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所有的经济波动都可以说是身处其中的人们的喜怒哀乐。当然,理性和感性同样重要,我们也同样需要统计数字和图表。这两样东西多多少少能让我们在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时有那么一点点的心理安慰。
不过,经济学的理性和数学的理性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从来没见过有任何经济学家可以像数学家那样完美地解释经济波动。经济体作为个体的集合,往往是不能用理性解释的。正如席勒说的那样:“单个看任何人,他们都多多少少有点理智,但如果你把这人放入一群人之中,他就立刻成了傻瓜。”拿破仑也说过:“军队的战斗力,75%靠士气,25%才靠体力。”
所以,如果不仔细分析群体心理(经常表现为群体癫狂),我们的经济学理论就不可能是完整的。虽然群体的力量看不到、摸不着,也往往分析不出什么确切的结果,但如果想要理解过往的经济历史,群体心理学是我们绕不开的门槛。
有人曾经这样描述群体运动:
“如果你在清晨去树林里散步,迎着清晨的阳光,你会看到无数小虫在乱飞。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时候这些小虫子会突然一起往一个方向飞舞,同时彼此间会保持刚刚好的间距。你会不会想,它们是怎么做到的?是通过感知身边的微风吗?在晴朗的日子里可能是这样。但有时候你又会发现它们还会同时往相反的方向运动,那又是怎么做到的?我认为,人类的群体运动可能慢一点,但是却和这些小虫子一样,甚至比他们更高效。”
我不知道虫子是如何能整齐划一地运动的,或许昆虫学家可以回答吧。
不过,自然界中的其他群体运动(如大雁的迁徙、鳝鱼的游弋、人类部落从中亚的迁徙、中世纪的疯狂)和很多经济现象(如密西西比骗局、南海泡沫、郁金香狂热、佛罗里达泡沫、1929年大危机)都是群体运动的结果,都是一股股个体的力量汇聚起的合力。而对于它们的形成原因,我们目前还一无所知。
所以说,群体的力量非常强大,能极大地改变现状,群体性力量也是近年来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
很多年前,有个朋友送了这本书给我,我模模糊糊地觉得,书中所讲的那些事件我都似曾相识,大家可能也多多少少听过这些故事。可是,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有这种感觉:我从未觉得这些故事如此迷人,互相之间又有如此紧密的联系。
查尔斯·麦基一直在讲故事,却没怎么下结论。事实上,在我知道的群体心理学的研究者中,很少有下结论的。那些研究著作的价值其实在于它们对于群体力量的描述,群体性力量在很多时候甚至能够决定一个国家、一个种族的命运。
对于群体的这种合力,我们可能真的没什么办法可以避免甚至预防它们发生。不过,如果人们都能对群体的这种特质有所认识,我们或许可以在群体性事件之初就识别出这种现象,并设法避免严重的后果发生。
现在看,这个世界上没什么良药,也没什么神奇的咒语可以让我们避免群体的毁灭性力量。不过我一直在想,如果1929年以来的“新经济”能够遵守一是一、二是二的规矩,不去异想天开,那么我们现在可能也不会陷入如此绝望的境地。
在现在这个绝望的年头,很多人会在心中默问:“坏日子什么时候能过去呢?”虽然无用却毋庸置疑的答案是:“坏日子总会过去的。”
写了这么多,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本“泡沫启示录”对现在的我们有很大意义。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埋藏在人类行为深处的人性几千年来其实一点没变,而从这点讲,我确信,我们现在的糟糕日子早晚会过去的。
伯纳德·巴鲁克
写于1932年,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