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诸侯国内有大夫采邑,一个采邑实际是一个小国。因为诸侯兼并,某些诸侯国土地扩大了,国内某些采邑也跟着扩大起来。大采邑间由开始兼并到盛行兼并,与诸侯兼并走着同样的道路,不过两种兼并的作用却明显有所不同。诸侯兼并破坏了被灭国的宗族,加强了本国内的宗族;采邑兼并则是破坏了国内失败的宗族。家族代宗族而兴起,这主要是战争的结果。
食采邑的贵族有两类。一类是国君的儿子,按规定,嫡长子得以继承君位,其余食采邑做大夫,如鲁国的三桓,郑国的七穆,齐国的高、国、崔、庆等。一类是有功的异姓人,也得食采邑做大夫,如晋国六卿中范氏、赵氏,齐国陈氏等。大夫的采邑与名位都是子孙世世继承不绝,国君在这些世袭贵族中选出一人或数人做卿,助国君掌管国政。到后来,华夏诸侯国如晋、齐、鲁、宋、郑、卫等国,卿也成为子孙世袭,国政被几家世卿把持,某些宗族变成强宗,采邑变成强国。
《国语》也叫《春秋外传》,是杂记西周、春秋时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人物、事迹、言论的国别史。据说为春秋晚期鲁国人左丘明所作,与《左传》同为解说《春秋》的姊妹篇。近代学者研究证实,春秋战国时有称为瞽蒙的盲史官,专门记诵、讲述西周历史。左丘明即是著名瞽蒙之一,他比孔子略早一些,其讲史曾得到孔子的赞赏。瞽蒙讲述的史事被后人笔录成书,称为《语》,按国家名称区分为《周语》、《鲁语》等,总称为《国语》。西晋时曾在魏襄王墓中发现很多写在竹简上的古书,其中有《国语》三篇,言楚、晋之事。这表明战国时该书已流传于世。今本《国语》应该就是这些残存记录的总集。由于是口耳相传的零散原始记录,所以很多内容是言辞,在国别和年代上也很不平衡。全书21卷中,《晋语》9卷,《楚语》2卷,《齐语》只有1卷。《周语》从穆公开始,还属西周早期;《郑语》仅记桓公谋议东迁之事,应在春秋之前;《晋语》记到智伯被杀的事,已属战国之初。《国语》分国别记言,开创了史料编纂学上的国别体。
《国语》书影
大夫被宠或有功或有权力,可以获得国君的赏田、赏人,也可以向国君请赏,或瓜分其他宗族的土地,甚至可以瓜分公室。鲁国在公元前562年,季孙、孟孙、叔孙三家三分公室,作三军各得一军;到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得二,孟孙、叔孙各得一,季孙私属甲士多至7000人。
双龙形玉饰 战国
西周的礼制中,玉器具有神秘而高贵的内涵,有着完整的佩饰体系。春秋战国时期,旧礼制逐渐崩溃,人们将有关君子的伦理道德观念与玉的特质相结合,使“君子之德比于玉”等观念应运而生。这种理念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成为后世玉器经久不衰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
东周前期,诸侯武力兼并,晋悼公兴霸业,先给人民免旧欠,救灾难,轻赋敛,赦罪人等好处。东周后期,齐国田氏、晋国的韩赵魏三家,政治上比较开明,所以成为大夫兼并的最后胜利者。
在周代初年的所有封国中,晋国的面积最大,力量最强,最有资格统一中国。
晋国国君的权力衰落后,实权由栾、中行、赵、魏、韩、智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又以自己的地盘和武装,争权夺利,互相攻战。后来只剩韩、赵、魏、智四家。四家中智伯瑶势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智伯瑶打算下一步侵占韩、赵、魏三家的土地,于是把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三大夫请到家中,设宴款待。席间智伯瑶对三家大夫说:“晋文公时,晋国是中原霸主,后来霸主地位被吴、越夺去了。为了重振晋国雄风,我主张每家献出一百里土地和相应的户口交国君掌管。”韩康子害怕智伯瑶的势力,首先表示赞同,愿把韩家土地和一万家户口交给国家;魏桓子心里不愿意,但也不得不表态,也把百里土地和九千家户口交给智家,智伯瑶见赵襄子一言不发,便用言语威胁他。赵襄子性格耿直,看智伯瑶贪婪的样子,非常气愤,便说:“土地是祖宗遗产,要送给别人,我实在不敢做主。”智伯瑶听罢立刻翻脸,智、赵席上争吵不休,赵襄子一甩袖子走了。智氏立刻决定讨伐,并亲自带兵马为中军,让韩为右军,魏为左军三军直奔赵城。赵襄子寡不敌众,边战边退,退到晋阳(今山西太原)闭关固守。整整打了两年的仗,智军就是攻不下赵城。
智伯瑶无计可施,十分恼火。一天智伯瑶绕赵城察看地形时,看到晋阳城东北有晋水河,水势湍急,受到启发。智伯瑶便命令士兵筑坝蓄水,想把晋阳全城淹没。
