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听法的行为

听闻佛法,是一切修行的开始。听闻时,应该断除的行为,有三过、六垢和五不持;应该行持的,有依止四想、具足六度和其他威仪举止。

应断法器三过

听闻佛法时,常常会出现“法器三过”——耳不专注、意不持、夹杂烦恼,这会障碍我们生起闻、思、修的智慧。

法器,是指听受佛法的我们,听法者是接受佛法的容器。如果弟子不是法器,则不论上师传授他多少佛法,不仅无法对治他的烦恼,还会让烦恼更增长。所以,要像清洗容器一样,先将内心的垢染清洗干净,去除了这三种过失,才能盛装佛法甘露。

一、耳不专注,如覆器

听法时,应将耳识专注于上师的法音。如果意识散乱不集中,对上师的言教充耳不闻,这就像把水放入倒放的容器,一滴水都装不进去。虽然身在佛堂,不管听了多少、听了多久的法,也得不到任何法益。

有些人一直在跑道场听佛法,一次又一次,或是像有些喇嘛从小听到老,只是每天习惯性去上课,但似乎永远没听明白,就是因为没有专注听,犹如倒放的容器。

二、意不持,如漏器

听法时,自以为已经理解,不牢记心中,只是形式上听一听,这是大部分佛教徒的通病。不用心记住,就无法有正确的见解,也无法进一步依法修行。这就像把水倒入有破洞的容器,不管倒进多少,都会流失。

就像很多人听过了如何对治贪嗔痴,如何取舍因果,也知道这些恶习不好,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根本不记得,还是常常去做。讲谎言时,已经不记得这是十不善之一;挑拨离间时,却认为自己是在聊天,这些都是漏失的过失。

听过的佛法如果漏失了,就会一知半解,无法受用。而且,就算牢记在心,如果不经常实修,还是会忘记,所以还要经常实修。

三、夹杂烦恼,如毒器

听法的目的是减少烦恼。所以听法时,如果夹杂贪嗔痴等烦恼,动机是为了名闻利养,佛法对你不但起不了作用,还会变成非法,更不可能修行成功。这就像把牛奶或甘露水倒进有毒的容器,也会变成有毒的。

有些人把佛法当作学术研究,或是为了聚集群众,贪图名利,或是为了和别人辩论,分个高下,这些心态都是不正确的。佛教徒又称为内教徒,就是因为佛法教人往内观心,是用来调伏自心的。如果没有把听闻到的法,用来观察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一点意义都没有。

法器三过,会障碍我们生起闻、思、修的智慧。耳不专注,佛法不可能听进去,会障碍闻智慧;意不持,听了却没记住,就无法思维法义,会障碍思智慧;夹杂烦恼,为了世间名利来听法,所学正法成为非法,修行不会成功,会障碍修智慧。如果对上师、正法生起邪见,嘲讽师兄弟,生起傲慢,轻视他人等等不善的心念,都会变成堕入三恶趣的因。

人的一生中,修行的机缘和时间很少,难得有一点闲暇听法,所以要用清净心专一听闻。唯有将上师的教言牢记心中,并且精进修持,才能获得法益。虽然我们还是凡夫,有些习性一时很难改正,但只要谦虚学习,慢慢改进,所听闻到的佛法,就会像享用美食般受用了。

闻思修之要

印度的帕单巴仁波切 说:“听法时,应像野兽闻声;思维时,应如北方人剪羊毛;观修时,应如愚人品味;行持时,应如饥牛食草;得果时,则如云散月出。”尊者用了五种比喻,把闻、思、修、行、果五个阶段的修行诀窍,非常贴切地描述出来:

1.听闻时

在西藏或尼泊尔等地,寺庙顶上会有一个很大的法轮,法轮的左右各有一只鹿跪着,是一公一母,代表男众和女众。

有些人以为这是西藏人崇拜动物的图腾,或是古代苯教留下的标志。其实,这是佛教比喻“闻法,如鹿闻乐声”的象征。有一种称为“色陆拉”的鹿,一听到乐器声,会浑然忘我,就算有人来到它身边,也毫无所觉。所以,以前猎人要猎鹿时,会放音乐,再趁鹿听音乐入迷时,用毒箭射杀它。

