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部分:建议、常见问题和来自家长的故事

常见问题

1.对孩子“怎么说”和“说什么”一样重要吗?

当然。说话的态度和所说的话一样重要。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沟通态度是这样的:“总的来说,你是个可爱能干的孩子。只是现在出了些问题,需要注意一下。你自己一旦认识到这些问题,你就能负起责任来。”

而诋毁孩子的沟通态度则是:“你是个招人讨厌又无能的人,总做错事情,最近发生的这件事情,再一次证明你又错了。”

2.既然态度这么重要,为什么还费尽心思地去想我们所说的话呢?

父母厌恶的眼神、轻蔑的语调能很深地伤害到孩子。然而,如果孩子屈从于“笨蛋”、“粗心”、“不负责任”、“你永远都学不会”这样的语言时,他受到的伤害将是双倍的。语言是具有杀伤力的,也有时间延续性。最糟糕的是,将来的某一天,他会用这样的语言反过来伤害自己。

3.如果你想让他做某件事,为什么不能说“请”?

如果是让孩子做举手之劳的事,我们说:“请把盐递给我。”或:“请把门关上。”“请”在这里是个常用的礼貌用语。比简单的命令“递给我盐”或“关门”要好得多。

我们向孩子提出一个小的请求时,说“请”,也是给孩子树立一个符合社会礼仪的榜样。

但是,有的时候,“请”会导致不够严格。当我们真的生气的时候,温柔地说“请”,会带来麻烦。思考下面的对话:

妈妈:(试图温和地)请不要在沙发上跳来跳去。

孩子:(还在跳)

妈妈:(提高嗓门)请不要这样跳!

孩子:(继续跳)

妈妈:(突然使劲打孩子)我说过“请”不要跳了,是不是?

究竟怎么回事?为什么妈妈几分钟之内,从温文尔雅变得怒不可遏?这是因为,当你在付出耐心却又被忽视的时候,怒气就会随之而来。你会想:“我已经够有耐心的了,这孩子竟然不服从?我要给你好瞧的!哼!”

如果你想马上做一件事情,最好语气坚定,不要恳求。大声坚定地说:“沙发不是用来在上面跳的!”他会马上停止跳。(如果孩子继续坚持,就马上把他抱走。严厉地对他重复“沙发不是用来在上面跳的!”

4.有时候我让孩子做事情,他们会给我回应,有时候他们又置之不理。 这是怎么回事?

有一次,我们问一组在校学生,为什么他们不听父母的话。他们说:

“从学校回到家,我已经很累了。如果妈妈让我做事情,我就假装没听见。”

“有的时候,我正在玩,或者正看电视,我真的没听见。”

“学校发生的事情让我很生气,回家我就不想做事情。”

除了孩子们的想法,下面的问题,你可以问一下自己:

我的要求是不是适合孩子的年龄和能力?(要求一个8岁的孩子要有很好的饭桌礼仪)

他认为我的要求合理吗?(“为什么妈妈非要我洗耳朵后面?又没有人看。”)

能否让他选择什么时候去做,而不总是“马上”?(“你想先洗澡,后看电视,还是看完再洗?”)

能否让他选择怎么去做?(“你洗澡的时候,带上你的玩具娃娃,还是小船?”

房间的设施是不是可以改善一下?(衣柜里是不是可以钉一些低一点的挂钩,让孩子方便挂衣服?孩子的房间是否可以加一些隔板,便于整理东西,而不至于全堆在一起?)

是不是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只知道让他干这干那的?是不是也应该单纯享受一下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5.我必须承认,自己以前对女儿说了很多不该说的话。现在我想改变。可是女儿却不吃这一套。我该怎么办?

经常挨批评的孩子会比较敏感。即使温和地说“该吃午饭了”,对她来说,也像是指责她“天生健忘”。她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认可。避免使用隐含着否定或者忽视的语言。在本书的后面章节中,会告诉你怎么让孩子正面地认识自己。在那里也将会提到非常类似的转变期,在这期间,孩子对家长的新方法充满了怀疑和敌意。

但是,不要让女儿的负面态度阻碍你。你所学的技巧,都是在教你如何对别人表示尊重。相信绝大多数孩子最终都会有反应的。

6.用幽默的方法对我儿子很见效。他喜欢我用逗乐的方式让他做事情。这样可以吗?

