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春秋图霸

齐桓公称霸

周王朝迁都到洛邑以后的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周王室几经衰落后,周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而实际上,他的地位只等同于一个中等国的诸侯。一些比较强大的诸侯国家经常使用武力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互相征伐,争夺土地。强盛的大国诸侯,可以号令其他诸侯,成为诸侯国的霸主。

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是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齐国原是姜尚的封地。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内乱。在这次内乱中,国君齐襄公死于非命。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辅佐的能人,辅佐公子纠的叫管仲,辅佐公子小白的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准备回齐国争夺君位。

鲁国国君庄公决定亲自把公子纠送回齐国。管仲对鲁庄公说:“公子小白在莒国,离齐国很近。万一回到齐国去,事情就不好办了。让我先带一路人马在路上截住他。”

figure_0036_0021

齐桓公与管仲画像砖

出土于山东嘉祥,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到当政者的推崇与重视。

正如管仲所预料的那样,公子小白在莒国的护送下眼看快要赶到齐国了,管仲在路上截住了他。管仲拈弓搭箭,向小白射去。小白中箭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真的死了,就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去。可是,管仲却不知他射中的不过是公子小白衣带的钩子,公子小白大叫倒下,原来是假装的。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赶到了国都临淄,小白自然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为报一箭之仇,立即发兵攻打鲁国,并且逼迫鲁庄公杀掉公子纠,把管仲送回齐国治罪。鲁庄公无可奈何,只好照办。

管仲被关在囚车里押送到了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可以帮助齐桓公干一番大事业。

figure_0037_0022

《管子》书影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仅没有治管仲的罪,还任命管仲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相齐后,尽心辅佐齐桓公的霸业,对齐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他推行国、野分治的叁国伍鄙之制;在经济上,实行租税改革,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政策;在管理上,他号召礼法并用,知礼可以使民众懂得廉耻,明法可以让民众遵守规矩,两者结合起来,便可以使国力大增。在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得到改善和稳定的基础上,管仲积极促使齐桓公采取尊王攘夷、争取与国的手段,以建立霸权。管仲的这些政策为齐国称霸准备了物质条件。

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是齐桓公霸业的开始之年。此前,齐国曾几度与邻近的鲁国交战,结果都没有取得多少胜利。这使齐桓公与管仲看到,仅靠齐国自己的力量,是不能称霸于天下的。于是,他们想到了利用周天子。

齐桓公首先与周室结亲,他迎娶周庄王之女共姬,向全国诸侯表明自己与周天子的亲近关系。在拉拢到周天子之后,齐桓公又以尊崇周天子为口号,取得各国诸侯的支持。

·管鲍之交·

管仲出身于没落贵族,后来家道中落,也就成了一名寒士,几次求仕,都不成功。管仲有一好友,名叫鲍叔牙,经常接济他,但管仲并不感谢他。鲍叔牙非常理解管仲,他常说:“管仲是为了年迈的母亲,才不惜遭人嘲笑,保全性命。管仲之所以苟且偷生,不为公子纠死节,是因为他有更远大的志向,为了富民强国他会成就一番大业。”他知道管仲有经世治国的大志,所以才不拘小节。正是因为鲍叔牙的推荐,管仲才得到齐桓公重用,成为春秋第一名相。

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鲍之交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奉周釐王之命,通知各国诸侯到齐国西南边境上的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北)开会。这时候,齐桓公在诸侯中的威望并不高。通知发出以后,只有宋、陈、蔡、邾四个国家来了。还有几个接到通知的诸侯国,像鲁、卫、曹、郑(都城在今河南新郑)等国,采取观望的态度,没有来。齐桓公便以此为突破口,杀鸡骇猴,制伏了鲁国,随后,齐桓公又软硬兼施,把卫国和郑国拉入同盟。