这个标志是提醒信众,在听闻佛法时,都要像鹿一样专心,应该放下一切外缘,不要东张西望,不要心不在焉,不该说绮语,甚至诵经、持咒、转经轮等等善业,也都应该放下,要有即使生命消失,也在所不惜的态度听闻。这就是寺院顶上法轮和鹿的象征意义。

2.思维时

思维教法时,要像牧人剪羊毛。牧人剪羊毛时,要非常用心,剪得太深,会伤到羊的身体,心太散乱,剪得太浅,得到的羊毛就少,所以深浅要恰到好处。思维时也要这样,不能太过于投入,也不能太懈怠或放松,松紧拿捏要恰到好处。

3.观修时

观修时,应像愚笨的人品尝美味一样,默默观修,不要时时宣扬。你们常说“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现在则是“哑巴吃蜂蜜,有甜说不出”,换句话说,观修的感受自己知道就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形容实修的觉受。

4.行持时

行持佛法时,对于每一句教法的实义,都要融入自心,要在生活起居之中,尽自己的能力去实践。就像饥饿的野兽不断拼命觅食,或像饥饿的牛饿得发慌,急着吃草充饥,每一根青草都不放过,好像一直吃不饱。用这样自知不足,学无止境的心态,才可能有所成就。

5.得果时

对于每一个修法,在闻、思、修、行的阶段,都能如理如法,踏实去做,最终会得到相应的成果,生起稳固的见解和清晰的觉受,就像云散月出一样,非常清晰明朗,没有任何怀疑。

例如,观修人身难得时,每个阶段都能如实做到,就会对“暇满难得”这个教法,有稳固的见解和觉受,并珍惜善用人身,累积善根福德,而不会轻易被违缘或外境所转。

应断六垢

听法时,如果有六种垢染,所闻之法也很难融入自心。六种垢染是傲慢、不具正信、不精进求法、心识外散、用心太紧、疲厌。

一、傲慢

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是最难自我察觉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在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上,有一点成就而心生傲慢,不但会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看不到别人的功德。以傲慢心来听法的人,一心想挑剔说法者的缺失,当然学不到任何正法。

善知识在传法时,自己要谦卑低下,不要执着己见,也不要在背后批评,应当仔细观察自己的过失,虚心受教。不论自己的权位、财富、口才等等有多么显赫,依止一位上师以后,都必须恭敬。这不是上师傲慢,才要求弟子这样做,而是为了得到上师的加持。

二、不具正信

如果对佛法和上师不具正信,没有虔诚心,那么听法也没有什么意义,根本无法进入佛法之门。要对治它,就必须对正法和佛陀的功德,坚信不移。

三、不精进求法

希求正法是一切功德的基础。求法,分为上中下三品;得法,也有上中下三品。如果有上等的希求正法之心,就能成为上等的修行人;有中等的希求心,会成为中等的修行人;有下等的希求心,会成为下等的修行人。如果不想向上师求法,对佛法没有一点希求心,当然得不到任何法门,更不可能成为修行人。因为正法本无主人,谁能精进,谁就能得到大利益。

要对治这种心态,必须生起正法难闻、善知识难遇的想法,进而对每一个法的句义,都生起希求的渴望。佛陀为了求得四句正法,上刀山,入火海,受尽难以忍受的痛苦。佛陀求法尚需受此大苦,何况无知的我们?所以,更应不顾一切艰难辛苦,去求正法。

四、心识外散

轮回一切痛苦的主要原因,就是心识散乱在外境上,并生起执着,又因为执着而造业,以此陷溺在轮回之中。所以,听闻或修行佛法时,心识不要涣散,要断除回忆往事,也不要思考现在,或计划未来;不要受到眼、耳、鼻、舌、身、意和外境的影响,放下身边的事情,专心一意听讲,才能贯通听法的内容。