如果能通过幽默而让孩子听话,你的话就会更有说服力。没有什么比小幽默更能刺激孩子去做事情。它能让孩子在家里振作精神。遗憾的是,很多家长天生的幽默感,在日常和孩子的吵闹中已经退化了。

一位父亲说,他喜欢把游戏的热情融入到家庭琐事上,他常用另外的方式或口音说话。儿子最喜欢听他的机器人声音:“这—是—RC3C。有—人—取—走—冰—块,—不—填—满—的—就—被—驱—逐—到—太—空—外—面。请—配—合。”

7.有时,我发现自己老是在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同一个事情。即使我也运用了技巧,但我仍然觉得自己很唠叨。该怎样避免?

通常,我们一遍遍地重复是因为孩子假装没听见。当你提醒孩子两三遍以后,就别再说了,而要让他确认是不是听见了。例如:

妈妈:比利,我们五分钟以后出发。

比利:(没有回答,继续看漫画书。)

妈妈:能告诉我刚才说什么了?

比利:你说我们五分钟以后出发。

妈妈:好。你已经知道了,我就不再提了。

8.我的问题是,每次我让儿子帮忙,他总是说:“好的,爸爸,等会儿。”但是他就是不动。我该怎么办?

下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爸爸:史迪文,已经两周没除草了。我希望你今天弄完。

儿子:好的,爸爸。我等会儿就去做。

爸爸:最好让我知道你打算什么时候开始。

儿子:节目完了,就去。

爸爸:那是什么时候。

儿子:大约一个小时。

爸爸:好。从现在开始,一个小时后除草。谢谢,史迪文。

建议、忠告和技巧使用实例

I.描述

描述你所看到的,或者描述问题。

使用描述的语言,好处在于避免了互相指责和埋怨。让每个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该做什么”。

“牛奶洒了,我们需要一块抹布。”

“瓶子打碎了,我们需要一把扫帚。”

“睡衣破了,我们需要针和线。”

你可以试一下,在每种表达方式前面加上“你”。例如:“你把牛奶洒了……你把瓶子打碎了……你把睡衣穿破了……”发现了吗?加上“你”以后,让人觉得被埋怨,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当我们描述事件的时候(而不是谈论“你做了什么”),孩子也容易听出问题是什么,该怎么解决。

两个儿子跑来吃饭,身上都是绿色的水彩颜料,我非常生气。但是我强忍着,不让自己情绪失控。我转过身,看了看贴在餐柜门上的提醒,用了第一个技巧:描述你所看到的。下面就是接下来的情形:

妈妈:我看见两个小孩,脸上、手上都涂满了绿水彩!

他们互相看了看,然后,跑到卫生间洗去了。

几分钟后,我去卫生间。看到墙上也都是水彩,我又差点要大吼。但这时候,我继续运用第一个技巧。

妈妈:我看到卫生间的墙上也都是水彩!

大儿子跑去拿来一块抹布,说“快去援救!”。五分钟后,他叫我去看。

妈妈:(还用描述)我看到有人把卫生间的墙擦干净了。

大儿子笑了。接着,小儿子大声说:“现在,我要去清理水槽。”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眼前的一切。

注意事项: 运用这个技巧有可能会激怒孩子。例如,一位父亲告诉我们,有一天,天气很冷,他正站在门口,儿子刚从外面回来,他对儿子说:“门是开着的。”儿子回敬他一句:“那你为什么不关上?”

后来,小组讨论分析这个情况,结论是:儿子把父亲的描述理解为:“我在尽力暗示你去做正确的事情。”描述技巧的最好运用,就是在孩子感到确实需要让他去做的时候。

Ⅱ.提示

提示就像是送给孩子的一个礼物,让他可以一直享用。在他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知道:“牛奶不放回冰箱,就会变酸。”“伤口需要保持干净。”“吃水果之前要先洗干净。”“饼干盒不盖好盖儿,饼干就会变软。”等等。家长们认为,提示技巧并不难,难的是在后面去掉那些攻击性的字眼。例如:“脏衣服应该放在洗衣筐里。你永远都学不会,是吧?”

我们愿意给孩子提示,是因为孩子能体会到我们对他的信任。他会对自己说:“我一旦知道了这些的道理,大人们会相信我能做好。”

莫妮卡参加完童子军聚会回到家里,穿着她的制服,开始在院子里玩。我喊了三四次,换下制服,穿上便装。她却一直在问:“为什么?”

