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A1型题】

1.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 阴阳五行和脏腑经络

B. 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C. 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

D.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E. 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

答案: D

考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002,2004)

解析:中医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其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余选项均为这一特点的具体体现。故本题选D。

2. 下列哪项属于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A. 同病异治

B. 异病同治

C. 审因论治

D. 辨证论治

E. 标本同治

答案: D

考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2008)

解析:参见1题。故本题选D。

3. 阴中之至阴的脏是

A. 心

B. 肝

C. 脾

D. 肺

E. 肾

答案: C

考点:阴阳学说在组织机构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应用(2001)

解析:心为阳中之阳;肝为阴中之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肺为阳中之阴;肾为阴中之阴。故本题选C。

4. 以昼夜分阴阳,则前半夜为

A. 阴中之阳

B. 阳中之阴

C. 阳中之至阳

D. 阴中之阴

E. 阴中之至阴

答案: D

考点: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2005)

解析:阴阳相对性可表现为阴阳中复有阴阳。昼为阳,夜为阴。白天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故本题选D。

5.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主要说明的是

A. 阴阳平衡

B. 阴阳对立

C. 阴阳消长

D. 阴阳互根

E. 阴阳转化

答案: E

考点:阴阳的转化(2005)

解析:阴阳转化,是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阴阳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其余四项阴阳相互关系均不能达到阴阳相互转化,不能形成“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故本题选E。

6.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法的理论依据是

A. 阴阳协调平衡

B. 阴阳对立制约

C. 阴阳互根互用

D. 阴阳相互转化

E. 阴阳互为消长

答案: C

考点:阴阳互根互用(2001)

解析: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方面,具有互相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地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根据这一原则,治疗阳偏衰时,扶阳剂中适当佐以滋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治疗阴偏衰时,滋阴药中适当佐以扶阳剂,使“阴得阳生而源泉不竭”。此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故本题选C。

7. “重阴必阳”所体现的阴阳关系是

A. 阴阳交感

B. 阴阳互根

C. 阴阳对立

D. 阴阳消长

E. 阴阳转化

答案: E

考点:阴阳的转化(2009)

解析:阴阳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所谓物极必反,这个“极”或“重”就是阴阳转化所必须的条件,阴有了“重”这个条件就会转化为阳。故本题选E。

8. 下述说法,哪一项不是“金”的特性

A. 从革

B. 沉降

C. 肃杀

D. 寒凉

E. 收敛

答案: D

考点:五行的特性(2002)

解析:“金曰从革”,“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引申为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归属于金。“木曰曲直”,凡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归属于木。“火曰炎上”,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归属于火。“土爰稼穑”,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归属于土。“水曰润下”,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都归属于水。所以D应属于水。故本题选D。

9. 下列何项归属五行之“土”

A. 目

B. 舌

C. 口

D. 鼻

E. 耳

答案: C

考点: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2001,2012)

解析:人体五官的五行归属为目属木、舌属火、口属土、鼻属金、耳属水。故本题选C。

10. 下列错误的说法为

A. 木为水之子

B. 水为金之子

C. 金为木之所胜

D. 土为水之所不胜

E. 金为水之母

答案: C

考点:五行相生与相克(2002)

解析:五行相生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故本题选C。

11. 土不足时,木对土的过度制约,属于

A. 相克

B. 相乘

C. 相侮

D. 母病及子

E. 子病犯母

答案: B

考点:五行相乘与相侮(2002,2003,2011,2012)

解析:五行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原因有“太过”“不及”两方面。次序为: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指五行中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原因有“太过”“不及”两方面。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故本题选B。

12. 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 肾病及肝

B. 肺病及肾

C. 脾病及心

D. 肝病及心

E. 脾病及肺

答案: C

考点: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的应用(2001,2011)

解析:五行学说应用于病理方面,主要在于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传变。一是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二是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子病及母,又称“子盗母气”,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心属火、肝属木、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从选项来看只有C项前者为“子”,后者为“母”(火生土)。故本题选C。

13. 五脏的生理特点是

A. 满而不能实

B. 化生和贮藏精气

C. 传化物而不藏

D. 实而不能满

E. 中空而贮藏精气

答案: B

考点:五脏的生理特点(2016)

解析:五脏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生理机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多呈中空的囊状或管腔形态,共同生理机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本题选B。

