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进化的传说。这种传说大多是古人根据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生活情景进行的一种想象。
原始人的工具很粗糙,所以就难以抵御周围猛兽随时可能对他们造成的伤害。正当人们为没有理想的住处而发愁的时候,部落中的一个人看到了树上的鸟巢。他发现鸟儿白天出外寻找食物,晚上回到巢中栖息,地上的野兽无法伤害它们。由于树叶的遮挡,下雨天也不会被淋。由此看来,居住在巢中既安全又舒适。于是,那人便依鸟巢的样式筑造了一个可以住人的巢。后来,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子,在树上造起小屋,这样就安全得多了。后人把这称为“构木为巢”(巢就是鸟窝)。传授给他们这种做法的人被称为“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不知道怎样利用火,不仅生吃植物果实,就是捕到的野兽,也连毛带血地吃了。后来,人们在不断地实践中发明了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远古时期,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材与百花开在一处,哪些植物可以做粮食,哪些药草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神农看到了黎民百姓的疾苦,下定决心要亲口尝一尝各种野生植物的滋味,以确定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植物不能吃。他尝出了稻、麦、黍、稷、豆能够充饥,这就是后来的“五谷”,而且植物随季节变化枯荣交替以及不同的植物喜欢不同的土壤。于是他利用天气的变化指导人们种植农作物,这样就可以有计划地收集果实、种子作为食物,这就是我国农业的起源;他尝出了各种能吃的蔬菜和水果,都一一做了记录;他也尝出了365种草药,写成了《神农本草》。神农最后一次尝到了一种叫断肠草的剧毒植物,中毒而亡。他死的时候120岁。
神农采药图
其实自然界中火的现象早就有了。火山爆发,会喷出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起初,原始人看到火时,不会利用,反而非常害怕。后来偶尔拾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香美。渐渐地人们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保存火种,使它常年不灭。
传说一天夜里,一个年轻人做了一个梦。在梦里,有人告诉他:“一直往北走,有一个叫燧明国的地方,那里有火种。”年轻人醒来后,就向北方走去。他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燧明国。这里遍地长的都是一种高大的参天大树,大树遮天蔽日,四处一片黑暗,不分白天和黑夜。这时候,年轻人的眼前突然闪出一丝亮光——一种长着短而硬的嘴巴的鸟正在啄他前方的一棵燧木,鸟一啄,燧木就迸出火星。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立即折下几个燧枝,互相敲击,树枝上果然闪出了火花!年轻人又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终于,树枝上冒烟了,接着,燃起了火花。
石镰 新石器时代
新疆阿克塔拉出土,它的镰体是弧形的,其中一端比较宽,装柄用,另一端是尖状的,内侧磨为锋刃。
有了火之后,人们开始吃熟食、用火驱赶野兽、取暖。人们被年轻人的勇气、智慧和无私所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氏”。《太平御览》记载:“燧明国,不识四时昼夜,其人不死,厌世则升天。国有火树,名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折枝相钻,则火出矣。后世圣人变腥臊之味,游日月之外,以食救万物;乃至南垂。目此树表,有鸟若鸮,以口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钻火,号燧人氏。”
又过了很长时间,人们又用绳子结成网,用网去捕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用木棒、石器打猎又有了很大进步。使用弓箭,不仅可以射杀平地上的走兽,就连天空中的飞鸟,水里的游鱼,也可以捕捉到。捕捉到的动物,如果吃不完,人们并不急于将它们杀死,而是将其养起来。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技能,都是人们在劳动中日积月累起来的。传说中,这些事的发明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庖是厨房,牺是做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
经过了漫长的渔猎时期,人类的文明又有了新的进步。人们发现撒在地上的野谷子,到了第二年,会生出苗来,一到秋天,又结出了更多的谷子。于是,人们就自觉地栽种起来。后来,人们用木头制造了一种耕地的农具,叫作耒耜(一种带把的木锹)。他们用耒耜耕地,种植五谷,获得了可以吃的粮食。传说中把这些发明种庄稼的人叫“神农氏”。
