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潜伏着巨大的力量。人体内都存在着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人人都能成就不朽的事业。一个人一旦能对内在的力量加以有效地运用,他的生命便永远不会陷于卑微贫困的境地。
“我创造,所以我生存。”哈佛教授尼古拉斯·罗杰斯的这句话,被无数哈佛学子奉为至理名言,无数事实也为这句话作了很好的佐证。
每一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创新力,问题是看你如何认识“我能创新”这一点。创新力的开发受后天的诱导,特别是自身努力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出现很大的差异,只要认真培养与开发自己的创新力,就有可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马克·扎克伯格是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办人,被人们冠以“盖茨第二”的美誉。他是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辍学生。据《福布斯》杂志保守估计,马克·扎克伯格拥有15亿美元身家,也是历来全球最年轻的自行创业亿万富豪。
在群雄逐鹿的互联网时代,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突出的成绩,然而为什么能够在无数创业者中脱颖而出?很多人都想知道他成功的原因。在别人还在沿着老路进行创业的时候,2004年2月,还在哈佛大学主修计算机和心理学的他,要建立一个网站作为哈佛大学学生交流的平台。
当时,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把这项任务完成,但他对自己有信心。他只用了大概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建立起了这个名为Facebook的网站。意想不到的是,网站刚一开通就大为轰动,几个星期内,哈佛一半以上的大学部学生都登记加入会员,主动提供他们最私密的个人数据,如姓名、住址、兴趣爱好和照片等。
学生们利用这个免费平台掌握朋友的最新动态,和朋友聊天,搜寻新朋友。很快,该网站就扩展到美国主要的大学校园,包括加拿大在内的整个北美地区的年轻人都对这个网站饶有兴趣,如今更是风靡全球。
马克·扎克伯格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哈佛学生,他没有过高的智商,但他创造了比哈佛高才生还要好的成绩,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成功挖掘了自己身上的宝藏。
人们体内的亿万细胞中,有着巨大的潜在力量。这种潜力要是能够被唤醒,就能做出种种神奇的事情来。然而大部分人好像都不明白这一点。有的病人在病势垂危、呼吸困难时听了医师或亲友的一席热烈恳切的安慰话后,竟然会起死回生。这种情况在医生看来,也是常有的事。一般来说,疾病之所以置人于死地,首先是因为病人失掉了对生命的渴望。运用智慧来开发自身无限的潜能,就仿佛用一把万能金钥匙打开未来之门,它将带给你不可胜数的意外惊喜。思想、精神等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藏,是伟大的造物者赋予我们珍贵无比的财富。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人的潜能就像一种力量强大的动力,有时候,它爆发出来的能量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所以,不管你是谁,你的生命潜能都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哈佛大学的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财宝。”所以,天才和凡人也只是一线之隔。只要你相信自己是一块金子,那么,你就能发现一种永不坠落、永不衰败、永不腐蚀的力量,这就是人的潜能。
人的潜能是永远挖掘不尽的,而我们作为无限能量的代言人,自然也不应以自信破产的面貌出现。开发自己的潜能吧,这会让你受用不尽。
登陆自己的“新大陆”
美国学者詹姆斯根据其研究成果说:“普通人只发展了他蕴藏能力的1/10。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不过是在沉睡。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的很小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甚至可以说一直在荒废。”没有人知道自己到底具有多大的潜能,因而没有人知道自己会有多么伟大,所以我们应该找寻内心真实的自我,激发自己无穷的潜能。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一个人夜晚走到坟墓附近,不小心掉进一个墓穴里,墓穴很深很滑,他怎么爬也爬不出去。已经是半夜了,几乎没有出去的可能了,他便在墓穴里闭目养神等待天明。过了一会儿,忽然有个喝醉酒的人也掉了进去,拼命爬也没爬出去。这时,坐在一旁养神的人突然开口说:“不用爬了,我试了,爬不出去的。”这时,那个酒鬼被吓得忽的三两下就爬出去了。
这不禁让我们产生疑问:到底是什么因素使酒鬼产生这种“超常力量”呢?显然,这并不仅仅是身体的本能反应,它还涉及人的内在潜力在关键时刻所爆发出的巨大力量。
著名作家柯林·威尔森曾用富有激情的笔调写道:“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靠近日常生活意识的表层的地方,有一种‘过剩能量储藏箱’,存放着准备使用的能量,就好像存放在银行里个人账户中的钱一样,在我们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可以派上用场。”.
