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中医穴位刺激常用方法一览

◎中医所说的经络穴位养生法,就是指运用针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精气,达到调和气血、旺盛代谢、通利经络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学按摩,先掌握穴位“开、闭”时间

figure_0034_0009
◎按摩是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即通过对人体穴位施以按、揉、摩、点等手法,达到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是中医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通过对人体穴位施以按、揉、摩、点等各种手法,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针灸相比,按摩的技术要求比较低,危险性比较小,因此被普通群众广泛应用。与此同时,问题也出现了,很多人觉得按来按去效果却不明显,从而对按摩失去了信心。

专家告诉我们,穴位的气血旺衰有时间变化,许多人不遵循穴位的开闭变化,胡乱按摩,自然疗效不显著。一般来说,按摩需要用子午流注纳子法开穴,然后结合疾病变化的周期选取按摩的最佳时机。

子午流注是指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子午流注纳子法则指,用干支顺序表示气血流注的时间规律,以对应相关的脏腑经脉腧穴进行针灸、按摩的一种方法。

根据子午流注,十二时辰与十二经络及脏腑的对应关系如下。

1 子时(23:00~1:00)

对应经络:胆经。

身体状态:子时是胆功能最旺的时间,人体的胆汁每天都需要新陈代谢,在子时入眠,有利于胆进行新陈代谢。但子时心脏功能最弱,心脏病患者往往在夜间容易突然发病和死亡。

养生之道: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新陈代谢充分,晨醒后能头脑清新、面色红润。子时前上床睡觉,还有利于骨髓造血。

2 丑时(1:00~3:00)

对应经络:肝经。

身体状态:此时肝脏功能最为旺盛,是补充肝血的最佳时段。肝血是人思维和行动的重要原料,肝所藏的血液需要淘汰,需要产生新鲜血液,这种代谢通常在丑时完成。

养生之道:在此时之前进入熟睡状态,就能让血液大量进入肝脏,充分地休养和补充能量。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脏还在辅助人的思维和行动,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黄帝内经》中讲:“卧则血归于肝。”丑时未入睡者,就会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3 寅时(3:00~5:00)

对应经络:肺经。

身体状态:天地阴阳从此时转化,由阴转阳。人体此时也开始阳气渐升,阴气渐衰,此刻肺经最旺。肝脏将新鲜的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的血管输送到全身。所以人在清晨时能面色红润、精力充沛。

养生之道:此刻人体需要大量呼吸氧气,进行有氧呼吸,所以要求有较深的睡眠。如果家里有肺功能不好的病人,如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一定要特别注意观察病人此时的反应和症状。很多肺癌病人都容易在寅时去世。哮喘病人在寅时服药也比白天常规服药效果好。

4 卯时(5:00~7:00)

对应经络:大肠经。

身体状态:这是大肠经最活跃的时段,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再促进大肠经进入到兴奋的状态,大肠吸收白天所吃食物中的水分和营养,将渣滓形成大便,排出体外。

养生之道:此时起床后最好喝杯温开水,一是补充水分,二是促进大便畅通,然后把一天积攒下来的废物毒物都排出体外,让身体清爽无比。

5 辰时(7:00~9:00)

对应经络:胃经。

身体状态:你的胃已经等了整整一个晚上,早就饿得不行,所以,这个时候要吃早饭好好消化。但是此时胃休息了一晚上,不要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要是胃火过盛,嘴唇干,就会唇裂或生疮。

养生之道:此时要吃足够的早餐,如果你不将胃填饱,它就会一直分泌胃酸。饿久了,就有患胃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胆囊炎的危险。饭后1小时按揉胃经就能很好地调节胃肠功能。

6 巳时(9:00~11:00)

对应经络:脾经。

身体状态:此时脾经最旺。脾是消化、吸收的总管,又是人体血液的统领。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就好,血液的质量就高,嘴唇才能红润,否则就会口唇苍白或唇暗、唇紫,皮肤也会没有光泽。

养生之道:这个时辰要多喝水,慢慢饮,让脾脏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如此,身体会开始整个白天的“水循环”,进入良性的新陈代谢。

7 午时(11:00~13:00)

对应经络:心经。

身体状态:此时心经最旺,也是人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心能推动血液运行,能养血、养神、养气、养筋。午时小睡片刻,对于养心大有好处,下午乃至晚上都能精力充沛。

养生之道:此时要适当休息,午睡。但午睡不能超过1小时,过长反而会精神不好,容易引起晚上失眠。要保持心情舒畅,要适量运动,保持周身气血通畅,增强各个脏腑的功能。

8 未时(13:00~15:00)

对应经络:小肠经。

身体状态:此时小肠经最旺。小肠是分清别浊的器官,把水分归于膀胱,糟粕送到大肠,其中精华就输送进脾。小肠经在未时会对人体一天吸收的营养成分进行分配。若小肠不正常,人的大小便都会失常。

养生之道:午餐应该在13:00之前就吃,这样才能让小肠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把吃的营养物质都充分吸收到人体内;错过了时间,就会影响到小肠一天的工作。

9 申时(15:00~17:00)

对应经络:膀胱经。

figure_0036_0010
◎申时对应的经络是膀胱经,此时应多喝水以保证小便的畅通。

身体状态:此时膀胱经最旺。膀胱主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体外,津液循环在体内。若膀胱有热就会出现小便不通,或咳而遗尿。申时人的体温较热,膀胱气化不足就会表现为阴虚火旺、小便短少。

养生之道:此时膀胱最活跃,所以要多喝水,保证小便的畅通。想尿你就尿,一定不要憋着,否则憋久了,就会有尿潴留的情况发生,这是膀胱括约肌没有弹性的表现。

10 酉时(17:00~19:00)

对应经络:肾经。

身体状态:经过申时人体膀胱的泻火排毒,肾在酉时开始进入贮藏精华的阶段。

养生之道:此时要行房,可就是最佳时刻,没有一点儿后顾之忧。而且有益的行房,如按“七损八益”的方法来做,还能养肾保健。

11 戌时(19:00~21:00)

对应经络:心包经。

身体状态:心包经能保护心脏、保存精力。心包是心外面的一层保护组织,也是气血的重要通道:心包在戌时最旺,此时有利于清除心脏周围外邪,使心脏处于完美的状态。

养生之道:此时是养心的好时间,心脏不好的人最好在这个时候按摩心包经,效果最好。此刻应该给安然入眠创造良好的氛围,保持心情和身体的平静,最好不要做剧烈的运动,否则容易失眠。最好的运动是散步。

12 亥时(21:00~23:00)

对应经络:三焦经。

身体状态:三焦在六腑中最大,有主持诸气、疏通上下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旺盛,能通百脉。在亥时睡眠,人体百脉就能得到休养生息,对身体十分有益。

养生之道:此刻一定要保持心境平静,不生气,不狂喜,不大悲,保持全身心的舒畅放松。此时要是夫妻吵架,为白天的事而怄气,那第二天人一定会精神萎靡。

一学就会的经络刺激法

很多人一提起经络按摩、推拿之类的词都会顿生崇拜之情,觉得其博大精深,因为经络是如此神秘和复杂,对于掌握其中的经络刺激法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这里,我们教你几种一学就会的经络刺激法,一定会给你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 掌握指法技巧

