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清除进度99.99%,持续清除中……”
“血栓清除进度100%,血栓清除完成。”
当郭泰来坐火车回到家将养了几天之后,终于看到了清除血栓完成的消息。
“本次清除时间278.4小时,清除血栓合计1.3569立方厘米,血管内血栓量0。”紧接着,郭泰来就看到了统计报告。
体内居然有不到点1.4立方厘米的血栓,幸亏清除了,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哪里发作一些,肯定够郭泰来受的。
也许是治疗效果出色,也许是心理作用,瞬间郭泰来就感觉全身神清气爽,说不出的舒服。
“治疗冠心病!”
“数据不足,无法实现。”
“治疗高血压!”
“数据不足,无法实现。”
“治疗高血糖!”
“数据不足,无法实现。”
“治疗高血脂!”
“血脂持续消耗中……”
……
一连串的测试下,郭泰来终于确定了目前纳米机器人能做的事情。
首先,纳米机器人的活动范围仅限于血管和肌肉组织,其他区域无法到达。
其次,纳米机器人功能很单一,在血管当中只能做一些粉碎的工作,比如清理血栓,或者将某些大团血脂打散。
在肌肉中,纳米机器人能做的是释放模拟生物电,精准的控制一些肌肉纤维的运动。
“如何获取数据?”得到了太多的数据不足的反馈,郭泰来终于问了一句。
“升级控制系统版本。”这次,郭泰来得到了明确的回答。
马上郭泰来就想起来,控制系统升级的必要条件,貌似是尽快提升纳米机器人的数量。最大控制数量,是一百万个。
“微米级的钛粉,看来只能先到爸爸的厂子里想想办法了。”郭泰来琢磨着,然后想着该找个什么理由去厂里,毕竟郭泰来已经有几年时间没去过父亲的厂里,突然要去也挺奇怪的。
还好,理由很现成。现在郭泰来全身是病,无论如何首先要做的,就是一点一点的治疗自己身上的病症,减肥,这才是当务之急。
“减肥?和我去厂子里忙碌上几天,自然就能减肥了。”郭泰来的老爸郭建军,听到自己的这个胖儿子终于要下定决心减肥了,不用郭泰来往厂里的话题上引,立刻建议道。
“去动弹动弹也好。”母亲丁玉梅和郭建军是一个单位的,不过在医务处,算是厂医。虽然不敢说能看什么大病,但基本的医疗护理知识还是很熟练的,闻言立刻附和。
郭建军是个钳工,郭泰来小时候就和父亲一起学过钳工的基本功,甚至于在学校金工实习的时候,郭泰来还因此得了个优秀。
其实郭建军上班的工厂并不是很景气,已经是半停产状态。郭建军用一些废旧材料让郭泰来打磨出力减肥,没人会理会。
拿着最大号的锉刀,郭泰来狠狠的对着卡钳上的金属块就是一顿乱锉。也不知道锉了多少下,忽然脑海出现了一个询问消息。
“是否记录加工效果?”
突然的询问消息让郭泰来一怔,什么意思?
加工效果,莫非是自己刚刚这一锉的加工效果?没有回应,郭泰来自己琢磨了一下,选择了记录。
“请选择锉刀型号,硬度。”
按照提示,郭泰来脑子里回答了这些问题。
“请选择工件硬度。”
紧接着又是一个问题。废旧零件,有记录,郭泰来问了一句郭建军,马上得到了硬度数值。
“请测量加工效果。”
这个提示,应该是记录刚刚的一锉锉下去多少吧?刚刚没测量,不过没关系,现在测量,然后下一次记录也是一样。
取消掉这次的记录,拿着游标卡尺测量了一下现在的工件厚度,郭泰来拿起锉刀,又是一锉,马上测量,这次,他得到了详细的数值。
“加工效果已成功记录!”
看到这个记录成功的消息,郭泰来心中有了个猜测,马上脑海中命令:“重现刚刚的加工效果。”
郭泰来猜对了,刚刚下达这个命令,双手就自然而然的按照刚才的加工姿势,同样的力量,同样的角度,一锉锉了下去。
做动作的同时,郭泰来脑子里很清楚的明白,自己并没有让自己的胳膊动弹,这是纳米机器人在自发的用生物电刺激自己手臂的肌肉。
一锉之后,郭泰来马上用游标卡尺测量,果然,和刚刚的结果一模一样。
发达了!还有这样的好事,郭泰来立刻兴奋起来,然后疯狂的开始用不同的力量不同的角度加工起来。每一次,都会让控制系统记录下来加工效果,然后重现。之后就是换不同硬度的工件,继续这个过程。
游标卡尺的精度只有0.1毫米,已经无法满足郭泰来的记录要求,记录了几百次之后,郭泰来换成了螺旋测微器,精确到10微米,千分之十毫米,又是一阵狂记录。最后,变成了千分表,可以精确到一微米,千分之一毫米。
中间郭建军过来看了一次,看着儿子满头大汗的拿着锉刀加工,满意的点了点头。不求他做什么,只要出汗就行。
“爸,你手工的加工精度能到多少?”郭泰来接过郭建军递过来的水,问了一句。
“时间足够的话,能精细打磨到0.5丝吧!”郭建军很得意的回答道:“你当我这个五级钳工是假的?”
