是以古代象形文字书写的,它们是劳动者的人名。美国耶鲁大学和埃及考古学家在金字塔附近还发现了一座大建筑物的废墟。他们相信这里曾经是储藏粮食和烘烤面包的场所。他们认为这个地方所产生出来的食物可供养10万工人。

但这种说法在今天却受到了考古学家们的挑战。根据金字塔的建造规模,有关专家估计,在修建大金字塔时,埃及居民至少应有5000万,否则难以维持工程所需的粮食和劳力。然而,据历史资料统计,在那个时期,世界总人口才有2000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矛盾。更令人不解的是,建造金字塔的石块都是从很远的地方运到吉萨沙漠去的。这些石块大的有40吨,小的也有2.5吨,仅胡夫大金字塔就用了230万块这样的石块。从埃及当时的科技水平来看,还没有能力运输如此又重又多的大石块。因此,有人大胆设想,石块不是从陆地或水上运输的,而是由宇宙来客在空中运输的。这种大胆设想或许被认为是太荒谬了。但是,以胡夫金字塔来说,该塔底边各边长230米,误差不到20厘米。塔高146.5米,相当于40层楼高,东南角与西北角的高度误差仅为1.27厘米,如此低的误差率,即使许多现代建筑也望尘莫及。更让人惊奇的是,胡夫大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用2倍塔高除以塔底面积,等于圆周率,即3.14159,而该塔建造好差不多过了3000年后,人们才把圆周率算到了这个精确度。塔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塔的周长米数正好与一年的天数相吻合(即365.24天),其周长乘以2正好是赤道的时分度,坡面的高是纬度的6%,塔的自重乘以10的15次方正好是地球的重量。因此,无论是谁选定这个塔址,都应该对地球体的球结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等有充分了解。

一位叫戴维杜维斯的法国化学家,提出了一个关于金字塔建造的全新见解。他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是人工浇筑的。他把从金字塔上取下来的小石块逐个加以化验,结果证明,这些石块是由人工浇筑贝壳灰石组成。尽管考古证明,人类在几千年前就已掌握混凝土制作技术,但这些贝壳石灰石浇筑得如此坚如磐石,以至很难将它们与花岗岩区别开来,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由此他推测,在埃及,奴隶建造金字塔很可能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先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进筐子,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这样,只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就能浇筑成一块块巨石,将塔一层一层加高,这种做法既省力又省工,或许是上天特意为了证明他所说是正确的,这位法国科学家还在石块中发现了一缕人的头发。

可惜的是,这些推论都是后人的一种猜测,当时的人是如何建造这样一个奇迹的,我们无从知晓。但修建金字塔,一定是集中了当时古代埃及人的所有聪明才智。今天,当我们再次漫步在金字塔世界时,只有陶醉在她谜一般的神话传说中。

神秘的奥尔梅克石像

奥尔梅克文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是在阿斯特克帝国崛起之前的1500年,这个古老的文明就已经消失了。但是仍然留下了很多关于奥尔梅克人的美丽动人的传说,人们甚至亲切地称呼他们为“橡皮人”——根据传说,他们居住在墨西哥湾沿岸的橡胶生产基地。

传说中的奥尔梅克人的家乡,正是科泽科克斯河注入墨西哥湾的地方。“科泽科克斯”这个地名的意思就是“蛇神出没的地方”。相传远古时代,奎札科特尔和他的门徒就是在这个地方登陆墨西哥的——他们搭乘“船身光亮有如蛇皮一般的”船舶,从地球的另一端渡海而来。也就是在这里,奎札科特尔登上一艘“蛇筏子”扬帆而去,从此离开了中美洲。

就在科泽科克斯西边,从圣地亚哥·图斯特拉镇出发,向西南方向行驶25千米,穿过葱翠的原野,便是崔斯萨波特古城;科泽科克斯的南边和东边则是圣罗伦佐城和拉文达城,在这些地方,无数的典型奥尔梅克人雕刻品相继出土。有些雕刻的是庞大的头颅,重达30吨,其他的是巨型的石碑,上面镌刻着两个相貌完全不同的种族——都不是美洲印第安人——相会的情景。制作这些杰出艺术品的工匠,肯定是属于一个精致的、高度组织化的、繁荣富裕的、科技上相当发达的文明。令研究者们困惑的是,除了艺术品之外,这个文明没有留下任何东西让后人探寻它们的根源和性质,它们的存在又有什么样的代表意义。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奥尔梅克人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带着已经得到了充分发展的、高度文明的文化,突然出现在了中美洲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考古学家挖掘出的巨大人头像中,最大的一尊是在耶稣基督诞生之前不久雕制完成的,也就是公元前100年左右制作的,它重达30多吨,大约高1.8米,圆周5.4米。它们呈现的大多是非洲男子的头部——戴着紧密的头盔,绑着长长的颚带,耳朵穿洞,鼻孔宽阔,鼻梁两旁显露出一道道很深的沟纹,嘴巴肥厚下垂,下巴紧贴着地面,有的两只大眼睛冷冷地睁着,宛如两颗杏仁,有的则是安详地闭着双眼。在那顶古怪的头盔底下,两道浓密的眉毛高高翘起,显出一脸怒气。看上去总会感觉有一种阴郁、深沉的凝重气息。奥尔梅克人留下5座非同一般庞大的雕像,描绘的是面貌具有明显黑人特征的男子。当然,2000年前的美洲并没有非洲黑人,直到白种人征服了美洲之后,黑人才被抓来当奴隶。然而,考古学家发现的人类化石却显示,在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移居美洲的许多种族中,就有非洲黑人。

这一尊尊人头像,都是用整块的巨大玄武岩雕成,竖立在粗糙的石板叠成的基座上。尽管体积十分庞大,雕工却显得十分细致老练,五官的比例均匀完美。

在清除了周围的泥土之后,它立刻呈现出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严肃的气概。和一般的非洲土著的雕刻品不同的是,它所使用的是写实的雕刻方法。五官的线条简洁而且有力度,表现出黑人身上所独有的面貌特征。

显然,奥尔梅克人曾经建立了相当辉煌灿烂的雕刻文明,进行过大规模的工程计划。他们发展了高超的技艺,有能力雕琢和处理巨大的石块(他们遗留下的人头像,有些用一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重达20吨以上)。不可思议的是,尽管研究者一再地努力挖掘,却始终没有在墨西哥找到任何的证据和迹象可以证明奥尔梅克文化曾经有过“发展阶段”。这个最擅长雕刻巨大黑人头像的民族,仿佛从石头里蹦出来,突然出现在了墨西哥。有趣的是,这些让考古学家百思不得其解的5尊巨大的、显露黑人五官特征的人头雕像,被刻意埋藏在地下,以一种独特的形式排列着。

