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 肌muscle 按结构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 平滑肌 主要参与构成内脏和血管的管壁,具有舒缩缓慢、持久、不易疲劳等特点。 心肌 参与构成心壁。两者都不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为不随意肌。 骨骼肌 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收缩迅速、有力,容易疲劳,可随人的意志舒缩,故称为随意肌。骨骼肌在显微镜下呈横纹状,属于横纹肌。本节主要叙述骨骼肌。
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产生运动。人体骨骼肌共有600多块,分布广,约占体重的40%。每块骨骼肌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具有一定的功能。因此,每块骨骼肌都是一个器官。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
肌的形态多种多样,可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图1-59)。 长肌 多见于四肢,收缩时肌显著缩短而引起大幅度的运动,有的长肌有2个以上的起始头,依其头数被称为二头肌、三头肌和四头肌; 短肌 多分布于躯干的深层,具有明显的节段性,收缩时运动幅度较小; 阔肌 扁而薄,也称为扁肌,多分布于胸、腹壁,收缩时除运动功能外,还对内脏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轮匝肌 多呈环形,位于孔、裂的周围,收缩时使孔裂关闭。
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 肌腹muscle belly 主要由大量的肌纤维构成,色红、柔软而有收缩力。 肌腱tendon 主要由平行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坚韧而无收缩力,多数位于肌腹的两端,能抵抗很大的牵引力。肌腹多以肌腱附着于骨。长肌的肌腹呈梭形,两端的肌腱较细小,呈条索状。有的肌腱在两个肌腹之间,称为 中间腱 ,如二腹肌。有的肌有数个腱,将肌腹分割成多个肌腹,这种腱称为 腱划 ,如腹直肌。阔肌的肌腱呈薄片状,称为 腱膜 ,如腹外斜肌腱膜。
图1-59 肌的形态
(二)肌的起止和作用
肌一般以两端附着于不同的骨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几个关节。当肌收缩时,牵动骨骼产生运动。肌收缩时,通常一骨的位置相对固定,另一骨的位置相对移动。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称为 起点 或 定点 ,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称为 止点 或 动点 (图1-60)。一般接近身体正中线或肢体近侧端的附着点是起点,反之是止点。但起点和止点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换,即当移动骨被固定时,在肌的收缩牵引下,固定骨则变成移动骨,如此,原来的止点变成了起点,而起点则变成了止点。
图1-60 肌的起止点
肌有两种作用:一种是静力作用,即肌张力,使身体各部之间保持一定的姿势,如站立、坐位和体操中的静止动作等;另一种是动力作用,即肌收缩力,使身体完成各种动作,如伸手取物、行走和跑跳等。
(三)肌的配布和命名
骨骼肌大多配布在关节的周围,其规律是在一个运动轴的相对侧有两个作用相反的肌或肌群,称为 拮抗肌 ,如肘关节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在一个运动轴同侧,作用相同的肌,称为 协同肌 ,如肘关节前方的各块屈肌。
肌的命名原则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有的根据肌的形态命名,如三角肌、菱形肌、斜方肌等;有的根据肌的功能命名,如屈肌、伸肌、收肌、展肌、提肌等;有的根据肌束的方向命名,如直肌、横肌、斜肌等;有的根据肌的起止点命名,如肱桡肌、胸锁乳突肌等;有的根据肌的位置命名,如冈上肌、冈下肌、胫骨前肌、肋间肌等;有的根据肌的构造命名,如半腱肌、半膜肌等;有的根据肌头和肌腹的数目命名,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二腹肌等;也有的将几条原则结合起来命名,如桡侧腕长伸肌、指浅屈肌等。
(四)肌的辅助装置
肌的辅助装置有筋膜、滑膜囊和腱鞘等,位于肌的周围,有固定肌的位置、保护和辅助肌运动的作用。
1. 筋膜fascia 由结缔组织构成,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图1-61)。
图1-61 小腿中部横切面(示筋膜)
( 1 ) 浅筋膜superficial fascia 又称 皮下筋膜 或 皮下组织 ,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脂肪(皮下脂肪)、浅静脉、皮神经、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等。皮下脂肪的多少因个体、性别、身体部位及营养状况而不同。浅筋膜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临床皮下注射,即将药液注入此筋膜内。
(2) 深筋膜deep fascia 又称 固有筋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深面,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遍布于全身且互相连续。深筋膜包被每块肌,并深入到各肌层之间,形成各肌的筋膜鞘和筋膜间隙。四肢的深筋膜伸入各肌群之间,与长骨的骨膜相连,形成 肌间隔 ,分隔肌群,以利于肌群的活动。在腕部和踝部,深筋膜显著增厚,形成 支持带 ,对深面的肌腱起支持和约束作用。深筋膜还包被血管和神经,形成血管神经束的 筋膜鞘 。此外,深筋膜还包裹腺体,形成腺体的 被膜 。深筋膜有重要的功能,如肌收缩时能在各肌和肌群之间起缓冲作用,使之免受摩擦。深筋膜可作为部分肌的起止点,血管、神经在深筋膜形成的筋膜鞘内有利于血管扩张。在炎症时,深筋膜还有限制脓液扩散流动的作用。因此,熟知深筋膜配布状况,还可推测脓液扩展蔓延的倾向。
2. 滑膜囊synovial bursa 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内有少量滑液。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滑膜囊多位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可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促进肌腱运动的灵活性。在慢性损伤和感染时,滑膜囊可形成炎性病变。
