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6. 曾国藩:刚柔并济,不可偏废

曾国藩说过:“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对于这一点,曾国藩可以说是拿捏得非常准确的。在需要强硬的时候,他就会显得寸土不让,而在面对一些他觉得不值得计较或者是有损他个人形象的事情时,他都会坦然面对。

说起曾国藩的刚与柔,恐怕没有人比左宗棠更了解这个滋味了。左宗棠脾气大,性子倔,从来都是直来直去,而曾国藩则恰恰与他相反,他为人谨慎小心,很少与人发生争执。看看两人后来的结果,我们知道围绕在曾国藩身边的大臣们群星闪耀,而左宗棠却是和者甚少。在为人做官上面,曾国藩是软硬兼施,而硬脾气的左宗棠和他做了半辈子的死对头,最终还是败得很惨。

1864年7月,清军攻入天京,太平天国起义的火焰被压了下去。义军主要将领如“王”洪仁,“忠王”李秀成等都被清军捕获。曾国藩等人与太平军血战近十年,湘湖子弟死伤无数,他本人也是心力交瘁,天京城破,曾氏兄弟相拥而泣。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却差点要了曾国藩的脑袋。

破城之后,曾国藩率军突入天王府,捉拿“幼天王”洪天贵福,但是当他们赶到的时候,这里早已经成为一片焦土,大堂之上僵卧着一具被烧得残缺不全的尸体,有人报告说,这就是首逆洪天贵福。面对这种情况,曾国藩下令继续搜捕,另一面找人确认眼前这具尸体的真伪。清军将整个天京城翻了个遍,最终也没有找到洪天贵福。既然如此,曾国藩就断定,那具烧焦了的尸体,就是洪天贵福。于是他便将这个喜讯报了上去,说贼首“积薪自焚,畏罪自裁”。慈禧太后听到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悦,立即下令嘉奖各部,就在这时,左宗棠却站了出来,他上言称幼天王并没有死,而是乔装打扮逃离了天京。

慈禧太后对此将信将疑,随后不久,又传出幼天王在湖州、广德之间活动的消息,于是慈禧下令,一定要严查此事,而曾国藩也就因此面临着“欺君罔上”的重罪。所谓兔死狗烹,太平天国灭亡了,曾国藩和他的湘勇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此时,慈禧集团最急需考虑的就是曾国藩过于膨胀的势力问题。也就是说,左宗棠的这一纸状书,直接将曾国藩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弄不好,就会使他落得个株连九族、无人收尸的下场。曾氏兄弟急得满头大汗,整夜都睡不着觉,即便一点点风吹草动,也会让他们寝食难安。慈禧沉吟数日,在杀与不杀之间进行比较、权衡,最终还是觉得,单单靠一件幼天王的事,就处死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曾国藩定会激起变故,还是喘口气吧。就这样,曾国藩才逃过一劫。

经过幼天王这件事之后,曾国藩和左宗棠算是彻底闹僵了,从此以后8年时间里,两人再无关联,左宗棠主要在地方做官,曾国藩则一直留在京师,两人碰面机会不多,就算遇见了也装作看不见。曾国藩门下很多人纷纷对他进言,回头要收拾左宗棠,虽然曾国藩自己也对左宗棠的落井下石很不满意,但是他没有采取任何报复行动,甚至当别人提起左宗棠的时候,他也总是缄口不言。

曾国藩对左宗棠如此,而左宗棠对曾国藩就不是这样了——左宗棠在外做官,每一次接见下属或客人的时候,总是不忘记痛骂曾国藩,并且其言辞激烈,火气十足,甚至还说曾国藩回家守孝是对朝廷不忠。虽然一些人将这个消息带给了曾国藩,但曾国藩依然保持沉默。当左宗棠远征甘陕、新疆时,曾国藩的湘勇早已经解散,但是他还是让人带话给自己的老部下刘松山,让他带上老湘营的兄弟们去助战。左宗棠在前线打仗,曾国藩坐镇京师,他给左宗棠分调粮饷时,一直都没有打过折扣,而前线紧张时他还专门另拨粮饷给左宗棠。

可以说,在和左宗棠斗争的十年里,左宗棠一直都是寸土不让、咄咄逼人的,而曾国藩则是以柔克刚,从不和对方一争长短。曾国藩这样的做法在同僚中赢得了很好的评价,许多人都议论纷纷,将错误全部推到左宗棠的身上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左二人年纪渐长,左宗棠听说曾国藩这几年也是老病缠身,终于拉下面子,给远在京师的曾国藩写了一封信。大抵意思是说,两人之间的矛盾只存在于公事上,不存在什么个人恩怨。这封信被看作是曾左失和八年之后,两人重归于好的凭证。曾国藩收到这封信之后两年就去世了。左宗棠无不感慨地给他赠送了那幅为人称赞的挽联:“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可以说,曾国藩在处理自己和左宗棠的矛盾时,是“柔”字当头的,但是同时也包含着绵延不尽的“硬度”。总体说来,是以柔为主,刚直为辅。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柔”:八年来,他从来没有和对方发生过一次正面冲突,即使有很多人从中挑拨、教唆,他也一样是端坐不动,不予理会。一时的宽容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对于微小的冒犯,大家也都能一笑了之,但是像曾国藩这样忍让左宗棠八年、不去理会可能导致自己株连九族的“幼天王事件”,真算得上是一柔到底了。这种绵延不绝的阴柔不单单为曾国藩赢得了好名声,而且最终死要面子的左宗棠也被他折服,不但主动寄信问候,还在他死后真心奉上挽联,以示哀悼。

曾国藩对左宗棠的“刚”:在这八年时间里,曾国藩从来都没有正眼朝左宗棠那里瞧过,他也丝毫没有想要“降低自己的身份”去向对方求和。因为他知道,作为人臣,还是他曾国藩一方独大的。可以断言,如果左宗棠不给曾国藩写信,那么他们二人之间是永远不可能再有联系的。这缘于曾国藩心中的那股傲气,而正是因为这种强硬的气质最终迫使左宗棠主动写信通好。表面上看来,曾国藩一直都是退避谦让的,但是实际上,他从来没有向对方妥协过,他凭借自身的威慑力,刚柔并进,终于征服了倔强的左宗棠。可以说,他的“刚”是非常隐秘的,正是这种沉默的“不让步”,使他最终等到了左宗棠的“让步”。可以说,在晚清时代,能让心高气傲的左宗棠后退致敬的,只有曾国藩一人。 ibjohto6yaBLGPONa6BoqbwXFEMep2sOkt8Zo/+XO8GoPPJSn39uE21pfx8aVG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