五、用心太紧

听法时,心的松紧要适度。如果只受持佛法的个别词义,就会听一句,忘一句,无法融会贯通。或是用心太紧,就会出现昏昏欲睡的现象。

佛经上有一个故事。刚出家的室楼那,想学习禅定,佛陀要阿难教他。可是不论阿难怎么教,他还是定不下心,只好把他带到佛陀那里。佛陀问他:“室楼那,你出家前会不会弹弦琴啊?”他说:“会!”佛陀又问:“你弹琴时,琴弦要转得很松,还是转得很紧,才能弹出好听的乐音呢?”他说:“弦太松或太紧都不行,要不松不紧,才会弹出好乐曲。”佛陀就说:“用这样的方式来修心就对了!”室楼那依此而修,最终证得了阿罗汉果位。

我们以前听法非常用心,上师讲一句,就记一句,讲两句,记两句,最后听着、记着就睡着了。背书时也是这样,用心太紧,马上就睡着了,因为非常投入,连梦中都在背诵。可是如果太过放松,心散乱了,就想东看看、西看看,身体坐在课堂上,念头已经飘到外面去散步了,连上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

西藏第一代施身法的成就者玛吉拉准也说过,正见最重要的关键,是松紧要拿捏,这和“中庸之道”意思一样。

松紧的哲学,不管在佛法或世俗法上,都是一门学问。人生有很多痛苦,就是因为很多心结无法解开。工作时,你太过投入,就会有过度的期待,一旦结果或别人的表现,和你的期望相差太远,很容易失望。如果你不投入,太过懈怠,又不会有好结果。人和人的感情也是如此,好朋友太过亲密,自然会要求过多,很容易受到伤害。教育小孩也一样,你对孩子有过多的要求和期望,当小孩达不到你的标准时,你会很失望;可是你不去管教他,他又可能变坏,让你很烦心。公司的主管太严厉,员工受不了,但太松,就没有纪律。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恰到好处,松紧适中,这样人生会好过一点。毕竟我们不是大成就者,扣得太紧或放得过松,都不容易成功,必须像弹弦琴一样不松不紧,恰到好处就对了。

六、疲厌

有的课程不是一两天就可讲完,需要较长的时间,或是闻法的条件没那么舒适,需要忍受拥挤、干渴、饥饿、冷热等等。一般人听课久了,会心生厌倦,这样无奈又疲倦地听法,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帮助。

如果因为冷热、饥渴、劳累或病痛等不适,生起了疲厌心,我们就要想,现在能得到暇满人身,听闻殊胜的佛法,是无始以来的福报成熟了,就好像“百世一餐”。一百世才能享用一餐,是多么珍贵难得啊,应该欢喜承受这些小小的痛苦。

同时,可以修自他相换,发愿代替一切众生感受饥饿、冷热的痛苦,如果生病,就发愿代替一切众生承受病痛。想一想,从无始轮回到今天,我受过多少次的生老病死,撑过多少次的寒冷炎热,曾经浪费了多少世的生命。即使这一生,也受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痛苦,但这些都没有意义。现在有机会听闻、实修佛法,依靠生病等痛苦,就能替代一切众生的痛苦,而因为这样的自他交换,就能清净以前的无量恶业,圆满无量资粮,实在太幸运了。这是为了生生世世的利益,而现在再怎么劳累都是一时的,再如何辛苦也值得。

所以,不管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要忍耐,要提醒自己以欢喜心来听闻佛法。

应断五不持

听法时,有时会发生五不持:持文不持义、持义不持文、未领会而持、上下错谬而持、意义颠倒而持。持,是受持之意。这五不持,就是五种背离佛陀教法而受持的现象,使得所听到的佛法,无法对自己产生作用,所以必须断除。

一、持文不持义

持文不持义,是指听受教法时,只受持文词,却不理解义理。

听法时,觉得上师讲得非常精彩,不知不觉,专注于上师美妙的语句,而忽略了真正的含义。尤其《普贤上师言教集》中,有很多大修行者学习、修行的故事,有时我们听得很高兴,会忘记上师讲述的重点,忽略了故事要表达的心要。

或是阅读佛书时,过于注重文词是否优美,但却不重视法义,不去深入思考体会,甚至认为文词不够优美时,就忽略不理会。其实,佛法的重点在于意义,文字是表达的工具。当然,没有文字,也无法表达意义,一般人都必须透过文字,才能深入法义,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两者要拿捏恰当。