3. 腱鞘tendinous sheath (图1-62)为套在长腱周围的鞘管。多位于摩擦较大的部位,如腕部、踝部、手指掌侧和足趾跖侧等处。
腱鞘可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两部分。①纤维层:又称 腱纤维鞘 ,位于腱鞘外层,由增厚的深筋膜和骨膜共同构成,呈管状,附着于骨面,容纳肌腱并对其有约束作用。②滑膜层:又称 腱滑膜鞘 ,位于腱鞘内层,由滑膜构成,呈双层筒状,又分为脏、壁两层。脏层(内层)紧包于肌腱的表面,壁层(外层)紧贴于腱纤维鞘的内面。脏、壁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滑膜层在肌腱和骨面之间相互移行的部分称为 腱系膜 ,内有血管和神经通过。腱鞘起约束肌腱的作用,并可减少肌腱在运动时与骨面的摩擦。临床上常见的腱鞘炎,严重时局部呈结节性肿胀,伴疼痛和活动受限。
图1-62 腱鞘示意图
全身的骨骼肌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一)躯干肌
躯干肌可分为背肌、胸肌、腹肌和膈等。
1. 背肌 (图1-63)位于躯干的后面,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深层主要有竖脊肌。
( 1 ) 斜方肌trapezius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浅层,为三角形的阔肌,两侧相合成斜方形。该肌起自枕外隆凸、项韧带和全部胸椎棘突,上部肌束斜向外下方,中部肌束平行向外,下部肌束斜向外上方,止于锁骨外侧1/3、肩胛骨肩峰和肩胛冈。作用:上部肌束收缩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收缩可下降肩胛骨,全肌收缩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 2 ) 背阔肌latissimus dorsi 位于背下部、腰部和胸侧壁,为全身最大的阔肌。该肌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被固定时,可上提躯干(如引体向上)。
图1-63 背肌
(3) 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 位于项部两侧,被斜方肌覆盖。该肌起自上4个颈椎横突,肌束向外下方,止于肩胛骨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
(4) 菱形肌rhomboideus 位于斜方肌中部的深面,由大小菱形肌合成,呈菱形。该肌起自下2个颈椎和上4个胸椎的棘突,肌束向外下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作用:使肩胛骨靠近脊柱并向上移动。
( 5 ) 竖脊肌erector spinae 又称 骶棘肌 ,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后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居上述四肌的深部。从外侧向内侧由 髂肋肌 、 最长肌 和 棘肌 三列肌束组成。该肌起自骶骨后面和髂嵴后部,向上分出许多肌束,沿途分别止于椎骨、肋骨和颞骨乳突。作用:是脊柱强有力的伸肌,对保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意义;单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双侧收缩使脊柱后伸和仰头。许多腰痛的患者主要是由于此肌受累所致,即临床所谓的 “腰肌劳损”。
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 (图1-64)为背部深筋膜。在腰部,该筋膜显著增厚,包裹在竖脊肌和腰方肌周围,可分为浅、中、深三层。浅层位于竖脊肌后面,向内侧附于棘突,向外侧附于肋角;中层分隔竖脊肌与腰方肌;深层位于腰方肌前面。浅、中两层在竖脊肌外侧缘愈合,构成竖脊肌鞘。在腰部剧烈运动中,该筋膜常被扭伤,造成腰背部劳损,成为腰腿痛原因之一。
2. 胸肌 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1)胸上肢肌 均起自胸廓前面和侧面,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主要有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图1-65,图1-66)。
1) 胸大肌pectoralis major 位于胸廓的前上部,呈扇形,宽而厚。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各部肌束向外汇集,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可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上提躯干;还可提肋助吸气。
2) 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 位于胸大肌的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止于肩胛骨喙突。作用:牵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助吸气。
3) 前锯肌serratus anterior 位于胸廓的侧面,以肌齿起自上8或9个肋骨外面,肌束向后上内行,经肩胛骨前面,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并使肩胛骨紧贴胸廓;当肩胛骨固定时,可提肋助吸气。前锯肌瘫痪时,肩胛骨内侧缘与下角翘起,称为“翼状肩胛”。
图1-64 胸腰筋膜(水平切面)
图1-65 胸肌
(2)胸固有肌 参与构成胸壁,在肋间隙内,主要有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图1-66)。
1) 肋间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ni 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在肋软骨间隙处,无肋间外肌,由结缔组织形成的 肋间外膜 代替。作用:提肋助吸气。
图1-66 前锯肌和肋间肌
2) 肋间内肌intercostales interni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肋骨的上缘,止于上一肋骨的下缘,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该肌后部肌束只到肋角,自此向后内,由结缔组织形成的 肋间内膜 代替。作用:降肋助呼气。
3. 膈diaphragm (图1-67)位于胸腹腔之间,封闭胸廓下口,为向上膨隆呈穹窿状的扁薄阔肌。其周围为肌性部,起自胸廓下口内面及腰椎前面,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于腱膜,称为 中心腱 。
