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部分:常见问题、注意事项以及来自家长的故事

常见问题

1.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

不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对话大多都是些生活琐事。比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放学后要去大卫家。”这时候,妈妈没必要回答他:“哦,你决定下午去朋友家啊?”只需要简单地说:“谢谢你告诉我。”就足够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感受的时候,再和孩子产生共情。回应孩子的正面感受其实并不难。比如:孩子兴奋地告诉你:“我今天数学考了97分!”家长只需要用同样的语气回应他:“97啊!你一定很开心噢!”

当面对孩子的负面感受时,则需要我们使用沟通技巧。我们需要抛弃以往常用的忽略、否定、说教的方式。一位父亲坦言,当他开始设身处地的把儿子的伤心、难过等负面感受想象成儿子身体上的伤痛,他对儿子的情感需求就越敏感。他意识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身体一样需要得到及时认真地关注。

2.如果直接问孩子:“你为什么会觉得那样?”有什么错吗?

有的孩子能告诉我们为什么他们惊恐、生气、不开心。但多数情况下,“为什么”只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基于原有的难过心情,分析原因,然后总结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很多时候,孩子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生气或难过。也有的时候,孩子不敢说出他们的理由,因为他们担心在大人眼里,他们说出的理由不够充分——“就为这点小事哭啊?”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我们说“看起来你好像很难过。”对孩子会很有帮助。而不是“怎么了?”或者“你为什么有那样的感受?”。孩子更容易和一个接纳他们感受的成人沟通,而不是逼着他们作出解释。

3.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吗?

孩子并不需要我们认同他们的感受,而是需要我们回应和了解他们的感受。类似“你做得对”这样的回应方式,也许能让孩子得到暂时的满足,但是,却妨碍了孩子对自己的反省。

例如: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你们彩排了很多次了!你说得对。她就是够讨厌的!对话结束。

相反,从下面的对话方式中,可以看出:如果接纳孩子的感受,就能让孩子积极地思考问题。

孩子:老师说要取消我们的表演。她真讨厌!

家长:那你一定很失望。你期待了那么长时间!

孩子:是啊。就因为彩排的时候,有几个同学捣乱。那也是他们的错啊!

家长:(安静地听)

孩子: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自己该演什么。老师很生气。

家长:原来是这样啊。

孩子:她说如果我们好好演,就再给我们一次机会……我最好还是再复习一次我那部分。你今天晚上提醒我,好吗?

总结: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只是有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4.让孩子知道我们理解他很重要,能否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

如果只是简单地说“我了解你的感受”,孩子并不相信你。他们可能会说“不,你根本不了解!”但是,如果能把问题细化(比如:上学的第一天是有些紧张,那么多新东西需要去适应),那么孩子就知道你真正理解了他。

5.我试图说出孩子的感受,结果弄错了,该怎么办?

没有关系。孩子会很快把你纠正过来的。

例如:

孩子:爸爸,我们的测验推迟到下周了。

爸爸:那你就可以轻闲几天了。

孩子:不,我不高兴。同样的功课还得再学一个星期。

爸爸:哦。你是希望赶快考完。

孩子:对了!

我们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次都能对他人的感受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成功,但孩子能体会到我们的努力。

6.我知道应该接纳孩子的感受,但是,当我听到自己的孩子说:“你讨 厌”或者“我恨你”时,我不知道该如何作出反应。

如果“我恨你”这样的话让你感到难过,你也应该让孩子知道你的感受。“我不喜欢我刚才听到的话,如果你对什么事情生气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告诉我。也许我能帮你。”

7.如果孩子特别难过,他根本不想让你理解他的感受,有什么方法能 应对吗?我的儿子一点都不能忍受挫折。当我说:“这一定让你很失 望!”,偶尔能对他有些帮助。但通常情况下,当他情绪不好的时候,根 本什么都听不进去。

