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部分

在真正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以前,我一直自认为是一位好妈妈,一位在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专家。然而,当和自己的孩子朝夕相处的时候,才又让我重新开始虚心地学习如何做父母。每天清晨,我都会鼓励自己说:“今天将会有所不同。”但每一天都只不过是前一天的翻版。“你给他的比给我的多!”“这是粉杯子,我要的是蓝色的。”“这麦片真恶心,像呕吐出来的”“他推我。”“我根本没碰他!”“我不回房间,你别管我!”

我被他们折腾得精疲力尽,想到了去加入了一个父母小组(这是我以前没想到的)。我参加了这个小组在“地方儿童辅导中心”的一次讲座。主讲人是年轻的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Haim Ginott)博士。他讲的主题是“孩子的感受”,内容非常有趣。两个小时的课程很快结束了。当我回到家的时候,脑子里充满了新的想法,笔记本上也密密麻麻地记满了还没完全理解的新理念:

◎孩子的感受和他们的行为有直接的联系;

◎孩子有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

◎怎样让孩子感受好?那就是接受他们的感受!

◎常见问题:父母常常不认同孩子的感受。例如:

“你并不是真的那样觉得。”

“你是因为累了,才这么说。”

“你没必要这么难过。”

◎当孩子的感受被不断地否定时,会感到困惑和愤怒。这也 是在暗示孩子不要去了解自己的感受,不要相信自己的感 受。

听完讲座以后,我在想:“也许别的父母那样做,我不会是这样的。”后来,我开始留意自己的言行,发现事实上我也和他们一样的。下面是仅一天之内发生在我家里的对话。

孩子: 妈妈,我累了。

妈妈: 你刚睡过午觉,不可能累。

孩子: (大声)我就是累了!

妈妈: 你不累,就是有点爱犯困,赶快换衣服吧!

孩子: (哭闹)不,我累了!

孩子: 妈妈,这儿好热。

妈妈: 这儿冷,穿上毛衣。

孩子: 不,我热。

妈妈: 我说过了“穿上毛衣!”

孩子: 不,我热。

孩子: 这个电视节目真无聊。

妈妈: 不会吧,多有意思啊。

孩子: 这个节目真傻。

妈妈: 不对,这多有教育意义。

孩子: 这个节目真烂!

妈妈: 不许你这么说话!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吗?我们所有的对话最终都演变成了争吵,并且,我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的孩子不要相信他们自己的感受,而要依靠我的判断。

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后,我决心改变自己,但并不知道该怎样开始。后来对我最有帮助的做法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他们。我问自己:“假设我就是那个感觉累或者热或者无聊的孩子,希望让那个对我的生活至关重要的成人理解我的感受,会是什么样?……”

随后的几个星期里,当我试着了解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时,我说话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了。我并没有刻意使用一种说话技巧,而是发自内心地体会孩子的感受:“虽说你刚睡过午觉,但你仍感觉累。”或者“我觉得冷,但你觉得这里很热。”又或者“你好像对这个节目不感兴趣。”不管怎么说,我们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

我的新方法在开始的那段时间内非常见效。我和孩子们的争吵也明显少了。直到有一天,女儿说:“我讨厌外婆!”我脱口而出:“这样说外婆,太不象话了!其实你也不是故意的。我不想再听到你这样说。”

这件事情让我重新反省自己。孩子的大部分感受我已经可以接受,但如果孩子们说的话让我生气或者焦虑时,我立刻恢复到了从前的自己。

之后,我意识到自己的反应也并非个别。在接下来的例子中,可以看到孩子们的话经常会立刻遭到父母的否定。请大家大致思考一下父母在遇到这些情形时,会说什么话来否定孩子的感受。

1.孩子: 我不喜欢弟弟/妹妹。

2.孩子: 我的生日宴会没意思。 (之前你为孩子的生日宴会费了很多心思。)

3.孩子:我不想再戴这烂牙套了。太疼了。我才不管牙医怎么说呢!

4.孩子:我讨厌新来的教练!只不过就迟到了两分钟,他就不让我参加练习了。

你的答案有可能是:

“不是这样的。我知道你心里喜欢她。”

“说什么呢?你的生日宴会多棒啊。有冰淇淋、生日蛋糕、气球。你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生日会了!”