14. 下列各项,属心生理功能的是

A. 主藏气

B. 主藏神

C. 主藏血

D. 主藏精

E. 主藏津

答案: B

考点:心的生理功能(2016)

解析: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藏神,指心统帅人体生命活动和主宰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机能。故本题选B。

15. 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

A. 心神

B. 心血

C. 心阴

D. 心阳

E. 心气

答案: E

考点:心的生理功能(2005)

解析:心主血脉,只有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流注全身,才能濡养五脏六腑。心气充足,血液流行,心脏得以正常搏动。心神可以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血要经心气的推动才能正常运行,维持心脏正常搏动;心阳有促进心的活动,升散、兴奋和温煦作用;心阴有促进心的宁静、内守,抑制与制约阳热的作用。故本题选E。

16. 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的根据是

A.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

B. 心主身之血脉

C. 心主神志

D. 心者,生之本

E. 心为火脏

答案: C

考点:心的生理功能(2003,2009)

解析:心藏神,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无论生理活动还是心理活动,都是五脏六腑尤其是五脏共同完成的,都是人体的生命活动。在这些生命活动中,心起着主宰作用,故历代医家皆称心为人身之君主,五脏六腑之大主。故本题选C。

17. 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

A. 主气

B. 司呼吸

C. 朝百脉

D. 主宣发肃降

E. 输精于皮毛

答案: D

考点:肺的生理功能(2001,2004)

解析:肺主通调水道,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运动对体内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有疏通和调节作用。通过肺的宣发,能使水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代谢后以汗的形式排泄;通过肺的肃降,使水液生成尿液排出体外。由此可保持水液运行道路通畅,维持机体代谢平衡,所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若宣发与肃降失调,则可见水液代谢障碍,故肺的通调水道功能主要依赖于肺的宣发与肃降。故本题选D。

18. “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

A. 主宣发

B. 主肃降

C. 通调水道

D. 主行水

E. 主呼吸

答案: E

考点:肺的生理功能(2005)

解析:肺主气:指肺为五脏中与气关系最密切的内脏,亦指肺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呼吸,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吸进清气,排出浊气,吐故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可见,肺主气主要取决于肺司呼吸的功能。故本题选E。

19. “气血生化之源”是指

A. 心

B. 肺

C. 肝

D. 脾

E. 肾

答案: D

考点:脾的生理功能(2002)

解析:脾主运化,饮食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传输都由脾所主。脾气将饮食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本题选D。

20. 情绪与肝有关是因为

A. 肝能藏血和调节血量

B. 肝主升发

C. 肝主疏泄能调节情志

D. 肝能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

E. 肝为刚脏

答案: C

考点:肝的生理功能(2011)

解析:肝主气机疏泄,能调节情志,情绪活动与肝有关。故本题选C。

21. 在肝主疏泄的各种作用中,最根本的是

A. 调畅情志

B. 促进消化

C. 调畅气机

D. 调节血量

E. 疏通水道

答案: C

考点:肝的生理功能(2002)

解析:肝的生理特性是升、动、散、疏,可使气的运行通而不滞。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的运动疏散通畅,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也随之畅通无阻。如果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不足,气机的疏通和发散不力,因而气行郁滞,气机不畅,出现胸胁、少腹等胀痛不适。故本题选C。

22. 机体的生长发育主要取决于

A. 血液的营养

B. 津液的滋润

C. 水谷精微的充养

D. 肾中精气的充盈

E. 脾气的升清

答案: D

考点:肾的生理功能(2001,2003)

解析:肾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对于精气的闭藏储存,主要是为精气在体内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生理效应创造良好条件,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故本题选D。

23. 与髓海空虚关系最密切的脏器是

A. 肝

B. 脾

C. 肺

D. 大肠

E. 肾

答案: E

考点:肾的生理功能(2011)

解析: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脑又称髓海,故髓海空虚主要与肾的功能相关。故本题选E。

24. 对全身水液的调节起着主宰作用的是

A. 胃的游溢精气

B. 肺的通调水道

C. 脾的运化水液

D. 肾的蒸腾气化

E. 肝的疏泄条达

答案: D

考点:肾的生理功能(2002,2004)

解析:肾主水液,主要是指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对于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体内津液代谢的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调节作用。所以《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着整个津液的代谢,肺、脾等内脏对津液的气化均依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故本题选D。

