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骨 学

一、总论

骨bone 在成人为206块,按部位不同,可分为躯干骨、颅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四部分图1-1),其中躯干骨51块,颅骨29块(包括听小骨6块),上肢骨64块,下肢骨62块。骨的重量,在成人约占体重的1/5,在新生儿约占1/7。

图1-1 人体骨骼

每块骨是以骨组织(包括骨细胞和骨质)为主体构成的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能不断进行新陈代谢,有其生长发育过程,并具有修复、再生和改建的能力。经常进行锻炼可促进骨骼的良好发育和结实粗壮,如长期废用则出现骨质疏松。骨质中的钙和磷,参与体内钙、磷代谢而处于不断变化状态。所以,骨还是体内钙和磷的贮备仓库。

(一)骨的形态

形态和功能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功能的不同,骨有不同的形态,基本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类(图1-2)。

图1-2 骨的形态

1. 长骨long bone 呈长管状,分为一体两端,分布于四肢,在运动中起杠杆作用。体又名 骨干 ,骨质致密,骨干内部管状的空腔称为 骨髓腔 ,内含骨髓;在骨干表面有1~2个血管出入的滋养孔。两端膨大称为 ,有光滑的关节面,且有关节软骨覆盖。青少年时期,长骨的骨干与骺之间有一层软骨,称为 骺软骨 。骺软骨能不断增生,又不断骨化,使骨的长度增加。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原骺软骨处形成一线状痕迹,称为 骺线

2. 短骨short bone 一般呈立方形,多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固且较灵活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

3. 扁骨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参与构成体腔的壁,对体腔内器官有保护作用,如颅盖骨参与构成颅腔并保护脑,胸骨和肋骨参与构成胸腔并保护心、肺等。

4. 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 形态不规则,如椎骨。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为 含气骨 ,如位于鼻腔周围的上颌骨和筛骨等,发音时能起共鸣作用,并能减轻骨的重量。

(二)骨的构造

每块骨都由骨质、骨髓和骨膜等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图1-3)。

1. 骨质bone substance 是骨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 骨密质 致密坚硬,构成长骨干以及其他类型骨和长骨骺的外层。 骨松质 由许多片状和杆状的骨小梁交织而成,呈海绵状。骨小梁排列方式与承受的压力和张力方向一致。骨松质分布于长骨骺及其他类型骨的内部。在颅盖骨,骨密质构成 外板 内板 。颅盖骨的骨松质在内外板之间,称为 板障

图1-3 长骨的构造

2. 骨膜periosteum 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膜,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面。骨膜内含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对骨的营养、再生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内层的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分别具有产生新骨质和破坏旧骨质的功能,在骨的发生、再生、改建和修复时,它们的功能最为活跃。当骨膜剥离后,骨不易修复,甚至可能坏死,故手术时要尽量保留骨膜。

3. 骨髓bone marrow 充填于长骨骨髓腔及骨松质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 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呈红色,有造血功能; 黄骨髓 含大量脂肪组织,呈黄色,无造血功能。胎儿和幼儿的骨内全是红骨髓。5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取代,转化为黄骨髓,红骨髓仍保留于各类型骨的松质内。当慢性失血过多或重度贫血时,黄骨髓又能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临床上需要做骨髓象检查时,常选髋骨髂前上棘或髂后上棘等处进行骨髓穿刺。

在骨的关节面上,覆盖有由透明软骨构成的关节软骨,可减少摩擦、增加关节运动的灵活性。

(三)骨的理化特性

骨由有机质(主要是骨胶原纤维)和无机质(主要是碱性磷酸钙)组成。有机质赋予骨韧性和弹性,无机质使骨具有硬度。有机质和无机质的结合,使骨既有弹性又很坚硬。两种物质的比例决定着骨的物理性质,而其比例关系随年龄的增长不断变化。幼年时期,有机质与无机质的比例约为1:1,因而骨的弹性大而柔软,易发生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其骨折称为青枝骨折。成年人骨有机质约占1/3,无机质约占2/3,因此骨具有较大的硬度和一定的弹性。老年人的骨含有机质较少,无机质相对较多,而且因为与钙、磷的吸收和沉积相关的激素水平下降,骨组织总量减少,表现为骨质疏松,此时骨的脆性较大,易发生骨折。

