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3章
上帝创造了宇宙?

我想知道上帝如何创造了这个世界。

爱因斯坦

我用不着这样的假说。

彼埃尔·拉普拉斯《致拿破仑·波拿巴》

最近,一家著名的期刊以大字标题宣布:“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上帝!”那篇文章的主题是大爆炸以及我们在了解宇宙极早期方面的新近进展。在通俗报刊文章里,宇宙创生的本身就被认为是足以揭示出上帝的存在的。但是,宇宙的创生难道真的是表示着上帝造成了宇宙的创生吗?能不能设想一种没有上帝的宇宙创生?难道现代物理学真是终于要揭示出物质宇宙的局限,并迫使我们去乞灵于超自然的东西吗?

创生(Creation) 这个词有许多意思,清楚地辨明其众多意思之间的区别是很重要的。宇宙的创生可被认为是表示突然之间,物质从那混沌的、无结构的原始形态被组织到现在我们观测到的复杂的秩序和活动中。宇宙的创生也可能真的表示在先前无形的虚空中创造出物质。或者,宇宙的创生也可表示整个的物质世界,包括空间和时间,从无中突然出现。另外,还有生命及人的创生问题,我们后面再谈。

《圣经》上说上帝“头一日”创造了宇宙,但没有讲明当时具体是怎么回事。现在,实际上有两种上帝造天地的说法,但两种说法都没有明确地说,用来造恒星、行星、地球以及人的身体的物质在造天地这件事之前就存在了。基督教教义中有历史悠久的一条,这就是相信上帝从无中创造出宇宙间的物质。倒也是,假如认定上帝无所不能,便得相信这一点。这是因为,假设上帝没有创造物质,这就是暗示,上帝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受到了原材料的性质的限制。

20世纪之前,科学家和神学家都认为,物质是不能用自然的方法创造(或毁灭)的。当然,物质的形态有变化,比如,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但物质的总量被认为总是恒定的。科学家们在面对物质起源这道难题时,倾向于相信宇宙的年龄是无限的,这就避开了创造物质的问题。在永恒的宇宙中,物质可以是一直就存在的,于是,物质的起源这道难题也就被绕开了。

那种认为物质不可能以自然的方法创造出来的信念,在20世纪30年代戏剧性地崩溃了。当时,头一次在实验室里造出了物质。导致这一发现的事件便是现代物理学处于全盛时期的最好例证。

这一发现过程的故事,如同其他很多同类的故事一样,是由爱因斯坦在1905年开的头。他那有名的E=mc 2 方程式就是“质量与能量等同”这一陈述的数学体现。质量有能量,能量有质量。质量是物质的定量,说一物体的质量是多少,就是说它有多少物质。质量大就意味着沉重,难移动;质量小就意味着轻快,容易移动。质量等同于能量这一点就意味着在某种意义上说,物质是“被锁闭的”能量。如果能找到什么方法把它释放出来,物质就会在能量的爆炸中消失。反之,如果想办法把能量集中起来,就会出现物质。

爱因斯坦的方程式是他相对论的一个副产品,在一开始进行构思时,该方程式所涉及的是以接近光速的超高速运动的物体性质。根据相对论,某物体运动所耗用的能量应该使该物体显得变重了(质量增加)。当物体以平常速度运动时,质量的增加是微小的,因为一丁点质量就相当于很大很大的能量,举例来说,1克质量相当于以目前的价格要花10亿美元才能买到的能量。然而,现代亚原子粒子加速器却能把电子和质子的速度提高到十分接近光速,获得这样的速度之后,人们观测到电子和质子的质量增加了几十倍。

当然,质量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还不是物质的创生,只不过是现存的物质增加了重量而已。保罗·狄拉克1930年前后进行的划时代的数学推导,使得通过聚集能量造出全新的物质粒子的可能性出现了。狄拉克当时正试图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E=mc 2 与20世纪物理学的另一重大革命——量子论——调和起来。量子论涉及的是原子及亚原子物质的行为。描述近于光速运动的亚原子粒子,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相对论量子论。能量的放射性发射就产生接近光速运动的亚原子。

狄拉克进行了数学分析之后,提出了一个新方程式来描述高速的原子物质。该方程式立刻获得了成功,解释了一个当时一直令人困惑的电子的特征,即电子总是以与常识和基本几何完全相悖的方式旋转。粗略地说,一个电子得自旋两周才能再现出同一个面孔。狄拉克方程式又是一个好例,说明在探寻基本物理学的抽象世界时,数学如何必须取代直觉。

