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荐序2

古典风格:聪明人的写作原则

中文有《诗经》,英文有《圣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元始,上帝创造天地。地乃虚旷混沌,渊际晦暝,上帝之神煦育乎水面。最早的写作风格由此而来。千年演化,文体多变,风格迭出。有的风格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王车驾千乘,选徒万骑,畋于海滨”。有的风格简约清晰,雄辩滔滔,如培根《谈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数千年来文体风格演化,始终存在古典风格与艺术风格的对立。前者追求平易但不平淡,言之有物,又有文采;后者重视写作形式,文学实验遍及题材音韵、节奏句式,穷古今之变。在盛唐是古文与骈文的对立,韩愈发起古文运动,向《诗经》《论语》等古典作品学习写作。在清朝是古文与时文的对立,桐城派领袖人物方苞号召重回经典,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在古希腊则是塞内加风格与西塞罗风格的对立:塞内加重视论点的鲜明与表达的有力,句子简短,接近口语;西塞罗讲究修辞,句子长而丰满,音调铿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是培根与巴洛克风格的对立:培根文章简短、简明扼要,思想深刻;巴洛克风格繁复华美,带点神秘主义色彩。

与汉语不同,英语经历了三个语言时期:古英语、中英语和近代英语,三种语言虽有联系,但差异极大。因此,今天追溯英文写作传统,更多是从近代英语算起,《圣经》英文译本的诞生即是标志事件。莫尔开启了近代英语古典风格写作源头,之后从德莱顿、班扬、笛福、斯威夫特、科贝特、萧伯纳、奥威尔,到美国怀特,一脉相承。在中国,则从韩愈、柳宗元、桐城派到曾国藩。

文风兴盛,关乎时代命运。那些天资绰约的魏晋名士们,身处一个礼崩乐坏、生命无常的时代,不约而同选择了华美绮丽的文风,对仗工整、数典用事。如曹植《洛神赋》——“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又如阮籍《大人先生传》——“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身处盛世,你不由自主地向往尧舜古风,是盛唐之古文运动,也是康乾桐城派;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蒙田、培根,也是17世纪法国的笛卡儿、拉罗什福科。

当时代强调理性,古典风格流行。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伊始,“要求全体会员用一种紧凑、朴素、自然的说话方式,正面表达、意思清楚、自然流利,一切尽量接近数学般的清楚,宁用工匠、乡下人、商贩的语言,不用才子、学者的语言。”科学文章必须写得像“数学一般平易”,否则会误了社会大事。今天还有几位科学家记得300年前英国皇家学会的约定?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开篇如是写道:

古代人从两方面考察力学,其一是理性的,讲究精确地演算,再就是实用的。实用力学包括一切手工技艺,力学也由此而得名。但由于匠人们的工作不十分精确,于是力学便这样从几何学中分离出来,那些相当精确的即称为几何学,而不那么精确的即称为力学。

牛顿写法简朴自然。今天科学家的普遍写法则是:“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可能变得危险。以多样的策略来处理这个主题很重要,包括心理健康援助,也包括执法角度。”为什么非要故作高深呢?明明可以写成:“有心理疾病的人可能变得危险。我们需要咨询心理健康专业人士,但可能也要通知警方。”

幸好,还有科学家铭记古典风格。认知科学家马克·特纳(Mark Turner)与人文学者弗朗西斯-诺尔·托马斯(Francis-Noel Thomas),不满当代英文写作风格,在我即将引进的经典之作《像真相一样清楚简单》(Clear and Simple as the Truth)一书中,他们重返古典风格,认为它不同于实用风格,也不同于平实风格,而是将写作看作一种智力活动,作者与读者地位平等,用对话来交流。在《风格感觉》一书中,认知科学家平克则将古典风格发扬光大,他认为:

观看世界是古典风格的主导隐喻。作者看到了读者没看到的东西,引导读者的视线,使读者自己发现它。写作的目的是呈现不偏不倚的事实。当语言与事实一致时,写作便成功了;成功的证据便是清楚和简洁。

古典风格是清晰的,作者在用文字呈现真相之前就已知悉真相,因此古典风格的作者不为真相辩论,而只是带着读者看世界——文章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古典风格是简洁的,但并不简单,它总会带读者看到那些不一样的真相。“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朴素风格;“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第二只老鼠有奶酪吃”(因为第一只老鼠被捕鼠器逮着了),这才是古典风格。

就像我们今天熟悉的一个隐喻:现代人是使用石器时代的大脑生活在21世纪。你我都是使用同样的大脑在写作。我们的大脑受制于千千万万年来的星辰起落、狩猎采集、演化大道。比如人类的语言习惯是有生命的大于没有生命的;人类先于动物;阳性大于阴性。只会说美女与野兽,而不会说野兽与美女;只会说夫唱妇随、男耕女织,而不会说妇唱夫随、女耕男织。