齐桓公七年(公元前679年),在齐国的帮助下,原先国内政局很混乱的宋国和郑国也实现了初步的稳定。齐国一天天强大,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国,最后只剩下一个实力较强的楚国。当时,楚国盛产鹿,而齐国却视鹿为珍稀动物。一天,管仲派了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买鹿,并四处扬言:“齐桓公最喜欢鹿,无论多贵,都要大量购买,供齐桓公玩赏。”楚成王听大臣说齐桓公不惜重金买鹿玩赏的事后,发号施令,鼓励国民去捕鹿,卖给齐商。由于齐商重金买鹿,楚国的老百姓觉得一头鹿的钱竟能买到上万斤粮食,纷纷弃农捕鹿,大家带上猎具来到深山老林去捕鹿,田就无人种了。后来,连军队的士兵也偷偷上山捕鹿卖钱。一年之后,楚国的老百姓个个腰缠万贯,但是,楚国的大片良田却荒芜了,老百姓有钱也买不到粮食。这时,管仲又下令各诸侯国不得将粮食运往楚国,楚国的老百姓饿死的饿死,逃荒的逃荒,最后连军饷也没有了,上下一片混乱。管仲见时机已成熟,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楚国内外交困,无力招架,楚成王只好派大臣到齐国去求和。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终于被各诸侯国认可,齐国开始称霸中原。

重耳流亡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首领献上两个女儿骊姬和少姬,以此求和。晋献公欣然笑纳,率领大军载美人而归。晋献公自回国后,宠爱二女,尤其喜爱骊姬,立骊姬为夫人,少姬为次妃。骊姬奸猾诡诈、献媚取怜,得到晋献公的专宠。后来,骊姬生子名奚齐,子以母贵,奚齐也得到晋献公喜爱。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设计陷害原来的太子申生,晋献公便狠了狠心,将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申生一死,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性命难保,便都逃到别的诸侯国避难去了。

晋献公死后,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夷吾感到留着重耳是个祸患,便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时很有声望,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辅佐他。

重耳在狄国一住就是12年,后来有人行刺他,只好逃往卫国。卫国国君看他时运不济,也不肯接待他。重耳没有得到卫国的一丝援助,又再度启程。然而,钱财、食物都没有得到补给,重耳终于忍不住了,放下架子向一个农夫乞讨。一个普通农民又有多少粮食去施舍给重耳这十几人呢?农夫从地上拾起土块,调侃重耳:“拿去,吃吧!”重耳气愤地举起鞭子要抽打农夫。狐偃赶忙阻止了重耳,他说:“这是上天要赐给我们土地啊!说明我们复国在望。”他向农夫磕了个头,接过土块,装在车上走了。重耳一班人一路流亡到齐国。那时齐桓公在位,待他也不错,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他。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舒适,便不再想回国的事,可是跟随的人都思念晋国。于是,众人商量了个办法,把重耳带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又到了宋国。正赶上宋襄公生病,他手下的臣子对重耳的随从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能力帮助你们回晋国去。”

狐偃明白宋国的意思,便与重耳等人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作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由此,重耳十分尊敬楚成王。两个人渐渐成了朋友。

figure_0039_0023

晋文公复国图卷 南宋 李唐

有一次,楚成王邀请重耳到王宫去,在宴会上开玩笑说:“公子要是将来回到晋国当上国君,那么会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我愿意和贵国永远友好。如果两国交兵打仗,在两军相遇时,我一定退避三舍。”等宴会结束,楚国大将成得臣对楚王说:“重耳言谈没有分寸,我看他是个忘恩负义的人。不如趁早杀掉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对成得臣的意见不置可否,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成王就让重耳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当初秦穆公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回晋国当了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不仅不感恩戴德,还和秦国发生了战争。夷吾死后,他儿子又同秦国发生事端。于是,秦穆公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秦穆公派人向重耳提亲,意将女儿怀嬴嫁给重耳。重耳大惊,自己六十有一,与秦穆公年龄相仿,若做了他的女婿,以后晋秦相交,岂不凡事都吃亏三分?再说当年秦穆公为笼络夷吾,已将怀嬴嫁与入秦为质的夷吾之子子圉,秦晋翻脸后,子圉逃回晋国,怀嬴实为重耳侄媳。如今穆公提此要求,如何回答是好?重耳的谋士赵衰长思半晌,对重耳说:“听说怀嬴美貌而有才华,穆公及夫人视为掌上明珠,如今提出此议,正是看重公子。公子如拒绝,就无法结好于秦国,自然无法得到秦国倾力相助。古人说,‘欲人爱己,必先爱人;欲人从己,必先从人。’臣意公子不可拒绝穆公的美意。”狐偃说:“公子今日赴秦,意在图晋,君位尚且可夺,何在乎区区一女子?”重耳想想有理,便依言允婚。

公元前636年,秦国的大军护送重耳渡过黄河,从此流亡了19年的重耳在晋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晋文公。