那么这些巨型的人头像雕刻品,代表什么意思呢?有人推测是奥尔梅克人自己的自画像,有人认为那不是他们制作的,而是出于另一个更加古老的、已经被遗忘的民族之手。

正统学界一贯主张,公元1492年之前,美洲一直处于孤立的状况之中,跟西方世界没有接触。思想比较前卫的学者,拒绝接受这种教条式的观念。他们认为,奥尔梅克雕像所描绘的那些深目高鼻、满脸胡须的人物,可能就是古代活跃于地中海的腓尼基人,早在公元前1000年之前,他们就已经驾驶船舶,穿过直布罗陀海峡,横越大西洋,抵达美洲。提出这个观点的考古学家进一步指出:奥尔梅克雕像所描绘的那些黑人,具体地讲,是腓尼基人的“奴隶”,他们是在非洲西海岸捕捉到这些黑人,然后千里迢迢地将他们带到了美洲。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纵横四海的腓尼基人,在古代世界的许多地区留下了他们的独有的手工艺品,却没有在发现的奥尔梅克人聚居地留下属于他们的任何东西。事实上,就艺术风格来讲,这些强劲有力的作品似乎并不属于任何已知的文化、传统和艺术类型。不论是在美洲还是在全世界,这些艺术品都没有先例。

奥尔梅克文化究竟从何形成,又是如何衰亡?这是个连历史学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刻在石头上的日历以及历史,就更加难以解释了。总之,奥尔梅克文化隐含着诸多未知数,对它的了解和研究才刚刚开始而已,历史学家和科学家们不知还要经历多少年的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找到它的谜底。

克诺罗斯王宫的毁灭

在希腊神话和传说里,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米诺斯国王是诺色斯、克里特和整个爱琴海的国王。有一次他派他的儿子安德罗吉到大陆去参加运动会。不料,安德罗吉遭到了雅典国王的妒忌并被谋害致死。米诺斯震怒之下,发动战争,众神也纷纷降灾荒和瘟疫到雅典,雅典被迫求和,答应定期送童男童女到克里特。而米诺斯国王把他们关禁在迷宫里,或是让恶兽吃掉,或是饥饿而死。为此,雅典人惶惶不安。

这自然是久远的希腊传说了,尽管流传得相当广泛,但一直以来都没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19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考古学家谢里曼根据《荷马史诗》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传说中的特洛伊城,从那时起,考古学家们开始试图寻找一座希腊神话传说里的王宫——克诺罗斯王宫。英国的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斯带考古队来到克里特岛,经过3年的发掘,终于在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市发现了米诺斯文明中最大最重要的王宫遗址——克诺罗斯王宫。

figure_0051_0014

在克里特岛上发现的坛子。这些坛子是古代克里特人用来盛粮食、橄榄油及酒的。

于是,希腊神话中的记述不再是无稽之谈,人们密切关注这一发现。伊文斯所发现并复原的王宫,位于克里特岛的伊拉克利翁市东南大约8千米远的地方,具体来讲,这里是新王宫。在历史上,克诺罗斯王宫最初始建于大约公元前1900年左右,此后成为米诺斯王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并且逐渐染上某种宗教色彩。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它又和王朝法院的崇拜紧密结合起来,宗教圣地的气息变得越来越浓厚,带有神圣庄严的色彩。相应地,米诺斯王权也具有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国王兼任祭司司长的职位,王宫就是最高的祭坛。

伊文斯所发现的新王宫,大约建立在公元前1700~前1500年,是在旧王宫的基础上不断扩建的,它的建筑设计也更加完善。王宫建成后面积为2.2万平方米,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王宫里的厅堂房间总数也至少在1500间以上,更别提梯道交错,廊檐低回了,外人很难搞清楚它究竟是怎样建起的。或许这也是王宫叫作迷宫的缘故吧。

王宫建筑总体上呈长方形,四周没有围墙和望楼。中心是长方形的中央庭院,长60米,宽30米,可以说是所有米诺斯王宫中最大的庭院了。由于王宫是依仗山势而建,地势东高西低,所以从东侧望去楼房高耸,门窗长廊错落有致,仿佛建筑是巧夺天工的杰作。

王宫的中央庭院两边都有楼房,西边的楼房是主要作为国王自己办公、祭祀、贮藏之用的。一层是一系列的神龛、楼梯、神坛还有祭仪大厅,二层则作为办公集会厅、档案馆等。墙外还有10间库房,里面有许多的大型的陶瓮、陶罐。祭仪大厅正中放着一把专供国王享用的椅子。所以,大厅还叫“御座宝殿”。东边的楼房却可以称为“生活区”,这里包括国王及其后妃的寝宫、接待厅、学校等等。楼层有四五层之多,布局也更加复杂了,主要的有“双斧大厅”。大厅墙上挂着高大的盾牌,也就是在荷马史诗中曾有提及的那个盾牌。当然,所有布置十分豪华,在墙上绘有海豚戏水等自然景色的壁画。另外,王宫的壁画,是很值得一提的,它为研究米诺斯文化与社会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考古学家的研究为克里斯岛的历史填补了光辉的一页。大约在公元前2300~前1500年,克里特王国的文化曾经盛极一时,而其最辉煌的时候,正是米诺斯王朝。米诺斯国王精明强悍,治国有方,使得国家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的爱琴海诸岛纷纷向他称臣,雅典也被迫纳贡。无疑,这里曾经有着高度灿烂的文明。

然而,颇为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大约到了公元1500年前后,克里特岛上的所有城市,几乎在同一时间全部被毁坏了,克诺罗斯王宫也没有能够幸免,不久,强盛的王国也在地球上销声匿迹了。这是什么原因促成的呢?

1967年,美国的考古学家揭开了历史的谜团。

原来,在距离克里特岛以北约70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叫桑托林火山岛。虽说这座火山的海拔仅仅为566米,20世纪以来的3次喷发规模也较小。但是,在岛上60多米厚的火山下竟然挖出了一座古代的著名商业城市,这使得人们的看法改变了。根据有关研究,这里曾经发生过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火山喷发。时间就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桑托林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渣达到了162.5千米,岛上的城市霎时间被湮没到厚厚的火山灰下。火山喷发十分猛烈,据记载,当时的埃及上空出现了连续3天漆黑一片的景象。而且,火山喷发引起的海啸,浪头高达50米,滔滔的巨浪很快就冲到克里特岛,淹没了岛上的一切所有。

就是这样绝无仅有的一次火山大喷发,葬送掉了一个古老的文明社会,克里特王国就这样永远消失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渐渐被人们所遗忘了,仅仅留下了神秘莫测的零星传说。

“斯芬克斯”究竟何时诞生

埃及人很崇拜狮子,他们认为狮子是力量的化身,因此古埃及的法老把狮身人面像放在他们的墓穴外面作为守护神。著名的狮身人面像位于开罗市西的吉萨区,在卡夫拉金字塔的南面,距胡夫金字塔约350米。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是世界上最大的狮身人面像,石像脸长达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头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雕有象征帝王威严的长须,在阿拉伯文中,它被称为“恐惧之神”,象征着君主的威严与权力。