我们父母小组里的家长发现,当孩子处于极度难过的时候,身体上的发泄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痛苦。我们听说过很多孩子生气的时候,砸枕头、摔旧纸箱、捏陶泥、大吼大叫、扔飞镖,之后,他们就会慢慢安静下来。有一个方法能既让家长感觉舒服,又能让孩子满意,那就是画出他们的感受。下面的例子接连发生在一周之内:

我刚刚结束了家长讲座回到家,就看见我3岁的孩子躺在地板上发脾气。我丈夫正站在边上生气地看着他。他说:“好了,儿童专家回来了,看看你能不能处理这个情况吧。”我当时觉得,自己必须得应对这个挑战了。我低头看了看乔舒亚,他正乱踢乱叫。我拿起电话边上的铅笔和便笺,蹲下来,递给他,对他说:“来,告诉我你有多生气。把你的感受画出来。”

乔舒亚立刻跳起来,开始生气地画着圈。然后递给我说:“这就是我有多生气!”

我说:“你真的是非常生气!”,又抽出一张纸递给他。对他说“再画给我看看。”

他激动地在纸上乱画。我又对他说:“儿子,这么生气啊!”接着,我们又重复刚才的过程。当我递给他第四张纸的时候,他已经安静了许多。他看了很长时间,然后说:“现在,我想画我高兴的感觉了。”于是,他画了一个圈,两只眼睛和一张笑嘴巴。这简直让我不可思议!仅仅是因为我让他画出他的感受,在两分钟之内,他竟然从歇斯底里变成了面带笑容。后来,丈夫对我说:“继续参加你的学习小组吧。”

后来,另一位母亲也给我们讲述了她使用这个技巧的亲身经历。

当我上周听了乔舒亚的故事后,我就在想,多希望能把这个经验用在托德身上呢?托德今年也是3岁,患有脑瘫。对正常孩子很容易做的事情,比如:站稳、伸直头这样的动作,对托德来说却很难。其实,他已经有很多进步了,但还是很容易沮丧。每次他试着做一些事情又没做成时,就会大叫好几个小时。我简直拿他没办法。最糟糕的是,他还踢我、咬我。我猜他可能觉得是我把他弄得这么难过。他几乎一天到晚都在生气。我应该为他做点什么呢?

上周结束了讲座后,在回家的路上,我就想:在他发怒之前,我最好能提前有所准备。那天下午他在玩拼图。那个拼图很简单,由几个大拼块组成。但是他还是不能把最后一块拼好,试过几次之后,他的脸色有些不对劲。我想:“糟糕,情况不妙了!”我立刻跑过去,对他喊:“拿住了!……别动!……我去拿一样东西过来!”他吃惊地看着我。我连忙地从他的书架上找来一只紫色的笔和画画纸,和他一起坐在地上,一边使劲地在纸上"噌噌"地画线,一边对他说:“托德,你生气的感受是不是就是这样的?”

“是的。”他从我手中夺过笔,也疯狂地在纸上画线,然后,还不停地在上面戳孔,直到那张纸全都被戳满了孔。我把纸对着光线,说:“你这么难过……你的确很生气!”他抢过纸来,哭了起来,又把纸一点一点地撕成了一堆碎纸屑。最后,他抬头看着我说:“妈妈,我爱你。”这可是他第一次对我说这句话。

后来,我又用过这一招,但不是每次都见效。我得找些其他的东西给他发泄,比如拳击沙袋之类的东西。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最重要的是当他砸东西、摔东西或者乱画时,我能在他身边,让他知道即使是最极端愤怒的感受也是被接纳和理解的。

8.如果我接纳孩子的所有感受,是不是意味着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对 的?我不想成为一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一开始,我们都会担心成为溺爱孩子的父母。但是,我们渐渐地会意识到只有当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许可时,才会变成溺爱。例如:当孩子用叉子在黄油上乱画时,对他说“这样挺好玩的吧?”随后,当你拿走黄油时,应该让你的“艺术家”儿子知道:“黄油不是用来玩的,如果你想搞艺术,可以用你的雕塑泥。”接纳孩子的感受并不意味着允许他做你不能接受的事情。

我们发现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了,他们也就比较能够遵守我们为他们设立的界限。

9.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给他提供建议有什么不好吗?