大水淹进晋阳城以后,赵襄子焦虑不安,愁眉不展,就与谋士张孟谈探讨对策。赵襄子说:“目前百姓情绪稳定,只是水势若再往上涨,全城就难保了,这可怎么办呢?”张孟谈分析说:“攻城不如争取。我看韩、魏把土地割让给智家,并不是心甘情愿的,我们何不派人游说,把韩、魏争取过来,请他们帮我们一起对付霸道的智伯瑶。”赵襄子同意这主意,就派张孟谈连夜出城,直奔韩、魏两营。韩、魏二大夫正担忧自己的前途,经张一说,都赞同合力对付智伯瑶。
第二天深夜,智伯瑶在营帐里睡得正香,突然听见一阵喊杀声。他连忙披衣察看,发觉床下到处是水,以为大堤决口的水从晋阳城漫过来了,心里还挺高兴。但出帐外一看,兵营里一片汪洋,士兵给突来的大水,弄得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智伯瑶惊魂未定,转瞬间,三家军分由韩、赵、魏大夫带领,撑着木筏,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打得智家军措手不及,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里的不计其数,智伯瑶也死于乱刀之下。
韩、赵、魏全歼了智家军,并乘势瓜分了晋国土地。公元前403年,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天子,要求晋封他们为诸侯。周天子见木已成舟,也就顺水推舟送个人情,正式晋封韩康子、赵襄子、魏桓子三人为诸侯。
从此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与秦、楚、燕、齐四个大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在战国七雄当中,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落后于中原各诸侯国。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即位,这就是秦孝公。他下决心发愤图强,把秦国治理成强国,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搜罗人才。卫国的一个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的时候,国君不重用他。听说秦国在招收人才,便来到秦国,托人引荐给了秦孝公。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发展农业,奖励将士;治理国家,必须有赏有罚,赏罚分明,朝廷就会树立起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施行了。”商鞅的一席话非常符合秦孝公的心意。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过了两年,秦孝公控制了朝廷,稳定了君位,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并把改革制度的事全权给予商鞅决断。
于是,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担心老百姓不信任他,不遵守新法令。他便想了个法子,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这个人10两金子。”不一会儿工夫,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扛木头。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的命令,就把赏金又加了40两。可是,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犹豫不定的时候,从人群中跑出来一个人,那人说:“我来试试。”边说边扛起木头就走,一直扛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50两金子。这件事立即传播开了,一下子轰动了秦国。从此,老百姓都知道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像
但是,这次改革遭到了许多贵族、大臣的反对。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人人都要遵守。如果当官的人不去遵守,老百姓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应当惩罚他的师傅。”后来,商鞅治了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的罪,一个被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样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周显王十七年(公元前352年),大良造商鞅率兵围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安邑降秦。第二年,商鞅又率军攻魏之固阳,迫使固阳归秦。秦因此越过洛水,收复公元前408年被魏夺走的部分河西之地。