关于斯芬克斯石像的出现时期在学术界也有很多种说法,至今不能得到统一,于是斯芬克斯的谜依然存在着,不同的只是谜的内容从人换成了石像而已。

斯芬克斯是传说中的恶魔,以关于人的谜语为难题吞食掉了许多人。当俄狄浦斯准确无误地回答出它的问题之后,它羞愧至极,觉得无颜再活在世上,于是跳崖自杀。当时的国王瑞翁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个罪恶滔天的恶魔,便在斯芬克斯经常出没的地方,即今天狮身人面像所在之地,造了一座石质雕塑,流传保存至今成为文化珍宝。也许只是因为时代久远,于是就有了人们的种种想象和猜测,这些都不能用科学去考证。严谨的考古学界则有确切的研究行动,并一直认为狮身人面像修建于大约公元前2500年,处于古王国时代第4王朝的埃及法老卡夫拉统治时期,下令雕刻石像的就是卡夫拉而不是瑞翁,他要求按照自己的脸型雕刻,把狮身人面这一奇特而浩大的工程作为礼物送给后世的人们。这可能是因为狮身人面像与卡夫拉的容貌比较相近的缘故,所以有此猜想。但是也有反驳者认为,这完全不能证明石像就是卡夫拉自己建造的,因为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统治的时期将石像进行修改,使之成为自己脸型的样式。

然而科学家们发现,狮身人面像比人们认为的年代可能要更早,甚至早一倍。波士顿大学的地质学家罗伯特·M.肖赫第一次从地震方面切入,对吉萨遗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狮身人面像最初雕刻的时间比通常人们认为的要久远,因为这座石像裸露在外面,与周围的石灰石床岩受风化和侵蚀的时间要比人们认为的长得多。另外,狮身人面像和其他年代确凿的建筑物侵蚀程度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也表明了存在于时代之间的距离。

科学家们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方法对狮身人面像进行了研究,经过声波穿行速度等科技测试,他们惊奇地发现,狮身人面像的“尾部”是卡夫拉统治时期出现的,要比石像前面的部位和两边部位的壕沟年代晚一半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早在卡夫拉修建狮身人面像之前,狮身人面像的头部就已经存在1000年了。这一发现使他们大为振奋,并且深信不疑,地质学家于1919年10月22日在圣地亚哥举行的美国地质学年会上提交了他们的研究报告:狮身人面像的实际修建时间是公元前5000~前7000年之间。

然而考古学家们完全不能接受这样的研究结论,他们认为这与他们所了解的古埃及的情况完全不相符合。就他们所掌握的考古知识来看,在卡夫拉统治的几千年前,古埃及人根本不可能拥有建造这一巨型建筑物的技术,甚至也完全不可能有这种愿望的产生。狮身人面像的修建技术比已经确定年代的其他建筑物的技术已经先进很多,如果再将它的建造年代提前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承认地质学家的结论,那么几千年前,修建狮身人面像的不应该是古代埃及人,而只可能是另外的一群高级智慧生物,或者也只能是还不能确定到底存在与否的外星人。

figure_0053_0015

位于吉萨大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巨型雕像

关于它的传说很多,但近代以来,考古界和科学界更关注的是它的艺术价值和雕刻工艺。

宇宙学的研究者根据金字塔建筑群与天文现象的种种巧合神奇之处,以及金字塔内遗存的超前于现代的物品,推测金字塔是外星人在不同时期单独或帮助法老建造的。科学家以先进的仪器探测发现,狮身人面像之下也有类似金字塔内的秘密通道和密室。于是有人猜想斯芬克斯也是出自外星人之手,原本是作为宇航导向的标志,而后又被法老发现并占为己用。

斯芬克斯像雄伟壮观,它表情肃穆,凝视远方。当年土耳其人攻打埃及时,曾以斯芬克斯的鼻子和胡须做靶子打炮,被打掉的鼻子和胡须现存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内。学术界的争论与猜测使斯芬克斯到现在为止仍扑朔迷离,它凝视远方的眼睛里充满了等待被理解的渴望,但是它到底出自谁手,来自哪个久远的年代,都没有准确的答案。期待研究者找到更能让大家信服的证据,拨开深藏在狮身人面像后面沉重而神秘的历史云雾,见到一个完整的、有着明确历史内涵的狮身人面像。

《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城真实存在吗

特洛伊古城位于土耳其西北部的西拉沙立克山丘下,紧临碧波万顷的达达尼尔海峡,隔海与巴尔干半岛相望。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它是《荷马史诗》中虚构的一座城市,并且为此引起过一些争论。19世纪70年代,考古学鼻祖海因里希·谢里曼通过他执着而卓越的考古发现,使这座荒丘下的古城终于在世人面前从虚幻走向隐约的真实。

谢里曼从小就被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所吸引,故事里海伦的美、阿喀琉斯与部将帕特洛克纳斯之间的忠诚和友谊都让谢里曼深深感动,但给他印象最深的还是《伊利亚特》里特洛伊城被焚烧时火光冲天的描述及插图,它唤起了谢里曼强烈的好奇心,给他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870年,谢里曼带着年轻的妻子来到濒临爱琴海的土耳其西北部沿海地带,开始了一生中梦寐以求的伟大事业——寻找特洛伊城。谢里曼召集了100多个民工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发掘工作。谢里曼没有科学的考古经验和科学的发掘技术,他遇到年代较晚的建筑物遗址时,不像现代的考古发掘者,给予绘图、照相、记录和测量,而是立即把它毁掉。这样他发掘了一层又一层,每一层都是属于某一历史时期的居民区,一代代的人在这里生活过,一座座城市在这里繁华过。每天他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包括他所要寻找的特洛伊城在内,他发掘出了总共9个城市的遗址,都是不为人知的原始古迹。但问题出现是这9个遗址里哪一个才是他要找的特洛伊城呢?在第9层他发现了自以为是“普里阿蒙宝藏”的遗址,而事实上,后来的考古发现谢里曼早已经挖过头了,特洛伊战争时的遗址应该在这一层的三层之上。

从考古看来,特洛伊城前后延续时间较长,城市是在不断发展、扩大的。特洛伊城遗址自下而上的分为9层。第1层大约是公元前3300~前2500年的一座直径只有90多米的石筑小城堡,有城墙和城门,出现了铜器,有磨光黑陶和灰陶。还发现有一个刻着人面的石碑。第2层大约在公元前2500~前2200年,城市开始繁荣,筑有坚固的城堡,城堡较第1层有所扩大,直径达120多米,有城墙、城门,城内有居住住址和铺砌的道路,谢里曼发现的所谓“普里阿蒙宝藏”就是在这一层出土的,该层有大量的灰烬,估计是于战火硝烟之中被毁掉的。第3、4、5层大约在公元前2200~前1800年,城市范围较大,但其发展规模和水平都不高,建筑不如以往雄壮。第6层在公元前1800~前1275年,特洛伊城发展到历史上最大的规模,城墙更为坚固,总长达540米,至少有6座城门。居址平面呈长方形,布局井然有序,城内发现有火葬墓,葬具为骨灰瓮。德普费尔德认为它属于特洛伊战争时期,但是有的科学家不同意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这一层与其他层次的建筑风格有很大差异,而且从墓藏的不同葬俗也能看出不同,所以他们怀疑它应该属于另外一种文化,可能是又一个新的民族占领了该城。第7层在公元前1275~前1100年,可以分为A、B两个阶段,A属于特洛伊战争时期,是与第8层属于同一文化系统的人创造的。布利根认为特洛伊在被希腊军队围困10年之后,因中木马计而陷落,即是这一时期。B属于后期青铜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第9层属于希腊化时代文明堆积。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军队越过达达尼尔海峡,进入土耳其,占领特洛伊。第10层属于罗马时代文化堆积。公元前168年罗马灭掉马其顿,特洛伊也随之落到罗马人的控制之下。