我不停地回答她:“你会把制服扯坏的。”

最后,我说:“便装是在院子里玩的时候穿的,制服是童子军聚会上穿的。”

她停下手里正干的事儿,马上回屋换去了。这让我很惊讶。

一位父亲和我们分享了他和儿子的经历,儿子是刚收养的韩国孩子,今年5岁。

我带基姆一起去邻居家还梯子。就在我们正要按门铃的时候,一群在街上玩的孩子,指着基姆,大叫:“他是日本佬!他是日本佬!”基姆困惑地看着他们,尽管没听懂他们在说什么,他还是很不高兴。

当时,我想了很多:他们连基姆来自哪个国家都不知道,小混蛋……我要教训一下他们,告诉他们的家长,不过那样的话,他们会报复基姆的。不管怎么说,他们也是邻居,基姆总得在这里继续生活。

我走过去,非常平静地对他们说:“骂人会伤害别人的感情。”

他们被我说懵了(也许他们本来以为我会对他们大吼的)。于是,我走进邻居家,没关门,也没有坚持让基姆进来。5分钟以后,我就从窗户看见基姆已经和那些孩子一起玩上了。

一天,我的女儿杰西卡(3岁),骑着她的三轮车,在马路上追她8岁的哥哥。哥哥骑着一辆两轮车。还好,当时路上没车。我对她喊:“杰西卡,两轮车可以在路上骑,三轮车只能在便道上骑。”

杰西卡从车上下来,郑重其事地数了数车轮,然后把车搬到便道上继续骑。

注意事项: 避免提示孩子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比如:告诉一个10岁的孩子:“牛奶不放到冰箱里,就会变酸。”显然不合适。他会觉得,要么你认为他太傻,要么你就是故意挖苦他。

Ⅲ.用简单的词语表达

许多家长认为,这个技巧给他们带来很多帮助。省时间,不费嗓子,又能避免单调乏味的解释。

曾和我们一起合作过的青少年告诉我们,他们喜欢简单的用词,比如:“门”、“狗”、“盘子”而不喜欢父母的长篇大论。

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代替了强迫命令,也给了孩子一个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当他听到“狗”的时候,就会想:“狗怎么了?……哦,对了,今天下午还没遛狗呢……我还是现在就去吧。”

注意事项: 不要用孩子的名字作为简单的词语表达。比如:一天当中,孩子一遭到拒绝,就听到自己的名字“苏珊”,几次下来,她会把自己的名字和“拒绝”联系起来。

IV.说出你的感受

多数家长觉得,向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会减轻自己的负担,家长也不必永远对孩子保持耐心。孩子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他们有能力接受这样的表达:

“我现在心烦意乱,没心思看你的作文。晚饭后,我再集中精力看。”

“现在别招惹我,我心情不太好。容易被激怒。但跟你没关系。”

一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两个小孩。她经常因为觉得对孩子没有耐心而沮丧。后来,她决定以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说出她的感受。

她开始是这样说的:“我现在的耐心和西瓜一样大。”过了一会,“我现在的耐心和葡萄一样大。”到最后,她会宣布:“现在,我的耐心只有豌豆那么大了。我们最好在它粉碎之前停止。”

她知道孩子们把她的话当真了。有一天晚上,儿子对她说:“妈妈,你现在的耐心是多大?可不可以给我们讲个故事?”

经验告诉我们,孩子的感受得到尊重后,他们也会尊重大人的感受。但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当你说出你的感受:“那会让我很烦”,孩子可能会说:“那又怎么样,谁会在意呢?”这时候,你可以让孩子知道:“我在意。我在意自己的感受。我也在意你的感受。我希望家里人都在意彼此的感受。”

注意事项: 有些孩子对家长的反对意见非常敏感。他们可能承受不了,诸如“我生气了”或者“那样做,我不高兴”的表达。他们可能会反过来回答你:“那好,我也生你的气。”对这样的孩子,最好表达你的期望。例如:“我希望你能善待小动物。”而不是:“你揪猫尾巴,让我很生气。”

V.写便条

不管孩子认不认字,他们都期望收到小便条。年纪小一点的孩子,在收到父母的便条时,会很开心。这样,还可以鼓励他们回复父母的便条。

大一点的孩子也喜欢收到便条。一群曾和我们一起合作过的少年告诉我们,收到便条会让他们感觉很好。“就像收到一位朋友来信。”他们被父母抽时间花精力给他们写便条的行为所打动。一位少年认为便条最大好处就是:“他们不用大声嚷嚷了。”

