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多年前,1776年,英国人亚当·斯密(1723~1790)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这本书是公认的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而斯密本人也被认为开创了近代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斯密在经济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把政治经济学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提出了分工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批判了重农主义和重商主义,重农主义认为农业是唯一创造财富的产业,重商主义则认为商业流通是财富的唯一源泉,斯密在理论上批判了它们的偏见,认为只要是包含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具有价值;提出了政府的职能,即建立国防、建立严正的司法机构、建立并维持必要的公共工程,这被后人称为小政府的标准;提出了赋税的四项原则,即公平、确定、便利、节省,直到今天这仍然是各国税收的指导原则。
斯密的最大贡献是他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学说。他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和谐的自然秩序。斯密的哲学思想和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李嘉图、马尔萨斯和凯恩斯等人。
自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登堂入室,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历久不衰,甚至被称为所有社会科学的“皇后”。
微观经济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以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其中《国富论》正式奠定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独立地位。
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罗宾逊和美国的张伯伦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厂商均衡理论,标志着微观经济学体系的最终确立。
微观经济学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对称。经济学原本没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盛行之后,这种着重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传统理论,就被称为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是以企业、家庭和单个市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供求行为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等经济行为。研究对象是个别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行及政府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整体经济等宏观经济问题。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两者互相补充,资源充分利用和资源合理配置是经济学的两个方面。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假如宏观经济学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只是研究对象有所分工,两者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无根本分歧。
简单来说,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这个解释可能让部分人觉得抽象,难以理解,事实上,经济学并不复杂。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认为,只要通过一辆汽车,就可以把经济学的所有内容解释清楚。斯蒂格利茨在其名著《经济学》中有段精彩的表述:
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年轻人来说,汽车象征着地位、行动自由和对新奇事物的探索。对于一个机修工,汽车就像病人等待他治疗。对于因为堵车被困在路上的上班一族,汽车就像囚禁犯人的监狱。对于一个装配线上的工人,汽车可能只不过是被组合起来的一堆零件和一份工作。对于一个银行抢劫犯或者赛车手,汽车就是一匹现代化的机械马。在这些不同人的生活中—他们的例子不胜枚举—汽车这个金属、橡胶和塑料的组合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的性质可以有天壤之别:从修车弄得浑身油垢的极端现实,到月夜开敞篷车行驶于高速公路的浪漫经历。对于一名经济学家来说,一辆汽车就可以用来解释经济学的几乎全部内容。
通过这段经典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学研究的东西和我们紧密相关,而且一点也不难懂。它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消费、工作、生产、分工、体验等诸多方面。经济学家把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归结为四个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产量有多大
在这个问题中,生产什么,产量有多大是由供求关系(看不见的手)决定的,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当然政府(看得见的手)也起一定的作用。
每一天,我们身边都有层出不穷的新产品,以及各式各样的服务,同时,每天也有产品和服务退出市场,而且它们的供应量和价格也在不断地变化。
2.产品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问题涉及生产方式、科学技术、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在大多数经济体系中,产品的生产方式由厂商来决定,同样也有政府的参与,比如一些管理条文、经营许可证的颁发等。
3.产品为谁生产
产品生产出来,就面临了分配问题—为谁生产。在市场经济下,收入较高的人可以购买较多的产品和服务。而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拥有的储蓄、所持的观念、政府的税收和再分配计划等又决定了我们的消费水平。
4.谁做出经济决策,依照什么程序做出决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负责经济活动的一切决策。这个问题和上述三个问题都是由政府来给出答案。与计划经济相对应,另外一个是市场经济,生产什么,如何生产,由谁来消费主要依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由交换,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现在,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都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制兼有的混合经济。政府决策和私人决策混合在一起。
首先,是“资源的稀缺性”。“人的需求是无限的,相对于人的需求来说,任何资源都可能是稀缺的”。比如“人生自古谁无死”,对我们来说,时间都是有限的;住好房,开好车,周游世界需要很多钱,对大部分人来说,自己拥有的金钱是有限的。
资源的稀缺性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命题,资源的稀缺性及由此决定的人们要以最少消耗取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愿望,是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其次,是要牢记“机会成本”概念,即一定资源投入某一用途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利益。通俗地说,就是有得必有失,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选择了读大学就意味着要放弃做一份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的机会,有人会因为觉得读大学的机会成本太高而放弃。
