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荀子:化性起伪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人便是荀子。荀子把人的“性”解释为天生的属性,一个人生下来,其本性应该是坏的,这才有了教育、学习、礼义约束的必要。而只有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一个人才能使自己人性中的恶不会对自己造成影响,才能呈现出符合社会的善的一面。

后天的道德修养、学习、教育以及其余的行为约束,荀子把它们归结为“礼义”。对于“礼义”,荀子说道:“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伪”在这里指的是后天的学习、修养、教育的过程,这句话讲的是礼义道德是圣人后天不断自我学习、不断自我完善的结果,没有什么人生下来就是圣人,礼义道德的标准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圣人在后天完善自我人格的过程中才出现的产物。

古代以性能优良而著称的弓,必须要人的制作才能够成为良弓,否则就只是一堆朽木,因为它不能自己变成弓箭;而如同干将、莫邪一样的锋利的剑,也必须通过磨砺才能成为宝刃,没有人去加工,它就只是一堆废铁,无法显示它的锋利;日行千里的宝马,也必须要有马嚼子和马缰绳来限制它,而后需要人的鞭策驾驭,它所拉的车才能跑得飞快。荀子正是看到了良弓、宝剑、千里马必须要有人的加工驾驭才能够使他们体现自己比别的木材、废铁、野马具有更强的功能时,才领悟到比普通人要高出很多的圣人,是不是也如同良弓、宝剑、千里马一样——是通过后天的约束、加工才出现的产物呢?

要证明圣人从普通人的层次上升到高于普通人的层次的过程是“加工、约束”的结果,只要找到那个在“圣人成长过程”中起到“加工约束”的“人”就可以了。而荀子认为,“礼义”就是这个“加工约束”圣人成长的“人”,这个“加工约束”则被荀子称为“伪”。

对于“圣人”“礼义”和“伪”,荀子讲到,圣人一开始也和平常人一样——本性都是恶劣的,但是圣人期望能够改变自己,当圣人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伪”这个加工过程就出现了。而通过“伪”这个加工过程也就产生了“礼义”,“礼义”经过强化后,就变成了圣人自己的行为准则,圣人以外的所有人都将其当成行为准则时,这个“礼义”就变成了“法律”。所以说,圣人和普通人本质上是一样,刚出生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因为后天的教育、约束,圣人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使自己的道德层次脱离普通人,最终成为圣人。

荀子提到了圣人是从普通人的层次“提升上去的”,又指出了普通人都具有成为圣人的可能。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普通人都必然能成为品德高尚的圣人呢?荀子回答说不是的。只有那些能够听从老师教诲,遵从法律约束,服从道德礼义,并不断进行学习的人,才能成为君子;成为君子后,只有把这种自我完善的行为不断地进行下去,不断地追求自我道德品德的完美,才有可能成为圣人。而那些对自己的行为毫不约束,由着自己的性情行事的人,总是随意妄为,丝毫都不顾及他人,他们往往不遵从与人交往过程中所要遵守的礼义甚至违反国家的法律,这种人就是小人。如果这种人自始至终都毫无改变,那他是无法成为君子的,更无法成为圣人。

换句话说,只有当一个人知道了什么是“礼义”,并遵从了礼义的要求,那么他才能算得上一个君子。而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而不用外界强制约束的人才能称得上圣人。

那么,对于那些不愿意服从礼义要求的人,我们有没有什么办法呢?这个问题荀子也曾提出过,他说:小人可以做君子而不愿意做君子,君子可以做小人而不愿做小人,品德高尚的君子与品德低劣的小人之间并非不可以相互转化,那么为什么不转化呢?那是因为他们虽然有那个能力,而故意不去做,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意愿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法律。通过法律,我们可以使那些不愿变成品德高尚君子的低劣小人被迫转变,而对于那些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转变成小人的君子,法律则起到了一个警示提醒的作用,防止他们品性变低。

法律、礼义、道德在很多层面上是相同的,都是要求人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符合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标准要求。而这些行为约束原则,在社会发展中逐渐完善,是社会进步的结果。这都是一代代的人在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过程中,由最开始的仅是品德高尚的圣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准则,转变成大家普遍承认的交往原则,进而成为强制约束的法律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这个发展过程就是荀子说的“伪”的过程——一开始人都不承认这些准则,这就是人开始体现出来的人性的恶,但是经过一个转变过程,最终大家都尊重这些准则,并赋予它们强制力,这就是转变之后的善。这个社会道德法律不断发展的过程,完美地为荀子的理论提供了支撑。而这,也正是荀子所期望达到的最高目标——使所有人都能够成为圣人,自觉遵从准则,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要求。

当我们知道了礼义对于人的教育作用时,如果教导我们礼义的老师、父亲、领导、君主不符合礼义的标准,我们该如何做呢?对于这个问题,荀子提出了:“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遵从道德而不是盲目地遵从领导、君主的指令,符合礼义而不是完全按照父亲长辈的要求,这才是一个人最基本且重要的品行。对于这种类似的冲突,荀子提出了三种“勇”:不遵从昏庸无道的君主,不为百姓无理的要求所屈服,自己的志向理想为天下人了解就与天下人一起快乐,天下人不了解自己的志向想法自己也不畏惧,这是上勇;遵守礼法,立身正直诚信而不吝啬,看见别人好的地方能够学习推广,看到不好的能够批评改正,这是中勇;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却重视财物,不考虑事情本质而勉强别人,这是下勇。这三种勇的上中下之分说明,荀子认为遵从礼义讲究诚信是很好的,如果能够不畏惧国王君主、不因自己所相信的礼义不被理解而放弃就是更好的,而那些不能看清事情道理,不能明白礼义的行为则是最差的。

“化性起伪”,经过教育、接受教育、遵守规则,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品行逐渐完善的人,一个真正具备大勇、中勇的人。把品德高尚的人的自我行事准则转变成人们所承认的普遍道德,并把道德强化为法律,这样才能成其一个逐渐完善的社会。 EzJYzQORjr279bQ/xs41JlQXGrtFRyqe4jrF8IY/fYJHHeW1mXStqTn857331X6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