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温举珍:古刹重光宝华寺

古宝华寺,坐落于今闸北区西北角,原大场镇东侧,走马塘北岸,1984年,由宝山县划归闸北区。该寺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由僧净光法师所建,明永乐六年(1408年)僧文瑜重修,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同治年间(1862—1874年)又重建,至清末民初,古刹的殿宇已坍毁大半,仅残存西偏禅房数椽(俗称“七间头”)及寺基21亩余。

1921年,上海惠生慈善社施资重建宝华寺,置田近百亩,更名惠济宝华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得以重建,佛像重塑一新。寺内另设放生池、放生场,池宽十丈余,东西长达百米之遥,占地十亩,似马鞍状自后拥抱宝华寺,故俗称“元宝池”。池水清澈,微风也能吹起波澜。一亭翼然落于池面,为八面二层攒尖亭,上下俱有环廊护栏,有曲桥贯通南北,亭额位置现以石灰涂抹,疑为志书中所载“诉然亭”。寺内还建有惠济医院、养老院、惠生助产学校分校、昌明小学等。而紧靠池塘南的一幢坡顶双层小楼,却完全涉足水中,仅以数根础柱托出水面,故又称“水上楼”,临岸的门额楷书“鹤庐”二字,端庄、秀逸,款署秦曾潞。此乃养老院无疑。大雄宝殿面宽五间,为单檐歇山大屋顶,四周有围廊,面南台阶下二侧各有一座七层如来经幢。东偏房后围墙内有一丈宽的水沟通寺后放生池。山门左右的二洞“铁窗”颇具特色,俱以生铁铸造,塑成形象生动的云龙、双龙戏珠图案,其下还有三戟自水中升起,寓意“平生三级”,也许这即是“铁大场”称誉的点睛之笔吧!

寺前的走马塘又名乾溪,传说南宋建炎年间,爱国将领韩世忠于乾溪沿线设军布防,其妻梁红玉于此操练兵马,故名走马塘。寺前东侧溪上架一单孔石拱桥,名普济桥,俗名香花桥,故今已废弃的古寺前半部形成的村落名香花桥村。该桥始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此后,明清两代屡有修建,最后一次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1921年重建宝华寺时,又于寺前西侧溪上另造一阔平水泥桥,即惠济桥,以便香客汽车通行。从惠济宝华寺的整体构思看来,寺院里面设置了这么许多社会慈善教育机构,其功能已融入了都市佛教入世、济世的气息。其时,寺僧曾一度高达二三百人之众,规模堪称恢宏。暮鼓晨钟至此已悠悠然敲响七百余载。

《古刹重光宝华寺》 vjaHBQO12GIYt2lJ0YpdLMzVGwI1nDI4M2TF6OzlD2t9u+hGvbyiUhzVQSQbTB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