为了进一步巩固秦国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商鞅于周显王十九年(公元前350年)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二次变革。
周安王六年(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因吴起很会用兵,任命他驻守河西郡。
河西郡(今陕西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的地区)与魏本土有黄河相隔,又地处西陲,随时会被秦和韩两国攻击。翟璜向魏文侯举荐吴起。吴起原是卫国人,喜好兵法,曾经拜孔丘的弟子曾参为师,并侍奉鲁君。齐向鲁用兵,鲁准备任用吴起为将,但因为他的妻子是齐国人,又疑心他能否担此重任。吴起于是杀其妻,以表明自己与齐战斗的决心。鲁当即任命吴起为将,后打败齐国。鲁人都指责吴起猜忌残忍、杀妻求将的做法,鲁君因此对吴起产生怀疑,而不重用他,吴起这才到魏以谋求发展。魏文侯先任命吴起为将,率兵攻秦,并夺秦五个城池。
吴起为人虽心毒手辣,但擅长领兵之术。吴起为将,和最下等的士卒吃穿一样,睡觉时不铺席被,行军时不骑马匹,并对士卒关怀备至,所以他部下的士卒都努力作战。古人有“孙子说同,吴子说和”之论,正是指吴起治兵以收服人心为本。吴起战绩辉煌,是战国名将,并且在军事理论上也有造诣,成为战国时代中国军事代表人物之一。
“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就是废除土地国有,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井田制首废于晋六卿中的赵氏。商鞅变法吸收赵氏改革的经验,并加以发展,在秦国境内正式废除井田制,确认地主和自耕农的土地所有制,在法律上公开允许土地买卖,并将政府拥有土地的授田制度扩大,便于地主经济的发展,增加地主政权的地税收入。
大力推行县制。商鞅第二次变法以前,在秦国某些地区就已存在县一级的行政机构。商鞅变法将这一行政机构推行于全国,使之成为秦国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最初设置的县有30多个,其后,随着国土的扩张,又增加了许多。每县设县令和县丞,全县最高行政长官是县令,县丞是县令的助手。此外还设县尉,掌管全县军事。县制的普遍推行,把地方政权和军权集中到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统一度量衡。此前,各地度量衡不一,不便于贸易往来。统一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后,地区间的商业往来十分便利,商业很快就兴旺起来,这一切对赋税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扩大疆域,迁都咸阳。咸阳南临渭河,北依高原,地处秦岭怀抱,既便于往来,又便于取南山之产物。咸阳城规模宏伟,城内建筑有南门、北门、西门,由商鞅监修的咸阳宫在城内,是由众多的宫殿连接而成的宫殿群,雄伟壮观。为了加强秦王朝的封建统治,商鞅按照中原风尚、习俗,将秦的社会风俗改变。这次变法同样获得了巨大成功,秦的国力在变法之后继续上升。不久,秦国进攻魏国,从河西打到河东,最后攻下了魏国的都城。商鞅变法的成功为秦统一六国创造了条件。
秦国经过改革,国力日渐增强。面对势力不断扩张的秦国,其他六国都感到恐慌。为了抵抗秦国,有人建议六国采取联合抗秦的策略。这种策略叫作“合纵”。另有一些人站在秦国一边,拉拢各国与秦国合作,打击其他国家,这种策略叫作“连横”。在主张“连横”的政客当中,要数张仪最有名望。
张仪是魏国人,他早年和苏秦同在鬼谷子先生门下求学。张仪学完课业之后,告别了老师和同学,到诸侯国去进行游说。
张仪历经千辛万苦到了秦国,这时,秦孝公已经死了,他的儿子秦惠王即了位。张仪凭借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
在六国当中,要数齐、楚两国最强大。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必须拆散齐国和楚国的联盟,他向秦惠王献了个计策,他假装辞去秦国相位,带着厚礼,以游说者的身份投奔楚国。
楚怀王对张仪在秦的显赫地位早有耳闻。张仪一到楚国,楚王就盛情款待了他。楚王对张仪说:“您来我们这个偏僻落后的国家,有什么指教吗?”