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猎、畜牧,发展农业,充分反映了原始人生产力发展的进程。
彩陶人面鱼纹盆
鱼纹盆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表现了人类早期与动物的密切关系。
原始社会,人们以血缘关系结成了亲族集团——氏族。最先是母系氏族,这一时期,女性在氏族公社中居于主导地位。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有一个共同的女祖先。由于全体成员只能确认各自的生母,所以成年的妇女一代一代地成为确定本氏族班辈世系的主体。成年的男子则分散到其他氏族寻求配偶,实行群婚。每个氏族公社内部,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的不稳定分工。壮年男子担任打猎、捕鱼和保护集体安全等需要较大体力的事务,而采集食物、看守住地、烧烤食物、缝制衣物、养老育幼等繁重任务,都落在妇女的肩上。她们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又对确定氏族的血亲关系起着主导作用。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全盛时期普遍形成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长期定居的村落。
母系氏族公社是中国历史进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而仰韶文化遗址是清晰地反映母系氏族公社面貌的一片遗址。仰韶文化的主要区域在河南省西部、陕西省中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带。它的分布非常广阔,南达汉水中上游,北至河套地区,西及甘肃境内的渭河上游,东到山东省。这些地方分散着母系氏族时的很多村落遗址,而且在某些地区,村落分布十分密集。
妇女在氏族中的地位非常高。有一些地方,发现了以女性为主要地位的埋葬习俗。在陕西省华县元君庙和华阴县横阵村,发现了很多母系氏族的迁移合葬墓。这一发现更进一步证明了当时妇女的重要地位。人死后,大概是先把尸体进行临时处理,遇到母系氏族中某个地位较高的妇女死亡后,就先直接把她的尸体仰卧埋在葬坑主要位置上,同时将和她同氏族的早死者的尸骨迁移过来,排在一起,同墓合葬。这种以妇女为中心的葬俗,表明女性在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还有,从半坡遗址和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墓葬的随葬品推测,女性一般比男性多。这种现象也说明了当时妇女社会地位很高。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骨哨 河姆渡文化
狩猎工具,长6~10厘米,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成,里边还可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肋骨,用以调节声调。猎人利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吸引异性,伺机诱杀。
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男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被打破了,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最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庭。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氏族社会走到了瓦解的边缘。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比较进步,有耜、鱼镖、镞、哨、匕、锥、锯形器等器物,都经精心磨制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纹或双头连体鸟纹图案,就像是精美的实用工艺品。河姆渡文化在农业上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第4层较大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这对于研究中国水稻栽培的起源及其在世界稻作农业史上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河姆渡文化的农具,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量使用骨耜。河姆渡文化的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目前河姆渡发现为最早。它与北方地区同时期的半地穴式房屋有着明显差别,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因此,长江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渊薮。它是代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趋势的另一条主线,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并不相同。