25. 关系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血液运行方面的两脏是

A. 肝与脾

B. 脾与肾

C. 心与肝

D. 心与脾

E. 心与肺

答案: D

考点:心与脾的关系(2016)

解析: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水谷精微经脾转输至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心主血脉,心血养脾以维持其运化机能。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又依靠脾气的统摄,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共同维持着血液的正常运行。故本题选D。

26. 下列各项,与血液和神志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心与肾

B. 心与脾

C. 心与肺

D. 心与肝

E. 肝与肾

答案: D

考点:心与肝的关系(2005)

解析:人体的血液化生于脾,贮藏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虽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亦密切相关。所以与血液和神志关系最密切的是心和肝。故本题选D。

27. 在调节女子月经和男子排精方面有密切关系的两脏是

A. 心与脾

B. 肝与肾

C. 心与肾

D. 脾与肾

E. 肝与脾

答案: B

考点:肝与肾的关系(2002)

解析:肾藏精,精化气,只有肾中精气充盈,才能发挥其生理作用。肾可以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格致余论》中说:“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这说明男子精液的正常排泄是肝肾二脏合作的结果。肝疏泄功能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气机调畅是女子经血的排泄能否通畅有度的重要条件之一,因而亦受肝主疏泄功能的影响。肝主疏泄与肾主封藏相互制约,影响着女子月经和男子泄精。故本题选B。

28. 在血的生成中起主要作用的两脏是

A. 心、肺

B. 肺、脾

C. 肝、脾

D. 肾、脾

E. 心、脾

答案: D

考点:脾与肾的关系(2003,2004)

解析:肾藏精,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以及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皆藏于肾,这为血的生成提供了本源。脾主运化,可将精微物质转化成血液散布全身。肾、脾、心主血脉,可推动血液在全身运行;肺朝百脉,可使血液在此会聚,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交换后再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肝藏血,具有储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综上,与血液生成有关的只有肾和脾。故本题选D。

29. 根据藏象理论,肝其华在

A. 面

B. 爪

C. 唇

D. 毛

E. 发

答案: B

考点:五脏的外华(2005)

解析: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故本题选B。

30. 既是六腑,又是奇恒之腑者是

A. 胆

B. 胃

C. 大肠

D. 小肠

E. 三焦

答案: A

考点:胆的生理功能(2003)

解析: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其生理功能是腐熟、消化饮食物,传化糟粕。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形态中空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却不是饮食物消化排泄的通道,但又贮藏精气,与脏的生理功能特点相似。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故为六腑之一;但是胆本身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且藏精汁,又属奇恒之腑。故本题选A。

31. “水谷之海”是指

A. 胆

B. 脾

C. 大肠

D. 小肠

E. 胃

答案: E

考点:胃的生理功能(2005)

解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经过食管,容纳于胃,故称胃为“太仓”“水谷之海”。故本题选E。

32. 下列各项,属胃的生理功能的是

A. 主运化水谷

B. 主受纳腐熟

C. 主受盛化物

D. 主泌别清浊

E. 主传输降浊

答案: B

考点:胃的生理功能(2016)

解析: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纳和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主受纳水谷,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机能。胃主腐熟水谷,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机能。故本题选B。

33. 胃的特性是

A. 喜燥

B. 喜满

C. 喜润

D. 喜升

E. 喜运

答案: C

考点:胃的生理特性(2004,2011)

解析:胃的特性是喜润恶燥。故本题选C。

34. 被称为“受盛之官”的是

A. 胆

B. 胃

C. 小肠

D. 大肠

E. 三焦

答案: C

考点:小肠的生理功能(2005)

解析:小肠为“受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胃为“受纳之官”;大肠为“传导之官”;膀胱为“州都之官”;三焦为“决渎之官”。故本题选C。

35. 下列哪项是小肠的功能

A. 主受盛

B. 主运化

C. 主传化

D. 主受纳

E. 主腐熟水谷

答案: A

考点:小肠的生理功能(2002)

解析:小肠的生理功能为受盛化物,泌别清浊。主运化、主传化为脾的生理功能;主受纳、主腐熟水谷为胃的生理功能。故本题选A。

36.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

A. 通行元气

B. 传化水谷

C. 化生精气

D. 调畅气机

E. 宣发肃降

答案: A

考点:三焦的生理功能(2009)