二、各论

(一)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成人躯干骨由26块椎骨、12对肋、1块胸骨组成,共51块。

1. 椎骨vertebrae 幼儿时期,椎骨总数一般为33块,根据其所在部位,由上而下依次分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4块。至成年,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因此,成人的椎骨总数一般为26块。

(1)椎骨的一般形态 每个椎骨一般由椎体和椎弓构成(图1-4)。

1 椎体vertebra body 为椎骨前方呈圆柱状的部分,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随着重力传递的逐渐增加,愈向下位的椎体,其面积和体积逐渐增大。从骶椎开始,由于重力传递转移到下肢,其面积和体积又逐渐变小。椎体表面为一层较薄的骨密质,内部为骨松质,在垂直暴力作用下,易发生压缩性骨折。

图1-4 胸椎

2 椎弓vertebraarch 为连于椎体后方的弓形骨板。与椎体连结的部分较细,称为 椎弓根 。其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称为 椎上切迹 椎下切迹 。椎骨叠连时,上位椎骨的椎下切迹和下位椎骨的椎上切迹围成一孔,称为 椎间孔 ,有脊神经及血管通过。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为较宽阔的骨板,称为 椎弓板 。椎弓与椎体围成一孔,称为 椎孔 。全部椎骨的椎孔叠连在一起,形成纵行管道,称为 椎管 ,管内容纳脊髓和脊神经根等。由椎弓伸出7个突起:向两侧伸出1对横突,向上伸出1对上关节突,向下伸出1对下关节突,向后伸出1个棘突。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 颈椎 cervical vertebrae (图1-5)共有7个。其主要特征是横突上有一圆孔,称为 横突孔 ,内有椎动静脉通过(第7颈椎横突孔无椎动脉通过)。椎体小,椎孔较大,呈三角形。颈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基本上呈水平位。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图1-5 颈椎(上面)

第1颈椎又称 寰椎atlas (图1-6),没有椎体、棘突和关节突,呈环形,由前弓、后弓及两个侧块构成。前弓的后面有齿突凹,与第2颈椎的齿突相关节。侧块的上面有1对上关节凹,与枕髁相关节。下面有1对下关节面,与第2颈椎的上关节面相关节。

图1-6 寰椎

第2颈椎又称 枢椎axis (图1-7),其特征为椎体向上伸出一齿状突起,称为 齿突 ,与寰椎前弓后面的齿突凹相关节。

图1-7 枢椎(上面)

第7颈椎又称 隆椎prominent vertebra (图1-8),棘突最长,且末端不分叉,当头前屈时,该突起特别隆起,皮下易于触及。第7颈椎棘突是临床计数椎骨序数和针灸取穴的标志,其下方凹陷处即“大椎穴”。

图1-8 隆椎(上面)

2 胸椎thoracic vertebrae (图1-4)共12个,在椎体侧面和横突末端前面,都有与肋骨相关节的 肋凹 ,分别称为 椎体肋凹 横突肋凹 。胸椎棘突较长,伸向后下方,互相掩盖,呈叠瓦状。胸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基本上呈冠状位。

3 腰椎lumbar vertebrae (图1-9)共5个。由于承受体重压力较大,故椎体大而肥厚。棘突呈板状、水平后伸,棘突间空隙较大,临床上常在此作腰椎穿刺。腰椎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基本上呈矢状位。在第2腰椎棘突下为“命门穴”。

4 骶骨sacrum (图1-10)由5个骶椎融合而成,略呈三角形。其底向上,与第5腰椎体相连接;尖向下,与尾骨相连接。骶骨底的前缘向前突出,称为 ,为女性骨盆测量的重要标志。

图1-9 腰椎

骶骨的两侧有 耳状面 ,与髂骨相关节。骶骨中央有一纵贯全长的管道,称为 骶管 ,向上与椎管连续,向下开口形成 骶管裂孔 。此孔是骶管麻醉穿刺的部位,相当于“腰俞穴”的部位。骶管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 骶角 。临床上常以骶角为标志,来确定骶管裂孔的位置。