在家庭中能进行的穴道刺激中,最普遍的就是指压。不要小看你的手指头,它也蕴涵着很多玄机呢。

指压的第一个诀窍是利用容易施力的大拇指或示指、中指,用指腹按压,可以加重压力,而且长时间按压也不觉得疲倦。

还有一个诀窍,就是按压的补泄之分。有慢性病或者长期营养不良的人往往身体虚弱,这时要予以轻刺激,温柔一点儿,称为补法,即补充能量,使器官恢复到正常水平。当某些患者神经亢奋、疼痛较强时,要予以重压,称为泄法,即抑制过高能量的刺激法。总的来说,每次按压3~5秒,中间间隔2~3秒,重复3~5次,效果最好。

figure_0037_0011
◎指压是最简单易行的家庭经络刺激法,当身体状态不佳时可以一试,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灸法是一种补法

灸法是利用某些易燃材料如艾草或某些药物,以烧灼、熏熨和贴敷腧穴或患处,借助其温热性和药性,通过经络,达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灸时,首先在手掌中放置艾草,并将它捻成细长状,然后在其间断部分2~3厘米处摘下,制成大约米粒一般大小的金字塔形灸。

用少许水将皮肤弄湿,在穴位上放上上面所说的灸,如此艾草容易立起来,然后点燃线香,引燃艾草,在感到热时更换新的艾草。

3 学会利用身边的器物

把五六支牙签用橡皮条绑好,以尖端部分连续扎刺等方式刺激穴道。刺激过强时,则用圆头部分,此法可出现和针灸疗法相同的效果。

不喜欢针灸的朋友,可以用吹风机的暖风对准穴位吹,借以刺激穴位。这算是温灸的一种。

体质虚弱的人,肌肤较敏感,再小的刺激往往也受不了,此时可利用旧牙刷以按摩的方式来刺激穴道。

以手指做按压的时候,想省劲儿一些的话,可以用圆珠笔替代,方法是用圆珠笔头压住穴道,此法压住穴道部分的面积广,刺激较缓和。

figure_0038_0012
◎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用牙签来对身体上感觉到不适的部位进行刺激,以达到缓解的效果。

脊椎骨的两侧有许多重要的穴位,可惜的是,自己无法好好地刺激它们。如果有软式棒球,即可轻易地达成目的。仰卧,将球放在背部穴道的位置,借助身体的重量和软式棒球适度的弹性,穴道可获得充分的刺激。

真正的按摩是五指并用,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其中的压就是上面所说的“指压”。一般说来,捶、搓等疗法是补法,用于手脚发麻等症状,捶或压属于泻法,用于神经痛等病症。

刮痧:传统的自然疗法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古时人们感觉不舒服时,出于本能用手或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现代医学认为,痧是皮肤或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是一种自然溶血现象,多出现在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伤瘀血、肿胀。刮痧可使经络通畅,瘀血肿胀吸收加快,疼痛减轻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刮痧疗法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刮出痧疹,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自然疗法。

现代的刮痧是利用刮痧器具,刮拭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近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明代医学家张凤逵在其书《伤暑全书》中,对于痧症疗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都有具体的描述。他认为,毒邪由皮毛而入,就会阻塞人体的脉络,阻塞气血,使气血流通不畅;毒邪由口鼻吸入的时候,就阻塞络脉,使络脉的气血不通。这些毒邪越深,郁积得越厉害,那么它就越剧烈,如燎原之势,对于这种情况,就必须采取急救措施,用刮痧放血的方法来治疗。运用刮痧疗法,将刮痧器皿在表皮经络穴位上进行刮治,直到刮出皮下出血凝结成米粒样的红点为止,通过发汗使汗孔张开,痧毒(也就是病毒)随即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刮痧疗法是很神奇的。刮痧可以退热,因为发热时皮肤的毛孔都闭塞,刮痧以后使毛孔张开,里面的风寒便可以排泄出来。刮痧还能消炎,炎症使局部充血、红肿,是代谢产物积聚的表现,刮痧使局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加快新陈代谢,局部的病理产物如细菌、毒素等可以更快地排泄出去,这样炎症就可消退。另外,刮痧还能治疗颈椎病、腰腿疼、肩周炎、骨质增生,刮痧还有调节内脏的作用。

figure_0039_0013
◎刮痧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一种利用刮痧器具刮拭经络穴位的保健方法,具有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功效。

痧证是一个专属于中医的词汇,西医里没有痧证之说。所谓痧,就是刮痧时在病人皮肤上出现的紫红颜色、类似细沙粒的点,人们根据出现的这些症状,把它取名叫痧证。痧证又称为“瘴气”等,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从广义来讲,一方面是指痧疹征象,即痧象;另一方面是指痧疹的形态外貌,即皮肤上出现的小红点。痧证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许多疾病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在体表的一种共性表现,故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痧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统称之为“痧证”。

那么,在现代医学中,痧证相当于什么病呢?目前还不能确定。不过,痧证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证的记载涉及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痧惊合璧》一书就介绍了四十多种痧证,连附属的共计一百多种。根据其所描述的症状分析:“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腹股沟斜疝;“产后痧”似指产后发热;“膨胀痧”类似腹水;“盘肠痧”类似肠梗阻;“头疯痧”类似偏头痛;“缩脚痈痧”类似急性阑尾炎,等等。此外民间还有所谓寒痧、热痧、暑痧、风痧、暗痧、闷痧、白毛痧、冲脑痧、吊脚痧、青筋痧等,名目繁多。

狭义上的痧证就是特指一种疾病。古人认为,痧证主要是内风、湿、火之气相搏而为病。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有饥饱劳逸。夏秋之际,风、湿、热三气盛,人若劳逸失度,则外邪侵袭肌肤,阳气不得宣通透泄,所以夏秋之际常发痧证。

痧证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痧痕明显。刮痧后,皮肤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痧痕和累累细沙(出血点),并且存留的时间较长。二是痧证多胀。所谓胀,就是痧证多出现头昏脑涨、胸部闷胀、全身酸胀等。

figure_0040_0014
◎痧通常不是一种独立的病,而是许多疾病的共同症候,统称为“痧证”。

除具有上述两项特征以外,还有许多种病的症状和痧证有关系。例如,由于高温引起的痧证:头昏脑涨,烦躁欲吐,全身疲倦,两眼发花;由于中暑引起的痧证:头晕心悸,恶心呕吐,以及小腿的腓肠肌痉挛性疼痛;由于急性肠炎引起的痧证:频繁呕吐,腹痛腹泻;由于食物中毒引起的痧证:肚腹胀疼,发作急剧,呕吐腹泻,四肢麻木,甚至由于严重失水而引起的腓肠肌痉挛,即俗话说的“转筋痧”;由于空气窒息引起的痧证:头昏脑涨,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面色青紫,甚至出现神志昏迷。从上述症状看,中暑、日射病、急性肠炎、食物中毒,以及由于窒息引起的血液和组织严重缺氧、中毒等病,都可用刮痧疗法进行辅助治疗。