就像有些上师的教言,文字浅显易懂,但内容直入人心,传达了深刻的意义,只要细细体会,就能受益甚多。而有些把佛法当成学术研究的学者,能用优美的词句,说写甚深的佛法,但对于调伏自己或别人的烦恼,却没什么帮助。所以,不要太过于重视词句,而忽略了对法义的理解,这样意义就不大了。

二、持义不持文

持义不持文,是指重视义理,却不重视文词。

听法时,认为大概了解意义就可以,至于文字结构和用词,不值得重视。但这样会使词句和意义脱离,无法了解真实的法义,也不能以词句牢记在心运用。

也有些人认为证悟空性,是透过意义,而不是文字,所以轻视语言文字的闻思次第。但这种证悟方式,必须是极为上等的根器才有可能,就像一些闻名的传承祖师。而大多数人不藉由文字,没有经过次第性的闻思修行,是很难有所成就的。

太过偏执或轻视词句,都不恰当。闻思的时候,文字不可或缺;修行时,意义更是重要。所以,必须把文句和意义结合起来受持,不可以偏废。

三、未领会而持

未领会而持,是指没有真正领会法义,而产生偏差误解。

如果不明白上师所说的法,是了义或不了义,还是有其他含义,不加详察而造成误解,就会偏离了正法。要对治这一点,就要做到四依: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是依止、相信之意。

1.依法不依人

佛法是智信,而非迷信。我们学习佛法时,要依靠正法,不能依靠说法者的名声地位。就算再有名气、地位的人,如果讲的法不符合正法,就没有意义;如果符合正法,例如,内容符合了因果取舍、出离心、菩提心的教言,则讲法者的名声地位等外相如何,就没关系。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以佛法为准则,而不能感性的依靠某个人为准。这并非否定善知识的重要性,而是强调正法才是真实的依靠处。

2.依义不依语

“义”,指经论的意义;“语”,指经论的语言文字,或说感官可以感知的现象世界。

依止正法的目的,是要理解真实的法义;而语言文字,是传达法义的工具。因此,应该透过语句理解法义,而不要停留在语句上。例如,对于“人身难得”、“大悲心”、“菩提心”等名词,要真实理解其法义,而不仅是记得词句而已。此外,佛教的很多名词,在其他宗教里也有,即使在佛教内,同一个名词在不同的经论,或在不同的宗派,也有不同的意义,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善加明辨了知。

总之,对于语句传达的法义,我们要去思维并正确理解,如此才不会颠倒而持。从胜义而言,要相信胜义谛,不要相信世俗谛;在世俗谛当中,要侧重意义,不要侧重文字。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这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

(1)符合胜义、世俗二谛的道理,即是了义;不符合二谛道理的,就称为不了义。

法界实相没有佛与众生之分,没有轮涅之别,这是究竟胜义。虽然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世俗规律都不存在,但就世俗谛来说,世间万法仍然有其道理。例如,我们生活的世界里,有着如梦如幻的因果规律、善恶果报,必须脱离轮回,证得佛果。因此,只要符合二谛的道理,都是我们应该依教奉行的教法。

(2)符合究竟胜义实相,称为了义;不符合究竟实相的善巧说法,属于不了义。这是从最究竟的实相角度来说的。

例如,佛陀在初转法轮时,对于根器还没有成熟的众生,暂时承认有“我”的存在,这是不了义法;而在二转法轮宣讲的空性,以及三转法轮的光明如来藏,是了义法。不了义法的目的,是根据众生的根器,暂时给予适合的教法,再慢慢引导至更高的见解。

宣讲世俗谛的经典,应该用世俗谛的道理来判别,例如教导取舍因果、行善去恶等道理,我们都应该依教奉行。而从证悟究竟实相而言,必须依止胜义谛,不依世俗谛。

4.依智不依识

佛菩萨所证悟的智慧,是可以依靠、相信的。凡夫心识的分别念,是不可依靠的,因为从胜义实相来看,分别识所表达的信息是错误的。只有证悟空性时,才能真正依智不依识。

如果以闻思修的次第来说,听闻时,要依法不依人;思维时,首先要依义不依语,其次要依了义不依不了义,要探寻佛法的究竟真实义;真正禅修胜观时,应当依智不依识,不能修分别念,而应修智慧,证悟究竟实相。