当我们给孩子提供建议或者立刻见效的解决方法时,其实,我们也就剥夺了他们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那么到底有没有提供建议的机会呢?当然有!

关于什么时候以及如何给孩子提供建议的详细讨论参见第四章“关于提建议”一节。

10.当我意识到对孩子的反应并没有正确应对时,该怎么办?昨天,我 的女儿从学校回来很不开心。她想告诉我在学校,有同学在操场作弄 她。我当时很累,正干着别的事情,也没多管她,就让她别哭了,告诉 她这也不是世界末日。她很生气,就回自己屋了。我知道自己惹女儿更 生气了。现在该怎么弥补?

当你对自己说:“我真不该说那样的话,我为什么不加思考就那么说……”这时候,意味着你还有机会。和孩子相处的日子很多,我们总会找到机会对孩子说:“我想了想,你刚才告诉我同学在操场捉弄你的事情,是挺生气的。”

或早或晚,我们和孩子产生共情总能被孩子体察到的。

注意事项

1.孩子通常会反感自己的话被完全的重复。

例如:

孩子:我再也不喜欢大卫了。

家长:你再也不喜欢了大卫了。

孩子:(有些不耐烦)我刚刚说过的。

孩子不喜欢一些鹦鹉学舌式的回应。他更期望听到:

“大卫做了什么事情烦你了?”或者

“看来你真的讨厌他。”

2.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他们不开心的时候根本不想说话。这时候,父母 陪在他们身边就足够了。

一位妈妈给我们分享了她和女儿的故事。一天,她回到家里,看到10岁的女儿坐在沙发上,情绪低落,眼里含着泪。妈妈在她边上坐下,搂着她,小声说:“出了点事哦。”然后安静地陪女儿呆了5分钟。最后女儿叹了口气,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我现在好些了。”妈妈一直也不知道女儿发生了什么事情,只知道女儿难过的时候,自己的出现对她就是一种安慰。一个小时后,她就听到女儿在自己房间里哼起了小曲。

3.有时候,当孩子表达强烈的感受时,父母“冷淡的”的反应(尽管是 “正确的”)也会激怒孩子。

一个青少年在我们的讲座上提到,有一天下午,她很生气地回到家,因为她最好的朋友泄漏了她的个人隐私。她把事情告诉了妈妈,没想到妈妈很轻描淡写地说了句:“你生气了。”女儿忍不住用讽刺的语气回敬说:“别开玩笑!”

我们问这个孩子,她期望妈妈怎么说,她想了一会,说:“不是她说的话怎么样,而是她说话的方式让我受不了。就好像她在谈论一个与她毫不相干的人似的。我想让她站在我的立场。如果她能说:‘辛迪,你一定非常生她的气。’那么我会觉得她能理解我。”

4.父母反应过度对孩子也是没有帮助的。

例如:

孩子:(埋怨)史迪文让我在街角等了他整整半个小时,还编借口骗我。

妈妈:真是不能原谅!他怎么能对你这样?也不替别人考虑,太没责任心了。你一定再也不想见到他了。

孩子可能对朋友行为的反应并没有那么强烈,也不会想到去报复。他只是想让妈妈能理解他,适当附和一下,来分担朋友的行为带给他的不快。妈妈的过度反应反而给他增加了额外的负担。

5.父母不要重复孩子对他们自己的负面评价。

当孩子说自己声音不好听或者太丑太胖时,父母最好不要这样回应:“哦,你觉得你的声音不好听啊。”或者“你真的认为自己很丑啊。”我们不要附和孩子对他们自己的负面评价。我们只需接受他们对自己负面评价时的感受。

例如:

孩子:老师说我们每天只需要花15分钟时间复习数学就够了。但我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弄完。我真笨。