一丝是百分之一毫米,0.5丝是5微米,这个加工精度,已经可以和一些高精度数控机床相媲美了。
“厉害!”郭泰来拍马屁一般的冲着郭建军伸出了大拇指,心中却在暗笑:“我会告诉你我现在已经随随便便可以用锉刀做出5微米的加工精度了吗?”
5微米已经是郭泰来的极限,原因估计还是因为纳米机器人数量不足。但这已经让郭泰来足够满意了,半天时间达到了郭建军几十年的水准,还想怎么样?
当然,这个精度还要用最细的锉刀才能达到,至于其他的钻,锯,磨,刨等其他的手艺还远远达不到这个境界。
不过,钳工不就是号称一把锉刀走天下吗?先把锉刀练瓷实了,再慢慢的精通其他的手艺,这方面,郭泰来一点都不急。
等到郭泰来试验了不下一千次之后,再次用千分表测量的时候,脑海中忽的多了另一个询问信息。
“是否启用双眼3D测量机制?”
“双眼3D测量机制?”郭泰来一阵迷糊,这是什么?不过很显然,没有解释。
想想之前得到的好处,郭泰来只是犹豫了那么一秒钟,就立刻选择了同意。
“……”什么也没有发生,郭泰来又是一头的雾水,这个什么双眼3D测量机制到底是什么?
不过,郭泰来没忘记查询一下那些纳米机器人到底在干什么。几乎是一查询,立刻就知道为什么没反应了。
一千个纳米机器人正在沿着血管往双眼部位移动。至少也要几十秒的时间才能到达,怪不得没反应呢?
这也让郭泰来对于钛粉的需求越发迫切起来,得尽快得到钛粉然后增加纳米机器人的数量,否则的话,干什么效率都很低啊!
“启动双眼3D测量机制。”一个提示出现,随后郭泰来立刻感觉双眼似乎有了一些变化。
很痒,闭上眼郭泰来使劲的揉了揉,再睁开的时候,发现视野有些模糊,同时还伴随一阵阵的扭曲,十分的难受。
“晶状体焦距失调,是否修复?”一个询问马上出现在脑海。
晶状体焦距失调?不就是近视眼吗?说的这么清新脱俗。郭泰来还会不同意吗?谁乐意满头大汗的时候不停的扶厚厚的眼镜?
“全面接管控制左眼睫状肌1%,2%……”
……
“全面接管控制左眼睫状肌完成。”
近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就是因为睫状肌无法正常调节晶状体,使的晶状体变厚,导致外界物体无法成像在视网膜上吗?所以,一切的根源都是因为睫状肌。
纳米机器人第一时间开始调整睫状肌,让郭泰来又惊又喜。如果能把戴了十几年的眼镜摘掉,那绝对是一件大好事。
“睫状肌控制模拟调整1%……”
郭泰来的视野开始不停的变化,一会模糊一会清晰。这种状况下,郭泰来也没办法干活,只能坐着休息。
好在已经快要下班,没一会,郭建军就下班带着郭泰来一路回家。对于郭泰来坚持了一天汗流浃背,郭建军很满意。不求郭泰来能马上减肥,但至少要有这个想法和行动。
路上,郭泰来很随意的从加工材料不锈钢铸铁什么的聊到了钛合金,以自己很好奇为由,问问能不能弄块钛合金来玩玩。
“钛合金?那玩意厂子里没有。”郭建军对加工材料是很感兴趣的,一句话就堵死了郭泰来从厂子里想办法的门路:“据说全国现在一年总共才生产那么一两千吨,各种研究院和特种材料厂都喂不饱,我们这个小厂怎么可能有?”
郭泰来死心了,等九月份开学看系里国家重点实验室会不会有吧!假期,就只能在“减肥”中度过了。
今天太累,主要是眼睛不舒服,郭泰来吃了饭就早早的洗了洗躺下了。
……
“睫状肌控制模拟调整100%,睫状肌控制模拟调整完成。”一个突兀的消息让郭泰来心情飞快的好了起来,模拟完成,那下一步是不是要实际调整了?