现今的史学界普遍认为,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特洛伊城。这座城市始建于公元前16世纪,坐落在土耳其西北部的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地处欧亚大陆交通要冲。公元前13~前12世纪,特洛伊城发展到鼎盛时期,普里阿蒙王国拥有无数的珍宝,令周围的邻邦垂涎欲滴。当时,希腊各城邦逐步发展壮大,图谋向外扩张,富庶的特洛伊城就成为被掠夺的目标。公元前12世纪,希腊各城邦组成联军进攻特洛伊,围困10年方才攻下。《荷马史诗》描述的就是这次战争的故事。特洛伊城陷落后,遭到洗劫和焚毁,然后随着岁月慢慢地沉淀下去成为地下需要发掘的遗址。

特洛伊城遗址的发现启示我们,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的创造,都可能有其真实的现实存在。但是从历史考古来看,谢里曼对特洛伊城遗址的发掘,仍然有许多不能让人信服的地方。比如,他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各个层次遗址的年代及其特征属性的?关于特洛伊城的几个层次有一些不一样的观点存在。谢里曼被称为考古学鼻祖,是因为他从神话的角度为考古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而并不是因为他准确地展现了特洛伊城。

figure_0055_0016

特洛伊古城的城堡遗址

这种坚固的城堡对防止外敌的入侵起了很大作用。这些古城堡大约建于公元前6~前3世纪。

玛雅人为何修建金字塔

大凡讲到金字塔,人们往往会想到埃及的金字塔,毕竟这里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其实,古代美洲的金字塔不仅数量超过了埃及的,而且特色更鲜明。埃及的金字塔是国王法老的陵墓,而美洲玛雅人的金字塔,则不完全是帝王的陵墓,更多的是一种祭坛。

figure_0056_0017

位于尤卡坦半岛上的玛雅人建立的金字塔远眺图。这种金字塔与古埃及金字塔有明显的不同,不管在建筑风格上还是使用上。

中美洲的玛雅人是一个特别的人种,语言自成一体,脸型轮廓很独特,前额倾斜、鹰钩鼻、厚嘴唇。他们在美洲这片沼泽低洼、人迹罕见的热带雨林中,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如平顶金字塔祭坛、浮雕、石碑等众多杰出的建筑物。玛雅人创造了一套精巧的数学,来适应他们按年记事的需要,以决定播种和收成的时间,对于季节和年度中雨水最多的时间准确的加以计算,以期充分利用贫瘠的土地。他们所掌握的数学技巧,在古代原始民族中,高明得令人吃惊,尤其是他们熟悉“0”的概念,比阿拉伯商队横越中东的沙漠把这个概念从印度传到欧洲的时间早1000年等。凡此种种,使得玛雅文化也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葩。

玛雅文化诞生于公元前1000年,分为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后古典期3个时期,直到公元9世纪突然消失。据考证,大约公元前后,玛雅人达到了第一个兴盛期,在尤卡坦半岛南端的贝登湖周围建立了第一批“城邦”,营造了一个繁华的城市。现今整个遗迹面积达130万平方米,其中心地带包括金字塔、祭坛等多处建筑。中心大广场东侧的美洲豹金字塔;塔高达56米,分为9级,塔顶建有尖型小庙;西侧是2号金字塔,高46米。最高的4号金字塔高达75米,站在塔顶可一窥全岛全貌。与埃及最早的几座金字塔进行比较,人们发现它们竟然如同孪生的姐妹一般。苏格兰天文学家斯穆斯对埃及的两座金家塔作了为期4个月的勘测,他得出了一些发人深思的数据:塔的4个面都是等边三角形,它们正好朝着东南西北4个方位;底边与塔高之比,恰好为圆周率与半径之比;塔的高度为地球周长的二十七万分之一,也是地球到太阳距离的一万亿分之一。

不过玛雅人金字塔的天文方位计算得更为精确:天狼星的光线经过南墙上的气流通道,直射到长眠于上面厅堂中的法老头部;北极星的光线通过北墙的气流通道,径直射进下面的厅堂里。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金字塔是一种坟墓,而且确实在很多金字塔中找到了木乃伊。那么,玛雅人会不会是不谋而合也用工程浩大的金字塔作坟墓呢?如果是,为什么金字塔与塔顶上的神龛是这么不相称,整个塔的建造水平是如此之高,而神龛却是相当粗糙,这不能不令人怀疑神龛可能是后来加上去的。后来,在金字塔发掘出了一些精致的透镜、蓄电池、变压器、太阳系模型碎片、不锈钢,以及其他不知什么合金制成的机械、工具等。根据这些,人们又推测,金字塔原先很可能是玛雅祖先的祭坛和用来观察天象的神坛。由于玛雅人对神有种近乎狂热的崇拜。玛雅人信奉的神主要有太阳神、雨神、风神、玉米神、战争之神、死亡之神等。在玛雅人看来,神的世界远比人间凡世丰富伟大。他们经常举行祭祀典礼,每位玛雅人都认为,为神献身是一种非常神圣的事情。因此玛雅人依照自己的历法建造的金字塔,实际上都是一种祭祀神灵并兼顾观测天象的天文台。

这些宏伟遗迹处处显示的不平凡,使得它与如今比邻的印第安人居住的茅屋和草棚格格不入,而且这些宏伟的建筑并不是出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严格按照玛雅人的宗教信仰和神奇的玛雅历法建造的,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从考古学家掌握的证据来看,当时玛雅人仍巢居树穴,以采集或狩猎为生,过着相当原始的生活,似乎没有文明前期过渡形态的痕迹;那奇迹般的文化并没有经过一个由低向高逐渐发展的过程,而似乎是在一夜之间从天而降,骤然间涌现出了各种超越时代的辉煌成就。任何民族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必须和他们的生产方式相一致。因而有些学者以此为基点,认为这些建筑不是玛雅人自己创造的,而是别人传授给他们的,可是又有谁能把这样先进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呢?

而且从早期的人类文明历史来看,文明的创造和辉煌都离不开河流: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明,首先发祥于尼罗河或恒河流域中,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则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为何偏偏只有玛雅人把他们的灿烂文明建筑于热带丛林之中呢?

不管怎样,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公元900年前后,玛雅人放弃了高度发展的文明,大举迁移,他们所创建的中心城市停下了新建筑的建造,城市在某一天被完全放弃,繁华的城市变得荒芜,任由热带丛林将它们吞没。玛雅文明一夜之间消失于美洲的热带丛林中。后来从发掘出来的仅完成了一半的雕刻来看,这场劫难似乎来得十分突然,然而当时又有什么灾难是他们无可抵挡的呢?玛雅人抛弃自己建造起来的繁荣城市,却要转向荒凉的深山老林,这种背弃文明,回归蒙昧的做法,是出于自愿,还是别有隐情?

关于玛雅文明的消失有着种种的猜测,有人说玛雅人是受到了瘟疫、战争等的袭击,但是为什么没有见到尸体?玛雅文明的消失与它的崛起一样,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为世人瞩目。

有人认为,玛雅人有可能被外族入侵,他们被迫离开家门。可是,有谁比正处于文明和文化兴盛时期的玛雅人更强大呢?