刮痧的治病疗疾与保健功效

刮痧是以中医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指导,集针灸、按摩、点穴、拔罐等非药物疗法之所长,用水牛角为材料做成刮痧板,配合相应的刮痧疏导油进行的一种自然疗法,对人体有活血化瘀、调整阴阳、舒筋通络、调整信息、排出毒素、自身溶血等作用,既可预防保健,又可治病疗疾。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分为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的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和环境等变化起到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之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穴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侵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

figure_0041_0015

刮痧的基本手法

刮痧的用具十分简单,使用方便,只要是边缘比较圆滑的东西,如梳子、搪瓷杯盖子等,都可以用来刮痧。当然,如果长期使用或作为治疗,还是用天然水牛角为材料制成的专业刮痧板比较好,这样可以避免对人体肌表的毒性刺激和不良化学反应,而且水牛角本身就是一种中药,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和润养作用。

1 握持刮痧板方法

单手握板,将板放置掌心,一侧由拇指固定,另一侧由示指和中指固定,也可由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固定。

利用腕力进行刮拭,刮痧板移动方向与皮肤之间夹角以45度为宜,角度不可太大,也不可使用削铲法。

2 刮痧的强度和时间

刮痧手法的轻重、力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都要依照接受者的年龄、性别、体质、身体状况以及出痧情况等因素而定。刮痧板接触皮肤时力量应适中,以对方能承受为度,做单方向均匀刮拭,每一角度方向刮15~30次,每一部位刮拭3~5分钟。针对性刮痧或局部保健刮痧一般20~30分钟,全身整体保健刮痧以40~50分钟为宜。个别人不易出痧,不可强求。出痧者一般3~5天痧退,痧退后方可进行再次刮拭。

几种常用的刮拭手法

figure_0042_0016

接上表

figure_0043_0017

刮痧时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很多人对于刮痧还是有顾虑的,特别是“出痧”后,认为会对皮肤有损害,其实这完全不用担心,刮痧不会伤害皮肤,而且由于这种方法活血化瘀,促进了局部的血液循环,皮肤会变得比原来还要健康、美丽。刮痧后皮肤上出现的红斑颜色的深浅通常是病症轻重的反映。病情较重,“痧”就出得多,颜色也深;病情较轻,“痧”出得就少,颜色也较浅。一般情况下,皮肤上的“痧”最多一周就会消退。

虽然刮痧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自然疗法,但刮痧过程中还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以免影响效果或者损伤身体。

(1)要根据保健刮痧的适用范围,对适合刮痧的人进行,不宜超出相应范围。

(2)刮痧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体位,这与是否正确地刮拭操作、防止晕刮和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相关联。

(3)根据接受者的体质,选择好的合适刮痧部位要尽量暴露。若刮拭部位不清洁,要用消毒用品、热毛巾、卫生纸巾或酒精棉球擦洗干净,预防感染。

(4)对于初次接受保健刮痧的人,应做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其紧张心理。

(5)刮痧时应保持室内适宜温度,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免伤风受寒,夏季应回避风扇、穿堂风及空调直吹刮拭部位。

(6)刮痧后,接受者可休息一会儿,并喝适量温开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或洗凉水澡。

(7)刮痧时用力要均匀,手法由轻到重,以受者能承受为度,刮到局部潮红或出现痧斑、痧点为止。

(8)有人经过刮拭后不易出痧,不可强求。

(9)年迈体弱、年幼、对疼痛敏感者,应使用轻刮法刮拭,并注意观察受者面色表情及全身情况,随时调整方案。

(10)刮痧后痧斑未退,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拭。一般间隔3~5天,待痧退后方可在原部位再刮。

(11)下肢静脉曲张或下肢易肿胀者,宜采用逆刮法,由下向上刮,注意不要从上向下刮。

此外,还有一些不适合使用刮痧疗法的禁忌证及不可进行刮痧的部位,也必须谨记。

(1)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刮,可在肿瘤部位周围进行补刮。

(2)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水肿者禁施刮痧。

(3)孕妇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

(4)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前后二阴等部位禁止刮痧。

(5)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痣、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刮痧。

(6)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刮痧。

(7)有接触性皮肤传染病者忌用本法或注意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

(8)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等)慎用本法。

(9)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禁止重力大面积刮痧,特殊情况下可用轻刮法或点按刮拭。

总之,刮痧是民间一种非常简单易操作的保健方法,经常刮痧对身体大有裨益。但刮痧时最好找专业的刮痧师进行,初学者也应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尤其要注意刮痧的一些禁忌证及禁忌部位,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figure_0045_0018
◎刮痧有益健康,但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禁忌,不宜随意尝试。如对疼痛敏感者要慎用,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等。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针灸疗法是以针刺或艾灸为主,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节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针灸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针灸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4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了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关于针灸医学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内经》中有“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但是针灸的出现比有记载的时候要更早。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减轻的现象,便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出现于距今8000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那时人们已掌握了挖制、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又被称为石针。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产生于火的发现和使用之后。在用火的过程中,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烧灼、烘烤后得以缓解或解除,继而学会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沙土进行局部热熨,逐步发展至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经过长期的摸索,选择了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于体表局部进行温热刺激,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于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因而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灸治原料。

“砭而刺之”渐发展为针法,“热而熨之”渐发展为灸法,这就是针灸疗法的前身。

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

针灸是在中国民间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自然疗法,是古代人民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针灸疗法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简便易行,实用经济,副作用极少。正因为针灸疗法的这些独特优势,在唐代,中国针灸就已传播到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并在其他国家繁衍出一些具有异域特色的针灸医学。至今,针灸已经传播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保障全人类的生命健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针灸疗法逐渐形成了由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

针灸治疗的适应范围很广,举凡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的许多疾患,大部分都能应用针灸来治疗。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43种应用针灸有效的病症,包括:

(1)呼吸系统疾病:鼻窦炎、鼻炎、感冒、扁桃体炎、急、慢性喉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2)眼科疾病:急性结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近视眼、白内障。

(3)口腔科疾病:牙痛、拔牙后疼痛、牙龈炎。

(4)胃肠系统疾病:食道、贲门失弛缓症,呃逆,胃下垂,急、慢性胃炎,胃酸增多症,慢性十二指肠溃疡,单纯急性十二指肠溃疡炎,急、慢性结肠炎,急性(慢性)杆菌性痢疾,便秘,腹泻,肠麻痹。

(5)神经、肌肉、骨骼疾病: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周围性神经疾患、小儿脊髓灰质炎后遗症、美尼尔氏综合征、神经性膀胱功能失调、遗尿、肋间神经痛、颈臂综合征、肩凝症、网球肘、坐骨神经痛、腰痛、关节炎。

现在,还有很多人把针灸用于祛除青春痘和减肥,多可收到一定的疗效。其实不论哪种用途,针灸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强化脏腑功能、扶正祛邪来达到祛病除疾的效果。

figure_0047_0019
◎针灸治疗的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的病患,常见的如鼻炎、鼻窦炎、气管炎等。

