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夏,我应碧云寺住持妙原之邀,来寺任知客之职。在这里生活工作近两年。1949年2月我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因而离寺。笔者在寺期间的一些见闻略述如下。
碧云寺位于京城西郊香山静宜园北侧半山腰处,距城约30华里。该寺始建于元朝至顺年间(1330—1333)。相传此地原为金章宗“玩景楼”旧址,原名碧云庵。明正德年间(1506—1521),宦官于经在此进行扩建后才改名为“碧云寺”,于经在寺后并营建了生圹,以备死后葬身之处。
孙中山灵柩暂厝西山碧云寺时照片
天启三年(1623)魏忠贤复对此地大加修饰,同样也想作为死后之墓地。
碧云寺占地约4万余平方米,坐西朝东,依山顺势建造,院落层层升高、错落有致,殿堂古朴,严谨壮观。分南北中三路。中路有石狮、石桥、山门、哼哈二将殿、四天王殿,过放生池桥即是大雄宝殿,殿后有乾隆碑亭一座,后为菩萨殿。再往后是孙中山纪念堂(原为普明妙觉殿)。最后是建有金刚宝座塔的塔院,院内宽阔幽静,树木茂盛,郁郁葱葱,另建有石狮、牌楼等。
南路有五百罗汉堂等建筑,北路有含青斋及水泉院等。
1925年11月23日国民党中的右派一些人物在含青斋召开了所谓的“西山会议”。由含青斋往西行为水泉院,水声潺潺,松柏参天,环境清幽,是避暑的好地方。盛夏到此,顿觉凉爽舒适。
中国最大的金刚宝座塔,建于乾隆十三年(1748),塔通高34.7米,塔基两层,皆为汉白玉砌造。塔座东侧正中有券洞,内为孙中山衣冠冢。由券洞拾级而上至第三层,前面两侧各有一座圆形的藏式喇嘛塔。其后有13层密檐式方塔,正中是一座大的塔,四角各为一座小塔,塔尖参差,错落有致。塔体上遍布精致的浮雕,有佛像、天王、龙、狮、象和云纹梵花等。塔后有一棵柏树,树干分为九杈,犹如九龙昂首,人们都叫它为“九龙柏”,树龄已200多年,高约30多米。该塔比寺山门约高出100余米,游人登临远眺,可把玉泉山及颐和园等景观尽收眼底。宋朝诗人程颢咏西山诗云:“清溪流水碧云头,空水澄鲜一色秋。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25分,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城铁狮子胡同(即今张自忠路23号)的行馆中。当天将其遗体移送协和医院进行尸体检查。尸检后又移到协和医院礼堂,在那里举行了基督教式的追悼仪式。由医院又移至中央公园数日,由各界人士公祭瞻仰遗容。公祭毕,用柩车将孙先生遗体运送到香山碧云寺停放。1929年才将孙中山遗体南迁安葬于南京中山陵。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将其衣帽封葬在碧云寺金刚宝塔的塔座中。并将原普明妙觉殿改为孙中山纪念堂。因此碧云寺成了孙先生的衣冠冢和永久性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纪念地。
《碧云寺生活见闻》