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南怀瑾:一颗禅心中的儒、释、道

南怀瑾一生的学术活动,都在致力于将儒、释、道这些传统文化融会贯通。他与佛学结缘很深,第一部学术著作就是关于佛学的作品,名叫《楞严大义今释》。此后,几乎贯穿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又有近二十部涉及佛学的作品问世。他在佛学研究方面的造诣很深,对中国的佛学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南怀瑾认为,“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是佛学的根基。所谓三世,指的是现在、过去和未来。佛告诉信徒,所有活着的生命,都不过是死生轮回当中的一段生命。人来到这个世上,不论是能活到长命百岁还是刚出生就夭折,都是人世间的一种偶然的现象。这就叫作“分段生死”。为什么这么多说呢?因为人在现世中的生命,都是由前世轮转变化而来的。并且,这辈子身为男人、女人以及为官、过富贵日子或者过叫花子的日子,都是有因果的。今世是前世的果,又是来世的因。这就是佛学上说的“三世因果”。

南怀瑾认为,世界上所以的生命,按出生的方式来分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基本分类。比如人和大多数的兽类,都是由胞衣中生出来的,就叫胎生;鸡、鸭等家禽是由蛋孵化出来的,就叫卵生;蚊子、蜉蝣是靠水或湿气生的,就叫湿生;而像天人、地狱是由生命的变化作用变出来的,就叫化生。这四种分类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与个体的前世或今生的思想、情绪和行为有关。当各种关系间的因缘成熟时,就变成六道轮回现象了。

“六道”指的是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其中的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称为上三道。现世的各种生命,因为“三世因果”的关系,就在这六道间轮回。据此,佛把世上的一切都归于虚无,不管是贫富、苦乐,到头来一切都是空幻。所以,南怀瑾依据佛法说:“世间的福报是有穷尽的。每个人的光荣都是短暂的。”

中国历史上,除了普通老百姓外,连皇帝这样的大人物也对佛经上的教义表现出了痴迷。南北朝时梁朝的武帝就是颇具代表的一位。有一天,他问达摩禅师:“我从登基以来,建造寺院,度人为僧,抄写佛经,雕画佛像。我有什么功德吗?”

达摩回答者道:“没有功德。”

“为什么没有?”武帝听了大为不悦。

达摩回答道:“这只是生死轮回场地里的小功课,不过是俗世里的积德行善罢了。但在佛法看来,你所做的都不是真实的,这如同物体的影子一样。”

武帝接着问道:“那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功德呢?”

达摩回答道:“清净智慧,让自己的身心归到自然空寂的境地。只是这样的功德,不是俗世人能求得的。”

武帝听了,一时只能以沉默相对。

南怀瑾说:“倒却刹竿回首望,繁华散尽梦如烟。”世上哪怕有了做皇帝的大福报,都是一场梦幻一阵烟,真正的大福报就是悟道成佛。

南怀瑾说:“佛无法可得,住在无相中。因为真正有大成就的人,会绝对的谦和,谦和到非常平实,什么时候都没有躁乏。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某一个人懂得一点佛法就自认为了不起,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绝对没有什么修行。因为真正的佛都是平常的、平凡的和谦卑的。

所以,要想获得大福报,就得修一切善行。在佛理看来,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幻之中,只有愿意舍得下名声、财富、家庭、事业和欲念,才能彻底抛弃烦恼和痛苦。那么,什么才叫善行呢?

有一个老和尚带着一个小和尚游方化缘。一天在河边遇到一位年青女子想过河,却又不敢过河。这时,老和尚便主动上前,背起这位女子?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化缘。小和尚越走越感到不解:“师傅怎么敢背女子过河?这岂不是六根不净吗?”后来,他终于忍不住了,便问师傅:“师傅,你犯戒了。你竟然亲近女人?”老和尚听了感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放不下!你放不下,怎么修得了正果!”

这个故事中,老和尚就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他的行为就是济人的善行。这才是真正的修道之人。南怀瑾说:“学佛修道,只有万缘放下,才能得福报。”要修善行,首先要学会先做人。他曾对学生们说过:“青年学生注意!先学做人,能把儒家四书五经等做人之理通达了、成功了,学佛一定成功。像盖房子一样,先把基础打好。人都没有做好,你要学佛,你成了佛,我成了什么?要注意啊!要先学做人,人成了,就是成佛。佛法告诉你的就是这个道理。”

南怀瑾表达的意思十分清楚,就是让人规规矩矩做人,老老实实做事,诸恶莫作,诸善奉行。只要这样,他离佛的境界就不远了。他说:“真正的佛法能包涵一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真理只有一个,没有两个,不过他认识真理的一点,认为这一点才是对的,其他错的,其实是他错了。真正到达佛境界的是包容万象,也否定了万象,也建立了万象,这是佛境界。”

南怀瑾对《金刚经》的研究颇深。在讲解《金刚经》时他说:“这本经中记载的佛,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为此他强调,人们学佛学道,千万要丢掉那些神奇、不平凡的观念。因为世上最高明的人,通常都是最平凡的人。他认为,在《金刚经》中,佛告诉人们,一切众生都是佛,各个是佛,所以众生平等:悟道了,心即是佛;没有悟道,佛也是凡夫。

有一个年轻和尚,一心求道,希望成佛。但他苦修多年,感觉没什么进步。有一天,当他听说深山中住着一位得道的高僧时,便不辞辛苦寻到这位高僧寺庙。他问高僧:“请问您在得道之前,都做些什么?”

高僧回答道:“砍柴、担水、做饭。”

“那,得道之后又做些什么呢?”

“还是砍柴、担水、做饭。”

“那怎样才算作得道呢?”年轻和尚不解地问道。

“我得道之前,砍柴时想着挑水的事,挑水时想着做饭的事,做饭时又想着砍柴;得道后,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饭就是做饭。这就是得道。”

这个故事十分明确地告诉人们,得道就是心无杂念地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所以,南怀瑾指出:“八万四千法门只教我们一件事,就是如何做到让自己真正无我,那就成功了。”

通观南怀瑾有关佛学的著述,一种最深的感触是,现代科学思想对他的佛学研究影响非常深,以致他的论述中,很多都融入了现代科学思维在里面。比方说,在阐述禅宗的原理时,他就运用了现代的科学“实证”原则。正是这些新思维和新方法的运用,才让他的佛学论述成了沟通古今对话以及佛学与其它诸如儒学、道学之间的桥梁。

在抗战时期,南怀瑾曾辞去教职,到一些著名的寺庙寻访过高僧,并在他们的传授和指点下,对佛学有了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对佛学的研究,有别于一般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更为厚实的佛学土壤之上的,也就更具有贴近实际的意味,以致获得了“禅宗大师”的称号。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南怀瑾有关佛学的著作内容常因不合乎学术标准而引起争议,但他的语言深入浅出、文笔流畅,少了学术上的刻板做法,且有自己的独到见地在里面,因而,他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佛学的深入研究仍有积极的作用和借鉴意义。 qAoUUVf0QIPPCtd36a1OdlylD7NQRIMpO0DKXWphmpmJ+kFjEb+RLZ16c9Jk6y/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