四、上下错谬而持

上下错谬而持,是把教法的上下次第,或说前后顺序倒置而受持。

听错了上师的讲解,弄错了修法的前后顺序,就会使修法发生问题。比如,观修金刚萨埵法门时,应该先观想自身顶上的金刚萨埵,再依序观想百字明,逐一流下甘露水;在自己忏悔清净后,自身才转成金刚萨埵。但是,有人将程序颠倒,误以为先将自己观想成金刚萨埵,来持诵百字明,这是听法时,将观想的前后次序搞错了。

又比如,从修行的次第来说,应该先修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等转心四思维,生起不被外缘所转的大乘不共出离心。而后,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修皈依、发心、金刚萨埵、供曼达等积资净障,然后再修持大圆满正行。

还没有求得前行,或没有打好前行的基础,就听闻正行;或是把共同和不共前行倒置而受持,在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菩提心也很难真实生起。像这些情形,都会让修法的效果大受影响,甚至产生负面作用,导致轻视珍贵的教法,或断绝了法缘。要对治这种现象,就必须重视次第性的闻思修行,要由下至上、循序渐进来受持教法。

五、颠倒而持

颠倒而持,是指颠倒意义而受持。

听法时,没有仔细听清楚,不用心判别,造成意义上的颠倒或错误。比如,将善恶因果的取舍颠倒了,善恶不明,不但容易产生邪见,时间一久,还会成为佛法中的败类。

此外,在佛经里,佛陀为了度化众生,会用很多善巧的词语,来说明深奥的佛法,就是所谓的秘密语、隐含语。因为不明白隐含语的意义,就会有错误的见解。

例如,佛经《宝积经·因缘品》说:“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字面上的意思是,应该要杀父母、消灭国王和两个大臣,周围的眷属也要被摧毁,业力才会清净。但是,杀掉这些人,不是犯很严重的杀业吗?为什么业力反而得以清净呢?这就是“隐含语”。

其中,父与母分别代表轮回中的“爱”和“取 ”,国王代表“阿赖耶识”,“二所净”代表“见取见 ”和“戒禁取见 ”,周围的眷属代表“八识 ”。一旦去除了爱、取、阿赖耶识、见取见、戒禁取见和八识,业力就净化了。

很多人认为,佛经怎么可能有杀父、杀母等字眼,应该是外道加进去的。其实,佛陀当时是在讲解无明,这些执着和邪见,是产生轮回之因,因而用父母等来作比喻,很多人就无法理解了。佛法的语句中,有很多隐含的意义,如果不理解真正的义理,认知上就会有偏差。所以,对于隐含语必须探究清楚,才不会导致错误的修行。

见解错误,修行也会出错

有些学佛超过一二十年的人,还会对密宗有很多奇怪的见解。有一个老信徒对我说:“学密一定要夫妻档。”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密宗有很多双身佛啊!”他把象征悲智双运的双身相,误解为世间的男女关系了。类似这些误解常常发生,我们必须了解清楚,有辨别能力,否则人云亦云,一知半解,修行当然会走岔路了。

具有正信的人,不会相信怪力乱神,但很多人是盲从的。有个人的佛堂几乎有我们的讲堂这么大,里面供奉了一排排密宗佛像,前面放了很多符咒纸。原来,他认为密法咒语可以治病,就像道教符咒一样,所以把咒语画在纸上,放在碗里烧,再倒入水,叫病人喝下纸灰水来治病。像这样就走偏了。持咒可以治病,是源于修行的清净力,并不是将咒语画成符,才产生效力的。我在西藏学那么久的佛法,从没看过这种治病方式。

不过,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有些仁波切、喇嘛来灌顶传法时,停留的时间很短暂,只告诉信众密法非常殊胜,但是关于正确的修行动机和法义,没时间说清楚。于是,信众们认为上师是这样说的,但其实加入了很多自己主观的解读,而非上师本意。

比如,有人认为修大威德金刚,可以压住邪魔,不论是财务或婚姻等任何问题,都可以迅速解决,凡事可以如愿以偿,而将密法当成消灾解难的法术。这是偏差的心行。虽然修法有很大的功德,向佛菩萨祈请,也能得到加持,但是这些殊胜的妙法,目的是要断除修法者的烦恼,让自他获得解脱,不能当成追求世间安乐的法术。

还有一次,在一场显密共修的法会中,有几位学汉传的弟子来找我,说:“对不起!仁波切,我们不敢参加这场烟供法会。”我问为什么?他们说:“如果参加烟供,就会招来阴间的众生,以后那些鬼神会时常跟在我们身边。站在显宗的立场,我们不敢作烟供,所以不参加了!”

