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我的本草情缘

——薛凤仙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015年12月的一天,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一份热忱,我来到了八中京西附小,开始了与刘校长的促膝长谈。可能是由于第一次和一位校长进行面对面交谈的缘故吧,谈话伊始,我的心中就不免有些小小的忐忑。随着谈话的一步步深入,我也逐渐放松下来,对坐在我面前的这位校长渐渐有了些许好感:作为一名校长,她居然能对我这么坦率直白!我开始喜欢她的性格。也许就是心中的这一丝丝好感,让我和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6年元旦来临之际,全校都在为迎接建校以来的第一个元旦而忙碌着,刘校长让我和几位有主题课程的年轻老师们一起准备节目所需的道具。在和他们的交流中,我第一次听到小学还有螳螂课程、蚂蚁课程、蝴蝶课程、瓢虫课程等一些五花八门的课程,这不禁让我这个生物学出身的人感到很诧异。更让我大吃一惊的是,开设这几门昆虫主题课程的老师竟然没有一位是有生物学或相关专业背景的。他们好厉害,居然能够开设这样有趣的课程!我开始有点儿佩服他们。

2016年1月,刘校长给我打电话,问我最近有没有时间,说学校有个学习活动,希望我能参加,可以进一步了解学校的课程。当时正值我硕士答辩结束,我想,既然最近有时间,那我就去学习学习吧!我很庆幸当时自己做出了那个决定,因为正是那一次的参与学习,让我第一次接触到校本课程。虽然我知道三级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但是真正探究起来,究竟什么是国家课程?什么是地方课程?什么是校本课程?这三级课程之间又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对于这些,我还是一头雾水的状态。庆幸的是,在那次学习活动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在那次活动中,最初是由开设主题课程的几位老师汇报,他们结合这一个学期的教学经验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对自己的课程结构、框架进行了梳理,进而是专家吴教授对课程的逐一点评以及给出的一些中肯的建议。原来这些“好玩的课程”是这样开发出来的,这就是探究性课程设计的过程。听完后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在心里问自己:我有能力开发这样的一门课程吗?如果是我,我想要开发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呢?接下去具体应该怎样去开发呢?

在这之后的一次与刘校长的交谈中,她的一番话令我茅塞顿开:你其实可以结合你自身专业特点去开发课程,比如植物课程、中草药课程。“中草药课程”这个出发点不错,正好我的很多同门师兄弟姐妹还有我的同学们,有很多都是研究中草药和中医的,在专业知识方面,至少他们可以为我指点迷津;并且中草药与我硕士学习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也有些联系,在本科学习期间我也曾有过野外实习采集动植物标本的经历。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我想:就这么定了,开发中草药课程!就这样,我和刘校长分享了我的想法。

常言道:想法只是空中楼阁,行动才是坚实的基础。只有想法而没有行动,一切都只能是空谈。带着开设中草药课程的想法,我开始了整天泡在图书馆翻阅各种相关书籍寻找灵感的生活。然而,如何去开发我的课程?我应该围绕哪些内容构建中草药课程结构?这些仍然是我困惑很久的问题。直到有一天,贝贝老师将她的《遇见螳螂》主题课程的课程开发指南以及思维导图发给我让我参考,才使我的课程设计有了进一步的进展。经过仔细研读之后,我终于进行了初次尝试。

经过两个星期的努力奋战,中草药课程的框架结构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来到学校,刘校长还专门请来了吴教授一起听取我的课程介绍。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对我的课程不是很满意。吴教授给出了这样的评价:这个课程是参照贝贝老师的课程特点设计的,没有彰显出你自己的特色;总体的课程设计太散,没有一个“灵魂”也就是主题贯穿其中;还有就是,课程内容太多,设计得不是很合理,应该在了解七岁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给现在课程内容做减法。

