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腿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没有健康的腿,正常的血液循环会受影响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体内的物质运输——把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处,并将人体内的废弃物收集起来,排出体外。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心脏不断做收缩和舒张的交替活动,舒张时容纳静脉血返回心脏,收缩时把血液射入动脉。通过心脏的这种节律性活动以及由此引起的瓣膜的规律性开启和关闭,推动血液沿单一方向循环流动。心脏的这种活动形式相当于两个泵,一个负责体循环,一个负责肺循环,两个泵不停工作以提供动力,形成血液循环。

动脉血依靠心脏泵血机制流向腿部,经由毛细血管转变为静脉血。当大量血液积聚于腿部静脉时,腿部组织压力增加,依靠腿部肌肉泵的作用,即腿部骨骼肌张力增高和等长收缩,挤压腿部血管,使腿部静脉血液通过静脉瓣流向心脏,完成血液的体循环过程。所以,在整个血液循环过程中,除了要保障腿部血管的畅通,还要保证腿部肌肉群的功能健全,一旦腿部健康受损,势必会影响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转。

人体六条经脉从腿部穿行而过

中医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一旦经络不通,我们的气血就不能顺利地被运送到各脏腑,身体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人体的十二正经中,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都从腿部穿行而过,将腿部与身体的脏腑连接起来。腿部健康,气血运行才会通畅。简而言之,保持双腿的活力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对维持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足阳明胃经,腹内支脉下行到气冲,再由此下行至髀关,直抵伏兔部,下至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前缘,下经足跗,进入第二足趾外侧端;胫部支脉从膝下三寸处(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外侧;足跗部支脉从跗上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骨基底粗隆部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

足太阳膀胱经,腰部支脉向下通过臀部,进入腘窝;后项部支脉通过肩胛骨内缘直下,经过臀部下行,沿大腿外侧后边与腰部下行的支脉会合于腘窝中,由此向下,出于外踝后,沿第五跖骨粗隆,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经相接。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舟骨粗隆下,沿内踝后向上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后侧,经由脊柱属于肾脏,联络膀胱。

足少阳胆经,起于外眼角,向上到额角返回下行至耳后,沿颈部向后交会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过膈,联络肝脏,属胆,沿胁肋部,出于腹股沟,经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缺盆部直行分支从缺盆出发,向下至腋窝,沿胸两侧,经季肋和前脉会于髋关节后,再向下沿大腿外侧,行于足阳明和足太阳经之间,经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进入足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分出,沿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与足厥阴经相接。

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上汗毛部,经内踝前向上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于足太阴经之后,沿股内侧上行。

70%的健康问题,都可以反映在腿部

腿部变化能够对全身疾病进行早期预报。有时候,仅仅是形态或色泽出现了一点异常,又或是在接触的过程中有压痛感,都可能在提示脏腑组织的异常,因而要格外注意。

中医学中,双腿是人体经络循环的必经之路,有60多个重要的穴位,足部有将近70个反射区,人体的五脏六腑都有相应的“穴区”,即反射区。这些反射区和穴位都与体内脏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六大经络的传递,全身的“健康信息”都能汇集于腿部,成为人体各器官状况的缩影。

如果腿部发生肌肉萎缩、枯瘦,通常见于糖尿病、营养不良、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症;如果腿部肌肉僵硬且不能屈曲、膝关节僵硬不能屈伸,通常是骨质增生症、脑卒中后遗症、类风湿关节炎等病症的表现;如果走路时脚步重、有气无力,大腿内侧肌肉消瘦或萎缩,这种情况多半是有生殖功能衰退、性功能障碍等问题……及时发现腿部异常,有利于早期防治疾病。

运动依靠腿部肌肉的带动

运动腿为先。纵使上半身再强壮,整个身体若没有强劲的腿部支撑,也会不堪一击。

腿部肌肉,力量的源泉

人体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由骨骼肌收缩来完成,其强弱直接影响人的力量和耐力。腿部肌群丰富,大部分为骨骼肌,其肌肉总量占全身肌肉的70%以上。

