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巨大的危机

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景德镇窑业的发展,得益于南宋政权偏安于江南,北方窑匠南下,带来了新的工艺与技术。景德镇后世的辉煌,缺少了这一基础,将难以成立。不能说这一推测完全没有道理,但历史地看,并没有毫无争议的有力证据。

南宋景德镇窑的产品,与北宋相比,并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创新。装饰上,仅仅是在瓷器表面雕刻或模印一些花纹,或者干脆什么也不做,而这些,在北宋已然成熟。在瓷质上,依然保持着青白瓷的风格。要说有什么大不同的话,应该是:瓷器的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时非但没有提升,反倒呈现下降的趋势。这种趋势或许在初期尚不明显,因而准确的起始时间完全无从考证。但这种趋势被时间放大,便形成了景德镇陶瓷史上第一次最为严重的危机。

危机的起因,是瓷土资源。

宋代的制瓷业,无论何地窑口、何种风格,首先依赖于本地的瓷土资源。没有优质的瓷土,想要烧造出出色的瓷器,无异于痴人说梦。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制瓷所用,都是单一的瓷土材料,无从选择,更难以改善。一地瓷业的兴衰,首要相关的,是资源。反观欧洲瓷业的发展,更是一个极端的印证。整个欧洲,都没有可以烧成瓷器的单一天然瓷土材料,任何地方挖出来的土,都无法直接烧成瓷器。直到近代化学工业兴起,人们对材料的本质有了深入了解后,才能通过配比的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

景德镇也不例外。青白瓷最初的成就,依赖于本地优质的资源。不过,北宋以后,优质的瓷土资源渐渐消耗殆尽,瓷器的质地渐渐变差,虽然短期之内,这样的变化尚不明显,但制瓷业的颓势,已不可挽回。

面对这一困境,窑工束手无策。多年的寻找与努力,并没有显著的成果。

问题的解决,还要到百余年后的元代。 ISd6oMjH9bwU5ZOE6KVH3GWB4SEAbNGERSxO5iQChBUiGuzm67M6FouNl8PYv5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