针灸时可能会出现的异常情况及预防处理

针灸虽然是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治疗方法,但因操作不当或患者过度紧张等原因,也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情况,所以,建议一般情况下要在医师的协同下来完成。

下面我们就把针灸出现异常情况时的现象、原因及预防、处理措施做一详细讲解,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1 晕针

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可出现于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患者。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过于闷热或寒冷等而致。晕针分为轻度症状和重度症状。

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不清,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者,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可配用现代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仍需适当休息。

figure_0048_0020
◎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晕针的现象,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以免发生意外并用指掐人中、合谷等进行急救。

2 滞针

这种异常情况多是由于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出现这种情况时,表现为: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患者则感到疼痛。

预防: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

处理:叮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3 弯针

出现弯针情况,多是由于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导致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处理:出现弯针后,就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遇有弯针现象时,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4 断针

figure_0048_0021
◎针灸治疗时可能会出现弯针或断针的现象,这多数是由于术者进针手法不纯熟及针具质量欠佳引起的。

就是出现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的情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

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再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5 针后异常感

通常表现为:出针后,患者不能挪动体位,或重、麻、胀的感觉过强,或原有症状加重,或针孔出血,或针处皮肤青紫、结节等。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是:肢体不能挪动,可能是有针遗留,未全出完,或体位不当,致肢体活动受限;对过于重、麻、胀针感者,多半与行针时手法过重,或留针时间过长有关;原有病情加重,多因手法与病情相悖,即“补泻反,病益笃”之由;局部出血、青紫、硬结出现者,都因刺伤血管所致,个别可能由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预防:退针后清点针数,避免遗漏。行针手法要柔和适度,避免手法过强和留针时间过长。临诊时要认真辨证论治,处方选穴精练,补泻手法适度。要仔细查询有无出血病史,对男性患者,要注意排除血友病。要熟悉浅表解剖知识,避免刺伤血管。

figure_0049_0022
◎避免针后出现异常情况,行针时手法要柔和和适度,行针后要清点针数,避免遗漏,给患者造成伤害。

处理:如有遗留未出之针,应随即起针,退针后让患者休息片刻,不要急于离开;对原病加重者,应查明原因,调整治则和手法,另行针治;局部出血、青紫者,可用棉球按压和按摩片刻;如因内出血青紫块较明显者,应先做冷敷以防继续出血,再行热敷,使局部瘀血消散。

6 针刺引起创伤性气胸

表现为:患者突感胸闷、胸痛、气短、心悸,严重者呼吸困难、发绀,冷汗、烦躁、恐惧,甚则血压下降,出现休克等危急现象。检查时,肋间隙变宽,外胀,叩诊呈鼓音,听诊肺呼吸音减弱或消失,气管可向健侧移位。X线胸透可见肺组织被压缩现象。有的针刺创伤性轻度气胸者,起针后并不出现症状,而是过了一定时间才慢慢感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导致这些异常状况的原因多是由于针刺胸部、背部和锁骨附近的穴位过深,刺穿了胸腔和肺组织,气体积聚于胸腔而导致气胸。

预防:医者针刺时要集中思想,选好适当体位,根据患者体形胖瘦,掌握进针深度,施行提插手法的幅度不宜过大。胸背部腧穴应斜刺、横刺,不宜长时间留针。

处理:一旦发生气胸,应立即起针,并让患者采取半卧位休息,要求患者心情平静,切勿恐惧而反转体位。一般漏气量少者,可自然吸收。医者要密切观察,随时对症处理,如给予镇咳、消炎类药物,以防止肺组织因咳嗽扩大创口,加重漏气和感染。对严重病例需及时组织抢救,如胸腔排气、少量慢速输氧等。

7 刺伤脑脊髓

脑脊髓是中枢神经统帅周身各种机体组织的总枢纽、总通道,而它的表层分布着督脉和一些重要腧穴,如风府、哑门、大椎、风池以及背部正中线第一腰椎以上棘突间腧穴。若针刺过深,或针刺方向、角度不当,均可伤及身体,造成严重后果。

误伤延脑时,可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休克和神志不清等。如刺伤脊髓,可出现触电样感觉向肢端放射,甚至引起暂时性肢体瘫痪,有时可危及生命。

预防:凡针刺督脉腧穴——12胸椎以上及华佗夹脊穴,都要认真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如针刺风府、哑门穴,针尖方向不可上斜,不可过深;悬枢穴以上的督脉腧穴及华佗夹脊穴,均不可深刺。上述腧穴在行针时只宜捻转手法,避免提插手法,禁用捣刺手法。

处理: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出针。轻者需安静休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恢复。重者则应结合有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等,及时进行抢救。

8 刺伤内脏

刺伤肝、脾,可引起内出血,肝区或脾区疼痛,有的可向背部放射。如出血不止,腹腔积血过多,会出现腹痛、腹肌紧张,并有压痛及反跳痛等急腹症症状。刺伤心脏时,轻者可出现强烈刺痛,重者有剧烈撕裂痛,引起心外射血,即刻导致休克等危重情况。刺伤肾脏,可出现腰痛,肾区叩击痛,血尿,严重时血压下降、休克。刺伤胆囊、膀胱、胃、肠等空腔脏器时,可引起疼痛、腹膜刺激征或急腹症等症状。

出现这种异常状况主要是施术者缺乏解剖学、腧穴学知识,对腧穴和脏器的部位不熟悉,加之针刺过深,或提插幅度过大,造成相应的内脏受损伤。

预防:术者要学好解剖学、腧穴学;掌握腧穴结构,明白腧穴下的脏器组织。针刺胸腹、腰背部的腧穴时,应控制针刺深度,行针幅度不宜过大。

处理:损伤轻者,卧床休息一段时间后,一般即可自愈。如损伤较重,或有继续出血倾向者,应加用止血药,或局部做冷敷止血处理,并加强观察;注意病情及血压变化。若损伤严重,出血较多,出现休克时,则应迅速采取输血等急救措施。

figure_0051_0023
◎针刺有时会刺伤肝脏和脾脏,预防发生这种情况术者在针刺胸腹等部位时,应控制针刺深度等。

9 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常由针尖弯曲带钩,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引发。表现为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解剖部位,避开血管下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处理: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不必处理;局部肿胀疼痛较剧烈,青紫面积大而影响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后,再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

针灸时的几点禁忌

鉴于上文提到的针灸时可能会出现的异常情况,我们总结了几点针灸时的禁忌,术者应对此高度关注,尽量避免异常情况的发生。

(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进行针刺;对于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应尽量选用卧位,且手法不宜过重。

(2)妇女怀孕三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怀孕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不宜针刺;三阴交、昆仑、合谷、至阴等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针;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对胸、胁、腰、背、脏器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figure_0051_0024
◎针灸有诸多禁忌,医者或患者都应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如对胸、胁、腰、背等所居之处不宜直刺、深刺。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以免误伤膀胱等脏器,出现意外事故。

拔罐:最优秀的物理疗法

拔罐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

拔罐疗法又称“角法”,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瘀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能祛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瘀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可以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拔罐疗法采用的工具——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得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拔哪里即可。但橡胶罐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采用。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疱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拔罐疗法使用的另一个工具是探子,或叫火把。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