家长:花的时间比预期的要长,是容易让人感到气馁。

孩子:我笑起来真难看,光看见牙套了。我太丑了。

家长:你真的不喜欢你的样子啊,但对我来说,不管你戴不戴牙套,我都觉得你看起来很阳光。

我们希望这些忠告不至于把你吓倒。从现在开始你也领悟到了,处理孩子的感受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学科。基于多年的研究,我们相信父母通过不断的演练,就能掌握这门艺术。每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哪些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哪些不是;哪些能激怒孩子,哪些能让孩子得到安慰;哪些拉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哪些让你们关系更亲密;哪些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哪些又能帮助孩子修复伤口。没有什么更能代替你自己的亲身体会。

家长的故事

我们对每一组学员都讲授同样的理念,但是,我们总能惊喜地发现,每个家长回到家里,又把这些理念在不同的场合充分地应用。下面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来自家长的亲身体验(孩子的名字被隐去)。你会发现并不是这些家长说的话都是“标准答案”,而是他们愿意倾听和接纳孩子的感受让事情发生了变化。

前两个故事的家长告诉我们,他们简直不敢相信,当他们不再给孩子提建议时,孩子们竟然真的开始想方设法自己解决问题了。这位妈妈给她的故事起名为“听听我说得有多少!”

尼克,8岁,从学校回家说:“我想揍杰弗瑞!”

我:你真的生杰弗瑞的气了!

尼克:是啊!我们每次踢足球,我一拿到球,他就会说:“尼克,把球传给我,我比你踢得好。”你说能不让人生气吗?

我:是。

尼克:杰弗瑞以前不那样。一年级的时候,他挺好的。我觉得自从二年级的时候,克里斯来我们班,杰弗瑞就跟他学会了自以为是的毛病。

我:原来是这样。

尼克:我给杰弗瑞打电话,约他一起去公园玩。

我的儿子今年上一年级,不喜欢和别人争斗。看到他太软弱了,我也有意识地过度保护他。星期一,他从学校回到家,告诉我班上一个比他强壮的男孩,派人警告他明天要痛打他一通。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完全是歇斯底里的:把他关在家里,教他所有能保证他不受伤害的自卫方法。

后来,我决定先认真听他说,并且只简单地回答:“嗯。”接着,道格拉斯开始絮絮叨叨地说起来:“我想出了三个对付他的策略。首先,我劝他别打架,打架是不文明的。其次,如果不见效的话,我就戴上我的眼镜,但是(他停下来,想了一会),如果他真的是欺软怕硬的话也没用,他一定是个欺软怕硬的家伙,因为我从来没和他说过话,他就想欺负我。最后,如果还不见效的话,我叫肯尼揍他。肯尼比他壮,他一见肯尼就得害怕。”

我非常吃惊,只回应他“哦。”他又说:“对……就这样……我已经有备无患了。”然后心情轻松地走出了房间。我对他的表现感到意外,我真没想到他能这么勇敢,能这么主动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所有这些仅仅因为,我安静地倾听,不打乱他的思路。

我什么也没对道格拉斯说,但也没有让事情任其发展。那天下午我给学校老师打电话,提醒她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她说给她打电话就对了,在现在的社会中,这些威胁不能被忽视。

第二天,我忍住不去问道格拉斯结果如何。但他对我说“妈妈,你猜怎么着,那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今天一直就没敢靠近我。”

一些家长认为,以接纳的态度和孩子沟通时,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镇静”效果。我们以前用的“安静下来!”或者“住口!”等表达方式,只能更激起孩子的怒火。而用简单的话回应他们,往往能起到安抚的效果,也能神奇地改变他们的情绪。下面是一个父亲的例子。

我女儿荷利从厨房出来。

“季老师今天在体育课上对我大骂。”

“哦。”

“她冲着我大吼大叫。”

“看来她真的很生气。”

“她大叫:‘你不应该那样打球,应该像我这样!’我怎么能知道?她从来没教过我们怎么打球。”

“她冲你嚷嚷,让你生气了。”

“她让我很不开心。”

“无缘无故地冲你吼,是让人生气。”

“她根本没资格这么做!”