一鸣惊人

秦国打败晋国,报了崤山之仇后,一连十几年两国相安无事。这期间,南方的楚国却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熊旅继位。当年楚庄王还不满20岁,掌握楚国大权的是他的两个老师——斗克和公子燮。年轻的楚庄王根本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一切事务全由斗克和公子燮两人决断。在即位的前三年时间里,他白天打猎,晚上饮酒作乐,并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敢来劝谏,就处死谁。

三年过去后,楚庄王毫无悔改之意,仍然日夜歌舞欢宴不止。此时的朝廷政事,混乱不堪,公子燮和公子仪便乘机发动叛乱。幸好朝廷中有庐戢黎与叔麇两位忠臣,他们当机立断平定了叛乱。但此时,楚国的周边国家陈、郑、宋等小国都依附了晋国。楚国的国势已经危若累卵了。

一天,大臣成公贾实在看不下去了,他请求面见楚庄王。在富丽堂皇的宫殿里,钟鼓丝竹之声绕梁不绝,楚庄王的面前几案上摆满美酒佳肴,楚庄王正在一面饮酒,一面欣赏美女们翩翩起舞。庄王一见成公贾便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成公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听说要让他帮着猜谜,觉得挺有趣,便一面喝着酒,一边问道:“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成公贾于是清清喉咙说道:“南山上有一只大鸟,三年里站在大树上不飞不动也不叫,这是只什么鸟?”楚庄王沉思了一会儿,说:“这是一只与众不同的鸟。这种鸟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的意思我明白了,你下去吧!”

成公贾以为楚庄王已翻然醒悟,朝政会有新的变化,就兴冲冲地告诉了好友大臣苏从,两人眼巴巴地等待。可是,楚庄王照旧宴饮享乐。

苏从见楚庄王依旧没有变化,便冒死直谏楚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问道:“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罢勃然大怒,抽出佩剑指着苏从心窝说:“你不知我下的禁令吗?”苏从面无惧色,从容不迫地说:“我知道,但是楚国政事已不可收拾,活着也没什么意思,请大王赐臣下一死!”说罢延颈怒目而视,正气凛凛。楚庄王也用眼珠子紧瞪着苏从。突然,他将宝剑插入剑鞘,上前紧走几步,双手紧紧抱住苏从双肩,激动地说:“你才是我要寻找的国家栋梁呀!”

楚庄王立刻下令罢去乐师鼓手、歌妓舞女。然后与苏从相对而坐,促膝谈心。苏从此时才知道,原来楚庄王因为当时朝政十分复杂,权臣乱政,依附者甚多,忠奸难辨,才故意装糊涂。这样做就是要让奸臣充分暴露,让忠肝义胆的贤臣挺身而出,然后做他的助手。

·先秦音乐·

先秦时,夏、商时代的乐器已较发达,至周代,据史料所记已达70余种。在西周,根据乐器的不同质料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等八类,称为八音。八音分类见于《周礼·春官》。编钟属于八音中的金类,最早可溯及殷商,而大盛于春秋战国时期。1978年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有65枚,音域达五个八度,钟身有3000余字的铭文,记述编钟的音律以及当时各国律制情况,是中国最早的乐理专著。曾侯乙为战国初时的人物,由此可见当时编钟所达到的水平。

第二天,楚庄王上朝,召集文武百官,振乾立纲。楚国从此蒸蒸日上,他首先整顿内政,起用有才能的人,将伍举、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当时楚国的令尹斗越椒野心勃勃,想要篡位。楚庄王便任命了三个大臣去分担令尹的工作,削弱了他的权力,防止斗越椒作乱。楚庄王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雪城濮之战的恨。

楚庄王争霸

《史记》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对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士大夫。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享受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大臣们认为楚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因而都很不满。楚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楚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其安葬。”楚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庄王葬马这个故事,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

楚国经过整顿军队发展生产,出现了富国强兵的新局面,楚庄王认为与中原诸侯争霸的时机成熟了。

公元前606年,楚国讨伐陆浑的戎族,这是邻近东周的小国。得胜之后,楚庄王令大军在洛邑近郊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式。一时间,洛邑周围旌旗蔽日,枪矛如林,鼓声号声震天动地。这一来可把那个挂名的周天子吓坏了,他摸不清楚庄王打的是什么主意,慌忙派殿前大臣王孙满前去打探消息。