有人认为玛雅人是由于发生地震而被迫离开家园。可是直到今天,那些雄伟的石构建筑,虽然有些已倒塌,但仍有很多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整。

有人认为,可能是因为隔代争斗,或是年轻的一代起来反对老一代,或是发生内战,或是因为一场革命,使得玛雅人离开了故土。如果真有上述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发生的话,那么也只有一部分居民,即失败者,离开国家,而胜利者则会留下生活。但调查研究没有发现有玛雅人留下来的任何迹象,哪怕是一名玛雅人!

当历史渐行渐远,成为一种遥远的回忆后,我们所能了解到的只是梦呓般的神话,以及一幢又一幢遗弃的建筑,然而神秘的玛雅人,神秘的玛雅文明,神秘的玛雅金字塔无不让我们心驰神往……

玛雅都市是怎样消失的

大约从公元1700年开始,美洲的学者就已经发表了一批介绍中美洲玛雅文化的考察报告,可惜只是浮光掠影,表述得不很详尽。1885年,年轻的美国探险家桑普逊由印第安人作为向导,在古代玛雅帝国所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丛林中艰辛跋涉,终于发现了奇琴伊察城。后来在他担任尤卡坦领事的24年里,他几乎都泡在那里挖宝。1930年前后,相关部门曾经动用飞机对该遗址进行了多次空中拍摄,并于1947年开始在这里进行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发掘,终于使奇琴伊察城得以重见天日。

奇琴伊察遗址位于今天墨西哥尤卡坦州的中南部,是古代中美洲玛雅文化的三大城市之一。这里属于干旱区域,水源主要是来自石灰岩溶洞的天然井,所以水源在这里备受重视。“奇琴”在玛雅语中的意思就是“井口”,“伊察”意思是“伊察人”,“奇琴伊察”的意思就是“伊察人的井口”。

figure_0058_0018

玛雅人使用的文字破解

文字的发明是玛雅人的一项伟大成就。古玛雅象形文字别具一格,是由几何图案、鸟兽或人形图案组合而成,既能表意又能标音。通常文字符号与彩色图画并列在一起,每个句子附一图画,文字之后经常会接数字。玛雅语言丰富,有3万个词汇。

有的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300年,玛雅民族就已经占领了这个地区,并且在公元6世纪占据了奇琴伊察城。早期的奇琴伊察建筑中有神秘文字大厅、鹿厅、神堂等,公元10世纪被异族占领后,又修建了大金字塔、大祭祀冢、武士神庙等。1450年前后,城市被废弃,玛雅文化随之消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遗址就是后期的建筑。

总体来讲,整个遗址大约占地6平方千米,南北长为3千米,东西宽为2千米,各种建筑物总共有数百座之多。其中,卡斯蒂略金字塔、战士金字塔、球场等处保存得还算完整。至于“圣井”中的宝物早就已经被打捞殆尽了。

卡斯蒂略金字塔是一座巧妙的天文台。它高24米,有9层,四面对称,底边各个边长为75米。四面各有364级台阶可以通到塔顶,加上台基共365级,恰好与一年的天数相吻合。塔顶是平顶庙宇,三面开门,南面开着窗户。正门的大门两侧,分别立着一座羽蛇像石柱,每年的春分和秋分时节可见到“光影蛇形”之奇景。古代的玛雅人就是在大门前面的广场上载歌载舞,宣告春耕、秋收的开始。

在距遗址大约1.5千米的地方,有两口直径约为60米的水井。井的旁边有一座大理石柱建成的金字塔,塔基边长是60米,宽30米,顶部的平坛有神庙。在塔庙到另一处神泉之间,有宽4.5米、长60米的石径连接着。另一处神泉就是玛雅的“神泉”,是“雨神”居住的地方,奇琴伊察的名字就是来自于这个神泉。

当年桑普逊在察看这口圣泉时,发掘出一些美洲狮、鹿的残骸,还有玛雅人专用的祭祀香料。当然,也陆续发现了古瓶、矛头、翡翠碗,甚至人的骸骨,还有更多的是金盘、金铃铛、玉石……可以说,桑普逊的探宝活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还意外地证实了玛雅人用活人祭雨神的传说。玛雅人崇拜雨神,相信天气的变化、作物的丰歉都是由它来主宰的,所以人们会不定期地给雨神送美女做“新娘”,也就是从全族中挑选出最漂亮的少女,在献祭的当天全族人在神庙面前,把打扮好的少女连同陪嫁的金童玉女,一同投入神泉中,随后投入大量的金银财宝,以便压着他们下沉。

值得注意的是,在奇琴伊察城还有几个球场。最大的一个位于城北,总体面积达到了22576平方米。场地的两头有石墙,墙上面镶有石环,以供投篮之用。据民间传说,1200年前,玛雅人就已经普遍流行着类似现代的篮球赛了。球像排球那样大小,是实心橡胶的,很重,要将球投入墙上的石环中得有很好的体能和技巧。比赛中禁止用手、脚接触球,所以球的命中率极低。胜利者会受到很高的荣誉,甚至可以随意向观众索取财物作为奖赏;失败者却往往丧失一切,也可能会被砍头示众。球场墙壁上就刻有一个球员被斩首、而首级插在看台杆顶的浮雕。这种生死比赛,是何等的激烈和悲惨呀!

众所周知,玛雅文明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是在6~9世纪的时候,但在10世纪后急转直下,乃至湮没消亡。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的灭亡呢?难道是气候的巨变、地震、风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的流行,令人们无法维持生存,以至于田陌荒芜、人烟稀少?还是由于遭到了内乱、外族的入侵,迫使他们背井离乡而逃往别处?他们后来又去了哪里呢?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关于他们的记录。一个偌大的民族难道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毁于旦夕之间?

透过以上的种种迹象,有关学者认为,玛雅文明实际上毁于自己手中。他们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毁林、水土流失、地力的衰竭。同时人口的急剧增长,特别是从公元前800年开始,人口每隔400年就翻一番,在公元900年已经到500万人,远远超出了土地的承载力,所以社会崩溃也是必然的趋势。再者,如前文所述,玛雅人的文明有高度发达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他们狂热地崇拜鬼神,用活人祭祀,甚至还从自身的耳朵、舌头、生殖器上钻孔取血,以便献给神灵,结果导致人们体弱多病,一代不如一代,最终使得整个民族灭亡!

复活节岛石雕的创作者是谁

1772年,一支荷兰舰队在雅可布·罗赫文的率领下前往非洲,在距离智利西海岸3000多千米的南太平洋上,他们发现了一个地势险峻的小岛。发现小岛这天恰好是西方的复活节,所以这座小岛就被命名为“复活节岛”。复活节岛面积只有120平方千米,人烟稀少,岛上没有树林,在长满青草的山坡上,留有许多火山爆发的痕迹。岛上居民是一些土著人,人口不足6000。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小岛靠近岸边的地方,矗立着许多巨大的石雕人像,大的足有10米高,小的也高达5米。这些巨像双耳下垂,前额低垂,面无表情。此外,岛上还有上百件民用铁器。但是岛上居民甚至可能连最简单的工具都不会使用,按他们的能力是根本无法雕出那么多巨像的。那么这些巨像及岛上的建筑又是什么人留下的呢?有什么作用或象征意义呢?