“你的牙套哪至于那么疼。为了你的牙,我们已经花了很多钱了,不管你愿不愿意都得戴!”

“你没有资格生老师的气。那是你的错,你本来就应该准时上课。”

这些话对我们来说很容易说出口。但是孩子听了以后会有什么感觉?下面的练习可以帮助了解到如果我们的感觉被别人忽略,那么我们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练习

在工作中,你的老板安排你做一项额外的工作,并且当天完成,你知道应该赶快去做,但是一连串的急事让你把老板交代的工作忘得干干净净。这一天你忙得连午饭都没吃。

当你和同事们都准备下班回家时,老板来找你,你赶快向老板解释,你今天实在太忙了。

老板打断你,生气地对你大吼:“我不想听你的解释!我花钱用你不是让你整天坐着无所事事!”当你正要再向老板解释时,他说:“别说了!”然后径直朝电梯走去。

同事们装做没听见。你收拾好东西离开公司。在回家的路上,你遇到一位朋友,因为心里很郁闷,你想把刚才发生的事情告诉朋友。

朋友试着来“帮”你,他用了八种方式。请你每读到一种方式时,把当时的“本能”反应写下来。(反应没有对错之分,只要是你的真实感受。)

1.否定感受:“这没什么。不值得你这么郁闷。你可能只是累了,才小题大做的。其实,情况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来,笑一笑,你笑起来真好看。”

2.讲大道理:“生活就是这样的。不如意之事常常会有。要学会看开些,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事情。”

3.给出建议:“我告诉你该怎么做。明天一早直接到老板办公室,对他说:‘我错了。”然后赶紧把老板交代的活儿干完。别去理会其他小事。明智点,想保住那份工作的话,最好别再让类似的事情发生了。”

4.提问:“是什么急事让你竟然把老板交代的活儿给忘了?”“你不知道如果不马上做,老板会生气吗?”“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他离开的时候,为什么不追过去再解释一下?”

5.偏袒对方:“我能理解老板的反应。他可能压力太大。他没有天天对你这样,已经不错了。”

6.过分同情:“真可怜。真是太糟糕了。我真为你难过,我都想哭了”

7.业余心理医生:“你想到过没有,你这么难过,是因为老板在你的生活中,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小的时候,你可能总是害怕让父亲失望,所以当老板斥责你时,又把你带回到了早年害怕被否定的感觉。对吗?”

8.产生共情(试图了解对方的感受):“今天对你来说真是糟糕的一天。承受了这么多的压力,又在同事面前挨老板训,心里一定不好受。”

你已经了解到了当听到这些常见的说话方式时,你的内心感受是什么样的。我愿意在这里进一步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感受。当我在难过或者受到伤害时,我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让我感觉更差。过分同情让我觉得自己太可怜;提问让我产生防范心理;最激怒我的是说我的感受毫无道理。这时候我通常的反应就是:“算了吧,再说下去还有什么意思?”

如果有人能真正愿意倾听,认同我内心的伤痛,给我机会让我多说说我的困扰,我会感觉没那么郁闷和困惑,也更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和面临的问题。

我还可能会对自己说:“老板平时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应该马上认真处理那份报告……但我也不能假装这件事情没发生……好吧,明天早点到公司,先把报告写完……不过,到他办公室交报告的时候,我还是要让他知道,他昨天那样对我说话,让我很难过……另外,也让他知道,以后他对我有看法,最好单独和我谈。”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如果我们也能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那么也能有助于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是天生就会说产生共情的语言的,因为它不属于我们“母语”的一部分。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有感受被否定的经历。为了能流利地说出这种接纳他人的“新语言”,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操练。下面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感受的四个技巧:

1.全神贯注地倾听。

2.用“哦……”“嗯……”“这样啊……”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3.说出他们的感受。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接下来,通过漫画,我们可以看到面对孩子苦恼时,这些新方法和我们以前常用的方法的比较。

嘴上说在听,其实心不在焉,会让孩子感到气馁。

Ⅰ 全神贯注地倾听代替心不在焉

如果家长能真正倾听孩子的叙述,孩子就能容易地表达他们面临的困境。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我们能与他们产生共情。