解析:三焦主通行元气,运行水液。D为肝的生理功能;E为肺的生理功能。B、C两项则是多个脏腑协同完成的。故本题选A。

37. 三焦被称为“孤腑”的原因是

A. 无表里配合

B. 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C. 有名而无形

D. 十二脏腑中惟它最大

E. 总司人体气机与气化

答案: D

考点:三焦的生理特性(2011)

解析:《灵枢·本输》:“三焦者……属膀胱,是孤之腑也。”张景岳注:“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之腑也。”三焦是十二脏腑中最大的腑,称为“孤腑”。故本题选D。

38. 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为

A. 心、肾

B. 肝、肺

C. 脾、肾

D. 脾、胃

E. 肝、肾

答案: D

考点:脾与胃的关系(2001,2009)

解析:脾胃位于人体中焦,上有心肺,下临肝肾,是气机升降的中间场所。上升之气,经脾胃输于上,下降之气,经脾胃行于下,使整个机体的气机得以循环。同时,脾主升清,以升为顺;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胃这一升一降的生理作用,使全身气机循环更加调畅。故本题选D。

39. “元神之府”指的是

A. 心

B. 肾

C. 脑

D. 头

E. 肝

答案: C

考点:脑的生理功能(2015)

解析: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故称脑为“元神之府”,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故本题选C。

40. 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的奇恒之腑是

A. 脑

B. 髓

C. 骨

D. 脉

E. 胆

答案: A

考点: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2016)

解析:脑的功能与五脏相关。人之灵机记性、思维语言、视、听、嗅等均为脑所主,脑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中枢。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属于大脑的生理功能,是大脑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这在中医文献中早有明确论述。但藏象学说则将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病理亦是如此。故本题选A。

41. 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

A. 心、肝、脾

B. 肺、肾、肝

C. 肺、脾、肾

D. 肝、脾、肾

E. 心、肺、肾

答案: C

考点:人体之气的生成(2004)

解析:人体的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即水谷之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先天精气依赖于肾藏精气的作用,水谷之精气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依赖于肺的呼吸功能才能吸入。故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为肾、脾和肺。故本题选C。

42. 下列气的作用,能维持人体正常体温恒定的是

A. 推动

B. 温煦

C. 防御

D. 固摄

E. 气化

答案: B

考点:人体之气的功能(2005)

解析: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温煦作用指阳气气化生热,温煦人体。《难经·二十二难》曰“气主煦之”,是说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人的体温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恒定。故本题选B。

43. 下列各项,与机体易感外邪的原因有关的是

A. 气推动的功能减弱

B. 气温煦的功能减弱

C. 气营养的功能减弱

D. 气固摄的功能减弱

E. 气防御的功能减弱

答案: E

考点:人体之气的功能(2015)

解析:气的防御作用可体现为护卫肌表,抵御外邪。皮肤是人体的藩篱,具有屏障作用。肺合皮毛,肺宣发卫气于皮毛,“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袭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卫气行于脉外,达于肌肤,而发挥防御外邪侵袭的作用。气防御的功能减弱,则易使机体感受外邪。故本题选E。

44. 下列气的生理功能,能控制汗液、唾液等液态物质分泌、排泄的是

A. 推动作用

B. 固摄作用

C. 防御作用

D. 气化作用

E. 中介作用

答案: B

考点:人体之气的功能(2016)

解析:固摄作用,指气对体内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保证它们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气的固摄作用表现为:统摄血液,使其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使之有度而规律地排泄,防止其过多排出及无故流失;固摄精液,防止其妄泄。故本题选B。

45. 气的固摄作用主要表现在

A. 维持血液在脉管内运行

B. 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相对平衡

C. 维持脏腑组织器官位置的稳定

D. 维持胎儿在胞宫内的安定和正常发育

E. 维持体温的正常恒定

答案: A

考点:人体之气的功能(2011)

解析:气的固摄作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固摄血液,可使血液循脉而行,防止其溢出脉外;二是控制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的分泌排出量以防止其无效流失;三是固摄精液,防止精液妄泄;四是固摄冲任。故本题选A。

46. 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

A. 宗气

B. 营气

C. 元气

D. 卫气

E. 中气

答案: C

考点:人体之气的分类(2004)