“你觉得她不应该对你大吼。”

“我简直让她气疯了。我真想把她做成玩具,狠狠地收拾她,让她也忍受痛苦。”

说着说着,荷利笑了,我也笑了起来。她谈到季老师对他们大吼,实在是太愚蠢。然后又接着说:“不过我现在知道该怎么打球来让她满意了。”

如果是往常,我一定会说:“你一定做错什么了,她才对你大吼。下次老师纠正错误的时候,好好听着,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她也一定会把门一摔,在房间里生气:遇到这么一个不可理喻的爸爸,外加一个可恶的老师。

场景:我家厨房

我刚刚把小婴儿哄睡着。伊万兴奋地从托儿所回来,他要去查德家玩。

伊万:嗨,妈妈,走,我们现在去查德家玩!

妈妈:妮娜(小婴儿)刚睡着,我们待会去。

伊万:(有些失望)我现在就想去。你说过我们要去的。

妈妈:要不我陪你骑车过去?

伊万:不!我要你陪着我。(开始歇斯底里地哭)我现在就要去!(他拿起刚从学校带回来的画,揉烂了,扔进垃圾箱。)

妈妈:(我用技巧的时候到了)好孩子,这么生气啊!把画都扔了。盼着和查德玩,可是妮娜在睡觉。真让你失望。

伊万:是啊。我真的想去查德家玩。(停止了哭泣)妈妈,我能看电视吗?

妈妈:当然可以。

场景:爸爸准备去钓鱼。4岁的丹尼尔也要跟着去。

爸爸:好了,宝贝。你可以跟着去,但是我们今天会在外面待很长时间,今儿早上还特凉。

丹尼尔:(脸上慢慢变得有些困惑,有点犹豫地回答。)我改主意了……我想待在家里。

爸爸离开两分钟以后,丹尼尔开始哭了。

丹尼尔:爸爸把我留在家里,他明明知道我想去!

妈妈:(手上正干着活,心情不在状态)丹尼尔,是你决定待在家里的。你真烦人。我不想再听你哭了。要哭回你自己屋里哭去。

他跑回自己屋里哭去了。

几分钟过去,妈妈决定用新的方法试试。

妈妈:(走进丹尼尔的房间,坐在他床上)你真的想和爸爸一起去,是吗?

丹尼尔不哭了,点点头。

妈妈:爸爸说外面很冷的时候,你觉得很困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他又点点头,擦干眼泪。从眼神里能看出他已经得到了些安慰。

妈妈:你觉得你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决定。

丹尼尔:是的。

这时候,我搂了搂她。她从床上跳下来,跑出去玩去了。

让孩子知道他们是可以同时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在小婴儿出生以后,我总是对保罗说他喜欢小弟弟。保罗也总是摇着头说:“不……!不……!”

后来,我对保罗说:“在我看来,你对小弟弟有两种感受。有的时候,你觉得有个弟弟很高兴,看着他挺好玩的。有的时候,你不喜欢他,你希望他走开。”

保罗喜欢听到这些。现在至少每过一周,他都会找我来:“妈妈,给我讲讲那两种感受。”

有些父母在掌握了针对孩子的沮丧、失望情绪的技巧后,就会感到特别欣慰。他们知道不必去承担孩子的不快,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不快。一位母亲说:“我现在开始意识到了,我完全没有必要把孩子是否高兴的压力转嫁到自己身上。有一次,为了不让孩子继续哭闹,我用胶带把碎了的饼干粘起来,这样做确实太不好了。同时,我知道了,这样做也增加了孩子的负担。想一想:原有的问题已经让他们够难过的了,看到我也在忍受他们的痛苦,会更加重他们的痛苦。我的妈妈以前就常常对我这样做,让我很内疚——好像如果我不是整天都高兴,就有问题似的。我想让我的孩子知道,他们有权利伤心难过,妈妈不会因此崩溃的。

我的儿子瑞恩浑身是泥,面带沮丧地回到家。

爸爸:我看到你裤子上都是泥。

瑞恩:嗯。我玩橄榄球了。

爸爸:比赛不顺利吧?