当孩子被提问、责怪、建议的时候,很难有清晰的思路和积极的态度地去想问题。

Ⅱ 用“哦……”“嗯……”“是这样啊……” 来回应他们的感受代替提问和建议

以关心的态度,使用“哦……”“嗯……”“是这样啊……”这样简单的话来回应孩子。孩子就能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自己的思路和感受,从而有可能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奇怪的是,我们越是想让孩子摆脱不好的感受,不管我们的态度多好,孩子也只会越难过。

Ⅲ 说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父母通常不会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更难过。其实相反,当孩子听到这些话时,心里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能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想要一样我们没有的东西的时候,家长往往给孩子解释为什么没有。但常常是我们越解释,孩子越不听。

Ⅳ 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代替逻辑上的解释

有时候,孩子对某种东西的渴望心情一旦得到了理解,他们就能比较容易接受现实。

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帮助孩子摆脱苦恼的四个技巧:全神贯注地倾听;用简单的话语回应他们的感受;说出他们的感受;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其实,比语言的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和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对他们进行操控。只有我们真正与孩子有共情,才会打动孩子的内心。

在漫画所描述的四个技巧当中,最难的恐怕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演练,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叙述中确定他/她的真实感受。

说出孩子的内心感受非常重要。一旦孩子知道他们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感受,便能开始着手帮助自己。

下面是孩子对家长的六种叙述。请从这些叙述中找出:

1.一两个描述孩子感受的词语;

2.用一句话表达你理解了孩子的感受。

大家是否注意到,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了他/她感受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会很自然地说出这样的话:

“孩子,你好像很生气!”

“对你来说,一定很失望。”

“嗯,你好像有些犹豫要不要参加这个聚会。”

“听起来你有些讨厌这些作业。”

“那一定太让人感到泄气了。”

“好朋友搬走了是挺难过的。”

这些叙述方式对孩子是一种安慰,能帮助他们从情绪中释放出来,面对问题。当你用一个词来说出他们的感受时,不必担心孩子听不懂。因为在特定的场景中更容易理解一个新词。

或许你会问:“在这些练习中,我已经能或多或少表达出我理解了孩子的感受,但是回到家里这样的谈话该怎么继续?接下来,我可以给孩子建议吗?”

尽管给孩子建议看上去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还是不要急于给出建议:

“妈妈,我累了。”

“那就躺下歇会儿。”

“我饿了。”

“那就吃点东西。”

“我不饿。”

“那就别吃。”

不要希望凡事都能“立竿见影”。要接纳和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给出建议。

下面这位父亲的讲述能很好地印证我的观点。有一天,他的儿子气愤地回到家里,说出了和刚才的练习一样的话:“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

通常他们的对话会是这样:

儿子: 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

父亲: 为什么?怎么了?

儿子: 他把我的笔记本扔到了垃圾箱里!

父亲: 你是不是先招惹他了?

儿子: 没有!

父亲: 真没有?

儿子: 我发誓,我根本没碰他。

父亲: 那好。迈克尔是你的好朋友。听我的,别计较这件事。再说了,你自己也有毛病。有时候,你也欺负弟弟,然后还责怪别人。

儿子: 我没有。是他先动手的……不和你说了。

庆幸的是这位父亲刚刚参加了“如何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的讲座,下面是发生在他家里的真实情形:

儿子: 我真想打迈克尔一巴掌!

父亲: 孩子,你生气了?

儿子: 我真想狠狠地打他那张肥脸!

父亲: 你这么生他的气啊?

儿子: 你知道那个坏家伙干了什么吗?在车站他无缘无故抢走我的笔记本,扔到了垃圾箱里!

父亲: 嗯!

儿子: 我猜他怀疑是我在美术教室把他捏的鸟弄碎的。

父亲: 你这样想啊。

儿子: 是啊。他哭的时候,一直盯着我。

父亲: 哦。

儿子: 但不是我弄碎的。真的不是我。

父亲: 你知道不是你。

儿子: 我不是故意的。那个蠢德彼把我推倒在课桌上的时候,我根本没办法。

父亲: 德彼推了你。

儿子: 是啊。好多东西都掉地上了,但只有那个鸟碎了。我没有故意摔碎它,他捏的鸟挺好的。

父亲: 是,你真的没有故意弄碎它。

儿子: 没有。但他不相信我。

父亲: 你觉得你告诉他真相,他也不会相信你吗?

