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董仲舒:任德教而不任刑

董仲舒,西汉著名思想家、儒学家。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后更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在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并为后世中国封建王朝的昌盛打下了思想基础。

在人性善恶的基础上,他一改之前的人性善或者人性恶的单一说法,把人性分为三类:1.生下来就是善的,自己情欲极少,不用教就能知道做好事,这是圣人之性;2.有自己的感情欲望,关心自己的利益,但是经过圣人教育,心性可以变善,以后能够做善事的,这是中民之性;3.自己的情欲极多,只为自己着想,几乎没有什么为善的可能,怎么教育也不更改的,这是斗筲之性。具有这三种人性的人很像我们俗话说的:生下来就是好人;生下来就是坏人;生下来时还不确定,长大后有可能变成好人,也有可能变成坏人的人。对于这三种人,董仲舒说“圣人之性不可以名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天生就是好人的,我们不用去管他,不去管,他也不会变坏;天生是坏人的,我们也不去管他,即使费再大的努力,他也不会变成好人;我们需要管的就是“中民之性”,也就是要管那种生下来还不确定是好人还是坏人的人,我们希望通过教育,使他变成好人,能够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善事。

在性三品论中,董仲舒一直在强调后天教育的作用。对此,他打了一个比方:人性就像禾苗,善则如同米粒,米粒只能从禾苗上长出来,没有禾苗就没有米粒。但并不是所有的禾苗都能长大,也不是所有长大的禾苗都能长出米粒。善必须要在性的基础上才能呈现出来,但并非所有“性”都能成为善。在这个过程中,后天教育就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进行教育,性还是有可能变成善的;而如果不进行教育,那么,性很有可能变成恶。这就如同施肥除草对于米粒,如果进行施肥除草,结出的米粒就很有可能变得更大。

董仲舒曾被委任为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刘非为人残暴蛮横,喜欢无故杀人,而正是因为刘非为人品性不好,汉武帝才希望借助董仲舒的盖世学问对他进行教育、规劝。刘非则把董仲舒比作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的管仲,希望董仲舒像管仲辅佐齐桓公一样帮助自己夺得弟弟汉武帝的皇位。董仲舒婉言谢绝了刘非的“造反”邀请,并指出“端正自己的行为不要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而不要急于建功立业”。对于董仲舒的建议,我们不知道刘非到底听没听懂,听懂的话有没有照此执行,反正刘非的反是没造成,自己的行为也一点没有端正。刘非死后,他的儿子自杀,儿子的王后被枭首,领土也被汉武帝收归国家。

虽然董仲舒规劝刘非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之后汉武帝还是选择派他去引导教育自己的哥哥刘端。刘端是一个比刘非还要残酷暴虐的人。刘非在当时还只是无故杀害平民,刘端则是罔顾国家法律,无端杀害两千石的官员以及自己的国相。当时董仲舒过大的名气救了董仲舒,这才没有被刘端一起杀害。董仲舒的这次教育引导可能又失败了。因为刘端在汉武帝剥夺了他大半封地后,心怀怨恨,对国内的财产不进行管理,府库几乎全部倒塌破陋,又命令官吏不准收取租税,之后更是撤离了全部的警戒,封闭宫门,而后出宫游荡。

董仲舒小时候,家中建造花园。建设过程中,纷繁热闹,他不去观看;建设完好后,小伙伴全去玩耍,他也不同去;而后全家在花园聚会,他也是抽身返回书房去学习。这说的就是董仲舒“三年不窥园”勤奋好学的故事。

董仲舒可能就是因为奉命教导过“无可救药”的刘非、刘端两位王爷,又想到了自幼勤奋好学的自己,才得出了两类不受外界教育所影响的两种人性——斗筲之性和圣人之性。一种人,如同刘非、刘端,无论自己如何尽力,如何引导,他们依旧我行我素,不做一点善事;另外一种人如同自己,无论外界如何诱惑,自己的向善之心从未改变。然后,又联想到自己平常接触的那些“普通人”,进而得出了第三种人的人性——中民之性。

董仲舒曾说:“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一块玉石不经过打磨就无法成为华美的器具,一个君子不进行学习教育,就无法完善自己的良好美德。这说的就是教育的作用,无论是对具有圣人之性的人还是具有中民之性的人,教育都尤其重要,而对于拥有斗筲之性的人,也不会有坏处。董仲舒的“性三品论”与其说是把人性分为三类,不如说是为了指出教育对于人性由初始无善恶状态成长到善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主动的作用。

也正是董仲舒这种对于“教育”这个国家政治行为的肯定,以及为它在人性道德层面的建设提供理论基础,才能有国家政治行为在理论上的统一和确立。一个国家建立起这种以人性可善论为基础的新的思想体系,才能做到以教育引导为处理社会事务的方法,而刑罚只是次要手段,只适用于那些无法进行教育引导的斗筲之性的人。

一国之中,像刘非、刘端那种作恶多端、无法教育的人是极少数,像董仲舒那种天性纯良、无需教育的人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则是像被刘非、刘端所统治的人以及董仲舒儿时小伙伴那样的具有中民之性的人。而这大多数的中民,则正是国家政治的基础。以这个基础为处理出发点而形成的政治理论才能奠定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繁荣。 YG0YCrTSHkxtT8wekURclw1fNTbiOaXJhGay79FjMF5gOSPqPyW7VOhZy+iQwwh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