大汶口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典型,其文化遗址最早发现于山东泰安市大汶口村。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十分丰富。经考古发现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为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骨针磨制得十分精细,体现了极高的制作技术。
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是研究父系氏族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化遗存。
大约在5000多年以前,在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生活着许多部落。传说以黄帝为首领的部落,最早住在今陕西北部的姬水附近,后来沿着洛水南下,东渡黄河,在河北涿鹿附近定居下来,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
炎帝像
炎帝即神农氏,曾遍尝百草为人治病,晚年在南巡途中因误尝毒草而身亡,死后葬于长沙茶乡之尾。
黄帝像
传说黄帝时候开始种植五谷,养蚕缫丝,裁制衣裳,制作弓箭,制造舟车等。
与黄帝同期的另一个部落首领叫作炎帝,当他带领部落向东发展的时候,碰到一个极其凶恶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凶猛无比。他会铸刀造戟,还经常带着他的部落,到处侵扰,闹得周围部落不得安宁。炎帝部落定居山东后,经常受到蚩尤的侵扰,炎帝几次起兵抵抗,但不是蚩尤的对手,被打得一败涂地。
炎帝战败后,带领他的部落逃到涿鹿,请求黄帝帮助复仇。黄帝早就想除掉蚩尤这个祸害,就与炎帝联合在一起,并联络其他一些部落,招集人马,在涿鹿郊外与蚩尤展开了一场殊死决战。
蚩尤也称得上一代枭雄,自不甘示弱。他集结所属81个支族,又联合巨人夸父部族和三苗一部,在兵数上已占据优势,又挟战胜炎帝之余威,并依仗精良的武器装备,气势汹汹地向黄帝扑来。黄帝临危不乱,率领以熊、罴、貔、貅、、虎等为图腾的氏族部众迎击蚩尤。黄帝还利用位居河上游的条件,令大将应龙“高水”,即在河上筑土坝蓄水,以抵御蚩尤的攻势。
当时正值浓雾弥漫,大雨倾盆,这很适合来自东方多雨环境的蚩尤族开展军事行动。蚩尤适时利用天气变化不断偷袭黄帝军得手,于是得意忘形,趾高气扬,认为不多时黄帝就不得不束手就擒了。
黄帝战蚩尤图
黄帝毕竟不是等闲之辈,他知道恶劣气候不是己方进攻时机,就主动避敌锋芒,井然有序地组织后撤,因而保存了实力。不多久,风云突变,雨过天晴,黄炎联军反败为胜的契机来了。黄帝当机立断,一声令下,大将常先、大鸿从正面开始了反攻。
黄帝又利用狂风大作、飞沙走石的天时,命风后、王亥把经过训练的300匹火畜组成一支“骑兵”,朝蚩尤军心脏长驱直入。黄帝还准备了80面夔牛大鼓,趁风沙弥漫之时擂鼓吹号以震慑敌人。
黄帝陵冢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
突如其来的反攻让蚩尤猝不及防,其军队开始自相践踏、慌不择路,终于陷入崩溃,节节败退。蚩尤无心恋战,向南逃跑;而粗犷骄横的夸父不承认失败,率本部奔大鸿军杀来。忽然一阵狂风,夸父眼着沙子,大鸿自不肯放过制敌机会,拦腰砍伤夸父,夸父军四散奔逃。
黄帝身边众多谋臣一再进言不可放走蚩尤,黄帝采纳群臣意见,联合炎帝族和玄女族紧追蚩尤,在冀州之野将之包围。黄帝命令擂鼓击钟,蚩尤军被钟鼓声震得耳聋眼花、溃不成军。
蚩尤落荒南逃,被黄帝擒获并杀于野外。刑天及蚩尤的部下把蚩尤的尸体偷运到河南濮阳西水坡秘密下葬,下葬的日期——正月初八被定为苗家的国难日。不久刑天与黄帝大战,因寡不敌众被黄帝斩首,但刑天的尸身不倒,他的两乳变成双目,肚脐变成了嘴巴,继续舞动兵器战斗。夸父则在潼关被应龙万箭齐发射死,鲜血染红了潼关。黄帝取得了对九黎族的决定性胜利,九黎族这一支力量融入到炎黄族中。
黄帝、炎帝打败蚩尤后,同盟关系破裂,两个部落战于阪泉,即阪泉大战。经过三次艰苦卓绝的战争,黄帝战胜炎帝。炎帝部落的共工与黄帝战争失败,一怒之下用头碰撞不周山,从此天地西北高、东南低。这次战争后,黄帝向南发展,经过52次战争后天下归附,黄帝由此成为黄河中下游部落联盟的大盟主。公元前2698年,黄帝在釜山会盟并取代神农氏登上帝位。
传说中,黄帝还是一个大发明家,他不仅发明了在地面上建房屋,还发明了车、船和制作衣裳等等。这当然不会是他一个人发明的,黄帝只不过是个带头人罢了。传说他的妻子嫘祖亲自参加劳动,也有一些发明,养蚕缫丝就是她的功劳。相传,嫘祖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的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她把此事报告给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本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人们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理论专著,相传是黄帝与岐伯、雷官等六臣讨论医学的论述。《黄帝内经》将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用于解释人体之生理、病理,形成了人与自然紧密关联的基本认识。