适者生存,人类会演化出适合交流的写作风格。在认知科学家特纳与平克看来,追求简单、清晰的古典风格正是演化赢家。

当认知科学家遇上写作,会发生什么?那些不符合现代科学揭示的心智与语言运作规律的写作手册都要改写。因此,认知科学家们纷纷来到人文学者的地盘,谈诗论文。客气一点儿的特纳与人文学者合著了《像真相一样清楚简单》;娶了小说家做妻子的平克则在新书《风格感觉》中致力于站在认知科学前沿研究角度,为当代作者提供一份风格指南。

平克是当代最重要的认知科学家,不仅出版过《语言本能》(The Language Instinct)、《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等科普畅销书,还曾荣获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大奖。所以,当一流科学家与一流作家身份合二为一,《风格感觉》尚未出版,即广受关注。试看平克此书给我们揭示的21世纪知识分子写作要点。

原则1:节俭使用元话语

你可能听过元认知、元记忆、元学习,认知科学关心“meta”词缀,不少术语均以“meta”开头。元话语(metadiscourse)是指语篇中标示话语结构的标记语言,相当于为读者“设置路标”,提醒读者该注意什么。来看平克现身说法的一个例子。

本章的剩余部分结构如下:第一小节介绍“元话语”及其主要表现形式——设置路标。第二小节讨论三个问题的坏处:致力于描述专业活动而非介绍主题,过多使用自我辩解的语言,以及过度闪烁其词、避做正面表态。之后的第三小节解释使用惯用语的问题。第四小节谈过度抽象化的问题,包括滥用名词化和被动语态。最后,我会评述以上讨论的主要观点。

如果你是一位路人,在一个满是指示牌的地方,你很容易迷路,不知所措。在上段例子中,“本章”“第一小节”“第二小节”“之后的第三小节”“第四小节”“最后”同样设置了一堆路标。充斥标记语言的文字,难以理解和记忆,应大刀阔斧地砍掉。你可以用提问代替元话语。

改前:这一章讨论引起名字流行程度上升和下降的因素。

改后:一个名字流行或不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或把一段文字的内容当作发生在眼前的事:“正如你刚才看到的……”你还可以用有内在大小关系的具象事物来代替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种写法,如“仁者如水,有一杯水,有一溪水,有一江水,圣人便是大海之水”。

好的写作善于利用读者的期待心理,不让读者受困于各种路标,带着读者上路,曲径通幽,善于利用“连贯之弧”组织文章脉络。就像平克所言,具备连贯性的文章是经过设计的:一个层层嵌套的有序树形结构,多个连贯之弧交织其中,串起主题、论点、行动者和主旨。它确保读者抓住主题,领会论点,紧跟相关事物,并让观点环环相扣。

原则2:放弃专家腔,更自然地对话

试看一段文字: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将注意力转向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本文将评述这一过程近年来的研究。

这样的文字无聊乏味,催人欲睡,却偏偏比比皆是。将这些坏文字扔到一边,看看古典风格如何写这段话。

小孩子不用专门上课,就能获得说一门语言的能力。他们怎么做到的?

对话比主题更重要。你是试图向读者解释一些重要主题,而非向他们说明该主题将有多么困难,它背后的学术争议有多么复杂。

记住,你的写作是与读者对话,别把你的老本行当作谈话主题。你关心的,并不一定是读者关心的。在非虚构写作时,常见错误是用自己研究中的内容来混淆主旨。一位哲学家喋喋不休地谈论其他哲学家的所作所为,而不谈论原本应该关心的主旨本身。当然,也有例外,比如两位知名学者之间的辩论。

原则3:写作清晰有力,少用模糊词汇

一些修饰词,如“看似”“显然”“几乎”“某种程度上”,有时候必要,却过于乏味。如果你用过头了,还会给读者不良暗示——作者不愿对文字承担责任,随时准备拍屁股走人。当你在新闻报道里读到“据说死者躺在血泊里,背上插着把刀”,你对这篇报道有几分信任?

同样,“非常”“十分”“特别”这样的强调词会有过犹不及的效果,让人产生不必要的困惑。比如你怀疑一个人是否偷了你的钱,你可能得到以下两种说法。

杰克是个诚实的人。

杰克是个特别诚实的人。

听到第二种说法时,你会更加怀疑杰克。对不加修饰的形容词或名词,人们倾向于二元对立的理解——要么诚实,要么不诚实。而添加修饰词,会凸显程度的差异,“特别诚实”有多诚实呢?