王孙满见楚庄王后,代表周天子对楚庄王及楚军表示慰问,并送上了犒劳的礼物。

楚庄王和王孙满交谈了一会儿后,楚庄王问王孙满:“我听说大禹铸有九鼎,从夏传到商,又从商传到周,成为世界上的宝贝,现在放在洛阳。这鼎有多大?有多重?”王孙满听话听音,心中对楚庄王此番阅兵用意也已明白大半了。原来九鼎是用九州贡铜铸成,它既代表了九州,又象征着国家权力。现在楚庄王居然问起九鼎,表明了他有夺取周天子权力的野心。王孙满是个善辩的人,面对楚庄王大逆不道的言行,他说:“治理天下的人,主要靠德服人,不是靠鼎的作用。过去大禹有德,远方部落进贡山川珍奇。禹以美金铸鼎,周身饰鬼神和万物图案,护佑小民防祸备荒。后来,夏桀无德,鼎移至殷人之手;纣王暴虐,鼎归于周。由此可见,朝政清明,鼎虽轻不移;朝政昏乱,鼎虽重但必迁。至于九鼎的大小轻重,别人是不应当过问的。”

楚庄王听了王孙满的话,知道自己还没有灭掉周朝的能力,也就带兵回去了。回国后,楚庄王请来楚国一位有名的隐士孙叔敖当令尹(楚国的国相)。孙叔敖当了令尹以后,开垦荒地,挖掘河道,奖励生产,增强国力。

figure_0043_0024

青铜马形饰 春秋

公元前598年,陈国发生内乱,楚国出兵征服了陈国,然后又迫使郑国归附。后来,郑国派人前往晋国,表示愿意服从。楚庄王得知这一消息,勃然大怒,于第二年亲率楚军进攻郑国。

楚军很快到了郑国新郑城下。郑襄公命兵士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又派人前往晋国求救。楚国日夜攻城,3个月后,由于晋兵久久未至,楚军最后攻陷新郑。

来救援郑国的晋军主将是荀林父,他听说新郑已被攻克,便下令班师回朝。副将先轸不听命令,偷偷率部分人马渡河追击楚军。荀林父见军队有分裂的危险,他控制不了先轸率领的兵马,于是横了横心,就下令三军渡河,与楚军主力决战。

·铜鼎文化·

在先秦时代,钟鼎彝器这些礼仪祭祀用的贵重青铜器并非没有实用价值。《国语》曾记载,一年鲁国出现饥荒,鲁卿臧文仲对鲁庄公说:“国家铸造钟鼎这些宝器,储藏玉帛这类财物,本来就是为人民遭受意外灾祸准备的。现在国家出现了饥荒,您何不用这些宝器作抵押,向齐国借些粮食以救济灾荒?”庄公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他前去齐国。可见钟鼎彝器是那时国家的信物。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时,就将象征国家权力的九鼎先行迁往洛邑。鼎在则国存,鼎失则国亡,并非夸张的说法。鼎在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影响深远,现代汉字中的“鼎”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多次变化,但至今仍保留着鼎的风范和形体特点,我们的语言中“一言九鼎”、“大名鼎鼎”、“定鼎之作”、“鼎力相助”、“问鼎”、“鼎盛”等说法依然不绝于口耳,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见一斑。

楚庄王下令对晋军发起进攻,并亲自擂起战鼓助威。楚军将士如排山倒海般冲向晋军。由于晋军将领意见不一致,不能统一指挥,一下就被击溃了。晋军战败,渡黄河时,自相践踏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有人劝楚庄王追上去,把晋军赶尽杀绝。楚庄王说:“楚国自从城濮失败以来,一直抬不起头来。这回打了这么大的胜仗,总算洗刷了以前的耻辱。晋国、楚国都是大国,早晚总得议和,何苦多杀人呢?”说着,立即下令收兵。

公元前593年,楚庄王又使宋国降服。这样一来,楚庄王就问鼎成功,成了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也真不愧把自己说成是一只一鸣惊人的大鹏鸟。

老子论道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厉乡曲仁里人,东周时曾任守藏史,掌管图书典籍。相传孔子曾向他问过“礼”,他却给孔子讲述许多深奥的道理,使孔子折服于他。

