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再版序
一个坠落苹果的两面:极端智慧与极致想象

龚曙光
2017年9月8日凌晨于抱朴庐

连我们自己也很惊讶,《第一推动丛书》已经出了25年。

或许,因为全神贯注于每一本书的编辑和出版细节,反倒忽视了这套丛书的出版历程,忽视了自己头上的黑发渐染霜雪,忽视了团队编辑的老退新替,忽视好些早年的读者已经成长为多个领域的栋梁。

对于一套丛书的出版而言,25年的确是一段不短的历程;对于科学研究的进程而言,四分之一个世纪更是一部跨越式的历史。古人“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秋”的时间感,用来形容人类科学探求的速律,倒也恰当和准确。回头看看我们逐年出版的这些科普著作,许多当年的假设已经被证实,也有一些结论被证伪;许多当年的理论已经被孵化,也有一些发明被淘汰……

无论这些著作阐释的学科和学说属于以上所说的哪种状况,都本质地呈现了科学探索的旨趣与真相:科学永远是一个求真的过程,所谓的真理,都只是这一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论证被想象讪笑,结论被假设挑衅,人类以其最优越的物种秉赋——智慧,让锐利无比的理性之刃,和绚烂无比的想象之花相克相生,相否相成。在形形色色的生活中,似乎没有哪一个领域如同科学探索一样,既是一次次伟大的理性历险,又是一次次极致的感性审美。科学家们穷其毕生所奉献的,不仅仅是我们无法发现的科学结论,还是我们无法展开的绚丽想象。在我们难以感知的极小与极大世界中,没有他们记历这些伟大历险和极致审美的科普著作,我们不但永远无法洞悉我们赖以生存世界的各种奥秘,无法领略我们难以抵达世界的各种美丽,更无法认知人类在找到真理和遭遇美景时的心路历程。在这个意义上,科普是人类极端智慧和极致审美的结晶,是物种独有的精神文本,是人类任何其他创造——神学、哲学、文学和艺术无法替代的文明载体。

在神学家给出“我是谁”的结论后,整个人类,不仅仅是科学家,包括庸常生活中的我们,都企图突破宗教教义的铁窗,自由探求世界的本质。于是,时间、物质和本源,成为了人类共同的终极探寻之地,成为了人类突破慵懒、挣脱琐碎、拒绝因袭的历险之旅。这一旅程中,引领着我们艰难而快乐前行的,是那一代又一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是极端的智者和极致的幻想家,是真理的先知和审美的天使。

我曾有幸采访《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他痛苦地斜躺在轮椅上,用特制的语音器和我交谈。聆听着由他按击出的极其单调的金属般的音符,我确信,那个只留下萎缩的躯干和游丝一般生命气息的智者就是先知,就是上帝遣派给人类的孤独使者。倘若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无法相信,那些深奥到极致而又浅白到极致,简练到极致而又美丽到极致的天书,竟是他蜷缩在轮椅上,用唯一能够动弹的手指,一个语音一个语音按击出来的。如果不是为了引导人类,你想象不出他人生此行还能有其他的目的。

无怪《时间简史》如此畅销!自出版始,每年都在中文图书的畅销榜上。其实何止《时间简史》,霍金的其他著作,《第一推动丛书》所遴选的其他作者著作,25年来都在热销。据此我们相信,这些著作不仅属于某一代人,甚至不仅属于20世纪。只要人类仍在为时间、物质乃至本源的命题所困扰,只要人类仍在为求真与审美的本能所驱动,丛书中的著作,便是永不过时的启蒙读本,永不熄灭的引领之光。虽然著作中的某些假说会被否定,某些理论会被超越,但科学家们探求真理的精神,思考宇宙的智慧,感悟时空的审美,必将与日月同辉,成为人类进化中永不腐朽的历史界碑。

因而在25年这一时间节点上,我们合集再版这套丛书,便不只是为了纪念出版行为本身,更多的则是为了彰显这些著作的不朽,为了向新的时代和新的读者告白:21世纪不仅需要科学的功利,而且需要科学的审美。

当然,我们深知,并非所有的发现都为人类带来福祉,并非所有的创造都为世界带来安宁。在科学仍在为政治集团和经济集团所利用,甚至垄断的时代,初衷与结果悖反、无辜与有罪并存的科学公案屡见不鲜。对于科学可能带来的负能量,只能由了解科技的公民用群体的意愿抑制和抵消:选择推进人类进化的科学方向,选择造福人类生存的科学发现,是每个现代公民对自己,也是对物种应当肩负的一份责任、应该表达的一种诉求!在这一理解上,我们将科普阅读不仅视为一种个人爱好,而且视为一种公共使命!

