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 谈经典对于“气”的认识

学中医不懂气相当于没学,懂气就入门了。气是中医学的核心,气是什么东西?解释不通,解释不明,非要解释的话,气实际上是人的根本。咱们坐在这儿听课、讨论问题,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们有气。气既是功能又是物质,实际上它是功能和物质的混合体,不要一提到气就认为是功能的,没有物质。气是物,是精微的物质,功能只是气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表现。从气的分类来说,有精气、元气、真气,这是气的根本,生命来源于精气、元气、真气,这是整体的气的概念。根据气的功能部位又分为几种:在上,胸中,称为宗气;在中焦,中间,称为胃气,也称为中气、后天之气;在下称为肾气、元气、先天之气。宗气、卫气、肾气实际上都是精气、元气、真气所化生的,一源三歧,通过气的运动变化使生命能够旺盛,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现。《黄帝内经》162篇中用“气”来命名的有19篇,内容涉及“气”的有131篇,如果加到一起占总篇数的93%,实际上这一部书讲的就是气。对于气的种类,有271种,有2997种命名,这很可怕。正因为这些问题,后世学习《黄帝内经》会出现很多疑惑,因为这些文章都不是一个人写的,不是同一个时代、同一个地点写的,导致命名出现这么多。但是我们要认真理解“气”,“气”在整个《黄帝内经》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和内容,读的时候要针对“气”归纳、总结,学习“气”的概念是学习中医的开始和根本,能最终够在中医的病生理学和治疗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

气按功能部位分三种,胸中的宗气、中焦脾胃之气、下焦肾气,历代医家谈论很多。李东垣谈三焦脾胃之气,著有《脾胃论》,成为“补土派”;张景岳、赵献可从肾来论治;一为先天之根,一为后天之根,唯独对于宗气的认识不多。我在读经典的过程中感觉宗气值得我们去捋一捋,其实很多中医的大家都在思考,都自觉不自觉地在用这个概念,只是并没有提出理论。

《灵枢·邪客》讲:“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这一段话基本上把宗气从哪来的、具有什么核心功能讲得一清二楚。来源于脾胃,来源于五谷的消化,宗气向上“积于胸中,出于喉咙”,实际在上焦,功能是“贯心脉,行呼吸”。《灵枢·五味》讲:“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这里仍然讲了五谷之气、宗气。宗气与天地精气有关系,“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大自然的清气是不会有变化的,但是我们不吃饭就坏了,会导致宗气不足,“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所以脾胃之气、中焦与积于胸中的宗气关系很大。宗气,祖宗的宗,气的根本,先天在肾,后天在脾胃,小孩出生时一声啼哭是把宗气打开了,自然界清气一进去,宗气形成,司呼吸、贯心脉,人的生命就开始了。不要小看宗气。孩子不哭,自然界三分之一的清气进不去,宗气不能形成,不能司呼吸、贯心脉,生命不能存活,《黄帝内经》在这方面认识还是非常到位的。宗气的形成在于中焦精微和吸入天地之精气,积于胸中,司呼吸、贯心脉。人的鼻子好坏与之有关,如过敏性鼻炎等。宗气梳理起来非常有意思。《内经》称为宗气、大气,相关的有胸中、气海、呼吸、心脉,宗气功能出现异常的情况有宗气虚、宗气外泄、宗气下陷、宗气闭。以上是我学习《黄帝内经》后对宗气的理解和认识。