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且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他和孔子是同时代的人,较孔子年辈稍长,世称“老子”。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这场长达5年的内战,最终以王子朝失败告终。王子朝失败后,席卷周室典籍,逃奔楚国。老子所掌管的图书也被带走。于是老子遂被罢免而归居。老子由于身受当权者的迫害,为了避免祸害,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后来,他西行去秦国,经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县西南)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远走隐去,便请老子留言。于是老子写下了5000字的《道德经》。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飘然而去,世不知其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老子五千文》,是中国道家的主要经典,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全书共81章,分上下两篇:上篇37章为《道经》,讲的是世界观问题;下篇44章为《德经》,讲的是人生观问题。全书文辞简奥,哲理宏富,且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涉及宇宙、社会、人生、军事、政治、医学等各个方面。

figure_0044_0025

新津崖墓汉画像石《孔子问礼》

此画像石绘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情景,这一事件被绘于墓室画像石上,足见此事对国人影响之深。

《老子》以“道可道,非常道”开篇,提出了一个最高的哲学概念“道”。老子哲学就是由“道”推演出来的,他也因此成为道家的始祖。

老子把天、地、人等宇宙万物连贯成为一个整体,突破了古代哲学以政治和伦理为轴心的局限。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生成的,是天地万物之源,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在内都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种“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为后来的庄子所继承和发展。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figure_0045_0026

老子骑牛图 明 陈洪绶 绢本

老子思想中最大的闪光点是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世间万物有阴阳、刚柔、强弱、兴废等分别。他还发现对立的事物能够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物壮则老”,“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为了防止物极必反,导致衰落,老子主张“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要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举动,始终保持着像“道”那样冲虚而不盈满的状态。

老子朴素辩证法思想表现在军事战略方面就是“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同时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他还提出了以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比如,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以水攻坚,没有攻不下的,以此来说明柔弱能胜刚强。老子的道的本性是自然的,他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念。他认为天地的运行是自然而然、不假外力的。人也应该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的,人生必须消除主观和外在的干涉,使其自然发展。

在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上,老子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论。老子把人民的饥荒、贫困看作是多欲的统治者横征暴敛的结果。人民起来为“盗”,轻生冒死,其责任完全在于统治者。老子主张用“天之道”来取代“人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这样就能够解决社会所存在的一切弊端。

老子提倡的“无为”而治,是对统治阶级的“有为”进行的揭露和抨击。老子提倡这种“无为”之治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小国寡民”的社会,也就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是老子心中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他认为社会之所以混乱,百姓之所以互相争夺,原因就在于人们欲望的过度、法令的繁多、对知识的追求和讲究虚伪的仁义道德等。他认为社会发展分为5个阶段,即“道”、“德”、“仁”、“义”、“礼”。人类社会的最初发展阶段是由“道”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的。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仁”、“义”、“礼”统治。老子认为后一个阶段与前一个阶段相比,离“无为”更远,美的、善的东西越少,丑的、恶的东西越多,因而离他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就越远。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对人民进行残酷剥削的情况下,人民迫切要求安静休养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而他所追慕与向往的社会,正是远古的原始社会。

《老子》一书在国际上亦影响深远,被译成多种文字。西汉初期的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曾一度把老子的“无为”思想作为信条;魏晋时期政治混乱,战争频仍,玄学家们感到人生无常,也从《老子》中寻找安慰。《老子》的思想虽然有消极的内容,以至于不得意的知识分子、失势的权贵往往从中寻求精神寄托。但《老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它为主,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和儒家并立的道家学派。

千百年来,老子的思想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哲学、伦理道德、政治、文化,甚至是中国人的思维。

伍子胥复仇

楚庄王死后,他的孙子楚平王即位。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废掉太子建。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镇守在城父(在今河南襄城西)。楚平王怕伍奢反对他这么做,就先把伍奢关进监狱。

楚平王派人去杀太子建的同时,逼迫伍奢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写信,叫他们回来,以便斩草除根。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后,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消息,便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往宋国。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逃离了楚国,他在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久,宋国发生了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他们请求郑国出兵攻打楚国,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情急之中,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取郑定公的权,结果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带着公子胜从郑国逃了出来,投奔吴国。

figure_0047_0027

伍子胥画像镜

楚平王为了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并用重金悬赏。伍子胥和公子胜逃出郑国后,怕被楚国人发现,白天躲藏起来,到了晚上才赶路,到了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时,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严。传说伍子胥为了过关而忧虑不安,一夜之间,头发都愁白了。幸亏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他同情伍子胥等人的遭遇,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长得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蒙骗关上的官吏。守关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了,面貌也变了,守关的人没认出来,混出了关。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公子光正在谋划夺取王位。吴王诸樊的小弟弟季札博学多才,吴王十分喜欢幼弟,为了能让他继承王位,死时遗命王位继承实行弟继兄位制。周景王十八年(公元前527年),吴王夷末死,应由季札即位,季札坚辞不就,结果夷末的儿子僚即位为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自己继承王位才合理,于是暗中打算夺位。

