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4. 王阳明:动静之间的太极之“柔”

太极与道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思想更有着高度的统一。王阳明很早便和许多道教人士有着往来,加上自身所患的疾病,他对于道家的思想包括武学都有着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至于他是否修炼过道家的太极,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探究王阳明在他为官的过程中,却时时闪现出了他挥洒太极的优美动作。很多时候,王阳明在明朝官场上的这种太极功夫简直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动静自如的地步。

王阳明的太极之道,其实和他所学的兵法有着很深的渊源,往往在紧要关头,王阳明都会以他的太极之功做出一些表面上看十分不合常理,可细细想这样做却又恰恰是最为有效的做法。换句话说,就是在常人看来最不可能发力的时候,王阳明却发力了。这既符合了兵法上所说“诡道”,又暗合了太极之阴阳两仪的自然相互转换之理,可以说是起到了很好的以柔克刚的效果。尤其是王阳明作为一名大臣,竟然多次运用他纯熟的太极之功和朝廷讨价还价,而奇怪的是当朝的文武百官,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将其识破。

事实上,王阳明的太极之道早在他做官最初的几年间,就已经露出端倪了。比如在孝宗弘治年间,发生了一起激烈的政治主张之争,一边是以户部尚书李东阳为首的老臣,如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这些人大多是两朝元老,做事干练而老成,同时又有着积极的开拓和进取精神;另一帮人是以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为首的文人,这些人大多不满朝廷的一些腐败官员,以及李东阳等人在朝中说一不二的权贵,因此主张朝廷复古,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复古才能够振作士气,达到革新朝政的目的。这两派“势力”在当时斗得异常激烈,最初,王阳明是站在李梦阳一边的,王阳明当时提出的理念更为深刻,他提倡要从思想意识上去改变,这样才能够达到彻底的改变。但斗到后来,性质就有些变了,两班人马几乎是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双方各自的主张倒成了其次,把对手打败变成了目的。王阳明见此情况,便随即抽身撤了出来,因为一个是当时以李梦阳为首的明朝政坛的后起之秀,一个是于自己有恩的户部尚书李东阳。在这种无法出牌的情况之下,王阳明只好给皇帝写了一份上疏,以养病为由暂时离开京城回到了绍兴,同时告别了他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会稽山上搭建了一个房子,过起了修炼养生之道的生活。

王阳明的这一次远离朝堂,固然有着他身体上的原因,但主要还是那种政治旋涡压得他根本无法呼吸,索性在众人面前“云手”一挥借病回了老家。王阳明的这一次轻挥云手的太极功夫,不仅很好地避开了那场政治争斗,而且因为在山中的修炼让很多人都以为他是真的修成了神仙,消息传到京城,他即刻被召回了刑部,没多久便被派往山东主持乡试去了。

从此以后,在斗争激烈、宦官弄权的政治王朝中,王阳明便开始大行其道地耍起了他的太极。尤其是在正德十年,朝廷对两京在职官员进行了一番考察,而说起这种官员的考核简直有如儿戏。因为朝廷规定,只要是四品以上的官员,其政绩评定均以自述的方式,也就是说,是好是坏自己看着办。但其实也并不是这么简单,因为官员的这种评定还要通过都察院和吏部的最后审核。这两个部门也是朝中最为难缠的部门,一来部门人员都比较年轻,二来官阶都很低,再者大多敢言。然而,平时很少有人会把这些官员当回事的,因为只要一言不合这些人没准就会上个奏疏参你一本,所以有不少地方官就是平时想给他们送点什么夏天的“冰敬”、冬天的“炭敬”都不敢,而长期如此的后果是,都察院和吏部就真的成了清水衙门,这也就更加剧了这些官员们的愤愤不平。

王阳明一直生活在京城,父亲王华又一直身居官场,这些情况他心里很清楚,而且他也曾和都察院和吏部这些人打过交道,深知这些人的厉害。因为就在接到朝廷这个通知时,他的好友汪抑之等人就已经写信告诉了他一件关于都察院御史杨典的事。王阳明当时任职南京鸿胪寺卿,只是闲时和几位学者文人们讲讲学,可不知哪一点得罪了这位御史,竟然把一份报告打到了吏部,说王阳明既然那么喜欢讲学,还讲到了秦淮河的花船上去了,那就不妨将他调至国子监去当祭酒吧。所以王阳明此刻更加深知这些言官的尖酸刻薄,对自我评定的述职报告就不得不引起重视。很快,他就将述职报告写好了。