后世医家如何思考宗气?如何应用其去解决临床问题呢?这里就要讲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转化为解决临床问题的实际能力。后来读到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虽然张仲景没用宗气的概念,但却有非常好的体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里讲的仍然是宗气的问题。第一取脉,第二看呼吸,上焦、胸痹、心痛、短气,脉有变化是虚,平人发病是实,这一段话是张仲景对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行呼吸,贯心脉这一经典论述很好的诠释。张仲景在写书时除了序里面引用“阴阳大论”等,在正文里很少引用经文,实际上他是把理论融在他的体系中了。“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脉有变化的为虚,虚在哪里?上焦,是胸痹心痛。胸痹是什么?实际上是胸中之气闭阻,胸阳不展,什么气闭阻?宗气闭阻。是邪气把宗气闭住了,导致胸阳不展,而出现一系列的变化,这是从病机来认识的。这里把这三个症状放到一起,三者都是呼吸、心脉的事儿,这就是对宗气的应用。胸痹实证怎么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现在总说胸痹是冠心病,那到底是冠心病吗?跟冠心病关系大不大?冠心病中的心绞痛,那个疼是什么感觉?“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心绞痛是一种窒息感、压榨感、憋闷,发作有时,好像与胸痹关系不大。胸痹实际上是邪气闭阻导致宗气运行不利,不能够司呼吸、贯心脉,出现短气、胸背痛。是短气,而不是气短。瓜蒌、薤白是张仲景治胸痹实证的核心药物,但散利作用很差,所以用了白酒七升,瓜蒌一个,薤白半斤来治疗。张仲景在学习、传承宗气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临证的诊断治疗方药。我们对于上焦心肺病变都可以从这方面来治疗,如COPD、慢性心衰。随着进一步发展,张仲景又发现问题:“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怎么解释?因为心痛彻背而导致不得卧的情况下,邪气闭阻更多了,所以加了半夏一味。半夏做什么用的?治失眠的,半夏秫米汤呀!这是《黄帝内经》里的药呀,张仲景把它拿过来了,张仲景是读通了《黄帝内经》,用的时候是灵活自如,但又不是自己去编造的。传承,只有承的下来才能传得下去,他把《黄帝内经》的东西承下来了,并没有说原文,而是用它的理、用它的法治病。白酒七升变成了一斗,温散力量更强,它没有说用水煎,都是用酒煎,一斗酒煎成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轻者喝两次,重者次数增加,古人讲的量、效没有说固定的就这么吃。大家回去看一看吴鞠通对于银翘散怎么服用,不是早晚各一次,去看看他怎么用。不得眠是因为烦躁失眠,为什么?胸痛彻背,邪气重,闭阻而不得通,加了半夏,重用白酒,通阳下气,上焦得开,宗气得以畅行呼吸贯心脉,各症得解。张仲景对于症状由轻到重用药很有见解。我们临床开药一定要是这样:加一味药多了,减一味药少了,减5克不够用,加5克过量了。开方药开到这份儿上就开出艺术了,但不能堆砌药,这一组开5味,下一组开6味,补气的开3个,活血的开5个,养血的开6个,最后组成一个方子。张仲景开方,多一味少一味是不一样的。

紧接着他又论述了胸痹伤及中焦的认识:“胸痹心中痞”,不疼了,痞是虚、痞满;“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大家读一读《神农本草经》,看看枳实是用来做什么的。煎药方法也不一样,用水煎,不用酒了:“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人参汤也可以用,就是理中丸,把理中丸改成理中汤,这里出现了桂枝、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由祛邪到扶正,一气呵成,井然有序。“痞”,为气结,邪陷逆;“抢”,撞的意思,腹气上撞,恶心,不舒服,枳实用来降气。邪气闭阻胸阳,胸痹,宗气受损,进一步伤及中焦,脾胃之气受损,精微之气不足,所以中气不足,枳实开上焦,厚朴畅中焦,桂枝温中阳、助中气,瓜蒌、薤白是治疗胸痹的主药,虽不以它们命名了,但是这两味药不会变,只要诊断为胸痹,它的核心药就是瓜蒌、薤白,不能不用,这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和专病专方,专病专方就是瓜蒌薤白,辨证论治要么加半夏,要么加酒的量,减少薤白,要么加枳实、厚朴,加桂枝。张仲景说人参汤有效,并没有说完全可以用这个方子来治疗。调中焦使中气足,中气充足以后,上焦得开,病可以得到缓解。对张仲景的《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如果我们从中气的角度理解、思考,就会很清楚。我们知道了瓜蒌薤白的功效,也知道半夏、白酒、枳实、厚朴的作用,人参、白术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开方子才会丝丝入扣,非常精到。那张仲景是不是百分之百正确?不一定。对于中气不足认识到位了,但是在治疗方面只提到了理中汤,理中和建中是他的两大法则,但对于中气不足、中焦问题到底怎么来治?理中我一直认为张仲景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他那个诊疗体系中只有这些,并没有更新的东西,但这样的认识为后世医家奠定了基础。