我就对他们开玩笑:“你们每天吃饭之前,是不是要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供养一切众生?我们现在布施的,只不过是饿鬼道的众生,可是你们供养一切众生,不是连天人、阿修罗、人、旁生、饿鬼和地狱等六道众生都请来了吗?你们每一餐饭都和六道一切众生一起吃,你还会害怕修一个烟供法吗?”这就是不明白烟供意义而产生的恐惧。

有时候,出家人用稀奇古怪的方式传法,很容易吸引信徒,所谓“和尚不作怪,信徒不来拜。”但要知道,因果对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讲法者也有因果业报。不要以为,果报只会成熟在弟子身上,不会成熟在上师身上;实际上,上师承担的业果更为加倍,更是严重。

不论显宗或密宗,有正确的闻思,才会有正确的修行;有正确的修行,才会得到正果。讲法者要无误讲解,听法者也要正确理解,才不会产生偏差的行径。只要行在正法上,就不要有所畏惧。

应持四想

《华严经》上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明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我们要把自己当作病人,佛法是妙药,善知识是医术高明的良医,以勇猛精进修持,当作是服药医病来想。

还在轮回中流转的我们,被困在因三毒——贪、嗔、痴等烦恼习气中,造作不善业,而被果三苦——苦苦、变苦、行苦束缚在三界六道之中,就像患了重病的病人,被病痛不断折磨。我们生病时,都会想找医术高明的医生,何况要解脱轮回呢?

要知道,并不是善知识需要我们来听法,而是我们需要佛法才来听闻。迦叶佛时代,有个国王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口渴的人,边跑边嚷着口渴,要找水喝。在他后面,有一口井紧追不舍,告诉他:“喝我的水吧!”但口渴的人置之不理,仍然向前跑。这个梦境是浊世的象征。我们被烦恼业苦的热火所逼迫,而佛法如同清凉的甘露水,可以对治烦恼痛苦,是我们需要的。可是,善知识却常常需要以四摄法等善巧,才能启发我们学习的意愿。

有因缘可以听闻佛法,不是因为刚好自己有一点时间,而是多生累劫的善缘福报成熟了。也许现在因缘具足,认为没什么困难,可是一旦没了因缘,想听闻真的是难上加难。

听闻佛法有没有意义呢?当然有,但没有修持实践,用来调伏自己的烦恼习气,福报就微不足道。毕竟还是找了医生拿药,当然会安心一点,或急用时可以“临时抱佛脚”,但这是不究竟的。

很多人听了很多佛法,却不下功夫实修。他们认为上师们大慈大悲,一定不会放弃他们。临终时,不管自己做了多少恶业,或平常不精进修持,也会接引自己去清净的佛土。其实,所谓上师的慈悲,是传授佛法给弟子,引导弟子走向究竟解脱之道。至于能不能解脱,要看弟子是不是依教奉行。

佛陀讲过:“我把解脱的方法宣讲给你们,是否能解脱,要靠你们自己精进。”就像你们常说的“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意思是一样的。没有依照上师的教言去修持,也没有积善断恶,就无法得到上师的大悲加持。

密勒日巴尊者在成就之前,曾经有位上师传授他大圆满法。上师告诉他,这是一生修行就可以成佛的法门,甚至是今天修行,明天早上就可以成佛的大法。他心想:“自己以前练习黑咒,必须下苦功才能奏效,没想到成佛法门比杀人法术还容易学。”结果,他成天散乱,根本不修持,即使法门非常殊胜,也无法获益,错过了修持大圆满法的缘起。后来,他去学习大手印,才得以成就。