膈上有3个裂孔:① 主动脉裂孔 位于膈与脊柱之间,平第12胸椎体,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② 食管裂孔 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平第10胸椎体,有食管和左右迷走神经通过;③ 腔静脉孔 位于食管裂孔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位置最高,约平第8胸椎体,有下腔静脉通过。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的圆顶下降,胸腔容积扩大,引起吸气;舒张时,膈的圆顶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引起呼气。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可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及分娩等活动。
图1-67 膈和腹后壁肌
4. 腹肌 可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 形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图1-68,图1-69)。
1) 腹直肌rectus abdominis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两旁,居腹直肌鞘内,为上宽下窄的带形肌。该肌起自耻骨联合与耻骨结节之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多个肌腹,腱划由结缔组织构成,与腹直肌鞘前层紧密结合。
图1-68 腹前外侧壁肌
图1-69 腹前外侧壁的下部
2 ) 腹外斜肌obliquus externus abdominis 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为一宽阔扁肌。该肌起自下 8 个肋外面,肌束斜向前内下方,一部分止于髂嵴,而大部分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外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参与腹直肌鞘前层的构成。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形成 腹股沟韧带 。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腱膜形成三角形裂孔,称为 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 )。
3 ) 腹内斜肌obliquus internus abdominis 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该肌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大部分肌束向内上方,下部肌束向内下方,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内斜肌腱膜。腱膜向内侧分为前后两层并包裹腹直肌,参与腹直肌鞘前后两层的构成;腱膜的下内侧部与腹横肌腱膜共同形成 腹股沟镰 (又称 联合腱 ),止于耻骨。男性腹内斜肌最下部的肌束与腹横肌最下部的肌束一起随精索出腹股沟管浅环,进入阴囊,包绕精索和睾丸而成为 提睾肌 。
4) 腹横肌transversus abdominis 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该肌起自下6个肋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束向前内横行,在腹直肌外侧缘移行为腹横肌腱膜,参与腹直肌鞘后层或前层的构成。腹横肌的最下部肌束及其腱膜下内侧部分,分别参与提睾肌和腹股沟镰的构成。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三块阔肌纤维互相交错,结构如三合板,薄而坚韧,与腹直肌共同形成牢固且有弹性的腹壁,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该肌群收缩时可以缩小腹腔,增加腹压,以协助呼气、排便、分娩、呕吐及咳嗽等活动,还可使脊柱做前屈、侧屈及旋转等运动。
(2)后群 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 腰方肌quadratus lumborum 图1-67)位于腹后壁、腰椎两侧,呈长方形,其后方有竖脊肌。该肌起自髂嵴,向上止于第12肋。作用:可降第12肋,并使腰部侧屈。
( 3 ) 腹直肌鞘sheath of rectus abdominis (图1-68,图1-70)包裹腹直肌,分为前后两层。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与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融合而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融合而成。在脐下4~5cm以下,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与腹横肌腱膜全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鞘的前层,而鞘的后层缺如。因此,腹直肌鞘后层的下缘游离,形成一凸向上的弓形下缘,称为 弓状线 ( 半环线 ),此线以下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 4 ) 腹筋膜 包括腹浅筋膜、腹深筋膜和腹内筋膜(图1-70)。
图1-70 腹壁两个水平切面(示腹直肌鞘)
1 ) 腹浅筋膜 在腹上部为一层,在脐以下分浅深两层。浅层含有脂肪,称为脂肪层( Camper 筋膜);深层内有弹性纤维,称为膜性层( Scarpa 筋膜)。
2 ) 腹深筋膜 可分数层,分别覆盖在前外侧群各肌的表面和深面。
3 ) 腹内筋膜 贴附在腹腔与盆腔各壁的内面,各部筋膜的名称与所覆盖的肌相同,如膈下筋膜、腹横筋膜、髂腰筋膜、盆筋膜等。其中 腹横筋膜 范围较大,贴附于腹横肌、腹直肌鞘以及半环线以下腹直肌的后面。
(5) 白线linea alba (图1-68,图1-70)位于两侧腹直肌之间,由两侧腹直肌鞘的纤维在正中线交织而成。白线上部较宽,下部较窄,其上方起自剑突,向下止于耻骨联合。约在白线中部有一脐环,在胎儿时期,有脐血管通过,此处也是腹壁薄弱处,如小肠由此膨出可引起脐疝。