然而,狄拉克的方程式却还有令人不解的一面。方程式的各个解答正确地描述了普通电子的行为,但每一个解答都伴有另一个解答,这种相伴解答在已知的宇宙里似乎没有任何对应物。只要稍微发挥一下想象力,就可能想出这未知的粒子是怎样的东西。它们的质量和旋转方式与普通的电子一样,只不过所有的电子都带负电荷,而这些神秘粒子却要带正电荷。它们的其他特征,如它们的旋转,也要与电子相反,使这种新粒子成为电子的一种镜像。

更有意思的是狄拉克的预言。他预言说,假如能聚集起足够的能量,以前没有这种粒子的地方就会出现这么一个“反电子”。为了电荷守恒,出现这么一个“反电子”的同时,必定也得出现一个电子。这样,能量就可以电子—反电子的形式直接用来创造物质了。

大约在这个时候(1930年),物理学家赵忠尧正用铅之类的重材料做γ射线(高能光子)穿透力的试验。他注意到,最有力的γ射线被一种无法理解的高效率减弱了。γ射线被额外吸收,其原因当时对赵来说是个谜。但我们现在知道,那是因为生产电子—反电子的缘故。

后来,到了1933年,卡尔·安德森在用金属薄板研究宇宙线(即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时,头一次明确地发现了狄拉克所预言的反电子。在实验室里的受控实验中,物质被造出来了。接着很快证实了,新发现的粒子具有已预言过的一切特征,于是,狄拉克和安德森因这精彩的预言和发现分享了一项诺贝尔奖。

在其后的年月里,制造电子和反电子(反电子通常被称为正电子)成了范围广泛的实验室实验过程中的家常便饭。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亚核粒子加速器的发展也使得受控生产其他种类的粒子成为可能。反质子、反中子也制造出来了。今天,正电子和反质子可以大批量制造,并被储存在磁“瓶”里。镜像粒子或曰反粒子都被称为反物质。现在,人们在物理实验室里例行公事般地制造反物质。

有了这些事实做后盾,人们似乎摸到了门路,可以对一切物质的本源给出一个自然的解释了。发生大爆炸时,有大量的能量,使物质和反物质得以断续地大量产生出来。最后,爆炸热冷却下来,这些物质就聚集成恒星和行星。不幸,这简洁干净的解释却有个大漏洞;因为物质遇上反物质时,两者会彼此湮灭,同时会有剧烈的能量释放,而这正与物质创造的过程相反(图4)。

因而,由物质和反物质混合组成的宇宙是极不稳定的。在我们的星系中掺加反物质得有非常严格的条件限制,因而,反物质的量是微乎其微的。

图4 在实验室中,可以用能量创造物质,但是,物质总是与等量的反物质一起

那么,那些该有却不在的反物质都到哪里去了呢?在实验室中,每造出一个粒子,就必有一反粒子。照理说,宇宙中的物质与反物质之比该是一比一,但多次观测的结果却排除了这照理说是该有的事。有些天体物理学家提出一种假说,认为物质和反物质不知怎么彼此分离开来,彼此天各一方了。这些天体物理学家试图以这种假设来解释反物质的失踪之谜。或许,一些星系是由反物质组成的,另一些星系是由物质组成的。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提出过令人信服的物质与反物质的分离机制。因而,对称宇宙论失宠了。

于是,那些坚持认为大爆炸与宇宙创生是一回事的科学家们,显然就必得假定,某一超自然的过程以违反一切物理学定律的方式,把没有反物质相伴随的物质注入宇宙。然而,“在奇点处一切定律都失去了效用”这一类的含糊其辞,并不能减轻人们的疑虑。

但最近,出现了一条或许能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尽管在实验室条件下,物质和反物质总是成双产生的,但在大爆炸的超高温条件下,很可能可以多出一点点物质。那种试图对自然界的四种基本力给以一个统一的描述的理论研究,使人们产生了上述的想法(在第11章里,还要对此进行较为详尽的讨论)。根据理论计算,在温度高达10 27 度时(这一温度只能在宇宙创生的头10 -36 秒才能达到),每产生10亿个反质子,同时就会产生十亿零一个质子。同理,电子也会比正电子多出十亿分之一。

虽然只多出这么一小点,但其意义却十分重大。在后续的大厮杀中,10亿成对的质子和反质子彼此湮灭,留下了一个未配对的质子和一个孤立的电子。这些近乎是大自然计划外的添加物的剩余粒子,就变成了后来构成所有星系的物质,所有的恒星和行星,还有我们人类本身,都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根据这一理论,我们的宇宙是由微量剩余的非均衡物质构成的,这些物质是那难以想象的瞬间大爆炸的残留物。

如同一切好理论一样,物理学家们觉得,这样解释物质的起源有相当的说服力。但到哪里去找硬邦邦的证据呢?

