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咏春拳技击原理

中线原中

中线理论是咏春拳的核心理论。

中线又称人体子午线,是双方之间最短的距离,所以保持中线去攻击也是最短的攻击路径。从中线攻击时,两臂在中线上指向对手,外来的力量就会卸向左右两边。所以保护好中线,既最有效地保护了自身的身体部位,也占据了保护自己和攻击对手的地位,这便是夺中线与守中线的含义。要注意的是,中线是随着双方移动而移动的,所以中线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内外门原理

咏春拳中,通常可把人体划分为“内门”与“外门”。其中处于两手臂之外的称为“外门”,两手臂之间的则称为“内门”。

在实战中,无论对方如何改变招式,都只是置于自己双手的“内门”或“外门”而已。当然我们应设法使对手的双手置于自己的“外门”,也就是设法使对手的双手离自己的“中线要害”远一些,或者说使其攻击偏离自己的身体。这就要求自己的双手应始终占牢“内门”这一关键部位,当然,这一要诀应与“守中用中”原则结合在一起运用,也可以说“守住内门”是“守中用中”的一种延伸。

如果你的双手能够始终守住内门,除了可借此保护身体上的大多数要害部位外,还可使自己可以更快捷地发起攻击。这是因为自己的攻击基本上是从中线直接发出的,可节省时间与距离。格斗讲求的是瞬间的、闪电般的快速反应,因此哪怕是仅仅快出几分之一秒的时间,都可能会抢先击中对手并一击制胜。

四门原理

在身体中画出四方形区域并分上内、上外、下内、下外四块小区域。

1. 上内:主要用来应对对方攻向自己的头部左侧的打击动作,无论对方用何种方式向此处攻来,都可用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或挡向右侧。

2. 上外:主要用来应对攻向自己的头部右侧的打击动作,无论对方用何种方式向此处攻来,都可用手迅速将之挡至外侧。

3.下内:用腕部来进行快速格挡,防御对方攻向自己的左肋、左腰等左侧要害处的打击动作。

4. 下外:主要用来应对对方攻向自己的身体右侧的要害处的打击动作,例如用腕部格挡低位拳法或是中位踢法等。

连消带打原理

连消带打即防守的同时发动进攻。“消”就是化解对方进攻。该原理强调以柔克刚、借力打力,攻防同时就是消打同时。

寸劲原理

“寸劲”:利用肘底去发力,以做到最简便、最直接、最近距离地发力。除了肘底发力之外,还可以动用手腕、肩膀、腰胯、膝盖、脚腕等关节的力量,再利用脚下与地面的接触,做到力从地起,把力量发挥到最大。在进退之间和发力的练习中深刻体会到踝与膝合,膝与胯合,胯与腰合,腰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

咏春拳是一种技击性较强的南拳拳法,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为基础进行研究改进,在实战过程中有简单、实用的特点。简单指咏春拳的套路动作和攻防动作简单,实用指在实战过程中的打击效果明显。咏春拳讲究同时使用双手,一手攻则另一手守,连消带打,形成多方位的近身搏斗的优势,同时成倍地提高打击效果和防守之势。 GpQ0+ea6V8V4xDup6/bQfC76qC2v92osovhaBEOqXZy5AVsRf3aj5KGFMMzmfz1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