另外,许多石像的头上原来都有圆形的帽子或头饰。巨像倾倒后,这些头饰滚落在旁。这些头饰是用岛上火山口的红石雕成的,又大又重,它们是怎样戴到巨大的雕像头上的呢?这一切都给这座小岛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吸引了无数的科学家和探险家前来考察。遗憾的是,直到现在仍然是收效甚微,得到的只是一些说服力不强的猜测。

有人研究了岛上刻有文字的木板后认为,复活节岛原是南太平洋扩大后的一部分,曾经拥有灿烂的文明。大约在一两万年前,一场突然爆发的大地震使得这块古大陆遭到劫难,只有复活节岛幸免于难。岛上的石雕像和石建筑,都是那个时代的遗迹。

挪威的人类文化学家特尔·海尔塔尔认为,岛上的居民来自离此较近的北美洲。为这种说法提供根据的是,岛上有原产南美大陆的甘薯。但是一支法国探险队在对复活节岛进行了全面考察后,却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他们认为,岛是外星人访问地球时留下的,这个小岛很可能是外星人的基地。

很多人相信了这种说法,但法国的科学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为了再现当年的景象,用坚硬的石头当“凿子”,用葫芦装水洒在石头上帮助“雕刻”,这样就在岩石上凿出了一个个小坑。经多次重复后还可以在岩石上“雕”出形状来。他们又用木头和绳子模仿了巨像的搬运工程。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得不到令人信服的结论。绳子和棍子也是工具,当时的人会使用吗?在岩石上凿个小坑容易,但要想雕出一座五官俱全、高达10米的石像,用“洒水雕刻”的方法能办到吗?

法国科学家们找到的最有希望的线索,是一些岛上原住居民留下的木制牌,上面刻着一些类似文字的符号。根据这些推测,长耳人就是印第安人,短耳人就是波利尼西亚人。这些石像是为纪念长耳人自己的首领而雕刻的。石像是已故酋长和宗教领袖的象征,是神化死者的偶像,长耳人相信它有超自然的力量足以抵御天灾人祸,保佑海岛风调雨顺,于是激发起部族巨大的创作热情,一代接一代地雕刻下去。洛加文将军登岛时,目睹岛民点燃火把,诚惶诚恐蹲在石像面前,双手合十,不停叩头。于是他最早提出偶像崇拜的看法:石像就是岛民膜拜的神灵。然而所有这一切都没有确凿的证据,难作结论。

欧洲人另有一种说法。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帝国曾有一支远征舰队失踪了,实际上就是远航到太平洋,流落并定居于复活节岛上,那些石像都是高鼻子,正是欧洲人的特征。他们认为,有两点事实必须肯定。第一,复活节岛曾经存在过灿烂的文明,人口最多时超过2万人;第二,优越的自然环境、丰饶的物品、众多的人口,支撑了这个文明,又由于滥垦滥伐,人口负荷过大,招致环境恶化,森林砍光,两族为生存而厮杀,导致文明的崩溃。

figure_0061_0019

复活节岛上的土著居民还保持着传统的习俗与装束。

1914年英国一位女学者指出,石像中的一部分代表神,另一部分是现实人的影子,如同“照片”。1934年来岛定居的法国神甫认为,石像纯粹是为当时岛上的活人竖立的。1962年,法国学者玛泽尔又另提一说,他说石像不是神,也不是活人,而是太空来客搞的名堂。太空人因技术事故迫降于复活节岛上,教土著人基本语言和星空常识,临走前造了这些石像留作纪念。有些专家却认定石像是镇岛的卫士。岛民没有自卫的力量,想用这些“哨兵”威慑,吓退来犯之敌。

即使搞清了石像的用途和创作者,仍然没法解开石像运输到位之谜。远古时人们没有任何机械,单靠人力是怎样搬运几十吨重的石像?又如何把巨像从采石场拽到海边?又如何起重定位?

1986年,挪威学者海尔达尔提出了一种论点,他在捷克工程师巴夫的协助下,组织18名岛民分成两组,一组用绳索使石像倾斜,一组用绳索紧拉石像底部,几个人用木杆撬动,两组用力牵拉,几十吨重的石像竟在沙滩上摇晃移动。用同样的方法,可使石像升到石台之上。依此计算,15个劳动力一天之内就可将150吨重的石像移动200米。躺在采石场的半成品底部棱角尖锐,海边的石像底部平滑而无棱角,正是长途拖拽磨损的见证。

复活节岛的这些谜团何时能够彻底解开,依然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大课题。

英国“巨石阵”到底有什么用处

在英国南部的索尔兹伯里平原上,有一群排列得相当整齐的巨大石块,这便是举世闻名的斯通亨治“巨石阵”。

巨石阵的主体是一根根排成一圈的巨大石柱。每根石柱高约4米,宽约2米,厚约1米,重约25吨,其中两根最重的有50吨。在不少石柱的顶端,又横架起一些石梁,形成拱门状。巨石阵的主体是由一根根巨大石柱排列成的几个完整的同心圆。周围由一道深6米多、宽约21米的壕沟勾勒出轮廓。沟是在天然的石灰土里挖出来的,挖出的土方正好作为土岗的材料。紧靠土岗的内侧,56个等距离的坑构成又一个圆圈。由于考古学者奥布里于17世纪首先发现这里,所以这些坑被称为“奥布里坑”。坑用灰土填满,里面还夹杂着人类的骨灰。在这个范围内有两个巨型方石柱一般大小的圆形石阵,并列在一个小村旁边。这些巨石高七八米,平均重量28吨左右,直立的石块上还架着巨石的横梁。砂岩圈的内部是5组砂岩三石塔,排列成马蹄形,也称之为拱门,其中最高的一块重达50吨。这个马蹄形位于整个巨石阵的中心线上,开口正好对着仲夏日出的方向。

据考古学家们分析,那平均重达二十五六吨的青色巨石、砂岩石是从30~200千米以外运来的。建造者们首先挖出一道圆形的深沟,并把挖出的碎石沿着沟筑成矮墙,然后在沟内侧挖了56个洞,但这些洞挖好之后又被莫名其妙地填平了。也就是说,最令人费解的奥布里坑就是这一时期所造。约公元前2000年开始的是巨石阵建筑的二期工程,这次最早修筑的是一条两边并行的通道。三期工程大约始于公元前1900年,建成了庞大的巨石圆阵。在其后的500年期间,巨形方石柱的位置被不断调整,二期工程的青石也重新排列,终于形成了欧洲最庞大的巨石结构。可惜的是双重圆阵西面部分始终没有竣工。

据英国考古学家考证,巨型方石阵于公元前2750年开始建造,距今已将近5000年,其建造时间可能比埃及最古老的金字塔还要早。据估算,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建造巨石阵至少需3000万小时的人工,也就是说,至少需1万人连续工作1年。

在发掘中,始终没有发现用轮载工具或是牲畜的痕迹。建造者们是如何从数十千米甚至数百千米外把巨石运来的?曾有专家组织人用最原始的工具试图把1块重约25吨的巨石从几十千米外运来,但几经努力,都没有成功。从实际操作技巧看,有些巨型石块单靠滚木和绳索,恐怕得用上千人才能移动起来,所以有理由相信,建造者们绝对不是一个未开化的民族。

