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蚂蚁部落》里,我与“蚂蚁兵”们共成长

——李丽雯

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包括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国家课程致力于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地方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校本课程则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我校作为北京市“遨游计划”试点之一,着重开发校本课程,这也是我校的亮点之一。

2015年6月,是我第一次接触校本课程。当时,刘校长为我介绍了亦庄实验小学的《蚕》的PPT,我浏览后略有启发,然后想尝试开发以服装为主题的课程。总的来说,我的校本课程开发之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理论依据是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旨在发展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第一阶段:寻找合适的主题

出于童年时期的爱好,我开发的第一个校本课程,首先就想以“服装”为主题,当时参照贝贝老师的思维导图,我分学科(语文、数学、音乐等)来设计学生们的活动,后来为了贴近学校的课程设置,进一步落实培养目标,我改变主题,选择以昆虫——“蝉”为主题来进行开发。但是在进一步的开发过程中,发现“蝉”这种昆虫给学生们带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略少,于是我又再次放弃,继续寻找,最终发现“蚂蚁”这类昆虫比较适合当素材。首先,学生们对于它们比较熟悉,便于引导;其次,小蚂蚁也比较常见,组织学生们做实验观察容易开展起来;再次,小蚂蚁有团结协作、辛勤工作等品质,便于老师进一步开发教学过程中的引申内容。

第二阶段:实验的《蚂蚁部落》

确立了主题后,我很快完成了课程设计。第一版的《蚂蚁部落》共6个单元,12个课时。6个单元分别为:初识小蚂蚁、走进小蚂蚁、小蚂蚁大力气、探访蚂蚁的城堡、蚂蚁的征途、小蚂蚁与我同行。课程设计中,我努力让这一课程涵盖多方面的内容:有要学的科学知识,有需要求证的科学实验,有相关绘本的阅读,有展开想象的绘画,还有外出观察,动手粘一粘、捏一捏、剪一剪以及发展学生表演天赋的演一演。在最后一节课,我通过小组知识竞赛的方式回顾了蚂蚁课上所学到的点滴。此外,我给每个“蚂蚁兵”制作了个人档案,留存课程资料和学案。

12个课时的内容丰富,涵盖面较全,“蚂蚁兵”们的收获也颇丰,如了解了蚂蚁的身体结构及各部分功能、蚂蚁的习性、住所、本领以及一些其他拓展的知识,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究蚂蚁或者其他昆虫的欲望。这么一轮课下来,“蚂蚁兵”们从对小蚂蚁外形的害怕到喜欢上了蚂蚁。我随机提问他们,发现他们即使没有刻意去记忆,也能够说出关于蚂蚁知识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学生开始喜欢阅读蚂蚁乃至其他昆虫的书籍。总之,小蚂蚁的校本课程为一年级的小豆豆们打开了生命科学课程的第一扇门。

当然,初为人师的我和初为小学生的“蚂蚁兵”们,在上课过程中也出现过种种不足,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课程设计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与知识深浅之间的联系,预设的内容远超出实际课堂生成的内容。也就是说预设的知识多了,并且每节课实际生成的内容也比较多,挤占了有限的上课时间。第二,事先设计的话剧表演,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最后并没有按计划去实践,其中与学生太小,表演能力优劣相差悬殊以及老师没有戏剧指导方面的经验等因素有关。第三,有些预设的实验并没有按计划进行。这主要与蚂蚁好动有一定关系,同时还与学生们年龄小,不能灵活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关。

上完实验的《蚂蚁部落》课程,我总结之后认为:应该将这个课程和其他昆虫课程进行整合,大家共同上一节课或者按四季的自然顺序上课;可以一同外出寻找、观察,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螳螂、蚂蚁等昆虫课程大同小异,建议以后可以归为一类课,如“昆虫王国”。而学生们则提出了许多好奇的问题,其中有的学生提出:因为蚂蚁的触角有平衡作用,如果剪掉一只触角,它走路还会平稳吗?还有的学生提出:因为蚂蚁是杂食动物,世界上有没有一种吃金属的蚂蚁呢?这两个问题既是学生们又是老师们以后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改良的《蚂蚁部落》

第二版的《蚂蚁部落》共4个板块,4个课时。4个板块内容为蚂蚁的成长与捕食、小生命与大智慧、天南地北的蚁族、蚂蚁城堡的秘密。4个课时的内容建立在第一版校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择其精华而凝聚之,涵盖了基本的知识、实验、绘本、动手艺术、价值观的引导等方面,主题更加鲜明,非常具有蚂蚁课程的特点。

在吸取了上学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这门课最终和蝴蝶、瓢虫的昆虫课程并列而上。有三批学生们在短时间内上到了三种昆虫的课程,高效并且有重点,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探究其他昆虫的空白。经过一学期的接触,一年级的小豆豆们亲切地称呼我们为“蚂蚁老师”“瓢虫老师”和“蝴蝶老师”。

上完蚂蚁课程后,学生们的变化也很多。每次上课前,学生们都能准确记住上课时间,主动提前排好队,非常期待上课。一上课,他们都会积极主动地询问这节课学什么,求知欲和好奇心非常强。这些学生中,有一个小女孩,她叫郝蕴涵,第一次上蚂蚁的课时,她是个内向、话不多的学生,上到后边几节课,她已经会主动组织本班学生站好队,特别热情地和老师打招呼了,同时课堂上也积极回答问题,尽管有时候回答得不正确,但是能明显看出来她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而且她对昆虫的兴趣也在逐渐增加。还有一个学生,他叫朱耀杰,第一次上课,我就发现他是个好动,回答问题不举手,随意说话的学生,我便注重对他习惯的培养。在课堂上创造发言机会的同时,向他提要求,比如身体坐直、要发言先举手等。由于他掌握的知识比较多,因此课堂上他表现得很活跃,而且在习惯慢慢趋于归正后表现得更加突出、优秀。在蚂蚁课上,学生们比较喜欢需要动手的内容,比如在听完故事《寄来寄去的蚂蚁》后,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一点点将故事内容画下来,其中孙艺铭、高寒等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表现得都很强。后来借着故事和绘本,很多学生还会把完整的故事讲下来,这样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又得到了锻炼。

我现在还在努力一点点改进这门课程,希望这门以生命为主题的昆虫课越来越精炼,越来越契合学生们的兴趣,更希望他们由此开启探究昆虫科学的第一道门。

最后,感谢刘校长、李群老师、吴亚滨老师、齐晓梅老师以及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梯队的成员们。《蚂蚁部落》从确定主题,到后来有了一些参考书籍,有了几件教具,再到后来有了完整的雏形,直至最后形成一节节生动的课堂,大家始终是在一轮轮否定与肯定的反复研讨中前进着。虽然到目前为止,这个课程显得还不是很完美,甚至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们自主选课时,由于选课学生数量少而被“毙”,但是我获得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喜欢,同时学习开发课程的过程也让我难忘,作为一名新老师,这些都让我成长和收获了许多。 wGw+LSSXCtInNCMt7TgYfoX90r8/IiaaZz5E3bC+QxpdKkT5VqgcpIuJXlrzLY3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