腿部肌肉比上肢肌肉粗壮强大,以适应维持人体直立姿势、负重和行走等功能。若腿部无力会使人逐渐失去运动的能力,健康就很难保证,因而也有了“腿太细,不健康”的说法。只有腿部肌肉足够强大,才能协调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更好地发挥运动能力。

腿部肌肉及其主导的运动

腿部肌群主要分为髋肌群、大腿肌群和小腿肌群。这些肌肉群都是由不同的肌肉组成的,各个肌肉支配的运动如下:

诸病从寒起,腿部“首当其冲”

中医认为,绝大部分疾病都是由寒引起的。寒邪可使机体的气血凝滞,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而脚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较少,加之脚的表面脂肪层薄,保温能力差,是人体中易受寒的部位,因此有“诸病从寒起,病从脚下生”之说。

腿脚受寒易生病

腿在人体的下半部,距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较上身差。一旦腿脚受寒,下肢血液循环变得更差,进而导致关节病甚或心血管病。

中医学也认为:“血热则行,得寒则凝。”当身体受寒后,会造成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至阻塞不通,从而引发各种疾病或不适症状。

腿部宜保暖,防寒人健康

如果你经常出现腿脚冰凉,那首先就要考虑保暖,特别要注意腿部、足部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会觉得暖和。冬天一定要穿棉鞋、保暖内衣,不要穿丝袜;夏天也不要因为热就天天穿短裤,光着脚在屋子里转。有些小孩喜欢光着脚屋里屋外跑,这样对身体健康不利,父母一定要引起注意,不要让孩子腿脚受寒。不要用凉水洗脚,腿部在受到凉水刺激后很容易导致血管舒张功能失调,诱发肢端动脉痉挛、关节炎和风湿病等。所以,就算是在夏天洗脚最好还是用热水。

另外可以适当做些按摩,如揉搓腿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还可以采用食疗的方法,多吃一些含热量较高的食品,如牛羊肉、辣椒、葱、蒜等食品。

让腿脚迅速回暖的小方法

如何让冰凉的腿脚迅速回暖呢?下面这6种小方法,简单实用,效果也不错。如果在寒冷的冬天,你经常感觉腿部凉凉的,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原地踏步

做原地踏步动作,脚落地时稍用力,只需5~10分钟,双脚就会暖和。

●跳绳

在室外稍微空旷的地方,跳绳2~5分钟,双脚或单脚轮换跳都可以。这是适宜年轻人,特别是女士的暖腿方法。

●慢跑

在院子里慢跑5~10分钟,跑时留意脚踏地的感觉,双脚即可温暖起来。

●浴足法

温水泡脚,边浴足边揉搓按摩,也可以在热水中加少量食盐溶化,既能消炎又能暖腿脚。

●举腿法

仰卧,双手置于身体两侧,将两腿缓缓举起,垂直于上身,稍作停留后,再缓缓放下。如此重复数次,不仅可以暖腿,还可减肥。

●按摩

脱去鞋袜,蜷坐在床上,两脚掌相对,用双手摩搓脚背以及小腿,然后搓脚心,到温热为止。睡前按摩脚部,更能改善血液循环,起到安神镇静、促进睡眠的作用。

以上6种小方法可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选择。如果你在外面等公交车,最合适你的就是第一种方法了;若是睡觉总感觉腿脚冰凉,不妨试试按摩和浴足法。不管选择哪种方法,只要适合你,你感觉有用就可以了。

“坐断”健康,椅子上养出的“文明病”

所谓“活动”,其实也意味着活着就是要动的意思。整天坐着不动,看似轻松舒服,其实隐藏着健康危机。

坐得越久,血液循环越差

现在有很多疾病,就是经常久坐不动引起的。研究显示,每天多坐1个小时,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也就增加14%,并且这种负面影响是无法靠之后的运动弥补的。也就是说,长时间坐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就算到了周末假日拼命去做运动,其实对于健康也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并且,坐着的时候人体的重量会集中在腰部的椎间盘、下肢关节与肌肉上。时间长了,很容易导致腿部血液循环不畅,进而引发多种疾病。当某个部位因长时间受到压迫而感觉疲倦时,身体就会不自觉地往另一边倾倒,伤害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如驼背、骨盆歪斜等问题。当然,如果不可避免需要久坐,维持正确的坐姿就十分重要。平时可以让椅子高度在与双膝关节呈90°的位置,并随时提醒自己将两脚平放地面,只坐椅子的三分之二,背部挺直不靠椅背,用腹肌和背肌支撑上半身……注意这些细节,就能让身体少一些负担。

