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梁漱溟:自信中自省,明辨中笃行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

梁漱溟在自省的道路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早年的时候他就有记日记的习惯,而且他的这个习惯从来没有间断过。在他的日记中就记有很多关于反躬自省的话,其中“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就是他的名言。在他十三四岁的时候,他秉承了有“向上心”的理念,开始认真读书,钻研知识。他一直认为自己有两件很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达成,一个是追求自我不无苛求的反思和体悟,另一个是在学问以及学问以外事情上的努力探索。他曾说过:“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付自己。人能够管得住自己的很少。”正因为这种自省的态度,才让梁漱溟对人生抱有一种执着的态度,对他人的不足抱以同情。在这些基础上,他才能做学问,才能把自己的所学用到实际的地方,才能有所领悟。

梁漱溟更独特的一点是他是自学成才,而后又被蔡元培请入北大教书(梁漱溟的自学成才源于他父亲梁巨川的家教)。梁巨川在梁漱溟小的时候,没有过多干涉他的兴趣爱好,给予他的是十分的信任和支持,让他顺着他的天赋自由发展。梁巨川认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天性,不应抹杀,在他们成长的阶段,就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这一点,让梁漱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而后,他也经常能反思父亲的话,用以鞭策自己。

在梁漱溟青年时期,读书看报是他每天的必做功课,一天不看书,他认为就如同“未曾吃饭,饮水”。在梁漱溟的一生中他认为自己“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十分善于思考和反思,博采众长,做到共通有无的境界。在他年迈的时候,为撰写书稿,他多次前往北京图书馆去阅览图书,查阅资料,从来不曾停歇,并且为不受年老支配,他做了“力行不打车”之决定,每天晨起出去锻炼身体,保持头脑清醒。

而梁漱溟从来都只认为自己是一个思想家,不是一个学问家。他曾说过:“思想家与学问家不同,学问家是知道的东西多,吸收的东西多,里面当然也有创造,没有创造不能吸收。可思想家不同于学问家,虽然他也知道许多东西,但他不知道古今中外的一些知识,他也没法成为思想家。”

在一次公开演讲中,一名学生向梁漱溟提了一个问题:“梁老师,人的一生中总是难免会遇到失败。关于成功和失败,您有什么好的理解吗?”梁漱溟说:“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败是什么?失败是我,是我的错误,我有缺漏。成功是侥幸,失败是我值其咎。”从这段对话中,能看出梁漱溟善于反思、善于自查的特点。他认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脚踏实地获取成功,可怕的是不敢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失误。他认为,在发现自身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纠正,不能拖拉。他说过:“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在梁漱溟的著作《我的努力与反省》中,梁漱溟讲述了自己许多儿时的事例,以及求学的经历。他说,自己在年幼的时候并不是一个聪颖的孩子,很多事情都是靠后天的努力,而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有天赋的,只是还未被挖掘出来而已。他认为每个人做事情的时候,不单单要做到认真,还要做到自觉自省。在他自学期间,他的书和资料就是他的良师益友,每日的读书自省也是他的必修功课。在反思中,他也得到了很多的启迪,以至于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

反复思索梁漱溟的话,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儒的风范,不时感叹,人生中,要多多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他的日记中,同样记录了很多关于自己积累知识,反思自己,对人生的观点以及理论实践,他的日记不仅限于自身的观点,也记录了古代一些文人好的习惯、好的作风。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梁漱溟也是十分推崇的。他认为,孔子的“见贤思齐”,与自己自信自省的观点很相符。在这点上,他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在每日的学习中,多多瞻仰前人的思想,与自己身边的人探讨,也是他很乐意做的事情。 nOSWXttKEtU0LBgOznVXNPpHW6btifSSTGtTyYkLg6pTRIUVQjqR7b7pyjhTFU0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