骶骨前面凹陷而平滑,两侧有4对 骶前孔 与骶管相通,内有骶神经前支和血管通过。后面凸隆粗糙,正中线上有由棘突愈合形成的 骶正中嵴 ,还有4对 骶后孔 与骶管相通,内有骶神经后支和血管通过。4对骶后孔相当于“八髎穴”的位置。

5 尾骨coccyx (图1-10)一般由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略呈三角形。其底朝上,借软骨和韧带与骶骨相连;尖向下,下端游离。跌倒或撞击时易导致尾骨骨折。

图1-10 骶骨和尾骨

2. 胸骨sternum (图1-11)位于胸前部正中,由上而下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 胸骨柄 上部较宽,其上缘正中的切迹称为 颈静脉切迹 ,是“天突穴”定位的骨性标志,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结。 胸骨体 近似长方形,其侧缘连结第2~7肋软骨。胸骨体与胸骨柄相接处形成突向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 胸骨角 ,可在体表触知,向两侧平对第2肋,为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的下端为一形状不定的薄骨片,称为 剑突

图1-11 胸骨(前面)

3. 肋ribs (图1-12)共12对,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肋骨为细长弓状的扁骨,富有弹性。 肋骨 可分为中部的体及前、后两端。肋骨前端接肋软骨;后端膨大,称为 肋头 ,与胸椎体的肋凹相关节。肋头的外侧稍细部分为 肋颈 。肋颈外侧稍隆起部分称为 肋结节 ,与胸椎的横突肋凹相关节。肋体分内外两面及上下两缘。内面近下缘处有 肋沟 ,肋间血管和神经沿此沟走行。肋结节外侧有一弯曲较明显的地方,称为 肋角 肋软骨 位于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

图1-12 肋骨

(二)上肢骨

上肢骨包括上肢带骨和自由上肢骨,两侧共计64块。自由上肢骨借上肢带骨连于躯干骨。

1. 上肢带骨 包括锁骨和肩胛骨。

(1) 锁骨clavicle (图1-13)呈“~”形弯曲,位于胸廓前上部两侧。全长于皮下均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标志。锁骨内侧2/3凸向前,外侧1/3凸向后。上面平滑;下面粗糙,有肌和韧带附着。内侧端粗大,为 胸骨端 ,与胸骨柄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为 肩峰端 ,与肩胛骨的肩峰相关节。锁骨支撑肩胛骨,使肩胛骨远离胸壁,有利于上肢的运动。锁骨骨折多发生在中外1/3交界处。

2 肩胛骨scapula (图1-14)为三角形的扁骨,位于胸廓后面外上方,介于第2~7肋骨之间,有三缘、三角和两面。

肩胛骨 上缘 短而薄,其外侧部有一弯曲的指状突起,称为 喙突 ,可在锁骨外侧1/3的下方摸到它的尖端。 内侧缘 薄而长,靠近脊柱,又称 脊柱缘 外侧缘 稍肥厚,邻近腋窝,又称 腋缘 上角 下角 分别为内侧缘的上端和下端,分别平对第2肋和第7肋(或第7肋间隙),可作体表标志。 外侧角 最肥厚,有梨形凹陷关节面,称为 关节盂 ,与肱骨头相关节。肩胛骨前面为一大的浅窝,朝向肋骨,称为 肩胛下窝 。后面被一横列的 肩胛冈 分成上方的 冈上窝 和下方的 冈下窝 。肩胛冈的外侧端向前外伸展,高耸在关节盂上方,称为 肩峰 ,与锁骨相关节。

图1-13 锁骨

图1-14 肩胛骨

2. 自由上肢骨 包括肱骨、桡骨、尺骨和手骨。除手骨的腕骨外,其他都属长骨。

1 肱骨humerus (图1-15)位于臂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有半球形的 肱骨头 ,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前下方的突起称为 小结节 ,小结节外侧的隆起称为 大结节 ,两结节向下延伸的骨嵴分别称为 小结节嵴 大结节嵴 。大小结节之间的纵形浅沟称为 结节间沟 ,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大小结节和肱骨头之间的环状浅沟,称为 解剖颈 ,为肩关节囊附着处。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为 外科颈 ,是骨折的易发部位。

