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王阳明:知行合一,必有事焉

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不仅在明清两朝备受推崇,许多近现代中外名人也对其赞誉有加。其开创的阳明心学也被许多人视为教人立德建功的思想瑰宝。

例如,晚清思想家严复认为:“夫阳明之学,主致良知。而以知行合一、必有事焉,为其功夫之节目。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

日本儒学家冈田武彦认为:“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的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阳明心学为什么在近现代备受中外名人推崇呢?这是由其特殊的思想内涵与学术传播方式所决定的。

宋明理学不光倡导“存天理,灭人欲”,还像传统儒学那样追求“内圣外王”的奋斗目标。程朱理学进入明朝中期后,逐渐暴露出许多严重的缺陷。比如朱熹推崇的“格物致知”以“穷理”(探知天理)为最高目标。他还主张“先知后行”。这使得许多读书人沉溺于儒家圣人言论的教条,而远离真正的经济民生、邦国大计。平时指点江山,好不快意;临事却胸无一策,不堪大任。王阳明为了“正事”(经世致用),立志开创新学说,重塑儒家“内圣外王”之道。

长期以来,程朱理学始终存在一个重大缺陷。其“内圣外王”之道忽视了对精神世界的修炼,从而制约了人们的实践水平。

朱熹的格物穷理,是从外在事物中寻找“天理”。“天理”显然是一个极其抽象的哲学概念,许多人就算苦读一辈子四书五经,也未必能从孔孟程朱的哲言中领悟其真谛。而王阳明认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只要用“致良知”的方法修炼内心,每个人都能发现存在于自己内心的与生俱来的“天理”。这个根本性的转变,使得宋明理学中遥不可及的“天理”变成了(理论上)人人都能获得的心力。

如果说程朱理学因过于高深教条而脱离大众,那么王阳明的心学则从其一诞生就比较贴近社会大众。这与两个学派不同的济世思路有关。

在很大程度上,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质疑,是由于对朝廷感到失望,对道学家“引君于道”的方针路线不抱希望。

程朱理学治国平天下(外王)是靠“引君于道”来实现的,通过向当朝统治者传播理学正道,实现儒家道统与政权法统的合一。若想做到这点,士人必然会把目光聚焦于朝堂之上,导致学术中心依附于政治中心,远离普罗众生。如此一来,士人不入朝堂就无从对君主施加影响力。程朱理学致力于获得官方主流学说地位的原因也尽在于此。

但王阳明的心学崇尚“天理即是良知”的观念。心学将天理归于人心,而不假托于任何外在之物,包括皇帝本人。虽说阳明心学和程朱理学同样追求维护忠君爱国的封建伦理道德,但程朱理学把“忠”看作遵循外在“天理”的表现,而阳明心学认为“忠的理”本身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而与具体的所忠之“君”无关。

如此一来,王阳明就将宋明理学的“格物”内化,使得“格物”不再是儒者垄断的专利,而是社会各阶层都能进行的修身之道。

自从儒家在春秋诞生以来,一直以精英士人为主要受众。尽管儒家有着浓厚的民本主义思想,许多博学鸿儒出身贫寒百姓家,但儒学一直与民间思想存在隔阂。孔夫子与孟夫子把儒家士子定义为“君子”,平民百姓则归入需要君子去教化去拯救的“小人”之列。包括宋明理学中最兴盛的程朱理学,也同样延续了这种精英文化视角。

但按照社会发展规律,一个社会往往存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两个范畴。精英文化流行于社会上层,并往往作为主流意识形态规范着全社会。然而,数量庞大的底层民众,也有着一套自己的大众文化体系。这种大众文化往往与精英文化相互冲突,成为主流精英(比如程朱理学家)批判的对象。这也使得理学家与民间的思想观念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传统的“引君于道”路线,使得理学家更关心君王是否遵守天理正道,而不屑于打通与民间大众的思想隔阂,这正是造成程朱理学与社会实践越来越脱节,不断趋于僵化教条的根本原因。

王阳明经过宦海沉浮后,不仅对程朱理学的正确性产生质疑,也对“引君于道”的治国平天下路线心存疑问。他深刻地意识到了程朱理学与民间思想存在隔阂的问题。假如一个学说不能引导广大民众走向天理正道,那么这个学说一定是与社会现实脱节的。

对于强调“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而言,只有人人都能躬行实践的修身之法才是好方法。他曾自信地说:“我这里言格物,自童子以至圣人,皆是此等工夫……如此格物,虽卖柴人亦是作得,虽公卿大夫以至天子,皆是如此作。”(《传习录》)王阳明没有完全抛弃“引君于道”的路线,但他更强调的是“觉民行道”的使命。

通过传播心学来引导普罗大众“致良知”,认识到存在于自己本心的“天理良知”,然后按照“知行合一”的理念来躬行实践,做好每个人在社会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条路线就是所谓的“觉民行道”。

当时,明朝的大环境并不乐观,这是王阳明把传道重心由君主转向民众的根本原因。由于明朝中期朝政恶劣,民众期盼着某种形式的变革。这种变革并非政治体制上的彻底变法,而是学术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王阳明的心学并没提出像后来张居正变法那样具体的改革措施,但其思想内核已经偏离了走向僵化的程朱理学。这就较好地顺应了社会求变的思潮,为后来的种种变革活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资源。

近现代推崇王阳明的中外名人,大多面对着同样的求变图强背景。旧的社会秩序已经病入膏肓,而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这正需要人们努力去寻找新思路、创建新办法。

按照王阳明的理论,社会各阶层的人都能通过“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来完成自我升华,从而进一步在社会实践中创立事业。在破旧立新、克服社会危机的实践活动中,人们不仅需要面对强大的旧事物,还必然要承受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种种阵痛。假如一个人没有强大的心力与意志,没有可靠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阳明心学恰恰在这点上拥有比程朱理学更强的指导意义。所以,阳明心学在近现代成为中外各界名人推崇的学问,取代了没落的程朱理学。 6XDIepc2qpjhs4eKnKrmV79WyslHbZ0H4p5qwQg70bPVg4Mc2l5/Y814y3f+4Q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