牛顿站在苹果树下,在苹果坠落的那一刹那,他的顿悟一定不只包含了对于地心引力的推断,而且包含了对于苹果与地球、地球与行星、行星与未知宇宙奇妙关系的想象。我相信,那不仅仅是一次枯燥之极的理性推演,而且是一次瑰丽之极的感性审美……

如果说,求真与审美,是这套丛书难以评估的价值,那么,极端的智慧与极致的想象,则是这套丛书无法穷尽的魅力! +V6CoL2kJzswQW/tn3Trbun+JMKo8TR5TRc8oRL29fCaKfl3HlbBiaUNRNyLrrN4



引言

约翰·布罗克曼
纽约
2001年9月

1999年,我发表了一篇题为《第三文化》的文章,我在文章里提出一个观点:一个新的文化,一个大众的文化,已经出现了。它包括“那些科学家和经验世界的思想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和通俗的作品,生动表现了我们生活的更深层的意义,重新界定我们是谁、是什么。他们正在取代传统知识分子的地位”。

科学是大新闻,而提出大问题的人正是科学家。科学家通过他们的书和文章而成为新的大众的知识分子,成为新的大众文化的领头人。《未来50年》描绘了这个新文化的若干侧面。

展现在这里的文章,并不是站在边缘来讨论旧式的知识文化;这本科学家群体的作品集中讨论的是影响我们星球上每个人生活的那些发展。看看当今世界的那些出版物在说什么吧:干细胞研究、克隆、人类基因序列、人工智能、天体生物学、量子计算……这些话题(还有作品)必然都是跨学科的。在过去的十年里,越来越多的人在读科学家(包括本书的一些作者)写的书,原因之一是科学家被逼着用其他学科的同行能懂的语言来写东西。于是,受过普通教育的读者也能从中获益,因为在科学家担负起我们时代的大问题时,他也能参与进来,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在这个文化里,在这本书里,科学家并不是为了迎合大众才写得普及的,他们那样写,是为了吸引我们时代的论战中的其他学科的同行们。他们的目标不是科学的普及,而是一种努力的尝试,为的是不仅让广大的读者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而且在科学本身的意义下把它说得通俗易懂。

换句话讲,对于我们日常生活里出现的问题,这些文章的作者并不一定能提出比普通人“更好的”答案。关键的区别在于他们所提问题的质量。

这25篇原创论文的主题和出发点是作者各自领域的“未来50年”。未来半个世纪的科学进步将如何改变我们的世界?如何改变关于我们是谁和是什么的问题?在每一个领域或学科,我们能期待哪些成果?它们又将如何影响和跨越其他学科?哪些期望是不现实的?哪些可能令人惊奇地改变我们的观念?

本书汇集了一篇篇有思想、有挑战的文章,一次次理性的历险。作者是25个一流的科学家,他们常常通过书籍和文章向大众普及他们的科学。他们是,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Paul W.Ewald, Brain Goodwin, Stuart Kauffman和Robert M.Sapolsky;化学家Peter Atkins;心理学家Paul Bloom,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Nancy Etcoff, Alison Gopnik, Judith Rich Harris和Geoffrey Miller;心理学和计算机专家John H.Holland;心理学和人工智能专家Roger C.Schank;神经学家Samuel Barondes, Marc D.Hauser和Joseph Ledoux;计算机专家David Gelernter和Jaron Lanier;MIT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Rodney Brooks;数学家Ian Stewart和Steven Strogatz;天文学家Martin Rees;还有理论物理学家Paul Davies和Lee Smolin。

第一部分“从理论上”探索未来。内容包括:宇宙学进展,“虚拟非现实系统”在数学的应用,复杂性理论新方向,关于“活着”的意义,关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想,关于我们意识的本质,关于我们如何感觉,以及我们是否因为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而感到孤独。

第二部分“从实践”来看未来。内容包括:DNA排序的未来以及它所能告诉我们的关于我们自身的东西,火星探测与地外生命,我们对物质的控制,我们与机器特别是计算机的密切关系,虚拟空间的未来蓝图,神经科学,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式,我们不断进步的身体和精神的幸福前景。

我们正在穿越急剧变化的认识论的海洋。我们手握着威力空前巨大的新工具。正如牛津的生物学家杨(J.Z.Young)在1951年BBC电台的雷斯演讲里说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变成了那些工具。我们现在还缺乏一种能像技术改变我们那样飞快改变它自身前提的知识文化。

《未来50年》是这个改变的开始的一部分,在这里,经验论与认识论在碰撞,所有的事情都变得不同——在这里,我们开始重新思考自身的本质,思考我们生活在怎样一个世界。那种协同的作用,存在于本书呈现的思想家们的工作中,也存在于他们为本书所写的文章里。 +V6CoL2kJzswQW/tn3Trbun+JMKo8TR5TRc8oRL29fCaKfl3HlbBiaUNRNyLrrN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