士的崛起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都养士千人。士与主人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的隶属关系。张仪、苏秦便出自于这样的阶层。
张仪接过话茬说:“大王如果能听我的意见,首先同齐国断交,不再同它往来,我能把秦国商、於一带的600里土地献给贵国;让秦王的女儿嫁给大王做妻妾。秦、楚两国之间娶妇嫁女,结为亲戚,永远和好。这样,削弱了北边齐国的力量,西边得到秦国的好处,我看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楚王喜出望外,赞成张仪的主张,一群溜须拍马的大臣都向楚王祝贺。楚国把相印交给张仪,宣布与齐国解除盟约,并派使臣随张仪接收商、於之地。
张仪出使楚国的目的达到了,他一回到秦国便假装从马上掉下来伤了脚,一连3个月都不理楚国使臣。后来,齐国见楚国不讲信义,便与秦国联合了。张仪见计划实现了,便把楚国使者打发走。楚国使者再一次向张仪索要土地时,张仪耍赖不承认有这回事了。
苏秦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他与张仪同学,师从于鬼谷先生。苏秦入燕,深受燕昭王信任。苏秦认为,燕国欲报强齐之仇,必须先向齐表示屈服顺从,掩饰复仇的愿望,赢得振兴燕国所需的时间。其次,要鼓动齐国不断进攻其他国家,以防止齐国攻燕,并消耗其国力,为此,他劝说齐王伐宋,合纵攻秦。公元前285年,苏秦到齐国,挑拨齐赵关系,取得齐湣王的信任,被任为齐相,暗地却仍在为燕国谋划。齐湣王不明真相,依然任命苏秦率兵抗御燕军。齐燕之军交战时,苏秦有意使齐军失败,五万人死亡。他使齐国群臣不和,百姓离心,为乐毅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奠定了基础。
之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韩、魏、齐、楚、燕攻打秦,赵国国君很高兴,赏给苏秦很多宝物。苏秦得到赵国的帮助,又到韩,游说韩宣王;到魏,游说魏襄王;至齐,游说齐宣王;又往楚,游说楚威王。诸侯都赞同苏秦之计划,于是六国达成联合的盟约,苏秦为纵约长,并任六国相。回到赵国后,赵王封他为武安君。秦知道这个消息后大吃一惊。此后15年,秦兵不敢图谋向函谷关内进攻。
使者回来一报告,楚怀王怒发冲冠,发动10万大军攻打秦国。秦惠王也发兵10万人迎战,齐国赶来助战。楚国一败涂地,10万人马只剩了两三万,商、於600里地没到手不说,还被秦国夺去了汉中600里地。
后来,张仪又放心大胆地去韩国、齐国、赵国、燕国等国逐一地推行他的连横策略。在他策划下,秦对韩、魏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迫使这些国家就范,力图侍奉秦国以求相安无事。张仪还曾率军向东侵伐,使秦完全占有了河西、上郡等地,并在河东占有土地,掌握了黄河,国威大振。
张仪作为一个纵横家,活跃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以言辞和策术游说各国君主,成为战国时期特有的政治活动家。
北方的赵国看到秦国恃强凌弱的做法,知道只有发愤图强,才能国泰民安。赵国的国君武灵王,是个很有远见的国君,面对周边的诸侯国日益强大,便考虑着赵国的发展前途。
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军攻取中山国的房子(今河北高邑西南)之后,大军直达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又自北而西到达黄河边,考察了赵国北面的游牧部族地区。赵武灵王意识到,在北方山地和丘陵地区不能使用车战,胡人身着胡服骑马射箭的作战技术则显示出特有的长处。于是他就着手进行军事改革。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国家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如果不强大起来,随时都会遭受灭顶之灾。要发愤图强,就必须改革一番。我觉得咱们穿的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相比之下,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的短衣窄袖,倒是很灵活。我打算效仿胡人的风俗,把我们的服装改一改,你看怎么样?”
楼缓一听,连声说好,他说:“咱们效仿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啦!”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
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这样不如骑马灵活机动。我们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
这个想法一传开去,就遭到许多大臣的反对。公子成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在赵国影响力很大。他先是以不能“变古之教,易古之道”为由拒绝穿胡服。赵武灵王于是亲至公子成家,反复说明事与礼可以随时代而变,并讲述胡服的优越性,赵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改革以加强军事实力。赵武灵王表示要继承赵简子、赵襄子的事业,振兴赵国。赵武灵王的慷慨陈辞,令公子成备受感动,于是第二天他便胡服上朝。公子成对胡服骑射改革的支持,使得赵武灵王有信心将这项军事改革坚决贯彻下去。
骑马俑 秦
骑兵是战国以来形成的新兵种,机动性强,富有杀伤力,至战国末年,骑兵成为各国的主要兵种。秦国在六国中对骑兵的建制最为重视,不仅有优良的马种,而且有身材极为强壮的骑士。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骑兵陶俑,也是现在所知的最早的胡服。通常所说的胡服是指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轻便简洁的一种适宜骑马的服装。