(6) 腹股沟管inguinal canal (图1-69)为腹前外侧壁三层阔肌(腱膜)之间的一条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下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由外上斜向内下方,长约4.5cm。男性有精索、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管的内口称为 腹股沟管深环 ( 腹环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随精索或子宫圆韧带向外突的卵圆形裂孔。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
腹股沟管有4个壁: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部分腹内斜肌,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是腹股沟韧带。在病理状态下,小肠等腹腔内容物可经腹股沟管深环进入腹股沟管,还可经浅环突出,男性可下降到阴囊,形成腹股沟斜疝。如不经过深环而经腹股沟管后壁直接向浅环突出,则为腹股沟直疝。
(二)上肢肌
上肢肌按部位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 肩肌 (图1-71)又称上肢带肌。位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跨越肩关节,止于肱骨上端,有稳定和运动肩关节的作用。主要有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等。
(1) 三角肌deltoid 位于肩部,呈三角形。起自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肌束逐渐向外下方集中,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由于三角肌覆盖肱骨上端,肩关节呈圆隆状。如肩关节向下脱位或三角肌瘫痪萎缩,则可形成“方形肩”。三角肌是肌肉注射的部位之一。作用:主要是使肩关节外展。前部肌束可使肩关节前屈并略旋内,后部肌束可使肩关节后伸并略旋外。
图1-71 肩肌(后面)
(2) 冈上肌supraspinatus 位于斜方肌的深面。起自冈上窝,肌束向外,经肩峰下面,跨过肩关节上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作用:使肩关节外展。
(3) 冈下肌infraspinatus 位于冈下窝,大部分被斜方肌与三角肌遮盖。起自冈下窝,肌束向外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4) 小圆肌teres minor 位于冈下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的后面,肌束向外上,跨过肩关节后方,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作用:使肩关节旋外。
(5) 大圆肌teres major 位于小圆肌的下方。起自肩胛骨下角的后面,肌束向上外,绕至肱骨之前,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后伸、内收和旋内。
(6) 肩胛下肌subscapularis 位于肩胛骨前面(图1-66)。起自肩胛下窝,肌束向上外,经肩关节前方,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使肩关节内收和旋内。
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肌腱连成腱板,围绕肩关节的上方、后方和前方,并与肩关节囊融合形成 肌腱袖 ( 肩袖 ),对肩关节的稳定起重要作用。肩关节脱位或扭伤时,常导致肌腱袖破裂。
2. 臂肌 位于肱骨周围,可分为前群和后群。前群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1)前群 位于肱骨前方,有浅层的肱二头肌、上方深层的喙肱肌和下方深层的肱肌(图1-72,图1-73)。
1) 肱二头肌biceps brachii 位于臂前面的浅层。起端有长短两头,长头以长腱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上方,穿经肩关节囊,沿结节间沟下降;短头在内侧,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中部合成一肌腹,向下延续为肌腱,经肘关节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在肱二头肌肌腹的内外侧各有一沟,分别称为肱二头肌内侧沟和肱二头肌外侧沟,内侧沟内通过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作用:主要为屈肘关节。长头协助屈肩关节,并使已旋前的前臂做旋后运动。
2) 喙肱肌coracobrachialis 位于肱二头肌短头内后侧。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作用:使肩关节前屈和内收。
3) 肱肌brachialis 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体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
(2)后群 位于肱骨后方,为肱三头肌。
图1-72 上肢浅层肌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 (图1-72)位于臂的后面。起端有 3 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关节盂的下方,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的外上方,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的内下方,三头合为一个肌腹,以扁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主要是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肩关节后伸。
3. 前臂肌 位于尺桡骨周围,分为前后两群,每群又分为浅深两层,共20块肌。各层肌的肌腹大部分在前臂的上半部,向下形成细长的肌腱,主要运动肘关节、腕关节和手关节。
(1)前群(图1-72,图1-74)位于前臂前面,共9块。主要为屈腕、屈指和使前臂旋前的肌,分浅深两层。
图1-73 喙肱肌和肱肌
1)浅层 有6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和尺侧腕屈肌。
① 肱桡肌brachioradialis 起自肱骨外上髁上方,止于桡骨茎突。作用:屈肘关节。
② 旋前圆肌pronator teres 起自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止于桡骨体中部外侧面。作用:使前臂旋前并屈肘。
③ 桡侧腕屈肌flexor carpi radialis 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第2掌骨底前面。作用:屈及外展腕关节。