带着吴教授的专业点评,我又开始了对课程的梳理和调整。将其中的主题单元设置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主题单元,而单元内容主要是以一些常见的植物学知识为载体进行设计,将草药的功效穿插其中。就这样,在刘校长和吴教授的指导之下,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修改,课程结构终于初具雏形,课程名称确定为“草药奇缘”。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遇到了课程中心的李群老师。在与李群老师交谈的过程中,她对我开发的中草药课程很感兴趣,并主动对我说:“你改天把你的中草药课程结构发给我,我帮你看看。”她的这一句话,让我高兴了许久。后来,李群老师看完之后,对我的课程设计提出了她自己的见解,她说:“中草药,其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你应该开拓一下视野,将二者进行一个有机的融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植物这一个层面上。你再仔细想一想,如何定位在中华传统文化上?”听到这段话后,我陷入了沉思。是呀!中草药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如果从小就在学生们心中埋下中医药文化的种子,进行中医药启蒙教育,那么,何愁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医药文化传承的弱化得不到改善呢!我决定按照李群老师的建议,将我的中草药课程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接下来,就是需要我凝神苦思的问题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出发点,该如何进行课程的改进呢?思索中,我又一次停下了脚步。

后来,在刘校长的安排下,我跟随着刘军主任一起走进了另一个“遨游计划”试点学校——北京市育才小学,他们的“敬先农爱本草”课程让我耳目一新。后来,李群老师又给我推荐了京源小学的中草药课程研究报告、北京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帮助我从中去寻求有用的信息。日复一日,在与李群老师的一次次思维碰撞中,我的课程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将中华汉字寻根文化贯穿其中,从而找到了课程的“灵魂”——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在李群老师、刘校长以及刘军主任的多方帮助与指导之下,“草药奇缘”课程体系终于得以建构,我也长舒了一口气。

完成课程设计之后,就是具体的课程实施了。在暑假期间,刘校长特意找来了12名学生,让我对开学将要开设的“草药奇缘”课程进行了一次试讲。试讲过程中,我发现课程设计暴露出以下问题:部分教学内容太深奥,不符合学生们的认知特点,需要进一步完善;需要注意运用儿童式的语言进行教学。在这次的试讲结束之后,我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进行了一些修改,使之更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实际,更加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

2016年9月6日,“草药奇缘”终于和大家见面了。我满怀激动的心情来到中草药教室,准备开始我的第一堂课。心想:学生们肯定很喜欢我这门课,多有意思!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我问到学生们:“你们为什么选择这门课程?你们知道什么是中草药吗?”学生们的回答让我大跌眼镜。李荞含说:“我不喜欢这门课,我都不知道中草药是什么,我想上航天课程,因为人太多了,我才被分配到这儿的。”黄宇鑫说:“老师,我也不喜欢这门课,我想去公主派对,我可以下节课去那儿上吗?”……听到学生们的这些话,我的心情顿时低落起来。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他们喜欢上这门课呢?算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完这节课再说吧。我让他们先观察中草药教室和其他教室的不同,然后带着他们逐一认识教室中的中草药。当我带着他们观察、认识一个个中草药时,我偷偷地看了看学生们的眼睛,没想到,他们居然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中草药,还时不时地闻一闻、摸一摸,不断地问我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我的心情开始变得明朗起来,看来他们不是真的不感兴趣,只是不了解、不明白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

接连上了几周的课之后,我发现学生们的想法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课下,我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当我再一次问到第一次课上同样的问题时,他们给出的答案让我欣慰不已。谷谦说:“我喜欢中草药这门课,我喜欢炮制,我们下次课什么时候来上啊?”韩青袁说:“老师,我领养的这一棵草药需要浇多少水?我以后可以每天中午来看它吗?”皮子康说:“老师,我好喜欢你,喜欢你的课。”高宁鹿说:“中草药真了不起,他们的功效真强大!”听到这些的时候,我真心觉得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慢慢地,学生们开始围绕着自己热爱的中草药,以创编绘本的方式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本草情缘”。皮子康围绕大蒜创作了《大蒜的一天》,谷谦根据华佗和紫苏的故事创作了《紫苏的故事》,高宁鹿则根据陈皮的炮制过程创作了科普题材小短文《陈皮》,韩青袁——一个开朗活泼却不爱画画的小女孩,居然带领我们走进了水果王国,了解了山楂的神奇功效……看到学生们一天天地变化,我对这门课程的后续开发也充满了信心。 cg3wq4XmMPvevJm7npO1XkhtkCyAa83ROKAPSYR6qE+8lRKosDj2bQzbI0WaOHX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