冠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标志。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成年礼。古代汉族男子到了20岁就必须按照“始加,再加,三加”的程序行“加冠礼”,再取一个名之外的“字”,以此来宣告自己已经成人。女子年满15岁便算成人,可以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在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中,男女成年有“穿裤”、“染牙”和“盘发髻”等仪式。在春秋战国时期,冠不仅是成年男子和“童子”的区别,它还是君子的象征。冠不只是头上之物,还是“礼”与“非礼”的界限。其实,包括冠礼在内的礼仪,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产物。春秋战国时期的“冠礼”虽只是一个成年的仪式,但是成年的意识却是通过“冠”这个特定的载体传达给社会的。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冠”在礼当中的意义完全超过了它在服饰中实用的功能。因此,“行冠礼”也就自然成了人生当中的头等大礼。
赵武灵王向全国发布胡服命令。这时有王族赵文、赵造和王子傅周绍等大臣向赵武灵王进谏以质疑胡服骑射,不断陈述习俗、礼教的不可变更性,希望他收回成命。赵武灵王批驳说:“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法度制令,各顺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批评他们不知时变,不谙治国。他们最后不得不接受了胡服。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已经成熟,就发布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不久,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上了胡服。一开始,人们还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灵活得多。
战国时期贵族服装复原图
战国时期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首先发明了脚踏板织布机,可手脚并用,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次,提花工艺和刺绣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纺织品的质量提高。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国人学习骑马射箭。他把攻下的原阳(今山西大同北)改为“骑邑”,用来培训骑兵。大臣牛赞进谏:“使不得,大王!国家和军队的常规是不能改变的。”赵武灵王立即驳斥他:“依你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了,国家和军队还应该是一成不变吗?”“今重甲循兵,不可以踰险;仁义道德,不可以来朝。”牛赞被斥责得无言以对。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国胡服骑射改革的过程是艰难而又曲折的。这不只是单纯的易服,而且还是一场尖锐的思想政治斗争。
赵国原来的服装是宽袍大袖,里三层外三层,十分烦琐;改为胡人服饰后变成紧身短装,束皮带,穿皮靴,轻巧利索,很适合马上训练、作战。赵武灵王组织培养出一支强大的骑兵,使之成为赵国军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赵国发展成为东方六国最强国作出了卓越贡献。春秋以来,骑兵虽已出现,但数量很少,在军队中地位无足轻重。赵武灵王通过骑射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队伍,这为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赵武灵王的改革很快收到了成效。胡服骑射举动不仅拓展了赵国的疆土,壮大了赵国的实力,而且使赵国继晋之后与燕国同为北方民族融合的中心,也为中原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新的因素。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了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以后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赵国的土地扩大了许多。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外出打仗,把国内的事务交给儿子处理。公元前299年,他把国君的位子传给了他的儿子,就是赵惠文王。赵武灵王自己改称叫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向韩国进攻,切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上党的韩军将领打发使者去赵国请降。赵孝成王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带兵把上党团团围住。
赵孝成王得知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20多万大军去援救上党。他们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时,听说上党已经落入秦军之手。
王龁转而进军长平。廉颇连忙叫兵士们修筑堡垒,坚守阵地准备做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无计可施,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把廉颇调开。”他沉思了一会儿,想出了一条计策。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有为的赵括带兵,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自幼爱学兵法,谈起用兵之道,口若悬河,自以为天下无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叫人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败秦军。赵括说:“秦国的大将白起比较难对付。但是王龁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轻而易举。”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这个决定遭到了蔺相如的反对,可是赵王听不进去蔺相如的劝告。