解析: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营气: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之气。元气: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又称“真气”。卫气:卫有“卫护”“保卫”之义,是行于脉外之气。中气:泛指中焦脾胃之气。故本题选C。

47. 具有行气血作用的气是

A. 元气

B. 宗气

C. 营气

D. 卫气

E. 脏腑之气

答案: B

考点:人体之气的分类(2009)

解析:宗气聚于两乳之间的膻中(又称气海)。走息道而行呼吸,凡语言、声音、嗅味、呼吸皆与宗气有关。同时宗气贯心脉以行气血,有维持气血运行、维持心脏运动、维持肢体体温与活动能力的作用。故本题选B。

48. 营气的作用是

A. 营养全身

B. 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

C. 走息道而行呼吸

D.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E. 调节腠理开合

答案: A

考点:人体之气的分类(2011)

解析:营气,是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于营养,故称为营气。由于营气行于脉中,而又能化生血液,故常“营血”并称。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一属阴,一属阳,所以又称为“营阴”。故本题选A。

49. 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是

A. 肺之津

B. 肝之阴

C. 心之阴

D. 胃之津液

E. 水谷之精

答案: E

考点:血的生成(2016)

解析:《灵枢·决气》指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此即是说明中焦脾胃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吸取其中的精微物质,即所谓“汁”,其中包含营气和津液,二者进入脉中,变化而成红色的血液。因此,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故本题选E。

50. 与血液生成无直接关系的是

A. 脾

B. 肺

C. 胃

D. 心

E. 肝

答案: E

考点:血的生成(2011)

解析:脾脏具有消化饮食,化生、吸收和传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而水谷精微是人自出生以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气血生成的主要物质,因此,脾胃是气血化生之源。在肺、心、肝、脾、肾五脏中,脾与血液的生成关系最密切。其生成与更新过程还要通过营气和肺的作用。肝藏血,而对血的生成无直接作用。故本题选E。

51. 藏失统摄而致出血的两脏是

A. 心、脾

B. 肝、脾

C. 肺、脾

D. 心、肺

E. 肝、肾

答案: B

考点:血的运行(2011)

解析:肝能藏血和调节血量,肝藏血的功能异常可导致女子月经异常。脾统血,控制血液不溢出脉外。肝不藏血、脾不统血可导致藏失统摄而致出血。故本题选B。

52. 下列各项,不属津布散部位的是

A. 皮肤

B. 肌肉

C. 孔窍

D. 血脉

E. 脑髓

答案: E

考点:津液的基本概念(2015)

解析: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是以濡养脏腑,充养骨髓、脑髓、脊髓,滑利关节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亏损则亦不易迅速补充。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故本题选E。

53. 与津液生成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 脾、胃、小肠、大肠

B. 肺、肾、三焦、大肠

C. 胃、肾、小肠、大肠

D. 心、肺、膀胱、小肠

E. 脾、肺、小肠、膀胱

答案: A

考点:津液的生成(2016)

解析:津液的生成取决于如下两方面的因素:其一是充足的水饮类食物,这是生成津液的物质基础;其二是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脾胃、大小肠的功能正常。故本题选A。

54. 下列各项与津液的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脾、胃、肾

B. 心、脾、肾

C. 肝、脾、肾

D. 肺、脾、肾

E. 肺、肝、肾

答案: D

考点: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2005)

解析:津液的代谢包括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依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津液的输布依赖脾散精和肺通调水道的功能。津液的排泄主要依靠汗液、尿液和呼吸排出的水汽。津液的运行主要依赖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可见,津液维持代谢平衡依赖于气和诸多脏腑一系列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其中尤以肺、脾、肾之脏的生理功能起着主要的调节平衡作用。故本题选D。

55. 对关节起润泽和滑利作用的主要是

A. 精

B. 气

C. 血

D. 津

E. 液

答案: E

考点:津液的功能(2003)

解析: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正常的分泌物。津与液的区别: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者,称为津;其性较为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关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者,称为液。故本题选E。

56. 《灵枢·本神》所言“因志而存变”谓之

A. 志

B. 智

C. 虑

D. 意

E. 思

答案: E

考点:人体之神的分类(2008)

