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官僚贵族

中古中国的

第一章

822年,柳宗元(773~819)的远亲柳内则(749~821)*“夫人”(lady) 的家人给她制作了一方墓志,在颂扬其生平的同时,也对唐朝最后一个世纪的门阀观念给予了简述:

国朝差叙,则先后有别;品藻,则轻重甚明。其有本仁义雍和之教,禀阀阅相承之重。深敬祖始,不忘吾耦。则必慕族类而婚,依族类而嫁。使男得其配,女适其归。法教无二途,疏戚无闲言。缨緌纷纶,枝叶蕃昌。是为克家敬本之道,冀不失于百代也。其有舍族忘本,异尚封己,卑祖始而尊他门,厚币财而分甲乙。则必亲其所疏,疏其所亲。顾衣食而不知配耦之端,视步武而不知仁义之涂。斯风俗之浇薄,保家之甚病。

墓志作者清楚地表达了他那个年代的门阀观念,即门第之高下。这些大族的特点在于恰当的教养、行为和观念,诸如此类,都建立在一代代优秀祖先的累积之上。出于对美德能够世代相承的信念,为防止前代成就的付之东流,拥有合适的婚姻十分关键。与低于其门第的人通婚,会对其家族的高贵和社会地位造成危害。

虽然柳内则墓志长篇大论中古中国的门阀观念也许属于特例,但现存的上千方九世纪墓志已经表明,这种门第观念(aristocratic vision)实为普遍。为赞扬一个人的祖先,墓志常将志主家族称呼为“甲门”、“令族”、“著姓”,或“百氏之首”。 这些优秀家族的成员也经常在教育和大方举止方面不断受到赞扬。比如有一个家族被赞誉为“其子女闻教训,有幽闲之德”,另一个家族的赞词则是“率俭德为常,故世世有令闻”。 婚姻选择的慎重同样得到重视,如“代以礼乐婚媾,为山东之盛族”。 他们也在仕宦方面被赞美,因代代居官,而被认为“官婚具美”。 在具有强烈门阀气息的文化语境下,个人成就成为祖业的一部分,所谓“大凡人物中,各世其家实。……苟能修其实,则无坠祖先之业也”。 一个人能够从出身得到声望,但如果无法达到其祖先的业绩,他的家族地位便容易下降。

然而,这里需要讨论的是哪些家族呢?这些门阀世族的实质是否因时而变?政治权力和通过家族背景确立的身份之间,是否有关联?本章即讨论用以甄别门第的一般方法;随后,笔者将在丰富的现存墓志数据基础上,考察对自身祖先的追述在当时社会中的意义。在笔者看来,九世纪时,宣称自己为先唐家族后裔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失去其光彩,因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只有一小部分旧时门阀,依然延续其政治权力。 GecHT7Cdje5JEHeJvGENyW1qlJcujV7j/K7FWVA0PTJMV1KmeAh1sXGR86KSlQ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