④ 掌长肌palmaris longus 起自肱骨内上髁,肌腹细小,向下以长腱止于掌腱膜。作用:屈腕关节,紧张掌腱膜。
⑤ 尺侧腕屈肌flexor carpi ulnaris 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豌豆骨。作用:屈和内收腕关节。
⑥ 指浅屈肌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肌的上部位于上述肌的深面。该肌起自肱骨内上髁和桡骨上半前面,肌纤维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腕管入手掌,在近节指骨中部分为两脚,分别止于第2~5指中节指骨体两侧。作用:屈第2~5指近侧指骨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和腕关节。
2)深层 有3块肌,桡侧有拇长屈肌,尺侧有指深屈肌,桡骨、尺骨下端的前面有旋前方肌。
① 拇长屈肌flexor pollicis longus 起自桡骨上端前面,以长腱经腕管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前面。作用:屈拇指指骨间关节和掌指关节。
② 指深屈肌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起自尺骨上端前面和附近的骨间膜,肌腹向下移行为4个肌腱,经腕管入手掌,各腱穿经指浅屈肌腱两脚之间,止于第2~5指远节指骨底前面。作用:屈第2~5指指骨间关节和掌指关节,屈腕关节。
③ 旋前方肌pronator quadratus 起自尺骨下端前面,止于桡骨下端前面。作用:使前臂旋前。
(2)后群(图1-72,图1-75)位于前臂后面,共11块肌。主要为伸腕、伸指和使前臂旋后的肌,可分浅深两层。
1)浅层 有6块肌,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尺侧腕伸肌以及在肘后部的肘肌。
① 桡侧腕长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longus 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第2掌骨底后面。作用:伸和外展腕关节。
② 桡侧腕短伸肌extensor carpi radialis brevis 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第3掌骨底后面。作用:伸和外展腕关节。
③ 指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起自肱骨外上髁,肌纤维向下分为4个腱,经伸肌支持带深面,分别止于第2~5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后面。作用:伸第2~5指和腕关节。
图1-74 前臂前群深层肌
④ 小指伸肌extensor digiti minimi 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小指中节和远节指骨底。作用:伸小指。
⑤ 尺侧腕伸肌extensor carpi ulnaris 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第5掌骨底后面。作用:伸和内收腕关节。
图1-75 前臂后群深层肌
⑥ 肘肌anconeus 呈三角形,起自肱骨外上髁,止于尺骨上1/3。作用:伸肘关节。
2)深层 有5块肌,由近侧向远侧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和示指伸肌。
① 旋后肌supinator 起自肱骨外上髁和尺骨上端,止于桡骨上端前面。作用:使前臂旋后。
② 拇长展肌abductor pollicis longus 起自桡骨和尺骨后面的上部,止于第1掌骨底。作用:外展拇指。
③ 拇短伸肌extensor pollicis brevis 起自桡骨后面,止于拇指近节指骨底。作用:伸拇指。
④ 拇长伸肌extensor pollicis longus 起自尺骨后面,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作用:伸拇指。
⑤ 示指伸肌extensor indicis 起自尺骨后面,止于示指指背腱膜。作用:伸示指。
4. 手肌 (图1-76,图1-77)手指活动有许多肌参与,除从前臂来的长腱外,还有许多短小的手肌,这些肌都在手掌面,可分为外侧群、中间群和内侧群。
(1)外侧群 在拇指侧构成一隆起,称为 鱼际 (大鱼际),有4块肌,分浅深两层。浅层为外侧的 拇短展肌 和内侧的 拇短屈肌 ,深层为外侧的 拇对掌肌 和内侧的 拇收肌 ,其作用分别为使拇指外展、前屈、对掌和内收。拇指功能十分重要,尤其是拇对掌肌,是人类所独有的一块进化肌。
图1-76 手肌前面
图1-77 骨间肌
(2)内侧群 在小指侧构成较小的隆起,称为 小鱼际 ,有3块肌,分浅深两层。浅层为内侧的 小指展肌 和外侧的 小指短屈肌 ,深层为 小指对掌肌 ,其作用分别为使小指外展、前屈和对掌。
(3)中间群 位于大小鱼际之间,共11块,分浅深两层。浅层有4块 蚓状肌 ;深层位于掌骨之间,包括3块 骨间掌侧肌 和4块 骨间背侧肌 。蚓状肌可屈第2~5掌指关节和伸其指骨间关节。骨间掌侧肌可使第2、第4、第5指内收(向中指靠拢),骨间背侧肌可使第2、第4指外展(离开中指),第3指左右倾斜。如果骨间掌侧肌群瘫痪,则手指夹纸无力。
5. 上肢的局部记载
( 1 ) 腋窝axillary fossa 为锥形腔隙,位于臂上部和胸外侧壁之间,由顶、底和四个壁构成。顶由第1肋、锁骨和肩胛骨上缘围成,向上与颈根部相通。底由腋筋膜、浅筋膜和皮肤构成。前壁为胸大肌和胸小肌,后壁为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内侧壁为胸廓外侧壁上部的肋骨、肋间肌以及前锯肌,外侧壁为肱二头肌、喙肱肌和肱骨上端。腋窝内有臂丛、腋血管、腋淋巴结等重要结构。
( 2 ) 三边孔trilateral foramen 和 四边孔quadrilateral foramen 在小圆肌和大圆肌之间,有肱三头肌长头穿过,将此两肌之间的间隙分为外侧的四边孔和内侧的三边孔,前者有旋肱后血管和腋神经通过,后者有旋肩胛血管通过(图1-71)。
( 3 ) 肘窝cubital fossa 为位于肘关节前方呈三角形的浅窝。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外侧界为肱桡肌的内侧缘,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的外侧缘。窝内有肱二头肌腱、正中神经、肱血管等通过。
( 4 ) 腕管carpal canal 位于腕部掌侧面,由腕骨沟和屈肌支持带共同围成。管内有拇长屈肌腱、指浅屈肌腱、指深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在外伤、炎症、水肿等病理情况下,正中神经受压可出现腕管综合征。
(三)下肢肌