解析:《灵枢·本神》:“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本题选E。

57. 依据气能生血理论确立的治疗方法是

A. 治疗血虚常配用补气药

B. 治疗津亏常配用补气药

C. 治疗出血常配用补气药

D. 治疗血瘀常配用补气、行气药

E. 治疗痰饮常配用补气、行气药

答案: A

考点:气与血的关系(2016)

解析:气能生血是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血能载气。根据阳生阴长的理论,血虚之重证,于补血方内常配入补气药物,可收补气生血之效。故本题选A。

58. 血能养气指的是

A. 气的充盛和功能的发生离不开血的濡养

B. 血能生气

C. 血能行气

D. 血能载气

E. 气能行血

答案: A

考点:气与血的关系(2011)

解析:血能养气即血能化气,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血中蕴含的清气和水谷精气在必要的时候释放出来以供机体所需;其二,血营养脏腑,使化气功能活跃并促使气的各项功能运行。故本题选A。

59. “津血同源”的理论依据是

A. 同为营气化生

B. 同为元气化生

C. 同为宗气化生

D. 同为水谷精微化生

E. 可属阴液,生理功能相同

答案: D

考点:血、津液之间的关系(2001)

解析: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所以,有“津血同源”之说。故本题选D。

60. “夺血者无汗”的生理基础是

A. 精血同源

B. 津血同源

C. 乙癸同源

D. 肝肾同源

E. 以上均非

答案: B

考点: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2002)

解析:运行于脉中的血液,渗于脉外便化为有濡润作用的津液。当血液不足时,可导致津液的病变。失血过多时,脉外之津液渗入脉中以补偿血容量的不足,因而导致脉外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表现。历代医家有“夺血者无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说。故本题选B。

61. 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A. 四肢部

B. 肩胛部

C. 头面部

D. 胸部

E. 背部

答案: C

考点: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2015,2016)

解析:阳经与阳经交接: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都通于鼻,手足太阳经皆通于目内眦,手足少阳经皆通于目外眦。故本题选C。

62. 分布于外侧前缘的经脉是

A. 手少阴心经

B. 手阳明大肠经

C. 手厥阴心包经

D. 手少阳三焦经

E. 手太阳小肠经

答案: B

考点: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2002,2005)

解析:手经循行于上肢,足经循行于下肢;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分布于四肢内侧前缘的称太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中间的称厥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后缘的称少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前缘的称阳明经;分布于四肢外侧中间的称少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后缘的称太阳经。故本题选B。

63. 循行于人体腹面正中线,具有调节阴经气血作用的经脉是

A. 任脉

B. 冲脉

C. 督脉

D. 带脉

E. 阳维脉

答案: A

考点:任脉的循行特点和基本功能(2016)

解析: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上行,经咽喉部(天突穴),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任脉能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故本题选A。

64. 称为“阴脉之海”的是

A. 胞脉

B. 冲脉

C. 带脉

D. 督脉

E. 任脉

答案: E

考点:任脉的基本功能(2005)

解析: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阴和阴维脉交会,能总任一身之阴经,故称为“阴脉之海”。奇经八脉中无胞脉;冲脉,“冲为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诸脉;督脉为“阳脉之海”。故本题选E。

65. 所谓“得气”,体现的经络功能是

A. 沟通联络作用

B. 运输渗灌作用

C. 感应传导作用

D. 调节平衡作用

E. 运行气血作用

答案: C

考点:经络的生理功能(2015)

解析:经络的生理功能为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调节作用。感应传导,是指经络系统具有感应及传导针灸或其他刺激等各种信息的作用。如对经穴刺激引起的感应及传导,通常称为“得气”,即局部有酸、麻、胀的感觉及沿经脉走向传导,就是经络感应传导作用的体现。故本题选C。

66. 下列各项,决定着个体对某些病因易感性的是

A. 体质

B. 居处

C. 气候

D. 年龄

E. 性别

答案: A

考点:影响体质的因素(2016)

解析:体质的固有特性或特征表现为机能、代谢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人的体质特点或隐或现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居处、气候、年龄、性别是影响体质的后天因素。故本题选A。

67. “六淫”是指

A. 六种自然界的气候变化

B. 六种时令疫邪

C. 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D. 六种病理产物

E. 六种致病因素

答案: C

考点:六淫的概念(2004,2014)

解析: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气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都会使机体不能与之适应,导致疾病发生。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故本题选C。

