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医的临床思维有很大偏差,我认为,如果离开了中医临床思维理念去做临床,疗效则无法提高。我们很多的老师、专家在查完房后讲40分钟,但38分钟讲的是西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用一分半钟讲了中医的相关知识,学生听后也是云里雾里,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大家感觉讲西医好讲,讲中医不好讲。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明医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不出来,核心病机捋不出来,治则、治法更无从谈起,只是四诊后得出证属什么,开个方子就结束了。可是作为中医院的教授,从中医的医理上说不清楚疾病,那还让谁来说呢?所以我在医务处的查房考核中提出一个明确的点:如果一个中医大夫说的大多是西医,则查房的成绩是零。查房时,可以不说一句西医,为什么?有人认为,中医说得非常清楚,又把西医说得很明白,那才是高明的医生。的确,我们要做高明的医生,但首先要知道立足在哪儿,明白要做什么。协和医院不会讲中医,不可能去发展中医,但北京中医医院也不讲中医,我们也去讲西医,那中医的事儿谁来做?
我经常听西医的大夫和一些专家,包括社会上一些人,都认为中医学非常好,中医学是科学的,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然而接下来所说的一句话令我很不舒服:“但是现在没有中医大夫。”北京市有一万两千名中医注册医师,比任何一个西医专科的大夫都多得多,居然说没有中医大夫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看不见用中医学原本的理念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中医了。
要想提高疗效,就要还原中医学思维,还原中医学看病思路。我们如果现在不去做,一代一代丢下去,不知道到哪一代就会没了。什么是经典?就是典范的书。中医学有四大经典,还有很多经典著作,我们读有代表性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难经》,等等很多。从我个人理解来讲,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最精华的源自《黄帝内经》,是我们学习中医学经典最重要的部分。但这本书太厚,读不完,读不透,我们可以择其要而读,可以先读《内经知要》,我记得京城四大名医施今墨施老带祝谌予时,第一件事就是要他先背《内经知要》,背会再说。这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我们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中医学的理论都搞不清楚,或者只知局部不知整体。另外,分科分得大家只对局部有了解。现在一到住院医师就分科,到副教授就看专病了,到教授只看专病的某一角了,这就麻烦了。前几天我碰见积水潭医院一位骨科大夫,是手外科的,我问手外科都干什么?他说自己专攻大拇指,食指都不做。但如果咱们刚毕业的学生就从大拇指干起来,我估计干一辈子以后什么也干不成了,因为没有广泛的医学基础。所以,我们要把基础理论打好,就要去读《内经》,还要把它读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