周敬王五年(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与勇士专诸谋刺吴王僚。四月,公子光先于地下室埋伏甲士,然后设宴礼招待吴王。吴王僚戒备森严,为了防止有人将兵器带入刺杀吴王,端菜的人要在门外换穿别的衣服,才可进门。专诸把匕首放在鱼肚子里,然后膝行而入,在上菜时抽出匕首猛刺并杀死了吴王僚,专诸也被甲士乱剑刺入胸膛而死。伍子胥帮助公子光杀了吴王僚,公子光登上了王位。这就是吴王阖闾。

·胥山、胥江的来历·

公元前484年,吴王大军伐齐,伍子胥劝谏吴王先消灭越国。吴王不但不听反而听信谗言,认为伍子胥想勾结齐国攻打吴国,赐剑让伍子胥自杀。伍子胥自刎之前,曾对家人说吴国很快就会灭亡,越国的军队很快就会进入吴国。吴王夫差听了伍子胥的临终遗言,十分愤怒,带着士兵到伍子胥自刎的地方,砍下了伍子胥的头,让人挂在城头上,并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口袋扔入江中。

吴国的老百姓感念伍子胥的忠贞,将他的尸体从江中捞出埋于吴山,并把吴山改名胥山,把江改称为胥江。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处理内政大事。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年),伍子胥将军事家孙武推荐给阖闾,孙武与吴王讨论晋六卿强弱,开始治兵。此年十二月,吴灭徐。周敬王九年(公元前511年),吴王采用伍子胥的谋略讨伐楚国,吴军分为三师,轮流出扰,彼出此归,彼归此出,楚军疲于奔命。吴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楚国的军队一路兵败,吴军乘胜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在吴军到来之前就跑了。伍子胥对楚平王恨之入骨,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地鞭打了一顿。

吴军占领楚国郢都。当时的局势,只有秦国与晋国有实力帮助楚国,而秦国与楚国有着紧密亲缘关系,楚国人申包胥逃往秦国求救兵,秦哀公没有答应。申包胥在秦国宫门外赖着不走,日夜痛哭,一连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终于被感动了,派兵救楚国,并击败吴军。

先师孔丘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王室的后裔,居住在宋国,后来为了避祸才逃到鲁国,定居下来。孔子的父亲名叫叔梁纥,曾以勇敢和臂力过人立下战功。叔梁纥在66岁左右与未满20岁的颜徵在结婚。婚后两人曾到山东曲阜东南的尼山拜神求子;后来生下了孔子,便取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3岁时就遭受了丧父之痛,母亲颜氏把他带到当时鲁国的都城曲阜。由于父亲早逝,家中贫困,孔子只好瞒着母亲,辍学在叔孙氏家放牛。叔孙氏家有许多藏书,孔子经常借来阅读,成了知识渊博的人,孔子的名声也渐渐传开了。

20岁时,孔子的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鲁昭公闻信,派人送来鲤鱼,表示祝贺。昭公赐鱼之事,使孔子在曲阜声名鹊起。随后季平子根据孔子的业绩,擢升他为管理户口的司职吏。孔子上任以后,施行了五条措施,鲁国人奔走相告,外邦人陆续迁入,鲁国人口剧增。孔子不到30岁,就已经掌握了“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此外,还掌握了以《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为代表的各种文献资料,真正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这样一来,许多人都愿意拜他为师,他便办了一些私塾,收了许多学生,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孔门四科”意为孔子所传授的4门学术,指的是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相关的记述见于《论语·先进第十一》:“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孔子在此分别举出了4个学科门类之下最为优秀的学生。唐代开始,“孔门四科”的提法逐渐受到学者的重视。明清时期,“孔门四科”演变为“儒学四门”——义理、辞章、经济和考据。