现在似乎有了两个可验证的计算结果。第一个结果与大爆炸之初的10亿个粒子与反粒子大规模互相湮灭有关。10亿个粒子和反粒子相互湮灭之后,还会剩下一个多余的粒子,同时,伴随湮灭所释放出的能量也必会留存下来,很可能就是以热的形式留存下来。正如我们在前面的一章里讲到的那样,宇宙确实是浸泡在大爆炸所留下的热辐射里。那么,把每一现存的原子的热能加起来,看看其数目是否与十亿分之一的计算相符合,这是很简单的事。结果发现数字的确相符,至少可以用很说得通的模型来找出一致性。因此,这一理论不但解释了物质的起源,而且也说明了宇宙的确切温度。这确实是项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证实,才能够有把握地宣布物质的创造不是来自神。假如实验室能够提供某种直接的证据,证明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确有明显的不对称,那将会最让人信服。我们很可能快要幸运地获得这样的证据了。

预言物质产生会有微量剩余的理论,也同样预言:根据产生微量剩余物质的机制,也会有物质的自发性微量毁灭。这种理论认为,在极长的时间里,质子会衰变成正电子,而正电子会进而湮灭电子。这样,一切物质最后注定要归于消失。但其时间尺度是如此之长,以致一个人的身体在其一生中平均才失掉大约一个质子。为了验证这一理论,科学家们正在地下深处(为的是消除宇宙线的干扰)研究观察极大量的物质,试图揪住一个正在消失的质子。因为这样的研究观察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统计性的,所以要耐心地等上几个星期才能观测到偶然的反常衰变,要知道,一个质子的平均寿命至少是10 30 年。这研究观察过程的原理就是堆积起成千上万吨的物质(这些物质就代表着大量的质子)以找出偶然的随机事件。现在,正在进行着好几个这样的试验,而其中至少一个实验已经显示出一些可能的质子衰变事件。

任何人若想从物理现象中推导出上帝的存在,都得面临一个基本的问题,这问题就是物质的起源。物质在没有反物质的情况下出现,这在先前似乎是奇迹,现在却根据进步了的科学知识,似乎用普通的物理道理就可以解释了。不管某一具体事件是多么令人惊讶,多么不可解释,谁也不敢绝对有把握地说,在将来某一遥远的时刻,人们找不到一个自然现象来解释那令人惊讶的事件。

那么,上述的那些科学进展真正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自然过程来解释宇宙的创生了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神学家持强烈的否定态度。我们所描述的那些过程,并非从无中创造出了物质,而是将先前存在的能量转化成了物质。我们仍需要首先解释那用于创造物质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这难道真是得用超自然的解释吗?

然而,讨论从物质转向能量的时候,人们得小心谨慎。能量是个相当难把握的概念,尤其是在现代物理学中。什么是能量?能量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很可能只是运动。在实验室里,粒子可以以极高的速度碰撞,于是,以前只有两个粒子的地方,会出现四个粒子。新粒子的出现,是以那两个原先的粒子的速度降低为代价的。把那无形的运动转化成有形的物质,就很有从无中创造有的味道。

还有一种可能性更令人惊讶,这就是从能量为零的状态中创造物质。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可能性,是因为能量既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运动的能量和质量的能量总是正的,但引力的能量,如某些引力场或电磁场的引力是负的。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创造新生物质粒子质量的正能量正好被引力或电磁力的负能量抵消了。例如,一个原子核附近的电场很强,假如能够造出一个含有200个质子的原子(这是可能的,但很困难),整个系统就会变得不稳定。这时即使没有任何能量输入,也会生出电子正电子对,这是因为,新生的粒子对所发出的负电能可以恰好抵消其质量中含有的能量。

引力场的情况就更奇特了,因为引力场只不过是空间弯曲,是弯曲的空间,锁闭在空间弯曲中的能量可被转化成物质和反物质的粒子。这种情况现在在黑洞附近就有,而且很可能是大爆炸时粒子的最重要来源。这样,物质就自发地从空空如也的空间里出现了。于是问题就来了,到底是原初大爆炸具有能量?还是整个宇宙是一种能量为零的状态,其中一切物质的能量已被引力场引力的负能量所抵消?

简单地计算一下可能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天文学家们能够测量诸星系的质量,星系间的平均距离,以及它们退行的速度。把这些数字代进一个公式,就能得出一个数字,而某些物理学家已经把这个数字解释成宇宙的总能量了。这个数字在可观测的精度里的确是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宇宙学家们长久以来一直迷惑不解。有些宇宙学家提出,有一个深藏不露的宇宙原理在起着作用,根据这一原理,宇宙的能量就得恰好为零。假如真是这样,宇宙就可以走那阻力最小的路,用不着输入任何物质或能量就可以诞生了。

有一事实使问题更复杂化了。这事实是:当引力存在时,能量是不能确切地规定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把某一封闭系统所受到的引力影响看成是无限远,以此来确定该系统中的总能量。但在一个空间有限的宇宙中,如我们在上一章简短讨论过的爱因斯坦所提出的宇宙模型中,这种办法就完全失效了。在这样一个封闭的宇宙中,宇宙的总能量是个无意义的量。

上面所讲的从空空如也的空间中或许连能量也不用输入就自然产生物质,这一类的例子真能使人们不用神学也能解释宇宙的创生吗?有人或许会说,科学仍没有解释空间(及时间)的存在。物质的创造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神的行为结果。即使现在可以用普通的科学知识来解释物质的创造了,但是,为什么会有宇宙,为什么首先得有时间和空间,然后物质才能从中产生出来,解释这类问题难道只能求助于上帝吗?