美国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指出:“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企业、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每一个社会和个人都必须作出选择。欲望有轻重缓急之分,同一资源又可以满足不同的欲望。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什么欲望的决策。但在做选择时,务必请记住:一定要仔细权衡一下你的机会成本,这是提高选择能力需要培养的基本习惯之一。
一个选择对了,又一个选择对了,不断地作出正确的选择,到最后便产生了成功的结果;一个选择错了,又一个选择错了,不断地作出错误的选择,到最后便产生了失败的结果。若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我们必须减少错误选择的几率,降低做错误选择的风险。这就必须预先明确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而这本身又是一个选择。
由以上经济学的两个概念可以看出,其实经济学并非那些经济学家们才关注的话题,它其实发生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生活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选择和取舍,企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有人将经济学戏称为平民的学问。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个体的经济行为,亦即单个家庭、单个厂商和单个市场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数值的决定。它从资源稀缺这个基本概念出发,认为所有个体的行为准则是设法利用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收获,并由此来考察个体取得最大收获的条件。
微观经济学理论是以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的:第一,合乎理性的人。“经济人”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充分、完全的信息。市场上的“经济人”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比如,对于消费者来说,完全的信息是指消费者了解欲购商品的价格、性能、使用后自己的满足程度,等等。
这两个基本假设总结起来就是:动机利己和信息透明。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进行的供给和收入分配。
微观经济学主要理论有: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包括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均衡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早期萌芽阶段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的起源阶段。其标志人物分别是魁奈、斯密和李嘉图。法国重农学派代表魁奈于1758年发表《经济表》一书,第一次分析了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过程,概括了重农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通过《国富论》一书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1817年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经济理论。
随着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制造业日趋重要,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变得陈旧,他们的后继者—古典经济学派开始了经济学的又一轮革新。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西方经济学开始向微观和宏观两端发展。特别是以边际分析的价值论、市场(价格)论和分配论作为核心的微观经济理论,已经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在系统化方面远远超过了宏观经济理论。边际分析阶段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主要有:企业理论、消费者理论、一般均衡、均衡的稳定性、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一般交易理论。
边际革命与“边际三杰”。19世纪70年代,英国杰文斯、法国瓦尔拉斯、奥地利门格尔几乎同时提出边际效用价值论,掀起了一场经济学界的边际革命。
剑桥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英国人马歇尔创建。马歇尔综合了“边际三杰”的成果,提出系统的微观经济理论,该理论广泛流行于西方。剑桥学派运用数学方法,从供求角度分析市场价格,以解决资源配置、资源报酬等问题,主张市场自发调节。
马歇尔对微观经济学进行过多次补充。由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的形成,使原来的以完全竞争市场类型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于是在1933年,英国的罗宾逊、美国的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19世纪30年代以后希克斯、瓦尔拉斯、帕累托等提出了一般均衡理论、序数效用论、福利经济学等。之后关于市场失灵与微观政策调节的研究可以说是对微观经济学的总结。博弈论以及与企业产权分析相联系的制度经济学是微观经济研究的最新发展。
边际分析阶段取得的成就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形成和发展了一套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者行为理论;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建立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竞争理论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社会面临着大战带来的经济萧条与危机,出现了许多为当时的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以往的边际分析法已不能适应新问题的需要,迫使经济学家不得不去开创新的经济分析法。这个时期内,高级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集中在一般经济均衡研究上,连冯·诺伊曼这样的大数学家也投身进来为它砌上一块基石,研究成果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一般经济均衡的严格理论体系。沃尔德首次严格分析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而突破性的进展则是由阿罗和德布罗于1954年重建了瓦尔拉一般经济均衡理论。
(2)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分析在1948至1960年间得到了重大发展。多尔夫曼、萨缪尔森和索洛把线性规划、线性一般经济均衡理论和线性经济增长理论发展到了顶峰。与此同时,对策论研究也在前进。卢斯和雷法在纳什对于n人对策均衡的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动态对策论。
公理化经济学的出现,使得经济学家与数学家之间的对话变得更加频繁。同样经济学也开始影响数学,其典型的例子就是角谷定理、集值映射的积分理论、近似不动点计算的算法以及方程组的近似解的算法。数学思想开始全面向经济学渗透,经济学也在不断地为自己铸造新的武器,各种经济分析方法汇集,出现了经济学发展史上的大汇合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微观经济学的研究课题主要有:不确定性和信息,总需求函数、经济核心和连续统经济、时际均衡、社会选择理论、不完全资产市场理论、无限维经济分析、不完全竞争理论、非标准经济学、博弈论。