“停止控制睫状肌。”
“重新建立生物反射1%……”
……
在重新建立生物反射的时候,郭泰来睡着了,呼噜打的震天响。
“重新建立生物反射100%,左眼睫状肌调整完成。”
“全面接管控制右眼睫状肌100%,全面接管控制右眼睫状肌完成。”
“睫状肌控制模拟调整100%,睫状肌控制模拟调整完成。”
“停止控制睫状肌。”
“重新建立生物反射100%,左眼睫状肌调整完成。”
“启动双眼3D测量机制成功。”
郭泰来醒来的时候,还没睁开眼,脑海中就看到了这一系列的提示信息。
纳米机器人真好,真勤劳,郭泰来睡觉的时候,它们都还在兢兢业业的干活。
双眼视力已经调整好,还启动了那个什么双眼3D测量机制?郭泰来有点惊喜的睁开了眼。
唰,无比清晰的视野,直接呈现在郭泰来的眼前。郭泰来敢发誓,这是自己这辈子看到过的最清晰的世界。
以前郭泰来并不明白什么叫做纤毫毕现,现在郭泰来知道了。纤毫毕现的意思就是说他连妈妈给他放在床边的棉T恤上面的棉纤维都能够看的清清楚楚。
大概几十根最细的纤维拧成了一根粗纤维,然后粗纤维再编织成T恤的布料。每根最细的棉纤维,平均直径是30微米。
“恩,这根的直径是30.2微米。”当郭泰来自言自语的说完这句之后,忽的愣住了。自己的眼睛,什么时候可以看到微米级的棉纤维了?而且还能精准的测量出直径来?
抬头,看向房间里。
“门框高度,2000.9235毫米。”
“门框宽度,900.0855毫米。”
“桌子高度,750.3827毫米。”
“桌子宽度,1200.2712毫米。”
“桌子宽度,800.2636毫米。”
目光扫过房间里其他东西的时候,脑海中自然而然的出现了这个东西的尺寸,让郭泰来一怔。随即立刻明白过来,这应该就是那个什么双眼3D测量机制了。
原来是这样的好玩意,只要自己目测就能够得到精准的尺寸,根本不用再使用任何测量工具就能精确测量到微米,还能估读到0.1微米,简直神奇啊!
没几下,郭泰来就琢磨清楚了用途,只要自己想要知道的尺寸,看到就能知道。自己不想知道的,完全可以屏蔽,这个测量机制,还是自己主动控制的。
这样神奇的功能,用在加工制造业上,简直就是神器啊!也不知道能不能更精准测量。
“提升测量精准度请使用更精准的量具校准。”郭泰来这个念头刚一产生,就立刻得到了回答。
原来是因为测量工具的原因,郭泰来在厂子里只用到了千分表,精确到微米,所以才只能测量到微米这个精度。等到回学校用实验室的精准测量工具校准,完全可以精度更高。
哪怕只是微米级别的精度,郭泰来也意识到,自己似乎已经成了一个人形高精度测量工具,双眼一眼看过去,就能准确的测量出想要知道的任何两点的距离,简直太神奇了。
事无巨细纤毫毕现,郭泰来的人生似乎开始越来越有意思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整个暑假,郭泰来就沉浸在这种一边兴奋的练习手艺,一边顺带减肥的过程中。
反正在家里郭泰来是不可能有机会出去寻找钛粉的,毕竟他还是个学生,父母不太可能放他一个人外出四处跑。
至于父母陪着,那更是不用想了,两口子都面临下岗,哪里有心情陪着儿子“不务正业”?