我们听了上师讲解佛法,回家之后,却把法本放在一旁或供在佛桌上,既不思考也不修行,整天忙着世俗事,或睡觉、逛街,当然无法消除烦恼,更别说出离轮回。就像只是习惯性拿药,却不去服用,累积了一堆药方,也常常嚷着自己病得多严重,病一定不会好。所以,依循上师所传授的佛法,如法精进修持,才能出离轮回,就像对良医所开的药方,按照指示服用,才可以痊愈。

听法应断四想

相对于正确的四想,就有应该断除的颠倒四恶想。吉美林巴大师在《功德藏》说:“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也就是把自己当成猎人,把上师当成猎物獐子,把正法当作是獐子身上的麝香,把精进修行当作捕杀獐子的方法。以颠倒四恶想而依止上师,对上师就没有感恩之心,反而依靠正法积累恶业,成为无数劫不能从恶趣解脱之因。

有些比较恶劣的人,向上师求法的心态就像猎人,先用狡诈的方式,亲近依止上师,目的是得到上师的教法诀窍。一旦他获得了法脉传承之后,就舍弃了上师,舍弃了誓言。这种心态和作法,就算得到了上师的教法,也是以狡诈欺骗上师而得到,不但无法从佛法获益,果报也是非常可怕的。

修学佛法需要因缘,而一切因缘的连接,在于虔诚心。没有虔诚心,虽然会有一些福报,但是对于调伏自己心性,不会有什么作用。所以,在修行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专一和虔诚,绝对不能对传承上师或佛法产生邪见,否则得不到任何加持力。

我们能遇到明医般的殊胜上师,再加上足够的虔诚心,功德就会增长,修行就容易进步,想要出离生死,乃至成佛,就有希望了。

具足六度

听法时,可以同时具足六度。如《现证续》所说:“献花法座等,随处持威仪,不害诸含生,于师生正信,专一闻师教,疑惑求胜解,闻者具六支。”

1.布施——“献花法座等”:我们在听法之前,先将上师的法座摆好,铺上舒适的坐垫,供养曼达和鲜花等等供品。而听法时,放下世间琐事,专心听受佛法,最后回向是法布施。这些都是布施度。

2.持戒——“随处持威仪”:随后,我们在佛堂或道场,做一切清洁打扫或各种法务善行,约束自己不恭敬的行为和语言。听法时,不会造作杀生、偷窃、恶口等十不善业,并以虔诚心听受,平时容易犯的戒律,当下不会去做,是持戒度。

3.安忍——“不害诸含生”:听法时,我们不伤害众生,甚至小如蚂蚁的生物都爱护,忍受坐姿不舒服、严寒酷暑,克服种种困难来听法,是安忍度。

4.精进——“于师生正信”:听法时,断除对上师和正法的怀疑、傲慢和邪见,以大信心、欢喜心来听法,是精进度。

5.禅定——“专一闻师教”:能专心听闻上师的开示教言,身体在佛堂,心安住在佛法,是禅定度。

6.般若——“疑惑求胜解”:如果有疑问,请上师解惑,以增长智慧,是般若度。

总结——“闻者具六支”:能以这样清净的心来听法,就具足了六度的功德。同样的,所有闻思修的每个善行,包括放生、念经持咒等,都可以同时具足六度。

应有的其他举止

听法时的其他威仪举止,如《毗奈耶经》提到的:“不敬勿说法,无病而覆头,持伞杖兵器,缠头者勿说。”《入菩萨行论》也说:“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这里指出了几种不当行为:听法时,没生病但用披单盖头、缠头巾戴帽子、撑伞、拄着柺杖、拿着兵器、行为不恭敬等等,都是不敬的心行,我们都要尽力避免,否则听法就成了造恶业的机会了。当然,如果身体不舒服或经过上师开许,戴帽子或撑伞听法,是可以允许的。

总之,不论何时何地,听法时,一定要屏除不恰当的言行,抱持珍惜和谦卑的心态,以欢喜心对待上师,举止温顺而和悦,好像饮用甘露美味一样,这样才能学到佛法的真谛。 u7BaCtVe/vw1r6RaWoMBQI4QncIevobQ04PxtC8OvxfYN0vhMlRwu5X+EhGBRH1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