家长们也喜欢写便条的方式。省时、便捷,而且有的还很值得回味。

一位母亲告诉我们,她的橱柜上一直放着一沓便笺和装了一打铅笔的旧咖啡杯。以前,她发现自己经常处于这样的境地:要么她为同一件事,喊好几遍孩子们,要么就是干脆不叫他们,自己做家务了。

后来,她发现,拿起笔来写比总张嘴喊省力得多。

下面是她写的一些便条:

亲爱的比利:

从今天早上起,我就一直没出去过。让我放松一下。

你的小狗:哈里

亲爱的苏珊:

厨房该规整了。

需要收拾一下:

1.炉子上的书

2.门口的靴子

3.地板上的夹克

4.桌子上的饼干屑

多谢!

妈妈

请注意:

今晚讲故事时间:晚上7:30,欢迎穿睡衣、刷过牙的小孩参加。

爱你们的爸爸、妈妈

虽然轻松的语气加强了效果,但便条上的语气并不一定都是温和的。有的时候,情况可能并没有那么有趣,幽默也不起作用。比如下面这位父亲的经历就是这样:他的女儿把他刻录的新CD弄坏了,并且还扔在了地上。他说,如果不是用写便条的方式发泄他的愤怒,他肯定会惩罚她。

阿莉森:

我气坏了!!!

我的新CD未经允许被拿走,上面都是划痕。不能再听了。

气愤的爸爸

过了一会,父亲收到女儿的回复:

亲爱的爸爸:

真对不起。我这周六给你买个新的。不管多贵,都从我的零花钱里扣。

阿莉森

我们非常惊讶地发现,即使那些不认字的孩子也试图在“读”父母写给他们的便条。下面是一位年轻的上班族妈妈的讲述:

我从单位回到家里,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我花20分钟的时间准备晚饭,可是孩子们来来回回地在冰箱和面包箱里乱翻。等我把饭做好了,他们已经没有食欲了。

上周一晚上,我在厨房门上贴了一张条:

开饭以前,厨房关闭。

4岁的儿子马上就想知道写的是什么。我一个字一个字地给他解释。他把那张便条特别当回事,甚至不敢把脚伸进厨房一步。他在门外和妹妹玩,一直等我把饭做好。我拿走了纸条,让他们进来。

第二天晚上,我又把纸条贴在门上,就在我做汉堡的时候,听见儿子在门外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他2岁的妹妹,妹妹指着上面的字,也在念:“开—饭—以—前,厨—房—关—闭。”

一位正在学校进修的母亲,给我们讲述了她使用“便条”这个技巧时的不寻常经历:

那天,我要在家里组织一个20人的会议,很紧张,所以就提前离开了学校回家,希望在人们到达之前,我能把家里收拾妥当。

踏进家门的时候,我心里一沉。屋里简直一塌糊涂。一堆堆的报纸、邮件、书、杂志,卫生间也是乱七八糟,卧室的床也

没收拾。我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搞定这些,这几乎要让我歇斯底里了。孩子们随时都可能回来,我知道自己不会有力气去应付他们的任何需求,也没有耐心忍受他们的争吵。

但是我也不想再解释任何事情了,我决定写张便条。但是屋子乱得连贴条的地方都没有了。我抓起一个硬纸板,打了两个洞,穿上绳子,挂在我的脖子上:

人体定时炸弹

如果来烦我或激怒我,就随时爆炸!!!

十万火急,速来救援!

随后,我就开始疯狂地收拾。孩子们回家后,看到我的牌子,赶紧主动整理他们的书和玩具。不用我说一个字,他们就把床收拾了,还把我的床也收拾了。真不可思议!

我正准备清理卫生间的时候,门铃响了。我慌了一下,一看,才知道是过来送椅子的。我请他进来,但他站在门口不动,一直盯着我胸前看。

我低头一看,原来牌子还挂在我脖子上。我赶紧向他解释,他说:“别担心,女士,息怒!告诉我你想把椅子搁哪儿,我替你放好。”

有人问:“我们使用了这些技巧,孩子们就会一直听我们的吗?”我们的回答是:我们希望不是这样。孩子不是机器人。我们的目的不是用一套技能去操控孩子的行为,好让孩子言听计从。

我们的目的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

我们想找到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

我们想建立一种情感的氛围,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因为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

我们想树立一个榜样,在相互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以后都能受用。 h3W+cXK+9pmFG6wtgHPDYGBkbBObcqCECPdIsmdSHB2M0FGvEejvmyJkSZErBst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