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地为人民保健服务,就是由于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诸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辨证学说、治则学说、本草学说、方剂学说、针灸学说、摄生学说、运气学说等,构建了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使中医学从认识人体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有了系统的基本理论。这个理论直至今日仍在指导临床,是因为它贯穿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正因为其有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后世医家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推动着中医学的前进。
中医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气则是构成万物的基础。诚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些物质并非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变化的,它们的运动变化则是无穷无尽的。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搏,成败之所由。”先贤们还认识到物质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尽管如此,任何事物的变化又都是有规律的,因此这种变化是可以被认识的。
中医学还借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与整体观念。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周易》讲阴阳,《洪范》讲五行,原来是解释宇宙的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阴阳是朴素的辩证法,五行是朴素的唯物论。”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内经》一书中,就用阴阳这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作为方法论和认识论说明各种事物之间都存在着普遍联系及相互转化,阐发事物运动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同时指出阴阳矛盾中有主次之分。古代医家充分认识了阴阳的理论,并借此对中医学中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精辟阐释。
在中医学的理论中,很早就用五行学说来说明医学中的整体观念,并从唯物主义的立场明确地把五行当作宇宙的普遍规律提出来了。古代医家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不论天上的地下的,都是按照五行“相生”“相胜”的法则运动变化的,这种关系造成了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然而,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五行之间往往出现太过与不及的情况,以致正常的“生胜关系”遭到破坏,出现“相乘”“相侮”的反常现象。因此,仅讲五行的“相生”“相胜”,尚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关系的复杂情况,也不能说明事物在异常变化中为什么能保持自身的相对稳定。为此,他们又系统地提出了五行胜复的理论,以解释当局部出现偏盛偏衰的情况,进而导致五行总体上的不平衡时,亦可通过自行调节,使之恢复正常制化的能力。否则,将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以强凌弱、乖乱日甚的局面。
中医学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是利用调节阴阳,以求得机体整体的平衡,而五行学说则将这一原则展开,通过五行“生、胜、胜、复”的多路调节,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先贤们把阴阳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对研究、整理前人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学特有的理论体系,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阴阳五行学说还存在一些缺点,很难更科学更深刻地揭示某些生命现象及人体疾病的本质与一般规律,但是其以朴素直观的形式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和整体观念的某些重要原则,赋予了中医学巨大的生命力,其中许多医学原理至今仍有指导实践的意义,因此需要我们努力发掘、整理、提高和继续发扬。
【复习思考题】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医学流派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