为了健康,别老坐着

如果你每天坐着工作,请牢记:每隔2小时就站起来活动一下,就算只是简单的伸懒腰、原地走几步,对促进腿部血液循环都有帮助。

上班族,尤其是长期坐着工作的人,一定要注意时刻动一动:

工作1~2小时就起身,随意动动腿脚,活动身体。

◎有文件或包裹时,不要相关人员送过来,而是自己起身去取。

◎遇事少用内线电话,最好亲自去和同事交流。

◎如果可以,选择距离稍远的洗手间,最好可以爬楼梯。

◎每隔一段时间就起身,步行去茶水间倒水喝。

健身不动腿,练了也白练

很多人在健身锻炼时不喜欢去练习腿部肌肉,害怕把腿练粗了穿裤子不好看。其实腿部肌肉训练的重要性与身体其他部位的肌肉锻炼是同等重要的。健身不动腿,等于白忙活。

人体70%的肌肉在下半身,不但是力量最大的肌肉群,更是发挥运动能力的关键肌肉群。不训练腿部肌肉,只训练上半身的话,很容易遇到训练瓶颈。不但体力、体能不会变好,甚至会因为上半身过度发达而造成脊柱侧弯。

臀部肌肉和大腿后侧肌肉训练得好,能使脊柱维持先天的“S”形,所谓的“前凸后翘”。如果你臀部扁平,那表示你的脊柱在比较无力的状态,即使你把上半身练得很壮,脊柱也很难不出问题。

同时,腿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如果只训练上半身肌肉,心脏的负担会越来越重。不但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甚至可能加速身体的老化,会经常处于无精打采、有气无力的状态。

下肢力量相对于上肢力量,绝对不是处于次要地位,而是更重要。当人逐渐走向衰老时,这一重要性会逐渐凸显。下肢关节承受着人体绝大部分的重量,膝关节又是人体负重最大和运动最多的关节。因此,控制体重及训练下肢力量,对于避免运动伤害及保障年老后的生活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运动健身,过犹不及

有些人沉迷于锻炼,一天不“动”上一段时间就觉得不对劲。虽说锻炼有益身心健康,但也要适度。凡事过犹不及,如果健身过度的话,反而可能会伤身。

如果运动量、运动强度长期超出自身的承受范围,很容易导致肌肉和骨骼受损,造成持续性损伤。若是体内能量消耗过多,加上一些人身体素质本来就不佳,很容易造成低血糖而引起昏厥。在炎热的夏季,如果运动过量,还有可能造成中暑,甚至威胁生命。

在运动时一定要记住:训练过度不仅无法让自己更加强壮,反而会变得更弱。

盲目瘦腿反伤腿

对于每一个女生来说,“美腿”都具有绝对吸引力,谁不想自己的双腿又细又长。不过,不正确的瘦腿方式很容易造成各种健康问题,“瘦腿”千万不能盲目。

误区一:美腿袜可以使双腿更修长

所谓美腿袜,其实就与医学上用于治疗静脉曲张类疾病的“静脉曲张袜”(压力袜)类似。医用的“压力袜”有保健型和治疗型之分,前者压力较小,适合普通穿着,而后者则有严格的压力分级,要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不同的级别。但目前市场上热卖的“美腿袜”根本没有明确的压力标示,如果没有静脉曲张类疾病却长期穿着压力过大的袜子,会对腿部浅静脉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引起动脉供血不足,出现腿部麻木、腿痛,甚至腿部肌肉萎缩等现象。

tips

如果一定要穿美腿袜,建议一周只穿一次,而且在脱下袜子后一定要做腿部按摩,来恢复腿部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