肱骨体的中部外侧面有一粗糙呈“V”形的 三角肌粗隆 ,是三角肌的附着处。体的后面有由内上斜向外下呈螺旋状的浅沟,称为 桡神经沟 ,有桡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肱骨中部骨折易损伤桡神经。

图1-15 肱骨

肱骨下端前后扁平且向前卷曲,外侧有半球形的 肱骨小头 ,与桡骨相关节;内侧有形如滑车的 肱骨滑车 ,与尺骨相关节。在滑车的前上方有一浅窝,称为 冠突窝 ;在滑车的后上方有一深窝,称为 鹰嘴窝 ,伸肘时可容纳尺骨鹰嘴。肱骨下端内外侧的突出部,分别称为 内上髁 外上髁 ,为重要的骨性标志。内上髁的后下方有一浅沟,称为 尺神经沟 ,有尺神经通过。肱骨内上髁骨折时,有可能伤及尺神经。

2 桡骨radius (图1-16)位于前臂外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细小,下端粗大。上端有稍微膨大的 桡骨头 。头的上面有 关节凹 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头的周缘有 环状关节面 与尺骨的桡切迹相关节。头下方略细的部分称为 桡骨颈 ,颈的内下方有一粗糙隆起,称为 桡骨粗隆 。桡骨体呈三棱柱形。桡骨下端的内侧面有关节面,称为 尺切迹 ,与尺骨头相关节;下端的外侧向下突出,称为 桡骨茎突 ;下端的下面为 腕关节面 ,与腕骨相关节。

图1-16 桡骨和尺骨

3 尺骨ulna (图1-16)位于前臂内侧部,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粗大,下端细小。上端前面有一半月形的深凹,称为 滑车切迹 ,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在切迹的上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 鹰嘴 冠突 。冠突外侧部的关节面称为 桡切迹 ,与桡骨头的环状关节面相关节。冠突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称为 尺骨粗隆 。尺骨体呈三棱柱形。尺骨下端称为 尺骨头 ,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的后内侧有向下的突起,称为 尺骨茎突

4 手骨bones of hand (图1-17)分为腕骨、掌骨和指骨。

图1-17 手骨

1 腕骨carpal bones 由8块小的短骨组成,排成两列,每列各有4块。由桡侧向尺侧,近侧列依次为 手舟骨 月骨 三角骨 豌豆骨 ;远侧列依次为 大多角骨 小多角骨 头状骨 钩骨 。各腕骨均以相邻的关节面构成腕骨间关节。近侧列的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共同形成桡腕关节的关节头,与桡骨下端的腕关节面和尺骨下方的关节盘相关节。

2 掌骨metacarpabones 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掌骨的近侧端为 ,接腕骨;远侧端为 ,接指骨;头、底之间的部分为 。握拳时,头即显露于皮下。

3 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共14节。拇指有2节指骨,其余各指都有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 近节指骨 中节指骨 远节指骨 。指骨的近侧端为 ,中间部为 ,远侧端为 滑车 。远节指骨远侧端无滑车,其掌面有粗糙隆起,称为 远节指骨粗隆 甲粗隆 )。

(三)下肢骨

下肢骨分为下肢带骨和自由下肢骨,两侧共计62块。自由下肢骨借下肢带骨连于躯干骨。

1. 下肢带骨 每侧各有1块髋骨。

髋骨hip bone (图1-18,图1-19)是形状不规则的扁骨。其外侧面有一深窝称为 髋臼 ,与股骨头相关节;前下有一大孔,称为 闭孔 。幼儿时期的髋骨,由上部的髂骨、后下部的坐骨和前下部的耻骨组成。三骨互借软骨相连,至16岁左右时,软骨骨化,三骨逐渐融合成为一块髋骨。

图1-18 髋骨

图1-19 5岁幼儿的髋骨(外面)