在解释具体问题时,以脏腑、经脉为主要依据;在治疗方面,针灸多于方药。《黄帝内经》在我国中医史上,以其不可替代的四个“最早”(最早建立医学理论体系,最早研究和描述人体的解剖结构,对人体血液循环有最早认识,最早总结针灸、经络的理论和实践),为我国的中医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黄帝为创造远古时代的文明,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后代人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以人们都尊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自己是黄帝的子孙。因为炎帝族和黄帝族原来是近亲,后来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常常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
传说在黄帝之后,出了三个很出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名叫尧、舜和禹。他们原来都是一个部落的,先后被推选为该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帝像
尧是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位著名的贤君。相传帝喾是黄帝的曾孙,为五帝之一,号高辛氏。有四妻四子,死后葬于今商丘市的高辛集。而尧就是帝喾之子,原封于唐,又称唐尧。相传尧继帝位时21岁(一说16岁),以平阳(今山西临汾)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年轻有为,当上天下共主后,也不因此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很少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尧为了人民尽心尽责,但他的儿子丹朱却是个不肖之子。尧不愿意传位给儿子,就时常留心天下贤人,准备将帝位禅让给他。在尧让位给舜之前,尧听说许由是一位很贤能的人。于是,他派人把许由找来,并想将帝位让给他。许由推辞道:“您在帝位,人民满意,您治理天下,天下安定。而我还来代替您,这是为什么呢?您知道,小鸟在树林里筑巢,所需的不过是一枝而已;鼹鼠到河里去饮水,它所需的也不过是果腹而已。我的君主,请收回您的打算。我现在能为百姓做一点事就足矣,我要天下做什么呢?厨子即使不到厨房里去,主祭的人也不会越位去代替他烹饪。现在,您就是丢下天下不管,我也决不会代替您去治理天下。”后来,尧召集四方部落首领来商议,到会的人一致推荐舜。
尧听说舜这个人很好,便让大家详细说说舜的事迹。大家便把了解到的情况说给尧听:舜有个糊涂透顶的父亲,人们叫他瞽叟(就是瞎老头儿的意思)。舜的生母死得早,后母心肠很坏。后母生的弟弟名叫象,极其傲慢,而瞽叟却很宠他。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的舜,待他的父母、弟弟都很好。因此,大家认为舜是个德行好的人。
尧舜禅位图
尧听了挺高兴,便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了考察舜,又替舜筑了粮仓,分给他很多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便和瞽叟一起用计想暗害舜。
有一次,瞽叟叫舜修补粮仓的仓顶。当舜沿梯子爬上仓顶时,瞽叟就在下面放了一把火,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下来,却发现梯子已经被人拿走了。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一样张开翅膀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安然无恙地落在地上。
瞽叟和象不甘心失败,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瞽叟和象就在上面向井里扔石头,想把舜埋在井里面。但是舜下井后,在井边挖出一个通道,从通道中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壁画中宁静的尧舜时代
《史记》载,舜在20岁时就以孝闻名。30岁时,尧询问可用的人才,四岳诸侯都推荐舜。经过一番长期的考察,尧对舜很满意,就把帝位禅让给了舜。
从此以后,瞽叟和象不敢再暗害舜了。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
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后,又对舜进行了一番考察,认为舜确是个众望所归的人,就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这种让位方式,历史上称为“禅让”。
舜担任首领后,又俭朴,又勤劳,跟老百姓一起参加劳动,大家都信任他。过了几年,尧死了,舜想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让给尧的儿子丹朱来担任,但是遭到众人的一致反对。舜才正式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禹禅让说的是上古时代华夏族的三个首领尧、舜、禹之间以“让贤”的原则依次传承“天子”位的故事。当时的“天子”乃是部落联盟首领,实行民主推选制度。不过,对于尧舜禹禅让的真实性,历代都有人表示怀疑,不管其真假,作为历史事件来说,尧舜禹的“禅让”代表了华夏民族在原始社会的尾声,其后华夏民族便进入了更加高级的文明时期。