每个人都具有某种特殊的才能。这种特殊才能就是你的新大陆,要想成功,不仅要善于发现它,更要利用好它。
所以,不妨试着用小方法来提升自己的身价,找出对自己人生有利的新大陆:
◇重新估价自己的某些“长处”。
◇“鬼主意或小才能不重要”的观念,是大错特错的。
◇不要钻牛角尖,不要去探求才能是从哪里来的。
◇刚开始利用这些才能时,可能需要相当的勇气,一旦突破之后,就易如反掌了。
◇告诉自己能行,每天自我激励。
你不妨自己好好审视一番。你所具有的任何才能,都是暗示你身价即将大涨的前兆,所以你必须慎重仔细地考虑如何运用,这些都是使你拥有自信以及迈向成功的契机。
精神激励,激活内在潜能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这是一位身患癌症的女士用生命写下的诗句。这段话告诉我们,你要不断给自己鼓励,这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能量,它能激活我们的内在潜能。
哈佛告诉学生:阻碍我们成功的,不是我们未知的东西,而是我们已知的东西。
每个人都会有“自身携带的栅栏”,若能及时地从中走出来,则是一种可贵的警悟。与生俱来的独一无二的创造自由的态度,勇于进取,绝不自损、自贬,在学习生活中勇于独立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善于注入创意,在职业生活中精于自主创新,以上正是能够从自我囚禁的“栅栏”里走出来的鲜明标志。
要从自囚的“栅栏”走出来,还创造力以自由,就要还思维以自由,不断给予自己精神鼓励。在此基础上,对日常生活保持开放的、积极的心态,对创新世界的人与事,持平视的、平等的姿态,对创造活动,持“成败皆为收获、过程才最重要”的精神状态。
这些道理看似简单,却总是被人忽略。然而本章开篇这位站在生命尽头的人,却用她温柔的语言告诉我们:尽管世界上有太多难以掌控的事情,但只要我们选择恰当的方式,调动生命的能量,生活便能随我们的心意改变。无独有偶,美国的派蒂·威尔森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是一个真理。
派蒂在年幼时就被诊断出患有癫痫。她的父亲吉姆·威尔森习惯每天晨跑,有一天派蒂兴致勃勃地对父亲说:“爸爸,我想每天跟你一起慢跑,但我担心中途会病情发作。”
她父亲回答说:“万一你发作,我也知道如何处理。我们明天就开始跑吧。”
于是,十几岁的派蒂就这样与跑步结下了不解之缘。和父亲一起晨跑是她一天之中最快乐的时光,跑步期间,派蒂的病一次也没发作。
几个礼拜之后,她向父亲表示了自己的心愿:“爸爸,我想打破女子长距离跑步的世界纪录。”她父亲替她查吉尼斯世界纪录,发现女子长距离跑步的最高纪录是80英里。
当时,读高一的派蒂为自己订立了一个长远的目标:“今年我要从橘县跑到旧金山(400英里);高二时,要到达俄勒冈州的波特兰(1500多英里);高三时的目标在圣路易市(约2000英里);高四则要向白宫前进(约3000英里)。”
虽然派蒂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她仍然满怀热情与理想。对她而言,癫痫只是偶尔给她带来不便的小毛病。她从不因此消极畏缩,相反的,她更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
高中的最后一年,派蒂花了4个月的时间,由西岸长征到东岸,最后抵达华盛顿,并接受总统召见。她告诉总统:“我想让其他人知道,癫痫患者与一般人无异,也能过正常的生活。”
“如果我们完成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我们毫无疑问地会使自己大吃一惊。”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这样说过,他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当惊人的潜力。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压抑自己本身的潜能。
有一句老话说:“在命运向你掷来一把刀的时候,你可能会抓住它两个地方:刀口或刀柄。”如果抓住刀口,它会割伤你,甚至使你送命;但是如果你抓住刀柄,你就可以用它来劈开一条大道。所以,只有突破内心甘于平庸的意识,才有机会握住刀柄,想要握住刀柄,就要有这个能力,想要具备这个能力,就需要激发斗志与潜能。
突破平庸,就昭示着成功,其中一条捷径就是激活潜能。有人说过:“若不先离开海岸,是永远不可能发现新大陆的。”因此,当遭遇到大障碍的时候,你要抓住它的柄,换句话说就是让挑战激发你的战斗精神。战斗的意识能够引发你的内部力量,唤醒沉睡的潜能。
外力开发你的潜力
大多数人的志气和才能都深藏着,必须要外界的刺激才能表现出来。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何种情形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走入一种可能激发你的潜能的气氛中,你才能激发自我。一定要超越那些限制,和外界合为一体时,才能激发潜在能力。