瑞恩:是啊,我不会玩。我太弱了,连杰瑞都能把我撞倒。

爸爸:被撞倒一定很难过。

瑞恩:是啊,我希望我能强壮些。

爸爸:你希望自己能有终结者阿诺的体格……或者能跑得像吉姆·布朗那么快。

瑞恩:对啊,那样我就可以把他们撞倒了。

爸爸:你能把攻击线的球员都撞倒。

瑞恩:这样我就可以乘机往前跑。

爸爸:你跑得很快啊。

瑞恩:我也会传球。我短传好,但我不会长传。

爸爸:你跑得又快,又会传球。

瑞恩:对,我能打得更好。

爸爸:你觉得你能打得好。

瑞恩:下次,我会打好的。

爸爸:你知道会的。

通常,我会这样对瑞恩说:“你是个好选手,就一场球没打好。别担心,下次一定行。”他或许会很生气,回自己房间去了。

在这个小组里我体会到了太多的东西。你越想让孩子摆脱不愉快的感受,孩子越沉浸在其中,相反,你越能坦然地接受他们不好的感受,孩子越容易摆脱烦恼。大家可能会说,如果你想要一个幸福的家庭,就要允许家人在家里表达不满。

汉斯曾经有过一段最艰难的时期。他的一个老师对他很刻薄,他也不喜欢他的老师。每次他对自己不满意、心情沮丧的时候(他通常都会把学校受到的压力带回家),就说自己是“笨蛋”,他感觉好像没有一个人喜欢他,都说他是“笨蛋”似的。

有一天晚上,我丈夫坐汉斯边上,情真意切地和他谈话:

弗兰克:(温柔地)汉斯,你不笨。

汉斯:我太笨了。我就是笨,就是笨。

弗兰克:但是,汉斯,你真的不笨。知道吗,你是我认识的8岁小孩里最聪明的孩子。

汉斯:我不是,我就是笨。

弗兰克:(仍然很温柔地)你不笨。

汉斯:我就是笨。

他们的谈话就这样继续着。我不想插手,又实在听不下去,只好离开房间。还好,弗兰克一直没有情绪失控。但汉斯上床睡觉的时候,依然骂自己太笨,情绪依然不好。

我跟着他进了房间。他整整一个下午和晚上都在烦我,我觉得自己实在受不了。看到他生气地在床上躺着,嘴里说着自己是大笨蛋,每个人都讨厌他,我就走了过去,坐在床边,这时候,我已经是精疲力竭了。突然,在课堂上的一句话在我脑中闪过,我近乎机械地说:“你觉得很难过,是吗?”

汉斯不再说自己笨,他安静了一会,说:“是啊。”他的反应给了我继续和他沟通下去的力量。我开始很随意地聊起他以前做得不错的事情。他听了一会,也开始聊起他记忆中的趣事。他说:“还记得吗?那次车钥匙不见了,你在家里到处找,我说去看看在不在车里,结果,真在那儿。”就这样大概聊了10分钟,最后,儿子慢慢恢复了自信,我们互道晚安。

有的家长非常认可“用幻想的方式满足他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这样一种方法。我们可以轻松地说出“你很希望可以……”,而不必费力地去争辩谁对谁错。

大卫:(10岁)我要一个新望远镜。

爸爸:新望远镜?为什么?你现在这个不是挺好的吗?

大卫:(情绪激动地)那是小孩用的!

爸爸:对你这么大的孩子足够用了。

大卫:不,不够。我要200倍的望远镜。

爸爸:(看出事态要发展到争吵,我决定换个方式)哦,你真的想要一个200倍的望远镜。

大卫:对啊!那样我就可以看清陨石坑了。

爸爸:你想看清楚一些,是吗?

大卫:对!