对于中焦的治疗,张仲景创建了理中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到了李东垣,有了长足的发展,他提出了补中益气、升阳的概念,这些理论仍然来源于《黄帝内经》,来源于劳倦内伤的理论:阴虚生内热。中医讲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热,阴虚实际上是五脏的不足,应该说对于中气不足不能理中,要补中升清,理中、温中、建中对于中气不足的治疗有效,但不是最好的,李东垣对脾胃升清降浊有了很好的发展。所以说,中医从古至今没发展是因为我们没有认真地思考这个体系,如果思考了各代医家会一直在推动。到了喻嘉言,他有一本书叫《医门法律》,讲了医生应该如何遵循医学道理,这本书很有意义。书中有大气论,大气就是宗气,有营气、卫气、中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之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脏腑、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即说所有的气都依赖于大气,就是宗气。“五脏六腑,大经小络,昼夜循环不息,必赖胸中大气,斡旋其间,大气一衰,则出入废,神气化灭,气立孤危”。但是在治疗上,喻嘉言显然对张仲景崇拜有加,对于李东垣知之甚少。从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以后,整个医学界都变成张仲景的了,没有人学别的了,谁敢超越张仲景,必会遭到质疑,所以李东垣等在那个年代必须尊重张仲景,可以想象清朝出现的温病学要有多大的勇气。喻嘉言也不例外,讲了半天,说了很多,一谈治疗,仍然离不开张仲景,确实他也谈到胸痹心痛,瓜蒌、薤白,所以古今医家在认识上是一致的,只不过他在理中汤基础上提了一个枳术丸,枳术丸中枳实、白术到底怎么来用,喻嘉言没有好好看李东垣是怎么用的,刘完素是怎么用的,所以说他讲的理论很多,但在治疗上没有超越张仲景,更没有超过李东垣。一直到民国时期的张锡纯,对于宗气和大气下陷论述得酣畅淋漓,张锡纯可以说既继承了张仲景的学术内涵,又吸收了李东垣的思路,才有更多的发挥,叫大气下陷,宗气下陷,而且制定了升陷汤,从而完善了宗气为病的各种治疗,补充了宗气发病既有外感也有内伤。所以我认为,医学的发展始终要围绕着学科体系去做,高明的医家们在认识问题上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整个学科的发展。

宗气理论是不是到此就可以为止了?应该不是,它在各个专科、各个疾病里面都有很多值得去思索的问题。当然,通过对经典的学习,从《黄帝内经》的论述到张仲景的运用,到张锡纯、李东垣、喻昌喻嘉言对宗气的认识,可以看出,这个理论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在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气”是丢失最多、认识最浅的一个。

大家看升陷汤,升陷汤不同于补中益气汤,我一直在想升陷汤能治疗大气下陷,临床表现是气短不足以息,它不是短气,与短气不一样,或努力呼吸似乎喘,但它不是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有寒热往来,咽干作渴;或是胸闷怔忡、神昏健忘等,症状很多。由黄芪、知母、柴胡、桔梗、升麻组成,与补中益气汤不一样,是将气提到上面,从上面走,即对于整个上面宗气出现问题以后用黄芪、知母是非常好的配合治疗。所以,不要认为升陷汤是补中益气汤,它没有用到中焦(脾胃)上,只是对于胸中大气提和补。补中益气汤关注中焦脾胃的治疗,而升陷汤重点关注是上焦心和肺。二者在治疗理念上有关联,但治疗重点是不同的,升陷汤未用白术、陈皮这样的脾胃用药,但是用了桔梗开肺气,临床应用也是不一样。

既然宗气司呼吸以贯心脉,那么对于慢性的呼吸衰竭,为什么上呼吸机治疗?因为病人不能呼吸了。不能呼吸即宗气不能司呼吸了,引起宗气不能司呼吸的原因是什么?要么是邪气闭阻了,要么是宗气突然下陷了、没有了。用呼吸机为使宗气得以完善,呼吸得以保证。从现代医学角度讲,用呼吸机以后调大氧的浓度,增加压力,为什么?因为自然之清气只有三分之一,增加氧的浓度以后实际上补的是天地之精气,精气多了,然后使宗气能够增加,能够贯心脉,保证人的血运正常,能够司呼吸,在机器的帮助下使呼吸还能存在。因此呼吸机在中医来讲可以补宗气。但呼吸机不能老带着,要把它撤掉,就要把宗气调整好,要通过调整脾胃使中焦的脾胃之气能够上升,变成宗气,这样呼吸机的氧浓度才能下降,压力才能够得到改变,最终达到脱机的目的。实际上,中西医只要合理使用,对于不管是什么样的危重病,都可以去做。要敢于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现代的医疗技术,为我所用。我们可以利用这样一个理论体系,把现代的优秀技术拿过来,为我所用,变成中医的一种技术。中医不缺理,中医是缺术,术就是技术,现代医学、现代科学技术很高明,怎样把现代技术通过中医的理论指导变成技术,中医要开放、要包容,不要说呼吸机是西医的,不要一说开刀就都是西医的,我们要将中医的道理合理规范地使用,既要看如何使用呼吸机的参数,还可以用中医的理论来指导,更好地把呼吸机应用好。我们要把现代技术变成中医的内涵去做,吸收过来,把它变成中医的,即把理论的发展与当今的科技去相互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东西。不要一提中医就是很经典的,中医也是很先进的,中医能够很好地与现代科技结合,只不过我们自己把自己禁锢了,我们要善于用我们的理论去包容、去思考现代科技,现代科技就会成为中医的内涵,关键我们要发展、要去做。中医在不断的前进,中医在不停的发展,都会与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结合。我们要认真地去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很好的梳理,去运用。 o/oXDp1VG7MHm/kL/2sr6zs7AN3n3XWEx0vWwgf+QRAWQsN9Lewoc8FDyo7BdC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