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沈藩:闻名沪上的梨园公所

在现今南市区方浜中路榛苓街转角,有一座坐北朝南四合院式的古建筑,老上海可能都会知道,这里就是80多年前闻名沪上的上海伶界艺人创立的梨园公所。

梨园公所初建时为祖师殿供奉伶人祖师爷老郎神塑像,前厅、大厅、东西厢房五间,呈口字形建筑,二楼上为伶界首领的办公室、议事房,伶人集会、活动在大厅进行,逢年过节祀奉祖师,香火颇盛。至民国元年(1912年),又增建五楼五底及偏室六幢。公所并购置义地、山庄数处,为收埋故世艺人之用。公所还办有榛苓学堂,专收伶人子弟免费入学习艺,为保护伶人子弟被人歧视不能入学的权利。榛苓学堂后改名榛苓小学,其名称是由清末著名爱国艺人汪笑侬所起。榛是桦木科落叶灌木,榛树上生长的球形坚果称作“榛苓”,取此名称是希冀老一辈伶人要不断辛勤培养新一代伶人作出努力。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著名艺术家都在此留下过足迹。不少学员后来成为蜚声艺坛的著名演员。上海解放后建立校董会,京昆艺术大师周信芳、俞振飞还相继担任过董事长和校长。

梨园公所还为推行改良京剧作出贡献。光绪末年,夏月珊、夏月润、潘月樵、孙菊仙、毛韵珂等接受西洋戏剧影响,率先编演《新茶花女》《黑奴吁天录》《黑籍冤魂》《潘烈士投海》《明末遗恨》等改良京剧,力图唤起民族意识,抨击黑暗统治,讽刺社会恶习,取材颇有进步意义。当时,上海开明士绅李平书、沈缦云等特邀夏氏兄弟、潘月樵等到日本东京参观近代戏院舞台设置,回国后在十六铺太平码头附近建造一所新式戏院,取名为新舞台,专演新编京剧,盛况空前。新舞台改旧式主柱方形舞台为半月形框式转台,观众座位有坡度,应用新式灯光、布景,在舞台美术上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梨园公所尚有值得一提的事,那就是在辛亥革命时,京剧艺人也参加了革命斗争。由潘月樵等为首组织伶界敢死队,从九亩地出发,攻打江南制造局,以京剧演员特有的武功翻墙攻入,引弹爆炸打乱了清军的阵脚,为上海光复立下了战功。后来孙中山先生曾亲自到梨园公所与京剧艺人亲切座谈和摄影留念,当场挥毫书写“现身说法”匾额表彰其功勋。

《闻名沪上的梨园公所》 5dJQoydAurB1K6ks41WabJn3w/cHQfHOMnT1ch++ayyBj6CsK1R4SVIHjfddQID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