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不畅的情况在临床中并不少见。一方面,部分医生认为应将精力放在疾病的诊疗和与患者的沟通上,而忽视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另一方面,一些医生还没有掌握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技巧。
1. 敏感冲动
家属在既要照顾患者又要解决各种问题的多重压力下,心理应激普遍增强,容易出现焦虑、愤怒、厌恶等不愉快的情绪,使患者家属的理智减弱,遇事冲动,易与医务人员发生冲突。
2. 焦虑恐惧
患者家属对患者的生存希望、病情变化、预后转归没有把握,对就医的环境因素、医生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态度、自身医疗知识的欠缺过分担忧,均可导致其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3. 消极悲观
患者家属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患者,从而导致其他方面落后于别人,甚至影响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患者的诊疗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得家庭生活难以为继而失去希望。
4. 冷漠疏离
对长期卧床、久治不愈的患者,个别患者家属逐渐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他们不愿意亲自照顾患者,甚至不愿意给患者以情感或物质的支持。他们对患者情感、心理上自觉或不自觉的抛弃,不但严重影响着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影响着医生对疾病的治疗,同时对社会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5. 缺乏信任
医院推向市场之后,接受了市场经济利润最大化的思想,医疗资源分配还很不公平,一些医生缺乏医学人文精神,为一己之私而做出损害患者利益的事情。上述原因共同导致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缺乏信任。
医生与患者家属的良好沟通是消除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掌握必要的沟通技能有利于提高沟通的效果。接诊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技能主要包括如下6条:
1. 重视患者家属心理感受,及早做好心理疏导
医生要重视患者家属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主动与家属沟通。医生应及时向家属告知、解释病情的变化,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案、预期结果、估计需要的治疗费用等,消除家属不必要的顾虑,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疏导患者家属心理压力时要有足够的耐心。
2. 尊重患者家属知情权利,及时告知病情及诊疗方案
医生应准确地告知家属患者的病情及诊疗方案。
对住院患者的家属,医生应注意积极进行如下环节的沟通:首次床旁沟通,主治医师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的查房结束时,及时将病情、初步诊断、治疗措施,以及下一步的诊疗方案等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术前谈话沟通,应告知患者家属手术时间、方式以及常见并发症等情况,并明确告知手术风险及术中病情变化的预防措施;术后即刻沟通,将术中的情况,预后,下一步的诊治、检查、用药、饮食等情况即时告知患者家属;出院时的沟通,在患者出院前一天,主治医生要将此次住院的治疗、恢复情况及出院后注意事项与患者家属沟通,并及时解答患者家属的疑问。
3. 优化治疗方案,争取家属理解支持
医生在选择诊疗方案时,不但应考虑治疗效果,而且应考虑患者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4. 了解患者家属背景,选择恰当语言沟通
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时,应首先了解患者家属的背景,针对家属的文化层次、职业特点和理解能力,选择合适语言进行交流。
5.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耐心做好沟通交流
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有利于患者康复,但与此同时也要耐心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临床上有一些家属会从亲情角度提出一些不符合医学规范的要求,医生应耐心地对家属进行解释,使其明白遵守操作规范的重要性与合理性,以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6. 树立良好医德医风,正确处理送礼问题
作为医生,不收受患者及其家属的礼物是应该遵守的基本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