68. 下列各项,不属于六淫共同致病特点的是

A. 季节性

B. 相兼性

C. 外感性

D. 流行性

E. 地域性

答案: D

考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2015)

解析: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外感性。流行性是疠气的特点之一。故本题选D。

69. 患者突发皮肤瘙痒,红疹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是因感受哪种邪气引起

A. 寒

B. 湿

C. 火

D. 暑

E. 风

答案: E

考点:风邪的致病特点(2003)

解析:风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主动,风为百病之长。“善行”指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如荨麻疹的皮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故本题选E。

70. 下列各项,与疼痛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寒

B. 风

C. 湿

D. 暑

E. 燥

答案: A

考点:寒邪的致病特点(2005)

解析:寒性凝滞,人之气血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阳气的温煦、推动。寒邪具有凝结、阻滞不通的特性,寒邪侵犯人体往往使经脉气血凝结、阻滞,从而出现各种疼痛。故本题选A。

71. 趋下,易袭阴位,致病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邪气是

A. 风

B. 寒

C. 湿

D. 暑

E. 燥

答案: C

考点:湿邪的致病特点(2012)

解析:湿性趋下、重浊、黏滞,易袭阴位,易伤阳气。“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湿邪的黏腻停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症状多黏滞不爽;二是指湿邪为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故本题选C。

72. 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 风

B. 寒

C. 暑

D. 湿

E. 燥

答案: C

考点:暑邪的致病特点(2003)

解析:暑邪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具有明显季节性,《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邪只有外感没有内生,这是在六淫中独有的。故本题选C。

73. 大怒易损伤的脏腑是

A. 心

B. 肺

C. 肾

D. 肝

E. 脾

答案: D

考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015)

解析:《类经·疾病类·情志九气》:“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志意。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故本题选D。

74. 以下哪种情志伤脾

A. 怒

B. 忧

C. 悲

D. 思

E. 恐

答案: D

考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009)

解析:《黄帝内经》认为,人有喜、怒、悲、思、恐五志,也就是五种情绪,这是五脏的功能表现之一。五脏与五志的对应关系是:心主喜、肝主怒、肺主悲、肾主恐、脾主思;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故本题选D。

75. 恐伤

A. 肾

B. 脾

C. 肝

D. 肺

E. 心

答案: A

考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2011)

解析:参见74题。故本题选A。

76. 下列各项,与痰饮形成关系不密切的是

A. 肾

B. 肺

C. 脾

D. 心

E. 三焦

答案: D

考点:痰饮的形成(2004,2005)

解析:肾阳主水液蒸化;肺为水之上源,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以上脏腑功能失常,均会聚湿而成痰饮。故本题选D。

77. 下列哪项与瘀血的形成无关

A. 气虚

B. 血虚

C. 气滞

D. 血寒

E. 血热

答案: B

考点:瘀血的形成(2002)

解析: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形成瘀血,气虚无力统摄血液,可导致血溢脉外为瘀;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因此,气滞常可导致瘀血;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故血寒可致瘀血;热入营血,或血与热邪互结,或血液受热煎熬而黏滞,运行不畅,或热邪灼伤脉络,血溢脉外,留于体内,均可形成瘀血。故本题选B。

78. 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是

A. 邪气偏盛

B. 正气不足

C. 邪胜正衰

D. 正胜邪退

E. 邪正相持

答案: B

考点: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2016)

解析:一般情况下,若人体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盈,常足以抗御邪气的侵袭,即使邪气侵入,亦能驱邪外出。人体正气的强弱,可以决定疾病的发生与否,并与发病部位、病变程度轻重有关。所以,正气不足是发病的主要因素。故本题选B。

79. 发病的内在根据是

A. 邪正相搏

B. 邪气亢盛

C. 正胜邪负

D. 邪胜正负

E. 正气不足

答案: E

考点: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2014)

解析:参见78题。

80. “至虚有盛候”是指

A. 正气虚极

B. 真实假虚

C. 真虚假实

D. 阳热亢盛

E. 阴虚阳盛

答案: C

考点: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2004)

解析:真虚假实:是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象则是表现的假象,多由于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正如《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篇》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故本题选C。

81. 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者,表示

A. 表邪入里

B. 阳气衰少

C. 汗出亡阳

D. 真热假寒

E. 邪去正安

答案: E

考点: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2001)

