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0. 在实践中反思

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勇敢去做,但是这个“做”不是随便去做的。当时我带学生时候,遇到有一些歪门邪道的人来北京中医药大学讲课,他们让学生吃附子。因5~10克需要老师签名才可以抓药,有学生知道我爱用附子来找我来开,我问为什么要开附子,学生说有说法是“不吃附子不能成名医”,我当时气坏了,这样吃也不可能成名医!我认识的一个朋友得了肝癌,当时找了一个温阳派的老先生,让病人从36克附子开始吃,然后每天加10克,直到附子中毒方可,最后加到200克时,病人因心律失常在家中猝死,所以,孟浪用药是不可以的,用毒药、烈药的背后需要深厚的中医药学功底。不会用的药,要经常向老师求教、去学习。当时的学生也有服马钱子到呼吸骤停,后来上了呼吸机才抢救回来。因此,不能瞎做、乱做,要有的放矢,能力要在跟师学习过程中转换经验。

科研无处不在,医生一辈子都在做研究,医生看病的过程就是科研的过程,科研的过程就是看病的过程,所以不要把科研看得太难。我在微信里看到,有个北大的医生从主治医生到主任医生,十年就看了一个病人,就是对一个孩子牙龈的研究。我也有一个病人,从我大学毕业就给他看病,他现在已经70多岁了,患有COPD,咳喘一加重吃中药就好了,中间又得了结肠癌,做了手术,后来得了冠心病,中医在疾病演变的过程中就能得出很多经验,所以也不要把科研看得很神奇。我们现在研究耐药菌,也是从一个病人的思考开始的,当时在东直门有一个96岁的老人得了肺炎,后来呼吸衰竭,而且属于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ICU一直用中药,发现病人培养出的铜绿菌株从泛耐药到多重耐药,到不耐药。这个病人虽然后来死亡了,但其间细菌的变化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后来让我的学生孙宏源去研究,发现中药可以对细菌的生物学特征产生影响。后来我研究发现,中药通过改变人体的环境,从而影响细菌的变化。其实搞科研不复杂,很简单。我们现在在临床的过程中,数据库的建立和收集是很好的一个起点。例如,跟踪某个疾病,总结出来,把疾病的演变、证候改变与年龄体质、药物的变化写下来,就像《新英格兰杂志》,把个案写得非常棒。从医学生到医生,到会研究会思考会看病的医生,要一步步去做,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基础要打牢。基本功不打牢,等于在废墟上去做,一碰就倒。 wFUO54b/YuMgW5EbcvUM4BLxvsb5RYgwbuds/GZmTYT/hCSyQT/6RpxYmdnWUkD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