拔罐的方法主要有四种:拔罐、闪罐、走罐、放血拔罐。家庭常用的主要有拔罐和走罐。

figure_0052_0025
◎拔罐是最优秀的物理疗法,而且拔罐对于穴位的定位不像针灸那么严格,危险性也降低许多。

中西医对拔罐治病原理的不同解析

拔罐是一种在民间被广泛应用的自然疗法,随着医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拔罐疗法更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关于拔罐疗法的治病原理,中西医有不同的阐述。

在中医的致病理论中,疾病是由致病因素引起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这些致病因素包括瘀血、气郁、痰涎、宿食、水浊、邪火等,是在人体遭受风、寒、暑、湿、燥、火、毒、外伤的侵袭或内伤情志后,致使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这些致病因素通过经络和腧穴走窜机体,逆乱气机,滞留脏腑,瘀阻经脉,最终导致种种病症。

而通过拔罐就可以开泄腠理、扶正祛邪。因为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之力,其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将毛孔吸开并使皮肤充血,将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认为,拔罐负压的刺激,能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充血状态,加强新陈代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状态,增强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吞噬活动,增强机体体能及人体免疫能力,故能起到祛病疗疾的作用。

拔罐以后,人体通常会留下颜色不一的罐斑,罐斑颜色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也不同。常见的罐斑有潮红、紫红或紫黑色瘀斑,小点状紫红色的疹子,同时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热痛感。皮肤的这些变化属于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可持续数天。

拔罐后,罐斑如显水疱、水肿状,表明患者湿盛或因感受潮湿而致病。如水疱色呈血红或黑红,是久病湿夹血瘀的病理反应。

figure_0053_0026
◎中医认为,拔罐产生的真空负压有一种较强的吸拔力,这种吸拔力作用在经络穴位上,可以将体内的病理产物从皮肤毛孔中吸出体外,最终起到防病治疾的功效。

如罐斑出现深红、紫黑或丹瘀现象,触之微痛,兼见身体发热者,表明患者有热毒症;如罐斑出现紫红或紫黑色,无丹瘀和发热现象,表明患者有瘀血症。

如罐斑无皮色变化,触之不温,多表明患者有虚寒证;罐斑出现微痒或出现皮纹,多表明患者患有风证。

对于身体健康者,一般来说,罐斑多无明显变化。

要想身体安,火罐经常沾

拔罐疗法因其操作简便、经济、患者无痛苦且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民间就有“要想身体安,火罐经常沾”的说法。

拔罐疗法不但可以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数百种内外疾病,还可以强身健体,尤其一些慢性病,拔罐疗法效果更显著。对于常见病来说,拔罐也可以很快见效。

1 感冒

感冒以后,常见表现为头昏、鼻塞、肩背酸痛,这时在肩膀和后背上拔上几个火罐,立时会感觉肩背松快、头脑清醒。

2 慢性咽炎

关于这种慢性病,药物治疗见效很慢,而且疗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如果经常在脖子前面的廉泉穴或天突穴拔个罐,很快就会有所好转。

3 慢性鼻炎

在后背脊柱两侧的膀胱经第一侧线走罐治疗,效果非常好。

4 痛经

拔罐对寒湿凝滞型和气滞血瘀型的痛经效果明显,可在腹部的中极、归来、天枢穴和背部的肝俞、肾俞穴上拔罐。

拔罐还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养颜美容,是最适合家庭自我保健的常用疗法。

拔罐时,一般人的正常反应是:由于罐内的负压吸拔作用,局部组织可隆起于罐口平面以上,病人觉得局部有牵拉发胀感,或感到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等。起罐或走罐后,治疗部位出现潮红或紫红色疹点等,均属拔罐疗法的治疗效应,数天后,可自行恢复,不用做任何处理。

◎拔罐疗法对治疗痛经、感冒、慢性鼻咽炎等病痛效果显著,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
figure_0054_0027

如果拔罐后患者感到异常,或者有烧灼感,则应立即拿掉火罐,并检查有无烫伤。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由于患者过度紧张,术者手法有误,或罐子吸力过大所致。如在拔罐过程中,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则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搏微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出现晕厥时(晕罐),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平躺,取头低脚高体位。

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用卧龙散或通关散吹入鼻内,连吹2~3管,待打喷嚏数次后,神志即可清醒。或针刺百会、人中、中冲、少商、合谷等穴,必要时注射尼可刹米、苯甲酸钠、咖啡因等中枢兴奋剂。但这种情况很少会出现,只要在术前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惧,术中能很好地掌握病人的情况,完全可以避免这些意外状况。

下面我们还总结了几项拔罐时的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

(1)拔罐均要在脱衣服后才能操作,所以治疗时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保持室内的温度。

(2)孕期、妇女月经期、肌肉枯瘦之人,6岁以下儿童、70岁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肿病、心力衰竭、活动性肺结核、急性传染病、有出血倾向的疾病的患者,以及眼、耳、乳头、前后阴、心脏搏动处、大血管通过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发过多的部位、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皮肤有赘生物等,均不宜用拔罐疗法。骨突出处也不宜拔罐。皮肤上一次拔罐瘢痕未消退前,也不可在同一部位再拔。

(3)起罐后,皮肤局部如出现潮红、瘙痒,不可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就可消散。如果出现水疱、水珠、出血点、瘀血等,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疱轻者只需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疱较大时,可在水疱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敷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4)病情重、病位深及疼痛性疾患,拔罐时间宜长;病情轻、病位浅及麻痹性疾患,拔罐时间宜短。肌肉丰厚的部位,拔罐时间可略长;肌肉薄的部位,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时拔罐时间适当延长,天热时相应缩短。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易拔牢。

(6)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应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

(7)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家庭拔罐的注意事项

由于拔罐简单易操作,很多人都在家里备了拔罐所用的器材,身体不适时就拔上几罐,非常方便。但是专家提醒说:作为一种专业的治疗手段,拔罐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自行在家拔罐还是很容易出现意外,造成危险。如果乱施穴道,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所以,家庭拔罐一定要牢记一些注意事项,不能随意乱拔。

首先要注意拔罐所用的器材。中医多用竹筒,家用的如玻璃瓶、陶瓷杯都可以,只是口一定要厚而光滑,以免火罐口太薄伤及皮肉,底部最好宽大呈半圆形。

在拔罐前,要先将罐洗净擦干,再让病人舒适地躺好或坐好,露出要拔罐的部位,然后点火入罐。点火时一般用一只手持罐,另一只手拿一点着火的探子,动作要迅速,将着火的探子在罐中晃几下撤出,将罐迅速放在要治疗的部位;火还在燃烧时就要将罐口捂紧在患处,不能等火熄,否则太松,不利于吸出湿气,要有罐口紧紧吸在身上的感觉才好。但注意不要把罐口边缘烧热,以防烫伤。

拔罐的时间一般掌握在15~20分钟就可取下,取时不要强行扯罐,不要硬拉和转动,动作要领是一手将罐向一面倾斜,另一手按压皮肤,使空气经缝隙进入罐内,罐子自然就会与皮肤脱开。