下肢肌按部位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壮强大,这与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
1. 髋肌 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或外面,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能运动髋关节。按其所在部位和作用,分为前后两群。
(1)前群(图1-78)有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
1) 髂腰肌iliopsoas 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 腰大肌psoas major 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 髂肌iliacus 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互相融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和髋关节的前内侧,止于股骨小转子。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如仰卧起坐)。
2) 阔筋膜张肌tensor fasciae latae 位于大腿的前外侧。该肌起自髂前上棘,肌腹被阔筋膜(大腿深筋膜)包裹,向下移行为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作用:可屈髋关节并紧张阔筋膜。
(2)后群(图1-79,图1-80)又称 臀肌 ,包括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和梨状肌等。
1) 臀大肌gluteus maximus 位于臀部皮下,人类由于直立姿势的影响,故大而肥厚,形成特有的臀部膨隆。该肌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后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臀大肌肌束肥厚,其外上1/4深面无较大的血管和神经,故为肌肉注射的常用部位。作用:伸髋关节,还可使髋关节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
2 ) 臀中肌gluteus medius 和 臀小肌gluteus minimus 均起自髂骨翼外面,臀中肌掩盖臀小肌,两肌向下止于股骨大转子。作用:两肌均可使髋关节外展。
3 ) 梨状肌piriformis 位于臀中肌的下方,起自骶骨前面,向外经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梨状肌与坐骨大孔上下缘之间各形成一间隙,分别称为 梨状肌上孔 和 梨状肌下孔 ,均有血管和神经通过。作用:使髋关节外展和外旋。
2. 大腿肌 位于股骨周围,可分为前群、后群和内侧群。
图1-78 髋肌、大腿肌前群
(1)前群(图1-78)位于大腿前面,有缝匠肌和股四头肌。
1) 缝匠肌sartorius 是全身最长的肌,呈扁带状。起自髂前上棘,经大腿前面转向内下侧,止于胫骨上端内侧面。作用:屈髋关节和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图1-79 髋肌和大腿肌后群(浅层)
2 ) 股四头肌quadriceps femoris 是全身中体积最大的肌。起始端有四个头,即 股直肌 、 股内侧肌 、 股外侧肌 和 股中间肌 。其中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面,起自髂前下棘;股内外侧肌分别位于股直肌的内外侧,起自股骨粗线的内外侧唇;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在股内外侧肌之间,起自股骨体前面。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肌腱,包绕髌骨的前面和两侧缘,并向下延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伸膝关节,其中股直肌还可屈髋关节。当屈膝关节时,叩击髌韧带可引起膝跳反射(伸小腿动作)。
图1-80 髋肌和大腿肌后群(深层)
(2)内侧群(图1-78,图1-81)位于大腿内侧,有5块肌肉,其主要作用为内收髋关节,故又称 内收肌群 。在浅层,自外侧向内侧依次为 耻骨肌 、 长收肌 和 股薄肌 ;中层有位于长收肌深面的 短收肌 ;深层有 大收肌 。上述各肌均起自耻骨支、坐骨支和坐骨结节的前面,除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外,其他各肌都止于股骨粗线。
(3)后群(图1-79,图1-80)位于大腿后面,有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图1-81 大腿肌内侧群(深层)
1) 股二头肌biceps femoris 位于大腿后面的外侧。有长短两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两头合并,止于腓骨头。
2) 半腱肌semitendinosus 位于股二头肌的内侧。其下部肌腱圆细而长,几乎占肌的一半,故名。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
3) 半膜肌semimembranosus 位于半腱肌的深面。其上部是扁薄的腱膜,几乎占肌的一半,故名。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
大腿后群肌的作用:均可屈膝关节和伸髋关节。当屈膝关节时,股二头肌还可使膝关节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还可使膝关节旋内。
3. 小腿肌 位于胫腓骨周围,分为前群、外侧群和后群。
(1)前群(图1-82)位于小腿前面,自胫侧向腓侧依次为胫骨前肌、长伸肌和趾长伸肌等。
1) 胫骨前肌tibialis anterior 起自胫骨上端外侧面,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作用:伸踝关节(足背屈)和使足内翻。
2) 长伸肌extensor hallucis longus 位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起自胫腓骨上端和小腿骨间膜前面,止于趾远节趾骨底背面。作用:伸趾和伸踝关节。
3) 趾长伸肌extensor digitorum longus 起自胫腓骨上端和小腿骨间膜前面,向下分为4个腱,分别止于第2~5趾的中节、远节趾骨底背面。作用:伸第2~5趾和伸踝关节。
(2)外侧群(图1-82)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均位于腓骨外侧。
1) 腓骨长肌peroneus longus 起自腓骨外侧面,肌腱经外踝后方斜向前内,越过足底,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