当王阳明将自己的述职报告申送到吏部和都察院时,这些鸡蛋里都能找出骨头的官员们一个个都傻了眼,因为王阳明在述职报告里一点都没有谈他在南京鸿胪寺卿做出的成绩和不足,而是谈起了自己早年是如何遭到刘瑾的迫害,身心如何备受煎熬,以致身体一直多病,所以想就此辞去官职告老还乡休养身体。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人家既然是连官都不想做了,还怎么挑毛病?尤其是那位曾变相挤兑过王阳明的御史,更是被王阳明的遭遇所触动,于是都察院和吏部就将王阳明的报告呈送到了内阁。在朝廷对两京官员进行考核的当口,王阳明想要辞官的消息很快在京城传开了。兵部尚书王琼得知后立刻急了,他即刻上奏皇上,说王阳明刚刚43岁,正是大展宏图之时,而且此人精通兵法,而近几年南方农民起义不断,朝廷怎么可以让其舍国家的大义而视自己的小情?在王琼的极力推荐之下,那些原本想借王阳明在南京讲学的事而做做文章的言官们听了,也都附和起来,说王阳明既然能讲学,就说明他能干。经过一番讨论,朝廷得出了一个统一的意见。正德十一年,一纸任命就这样从京城发至了南京,王阳明从南京鸿胪寺卿提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负责巡抚南赣地区。

闻听此讯后,南京的官员无不为之震动,同样的述职报告,别人都没被提升,怎么偏偏就提升了王阳明呢?事实上,不要说是那些精于算计的两京官员,就是跟在王阳明身边的弟子们和他的好友——时任南京礼部尚书的乔宇等人,也都感到十分震惊,因为接到新的任命之后不久,王阳明又一次向朝廷上疏,目的还是一个:我要辞官。如果说王阳明当时是为了应付那些都察院和吏部的官员们,这还好说。如今在仕途上得到了晋升,还辞什么官?当时很多官员都不明白王阳明究竟是怎么想的,包括推荐他的兵部尚书王琼。然而,王琼虽然也不明白王阳明要做什么,但是他却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并没有看错人。因为,王阳明的这前后两番要求致休回乡的举动,虽然看似是没按照常理来出牌,但这恰恰是跳出了读书人的迂腐,也符合了兵道即为诡道的用兵之道。王阳明自然没有辞成官,因为他的弟子们和朋友们劝住了他。其实当时,王阳明只是想再向朝廷要一个“便宜行事”的权力,这样一来可以动用地方的军队,二来也可以因地制宜地给当地老百姓制定出一些相应的惠民政策。因为,在得到任命后,王阳明便了解到,南赣地区十分贫穷落后。

王阳明这前后三次的辞官之举,很明显都是在和朝廷打太极,第一次是以退为进,既避开了自己无法化解的政治斗争矛盾,又以修身养性的方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这一松一驰间便让人既躲过了政治争斗的旋涡,又让自己得到了升迁。第二次和第三次,王阳明都是以辞官为借口,但如果前后对比一下很容易就可以看出王阳明是在和朝廷打太极。因为这两次王阳明辞官的理由不同,一是以身体差为由,一次是以那些起来占据山头为王的起义军以前都是自己的同胞,如今去攻打他们于心不忍。虽然这两个辞官上疏,王阳明都写得很坦诚,但短时间内前后略显不一的言辞还是透出了兵法上的诡异,只不过很多人都没有读出来而已。但处于险恶的明朝官场之上,王阳明运用他纯熟的太极功夫在一动一静的自由转换间,不仅借力打力地完成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同时也为后来者在为官之道上上了一堂生动的必修课。 U6RoLZ0wIa5f7+VRbMaUoJxpeaN3ucX/fOx4fxqIu3svecBGzts5/E9oajgEFgH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