有人认为,巨石阵很可能是一个刑场。原因是最近从巨石阵挖掘出了一颗年代久远的人类头骨。现代分析技术认为,这是一具男性骨骸,曾有一把利剑将他的头颅齐刷刷地砍下。考古学家在这颗头颅的下颌下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缺口,同时在第四颈椎上发现了明显的切痕。由于其墓穴孤独地埋在那里,人们有理由相信,他并非死于一场战争,而是被一柄利剑执行了死刑。在巨石阵及其周围还曾发现数具人类遗骸。1978年,一具完整的人类骨骼在围绕巨石阵周围的壕沟中被发现,这个男人是被像冰雹一样密集的燧石箭射死的。

最近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巨石阵有天文观测的功用。早在18世纪,就有人发现巨石阵有以下特点:巨石阵的主轴线指向夏至时日出的方位,巨石阵中现在标记为第93号和94号的两块石头的连线,正好指向冬至时日落的方向。

20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洛基尔进一步指出,如果站在巨石阵的中央观察,那么第93号石头正好指向立夏(5月6日)和立秋(8月8日)这两天日落的位置,第91号石头则正好指向立春(2月5日)和立冬(11月8日)这两天日出的位置。因此,洛基尔认为,早在建造巨石阵的时代,人们就已经把一年分为8个节令了,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洛基尔的研究引起了天文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他们联想,巨石阵大概是远古时代人们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它很可能就是一座非常非常古老的“天文台”。

20世纪60年代初,一位名叫纽汉的学者宣称,他找到了指向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方位的标志,并指出91、92、93、94号石头构成了一个矩形,矩形的长边正好指向月出的最南端和月落的最北端。后来,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斯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了大量计算,用巨石阵来预报月食。巨石阵里还有56个围成圈的坑穴,坑内有许多人的头骨、骨灰、骨针和燧石等。霍金斯认为,古人就是用这些坑穴来预告月食的。

后来天文学家霍伊尔更认为巨石阵能预报日食。果真如此的话,那么石阵的建造者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造诣,将远比希腊人、哥白尼甚至牛顿还高。天文学家迈克·桑德斯则认为,石阵是在已经了解太阳系构造的基础上建造的。

对于把巨石阵称为天文台的说法,有人提出疑问:建造者们为什么不用既轻便又很容易从当地得到的木材和泥土来建造这座天文台,而非要到很远的威尔士山区去运来这些大石块呢?再说,上面提到的那些坑穴中的人类墓葬又和天文学有什么关系呢?正是这些疑问,使不少人坚持认为巨石阵实际上是一种神秘的宗教场所,它和天文台根本沾不上边。

现在,又有人提出一种观点,认为巨石阵既可能是用来祭祀的宗教活动场所,又是墓葬场所,同时也可能还是观测天象的天文场所。这就好像在中国已经发掘出的不少古墓那样,其中也都发现了古代的星图。

曾有一块巨石倒塌下来,现代学者们曾试图把它准确地放回原来的位置,但经努力,终难如愿。为此,有位学者指出:在地球上的位置若有几厘米的偏差,在外太空的计算上就可能达到若干光年。

奇怪的是,曾有学者用当前最先进的仪器设备,检测出巨石竟能发出超声波!古人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怎么会知道超声波呢?难道是外星人在遥远的史前时代光顾了英格兰?

究竟是天文台,还是宗教活动场所,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还在争论之中。

米诺斯迷宫何以保存得如此完整

相传远古希腊克里特岛上有个富裕强盛的米诺斯国,国王米诺斯是最高天神宙斯的儿子。王后与一头公牛怪私通,生下一个牛首人身的怪物。牛首怪不食人间烟火,只爱吃人,刀斧不入,横行宫廷,国王对它毫无办法,又怕丢丑,于是就命人建了座迷宫。这就是米诺斯迷宫。迷宫有无数通道和房间,牛首怪关进去以后出不来,而外人也难以进去。牛首怪每9年要吃7对童男童女,由臣服于米诺斯的雅典城邦国进贡。

这种情形直到雅典第三次进贡时才得以改变。雅典王子提修斯自愿充当牺牲品。王子来到米诺斯迷宫,米诺斯公主对他一见钟情,两人相爱了。公主送他一团线球和一柄魔剑,叫他将线头系在入口,边走边放线。王子在王宫深处找到了牛首怪,经过一场殊死搏斗,终于用魔剑刺死了它,然后顺原线走出王宫,携公主返回雅典。从此,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这个故事出自荷马史诗《奥德赛》和古希腊的神话。世上真的有米诺斯迷宫吗?直到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在经过了25年的考古工作以后,终于发掘出了23300平方米的米诺斯迷宫遗址。在清理出无数浮土后,古王宫墙基重现于世人眼前。

米诺斯迷宫建于什么年代,为什么能够保存得这样完整?

古希腊文明源于爱琴海。克里特文化是爱琴海文化的代表。早在公元前3640年,克里特岛居民就懂得使用青铜器。按历史分期,公元前3000~前2100年为早期米诺斯文化。克里特岛面积8336平方千米,是爱琴海最大岛屿。中期米诺斯文化时以岛北克诺索斯城为中心建立了统治全岛的奴隶制国家,并控制了爱琴海大部分岛屿和希腊南部沿海地区,是当时欧洲第一海上强国,因而有雅典进行活人牺牲祭祀之说。公元前1700年前后的一次大地震使岛上建筑大部分被毁坏。公元前1700年开始复建的米诺斯王宫更加雄伟壮丽。可是200年后,王宫忽然销声匿迹,米诺斯文化也突然中断。

figure_0064_0020

米诺斯宫殿

米诺斯王及其大臣居住的宫殿,不只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它们还主宰全国经济。宫殿里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氛,犹如令人敬畏的神庙。

人们苦苦思索:早期克里特人有能力复建被毁的建筑物,晚期反而弃之而去,当时的人到哪里去了呢?从遗址出土的2000块线形文字泥板,被鉴定为公元前1500年左右的遗物,1952年,英国学者破译其内容,确认那是希腊半岛迈锡尼人的希腊文字。这证明米诺斯的主人已经换成迈锡尼人,米诺斯王国已经不复存在了。既然迈锡尼人统治了克里特,为何不享用这宏丽的宫殿,却忍心把它毁了呢?

对此,美国人威斯、穆恩、韦伦3人在合撰的《世界史》中这样说:“约在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发生了一个突然而神秘的悲剧。米诺斯的伟大王宫被劫掠了,被焚毁了,克里特的其他城市也遭到了同样残酷的命运。”是叛乱吗?是地震吗?