那种认为宇宙作为一个整体有一个原因,而这原因就是神的看法,是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经过托马斯·阿奎那的发展,在18世纪由莱布尼茨和塞缪尔·克拉克使之臻于完善。这种看法,通常称作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论证。这宇宙论论证有两个变体,一个是我们将在本章里讨论的因果论证,一个是将在下一章里讨论的从偶然性出发的论证。大卫·休谟和伊曼纽尔·康德对宇宙论的论证持怀疑态度,而伯特兰·罗素则对之进行了严厉的攻击。

宇宙论论证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确立“第一推动者”的存在,有了第一推动者就可以解释世界的存在。另一个目标是证明这第一推动者就是通常的基督教教义中的上帝。

宇宙论论证的推理过程是这样的:毫无疑问,每一事件都必有一个原因,但原因的链条不可能是无限的,所以万物必有一个第一因。这第一因就是上帝。必须说明的是,宇宙论论证有很多变体,而且其意义也有很多微妙的解释,因此,多年来关于宇宙论论证的辩论已经变得繁复难解了。在这里,我不想对辩论的各方进行一番公允的评价,我只是想说,宇宙论的论证受到了人类历史上一些最伟大的天才们的注意,但这并没有使辩论的双方避免犯一些逻辑上和哲学上的大错。我们这里要做的,是用现代科学的观点重新研究因果链假说。

我们不妨研究一下宇宙论论证的第一步:每一事件都有一个原因。克拉克曾声言:“最令人百思不解的是,世上竟然有东西,而且与没东西相比,有东西是毫无道理的。” [1] 可以说,人们通常都是假定,每件事的发生都是由另一件事所造成的,一切进入存在的东西都是由一些早已存在的东西造成的。这似乎很有道理,但事情果真如此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怀疑一切事件都有原因。一座桥坍塌了,那是因为它负荷过重了;雪融化了,那是因为空气热起来了,一棵树长出来了,那是因为种下了树种,等等,不一而足。但是,会不会有些东西没有原因?

考虑考虑上面的断言吧:“一切进入存在的东西都是由某种东西造成的。”假如某种东西从来没有进入存在,而是一直存在着呢?这样的东西确实可以想得到,例如,稳态宇宙中的空间就是。一个永恒存在的东西、一个从来没有不存在的东西是否有一个原因,这样的问题难道有什么意义吗?人们可以追问:“为什么这东西存在?”若是回答:“它一直存在。”这样的回答未免有点蹩脚。因为人们完全可以设想这东西可能不存在,所以不管其年龄多长,询问它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似乎也是很合理的。因此,照某些人看来,取消创生(如稳态的宇宙就用不着创生)并不能排除解释宇宙为什么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现在暂且放下永恒存在的东西,专门考虑一下东西开始存在的情况吧。某个东西能从无中产生吗?我们说过如何从空空如也的空间产生出粒子,但是,那是因为有空间弯曲。要想说出粒子的起源,我们就得说出空间是从哪里来的(假如空间不是一直存在的话)。有些人或许会提出疑问:空间算不算一种东西?不错,很难想象托马斯·阿奎那或莱布尼茨把空间看作是因果链的一部分。不过,我们继续往下想吧。是什么使得空间在大爆炸中突然出现?是奇点?但奇点肯定不是一种东西。奇点只是一种东西(时空)的边界。此路不通。

每一事件都有一个原因吗?某种东西在没有任何在先的作用力或任何合理的理由的情况下能够出现吗?报纸上常常大肆宣扬“天空中发现无法解释的物体”。然而,这并不是说那些空中的现象没有解释,而只是说目前没有已知的解释。不幸的是,目前难以看到“每一事件都有一原因”这个断言一朝会被确凿地证明是假的,因为若想证明其为假,就不但得找出一个没有原因的事件,而且还得进而证明,不管人们对宇宙的了解有多详尽,不管人们对自然界的知识有多深入,仍是不可能找到任何原因的。这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谁能有把握地说,那令人迷惑不解的事件不是由某个完全隐蔽、极其罕见、从未出现过、难以察觉的偶然过程造成的?

