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让我从自己的个人经验开始说起。

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儿子上初中时,当时正在热播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因为孩子有点近视,所以不得不限制他看电视,于是我建议他最好去读一下纸质版小说《三国演义》。孩子不乐意了,他和我讨价还价,坚持要看电视连续剧。后来我得知,他每天早上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和同学们一起聊昨晚的电视剧。电视剧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其魅力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阅读。这使我意识到,一种新的文化正在悄然兴起。

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新文化呢?

当我带着问题意识,在国际学界的各种资源中寻找答案时,发现一个新的概念已经频繁出现在各种研究文献中,那就是“视觉文化”。于是,我花了几年时间对视觉文化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出版了《视觉文化的转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但该书毕竟是一孔之见,又比较偏重于理论探究,留下一些遗憾。而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中国现实问题导向的专题研究,多少弥补了曾经的遗憾。

首先,这一成果是团队合作的产物,我们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团队经过努力,获得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视觉文化研究”项目,它是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之一。其次,它是一个本土文化专题性研究,专注于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现实问题,具有显而易见的在地化特征。这个项目历经几年的磨砺,无数次的讨论、电邮、会议、工作坊和通稿会,在团队成员的集体努力下,现在终于到了开花结果的时节了。这真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视觉文化是一个当代社会异常突显的文化现象,用雅各布森的术语来说,视觉文化是晚近文化的“主导”(或“主因”);用威廉斯的术语来描述,视觉文化乃是一个支配性的文化形态。今天,没人能抗拒或躲避视觉文化,每天一打开手机,或是电脑屏幕,各种视觉形象或符号铺天盖地袭来,所以眼睛成为最忙碌的感官,争夺注意力业已成为一种驱动力强劲的产业。记得有艺术家说过这样精彩的看法:眼下不是我们在追逐形象,而是形象在追逐我们。这就是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真实情景。

那么,如何思考视觉文化呢?我以为视觉文化研究的重心,其实并不在于视觉文化本身。从中国文化的本土性视角来看,自1970年代末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这是中国历史甚至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一次伟大社会实践,而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正是这个时代激变的产物。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中国当代社会的变革,会有视觉文化的出现。所以,在地化的视觉文化研究必须关联中国当代社会变迁的语境。从一方面来看,中国当代视觉文化源出于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并折射出其历程;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又在视觉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将视觉文化置于一个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的伟大实践之背景中予以考量,进而深入探究社会变迁与视觉文化的交互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经由课题组成员的多次研讨,我们觉得应把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特定社会转型如何在视觉上塑造特定社会主体,而主体又如何通过视觉来认知转型中的社会现实和自我。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应着重研讨两个方面的建构,即“视觉的社会建构”与“社会的视觉建构”,期望通过这个辩证建构的视角,揭示出中国当代社会的转变如何催生并形塑了视觉文化,同时也揭橥视觉文化又如何反映了深刻转变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含义广阔,包罗万象。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地抓住重点来研究,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按照本课题的设计,我们采取的是类似卡西尔文化哲学的“扇面”分析法(见卡西尔《人论》),攫取了视觉文化中的六个不同“扇面”,它们如同打开的六扇窗户,透过这些窗户可以看到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完整景观。这六个“扇面”是:大众文化、先锋艺术、草根传媒文化、城市形象、视觉体制和视觉技术。前四个“扇面”属于视觉文化的不同领域,后两个“扇面”属于视觉文化体制和技术,整合起来就完成了中国当代视觉文化的完整“拼图”。

本课题的研究前前后后经历了五年,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既有集体讨论,又有分工收集资料和个人撰写。本书各章分工的情况如下:

导 论 周 宪

第一章 李 健

第二章 周计武

第三章 庞 弘

第四章 童 强

第五章 殷曼楟

第六章 祁 林

研究项目的大功告成,首先要感谢参与研究的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团队成员。几年来,他们投入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虽然每个子课题最终成稿时只有五万字左右,但每个子课题负责人都写了不下于十几万字的初稿。曹雪芹写《红楼梦》说“十年辛苦不寻常”,本课题五年甘苦也颇不寻常。没有团队成员的辛勤劳作,这本有分量的研究专著的面世是无法想象的。

其次,我要感谢许多不同程度参与本项目的学者,这里既有参加本课题工作坊的国内同行,也有专门前来南京大学做学术交流的外国学者,还有帮助本课题做前期社会问卷调查的本校同事。正是他们的参与和建议为本课题增添了许多光彩。

最后,我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社长顾爱彬先生,他颇有见识地看中了这个项目,并很早就表示希望成果能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同时也要感谢译林出版社的陈叶女士,她一直跟踪本课题的进展,并积极组织申报了国家出版基金。没有出版界同仁的关心和支持,这个成果的面世也是不可能的。 rJGhUfJASOkLWwIZbfhQRv0UA/kUne2gnA/Hc8s+qYoeyuT3bj8gmkh8Oqo36LZ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