孔子在34岁时,赴洛阳会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聃。这一次会见,使孔子学到了周朝的礼乐及文物制度。孔子对老子的道家思想佩服得五体投地,称他为云中之龙。公元前513年,鲁国发生“三桓”之乱,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把鲁昭公轰下了台。这时,孔子也在鲁国待不下去了,只好来到齐国。这一次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向孔子询问了治国的道理。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应当名副其实,各自都按等级名分的要求行事。齐国宰相晏婴认为孔子学说不过是书生之见罢了,并非齐国的当务之急。齐景公听从晏婴的话,决定不用孔子。这样,孔子便离开齐国,又回到鲁国教书,跟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中都宰,后来又提升为司空、司寇。这时,齐国要与鲁国假意会盟的事引起了孔子的注意。他建议鲁定公防备齐国的阴谋,多带一些大将和兵马前去。在夹谷(今山东莱芜县之夹谷峪)会盟上,孔子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胜利。鲁定公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为天下太平了,便不过问政事,整天吃喝玩乐。孔子想劝说他,但他总是躲着孔子。无奈之下,孔子便离开了鲁国。

孔子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期间,孔子曾经在陈、蔡之间受困,7天没吃上饭,但孔子依旧不改其初衷,坚持讲诵弦歌,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公元前484年,孔子又回到了鲁国。鲁哀公和大臣们多次向孔子问政,但最终还是没有起用孔子。此后的5年里,孔子专心从事文献整理和教育事业,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经》,修《春秋》,授徒多达3000多人,其中,道德高尚精于六艺的就有72贤人。

figure_0049_0028

孔子讲学图 清

此图表现了春秋时期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情景。图中孔子端坐讲授,弟子们在周围恭敬地聆听。作品因是宫廷绘画,所以特别讲求用色和整体结构。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孔子死后,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孔子强调仁,这是充满人道主义的光辉思想,也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客观反映。经孔子编著整理保存下来的诸如《春秋》、《尚书》、《诗经》等书籍,对后世的学术思想影响极大。

·曲阜孔庙与孔府·

曲阜孔庙距今2400多年,是我国现存建筑时间最早的祭祀孔子的古代祠堂建筑群。面积为327亩,南北全长1120米,前后9进院落,共466间房屋,其中有5座大殿、53座门坊、13座碑亭以及其他祠、坛、阁、堂等,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建筑壮丽巍峨,既有帝王宫殿的金碧辉煌的气魄,又不失文化发源地的庄重儒雅之风。它包括9重院落,前三重院落为引导性庭院建筑,包括金声玉振坊、棂星门、太和元气坊、至圣庙坊、圣时门、壁水桥、弘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等。从第四重院落开始,曲阜孔庙的布局则分为左路、中路和右路。中路建筑是祭祀孔子和先儒名士的场所,包括:大成门、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和两庑。左路建筑为孔子的家庙,是祭祀孔子上五代先祖的场所,包括:承圣门、诗礼堂、故井、鲁壁、崇圣祠。右路的重要建筑有: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主要祭祀孔子的父母。孔庙的碑林也同建筑本身一样闻名全国,共有大小碑刻2200多件,集中在大成殿两侧的东西两庑和十三碑亭中,真、草、隶、篆俱全,堪称石刻艺术宝库。孔庙东侧便是孔府,是孔子嫡长孙的府第,孔子死后,子孙世代居于故宅,称为庙宅。

figure_0050_0029

孔庙杏坛

位于孔庙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甬道正中,原为孔子旧宅教授堂遗址,宋时将此堂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整个建筑玲珑典雅,为孔子从事教育活动的重要标志。

卧薪尝胆

晋国在邲打了败仗,霸业开始衰落。楚国渐渐强盛起来。此后,晋楚争霸,各不相让。后来,经宋国调停才罢兵讲和。

在中原局势渐趋平静的时候,南方的吴越争霸开始了。吴国的国王阖闾,依靠伍子胥、孙武等人的辅佐,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之战中打败了楚国。但就在吴军攻入郢都的时候,越国军队向吴国发起了进攻,从而揭开了吴越争霸的序幕。

吴王阖闾得知越国攻吴的消息,立即从前线回师攻打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发兵攻打越国,两军在槜李(今浙江嘉兴)展开大战。结果,吴军大败,阖闾中箭受了重伤。阖闾临死前,对儿子夫差说:“千万不要忘记越国的仇恨。”

夫差即位后,发誓一定要打败勾践,为父亲报仇。他任命伍子胥为相国,伯嚭为太宰,励精图治,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勾践探知夫差昼夜练兵,就想先发制人。吴王夫差率兵迎战,双方大战于夫椒。结果,越军大败,勾践战败逃到会稽山上,被吴国追兵围困起来。

勾践以为局面已临近最后关头,准备杀妻与吴王决一死战。他手下有两个很有才能的人,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他们认为一味蛮干,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先贿赂吴国权臣伯嚭,以求生路。便暗中派人把一批越女和奇珍送给他,托他在夫差面前说好话。伯嚭果然接受礼物,在夫差面前劝说一番。