误区二:瘦腿针瘦腿快速又直接

打瘦腿针其实就是注射A型肉毒杆菌,主要作用于胆碱能运动神经的末梢,以某种方式拮抗钙离子,干扰乙酰胆碱从运动神经末梢释放,通过暂时抑制支配肌肉运动的神经,使肌细胞不能收缩,从而达到瘦腿的目的。瘦腿针的注射部位就在腿部肌肉上,多数在施针处会出现轻微肿胀与瘀青。而且,打一次瘦腿针的效果只能持续一段时间,如果不继续打,小腿肌肉很容易恢复原状,还有可能造成小腿局部皮肤感觉缺失或者小腿乏力。

tips

如果要打瘦腿针,一定要避免大剂量注射,而且要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并在无菌手术室内进行。

误区三:运动越剧烈瘦腿效果越好

不要以为汗流得越多,运动得越剧烈,就可以起到更好的减肥瘦身效果。相反,剧烈的运动不但会使身体感到难受,还会加重肌肉以及各器官的负担。强度较大的运动一般都是无氧运动,会使小腿肌肉越来越粗壮。例如,短跑一般都是前脚掌着地,这样跑得更快,同时也需要强有力的小腿肌肉。因此,你会发现短跑运动员小腿都粗。

tips

运动瘦腿,应该采取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的有氧运动,比如慢跑、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之后不妨休息一下,为自己的腿部做做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瘦腿与美腿秘诀

“二郎腿”,影响血运又伤骨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一些人喜欢跷着“二郎腿”。从健康的角度而言,这种习惯并不值得提倡,因为长期这样可能“跷”出一些疾病来。

下肢静脉曲张

跷“二郎腿”时,膝关节会受到一定的压迫,从而让自己的下肢血液循环受到影响。如果双腿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血液运行就会受阻,容易引发腿部静脉曲张或栓塞,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腿部青筋暴突、溃疡、静脉炎、神经痛等。一些人还会因腓总神经长时间受压缺血,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受损,出现下肢麻木、酸痛,甚至突然不能行走等情况。

诱发心脑血管病

跷“二郎腿”会导致人体血液运行不畅,使回流至心脏和大脑的血液量减少或运行速度减慢。这种情况会影响大脑和心脏功能,也容易诱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更应警惕。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液循环功能差,久跷“二郎腿”,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脊柱变形和腰背痛

正常脊柱从侧面看应呈“S”形,这种生理弧度有助于支撑人体骨架。经常跷“二郎腿”,脊柱有可能变成弧形(“C”字形),造成腰椎与胸椎压力分布不均,引起脊柱变形,有的甚至会造成腰椎间盘突出,导致慢性腰背痛。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如果经常跷“二郎腿”,容易形成驼背和脊柱弯曲。

影响精子生成

对于男性朋友而言,睾丸维持相对偏低的温度,有助于精子生成。如果睾丸温度过高,则会阻碍精子生成,影响存活。跷“二郎腿”时,下身因双腿叠压不透气,生殖器官周围的温度会升高。特别是在夏季,男性下身若是潮闷不透气,就可能导致精子质量下降,进而影响生育。

加重前列腺疾病

前列腺肥大的患者,长时间跷“二郎腿”会压迫盆底肌肉,使增生的前列腺向尿道扩张,从而压迫尿道,造成排尿困难,严重者可导致尿潴留。跷“二郎腿”还会影响前列腺局部的微循环,使前列腺腺管排泄不畅,加重慢性前列腺炎。

引起阴道炎等妇科病

女性跷“二郎腿”也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这样在会阴处形成温暖潮湿的环境,可引起致病菌大量繁殖,从而引起外阴炎或者阴道炎。如果病原体上行并扩散,有可能影响整个盆腔。久跷“二郎腿”,还容易造成盆腔内血液循环不畅,有痛经史者,经常跷“二郎腿”还可能加重痛经。

长期久坐的人,或是患有上述疾病的人,更应少跷,最好不跷“二郎腿”。或许这个习惯一时很难改变,但我们也要有意识地控制跷腿的时间,切忌两腿交叉过紧,过几分钟应该变换一种坐姿,或一段时间后就站起来多走动一下。 UW/vzliikYtEwQ55lGSU4/vzIvjqYuhfHnkQmnvhWb/p/Y/zDapznOSvE7Q8pGS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