在证伪“每一个事件都有一原因”这一说法方面,进展最大的学科是量子力学。我们在第8章就可以看到,在亚核世界里,粒子的行为通常是不可预测的。你不可能确切知道,一个粒子在这一时刻和下一时刻之间要干什么。假如人们要选择一亚核粒子到达某一具体位置作为一个事件,那么,根据量子论,该事件就是无原因的,意思是说,它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不管我们对作用于该粒子的所有的力以及所有的影响了解多深,我们仍无法说该粒子到达规定的位置是由某种其他的东西“造成”的。该粒子的运行轨迹本质上是随机的。它只是毫无节奏又毫无理由地突然在那里蹦出来。

某些(少数)物理学家对量子论的这一观点不以为然。爱因斯坦用一句名言反驳它道:“上帝不掷骰子。”在这些物理学家的心目中,每一事件都应该是由这种事或那种事造成的。即便是在亚核层面上也是如此。令人吃惊的是,现在已能够进行一项试验,证明原子系统在本质上的确是不可预测的,除非影响的运行速度超过光速。“上帝”确实掷骰子。只要大自然没有玩弄异常的把戏来搞乱这些试验结果,那么,上帝掷骰子的说法就近乎有相当坚实的理由。

因而,假如人们承认,量子事件个别地来看是没有直接的原因的,那么,物质创生这一量子过程的经典例子也能说是没有物理原因的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没有物理原因。单个的粒子会以不可预测的方式突然出现,你没法知道它在哪个时刻、哪个位置出现。然而,该粒子的行为尽管放荡不羁,却仍然受制于概率的规则。假如有某一程度的空间弯曲,那么某个粒子就很可能在某一时间出现在某一空间区域。但谁也说不准它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现。反过来说,那个粒子也有确定的机会现在就在你的起居室里突然蹦出来,尽管这概率非常之小。在量子世界里,这种事随时都有发生。粒子创生的概率决定于空间弯曲的度数,这一事实就意味着某种大致的因果关系。空间弯曲使得粒子的出现更为可能了。是否应严格地把这看成是粒子出现的原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个语义学问题。

有人或许会提出异议,说我们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整个宇宙是否有个原因”,而不是电子的创生或电子到达某一位置是否有个原因。某些物理学家无疑会回答说,整个宇宙也是受量子原理的制约的。但这么一来,我们就得扎进那令人心烦的量子宇宙学,而这门学科本身也有一大堆自洽的问题(在第16章里才能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我将提出一个量子方案,或许可以解出宇宙起源的难题)。现在,我们暂且撇开量子论,承认整个宇宙可以说有一个原因,那么,其原因是什么呢?是上帝吗?

现在,我们往下来研究一下宇宙论论证的第二步:不可能有一个无限长的因果链。链条总有个头。星系是由旋转的星云形成的,星云是由原初的氢气形成的,氢是由大爆炸的一瞬间产生的质子形成的,质子是由空间弯曲形成的。人们总是认定这因果序列一定有第一项。阿奎那写道:

在可观测的世界中,人们发现因果是排列有序的;我们从未观察到,也永远不会观察到某种东西是它自己的原因,因为真是它自己的原因的话,这就是说它先于它自己,而这是不可能的。然而,因果序列必有一尽头,因为在一因果序列中,前一项是中间项的原因,中间项是末项的原因(中间项是一项还是多项无所谓)。若消除一个原因,这原因引起的结果也就消除了。因此,假如没有第一项原因,就不可能有末项原因,也就不可能有中间项原因。假如该因果序列是没有尽头的,因而也没有第一项原因,那么,也就不会有中间项原因,不会有最后的结果,而这显然是错误的。因而,人们就只有设想有个第一因,大家都把它称作“上帝”。 [2]

在争辩说因果链不可能没有尽头的过程中,阿奎那和克拉克都没有以因果链本身是无限的为理由进行反驳。这两位思想家提出他们的论点的背景是,当时的人们认为宇宙是永恒的,年龄是无限的,大家都愿意把宇宙创生的证据寄托在“神的启示”上,而不愿为此进行理性的探讨。相反,他们提出的异议似乎是,一条把整个宇宙也贯穿其中的无限长的因果链据信是不可能的:

假如我们思考一下一个这样的无穷序列……显然,这整个一系列的实在物不可能有外部的原因;因为这序列据认为是包括了宇宙中一切现有的和已有过的东西;再者,这序列的存在显然不可能有内部的原因,因为这无限序列中的每个实在物都不能被认为是独立存在的或必然的……而是每个实在物都要依存于前一实在物……因此,一个相互依赖的实在物的无限序列,若没有任何原初的独立原因,它就是没有必然性、也没有内部或外部原因的一系列实在物:这就是说,它是一个显然的矛盾体,是不可能的事。 [3]