1 髂骨ilium 构成髋骨的上部,可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 髂骨体 肥厚,构成髋臼的上部。髋臼上方扁阔的扇形骨板为 髂骨翼 ,其上缘增厚称为 髂嵴 ,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平第4腰椎棘突,可作为腰椎穿刺的定位标志。髂嵴前后端分别称为 髂前上棘 髂后上棘 ,两者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 髂前下棘 髂后下棘 。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髂嵴向外突出,形成 髂结节 。髂骨翼内面前部的浅窝,称为 髂窝 。髂窝的后方有 耳状面 ,与骶骨相关节。

2 坐骨ischium 构成髋骨的后下部,可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 坐骨体 构成髋臼的后下部,其下部转折向前移行为 坐骨支 。坐骨体与坐骨支会合处较肥厚粗糙,称为 坐骨结节 ,为坐骨最低处,可在体表扪到。坐骨体后缘的锐利突起,称为 坐骨棘 ,棘的上下方分别有 坐骨大切迹 坐骨小切迹

3 耻骨pubis 构成髋骨的前下部,可分为耻骨体和耻骨上下支。 耻骨体 构成髋臼的前下部。耻骨体向前内侧伸出 耻骨上支 ,此支向下弯曲移行为 耻骨下支 。耻骨上下支移行部内侧面的粗糙骨面,称为 耻骨联合面 ,在此面上缘的外侧有向前突的 耻骨结节

2. 自由下肢骨 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除髌骨和足骨的跗骨外,其他都属于长骨。

图1-20 股骨

1 股骨femur (图1-20)位于大腿部,为人体最长的骨,其长度约为身高的1/4,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有球形的 股骨头 ,与髋臼相关节。头中央部有 股骨头凹 ,是股骨头韧带的附着部位。头下外侧的狭细部分称为 股骨颈 。颈与体交界处有两个隆起,上外侧的方形隆起为 大转子 ,下内侧的为 小转子 ,都有肌腱附着。大小转子之间前面有 转子间线 相连,后面有 转子间嵴 相连。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到。颈与体之间形成的夹角称为 颈干角 ,约130°。

股骨体稍微向前凸。体的后面有纵行的骨嵴,称为 粗线 ,向上外延续为 臀肌粗隆 。股骨下端有两个膨大,分别称为 内侧髁 外侧髁 。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分别与髌骨、胫骨相关节。两髁之间的深窝称为 髁间窝 。内外侧髁侧面最突出处分别称为 内上髁 外上髁 ,都是在体表可以摸到的骨性标志。

图1-21 髌骨

2 髌骨patella (图1-21)为全身最大的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有光滑的关节面与股骨两髁前方的髌面相关节。髌骨的位置浅表,可因外力直接打击而出现骨折。

3 胫骨tibia (图1-22)位于小腿内侧部,是小腿主要负重的骨,故较粗壮,可分为一体和两端。上端向两侧膨大,形成 内侧髁 外侧髁 。两髁上面有关节面,与股骨两髁相关节。在外侧髁的后下有一 腓关节面 ,与腓骨头相关节。在胫骨上端与体相移行处前面的粗糙隆起,称为 胫骨粗隆 。胫骨体呈三棱柱形,其前缘和内侧面紧贴皮下,体表可摸到。胫骨下端内侧面伸向下方的扁突,称为 内踝 ;下端外侧面有一三角形的 腓切迹 ,与腓骨相连;下端的下面和内踝的外侧面均有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图1-22 胫骨和腓骨

4 腓骨fibula (图1-22)位于小腿外侧部,可分为一体和两端。腓骨为细长的长骨,常作为骨移植的取材部位。上端略膨大,称为 腓骨头 ,其内上面为 腓骨头关节面 ,与胫骨相关节。腓骨头浅居皮下,为重要的骨性标志。头下方变细,称为 腓骨颈 。腓骨下端膨大为 外踝 ,其内侧的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5 足骨bones of foot (图1-23)可分为跗骨、跖骨和趾骨。