家庭拔罐还可以采用走罐法。走罐是指在罐子捂上以后,用一只手或两只手抓住罐子,微微上提,推拉罐体在患者的皮肤上移动,可以向一个方向移动,也可以来回移动。这样就治疗了数个部位。走罐时应注意在欲走罐的部位或罐口涂抹一些润滑剂,如甘油、液状石蜡、刮痧油等,防止走罐时拉伤皮肤。

拔罐有很好的医疗和保健作用,一般人只要稍加学习就能很快掌握,现在更是发明了真空吸气的拔火罐,只要把罐子按在想拔的部位,然后提动上面的手柄,罐子就吸附在皮肤上面了,简单易行,可自行操作,无须他人帮助。这种罐子少了点火的环节,功效会差一点儿,但安全性非常高,很适合家庭拔罐用。

figure_0056_0028
◎拔罐虽然简单易学,但操作时如果掌控不当也会发生危险,现在发明了真空吸气的拔火罐,功效差一点儿,但非常安全。

推拿: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

推拿指用手在人体上按经络、穴位,用推、拿、提、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推拿又有“按跷”“跷引”“案杌”诸称号。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由来已久,有学者赞之为“元老医术”。推拿作为以人疗人的方法,通常是指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的疗效。

“推拿”一词是由“摩挲”“按矫”“按摩”逐渐演变而来的。它不仅是名词的变更,而且是千百年来从事推拿医术的医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结果。推拿医术是中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目前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推拿是医生用双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加不同的力量、技巧和功力刺激某些特定的部位来达到恢复或改善人体功能、促使病情康复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人疗人”的方法,属于现在所崇尚的自然疗法的一种。由于它的方法简便无副作用,治疗效果良好,所以几千年来在我国不断得到发展、充实和提高。尤其是近四十年来,由于西医学习中医,开办中医学院,对中医事业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一些科研机构又开始对推拿机理进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对推拿又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推拿是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体上施力,通过手法以及施力的不同,来调节人体功能的不平衡状态,使伤病得以痊愈。这种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figure_0057_0029
◎推拿是我国古老的医治伤病的方法,是指用推、拿、提、揉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从而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1 简单易操作

推拿疗法不需要任何特殊设备,只要学会各种常用手法,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治疗。

2 安全有效

推拿疗法不会产生一般药物治疗所产生的各种副作用,操作时只要掌握手法要领,认真施行,即可起到治病保健的效果,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当然,推拿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疾病,有时也会发生医疗事故(神经损伤、骨折等),所以推拿也有一定的适应证。非适应证者,绝对禁止使用。

3 适应证广泛

目前我国的推拿疗法已经适用于临床各科的某些疾病,主要包括:扭伤,关节脱位,腰肌劳损,肌肉萎缩,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股神经痛,坐骨神经痛,腰背神经痛,四肢关节痛(包括肩、肘、腕、膝、踝关节疼痛),颜面神经麻痹,颜面肌肉痉挛,腓肠肌痉挛,因风湿而引起的如肩、背、腰、膝等部的肌肉疼痛,以及急性或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滑囊肿痛和关节强直等症。其他如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症,习惯性便秘,胃下垂,慢性胃炎,失眠,遗精,以及妇女痛经与神经官能症等,都可考虑使用或配合使用推拿手法。

当然还有一些不适合用推拿疗法的禁忌证,包括:各种急性传染病,急性骨髓炎,结核性关节炎,传染性皮肤病,皮肤湿疹,水火烫伤,皮肤溃疡,肿瘤,以及各种疮疡等症。此外,妇女经期,怀孕五个月以上的孕妇,急性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患者,某些久病过分虚弱的、素有严重心血管病或高龄体弱的患者,都禁用按摩法治疗。

推拿的主要手法

按摩疗法,大致有如下两种:一种是主动按摩,又叫自我按摩,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按摩的一种保健方法;另一种是被动按摩,是由医生对患者进行按摩疗法。我们这里所介绍的按摩手法是针对被动按摩说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八种常用手法:按、摩、推、拿、揉、捏、颤、打等法。但各种手法常常相互配合进行,并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

figure_0058_0030
◎按法是推拿的主要手法之一,是指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体上有节奏的一起一落按下的手法。

1 按法

利用指尖或指掌,在患者身体适当部位,有节奏地一起一落按下,叫作按法。通常使用的有单手按法、双手按法。临床上,在两胁下或腹部,通常应用单手按法或双手按法,背部或肌肉丰厚的地方,还可使用单手加压按法。也就是左手在下,右手轻轻用力压在左手指背上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右手在下,左手压在右手指背上。

2 摩法

用手指或手掌在患者身体的适当部位,给以柔软的抚摩,叫作摩法。摩法多配合按法和推法,有常用于上肢和肩端的单手摩法,以及常用于胸部的双手摩法。

3 推法

向前用力推动叫推法。临床常用的有单手或双手两种推摩方法。因为推与摩不能分开,推中已包括摩,所以推摩常配合用,如两臂两腿肌肉丰厚处,多用推摩法。中医流传下来的推拿小儿方法,实际上就是用的推摩法。推摩的手法是多样的,把两手集中在一起,使拇指对拇指、示指对示指,两手集中一起往前推动,叫作双手集中推摩法,这是推摩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

4 拿法

用手把适当部位的皮肤稍微用力拿起来,叫作拿法。临床常用的有在腿部或肌肉丰厚处的单手拿法。如果患者因情绪紧张、恼怒,突然发生气闷,胸中堵塞,出现类似昏厥的情况,可在锁骨上方肩背相连的地方,用单手拿法把肌肉抓起来放下,放下再抓起,以每秒钟拿两下的速度,连拿20次,稍为休息,再连拿20次,则胸中通畅,气息自渐调和了。

5 揉法

医生用手贴着患者皮肤,做轻微旋转活动的揉拿,叫作揉法。揉法分单手揉和双手揉。如太阳穴等面积小的地方可用手指揉法,对于背部面积大的部位可用手掌揉法。还有单手加压揉法,比如揉小腿,左手按在患者腿肚处,右手则加压在左手背上,进行单手加压揉法。揉法具有消瘀去积、调和血行的作用,对于局部痛点,使用揉法十分合适。

6 捏法

figure_0059_0031
◎捏法是利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和肌肉从骨面上捏起来的手法,捏法特别适合需要改善肌腱活动能力及血液循环的患者。

在适当部位,利用手指把皮肤和肌肉从骨面上捏起来,叫作捏法。捏法和拿法有某些类似之处,但是拿法要用手的全力,捏法则着重在手指用力上。拿法用力要重些,捏法用力要轻些。捏法是按摩中常用的基本手法,常常与揉法配合进行。捏法实际包括了指尖的挤压作用,能使皮肤、肌腱活动能力加强,改善血液和淋巴循环。