空无一人的车间里,郭泰来结结实实的从头学了一遍钳工的基本功。锉,钻,刨,磨,刮,锯,全都过了一次手。
二十多天的暑假,带给郭泰来的就是飞速的成长成为一个优秀的钳工。虽然经验和资历上没办法和那些高级钳工相比,但是手法上尤其是精准度上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配合控制系统强大的运算能力,郭泰来完全可以做到手工锉出一个完美圆球,这是普通的钳工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光是准确计算就不可能,就算有计算工具,可精确定位和测量也是一个问题。
也许有人能做到,可速度绝不可能和郭泰来相提并论。事实上,郭泰来是真的锉出来一个,还精磨抛光了。放在郭建军面前的时候,郭建军还以为是郭泰来拿了厂子里的成品钢球来显摆。
精准的测量和加工能力,用一个人形数控来形容郭泰来一点都不过分。还好,郭泰来比较谨慎,没有让其他人知道这一点。
临近开学,郭建军和丁玉梅拿出了家里仅有的积蓄三千元,让郭泰来带上做生活费。在儿子上学的费用上,两人从来不小气。
郭泰来是水木大学的学生。是的,就是华夏那个最高学府,校园里摆着“清芬挺秀,华夏增辉”的石刻,号称“水清木华”,又称“水木清华”的那个水木大学。郭泰来现在是水木大学精密仪器系92级仪21班的一员。
现在是一九九六年,水木大学一年的学费才三百,住宿费加上学杂费也才五十,并且国家每个月还给补贴六十元,可是,每个月的生活费还是不够。
郭泰来花的很省了,他的大头都是在餐费上,可即便如此,每个月也要额外花费三百多,这三千块,其实是他大五一年的生活费了。
“要赚钱。”郭泰来在火车上,很认真的琢磨这个事情。他已经是面临要毕业的人,不可能还一直要父母养活。也许,靠着自己的钳工手艺,勤工俭学一下也是个不错的路子。
“哟,胖子,瘦了?”回到学校,宿舍里的舍友们看到郭泰来全都有些吃惊。
二十多天假期下来,郭泰来每天在车间里挥汗如雨,尽管纳米机器人消耗的脂肪不多,可是自身运动带来的消耗却不少,足足瘦了二十多斤,现在郭泰来已经是一个一个月减了二十多斤的减肥成功人士了。
开学就是大五,没什么课,基本上只剩下毕业答辩和实习。别误会,水木大学这个阶段就是五年制的大学,和隔壁的燕京大学一样。
郭泰来在暑假里锻炼的时候已经想好了,一开学就尽快的确定自己的毕设方向,进组,然后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毕设,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相对自由的打工赚钱了。
毕设的作品,郭泰来暑假早就想好了。在那个未来的梦境中,有一款产品并不是很复杂,郭泰来自己也能做出来,而且还能作为毕业设计写论文。
最重要的是,那款产品郭泰来可以申请专利,成功的话,说不定日后也是一笔不大不小的收入。
父亲厂子里,郭泰来只被允许用一些报废零件上手,郭泰来也没想着用那些报废零件改造什么,一门心思钻研手艺。来了学校,却是可以动手操作了。
在别的同学还在发愁进哪个组的时候,郭泰来第二天就已经火速的选定了题目,报给了辅导老师,并且得到了辅导老师的允许,到校办工厂制作完成自己的设计作品。
开学的第三天一早,郭泰来吃过早饭,就直奔校办工厂,找到负责人说明了来意。
“你要用一台车床和钳工车间的工具打造你的毕设作品?”厂办负责接待学生的车间吴主任对郭泰来的这个要求倒是不觉的奇怪,每年毕设期间他们都要帮忙做不少东西,很正常。
“能不能缓几天?”吴主任很热情,但脸上却有些为难之色:“小学期才有一批学生金工实习完,这批车床正在保养,一周后行不行?”
校办工厂的几个车间,基本上都是学生们金工实习的场所。每次学生们实习完毕,都要重新保养调校一番,吴主任的这个要求,再正常不过。
“一台都腾不出来吗?”郭泰来却不想多耗费那么长的时间:“我就做四套液压缸和活塞,半天最多一天就能弄完。”
“精度要求高吗?”一听郭泰来这话,吴主任也觉得这么点小活耽搁一周的确是说不过去,想了想问了一句。
“不高。”郭泰来听着吴主任话里面有门,立刻打蛇随棍上:“车出来直的就行。”
“那边,那边有台老车床,时间长了,精度有点不足。”吴主任指了指车工车间的一个角落房间:“你精度要求不高的话,应该可以。”
“完全可以,没问题,谢谢吴主任!”郭泰来立刻答应。精度不高怕什么,大不了到钳工车间那边再修一下,多大个事?
拿了钥匙,申请领了材料,郭泰来兴冲冲的过去打开那个房间,去看那个老车床状况去了。
小房间里只有两台车床,一看款式都是十分老的,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老古董。这个房间估计是专门保存这两台老车床的,不知道有什么纪念意义。
吴主任说的是最里面的那个,郭泰来过去先绕着车床观察了一番,看看车床的状况。看得出来,这两台机床保养的都不错,一点生锈的迹象都没有。
车床上的铭牌因为年代久远,已经磨掉了大部分的字眼,只剩下的这部分,只有第一行还隐约留着,也被机油遮住了。郭泰来过去伸手抹了抹,字迹清晰起来。
“Rheinmetall1933”
“莱茵金属,1933。”郭泰来看着这铭牌,忍不住张开了嘴巴,1933年的德国老车床,果然是够年代久远的。想不到校办工厂里,尽然还有这样的极品老古董。
“这导轨,有问题啊!”只是几眼看下来,郭泰来就已经发现了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