1 跗骨tarsal bones 属于短骨,共7块,包括 距骨 跟骨 骰骨 足舟骨 及3块楔骨 内侧楔骨 中间楔骨 外侧楔骨 )。跟骨在后下方,其后端隆凸称为 跟骨结节 。距骨在跟骨的上方,跟骨前方接骰骨,距骨前方接足舟骨,足舟骨的前方为3块楔骨。

2 跖骨metatarsal bones 属于长骨,相当于手的掌骨,共5块,从内侧向外侧依次为第1~5跖骨。每块跖骨均可分为 三部分。第1~3跖骨底与楔骨相关节,第4、第5跖骨底与骰骨相关节。跖骨头与趾骨相关节。

3 趾骨phalanges of toes 属于长骨,共14块,相当于手的指骨,比指骨短小,其数目和命名与指骨相同。趾为2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

图1-23 足骨

(四)颅骨

颅骨cranial bones 共29块,其中有6块听小骨,因与听觉有关,故列入感觉器中介绍。除下颌骨和舌骨外,其他各骨都借缝或软骨牢固地连结在一起,彼此间不能活动。

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界,将颅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两部分。 脑颅骨 位于颅的后上部,略呈卵圆形,围成颅腔,容纳脑。 面颅骨 为颅的前下部,形成颜面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1. 脑颅骨 (图1-24,图1-25)共8块,计有:额骨、枕骨、蝶骨和筛骨各1块,顶骨和颞骨各2块。它们共同构成颅腔,可分为颅盖和颅底两部分。颅盖主要由额骨、枕骨和顶骨构成,颅底由中部的蝶骨、后方的枕骨、两侧的颞骨、前方的额骨和筛骨构成。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骨,其余构成面颅骨。

(1) 额骨frontal bone 1块,位于颅的前上部,骨内有含气空腔,称为 额窦

(2) 顶骨parietal bone 成对,位于颅盖部中线的两侧,额骨与枕骨之间。

(3) 枕骨occipital bone 1块,位于颅的后下部,前下部有枕骨大孔。

(4) 蝶骨sphenoid bone 1块,位于颅底中部,枕骨的前方,形似蝴蝶,可分为体、大翼、小翼和翼突四部分。 蝶骨体 中央部有含气空腔,称为 蝶窦

(5) 筛骨ethmoid bone 1块,为最脆弱的含气骨,位于颅底前部,在蝶骨的前方及左右两眶之间,可分为筛板、垂直板和筛骨迷路三部分。筛骨迷路内侧壁有两个卷曲的小骨片,称为 上鼻甲 中鼻甲 ;迷路内有若干含气的空腔,称为 筛窦 ,又称 筛小房 。筛骨垂直板参与构成骨性鼻中隔。

(6) 颞骨temporal bone 成对,位于颅的两侧,参与颅底和颅腔侧壁的构成。其参与构成颅底的部分呈三棱锥形,称为 颞骨岩部 ,内有前庭蜗器。

2. 面颅骨 (图1-24,图1-25)共15块,计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各1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甲及腭骨各2块。上颌骨和下颌骨是面颅的主要部分,其他都较小。除舌骨游离外,其余均与上颌骨相邻接。