7 颤法

是一种震颤而抖动的按摩手法。动作要迅速、短促而均匀,以每秒钟颤动10次左右为宜,也就是一分钟达到600次左右为宜。颤法与“动”分不开,所以又叫它颤动手法。将大拇指垂直地点在患者痛点,全腕用力颤动,带动拇指产生震颤性的抖动,叫单指颤动法。用拇指与示指或示指与中指,放在患者疼处或眉头等处,利用腕力进行颤动叫双指颤动法。

8 打法

打法又叫叩击法。打法手劲要轻重有准,柔软而灵活,主要用的是双手。常用手法有侧掌切击法、平掌拍击法、横拳叩击法和竖拳叩击法等。

figure_0059_0032
◎打法又叫叩击法。打法手劲要轻重有准,柔软而灵活,主要用的是双手。常用手法有侧掌切击法和竖拳叩击法等。

推拿的四种打法

figure_0060_0033

以上四种打法,主要用于肌肉较丰厚的地方,如项、肩、背、腰、大腿、小腿等处。叩打的力量,应该先轻后重,再由重而轻,总之,以使患者有舒服感为宜。在打法的速度上,一般是先慢后快,慢时一秒钟两下,快时逐渐加到一秒钟六下或八下。

但是无论使用哪一种打法,开头第一下都不能太用力,应软中有硬,刚柔相济,而后逐渐转强。两手掌落下时,既要有力,又要有弹性,使患者感觉舒服。叩打时间一般是1~2分钟,个别情况下可根据病情延长或缩短一些时间。这种手法,可在按摩后配合进行,也可与按摩手法夹杂进行。

无论使用哪种手法,都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1)按摩前要修整指甲,用热水洗手,同时,将戒指等有碍操作的物品预先摘掉。

(2)态度要和蔼,严肃细心,要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病情,消除患者精神压力,争取患者合作。

(3)患者与医生的位置要安排合适,特别是患者坐、卧等姿势,要舒适而又便于操作。

(4)按摩手法要轻重合适,并随时观察病人表情,使患者有舒服感。

(5)按摩时间,每次以20~30分钟为宜,按摩次数以12次为一疗程。

(6)在患者大怒、大喜、大恐、大悲等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不要立即按摩。

(7)饱食之后,不要急于按摩,一般应在饭后两小时左右为宜。

figure_0060_0034
◎推拿也有许多注意事项,如饱食之后不宜进行推拿等。

(8)按摩时,有些患者容易入睡,应取毛巾盖好,以防着凉,注意室温。当风之处,不要按摩。

除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掌握推拿保健的时间,每次以20分钟为宜。最好早晚各一次,如清晨起床前和临睡前。为了加强疗效,防止皮肤破损,在施推拿术时可选用一定的药物作润滑剂,如滑石粉、香油、按摩乳等。若局部皮肤破损、溃疡、骨折、结核、肿瘤、出血等,禁止在此处做推拿保健。做自我推拿时,最好只穿背心短裤,操作时手尽量直接接触皮肤。推拿后有出汗现象时,应注意避风,以免感冒。此外,在过饥、过饱、酗酒或过度疲劳时,也不要做保健推拿。

推拿时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

推拿疗法简单、安全、易操作,容易被人接受,但这并不说明推拿手法就绝对安全,万无一失。如果对推拿方法、部位等不加注意,也会使病人受到不应有的痛苦或造成施术困难。一旦手法使用不当,操作时间过长或病人精神紧张等原因导致异常情况发生,必须及时处理。

1 晕厥

出现这种异常情况时病人的表现是:突然感到头晕、恶心,继而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神呆目定,甚至意识丧失而昏倒。

晕厥是一种突发性、短暂性、一时性的意识丧失和昏倒,是由于广泛性脑缺血导致大脑皮层由原来常态供氧,迅速陷入缺氧状态引起的,在短时间内可自然恢复。

推拿时发生晕厥,主要可能是病人过于紧张、体质虚弱、疲劳或饥饿的情况下,因推拿手法过重或时间过长而引起。一旦病人出现晕厥,应立即停止推拿,让病人平卧于空气流通处,头部保持低位,经过休息后,一般就会自然恢复。如果病人严重晕厥,可采取掐人中、拿肩井与合谷、按涌泉等方法,促使其苏醒,也可配合针刺等方法。如属于低血糖引起的晕厥,可让受术者喝些糖水。

2 皮下出血

figure_0061_0035
◎推拿手法太重或病人有易出血的疾患时,可能会造成患者皮下出血,此时应立即停止推拿。

按摩一般不会出现皮下出血,若病人局部皮肤出现青紫现象,可能是由于推拿手法太重或病人有易出血的疾患。出现皮下出血,应立即停止推拿,一般出血会自行停止,2~3天后,可在局部进行推拿,也可配合湿敷,使其逐渐消散。

3 破皮

在使用擦法时,因操作不当,有时可导致受术者皮肤破损,此时应做一些外科处理,且避免在破损处操作,并防止感染。

4 骨折

推拿手法过重或粗暴,病人易发生骨折,对怀疑有骨折的病人,应立即诊治。对小孩、老人推拿时手法不能过重。做关节活动时,手法要由轻到重,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不能超过正常生理幅度),并要注意病人的耐受情况,以免引起骨折。

总之,推拿师应认真做好推拿前的一切准备工作,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正确的推拿方案,操作过程中应认真细致,主动观察和询问病人的感受,切忌手法粗暴,切忌急躁,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

天天给自己推拿有益健康

中药有四性:寒、热、温、平。推拿中的推、拿、揉、掐与中药四性相对应,所以说用推拿就是用药。

几种常用的对症推拿方法

figure_0062_0036

可见,推拿之术可谓是既方便,又有实效,几乎不会带来副作用,实在是自我保健的“魔法”。天天给自己推拿比吃人参还补,所以不要犹豫和怀疑了,赶快加入经络推拿的行列,它带给你的将不仅仅是健康,还有幸福和美丽。

火疗:促进血液循环的火灸疗法

火疗方法是通过高温加热,让皮肤上敷着的药物渗透到体内,可以治疗气血不活、筋骨疼痛,同时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达到止痛、恢复机体功能的目的,是传统中医火灸疗法的简称,又称灸疗、灸法。古今火灸疗法分为14大类,共计115种,火灸疗法是我国独特的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灸疗与针刺疗法并称为针疗。

火疗具有明显的民族特色,是世界医学中的奇葩,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推崇。火疗的独特作用,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实践所证实,而且得以进一步发扬。同时,人们对火疗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行经火疗是在传统中医火灸疗法的基础上,结合西方先进的手法,采用生物技术、纳米科技、经皮给药、靶向给药原理合成的名贵中药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保健健身项目。传统火灸疗法的适应证在300种以上,行经火疗科技从中挑选了一些疗效显著、针对性强、操作简便的几种进行开发研究,主要适应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关节炎、胃痛、腹痛、月经不调、痛经;因肾亏引起的腰膝酸软、失眠多梦、盗汗等。行经火疗科技比传统方法的针对性更强、过程更轻松、疗效更为显著、渗透性更强,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行经火疗备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认可。