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条件,但要勾践到吴国去赎罪。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后,就带着夫人与大夫范蠡去了吴国。夫差派人在其父阖闾墓旁筑了一个石屋,将勾践夫妇、君臣赶进屋中,换上囚衣,去做喂马的苦役。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叫勾践牵马,叫范蠡伏在地上当马镫。

这样过了两年,勾践在吴国吃尽了苦头。文种又给伯嚭送去珍宝美女,请他在夫差面前进言放回勾践。夫差对伯嚭一向唯命是听,又觉得勾践这两年的表现的确是真心归顺了他,也就微笑点头了。

·西施·

“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唐大诗人李白诗句中所说的苎萝山,位于诸暨城南的浣纱江畔。西施之美,倾国倾城。一个美女把一个王国颠覆了,同时又托起另一个王国,不能不说是令人惊叹的事。

西施是越女,是水的精灵,如同碧荷生长在清塘间,一尘不染、自然活泼。在明净的水边,范蠡遇上了她,爱上了她,然而越国沦亡的现实使得这段爱情无法生长,要么毁灭,要么经受一段耻辱。范蠡无奈之下忍痛割爱,把西施献给了踌躇满志的吴王夫差。夫差一见倾心,欲与西施长相厮守。“智勇多困于所溺”,迷醉于西施的夫差荒于朝政,最终沦为亡国之君。越国的胜利带给范蠡和西施的并不都是欢悦,饱尝思念之苦的一对恋人,此时格外渴望相濡以沫的生活,哪怕是抛弃荣华富贵。范蠡此时已意识到自己功高震主,难免遭受猜忌,也决定带西施远游。而西施,内心更多的是屈辱,她早已不堪政治纷争,始终向往山间自在的生活。于是,湖海之间有了一对如影随形的情侣,有了一段浪漫美好的传奇。

figure_0051_0030

西施像

勾践在越3年,受尽苦难。周敬王二十九年(公元前491年),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自此,勾践广纳贤士,立志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屈辱,磨砺志气。他自己身穿粗布衣服,不吃肉食,住在简陋的屋子里,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做褥子;在吃饭的地方悬挂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不断激励自己,振作精神。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由来。

figure_0052_0031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

勾践亲自与百姓一起共同劳作,让夫人织布裁衣,与民同甘共苦。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最终从失败中重新崛起。

面对越强吴弱的发展态势,伍子胥忧心如焚,他对夫差说:“我听说勾践卧薪尝胆与百姓同甘共苦。”夫差不仅不听,反而疏远了伍子胥。又过了两年,夫差带兵进攻齐国,得胜而归。文武官员全说恭维话,只有伍子胥在夫差面前批评说:“这次进攻齐国,只能算是一次小胜利。如果越国不灭,才是心腹大患。”吴王夫差大怒,赐伍子胥一把宝剑,令他自杀了。不久,勾践留下文种处理朝政,自己与范蠡率精兵五万袭击吴国,打败吴国守军,杀了吴国太子。

公元前473年,勾践再次进攻吴国,把夫差包围在姑苏山上。随后,越军消灭了吴军。勾践封给夫差一块地方甬东,在会稽东边的一个海岛。夫差痛悔自己相信伯嚭之言,而忠言却听不进去,于是他以布蒙面,伏剑自杀了。勾践以国王的礼节埋葬了夫差,又诛杀了伯嚭。

当时,吴越之地的铸剑技术很高超,与勾践相联系的有一把名剑——越王勾践剑。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保存完好,剑长55.7厘米,出土时寒光闪闪,剑刃仍很锋利。剑身满布黑色菱形花纹,纹饰精美,镂刻最细处仅0.1毫米。近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此剑寒气逼人、锋利无比,历经两千多年,纹饰仍然清晰精美,加之“物以人名”,此剑被誉为“天下第一剑”。剑柄、剑格乌黑,剑格两面铸有花纹,分别嵌有蓝色玻璃与绿松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11道宽度不到1毫米的同心圆。越王勾践剑制工精美,显示出铸剑师的卓越技艺,堪称国宝。吴越战争是春秋时期的尾声。到了公元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开始了。 kXMJNE9Cm76XhauIvQFKWC91NBe0n2g88OMJIMc3k8KY/UeBbKig4fp2RxWowa5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