由相互依赖的实在物构成的无限序列,不那么严格地说就是一个无限的因果链,它的存在需要有个解释(这因果链包括了一切存在的东西,因而就找不到解释),这种看法受到了哲学家们尤其是休谟和罗素的激烈攻击。罗素与柯普莱斯顿神父在英国广播公司电台进行了一场有名的辩论。罗素这样陈述他的论点:“每个存在的人都有一个母亲……但人类显然没有一个母亲。”简单地说,他认为只要解释了序列中的每个个别成员,那么,根据事实本身,也就解释了整个序列。因为因果链的任何一环的存在,都依存于某个或某些前面的链,这样,无限因果链的每一环都得到了解释。要求说出整个宇宙的一个原因与要求说出宇宙中某一个别物体或事件的原因,这两者在逻辑上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集合的集合”这个题目难对付是有名的。假如一集合被无害地定义为任何(具体或抽象的)事物的集,那么,就像罗素用他那有名的悖论所表明的,一个由集合构成的集合根本就算不上是个集合!比如,我们可以把某一图书馆的书的总目录看作是一个集合,但是,目录本身要不要列入目录?有时候要。我们把这种目录本身也列入目录的目录,叫作“TypeⅠ”,把目录本身不列入目录的目录叫作“TypeⅡ”。我们再把存在中心图书馆的主目录看作由集合构成的一个集合。这主目录的功用是,列出一切TypeⅡ目录,主目录是目录的集合。这够合理的吧?不幸得很,那由所有TypeⅡ目录组成的集合是自相矛盾的。我们只要问一问“主目录本身是TypeⅠ还是TypeⅡ,”我们马上就可以发现其自相矛盾。假如主目录是TypeⅡ,那它就不包括它自己。但主目录按其定义是列出了一切不包括自己(TypeⅡ)的目录的。因此,主目录包括它自己,因而它是TypeⅠ。但这也不可能,因为主目录只是列出TypeⅡ目录,因此,假如主目录是TypeⅠ,它就不能列上它自己。因此,它没有列上它自己,它是TypeⅡ,结果:自相矛盾的废话。

上述的要点是,由现存事物构成的整个宇宙这一概念是微妙的。目前不清楚宇宙是不是个事物,而假如把它定义为事物的集合,就会有悖论的危险。这一类的问题布下的陷阱,等待着所有试图从逻辑上证明上帝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原因的人。

即便承认宇宙论论证,承认宇宙肯定有一个原因,但把原因说成是上帝却仍有一个逻辑困难,因为人们接着可以问:“什么是上帝的原因?”对这样的问题,通常的回答是:“上帝不需要原因。上帝是必然的存在,其原因要在其内部寻找。”宇宙论论证的基础,就是设定一切事物都必有一原因,然而其结论则是至少有一个事物(上帝)不需要原因。因此,宇宙论论证似乎是自相矛盾的。而且,假如人们准备承认某个事物(上帝)可以在没有外在原因的情况下存在,那还有什么必要去唠叨那无穷无尽的因果链?宇宙为什么就不能在没有外在原因的情况下存在?设想宇宙是其自身的原因比起设想上帝是其自身的原因来,难道还需要更大的巧思吗?

假如我们停下来,不再往前走(走得比上帝还远),那又何必走到这一步呢?为什么不在物质世界处停下来?……我们设想它在其自身内部包含了它的秩序原理,我们实际上就是断言它是上帝。 [4]

休谟的这段话使人想起许多科学家所持有的模糊信念:“上帝就是大自然”或“上帝就是宇宙”。

或许,对因果变体的宇宙论论证最厉害的反驳是这一事实,即因与果是牢固地嵌入时间概念中的概念。然而,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现代宇宙学提出,宇宙的出现牵涉时间本身的出现。通常公认,原因在时间上总是先于结果。例如,放了枪之后,靶标才破碎。这样,按照通常的因果意义谈论上帝创造宇宙显然是无意义的。假如创造宇宙的行为牵涉创造时间本身的话,如果没有“以前”,大爆炸就不可能有自然的或超自然的原因(通常意义上的)。

圣·奥古斯丁(354—430)似乎很明白这一点。有人认为,上帝等待了一段无限长的时间,后来挑了个吉祥的时刻创造了宇宙。圣·奥古斯丁嘲笑了这种观点。他写道:“世界与时间都有一个开始。世界并不是在时间中被创造出来的,而是与时间一起被创造出来。” [5] 考虑到在奥古斯丁的时代,人们对时间空间的各种错误看法,那么,奥古斯丁的确了不起,他预言了现代宇宙学的观点。

