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历法,就是把年、月、日、时等各种时间周期做适当的组合,以适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尚书·尧典》曰:“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指出历法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历法的功能在于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并最终落脚于生命运动的节律与天地日月相应的主题上。《内经》中运用了四分历、阴历、阳历、阴阳合历等历法 [1] 。
一、授时方法和工具
古人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称为朔望月),以寒来暑往的周期亦即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一“年”(现代称为太阳年)。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在计时方面,中医学家将其广泛地运用于中医学领域。就一年而言,《内经》有“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积余而成盈闰”的记载。就一日讲,将一日等分百刻,划分为不同时段,并用此研究人的生理和病理,如人身之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昼精夜瞑”(《灵枢·营卫生会》) [1] 。
在授时方法上运用了百刻计时、圭表测影和正月建寅。如《内经》将营卫的运行规律用刻漏来记载,认为人的经脉共二十八脉,长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灵枢·五十营》)。《素问·六节藏象论》运用“圭表”来测定节气日期,有“立端于始,表正于中”的记载。“立端于始”乃是对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确立而言的,即古人将二十四节气在一年中的时间起点确定在冬至这一天。《内经》中还运用“斗纲”“斗建”来计算时间 [2] ,如《素问·脉解》说:“太阳所谓肿腰痛者,正月太阳寅。”正月为一年之首,太阳为诸阳之首,故正月属于太阳,而月建在寅,是阳气升发的季节,但此时阴寒之气尚盛,病及于经,所以腰肿、疼痛,此处即是根据北斗指向推知四时阴阳变化来解释六经证候的病理机转。
二、季节的划分
《内经》对于季节的划分有四季、五季、六季之别。《素问·六节藏象论》建立起了一个四时阴阳与藏象之间的对应关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又告诉人们要根据四时气候规律来养生。季节的五分法是将一年为五个季节,在春夏与秋冬之间加入一个长夏,长夏由土所主。但是对于每季所主之时日由于长夏的不同含义而有区别,长夏有主戊己月和主六月两种观点 [3,4] 。六季又称为六节或六气,是按照气候特征将一年划分为六个阶段,每节各有相应的气候特征与之相配,其顺序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5] 。六气六步,每气各主60日87刻半,这就是《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的“六六之节”,主要见于运气学之中 [6] 。
此外,《内经》中还出现了部分二十四节气名。关于二十四气之名,《内经》已言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主要节气,其名与《淮南子》中相同。《灵枢·九针论》中有:“左足应立春……左胁应春分……左手应立夏……膺喉首头应夏至……右手应立秋……右胁应秋分……右足应立冬……腰尻下窍应冬至……六府膈下三藏应中州,其大禁,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诸戊己。凡此九者,善候八正所在之处。”特别是《灵枢·九针论》《灵枢·九宫八风》全部出现了八节之名,从而说明此文正是在二十四气与七十二候之名称完全确立之后提出来的 [7] 。
三、十月太阳历
在我国夏代之前,曾经使用过十月太阳历,全年分10个月,每个月主36日,以十天干命名,再将10个月与五行结合,分为五季,每季两个月72天,从而呈现为甲、乙属木,丙、丁属金,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的规律。这种历法,在《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为:“壬午冬至,甲子受制,木用事,火烟青;七十二日,丙子受制,火用事,火烟赤;七十二日,戊子受制,土用事,火烟黄;七十二日,庚子受制,金用事,火烟白;七十二日,壬子受制,水用事,火烟黑;七十二日而岁终,庚子受制。” [4] 虽然西汉时代主体的历法已经被十二月历替代,但古十月历在《内经》中仍有记载使用,并且多与季节、五脏、五行结合来论。如《素问·风论》载有“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从这里可以看到《内经》中的年分为五季,每季72日,这正是十月太阳历的最基本的结构 [8] 。
四、太阴历
太阴历是以月亮在白道(月亮运行的轨道)运行一周的时间为单位加以计算的。历月平均值大致等于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月,其中6个大月(30日),6个小月(29日),全年共计354日。由于朔望月的实际长度与朔历年实际日数相差0.3671日,所以,太阴历采取每三年置一闰的办法,即把第三年的2月改为30日,于是,太阴历的闰年就有7个大月,5个小月。以月相变化周期为时间单位,亦为中医学所重视,《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出:“法天则地,合以天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内经》已观察到月相变化是有周期性的,并同人体生理、病理以及治疗等联系起来,在临床上亦极有意义 [2] 。
