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操注《序》

操闻上古弧矢之利 (1) ,《论语》曰“足兵” (2) ,《尚书》八政曰“师” (3) ,《易》曰“师贞丈人吉” (4) ,《诗》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 (5)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6)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7)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 (8) 。圣人之用兵,戢(9)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 (10) 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 (11) ,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 (12) ,北威齐、晋 (13) 。后百岁余有孙膑 (14) ,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15) 。而但世人未之深亮 (16) 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17) 。(《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御览》二七〇“足兵”上有“足食”二字,“恃武”“恃文”作“用武”“用文”,“圣人之用兵”作“圣贤之于兵也”。“百岁余”作“百余岁”。又自“孙子者”以下五十字,据《御览》补。)

注释

(1)操闻上古弧矢之利:上古,远古,指原始社会。弧,弓。矢,箭。

(2)《论语》曰“足兵”:《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孔丘的后学编写的以孔丘为主的言行录。“足兵”,语出《论语·颜渊》。

(3)《尚书》八政曰“师”:《尚书》,是我国古代社会商、周统治者发布的文告汇编,包括后人追叙唐虞和夏代的事。八政,出自《尚书·洪范》。“八政”为:食、货(货 币)、祀(祭祀)、司空(水利土建筑)、司徒(民政)、司寇(刑法)、宾(外交)、师(军队)。

(4)《易》曰“师贞丈人吉”:《易》,《易经》,是殷、周时期卜卦用的书。师贞,正,正义。丈人,对老人的敬称,这里指军队的统帅。吉,吉利,指打胜仗。

(5)《诗》曰“王赫斯怒,爱整其旅”:《诗》,指《诗经》,我国古代诗歌总集。引文见《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指密国(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兴兵侵入阮国(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赫(hè),发怒的样子。爰(yuán),于是,因此。旅,军队。周文王赫然震怒,于是整顿军队去制止。

(6)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黄帝,轩辕氏,传说中的古帝。汤,商朝开国的王。武,周武王。咸,都。干戚,盾牌和斧,是兵器。这里指黄帝征蚩尤,汤伐桀,武王伐纣。

(7)人故杀人,杀之可也:此句在现存《司马法》中为:“是故杀人安人,杀之可也。”意思是:为了安定民众,杀一些危害人民的人是可以的。

(8)侍武者灭,侍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恃,依仗。夫差,春秋时吴国的国王,曾打败越国,释放子越王勾践,以后只靠武力,向北和齐、晋争强,不注意政治改革,结果为越王所灭。偃(yǎn)王,即徐偃王。周朝的诸侯。《韩非于·五蠹》说他好行“仁义”,杨文王出兵把它消灭了。

(9)戢(jí):收藏。

(10)吴王阖(hé)闾(lǚ):吴王夫差的父亲,名光。他用孙武为将,采纳楚国逃来的大臣伍子胥的意见,打败了楚国,威振诸侯。后来在与越王勾践的战争中受伤而死。

(11)试之妇人:据《史记·孙吴列传》:吴王阖闾命他操练宫女。他把她们分为两队,由吴王的两个爱妾当队长。操练时宫女们哄笑不止,孙武下令杀了两个队长。再进行操练,队伍非常严整。

(12)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楚,春秋时强国。郢(yǐng),是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县。破楚入郢: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采纳伍子胥、孙武的计策,大败楚军,攻入楚都郢,楚昭王逃到陨、随等地,秦出兵救楚,阖闾乃引军还吴。

(13)齐、晋:春秋时强国,分别在今山东、山西省。吴王夫差七年(公元前489年),兴师北伐,打败齐国,与晋定公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南),争为长。当时吴国强盛,对北方的齐、晋两国是很大的威胁。

(14)孙膑(bìn):战国时齐人,孙武的后代。也是古代著名军事家。齐威王任命他为军师,曾两次大败魏国。著有《孙膑兵法》,东汉时已失传。1972年4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西汉墓葬中,发现了《孙膑兵法》竹简232枚,文物出版社已整理出版。

(15)审记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审,详细、周密。计,计划,重举,慎重地采取军事行动。画,同“划”,计划。图,谋略。

(16)亮:透彻。

(17)故撰为略解焉:撰,编写。略解,相传《孙子》十三篇,是经曹操删定的,并加注释。

译文

我听说远古时候就有弓箭的应用,《论语》上说“要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尚书》所说的八样政事中就有“军事”,《周易》上说“出兵是正义的,主帅就吉利”,《诗经》上说“周文王赫然震怒,于是整顿他的军队”,轩辕黄帝、商汤王、周武王都是用武装力量拯救社会的。《司马法》上说:“谁故意杀害无辜的人,就可以杀他。”单凭武力是会灭亡的,只讲“仁义”是要亡国的,吴王夫差和徐偃王就是两个例子。圣人用兵,只做准备,必要时才会动用,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兵啊。

我读过的兵书和战史很多了,孙武所著的兵法写得很深刻。孙子,名武,是齐国人,为吴王阖闾做《兵法》十三篇,吴王让他按照兵法训练宫女,最终拜他为将军,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入郢都,向北威胁齐国和晋国。百余年后又出了个军事家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孙子兵法》周密地制定作战计划和慎重地采取军事行动,都是十分明确和深刻的,是不容曲解的。然而人们还没有对它做过深刻透彻的解说,况且文字繁多,流行于世间的,失去了原作的精神实质,所以加以删定和注解。

译者解析

此序是曹操为《孙子兵法》做注时写。这篇序中,曹操总结了用兵历史和自己在斗争中的经验,这篇序也是研究曹操军事思想及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他在此明确地阐述了掌握军事和驾驭战争规律的重要性。

曹操在此推崇孙武的“以法治军”原则。赞同孙武的开明政治、严肃军纪的论述,还进一步提出“设而不犯,犯而必诛”“礼不可以治兵”的主张,这些思想也为曹操在其统领的军队战争中取得了显著的战绩,打败了势力强盛的袁绍家族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地区。

曹操熟读孙武《兵法》,盛赞其战略战术,而且基于他的战争思想,做出了很多精彩的解读和发挥。比如,孙武战略思想的基点是:有备无患,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曹操进一步发挥出“安不忘危,常设备也”。临终前还在《遗令》中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还主张“兵无常势,盈缩随敌”,提倡根据敌情变化,主动灵活地用兵。他既能承袭孙武用兵之旨,又能灵活运用,不断革新;既能领会其实质,也能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变通。

总之,从这篇译注序中可以看到曹操卓越的军事见解,同时也为《孙子兵法》思想提供了更丰富的内涵。 AY1VezPtsjHI/8MqREirKzDj3c5XKuzFu8ojqSKcJI8QhWxku1bdPaVUPHAWW8P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