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写在前面的话

辨认语言的正与变
朱绩崧

《卖花女》之前,我给《再会,契普斯先生》写的序通篇是忆旧抒情。本篇我想谈一点对语言学习的粗浅看法。

《再》《卖》二书乍看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但葛先生晚年读了那么多书——《英语写作》自序称所读近人著作数以千计——独独挑拣出这两本来详注的用意,在前言里说得很明白,概括起来就是一、有助于学习口语,二、学到雅俗不同的语言,三、体验名作家萧伯纳的作品。

我再浓缩一下:学习口语,分辨雅俗,亲近经典。

若还要简单,那就一个字吧——辨。

因何要辨?因为我在中国看到的是多数学习者没有“分别心”,说出的英语像念报告,从句套从句,写下的英文却很通俗,你都怀疑他中学没毕业。细究起来,其实他们对汉语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可以说,虽然学习的是语言,而且花费的精力足令欧美教育界叹为观止,但对于语言本身的特点却茫然不知,只是一头扎在背单词、做考卷的泥潭里。

雕虫不易,雕龙尤难。辨别口语和书面语、文雅的表达和粗鄙的表达,乃至伟大的作品和平庸的作品,这些都需要下工夫才能习得。

上世纪末,《故宫博物院院刊》载有一篇《光绪帝朱批述评》,其中提到年幼的清德宗在广西巡抚奏折上朱批:“知道了。你们作督抚的,务尽心民事,感召天和……”在“你们作督抚的”六字边,注有小字“尔等身膺疆寄”,显然是他的大学士师傅们在教导他如何在文字中“辨”,方不失帝主之尊。可惜,存世十八万件光绪朝朱批有多少处是帝师修改,已不得而知。否则编写文言文教材,倒是有了绝佳素材。英文方面,幸而还有《卖花女》这样一部(以我寡见,也仅此一部)真材实料造就的教材,引领我们窥见语言在教科书的模版之外,于实际生活中还有更多纷呈异彩的“变态”。

其实,整个故事大概也就是为了打破“模版至高无上、涵盖一切”的错觉而写的吧。按我愚陋的理解,萧伯纳是想说,这种自我表达的“变态”才是语言的常态、社会的常态吧——究其本质,乃天赋予人之自由是也。 Zqk5jRTQ4JRdJw2Ky/FewQaxVJnSYPhAxqloeHYQJKXv9GNDz7uwUv1FHH0KnQa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