五、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是以朔望月作为月的时间单位,以太阳年作为年的时间单位,历年12个月,由于太阳历为365日多,太阴历为354日多,两种历相合,岁差10多日,只好用置闰的办法来解决,19年的岁差合起来差不多有7个月,于是就采用了每19年置7个闰月的办法,这就是十九年七闰法 [9] 。《内经》中一年是按365.25天计算,因每年余1/4日,故又称四分历。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素问·阴阳别论》载:“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即是说一年有365日,共有12个月,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大小月共354日,与太阳回归年相差11日余,因而隔些年加置闰月,这与《尚书》“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相同。其岁首及观测方法如《灵枢·九宫八风》篇所言,据太一(北极星)定位,从冬至日算起,在一年中从中央到八方移行而定节气 [10] 。
六、五运六气历
《内经》所创制的“五运六气历”是在整体观念指导下,以五行的归类方法和生克制化理论,以干支甲子系统为演绎工具,阐明六十甲子年中天度、气数、气候、物候、疾病防治规律,因而《内经》的“五运六气”历法是蕴涵有丰富医学气象学和时间医学相关内容的特殊方法,是最早的医学气象历法。
《内经》运气历采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以记年、月、日、的方法,以十天干配合五运推算每年的岁运,以十二地支配合六气推算每年的岁气,并根据年干支推算六十年天时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 [11] 。五运六气历法以春分为岁首,以甲子岁为纪元。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说:“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12] 物候是制定五运六气历法的要素之一,然而物候有经年的差异,机械使用可能会出现偏差,故而五运六气历通过一系列的谐调周期来编历。这些谐调周期总的原则即“五六相合” [10] 。这表明五运六气注重物候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性和周期性。
七、九宫八风历
九宫八风历是一种鲜为人知的古历,虽然在古代天文历法著作中少被提及,但在《灵枢·九宫八风》中有详细的记载,它将一回归年定为366日,自冬至日开始,将一年366日分配于八宫,根据斗星的运行规律,规定北斗星每过一宫主45日或46日,确立了“二分”“三至”和“四立”八个节气的日期,以此将一年划分为八节,并说明季节和方域不同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的不同影响。九宫八风历的要义在于指导人们在北斗星过宫之际密切观测风向、判断天时的虚实顺逆,作为预防时令疾病和辨证论治的参考。九宫八风历间接地反映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过程,故也属太阳历的范畴。它与二十四气历相比,回归年长度欠精确,节气划分也少,是更古朴的一种太阳历,但在预测气候变化和疾病流行方面有一定意义。所以,《内经》在漫长的成书及流传过程中依然将其纳入自己的医用历法体系,从而将其沿用下来。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受到数学等因素的影响,而染上了唯心主义的色彩 [13] 。
(赵心华)
[1]杨徐杭,孙理军,等. 古代科学技术对中医学的影响[J]. 现代中医药,2002,(6):13-14.
[2]辜甲林. 《内经》常用历法概述[J].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82,(4):10-13.
[3]郝保华. 中医理论里“长夏”“五季”的纷乱及原因[J]. 中国医药学报,2002,17(9):524-529.
[4]贺娟. 上古五行十月历在《黄帝内经》理论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9):1118-1120.
[5]孙理军. 从古气象学探讨《内经》运气学中的气象医学思想[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8(5).
[6]闫晓天.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天文历法[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4):14-16.
[7]张灿玾. 《黄帝内经》文献研究[M]. 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
[8]李应钧. 《黄帝内经》与《夏小正》及十月太阳历[J]. 中医药学报,1988,(2):1-2.
[9]雷顺群. 论中医多学科研究的战略问题(上)[J].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8,12(3):24-29.
[10]孟庆云. 《五运六气》医学气象历法[J]. 1984,(4):5-8.
[11]申秀云,赵雁力. 试论历法与中医运气学的形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11):1764-1767.
[12]孟庆云. 论《内经》运气学说对中医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J]. 河南中医,1981,(5):4-7.
[13]张灿玾. 浅谈对《九宫八风》篇的认识[J]. 山西中医,1985,1(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