图1-24 颅的前面观

图1-25 颅的侧面观

1 上颌骨maxilla 成对,位于面颅中央。骨内有一大的含气腔,称为 上颌窦 。上颌骨下缘游离,有容纳上颌牙根的 牙槽

2 鼻骨nasal bone 成对,在额骨的下方,构成外鼻的骨性基础。

3 颧骨zygomatic bone 成对,位于上颌骨的外上方,形成面颊部的骨性隆凸,参与颧弓的构成。

4 泪骨lacrimal bone 成对,位于眶内侧壁的前部,为一小而薄的骨片,参与构成泪囊窝。

5 下鼻甲inferior nasal concha 成对,位于鼻腔的外侧壁下部,薄而卷曲,附于上颌骨和腭骨垂直板的内侧面上。

6 腭骨palatine bone 成对,位于上颌骨的后方,分为水平板和垂直板两部分,水平板参与构成鼻腔外侧壁的后部,垂直板参与构成骨腭的后部。

7 犁骨vomer 1块,为矢状位呈斜方形的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后下部。

8 下颌骨mandible (图1-26)1块,居上颌骨的下方,可分为一体和两支。 下颌体 呈马蹄铁形,其上缘有容纳下颌牙根的 牙槽 ,体的外侧面左右各有一孔,称为 颏孔 。下颌支为下颌体后端向上伸出的长方形骨板,其上缘有2个突起,前突称为 冠突 ,后突称为 髁突 。髁突的上端膨大,称为 下颌头 ,与颞骨的下颌窝相关节。下颌头下方较细处为 下颌颈 。冠突与髁突之间的凹陷,称为 下颌切迹 ,为“下关穴”的位置。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一孔,称为 下颌孔 。连于下颌孔和颏孔之间的骨性管道称为 下颌管 ,管内有分布于下颌牙的神经和血管通过。下颌体和下颌支会合处为 下颌角 ;下颌角的外侧面有一粗糙骨面,称为 咬肌粗隆 ,有咬肌附着。

图1-26 下颌骨

9 舌骨hyoid bone (图1-27)1块,呈马蹄铁形,位于下颌骨的下后方,向上借韧带和肌连于下颌骨、颞骨,向下借韧带与喉相连。

图1-27 舌骨(前面)

3. 颅的整体观

1 颅盖calvaria 额骨与顶骨之间有 冠状缝 ,左右顶骨之间有 矢状缝 ,顶骨与枕骨之间有 人字缝 。在眶上缘上方有弓形隆起,称为 眉弓

2 颅底base of skull 可分为内面和外面。

1)颅底内面(图1-28)承托脑。由前向后呈阶梯状排列着3个陷窝,分别称为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各窝内有许多孔、裂和管,它们大多通于颅底外面。

颅前窝anterior crania fossa 中央低凹部分是筛骨的 筛板 ,板上有许多 筛孔 ,有嗅神经通过。两侧筛板之间向上的突起称为 鸡冠

颅中窝middle cranial fossa 分为较小的中间部和两侧较大的外侧部。中间部由蝶骨体的上面构成,因其形似马鞍,称为 蝶鞍 。蝶鞍上面的凹陷为 垂体窝 。窝前外侧有 视神经管 ,管外侧的裂隙,称为 眶上裂 ,均通入眼眶。蝶骨体的两侧,从前内向后外,依次有 圆孔 卵圆孔 棘孔 。自棘孔起有 脑膜中动脉沟 行向外上方,很快分为前支和后支。颞骨岩部尖端前面的浅窝,称为 三叉神经压迹

颅后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 位置最深,中央有 枕骨大孔 。枕骨大孔前有 斜坡 ,承托脑干。枕骨大孔的前外缘有 舌下神经管 ,枕骨大孔的后上方有十字形隆起,称为 枕内隆凸 。枕内隆凸的两侧有 横窦沟 ,横窦沟转向前下内续为 乙状窦沟 ,末端终于 颈静脉孔 。在颞骨岩部的后面有 内耳门 ,由此通入 内耳道 (内耳道与外耳道不相通)。

图1-28 颅底内面

图1-29 颅底外面

2)颅底外面(图1-29)前部有上颌骨的牙槽和硬腭的骨板,骨板后缘的上方有被犁骨隔开的

2 鼻后孔 。颅底后部的中央有 枕骨大孔 ,它的两侧有椭圆形隆起称为 枕髁 ,与寰椎相关节。枕髁根部有一向前外开口的 舌下神经管外口 。枕髁的外侧有 颈静脉孔 ,孔的前方有 颈动脉管外口 。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方,有细长骨突,称为 茎突 ,茎突的后外方有颞骨的 乳突 。茎突与乳突之间的孔称为 茎乳孔 。茎乳孔前方大而深的凹陷为 下颌窝 ,与下颌头相关节。下颌窝前方的横行隆起,称为 关节结节 。枕骨大孔的后上方有 枕外隆凸 ,其下方为“风府穴”的位置。