儿子: 我……我应该告诉他,不管他信不信。我觉得他也应该向我道歉,不该把我的本扔到垃圾箱里。

这位父亲很惊讶地发现,他并没有提任何问题,孩子竟然把事情的原委都告诉了他。他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建议,孩子自己就找到了解决方法。他甚至不敢相信,他只是倾听孩子说话、回应他的感受,就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帮助。

一些书面的对话练习与回到家里面生活中的真实情形会有所不同。因此,在面对家里的真实情形之前,做一些角色互换练习会对我们有所帮助。

你可以和朋友或配偶做下面的角色互换练习。选择谁扮演孩子,谁扮演父母。每个人只说自己所扮演角色的那部分台词。

扮演孩子(角色练习)

Ⅰ. 医生说你体质过敏,需要每周都打针,才能止住打喷嚏。打针的时候,有时候很疼,有时候几乎感觉不到。今天,你觉得打针很疼。离开医院后,你想告诉父母你的感觉。

父母会用两种方式回应你。第一种方式是否定你的感觉。但是你还是要尽量让父母去理解你的感受。对话结束后,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和扮演父母的一方分享。

场景开始,你捂着胳膊说:“ 医生今天打针疼死我了!

Ⅱ. 场景一样,只不过这次父母用不同的方式回应。同样,对话结束后,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和对方分享。

场景开始,你捂着胳膊说:“ 医生今天打针疼死我了 !”

两次场景练习后,你也可以换个角色,站在父母的立场体验一下。

扮演父母(角色练习)

Ⅰ. 你每周都要带孩子去打过敏针。你知道孩子害怕打针,也知道大多数情况下,其实就疼那么一小会儿。今天带孩子离开医院后,他向你抱怨打针太疼。

你在这个场景中演两次。第一次是通过否定他的感受来让他停止抱怨。用下面的表达形式(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思发挥):

得了吧,哪至于那么疼。

你就爱虚张声势 。”

你哥哥打针的时候就从来不抱怨 。”

“你最好能适应打针。反正每周你都得来。”

对话结束后,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扮演孩子的一方分享。

由孩子来开始对话。

Ⅱ. 场景一样,这次用真正倾听的方式。不管孩子怎样表达他们的感受,都去倾听并接受。例如:

听起来还真疼 。”

哦,这么糟糕啊 !”

如果有人能发明一种无痛法治疗过敏症,该有多好啊 !”

一周又一周地来打针真不容易。你一定希望再也别来了 。”

对话结束后,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扮演孩子的一方分享。

再次由孩子来开始对话。

两次场景练习后,你也可以换个角色,站在孩子的立场体验一下。

扮演孩子时,你有没有发现当你的感受被搁置一边或者被否定时,你会越来越生气。一开始你是为打针疼生气,到后来变成了生你父母的气?

扮演父母时,你越想让孩子停止抱怨,你就越被这个无理取闹的孩子激怒。

感受被否定时,结局往往都会是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越来越走向敌对。

对于父母:当接受孩子的感受时,是否感觉冲突在你们的互动当中被化解了?是否体验到真诚帮助的力量?

对于孩子:当你的感受被接受时,是否感到自己被尊重?更爱你的父母?当有人能理解你有多疼的时候,好像更容易能承受疼痛。下周你还会去面对打针这件事吗?

我们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帮助。深入到孩子的内心,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孩子一旦清楚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他们就能集中精力来应对出现的问题。

作业

1.本周至少有一次用接纳孩子感受的方式和孩子谈话。记下让你仍记忆犹新的话。

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

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1.安静专心地倾听。

2.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的感受。

“哦……嗯……原来是这样……”

3.说出他们的感受。

“这件事让你很灰心!”

4.用幻想的方式实现他们的愿望。

“真希望我能立刻把香蕉变熟了给你吃!”

所有的感受都是被接纳的,但某些行为必须受到限制。

“我看出你很生弟弟的气。用嘴巴告诉他你将怎么做,而不是用拳头。” /EWtaNb9FkObxVqgk1kVwfeUScFH0Pjg8qCwIzEVmcgE1DCwPlovnOBXOto3qk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