有人说,公元前1450年克里特再次发生的地震毁了米诺斯的文明。但通过查证灾害地理档案,人们发现这一年并没有发生足以毁灭米诺斯的地震。倒是公元前1470年前后,发生过一次骇人听闻的火山灾害。

克里特岛北方130千米处有个78平方千米的桑托林岛,岛上有座海拔584米的桑托林活火山。公元前1470年前后,这里发生了人类历史上伤亡十分惨重的一次火山大喷发。桑托林火山喷出625亿立方米的熔岩、碎石、灰尘,仅次于人类有史以来喷出物最多的坦博拉火山(1815年,印度尼西亚,喷出物1517亿立方米)。火山灰覆盖了附近的岛屿,50米高的巨浪席卷地中海的岛屿和海岸,造成数以十万计的人口死亡,同时毁灭了克里特岛的一切。

持上述观点的学者认为,米诺斯迷宫除了顶盖外,地基、墙体、壁画保存得那样完整,只能用一霎时的天降之灾来解释了。若是人为破坏,必然有捣掘、剥离的痕迹。火山之灾毁灭克里特文明,可能更为接近实际。

米诺斯迷宫留给人们太多的谜,也许再过100年也找不到真正的答案,也许根本就找不到什么真实的答案。

吴哥城消失的文明

1861年的一天,有5个人在中南半岛的柬埔寨原始森林里搜索着。四周灰暗的树荫遮天蔽日,绊人的树根到处都是,不知名字的昆虫任意叮咬着他们的皮肤,匍匐在地上的毒蛇随时都有攻击人的可能。5个人中,走在最前面的是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跟在他身后的是他从当地雇用的4名仆人。这时候,仆人们一个个浑身无力,直冒冷汗,向墨奥特请求道:“主人,请不要再往前走了,我们回去吧!我们再也不敢向前走了,这会触怒恶魔与幽灵。即使你给我们再多的钱,我们也不干了……”

墨奥特所要寻找的,就是已经消失了几个世纪的古城——吴哥城。本来,墨奥特是为了寻找一种珍贵的蝴蝶才来到高棉地区的。

在深入高棉内地后,他与4名被雇用的当地土著人进入一大片阴暗深沉的丛林区,希望能捕获一种罕见的蝴蝶品种。他们一行5人沿着中南半岛的湄公河逆流而上,约走了480千米,然后乘坐一条小船由湄公河支流深入内地,到达高棉的金边湖。一路上奇景异兽不断出现,很多罕见的植物、昆虫在这片未开化的丛林地带展现出生命的光彩,这使墨奥特大开眼界,兴趣大增。

figure_0065_0021

吴哥四面塔群

然而随行的土著人却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在走了一大段路之后,他们竟然止住脚步,不愿再前进一步。

“主人,我们只能跟随您到这里,再向前……”

“再向前怎么样?你们看,我千里迢迢来到此地,到现在还没捉到一只蝴蝶,我可不愿意就这样前功尽弃,空手而回。再说……”

“可是主人……”仆人争先恐后地抢着说道,“前面那座密林里藏着许多幽灵,它们不但会让人迷路,还会用可怕的毒气把我们全部杀死。”

“幽灵?”墨奥特对他们的话感到可笑,这些迷信的土著人居然还相信在这个时代里有幽灵存在!但他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鼓励胆怯的随从道:“这个时代不可能存在幽灵!就算真有,我们这么多人,肯定会把幽灵吓跑。要是能够把幽灵抓住,不仅比捉蝴蝶有趣、刺激,而且你们也可以因此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你们还怕什么?”

土著人对墨奥特的话不以为然,仍然不断地恳求墨奥特不要冒险:“主人!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听说丛林里有魔鬼的咒语,所以几百年来一座大城堡一直孤单地待在丛林里,没有人住……”

这些土著人所说的古城就是12世纪时吉蔑人在丛林中兴建的吴哥城,它最兴盛的时期是13世纪。一位中国商务使节兼旅行家周达观在1296年的著作《真腊风土记》中详细记载了它的盛况:

在吴哥城门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由士兵驻守的城门,只有狗和罪犯除外。一种用瓦覆盖的圆形房屋是那些养尊处优的王宫贵人们的住所,这些房屋都是面向着旭日初升的东方。奴仆则在楼下不停地忙碌着。有几百间石屋和20多座小塔围绕着一座黄金宝塔,这就是巴容神殿。神殿的东边则有两头金色狮子守卫着金桥。这一切都显示出吉蔑帝国的繁华和气派。

无比尊贵的国王穿着富丽堂皇的绸缎华服,头上时而戴着以茉莉花及其他花朵编成的花冠,时而带着金冠,身上更是佩戴着许多稀世珍品:珍珠、踝环、手镯、宝石、金戒指……百姓或其他国家的大使想见国王,便于国王每日两次坐朝时,席地而坐以等待国王的驾临。一辆金色车子在鼓乐声中缓缓地载来国王,此时大家在响亮的螺声中需要合掌叩头,等国王在传国之宝——一张狮子皮上坐定。然后众人要等螺声停止,才敢抬头瞻望国君之威仪,并将诸事奉告……

由此可以得知,吉蔑帝国不但国力强盛,而且秩序严谨。据说这个民族的人口曾达到200万。

当然,当时的墨奥特并不知道这些,他只是看到土著人表情严肃地向他比画着,强烈的好奇心让他兴奋异常:“丛林中居然隐藏着一座大城堡,如果把它公之于世,岂不举世震惊!”这种想法逐渐取代了他原先捉蝴蝶的愿望。“这样吧,我给你们加倍的钱,你们再陪我往前走一走,探个究竟,好吗?”

随从们尽管心里很不情愿,但还是鼓起勇气,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小心翼翼地再向前走。他们一直在这荒凉的丛林中搜了4天,仍旧毫无结果。第5天他们仍然什么也没发现,墨奥特没有办法,只得率领仆人折回。就在此时,忽然他们眼前呈现出5座石塔,尤以中央那座最高、最宏伟,塔尖在夕阳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墨奥特看到这座被长久埋藏在丛林中的古城,不禁瞠目结舌。他找到了举世闻名的吴哥城!吴哥城堪称一座雄伟庄严的城市,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820米,几百座设计独特的宝塔林立,周围还有类似护城河的宽200米的灌溉沟渠守卫着。有许多仙女、大象及其他浮雕刻在建筑物上,其中172人的“首级像”显得尤为壮观雄伟。从这座古城中有寺庙、浴场、图书馆、纪念塔及回廊来看,在此兴建都市的民族当年的文化必定十分发达,他们那高超的建筑技术在世界建筑领域堪称一流。

后来,墨奥特因感染热带疾病去世而没能揭开古城的秘密,但法国方面继续进行着不懈探索。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吴哥城荒废的原因。查遍所有的史料,也只能得知在1431年的时候,暹罗人以7个月的时间,将吴哥城攻下,搜刮了大批战利品而去。第二年他们再度光临吴哥城,却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了一座空城,人畜皆无,这就是吴哥窟。于是人们做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吴哥城被暹罗大军攻陷之后,这里的居民被强行带到某地去做奴隶了。然而幼子、病弱者、老迈的人也不见了,难道这些人也可以充当奴隶吗?有人认为国内曾发生过一场大规模内乱,国民互相残杀,所有的人无一幸免。然而让人不解的是,城内没有发现一具尸体。

还有人认为可能有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侵袭了吴哥城,这场传染病夺去了大部分居民的生命,侥幸生存者为了避免传染病继续流行,将死者全部焚毁,然后怀着哀伤的心情远走他乡。而真实的情况到底怎样呢?人们仍在搜寻着答案。 4qKMbwv6qpgGBno3GpN2y3VU1VnD1rkI+duUGGvJN2fLJkTVr1P5vZOERpKapfn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