有多少次我们已经触摸到了那种巨大的力量,却没有认出它;有多少次这种巨大的力量就握在我们手中,而我们却把它扔掉了;有多少次它就出现在我们眼前,然而我们没有看到它,没有认识到它可能带给我们的种种益处。其实有些时候不是我们看不到它,而是不知道用什么工具去开发它,所以,开发潜能需要利用外力。
在美国西部某市的法院里有一位法官,他中年时还是一个不识文墨的铁匠。他现在60岁了,却成了全城最大的图书馆的主人,获得许多读者的称誉,被人认为是学识渊博、为民谋福利的人。这位法官唯一的希望,是要帮助同胞们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可是他自身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育,为何他会产生这样的远大抱负呢?原来他不过是偶然听了一次关于“教育之价值”的演讲。结果,这次演讲唤醒了他潜伏着的才能,激发了他远大的志向,使他做出了这番造福一方民众的事业来。
我们大多数人的体内都潜伏着巨大的志气和才能,但这种潜能一直酣睡着,它一旦被激发,便能做出惊人的事业来。志气一旦被激发,如果又能加以继续关注和教育,就能发扬光大,否则终将萎缩并消失。
那么,我们就需要寻找激发潜能的力量。如果我们找不到一个正确的途径,那么这些潜能也只能被当成废物一样处理掉。
促使潜能开发应用的方法途径有许许多多,但从成功学的角度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诱、逼、练、学”。
★“诱”就是引导
寻求更大领域、更高层次的发展,是人生命意识里的根本需求。“这山望着那山高”、“喜新厌旧”是人的根本特性。因此,具有主体自觉意识的自我,有理性的自我,是绝不愿意停留在任何一种狭小的、有限的状态之中的,而总是想要不断开拓以取得更大的发展,从而更好地生存。这种炽热的、旺盛的发展需要,是成功渴望的表现,是潜能蓄势待发的前兆。只要对这种发展意识给予有益的暗示、引发、规划和培育,就能把潜能很好地激发起来,释放出来。
★“逼”就是逼迫
人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既有求发展的需要,又有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惰性。能够卧薪尝胆、自我警醒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人需要的是鞭策和当头棒喝式的促动,而“逼”就是“最自然”的好办法。人们常说的“压力就是动力”,就是这个意思。因此,被逼不是无奈,被逼是福。逼自己,来提升自己。逼自己,就是战胜自己,必须比自己的过去更新;逼自己,就是超越竞争,必须比别人更新。
★“练”就是练习
此处特指专家为开发人的潜能而专门设计的练习、题目、测验、训练,如脑筋急转弯、一分钟推理等,多做有益。
★“学”就是学习
学习是增加潜能基本储量和促使潜能发挥的最佳方法。知识丰富必然联想丰富,而智力水平正是取决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连接范围和信息量。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何种情形下,你都要努力接近那些有利于开发你潜能的外力,这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知识。这对于你日后的成功,具有莫大的影响。几乎所有的人都只发挥了其能力的1/10。不能发挥其余十分之九的能力的原因在于恐惧、不安、自卑、意志薄弱及罪恶感。将所有的原因综合起来,可以认为是“与外界的不调和”,因为不能包容外界,则等于是给自己的能力踩了刹车。
与外界的调和能让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相信读者很容易便能了解这一个法则,因为所谓创造的行为,是向着外界去发挥,所以一旦能和外界调和时,自然产生优异的结果。
思考掀起你的头脑风暴
迪·博诺教授说:“一个人很聪明或智商很高,只是说明他有创新的潜力,并不能说明他很会思考。智力和思考的关系,就好比一辆汽车同司机驾驶技术的关系,你可能有一辆很好的汽车,如果驾驶技术不好,仍然不能把车开好。相反,尽管你开的是一辆旧车,如果驾驶技术高超的话,照样能把车开得很好。”
世界著名趋势专家约翰·奈斯比特也曾经说过:“在信息时代,我们最需要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以及如何创新。”人人都有思考的能力。思考力具有强大的力量,唯有思考,才能开发出智慧的潜能,才能打开才智的大门。
从现在开始,让你的头脑刮起一阵“思考风暴”,用积极的思考去进行积极的创新,你的生命将无比精彩。
◇要有正确思考方式
一天晚上,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走进实验室,看到一位学生仍坐在实验桌前,便问道:“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
学生答道:“我在工作。”
“那你白天在干什么呢?”