2) 腓骨短肌peroneus brevis 位于腓骨长肌的深面,起自腓骨外侧面,肌腱经外踝后方,止于第5跖骨粗隆。
小腿外侧群肌的作用:屈踝关节(足跖屈)和使足外翻。
(3)后群(图1-83)位于小腿后面,可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 为 小腿三头肌triceps surae ,该肌强大,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组成。 腓肠肌gastrocnemius 位于小腿后面的浅层,有内外侧两个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的后面; 比目 鱼肌soleus 位于腓肠肌的深面,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三个头会合组成小腿三头肌,向下移行为一个粗大的 跟腱tendo calcaneus ,止于跟骨结节。作用:屈膝关节和屈踝关节;在站立时,能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防止身体向前倾斜,故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作用。
图1-82 小腿肌
2)深层 位于小腿三头肌的深面,主要有3块肌。自胫侧向腓侧依次为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长屈肌。
① 趾长屈肌flexor digitorum longus 位于胫侧。起自胫骨后面,肌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在足底分为4条肌腱,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底。作用:屈第2~5趾和屈踝关节。
② 长屈肌flexor hallucis longus 位于腓侧。起自腓骨和小腿骨间膜的后面,肌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与趾长屈肌腱交叉后,止于趾远节趾骨底。作用:屈趾和屈踝关节。
③ 胫骨后肌tibialis posterior 位于趾长屈肌和长屈肌之间。起自胫腓骨和小腿骨间膜后面,肌腱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内侧,止于足舟骨及内侧、中间和外侧楔骨。作用:屈踝关节和使足内翻。
4. 足肌 (图1-82,图1-84,图1-85)可分足背肌和足底肌。
(1)足背肌 位于足背,较弱小,有2块,即内侧的 短伸肌 和外侧的 趾短伸肌 。作用:分别为伸趾和伸第2~4趾。
(2)足底肌 可分为内侧群、中间群和外侧群,配布情况和作用与手掌肌近似。
图1-83 小腿肌后群
图1-84 足底肌
图1-85 足底肌(深层)
1)内侧群 相当于手的外侧群,因足趾不能对跖,故只有3块肌,即浅层内侧的 展 肌和外侧的 短屈肌 ,两者深层为 收肌 。作用:分别为外展趾、屈趾以及内收趾。
2)外侧群 有3块肌,即外侧的 小趾展肌 和内侧的 小趾短屈肌 ,其深面有 小趾对跖肌 (不恒定)。作用:分别为外展小趾、屈小趾以及小趾对跖。
3)中间群 共13块,分3层。浅层为 趾短屈肌 ,其表面有致密坚韧的 足底腱膜 ;中层后方有 足底方肌 ,前方有4条 蚓状肌 ;深层有3块 骨间足底肌 和4块 骨间背侧肌 。作用:屈、内收和外展足趾。足趾的内收和外展以第2趾为中轴。
5. 下肢的局部记载
(1)股三角femoral triangle 位于大腿前面上部,为底朝上、尖朝下的三角形区域。其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的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的内侧缘。三角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2)收肌管adductor canal 位于大腿中部内侧,为三棱形的肌性间隙。其外侧壁为股内侧肌,前壁为张于股内侧肌与大收肌之间的收肌腱板,后壁为长收肌和大收肌。上口通股三角,下口经收肌腱裂孔通腘窝。管内有股血管和隐神经通过。
(3)腘窝popliteal fossa 位于膝关节后方,呈菱形。其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外侧界和下内侧界分别为腓肠肌外侧头和内侧头。窝内有腘血管、胫神经、腓总神经、淋巴结和脂肪等。
(四)头颈肌
头颈肌包括头肌和颈肌。
1. 头肌 (图1-86,图1-87)可分为面肌和咀嚼肌。
(1)面肌facial muscles 又称 表情肌 ,为扁薄的皮肌,位置表浅,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主要位于口裂、眼裂和鼻孔的周围,可开大或闭合上述孔裂,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
1)颅顶肌epicranius 由 枕额肌occipitofrontalis 组成,覆盖于颅盖外面,阔而薄,由枕腹、额腹以及两者之间的帽状腱膜构成。 枕腹 起自枕骨,止于帽状腱膜,收缩时可向下牵拉腱膜。 额腹 起自帽状腱膜,止于眉部皮肤,收缩时可扬眉、皱额。 帽状腱膜 很坚韧,以纤维束垂直穿经浅筋膜与皮肤相连。三者紧密结合构成头皮。帽状腱膜与深部的骨膜间为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故头皮可在颅骨表面滑动。头皮外伤时,常在腱膜深面形成血肿或撕脱。
2)孔裂周围肌 肌纤维呈环形排列的称为 环形肌 ,可关闭孔裂;肌纤维呈放射状排列的称为 辐射肌 ,可开大孔裂。主要的孔裂周围肌为:① 眼轮匝肌orbicularis oculi ,肌纤维环绕于眼裂周围,呈扁椭圆形。作用:使眼裂闭合。② 口轮匝肌orbicularis oris ,肌纤维环绕口裂。作用:使口裂闭合。③ 颊肌buccinator ,位于口角两侧的面颊深部,紧贴于口腔侧壁的黏膜外面(属辐射肌)。作用:使唇、颊紧贴牙齿,帮助咀嚼和吸吮。
图1-86 头肌(前面)
图1-87 头肌(右侧面)
(2)咀嚼肌 与咀嚼动作有关,即运动颞下颌关节,主要有咬肌和颞肌。
1 ) 咬肌masseter 呈长方形,起自颧弓,向后下止于咬肌粗隆。作用:上提下颌骨。
2 ) 颞肌temporalis 起自颞窝骨面,肌束呈扇形向下会聚,通过颧弓的内侧,止于下颌骨冠突。作用:上提下颌骨。
2. 颈肌 (图1-88,图1-89)按其位置可分为颈浅肌群、颈中肌群和颈深肌群。
图1-88 颈肌(右侧面)
图1-89 颈肌(前面)
( 1 )颈浅肌群主要有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斜列于颈部两侧,收缩力强而有力。该肌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胸骨端,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作用:两侧收缩,使头向后仰;单侧收缩,使头屈向同侧,面转向对侧。单侧胸锁乳突肌可因胎儿产伤等原因造成挛缩,导致小儿斜颈。