奇怪的是,奥古斯丁对创世纪的深刻见解,在13世纪基督教会接受了古希腊传统的影响之后,却受到了挑战。在后来的争议中,第四次拉特兰会议(1215)反驳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宇宙年龄无限的哲学,认定宇宙在时间上确有开始,并以此作为基督教的一个信条。但即使在今天,神学家们对圣经的创世纪仍是见解不一。

有一个超越时间的上帝存在的假定所带来的问题是,尽管这么假定会使上帝来到“此地此时”,但大部分人认为上帝只有在时间的框架中才有意义。难道上帝不能做计划,应答祷告,对人类行进的路程表示喜悦或担忧,然后再进行审判吗?难道他不是不停地在世界上活动,做工作,“给宇宙机器的齿轮上油”,以及干诸如此类的事吗?上帝的这一切活动,若不是在时间的构架里就全无意义。若是不在时间之中,上帝怎么能计划、行动?假如上帝真是超越了时间,因此预知了未来,他为什么还关注人类的进步或关注与罪恶的斗争?结果他早就知道了的(我们将在第9章里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事实上,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上帝创造了宇宙这一观念本身,就指的是一个发生在时间之中的行动。我上课讲宇宙学时,常有人问我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我的回答是,没有大爆炸的“之前”,因为大爆炸就代表了时间本身的出现。我的回答受到怀疑——“肯定是什么事引起了大爆炸”。但因果是时间概念,是不能应用于其中不存在时间的状态的。因而,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事之类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

假如时间的确有一个开始,那么,谁要想用原因来解释时间的开始,就必须求助于一种更广泛的原因概念,这概念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原因概念是不同的。一个可能就是不再要求原因总是先于结果。原因能够逆时间而动,造出先于它的结果吗?当然,改变过去,这种概念是充满了悖论的。比如,设想你能够影响19世纪的事件来阻止你自己的出生,这岂不荒唐?然而,现代物理学确有若干理论涉及逆动因果关系。假设的超过光速的粒子(叫“速子”)就能有这种逆动的因果。为了避免悖论,人们可以设想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非常松的,而且是不可控制的,或者,其联系是难以捉摸的。我们就要看到,量子论需要一种反过来的时间因果关系。比如,今天进行的一项观测可以影响到遥远的过去的实在建构。约翰·惠勒曾对此强调说:“量子原理表明,从某种意义上看,一个观测者在将来做的事就决定了过去发生的事,甚至那过去是如此遥远,远到连生命都不存在。” [6]

就像人们在量子论中不得不做的那样,惠勒在这里以一种根本性的方式引入了精神(“观测者”),因而涉及了宇宙演化后期出现的精神与宇宙的创生的关系问题:

假如宇宙在其未来的历史中,不能保证在某处及某一小段时间里产生生命、意识以及观测者,那么,宇宙诞生的机制岂不是无意义或不可探测,或既无意义又不可探测的吗? [7]

惠勒希望,我们可在物理学的构架中,发现一个使宇宙能“自动”诞生的原理。在探索这样的理论的过程中,他说:“任何指导性原理似乎都不如要原理为宇宙诞生提供一种方式这种要求更为有力。” [8] 惠勒把这种“自发”宇宙比作电子学中的自激电路。

即便是能从某种晚近的自然能动性(不管它是精神还是物质)里发现时空创生的原因,也难以明白宇宙怎么能自然地从无中创造出来。仍然得要有一些“原材料”,来供精神或其他什么东西进一步进行追溯性工作。惠勒指出,空间和时间都是合成的结构,就是说,二者都是由他叫作前几何(pregeometry)的构件构成的。其他许多物理学家也指出,空间与时间不是基本的概念,而是些近似值。正如表面上看去是连续的物质实际是由原子构成的那样,时空或许也可能是由一些更基本、更抽象的实体构成的。这可能是试图发现引力的量子论的一个结果(引力只不过是时空几何而已)。在某些极端的物理条件下,假如在大爆炸之初,时空可能“分离开来”,从而暴露出其内部构件。用时间之前的语言说就是,大爆炸可能就是一个事件,在该事件中,那些“齿轮”紧密地结合起来组成一种外表看来是连续的时空。根据这种观点,大爆炸是空间、时间及物质的开端,但不是物理学的界限。在大爆炸之外(不是在其“之前”,因为没有之前),存在着一些没有装配起来的“齿轮”,一些形而下的东西,但不在时间或空间中。

宇宙如何诞生,询问宇宙是否有某种原因这类问题是否有意义,在这些话题结束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回答“是”的可能性,但宇宙的某种原因不一定是上帝。正如我们早先说过的,宇宙论论证的第二部分是想论证宇宙的创造者就是上帝。但现代物理学却发现了两个新的可能性,这是宇宙论论证辩护者从未能想到的。