“也在工作。”
“那么你早上也在工作吗?”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
于是,卢瑟福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么,你什么时候思考呢?”学生看了看他,无言以对。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不乏刻苦认真的人,但他们的成绩就是上不去;也有许多人,他们工作非常勤奋,却没什么太大的成就;许多人做事非常努力,但就是赚钱不多,囊中羞涩;许多学者埋头苦干,实验无数,但就是没有创新,无所突破……虽然原因各异,但缺乏正确的思考方式无疑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个原因。
★勤奋是思考的动力
勤奋学习书本知识而不思考,就会不辨真伪,更不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如果只是苦思冥想却不认真读书,就会孤陋寡闻、才疏学浅,更不能做到标新立异。可见,勤奋学习与善于思考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勤奋是思考的基础,在勤奋的基础上思考,思考才能深入;在思考的前提下,勤奋的努力才会有效果。我们千万不要认为,做作业是最重要的,做实验是最重要的,看电视是最重要的,最后却说没有时间去思考,忘记了思考。
★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被称为辐射思维,扩散思维,它是指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思维会以某一个点为中心,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向外扩散的一种思维方式。
1950年,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创造力》为主题的演讲中首次提出“发散性思维”这个概念。经过五十多年的研究,人们从“发散思维术”中又演变出其他很多种思维术,所以我们对发散思维研究得越是透彻,对其他的思维术的了解也会愈发深刻。总的来说,发散思维有以下几个特征:
——变通性
变通性就是不断变化,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些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拥有发散思维的人会沿着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思考问题,这样就必须要具备变通性的特性,而变通性需要借助横向类比、跨域转化、触类旁通等方法,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流畅性
流畅性就是想象力自由发挥的速度。发散思维的触角就像阳光一样,很快就能遍布四周。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它是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维、概念,所以我们说有发散思维的人肯定会很机智,因为机智与流畅性密切相关。
——独特性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一个人的思维如果大众化就没有任何优势了。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作出不同寻常且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可以说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创造是智慧的引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你要想使自己的工作产生超凡出众的效果,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培养和运用创造性思维。
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尤其是逻辑思维大不相同。简单地说,创新思维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一种智慧的升华。是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更深一步地找出新点子,寻求新答案的思维。创新思维是潜伏在你头脑中的金矿,它绝不是什么天才之类的独特力量和神秘天赋。
创新思维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开始。因此,我们要学习运用创新思维,融会贯通,充分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千百年来,人类正是凭借着创新思维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新思维给人类前进和创造财富提供了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都是创新思维的物化,是智慧的结晶。
小时候的爱因斯坦一点也不聪明,到3岁时,还不会讲话。6岁上学,在学校里成绩非常差,一上课就成为老师批评的对象,老师还说他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大家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天生的笨蛋。
但是,爱因斯坦在12岁时,就已经决定献身于解决“那广漠无垠的宇宙”之谜。15岁那一年,由于历史、地理和语言等都没有考及格,也因为他的无礼态度破坏了学校秩序和纪律,他被学校开除了。
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思考和想象。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他在16岁时,喜欢做白日梦,幻想着自己正骑在一束光上,做着太空旅行,这也引发了他的思考:如果这时在出发地有一座钟,从我坐的位置看,它的时间会怎样流逝呢?
从此,他开始了他的科学远征。他进行了大量的理想实验,提出了“光量子”等理论,为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强调不能只是死记一大堆东西,而是要能灵活地进行思考。可见,灵活地进行思考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创造的力量,更是智慧的力量。
运用创新思维,你可以顺利解决大到宏伟的计划,小到日常纠纷中的难题。
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通过研究发现,人们的心理活动常常会受到一种所谓“功能固着心理”的束缚,即容易只把已存在的看成是合理的、可行的,因而在看待某些事物,思考某种问题时,很容易沿着原有的旧思路延伸,受到传统模式的严重羁绊而无法突破创新。
要想培养创新思维,必先打破这种“心理固着效果”,勇敢地冲破传统的看事物、想问题的模式,通过全新的思路来考察和分析问题,进而才有可能产生大的突破。
由于长期积压,美国的一位书商手里有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这令他陷入了困境。经过再三考虑,他有了主意,并且立即开始行动。
他给总统送去了一本书。忙于政务的总统怕他过多地纠缠,便随口说了一句:“嗯,这是本好书。”于是书商便大做广告:“现有总统先生喜欢的书籍出售,欲购者从速。”于是,没过几天那批滞销书便销售一空。
不久,书商又有一批书压在手中卖不出去,便又送了一本给总统。鉴于上次的教训,总统便回了一句:“这书不怎么样。”书商又做广告:“现有总统认为很糟的书出售,欲购从速。”书又被销售一空。
第三次,书商送书给总统时,总统想这次可不能再上当了,于是索性一言不发。书商在广告上说:“现有总统也拿不准是好是坏的书出售,欲购从速。”那批书居然又被抢购一空。
其实,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每个人都有某种创新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每个正常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普通人与天才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创新能力与其他能力一样,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而激发出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提高、发展的,它是人类共有的可开发的财富,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