(2)颈中肌群 包括舌骨上肌和舌骨下肌。
1)舌骨上肌 位于舌骨与下颌骨和颅底之间,是一群小肌,共4对。除二腹肌外,都以起止点命名。包括 二腹肌 、 茎突舌骨肌 、 下颌舌骨肌 和 颏舌骨肌 。作用:上提舌骨。
2)舌骨下肌 位于舌骨与胸骨之间,居喉、气管和甲状腺的前方,分浅深两层,均依据起止点命名。包括 胸骨舌骨肌 、 肩胛舌骨肌 、 胸骨甲状肌 和 甲状舌骨肌 。作用:下降舌骨和喉。
(3)颈深肌群 位于颈椎两侧,包括 前斜角肌scalenus anterior 、 中斜角肌scalenus medius 和 后斜角肌scalenus posterior 。三者均起自颈椎横突,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向下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围成的三角形裂隙,称为 斜角肌间隙scalene fissure ,有臂丛和锁骨下动脉通过。作用:一侧收缩,使颈侧屈;两侧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第2肋以助吸气。
【附一】 运动四肢关节的主要肌综述
1. 运动肩关节的肌
屈:三角肌前部肌束、胸大肌、肱二头肌和喙肱肌。
伸:三角肌后部肌束、肱三头肌长头、背阔肌和大圆肌。
外展:三角肌和冈上肌。
内收:胸大肌、背阔肌、喙肱肌、肱三头肌长头、大圆肌和肩胛下肌。
旋内:三角肌前部肌束、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和大圆肌。
旋外:三角肌后部肌束、冈下肌和小圆肌。
2. 运动肘关节的肌
屈: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伸:肱三头肌、肘肌。
3. 运动桡尺近侧、远侧关节的肌
旋前:旋前圆肌和旋前方肌。
旋后:旋后肌和肱二头肌。
4. 运动桡腕关节的肌
屈: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尺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
伸: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和指伸肌。内收: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同时收缩。
外展:桡侧腕屈肌和桡侧腕长、短伸肌同时收缩。
5. 运动指关节的肌
(1)运动拇指的肌
屈:拇长屈肌、拇短屈肌。
伸:拇长伸肌、拇短伸肌。
内收:拇收肌。
外展:拇长展肌、拇短展肌。
对掌:拇指对掌肌。
(2)运动第2~5指的肌
屈: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和小指短屈肌(屈小指)。
伸:指伸肌、骨间肌、蚓状肌、示指伸肌(伸示指)和小指伸肌(伸小指)。
内收:骨间掌侧肌。
外展:骨间背侧肌和小指展肌。
6. 运动髋关节的肌
屈: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
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外展:梨状肌、臀中肌和臀小肌。
内收: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旋内: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肌束。
旋外: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后部肌束、梨状肌、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7. 运动膝关节的肌
屈:股薄肌、缝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半膜肌和腓肠肌。
伸:股四头肌。
旋内:股薄肌、缝匠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旋外:股二头肌。
8. 运动足关节的肌
足跖屈(屈踝关节):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长屈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足背屈(伸踝关节):胫骨前肌、长伸肌和趾长伸肌。
足内翻: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
足外翻: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9. 运动趾关节的肌
(1)运动趾的肌
屈:长屈肌和短屈肌。
伸:长伸肌和短伸肌。
展:展肌。
收:收肌。
(2)运动第2~5趾的肌
屈:趾长屈肌、趾短屈肌、足底方肌、小趾短屈肌和小趾展肌(此两肌屈小趾)。
伸:趾长伸肌、趾短伸肌、蚓状肌(伸趾骨间关节)。
展:骨间背侧肌和小趾展肌(外展小趾)。
收:骨间足底肌。
【附二】 全身主要肌简表
1.背肌 (表1-2)
表1-1 背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2. 胸肌和膈 (表1-2)
表1-2 胸肌和膈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3. 腹肌 (表1-3)
表1-3 腹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4. 上肢肌 (表1-4,表1-5,表1-6,表1-7)
表1-4 肩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表1-5 臂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表1-6 前臂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续表
表1-7 手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5. 下肢肌 (表1-8,表1-9,表1-10,表1-11)
表1-8 髋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表1-9 大腿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续表
表1-10 小腿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表1-11 足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6. 头肌 (表1-12)
表1-12 头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
7. 颈肌 (表1-13)
表1-13 颈肌的起止点、作用和神经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