前一章解释过,物质的创生如何用膨胀的空间(空间弯曲)就可以予以充分的说明。而且,空间伸缩力现在似乎不存在界限。最微小的区域能无限地膨胀。在宇宙创生后的十亿分之一秒,我们目前所观测到的宇宙(共10 27 立方光年)蜷缩在大约太阳系大小的体积里。在更早些的时刻里,宇宙的体积更小。因而,空间可能是从无中产生出来的,物质则可能是从空间产生出来的。但人们觉得,肯定是个什么东西使无限小的微粒一样的宇宙开始爆炸性地膨胀开来,而这就是我们追寻奇点、因果关系等的所在。

然而,还有另一种解释,可以解释我们由空间和物质构成的宇宙。这种解释可以粗略地称之为“能繁殖的宇宙”。这里最好用类比来描述。因为空间是有伸缩性的,我们就不妨设想它是块胶皮(胶皮只是二维的,而空间则是三维的。这是个概念性缺憾,但在逻辑上没有问题。我们即将描述的东西也适用于三维,但不能在三维里形象化)。

图5表示了一系列步骤。首先,胶皮上有块凸起。接着,凸起膨胀起来,同时,一直有一狭窄的“颈部”使凸起与胶皮相连。凸起变成气球状。现在,设想与胶皮相连的颈部收口,最后,口收到一起,使气球完全封闭起来。最后,颈部断开,气球与胶皮分离开来,使颈部再次恢复成一块连续的胶皮。这胶皮实际上生出了一块完全独立的、与自己不相连的胶皮(气球),而这气球然后又可以无限膨胀。需要的话,这新生的气球本身也可以用来生出其他的气球。

图5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提出的空间伸缩性,允许“子宇宙”(气球)从

假如我们将我们的宇宙——我们用物理方式所能达到的一切空间——看成是那个“新生的气球”,那么,可以肯定,我们这宇宙并不是一直就存在的:它是被创造的。然而,其创造者仍然可在自然的物理过程中找到,即创造者是一种创造机制,该机制的本源在“母胶皮”中。那胶皮我们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只不过它是在我们的时空之外,因此我们不能在我们的宇宙之中找到它存在的原因,但这里面牵涉不到上帝。

从这一理论中生发出来的中心问题是,那通常被看作是“宇宙”的东西,事实上可能只是一不连续的时空片断。可能有很多甚至是无限多的其他宇宙,但它们在物理上都是其他宇宙所接近不了的。假如这么定义“宇宙”,那么,对我们的宇宙的解释就不在我们的宇宙之中,而是在其之外。但这么解释宇宙不涉及上帝,只涉及时空和某个怪异的物理机制。

最近在若干理论研究中,提出了这样一个机制 [9] 。在极热的条件下,可以想象空间会变得不稳定,从而以这样的方式“生出”其他的“气球”。人们甚至可以想象,有一个有着足够发达技术的集体,有意地操纵新宇宙的创生。然而,理论纯正癖者无疑会提出异议,说关于宇宙创生的这种假说只是一个假解释,因为它仍是没有解释“胶皮与气球”的总体。说得不错,是这么回事。但上面的“胶皮”例子的确说明,原则上我们在宇宙中所能察觉到的一切事物,可能仍是由自然的4原因在一段有限的时间以前造成的,在我们时空之外的东西(假如真有的话)不一定就完全是超自然的。

以上的这一通分析,对我们寻找造物者上帝又有些什么帮助呢?假如我们坚持那种简单的原因概念,不管宇宙的年龄是否是无限的,不管宇宙在时间上是否有个确定的起点,在这种情况下,那种认为万物都有一个第一原因的论点是容易受到严肃的怀疑的。奇异的机制,诸如逆动因果性或量子精神过程,可能会消除宇宙创生的首要原因的必要性。但人们仍然觉得找不到第一原因就不舒服。神学家理查德·斯温伯恩写道:

假如宇宙的年龄是无限的,因此每一时刻宇宙的每一状况都可用宇宙先前的状况以及自然法则予以完整的解释(因而这就用不着上帝了);在无限的时间里,宇宙的存在就有了完整的解释甚至是完全的解释;谁要是这么想,那可就错了。宇宙没有解释,什么解释也没有。它是完全不可解释的。 [10]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可以设想马是一直就有的:每一匹马存在的原因可以由其亲马的存在来解释。但我们并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有马——为什么世上会有马,而不是没有马,或为什么有马而没有比如说独角兽。尽管我们或许能找出每一事件的原因(这从量子效应来看是不可能的),我们仍是不能解开这个谜:为什么宇宙有现在的特征,或说,为什么会有宇宙? 1ci4bIeabQNcJJpTzsxcjvgQFUGW4m88jMSmEGxySnF0TcheU+F3L1ewVhsXHZH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