原则4:陈词滥调,如避蛇蝎

请使用新鲜、言简意赅的词汇来代替陈词滥调。读者读文章就像看戏一样,沉浸其中,陈词滥调容易让读者出戏。听到一个又一个不加斟酌、暗淡无味的词汇时,读者会关闭视觉想象,仅仅在脑中划过一个个熟悉的音节。好作家懂得如何将陈旧意象重新包装,写出新意。试看海子的诗。

黑夜降临,火回到一万年前的火

来自秘密传递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烧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天空

——海子《献诗》

如果让一位平庸作家拿黑暗、火、永恒造句,会写成“黑暗中重生,浴火中永恒”这样的句子,只有海子会写成: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此句之妙,妙在重复与同质。如博尔赫斯写的那句“死了,就像是水消失在水中”;再如“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原则5:抽象名词,远之;抽象概念,论之

弗吉尼亚·伍尔夫曾经写过一本书《普通读者》(The Common Reader)。什么是普通读者?你可以理解为有阅读趣味与欣赏能力的人。究竟是写成晦涩难懂、寥寥数人阅读的无聊文章,还是为普通读者写作?平克选择了后者。他建议你从不同角度谈论抽象概念,并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抽象名词。滥用抽象名词,莫过于两类:“性度力”与官僚体。

先说“性度力”。打开在线书店网站检索,你会看到这类图书标题:《自控力》《演讲力》《说服力》《沟通力》《领导力》……文笔差的文章中,你时不时又能读到:专注度、自由度、可信度、关联度、相关度、聚合度、生活满意度、显著性、安全性、易用性、自觉性、特异性、敏感性、科学性、鲁棒性、效度、演讲力。这是吓唬外行。奥威尔将这类词汇称为“语言的义肢”,能砍就砍。

另一类滥用抽象名词的例子则是官僚体。什么是官僚体?文章中充斥了大量“问题”“模式”“水平”“观点”。举个例子,“一个有着心理健康问题的人会变得很危险”应删掉“问题”,改为“有心理疾病的人会变得很危险”。

原则6:去掉僵尸名词

“名词化”是指将动词改变为名词,这是写作大凶器。鲜活的动词密封为名词,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和动作发起者的关联也被大大削弱。比如,“确认”变成“做出确认”,“决定辞职”变成“做出辞职的决定”。奥威尔曾深入批评,认为学者与官员倾向过度使用它,比如常见的学者腔,将“我们向参与者展示一个句子,他们判断句子的真假”写成“参与者阅读一些论断,然后透过用作评估的字眼的提供,他们对论断的真实性加以确认或否认”。

原则7:采用主动和互动风格

尽量采用生动、互动的风格,提高情感指数。什么是情感指数?它语出《有效商务写作》一书,表示你是否关心读者。试看情感指数坏的例子:

我们很高兴地宣布,本实验室的新设施将对外开放,随时准备承接各类脑科学实验。

文中的“我们”“本实验室的新设施将对外开放”都不是站在读者角度,此句情感指数等于负二。为了提高情感指数,需要修改为:

你将有机会使用本实验室,来做你的脑科学实验。

推荐使用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不要假装还有一位经纪人帮你冲在前面,比如应该删掉这类句子:

这篇文章会表明……

尽量使用主动语态,试看平克给出的范例:

例子A 随着时间的推移,X会带来持续的累积性毁坏。

例子B 不要使用X,它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将你杀死。

哪种表达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哪个句子的情感指数更高呢?答案不言自明。

原则8:被动语态,并非洪水猛兽

《风格的要素》等英文经典写作手册反对使用被动语态。不过平克指出,如果你只是偶尔用用被动语态,尽管大胆使用。只是需要记住一个原则:此时,你试图攫取用户注意力,集中到你要突出的事物上。主动语态引导读者将注意力投在正在做出的行动上;被动语态则让读者的注意力放在做出这些行动的人或物上。有时需要关注的正是后者。例如这个句子:

看到李雷了吗?他正被一位拿着购物袋的女子扔鸡蛋。

在第二句话中出现的被动语态合情合理,因为它可以抓住读者对李雷的注意力,而不是关注正向他扔鸡蛋的女子——她是韩梅梅吗?

上述八条正是平克写作八原则。如何学习21世纪的古典风格?平克在《风格感觉》中已经讲得淋漓尽致,相信各位读者均将开卷有益。

略有遗憾的是,中英文差异不小。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它的信息密度和节奏感与英文不同。如“口是心非”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包含深刻语意,翻译成英文就失了中文韵味。余光中将中文生命的常态总结为措辞简洁、语法对称、句式灵活、声调铿锵。

除此之外,从《诗经》一开始,中文就有散文句法与诗歌句法两种。文养气,诗洗心。文指什么?散文句法。诗指什么?诗歌句法。多数人不知道“诗歌句法”的存在。以为白话文只有“散文句法”。其实不然。例如,与严谨的散文句法相比,中文诗歌句法可随意插入语气助词,可随意省略句子成分,可随意调整词序与语序。典型例子如杜甫的千古名句:“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写成严谨散文句法,应该是鹦鹉、凤凰作为主语在前。但在中文诗歌句法中,可以灵活对调。

在师法西方平克等人的古典风格时,你不应忘记,中国还有韩愈、桐城派那样的古典风格,你更不应该忘记,中文还有“卿云烂兮,纠漫漫兮”“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那份来自源头的美好。

阳志平
安人心智集团董事长 6nloDQBnhp/hxfomkDucXM4Cg0u5CAmJ9oyU86+mUjvE4iATBErE93FSfExF5q2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