火疗是如何帮助我们治病养生的呢?它是通过全身燃烧大火的形式来达到减肥、局部塑身、身体五行疗养、强健体内脏器、祛病强身的一种新方法。按摩师通过点、推、揉、旋、拉等技术动作并加以药敷火疗,使体内血液加速循环,增加机体代谢,让脂肪有效转化、分解,增强体内脏器的作用。

figure_0063_0037
◎火疗是指通过高温加热,使皮肤上敷着的药物渗透到体内的一种方法,可以治疗气血不活、筋骨疼痛等症。

1 火疗经典作用之一

——风湿祛痛

风湿、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疾病,属国内外多发的常见病,严重摧残人体健康,被国内外医学权威称为“不死癌症”。中医称为风、寒、湿、暑、燥、火六因致病中的三因风、寒、湿所致的疾病,即现在所谓的风湿病。风湿病的病因是无形的“寒”,在解剖刀和显微镜下无法发现。现经过大量实践证明,中药火疗能迅速通过经络把体内风、寒、湿引导归经,通过脏器调节自身免疫力,使风、寒、湿达到肌表,从而使病变经络被打通,疾病得到治疗。

2 火疗经典作用之二

——美容

千百年来藏药都以它奇特的功效和奇妙的配方而闻名于世。藏药火疗是将十几种纯天然藏药相配伍,提取精华,取其活血、清毒、止血、滋养、美白之功,而研制成的充分渗透皮肤,清除表层污垢及老化角质,深层清洁。如:藏红花自古即为美容之佳品,为治血之品,少用养血;珍珠性味甘咸寒,可安神定惊,清热解毒;养颜雪莲精华液,加速肌肤新陈代谢,使沉积在肌肤表层的黑色素细胞迅速脱落,彻底清除色斑;玫瑰花富含香茅醇、香叶醇、苯乙醇等多种挥发性香气成分,是养颜佳品,能调节内分泌,活血散滞,将毒素排出体外,清除自由基,减少色素沉着,滋润皮肤,达到美容目的;薰衣草在药理上有安定精神,改善失眠,护肤养颜,消炎祛疤等功效;人参花水有肌肤的抗老化与表皮细胞的活化再生功能,是最佳保养圣品,通过局部火疗热效应增加局部肌肤对药物的吸收,补充皮肤所需水分,使其更润泽、光滑,达到增白、美容的功效。

3 火疗经典作用之三

——治疗头痛

头胀痛是人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引起头胀痛产生的原因很多,可归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与精神情绪因素有一定关系。头痛多由于起居不慎,感受四时风寒湿热等外邪所致,也有的是郁怒伤肝或者紧张劳累所致。中药火疗通过给这些受损神经细胞提供养分,改善缺血缺氧状态和代谢障碍,就可促进残存神经元的再生及发挥功能,提高神经细胞活性及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使处于休眠状态的受损神经细胞复活,因此,也就调动了大脑潜能,从根本上祛除了头胀痛症。

figure_0064_0038
◎因紧张劳累、郁怒伤肝引起的头痛,可以采用火疗的方法来治疗。

中医火疗的主要功效

火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它是以祖国医学为理论基础,以反射学原理为依据,结合中医敷贴疗法,通过刺激人体反射区或穴位,采用敷贴、火疗等方法,调动和激发机体免疫力,调节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病养生的目的。从中医的角度来讲,火疗的功效见下表。

火疗的主要功效

figure_0065_0039

火疗期间的禁忌

从中医角度来讲,火疗的方式只适合风寒性体质及阳虚的人,热证、阴虚者,由于体内火旺,做火疗可能会加重内热而导致上火。一般来说,常常手脚心发热、怕热的人属于阴虚,肯定是不宜做火疗的。而阳虚的人正相反,手脚发凉又怕冷,这类人可以做火疗。另外,皮肤敏感或是长有疖子、皮肤破损以及患有易出血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紫癜等)的人不适合做火疗。所以,想做火疗的人最好先到中医院进行相关咨询,对自己的体质有个基本的了解后再做。同时,不要认为做一两次火疗就能治愈疾病或者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身体状况,这只是一种保健方法,对身体的改善是慢慢实现的,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做火疗时要注意不可空腹或者饱食,至少要在饭后1小时,火疗前后要大量喝温水;火疗后至少6小时方可用温水洗手脸,12小时内不能洗澡;做完火疗,必须在床上平躺45分钟;术后1年方可再次做火疗。

在操作过程中,施术者注意力要集中,胶块蘸起的药液不宜过多,否则患者不能耐受;但也不能过少,过少会致使火力不足达不到疗效。火候要适中,以患者能耐受,感到火疗舒适为度,否则,操作不慎易引起烫伤。

火疗完毕,要用羊油脂搓揉患处,使火力不外泄,直透关节,达周身,温煦脏腑。

火疗期间,避风寒,一切生冷忌用。

阴天下雨、热证、高血压、低血糖、孕妇、女性月经期、癌症、精神恍惚者、严重心脏病、严重糖尿病、严重高血压、肾功能不全者、严重皮肤病等忌行火疗。

火疗的顺序是:先烧阴后烧阳,例如腹部为阴、背部为阳,先烧腹部后烧背部,而且要同时烧(要阴阳协调)。阴阳的区别:胳膊的内侧为阴,外侧为阳;手的手心为阴,手背为阳;腿的后面为阴,前面为阳;脚心为阴,脚背为阳。简单地说,就是可以弯曲的地方为阴,反之为阳。

经络导引养生功

经络导引养生功是把小周天和大周天结合起来,能起到通经活络、通畅气血、引气归元的作用,使元精、元气、元神充沛,达到有病祛病、无病健身延年的目的。这套功法最适合无暇锻炼的人和活动不便的患者。时间1~5分钟。

经络导引养生功共分为六步。

第一步:练功前的准备,采取端坐式,项挺直,目向前平视,闭口、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思想安静、洒脱,自然呼吸,气要均匀。

第二步:以意领气,先由会阴(在肛门与外生殖器之间)开始上入发际,沿任脉的关元、神阙、膻中、天突、廉泉到头顶;沿督脉由头顶下行至风府、大椎、至阳、命门至尾闾骨(即尾骨),归会阴,再上入小腹。

第三步:由小腹向左行至气冲、髀关,沿足阳明经直下到内庭(足背第二、三趾间缝纹端),走足心涌泉,再从足三阴(大腿的内侧)由下向上行经阴廉(气冲穴直下二寸,大腿根部)到气冲穴。右侧循行路线与左侧运行方向相同。

第四步:由气冲穴到任脉的曲骨穴经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到天突。

第五步:由天突向右经俞府、中府到肩井、巨骨、肩穴,沿手阳明向下到阳池,再分别下行至大、示、中、无名、小指之后,从手三阴由下向上到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经中府、俞府,到天突穴,再向右行与左侧运行路线相同。

第六步:由天突向上到廉泉穴,因舌抵上腭,使任、督相通,经气到头顶,再向下到风府,沿督脉直下至尾闾,回归会阴,再上行至丹田到终止。 ZpIrExKT9hKytXnAU5o34aPfz9KwBq+nP9rwqCLK4M6aqAolsyj7s4DQ4hJ7eAB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