在尧担任首领期间,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没。这时居住在崇地的一个名叫鲧的部落首领,奉了尧的命令去治理洪水。鲧用了将近9年的时间治理洪水,不仅没有制伏洪水,反而使洪水闹得更大、更凶了。鲧只知道筑造堤坝挡住洪水,却不知道疏通河道,后来,堤坝被洪水冲垮了,灾情便越来越严重。
夏禹王像
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个王,鲧之子。因禹治水有功,舜让位于他。在他死后,子启即位,从此开始了王位的世袭制度。
舜接替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后,发现鲧的工作失职,便杀了鲧,并让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
禹汲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把以堵为主改为以疏为主。他偕同益、稷二人带领工人四处考察,立了许多标记,最终得出治水方案。他认为黄河水患最严重,其次是济水、淮水和长江。于是,他从壶口起把龙门山开了一条大路,又把砥柱山挖出一条深坑,从孟津往北连开九条大河,使黄河水患平了下去。然后又疏通济水的源头,使济水一面通黄河,一面通山东的汶水,治平了济水之患。他又从河南桐柏山起,把淮水分为两路,一路通山东泗水,一路通山东沂水,把淮河水患平下去了。疏导长江的工程则从四川的岷山做起,也以疏浚河道、加速行洪为主,把长江水引到东海去了。
传说在禹治水的13年当中,他曾经有3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他一直想着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祸害,庄稼被淹,房子被毁,于是,3次经过家门都顾不上进去探望家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禹终于治理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对社会的安定、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们为了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大禹虽然只是一个封国国君,却很受舜的宠信,每有要事都要请他去商量。每逢舜当众表扬他的功绩,他总说是舜领导得好,指挥得好,运筹得好,是舜的德行、仁政、风范感动了民众,民众拥戴舜的结果。或者说舜慧眼识人,善于用人,把功劳都记在其他几位大臣的账上。舜于是越发觉得大禹仁厚可靠。后来,干脆让大禹直接代替自己摄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托付给大禹,让大禹替自己管理了16年国家政事。
大禹陵,在今浙江会稽山麓。
通过16年的观察,舜觉得大禹可以当自己的接班人,就当着众位大臣说要把帝王之位禅让给大禹。大禹多次推辞,并竭力推举舜的儿子商均嗣位。不久,舜突然病逝。大禹为了避免与商均发生冲突,就躲避到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去,一躲就是3年。3年中,天下诸侯不去朝见商均,却来朝见大禹。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于是在舜死后的第三年,返回故都,南面天下,登天子之位。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后来,大禹命人铸造了象征九州和平的九鼎。这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出现了剩余。那些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权力,将剩余产品据为己有,以公有制形式存在的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大禹死后,被大禹选定的继承人东夷首领伯益拒不接受。后来大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便拥戴大禹的儿子启为部落联盟首领。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从此开创了子继父位的世袭制度。
《禹贡》托名大禹,作于战国时代,作者不详。它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影响很大的一部自然地理考察著作和原始的经济地理著作。
书中假托大禹治水经过,把中国东部按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川和大海等分界,划分为九州,同时分别叙述每州的山脉、河流、薮泽、土壤、物产、交通、田赋、民族等情况。书中还有“导山”和“导水”两部分,对于山系和水系的描述明了、准确,对当时以黄河为中心的水系网络记述得井井有条,是宝贵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