赵括的母亲也给赵王上了一道奏章,不赞成赵王派他儿子去换廉颇。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原因。赵母说:“他父亲临终时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派不上用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你不要管了,我已经决定了。”
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传到秦国,范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代替王龁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其人非同一般,伊阙一战斩韩魏军24万;南破楚都郢,焚楚夷陵;华阳斩魏、赵军15万。他战功显赫,威震东方,纸上谈兵的赵括又怎是他的对手?赵括上任,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吏,改变固守防御战略,让大小将领大为不满。接着他制定了进攻方案,传令准备出击。
公元前260年八月,赵括率赵军主力出城进攻秦军。两军稍事交锋后,白起命秦军佯败后撤,诱敌深入。赵括误认为秦军抵挡不住,便挥师紧追。当赵军前进到长壁后,预伏在这里的秦军主力精锐迎面扑来,赵军攻势受阻;白起又组织了一支轻装突击队直插过来。正面的秦军主力已让赵军疲于应付了,又怎经得起这一股新生力量的冲击?赵军渐抵挡不住,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白起埋伏于两翼的2.5万秦兵在赵军与秦军主力格斗时已迂回到赵军侧后,抢占了西壁垒高地,截断了赵军的退路,赵军被全面包围。白起见袋形阵已形成,为防止这“庞大猎物”逃脱,“口袋”还得系上口,他即派精骑5000迅速插入赵军营垒间,牵制、监视守营的那部分赵军。赵军被围困,只得筑垒坚守。
赵王大惊,忙派兵增援。秦王知道赵派援兵后,便往河内(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征发年满15岁的男丁参加长平之战,堵截赵国援军,断其粮道。九月,赵军已被困46天,粮尽援绝,内部自残以人肉充饥;他们还不时受到秦军突击队的冲击,死亡的阴影笼罩着全军。突围4次失败后,赵括孤注一掷,亲领赵军精锐强行突围,结果再遭惨败,赵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赵军失去主帅,又身心疲惫,便放弃抵抗,白起怕赵军日后反叛,只让年少体弱的240人归赵,其余全部坑杀于长平。
秦赵长平之战,结果以赵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军先后死亡达45万人,秦军也死亡过半。赵国实力由此大为削弱。
尉缭得到重用后,用计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秦国趁机攻占了燕国的几座城池。
燕国的太子丹原来留在秦国当人质,他见秦王政有兼并列国的野心,又夺去了燕国的土地,便设法逃回了燕国。太子丹回国后,寻找能刺杀秦王政的人。
太子丹物色了一个很有本领的勇士,名叫荆轲。他把荆轲奉为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让荆轲一起享用自己的饭食、衣服。
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两年后,秦国大将王翦攻占了赵国都城邯郸,向燕国进军。燕太子丹十分着急,就去找荆轲,商议如何刺杀秦王。
荆轲说:“要挨近秦王身边,必须先让他相信我们是去向他求和的。听说秦王早就想得到燕国的土地督亢(在今河北涿县一带),还有流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秦王正在悬赏抓他。我要是能拿着樊将军的头和督亢的地图去进献,秦王一定会接见我。这样,我就可以下手了。”
太子丹说:“把督亢的地图带去没有问题,但是樊将军受秦国迫害来投奔我,我怎么忍心伤害他呢?”
荆轲知道太子丹不忍心杀樊於期,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说:“我决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见不到秦王的面。现在秦王正在悬赏捉拿你,如果我能够带着你的头颅给他送去,他一定会接见的。”樊於期二话没说,拔出宝剑,刎颈自杀了。
荆轲刺秦王石像图
荆轲临行前太子丹交给他一把锋利的匕首,这是一把用毒药煮炼过的匕首,只要被它刺出一滴血,就会立刻气绝身亡。太子丹又派了个年仅13岁的勇士秦舞阳,做荆轲的助手。
荆轲出发时,太子及宾客都穿白衣戴白帽到易水边为他饯行。荆轲的朋友高渐离击筑,荆轲慷慨悲壮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唱完上车离去,头也不回一下,表示了他义无反顾的决心。
荆轲到了咸阳。秦王政一听燕国派使者送来了樊於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十分高兴,就传令在咸阳宫接见荆轲。
到了秦国的朝堂上,荆轲从秦舞阳手里接过地图,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木匣上去,献给秦王政。秦王政打开木匣,里面果然装着樊於期的头颅。秦王政又叫荆轲把地图拿来。荆轲把一卷地图慢慢打开,到地图全都打开时,荆轲事先卷在地图里的那把浸过毒的匕首就露了出来。
秦王政见了,惊呼。荆轲连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握着匕首向秦王政的胸口刺去。
秦王政使劲挣断了那只袖子,便往外跑。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来,秦王政一见跑不了,就绕着朝堂上的大铜柱子跑。荆轲紧紧地在后面追,两个人在柱子的周围转起圈来。
过了一会儿,有个伺候秦王政的医官,急中生智,把手里的药袋向荆轲扔了过去。荆轲一闪身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宝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这时候,侍从的武士一拥而上,杀死了荆轲。台阶下的勇士秦舞阳也死在了武士们的刀下。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高渐离借击筑之机,扑击秦始皇,也失败被杀。秦始皇因此不再接近各诸侯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