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王小古:得书卷而勤学习,遇英才则常教育

王小古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德艺双馨的画家,他注重师法自然,在他笔下,花鸟、山水、人物都信手拈来。尤以善绘牡丹著称于世,晚年所画墨牡丹更至化境。在艺术道路上他是成功者、佼佼者,但他也有不为人知的坎坷人生,他的那句“葡萄身世苦酸甜”正是对自己一生的真实反映。然而,他久历风霜后仍然不改乐观的人格魅力,始终感染着身边每一个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是王小古经常教育女儿的一句话。“父亲每天都会四点左右起床,常年天不亮就开始酝酿一天的作品,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据王小古的女儿回忆,王小古先生的世界里压根就没有节假日这一概念。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逢年过节,他每天都会花十几个小时在绘画上。上课之前要画,给学生上完课还要画;别人求画他也总欣然允诺,当场挥毫。即便在下放时,白日肩挑几十担水的疲劳,住在与猪圈对门的茅草棚里,他都每晚作画都到深夜。王小古先生对绘画的痴迷直至生命的尽头,都一直笔耕不辍。

谈起父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时,他的女儿王钱潮不无感慨地说:“父亲一生坎坷,却从未停止对绘画艺术的追求,他的勤勉与一丝不苟,已成为激励我不断追求艺术进步的精神动力。有了他这样一个楷模,我感到十分自豪。父亲教导的专注和认真,我会永远牢记于心,并继续传承下去。”

王小古先生在绘画方面的造诣精湛而又不失自然,深刻而又不失圆润,其功力皆得益于十年如一日的勤学刻苦,“学而不厌”在其身上可谓得到了完美体现。

然而在提倡学而不厌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所学的是否正当。虽然“学而不厌”的精神被人推崇至今,但能够学而不厌的人未必就值得称赞,还要看他学的是什么,学成以后是否能成才,是否能够对社会产生价值。工具书、教材自不必说,然而社会上充斥的种种价值观,自古就已成型,只是体系还未完备,但其对于个人、社会的危害是一样的。如激进的人生信仰,或“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生态度,抑或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处事方式,都会对其信仰者产生巨大的影响,致使尚未坚定心志的人从通达的人生道路中脱轨。

说完“学而不厌”,再来谈谈“诲人不倦”。“诲人不倦”,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指导别人的时候不感到疲倦。但是自古以来就是学而不厌者少,诲人不倦者多。诲人不倦相较于学而不厌,其实是很容易做到的。然后我们在诲人不倦的同时,也要顾及到听者会不会厌倦。当然,教授者首先心态得摆正,也就是要有爱心和耐心,态度端正,事情就完成了一半。除去有喋喋不休的因素外,其实生活中更多的是老生常谈,翻新旧货,如此听者的耳朵里自然要出茧子。学而不厌是前因,做到了这点,才能诲人不倦;如果天天摆弄旧货,必然使大家索然无味。所以诲人不倦的前提是学识丰厚,其次要掌握方法。

王小古先生在绘画造诣罕有比肩,在传道授业方面同样如此,在其绘画的职业生涯中,一直都在向前来拜师的人无私地传授自己的画艺。即便在艰难的岁月里,他也从不闭门谢客,回避那些前来求学的人士。

一位曾经作为他弟子的退休老教授说到:“我向小古先生学习画艺,他却很谦和地喊我‘老师’,只因我当时也干着教师的职业。为了避开监视者的眼睛,学画时间都是在晚上。当时,先生所住的地方是农场猪圈对面的一间小茅屋,狭小昏暗简陋,小古先生亲手指导我作画到深夜,当我离开时他仍挑灯作画,那一年多的教诲让我受益终生。”

王小古先生诲人不倦、无私奉献,彰显了难能可贵的师德风范。1963年春天,王小古到菏泽写生,认识了赵楼牡丹园的技术员赵天楼,赵天楼很爱牡丹,所以就向王小古学习牡丹画法。经过菏泽教育局写信介绍,王小古带赵天楼来临沂学画。赵天楼衣食住行都在小古先生家,学画三年。先生把他当作儿子一样看待,倾其所学,无所保留,搭上纸、颜料和功夫让其学画,终于使得赵天楼成为著名的农民牡丹画家。

后人以楹联“画意高超雅俗共欣赏,诲人不倦桃李满天下”来缅怀王小古先生。王小古先生一生辛勤耕耘,精心培养弟子,鲁南苏北一带与之画风相近的弟子逐渐增多,已然形成“王小古画派”。更令人欣慰的是“王小古画派”后继有人,他的弟子又带动传授一批弟子,现在很多也成为活跃在画坛的青年画家。

从王小古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大师应该具有的“诲人不倦”态度,也看到了和儒家一贯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在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最具闪光点的便是对教育对象的选择态度——“有教无类”,即人人应受教育的主张。这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教无类”是“泛爱众,而亲仁”的具体表现。孔子从“仁”的观念出发,对一切可能施教的人,都不拒绝对其进行教育,使其享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不过这里的“类”主要还是针对身份、地位而言的,不是指天赋、性情。因为孔子曾说过“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这就是教导人要学会鉴别教育对象的资质优劣,不然就会“竹篮打水一场空”。孟子也曾说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可见大师一贯的择生标准也是不含糊的。所以要想“诲人不倦”,除了“学而不厌”这个前提外,还要有善于鉴别资质的必要眼光。 xTz9eshBD0dBzhr+YRNlx1G9WTvZepS03o07oIBVH4/HclOu7vih4LszsFQAGrX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