1.不确定性和信息
戴蒙德和拉德纳提出用“主观概率”刻画事先无法充分估计概率的不确定性。主观概率使人们对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的认识深刻了一步,它与具体的人所掌握的信息多少及对事件的认识有关,各人有各人的判断,有人信息灵通,对事件发生的概率估计较准,有人消息闭塞,对事件发生的概率估计较差。
主观概率加深了人们对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市场信息及搜集行为的认识,尤其是在经济系统中考虑了信息结构。
2.总需求函数
索恩塞因对此做了研究,指出总需求函数并不受个人需求函数那样的条件限制。此后在1974年,曼特尔与德布罗又做了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市场需求理论。
像消费者需求理论那样,市场需求理论研究市场需求函数所共有的性质。另外,市场需求是可观察的。观察市场需求如何受效用假设的制约,也是市场需求理论中的重要问题。
3.社会选择理论
社会选择问题是如何通过个人选择来确定社会选择,或者说,如何通过个人的意愿来决定社会的意愿。阿罗在1951年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研究,证明了社会选择的不可能性定理。
自阿罗以后,出现了许多这方面的新成果,集中研究怎样给出社会选择原则、在什么条件下社会选择是可能的、又在什么条件下社会选择是不可能的。至今,社会选择问题仍是社会公众所关注的。
4.不完全竞争理论
竞争分为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垄断三种。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形,实际中极为少见,仅仅是理论上的抽象假设,就如同“真空”一样。同消费者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是垄断竞争,微观经济学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5.博弈论
1944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约翰·纳什先后发表了《n人博弈中的均衡点》和《非合作博弈》。在上述论文中,纳什介绍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区别。他对非合作博弈的最重要贡献是阐明了包含任意数目的局中人和任意偏好的一种通用解概念。
(1)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实惠之学”,人人都能从微观经济学中淘到自己需要的宝贝。比如,爱情该如何选择?经济学其实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选择和取舍,企图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2)微观经济学是“成功幸福之学”。使人生幸福,正是经济学的宗旨所在。英国著名的戏剧家、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曾经说过一句名言:“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那么研究人类的幸福也应该是经济学的必由之路和归宿点。从经济学如何教人致富,如何合理利用人类稀缺的资源等问题来看,它的确如此。
(3)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性智慧之学”。斯蒂格里茨在其所著的《经济学》一书中,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言外之意,经济学家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智慧。学了经济学,我们少了一些盲目,多了智慧和理性。
(1)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用微观经济学来指导自己的经济实践,精明地参与经济生活。是升学还是就业?多少收入用于支出?多少用于储蓄?如果你是一个公司老板,你要决定对你的产品收取多高的价格。学习微观经济学可以帮助你在通往财富和智慧的道路上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判断。
(2)学习经济学有助于了解你生活的世界,有许多经济问题会引起你的好奇心,可以启发自己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热门话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3)学习微观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在购买消费物品时,用最低的价格买到更超值的商品。我们可以根据经济的基本走向和商品销售的冷旺来决定何时买、何处买更优惠。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是为了学以致用。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问是不存在的。因为,现实是绝对的,理论是相对的。任何一门学问都有局限性,都有失灵的时候,经济学也不例外。
经济学是一门解释社会现象的科学。当经济学理论和社会现实脱节的时候,经济学的局限性就会显现,就无法解释社会现象,出现经济学失灵的问题。我们看下面一个例子。
2008年11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视察了伦敦经济学院,并与一些教授讨论经济形势。她随后发问:“为什么当初就没有一个人注意到它(金融危机)?”
“抱歉,女王陛下,我们没能预测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到来。”英国一批顶尖经济学家于2009年7月25日在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信中这样写道。
英国《观察家报》报社得到了这封信的复件。信件的署名者皆为英国知名经济学家,包括伦敦经济学院教授、英格兰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蒂姆·贝斯利,伦敦大学著名历史学教授彼得·埃内西等。
在这封长达3页的信中,学者们除了表达歉意外,还向女王解释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金融家成功说服各国政府并让自己也相信,他们已完全掌握了控制风险的有效办法,而现在看来,“这已成为人们一厢情愿和傲慢自大的最佳例证”。“总之,没能预测出这次危机的时间、幅度和严重性是许多智慧人士的集体失误,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的学者,人们都没能将系统性风险视作一个整体。”
为什么经济学家们没能预测到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很多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反省。有些经济学家的确警告了房价泡沫正在形成,大部分人承认自己没能预计到泡沫的破裂会造成如此大的危害。有些经济学家更加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于这个职业普遍存在自由市场偏见,再加上过时的、过于简单的分析工具,使得很多经济学家没能觉察到危险迹象。
国外经济学家之所以没有预测出金融危机,是因为他们把自由市场经济理论教条化,将自由市场看作支撑世界经济发展的唯一妙方,迷信市场万能、资本万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其所谓的“资本万能论”不攻自破,也使各国经济学家们大跌眼镜,陷入难于自圆其说的尴尬困境。
经济学也会“撒谎”。中国经济学家薛暮桥说:“任何一个经济学家不可能完全超越时代的限制,我也不能例外。现在看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在各个时期写的文章中的观点,有一些就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他多次说过,一个经济学家的经济观应该让时间来检验,让历史来下结论,他期待着这种检验和结论。
凯恩斯说得好,经济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经济学是心灵的仪器,是思维的工具,能帮助人们推导出正确的结论。我们学习经济学,是为了利用经济学指导生活,而不是盲从于经济理论。否则,就很可能会上了经济学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