解析:外感病治以发汗,表邪随汗而出,故见热退身凉,此为邪去正安之候,疾病趋于痊愈。故本题选E。

82. 阴阳偏盛形成的是

A. 实证

B. 里证

C. 表证

D. 寒证

E. 热证

答案: A

考点:阴阳偏盛(2002)

解析:阴或阳的偏盛,主要可见于“邪气盛则实”的病机和病证。阳偏盛,即是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盛,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阴偏盛,即是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故本题选A。

83. 阴盛格阳是指下列哪种病理状态

A. 真虚假实

B. 真寒假热

C. 真实假虚

D. 真热假寒

E. 虚实错杂

答案: B

考点:阴阳格拒(2005)

解析:阴盛格阳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究其本质是很重的虚寒证,但由于阴盛而格阳于外,却表现出假热之象,故称之为真寒假热证。故本题选B。

84. 下列各项,属未病先防的预防措施是

A. 增强正气和慎避邪气

B. 增强正气和控制病传

C. 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D. 早期诊治和防止传变

E. 先安未受邪之地

答案: A

考点:未病先防(2016)

解析: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做好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未病先防包括①养生以增强正气。②防止病邪侵害。故本题选A。

85. 适用于“寒者热之”的是

A. 热病见热象

B. 寒病见寒象

C. 阴虚见热象

D. 热病见寒象

E. 寒病见热象

答案: B

考点:正治(2002,2012)

解析:寒性病证表现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称为“寒者热之”,亦即以热药疗寒证。热病见热象,“热者寒之”;阴虚见热象,“虚则补之”A、B、C都是正治法。热病见寒象,“寒因寒用”;寒病见热象,“热因热用”,D、E都属反治法。故本题选B。

86. 阴邪盛而导致的实寒证,其治疗方法是

A. 虚者补之

B. 寒者热之

C. 热者寒之

D. 阴病治阳

E. 阳病治阴

答案: B

考点:正治(2002)

解析:正治,是指逆疾病的临床表现性质而治的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法则,即是采用与疾病证候性质相反的方药进行治疗。患者阴邪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当用寒者热之的方法治疗。虚证当用“虚者补之”;热证当用“热者寒之”。阴盛者,以扶阳的方法消退阴盛,称为“阴病治阳”;阳盛者,以滋阴的方法制约阳亢,称为“阳病治阴”。故本题选B。

87. 可用寒因寒用法治疗的证候是

A. 实寒证

B. 虚寒证

C. 真热假寒证

D. 真寒假热证

E. 寒热错杂证

答案: C

考点:反治(2015)

解析:寒因寒用是指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之法。适用于里热炽盛,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这种治法,对其假寒的症状来说,就是“以寒治寒”的反治法。故本题选C。

88. 大出血证的治则是

A. 扶正兼祛邪

B. 祛邪兼扶正

C. 急则治标

D. 缓则治本

E. 标本同治

答案: C

考点:治标与治本(2004)

解析:大出血时应以止血为要,因为失血过多会引起生命危险;血止后或流血减少后,才针对引起流血的病因进行治疗。所以大出血证的治则是急则治标。故本题选C。

89. 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

A. 阳偏衰

B. 阴偏衰

C. 阴阳两虚

D. 阳偏盛

E. 阴偏盛

答案: A

考点:调整阴阳(2011)

解析: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黄帝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黄帝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故本题选A。

90. 根据病人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叫做

A. 因人制宜

B. 因时制宜

C. 因地制宜

D. 辨证论治

E. 异病同治

答案: A

考点:三因制宜(2009)

解析:因人制宜: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因时制宜:根据时令气候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即“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特点,考虑用药的治则。因不同的地域,地势有高下,气候有寒热湿燥,水土性质各异,以及生活习惯与方式的不同,病理变化亦不尽相同。故本题选A。

91. 下列属于因地制宜的治则的是

A. 用温远温

B. 用热远热

C. 用凉远凉

D. 用寒远寒

E. 地势高而寒冷,其病多寒,治宜辛温

答案: E

考点:三因制宜(2011)

解析:参见90题。故本题选E。 dI1UYnvvGsPaC/476lb65VbZGVeF/gjXEturMVHmA2or5O6RoGvnnsnzxM2zJ97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