爸爸:你猜我怎么想?我希望能有足够的钱给你买那个望远镜。你喜欢天文,我希望能有钱给你买一个400倍的望远镜。

大卫:600的望远镜。

爸爸:800倍的望远镜。

大卫:(开始兴奋起来)1000倍的望远镜!

爸爸:一个……一个……

大卫:(激动地)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你就给我买一个帕洛马山那种超级望远镜。

我们都笑了,我体会到了用不同的方式带来的前后不同的结果。用幻想的方式最关键的一点是,让你自己放开,天马行空地去想象。尽管大卫知道我们说的事情不可能发生,但我很看重他想得到望远镜的渴望心情,他就会觉得很受安慰。

丈夫和我带着杰森(4岁)和姐姐丽萨一起去自然博物馆参观。那天我们玩得很开心。出来的时候,路过一个礼品店,杰森非要进去。这里的东西都很贵,但是我们还是给他买了一套岩石。然后,他又开始嚷嚷着要恐龙模型。我给他解释:我们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丈夫也说,我们已经给他买东西了,就别再抱怨了。后来,杰森开始哭,丈夫让他住嘴,别那么不懂事。但杰森就是不听,干脆一屁股坐在地板上,哭得更厉害了。

别人都在看着我们。我当时觉得很尴尬,真想有个地缝钻进去。后来,一个念头闪过。我从包里拿出笔和纸,开始写起来。杰森问我干什么,我说:“我在写杰森想要一个恐龙。”他盯着我说:“还有多棱镜。”我又写下来:“一个多棱镜。”

他接下来做的事情让我很吃惊。他跑到姐姐那里(姐姐目睹了全过程)。对姐姐说:“丽萨,快告诉妈妈你想要什么,让她也给你写下来。”你可能都不会相信,事情就这样平息了。我们非常顺利地回到了家。

从那以后,我常常用这招。每次杰森去玩具店,要这要那时,我就掏出纸和笔,写下他的“愿望清单”。他好像也很满意,但这也并不说我每样东西都要给他买。除非特殊情况,我才会给他买。我觉得杰森喜欢这个“愿望清单”,是因为我不仅了解了他想要什么,而且还郑重其事地记下来。

最后这个故事不用多做解释了。

我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难熬的一段时光。我六岁的女儿苏珊以前患有喉炎,但从来没像这次这么严重。她不能正常呼吸,脸色都变了。我叫不到救护车,只能自己开车带着儿子布朗和母亲去急诊室。

母亲完全歇斯底里。她不停地重复着:“哦,上帝!她不能呼吸。完蛋了!你究竟怎么照顾的孩子?”

我用比母亲更大的声音说:“苏珊,我知道你现在呼吸有困难,我知道你现在很紧张。我们正在救你,会好起来的。我开车的时候,你可以抱住我的腿。”她抱住了我的腿。

到了医院,两个医生和几个护士忙碌着。母亲还在不停地大叫。布朗也问我,苏珊会不会真像外婆说的那样死去。我根本没时间回答他。医生让我离开急救室,我知道苏珊这时候需要我陪她。我从她的眼神里,看得出她很恐惧。

医生给她打了一针激素。我说:“很疼,是不是?”她点点头。他们又往她的喉咙里插了一根管子。我安慰她:“插上管子一定很疼,但这对你有好处。”她仍然不能正常呼吸,他们又把她放到了氧气罩里。我说:“这么多塑料管子,一定觉得奇怪,但这些都是为了能让你好起来。”我把手伸进氧气罩里,握着她的手,告诉她:“我不会离开你,你睡着了也不离开。只要你需要,我会一直陪着你。”

她的呼吸好一些了,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我一直陪了她72小时,几乎没合眼。感谢上帝,她终于挺过来了。

我知道,如果不参加这些讲座,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会完全不知所措。我用那些方法和她交流,让她知道我了解她的感受,让她放松,配合治疗。

我真的觉得,我救了苏珊的命。 WwvbRAVC+CctlBI2m44CW02ocxGAkt51Hifq9L7+2cIS3Sm2DyZ3vyr+X2DjxoP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