上述颅底的孔、管都有血管或神经通过,颅底骨折时往往沿这些孔道断裂,引起严重的血管、神经损伤。

(3)颅的前面(图1-24)由大部分面颅和部分脑颅构成,并共同围成眶、骨性鼻腔和骨性口腔。

1) 眶orbit 容纳眼球和眼副器,呈四面锥体形,可分为尖、底和四壁。尖朝向后内方,经视神经管通入颅腔;底朝向前外,它的上下缘分别称为 眶上缘 眶下缘 。眶上缘的中内1/3交界处为 眶上切迹 (有时为 眶上孔 );眶下缘中点的下方有 眶下孔 ,该孔正对“四白穴”。

眶的上壁薄而光滑,是颅前窝的底;下壁是上颌窦的顶,骨面上有沟,称为 眶下沟 ,向前移行为 眶下管 ,通眶下孔;内侧壁很薄,主要由泪骨和筛骨眶板构成,邻接筛窦,该壁近前缘处有 泪囊窝 ,向下延伸为 鼻泪管 ,通鼻腔;外侧壁较厚,与眶上下壁交界处的裂隙分别称为 眶上裂 眶下裂

2) 骨性鼻腔bony nasal cavity (图1-30,图1-31)位于面颅的中央,上方以筛板与颅腔相隔,下方以硬腭骨板与口腔分界,两侧邻接筛窦、眶和上颌窦。由筛骨垂直板和犁骨构成的 骨性鼻中隔 ,将骨性鼻腔分为左右两半。鼻腔外侧壁有3个卷曲的骨片,分别称为 上鼻甲 中鼻甲 下鼻甲 。下鼻甲为独立骨块,上中鼻甲都属于筛骨的一部分。每个鼻甲下方的空隙,相应地称为 上鼻道 中鼻道 下鼻道

图1-30 鼻腔内侧壁(骨性鼻中隔)

图1-31 鼻腔外侧壁

3 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 (图1-31,图1-32)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含气的空腔与鼻腔相通,称为 鼻旁窦 。鼻旁窦包括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它们皆与鼻腔相通。 额窦 位于额骨内,开口于中鼻道。 上颌窦 最大,位于鼻腔两侧的上颌骨内,开口于中鼻道,由于窦口高于窦底,故在直立位时不易引流。 筛窦 位于筛骨内,由筛骨迷路内许多蜂窝状小房组成,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前、中、后三群小房。前中筛小房开口于中鼻道,后筛小房开口于上鼻道。 蝶窦 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上鼻甲后上方的蝶筛隐窝。

4) 骨性口腔bony oral cavity 由上颌骨、腭骨和下颌骨围成。

(4)颅的侧面(图1-25)在乳突的前方有 外耳门 ,向内通 外耳道 。外耳门前方有一弓状的骨梁,称为 颧弓 ,可在体表摸到。颧弓上方的凹陷称为 颞窝 ,容纳颞肌。在颞窝区内,额、顶、颞、蝶四骨的会合处称为 翼点 ,该处为“太阳穴”的位置。翼点的骨质比较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经过,翼点处骨折时,容易损伤该动脉,引起颅内血肿。

图1-32 颅的冠状切面(通过第3磨牙)

4. 新生儿颅骨 (图1-33)胎儿时期,由于脑和感觉器官发育较早,而咀嚼和呼吸器官尚不发达,因此,脑颅远大于面颅。新生儿颅顶各骨尚未完全发育,它们之间留有间隙,由结缔组织膜所封闭,称为 颅囟 。最大的颅囟在矢状缝与冠状缝相交处,呈菱形,称为 前囟 额囟 )。在1岁半左右前囟逐渐骨化闭合。在矢状缝和人字缝相交处,有三角形的 后囟 枕囟 )。后囟多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即闭合。另外,还有位于顶骨前下角的 蝶囟 和顶骨后下角的 乳突囟 。前囟在临床上常作为婴儿发育和颅内压变化的检查部位之一。

图1-33 新生儿颅(示囟) CQQkb29zQzYC67pn8Nnk0w5R0CJmYeQ0i8nUtLdRtavZitCewe0p7H8M9soTxnP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